中学语文论文范例

中学语文论文

中学语文论文范文1

语文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的情感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是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说:“作为教师,对教育的爱,不能停留在一般的爱,这种爱要达到‘入迷’的程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不运用情感,教学中无法体现作品内涵,语文教师必须永保激情,感情投入,感情内化。语文教师只有充满激情,才能以情动人,以自己情感激励学生。如在学习课文《斑羚飞渡》时,文章中斑羚那种舍弃自己,保全种群的精神先打动了教师,而教师以激动的情绪,充沛的感情来分析,“天空中出现一道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面的那座山峰,镰刀头羊坚定地走向彩虹,消失在一片灿烂中,”教师的感情打动了学生,学生也沉浸在动物那种伟大的献身精神中,达到了以情动人的效果。

二.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愉悦感是最好的诱发力和最有效的精神振奋剂。学习中如果有了愉悦感,就是让自己在一种活跃、舒畅、欢乐的心理支配下,思维进入一种最佳状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建立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而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易让学生畅所语言,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如在进行“走进四季,感悟自然”的活动中,让学生进行一次头脑风景,与教师比赛表现四季的名句,学生和老师抢着背“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停车坐爱枫林暖,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始终带着愉悦的情绪,要宽容,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学生也会以热烈而饱满的情绪,愉快兴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自信地克服困难,热烈地讨论,积极地发言,从而有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通过这种亲切的比赛方式,师生平等的参与,你的、我的、他的,你知道的、我知道的,通过交流碰撞,变成了大家的知识,一节课的时间在欢乐的氛围中很快结束了,学生既收获了一份愉快的心情,更得到了很多知识。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伙伴、学习问题。如朗诵、演课本剧、民间采风、讨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学会合作,应有团队意识,与他人交流学习成果,不但自己学习,还应帮助其它学生学习。当然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明确的问题及任务,让学生合理分工,并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由学生自己质疑,并探索答案,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如“雪融化了,会带来什么”,学生说带来水,也说带来了春天,教师应鼓励这种富有想象的回答。再如教师讲到某个问题,可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见解。如学习《杨修之死》,同学们分演了几个小故事,充分展示了杨修恃才放旷,不拘礼仪的狂放性格,也展示了曹操老奸巨滑,心狠手辣,面善心恶的一面,然后讨论,有的同学从杨修之死想到了古代文人的性格弱点,有的同学从中延伸出现代人际关系,考虑到在现代应怎样恰当地展示自己,怎样搞好上下属关系,这样文章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有了现实意义。

四.文化育人,培养健全人格

中学语文论文范文2

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科教学要求和内容特点,适时发挥多媒体动态逼真的模拟真实的教材内容的背景,屏幕画面的新奇和独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的思想情感愉悦升华,既进行了情感教育,又促进学生品格的形成,又有助于巩固语文教学的成果。例如,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荷塘月色》以及唐诗、宋词、元曲等等。现在我们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氛围的创设,利用多媒体超时空链接、大屏幕呈现的功能,下载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的声音和图像,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语文案例的情景再现,美的氛围和近乎真实的教学背景意境美妙,在魅力无穷的教学情境美的氛围中体味文本的内涵,咀嚼鉴赏作品的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完美教学艺术的体验。

二、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提高理解力,增强记忆力

多媒体动态逼真、形象直观的画面活化课文内容情境,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多媒体直观、生动、视听结合、针对性强的特点,可以各个击破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教学的难点,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点,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记忆,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加牢固。例如:在教学《琵琶行》内容时,字词预习、浅易的识记知识不必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完全在预习指导中完成。作者介绍等环节通过多媒体去自学,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把握、梳理通过多媒体呈现、梳理、记忆。如果利用多媒体展示《二泉映月》视频片段,来对比理解作品,能够很快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生命意识更深入广泛的思考和探讨。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有助于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同时使学生不知不觉的学到了知识,很轻松地解决了教学的难点,让学生牢固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增强了记忆,提高了能力。

