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践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践

内容摘要:中华文化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沉淀和洗礼,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文化体系。而学习和继承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位新时代的青少年都应该做到的。在主流文化急需扩展和传播的当下,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各个学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语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管是语言文字,还是教学内容,都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曾说:“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是母语教学,他是源、是根、是魂,是传统文化的魂”。因此,本文将以小学学段为例,谈谈如何以语文教学为媒介,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研究

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曾说:“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是母语教学,他是源、是根、是魂,是传统文化的魂”。

一.对小学生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个体生存在社会中所树立的基本观念。这三种观念会成为一个人思维的向导和行为的动力,并且会对一个人所能创造的社会价值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小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形成基本认知和判断力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形成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三字经》中早有“苟不教性乃迁”的说法,《颜氏家训》中也提到“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因此,对小学生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学习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朱熹的《观书有感》中有这样一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单从文化角度来看,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化完整的保留了下来,也正是因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才能长期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正如所说:“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代代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梦、民族梦和富强梦的实现创造了无尽的可能。因此,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和主力军,学生群体应该大力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小学生,更应该努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小树立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和决心。

(三)有利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各种外来文化也在不断地“碰撞”和交流。在世界性的竞争舞台上,“文化软实力”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逐渐发展为国家之间的核心竞争力。换言之,要想顺应时代的竞争态势,就要掌握文化竞争力,而增强文化自信则是关键的一步。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中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而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面临着主流文化缺失的境地:各类媒体文化、娱乐文化、快餐文化等成为青少年群体中的潮流,成为学生们追捧的对象。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培养和增强文化自信,也不利于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对小学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引导学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他在被人问到“为什么可以在枯燥乏味的物理领域成绩卓越”之时,杨教授表示只有对毫无兴趣的东西才会觉得枯燥乏味,而自己因为喜欢物理、热爱物理,所以一直是乐在其中。显然,兴趣在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个策略,是引导学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1.讲解经典名著片段第一种方法是讲解经典名著片段。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探索欲较强的心理发展时期,如果直接让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一方面小学生的识字量无法满足阅读名著的需求,另一方面,小学生耐心和自制力不够,无法保证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可以采用讲解经典名著片段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兴趣。例如,在阅读课中,教师可以选取《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这一片段进行讲解,要注意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作文课中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写出一篇关于简单叙述西游记中某一片段的作文。这样不仅迎合了学生的喜好,还可以间接的培养学生对于经典名著的阅读兴趣。2.赏析古诗文深意第二种方法是赏析古诗文深意。例如,在学习《静夜思》这首古诗的过程中,除了讲解诗意之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的引入诗人写诗背后的心境、遭遇等。不同的诗文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因此,随着小学生理解能力的逐渐增强,教师可以逐渐拓展赏析的深度;在学习《三字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每一句话背后的道理,带领学生掌握基本的赏析思路,由简到繁,让学生逐步接受和适应难度日益增加的古诗文篇目,并慢慢培养起学习和赏析古诗文的兴趣。

(二)重视课文诵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重视课文诵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二个策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读”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读古诗,讲究语调平仄、情绪高低起伏;读小说,讲究角色分明、情绪饱满丰富;读文言文,讲究发音准确、句子停顿得当……不同的文章体裁有不同的诵读方式,而通过不同的诵读方式,就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间中的传统文化魅力,同时,还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增加小学生的识字量,加深已经识得的汉字记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读”的教学,可以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音频跟读、学生范读和学生之间互读的方式,多加练习,让学生通过课文诵读来感受不同时代、不同题材和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魅力。

(三)深入走近汉字,品味传统文化内涵深入走近汉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三个策略。如果要找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积累和发展的“见证”,那么汉字无疑是首当其冲的。小学阶段本就是学习汉字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学习的汉字从构造方面相对比较简单,也比较规整,因此在分析汉字构造和汉字语义的过程中,难度也相对较小。作为有着几千年发展和演变历史的汉字,它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象征。因此,教师可以在教授汉字的过程中,加入一些简单汉字的构造和含义讲解,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到汉字的由来和演变。例如,在讲解汉字发展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简单概括一下六种造字法,并选择其中的一两种来举例子说明。比如“好”这个字,“好”由“女”和“子”这两个字组成,在《说文》中有“好,美也”的说法,引申含义为美和善,后又多用为形容词。通过适当的讲解,学生可以对汉字文化形成一个基础的认知,这样就很容易在之后的学习中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创设教学情境,学习深刻寓意。创设教学情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第四个策略。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有两个优点:第一,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教学的形式,让课堂模式更加多样化和充实化;第二,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的体验感,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深入的学习到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深刻寓意。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造和情景联想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情境创造。例如,在讲解《守株待兔》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找一些视频素材,通过观看“守株待兔”的动画版视频,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然后再讲述这个成语故事所蕴含的深层道理,这样可以让学生迅速明白“守株待兔”这一反面案例的真正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情景联想。例如,在学习《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实际生活中植物的生长与课文联系起来,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发挥文化传承的榜样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五个策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示范者,是学生模范和跟随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而言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更是如此。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看法,以及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量等,都会对学生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知识产生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也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学校应该重视对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素养的培训,教师本人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为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和促进作用。

三.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教学过程。在当今社会中,宣扬主流文化和继承传统文化已然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顺应时展的需要,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及时作出调整和改变,通过发挥教学引导者和知识传播者的作用,积极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做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工作,争取为我们国家培养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吕平 单位: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清水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