三、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信息容量增加,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搭建互动的平台,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特点,有效增加了师生互动频率,拓宽了交流互动的时空,加大了教学容量,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思维训练,学生可以更有效地开展更多的实践和思考,给予大部分学生沟通的机会,更有机会获得更多的体验,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创造近乎真实的虚拟教学环境,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大量的习题练习,多媒体及时反馈评奖,拓宽时间和空间,既方便又快捷。通过人机交互,网络互动,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获取语文知识,以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时,先用图片展示、配乐朗诵来创设一个声情并茂的情境,使学生感受作者思想情感,有助于梳理课文内容,促使学生自主发表见解、合作探究。

四、运用多媒体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增加时事教育的内容是对语文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时事教育内容所涉及的重大新闻事件以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新闻事件,都是语文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从报刊、电视、广播、网络以及耳闻目睹的新闻资讯来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他们对时政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体验人生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例如,在命题作文《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时,适时播放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建设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社会进步发展的巨大成就;国民生产总值翻番,人均GDP和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与提高。展示播放一组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的照片:富足的生活,肉、鱼、蛋、菜应有尽有,不仅吃得丰盛,而且吃得营养,吃得健康;人们穿着靓丽的服饰,新潮的款式服装;住的是一排排崭新瓦房和一座座拔地而起宽敞明亮的楼房;乡村也和城里一样有了宽敞笔直的柏油路,不少家庭买了小轿车;在农村不仅诞生了中国超级村庄华西村、永联村,也出现了温州、义乌、白沟小商品批发大市场。这样,通过借助多媒体图片、视频、数据对比展示了我们衣、食、住、行的巨大变化,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真正感受改革开放不同阶段的成就,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提高了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在这样情感丰富的背景下,学生的肯定会写出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的文章来。

五、结语

中学语文论文范文3

(一)经典诵读

1、关于经典。

主要指的是在民族文化起源和发展中所形成的,而且是经过了一段较长的历史时间积淀下来的能够代表民族精神核心的东西,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生命,是能够反映本民族人类情感与智慧的某些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等。

2、关于诵读。

对诵读的界定主要是指通过对声调抑扬顿挫的吟咏,让人们熟读成诵。并在这样一种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精思细想,渐渐的体会到所诵读内容的情感与内涵。这一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是吟诵、朗读、熟读、背诵。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的价值意义

1.学科意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关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有关听、说、读、写全面结合的整体,各种能力之间有着关联效应。而诵读则是链接各项能力的一座桥梁,能够对语文能力中的听、说、读都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中学语文中进行经典诵读的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对经典的不断诵读,反复的咀嚼,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2.智育意义:承接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文化是人类发展的社会基因,而民族文化则是民族的基因。优秀的民族文化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对传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进行人为的传授。每一种文明大都是通过“经典”来探索和继承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通过对“经典”的课堂教育能够让中学生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强大的吸引力,增强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进行经典诵读的教育对于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经典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品质和许多优良的道德准则。坚持经典诵读的长期教育对于学生行为举止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对经典的领悟能够学到更多为人处世的原则,从而实现陶冶中学生道德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培养他们健全人格的德育意义。

二、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经典诵读的途径探讨

(一)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诵读平台

在教育中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古往今来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也一直被人们重视。在中学语文中开展经典诵读同样也需要环境的影响作用,学校要为学生建设一个良好的诵读平台,建立一个适宜的诵读环境。要将传统经典因素注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之中,比如在校园的橱窗之内定期贴出有代表性的文章,其中文章内容要做到题材多样,韵律感强,短小易记。还可以利用校园的广播在播放时段进行经典文章的诵读,从听觉上刺激中学生学习经典的热情。另外,还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进行经典诵读比赛等在校园营造浓厚的经典诵读环境,也为经典诵读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

(二)在教学资源上,要充分利用语文课本

中学的语文课本都是经过专家学者的认真研究为中学生量身制作的,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有关经典的文章,因此,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要学会运用这样一种现有的强大资源。首先,在教材的魅力的挖掘上。课本中收录了具有不同体裁和风格的文言文、古诗词等,这些文言文和古诗词不仅语言精练而且文辞优美,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可诵读性。另外,教师要在经典诵读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与引导,让他们更好的领略到其中的内涵。其次,培养学生从多角度领略经典的能力。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经典诵读的领悟也是各有不同,这时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不同的见解,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与交流。教师也要避免一味的使用标准答案来限定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给他们更多的进步空间。

(三)对中学生实施经典诵读教育中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催生了教学方式的改变,在教学中不再单一的依靠教师的口头讲授而是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的资源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对中学生实施经典诵读课程的教育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等,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和对经典诵读的听觉训练能够更好的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性,也能够更好的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学习经典的能力。

三、小结

中学语文论文范文4

(1)学生对文本涉及的内容缺乏思考。

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还不一样,文字书写量大以及信息量大等特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难免会又费时又费力。但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语文老师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包括学生也满足了视听感官的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也导致了教师在这方面做足了文章。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教师把和所讲授内容相关的一些视频、图片以及音频文件都集中到一起,在课堂上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听觉,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剥夺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和集中精力思考的能力。

(2)过分依赖课件,使课堂教学只是走形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初期阶段,教师对于课改的宗旨目的和思想理论缺乏深入和全面的了解,片面地认识到实施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的否定,认为只有信息技术才是克服语文课堂教学弊端的最好方式。认为信息技术的多角度和多元化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上和课堂上的积极性;认为把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充分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够达到课改和教学的要求以及目的。因此,正是因为这些偏见导致了语文教学向新课程改革靠拢后而出现的严重错误。

二、网络教学的优势

(1)丰富教学资源,减轻教师教学负担。

在现代化教学当中,一些丰富的电子课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教师不需要再使用传统的模型以及挂图等工具走进教室,而是可以借助计算机和投影仪等一些先进的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充分展示声、图以及文和像相结合的电子课件。如,当教师讲到《晋祠》一节的时候,由于学生们没有去过晋祠,而只看书中的文字以及插图往往会使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然而,只看书中的图像的周围环境和建筑设计也难完全把握作者想要说明的顺序。但是,自从计算机多媒体应用之后学生就可以通过电子课件轻松直观地进行学习,教师的负担也大大地减轻了。

(2)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可以创设和课程相关的一些情境,以此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还可以利用音乐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当讲到《,你在哪里》一课的时候,因为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同,所以学生难以理解人民对的一片深情。因此,为了能够充分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彻底地激起情感涟漪,教师可以在课程导入的时候多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现在人民群众当中活动的照片和画面,并且在画面当中插播音乐,让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掌握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

(3)实现信息及时反馈,有效促进师生交流。

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实施语文课程的教学,可以实现信息的及时反馈,并且还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并且还能够充分地提高教学效率。语文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是教授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这整个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都应该无条件地为学生服务,实现教师主体的逐渐隐蔽。此外,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主体的职能和作用也在渐渐增强,由依赖教师到自己独立地进行思考和学习。

三、结语

中学语文论文范文5

“对文”这个词本身就含有“相对为文”、“对举”等意思。“对”是“相对应”或“相对称”的意思;“文”指的是“文字”,也就是词或词组。“对文”是指在相同或相近的语法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或词组。“对”“文”连起来作为一种修辞或训诂使用时指在相同或相近的语法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的词或词组,意义相同相似或相反,意义相同比相反更常用。古人行文忌用语重出,在遇到上下文有重复的词语出现时,往往用近义词或同义词来替换。古人或称作“错综为文”。运用这种修辞手法能使语言凝练传神,富于变化,增强表现力。利用这种同义词替换的特点,可以据已知的词来推断未知的词义,有时虽然不能解释的很准确,但至少可以弄清楚释词义的大致范围。这对我们学生理解文言文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对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举例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有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运用到了“对文”这种修辞手法,当然以文言文居多,还有相当多的现代文中运用的成语用了“对文”这种修辞手法,如张洁的《我的四季》中的“怨天尤人”和“幸灾乐祸”。

(一)“对文”在中学语文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举例分析

1《.庄子•秋水》:“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课文注解将“少”解为“小看”,将“轻”解为“轻视”。其实,这二者并没有什么差别,小看就是轻视,避复而已。?

2.苏洵《六国论》:“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与“愈”意义相同,都是“更加”的意思。

(二)“对文”在中学语文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举例分析

教材中现代文里也有“对文”这种修辞的出现。而且很多现代文中运用的成语运用了“对文”。

1.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尤其是其中的精彩语句:“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其中“骄傲”和“自豪”意思相近,但用词有变化,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对文”。

2.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山也虚无,林也缥缈”。“虚无”和“缥缈”很明显在这里是一个意思,运用了“对文”。

三、“对文”在高考中的举例分析

江西省语文自主命题的翻译题有一句是: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分析:此句中的“急”有急躁、紧急、急速、紧、迫切等义,到底应取哪一个呢?其实上面没有一个适合,那么“急”到底该怎么翻译呢?如果学生知道这句存在古汉语修辞中的“对文”现象,根据下文的“宽”是“宽松”之义,很快可得出“急”是“严厉、严猛、严酷”之义。可见,了解古汉语修辞方面的知识很重要,很实用。

四、成语中“对文”的举例分析

中学语文论文范文6

创意思维的拓展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为依托,而想象力是人通过对听觉、视觉等方式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思维处理,在头脑中形成思想画面的过程。对事物的审美想象,是想象力与情感有机结合的产物。有观点指出“思维缺乏了浪漫,也就缺乏了想象,缺乏了突破性的意识流动,缺乏了宏阔的视野,缺乏了人生理想境界之美的追求,就有可能导致人生目标的过分现实化和功利性,形成致命的短视和由此而引起的人生的被动”这也从一定层面上说明了,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美文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譬如,学习《再别康桥》一文时,教师可以充分调动一切美育表现手段,将音乐、美术、美文有机结合在一起,并营造优美的音乐教学氛围,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将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画出来。在此教学过程中,利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流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二、挖掘审美教育要素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有观点认为,实行多元化的审美教育渗透对于语文教学没有实际意义,对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提高量小力微。笔者不认同此类观点,首先提出此类观点的人对于审美教育的认知有所偏差,并且不能清晰分析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的潜在关联。审美教育和语文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二者相辅相成双管齐下,才能有效促成提高学生语文成绩优化语文教学质量的局面。在语文教学中要从细节入手,深入教材充分挖掘一切有助于渗透审美教育的要素,如文章内容、词汇、修辞手法、语音语调等,有效发挥此类要素在审美教育渗透方面的潜力。譬如:中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的使用“得、的、地”的情况,根据这种现象,语文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审美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教师首先鼓励学生通过翻阅字典、查找资料的方式,对“得、的、地”进行区分,并尝试自己设计简单易记的使用方法。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用编口诀的方式,充分生动的展现“得、的、地”的正确用法。如,“我家的地得扫了”这种生活化、简单化的口诀不仅能够充分生动的说明该字词的应用方式,并且更容易使学生记忆和掌握。学生在这种审美教育的潜移默化中,学会灵活应用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技巧。

三、营造审美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语文论文范文7

1.立足设计积累性作业

中学语文作业要立足于基础作业,不能盲目提升,忽视积累性作业训练。积少成多,才能丰富学生知识贮备,薄集厚发,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积累性作业一般包括字词句积累、古诗名文积累、文化常识积累等。教师可以尝试改变传统作业形式,如字词句积累,一般是抄写形式。我们可以这样要求:词语抄写到你会写的遍数即可。作业设计就具有一定的弹性,具有人性关怀;对于词句积累作业,教师大多采用摘抄方式,可采用摘抄、仿写、朗诵相结合方式,每天要求学生自由摘抄优美的句子,句数不限,同时仿写一句,每天进行展示,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提升作业效率。

2.合理设计延伸性作业

教师要设计一定量的延伸作业,向课堂两头延伸。课前作业延伸重点在于通过语文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课前作业在于简要,包括字词句、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也可抓住文章切入点设计延伸性作业。如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可以布置延伸性作业:①通读课文,自由写一写、查一查文中生字词,读一读优美句段;②了解文章写作背景;③思考:为什么背影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把这个背影描写找出来读一读。延伸作业既包括字词句的积累,又引导学生从写作背景去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深情,思考题则抓住文章的重点引导学生进行突破,融读写说为一体,简要而不简单;课后延伸性作业主要起巩固、查漏、提升等作用,教师不能面面求全,可以突出作业训练重点,对于这篇文章课后延伸性作业,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写作特点“细致的描写,于小中见大”设计作文练笔作业,学习文章背影刻画的方法,写一写生活中感动你的那一个瞬间,将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3.尝试设计实践性作业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与生活密切相关相连,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尝试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等,布置具有个性化的作业,提升学生作业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等。例如在学习吴冠中先生的《桥之美》这篇文章后,我们可以尝试设计实践性作业,以“寻桥探美”为主题,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寻访生活中的桥,拍成照片,或者从网络搜索你认为最美的桥,并用最美的语言抒写桥的最美之处,模仿文章中的写法。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而且实践活动突出作业设计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在寻美中抒写美。学习文章写法是对文本的巩固与提升,寻美抒写美则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此外还要切合社会热点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例如在学习流水河先生的《理想》一文时,我们可以将之与提出的“中国梦”相结合,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作文比赛,或者诗歌朗诵等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

二、中学语文作业评价的优化

中学语文作业评价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优化作业评价。“作业评价是我们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教学反馈中起着重要作用。”

1.引入多元评价主体

以教师评价为主。在作业评价过程中,我们要以教师的评价为主。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情,不断探究作业评价的方式。在评价时,教师要充满人文关怀,以鼓励与发现学生作业中的优点为主,采用鼓励性评语、期待性评语,呵护学生学习自信心,致力于学生长期发展。引导学生参与作业评价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如一些客观性题目,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反思习惯;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它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学生的作业教师可以要求家长进行“预评价”,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作业过程中的作业情绪、情感等,同时也可以进行有效的家校互动,建立起家长与教师之间沟通渠道。

2.构建开放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的开放性。作业评价不仅仅对学生的作业质量进行评价,简单地用对错进行评价,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层面,丰富评价内容,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升。例如对学生作业书写、作业态度、订正及时性、作业进步程度等进行评价,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将知识评价与能力、情感评价等相结合。评价方法的开放性。传统的作业评价主要以等级评价为主,评价缺乏个性,缺乏针对性。在采用等级评价时,我们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例如星级评价法,在实施时,要让学生明确星级评价的标准,例如作业准确率、书写、订正及时等;累计评价法,建立日、周、月、学期等累计评价,将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评语激励法,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因此在作业评价中,教师可以采用评语评价法,通过评语让学生了解作业中的不足,提升学生作业的针对性,利用评语促进师生交流,以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学习信心,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潜能。

三、结语

中学语文论文范文8

(一)网络语言的界定

一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相关的一些用语,一种是与网络相关的一些专业术语,如软件、宽带、鼠标、浏览器等,另外一种是与网络相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黑客等。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网络上(如QQ、电子邮件、BBS等)交流与沟通时所使用的文字、符号、数字、图形等语言形式,是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及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产生的一种语言变异。本文所研究的网络语言指的是狭义的网络语言。

(二)网络语言的分类

1.谐音型。

谐音型网络语言是网络语言中重要的一类,主要有数字谐音型、字母谐音型和汉字谐音型三种。其中数字谐音型,主要是取数字的发音与汉语中词语发音的相似点,如“1314表示一生一世”。字母谐音型一般是先将汉语翻译成英语,再选取与英语发音相似的字母,如U(You)表示“你”。汉字谐音型一般是谐音的错别字,如“神马”表示“什么”。

2.符号型。

符号型的网络词语一般是利用键盘上的字母、数字、标点以及一些特殊符号进行排列组合而形成的丰富的符号图形。如:(^o^)表示哈哈大笑。

3.缩略型。

缩略型可以分为英文缩略和中文缩略两种。英文缩略是取单词的首字母,如“BF(boyfriend,男朋友)”;中文缩略是取汉语的声母,如,LG(laogong,老公)。

4.词义变化型

词义变化型的网络词语或是改变旧有的词义,如,“菜鸟”是指那些在某些方面不是很擅长的人;或是增加新的义项,如,“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网络词语大概可以分为以上四种,它们有不同于现代汉语原有词汇的特点。

(三)网络词语的特点

1.创新性。

网络词语中谐音型、符号型和缩略型都是新创造的词语,创新性明显。词义变化型的词形虽然是旧有的,但其词义也是随着网络环境改造的,也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2.简洁性。

大部分网络词语都是用简短的形式表达复杂的内容。如,CU(seeyou)表示“再见”。

3.形象性。

网络词语中符号型的那部分具有明显的形象性。词义变化型也具有形象性,因为网民一般将表示具体的事物的词语的语义进行隐喻引申。如,经验丰富的网民叫“飞鸟”。

二、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由于中学生自身的特点,他们更愿意创造和使用网络语言。再加上教学手段的改进,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堂外都能接触到网络语言。这就使网络语言影响了中学语文教学。网络语言产生在自由、无拘束的网络环境下,不仅能够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1.促进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网络词语是网民根据特殊的情况创造出来的,创造这些词语需要大量的思考。在网络这种自由、无约束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很少受到课堂上的约束,从而能够创造出简洁、新奇的词语。学生在创造网络词语的时候,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促使学生创造力的提升。词语创造力是中学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词语创造力的提升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提升。

2.促进中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词语运用和创新是中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体现。网络词语大部分是新创造的,即使是旧词,词义也进行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大部分是学生在网络这种虚拟的、自由的、无拘束的环境下,根据自身表达需要创造的。这种创造无疑提升了中学生创造词语的能力。提升了词语的创造能力也能进一步提升词语的使用能力。因为新创造的词语更难使用,在使用这些网络词语的时候也就提升了词语运用的能力。因此,网络语言可以促进中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二)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

1.阻碍中学生形成规范的语言。

网络环境自由、无拘束,所以学生创造出来大网络词语多不符合语言规范。然而随着网络词语使用的频繁,这些不规范的网络词语也会进入中学语文的教学,这就使中学语文教学的语言不规范,也会使中学生使用不规范的语言。因此,网络词语会阻碍中学生形成规范的语言。

2.阻碍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网络环境自由、无拘束,网络词语也就不受太多的限制,因此很容易产生一些低俗的词汇。但学生的好奇心和使用的频率很容易使他们习惯这种低俗词汇。经常使用低俗的词汇会影响学生的审美观,会让他们认为一些低俗的现象也是美的。语文课堂的一大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网络语言有可能会阻碍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形成。

三、对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网络语言凭借自身的新颖性、简便性吸引着中学生,因此我们应该针对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正确应对网络语言

教师要应对网络语言,首先应遵循正确的原则。

1.不盲从的原则。

网络语言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教师应当发挥网络语言的优势进行教学,不能盲从的批判所有的网络语言。由于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非常大,网络语言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应肯定网络语言的优势。但网络语言也存在缺点,网络语言影响学生审美能力和规范语言的形成,所以教师应当限制低俗网络语言的使用,纠正一些不规范的网络语言,让学生既能受到网络语言的启发又不让网络语言阻碍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和规范语言的形成。

2.文明的原则。

由于网络环境的特点,有一部分网络语言是低俗、不文明的。教师在使网络语言进行教学时,应遵循文明的原则。教师应引导学生使用文明的网络语言,在指导学生摒弃不文明的网络词语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创造文明的网络语言,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

3.扬弃的原则。

网络语言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网络语言的特点和正确的语言规范、审美观进行扬弃。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和创造网络语言时,也应同时传播语言规范的知识和正确的审美价值体系。这样学生就会自动的学会使用和创造规范的网络语言,就会自主的进行扬弃。

(二)提升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网络语言有着优点和缺点,教师应当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说,中学语文课堂应该提升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中学语文教学语言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语言,而且是传承母语知识及人文性的重要载体,这一点已得到广大研究者和教学人员的共识,这对于教师自觉加强语文教学语言素质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加强中学生对汉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基本汉语知识的学习,以提高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三)优化教学方式

网络语言是互联网的产物,它是伴随互联网兴起的一种新生物,求新、求异、求变是网络语言区别于传统语言的一大特点。当网络语言走进校园冲击语文教学时,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改变过去由教师满堂灌输的方法,通过探索研究找到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笔者在教学实践及与一线教师的交流讨论中,得知学生对辩论赛、课本剧、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讨论质疑等方法普遍持欢迎态度。这些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应当引入课堂教学。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