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摘要:师范专业认证推动了小学教育专业内涵式发展,课程体系的优化是其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师范认证的引领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研究势在必行。确定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优化的逻辑起点;完善课程设置及其内容是课程体系优化的核心;课程实施方式多元化是课程体系优化的归宿。

关键词:师范专业认证;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优化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设施,代表我国师范专业认证工作正式启动,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推动着我国师范专业内涵式的发展。课程体系的优化是其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师范认证的引领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研究势在必行。

1师范专业认证及课程体系的内涵

师范类专业认证,主要是专业教育评估认证机构,按照相应的标准和原则,遵循认证的具体流程,对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评估,主要是对一段时间内人才质量的培养水平进行检查,了解其是否达到人才培养的具体标准,在认证工作中,最重要的是结合教育发展的要求,对师范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进行评价,确保其毕业后知识能力和水平能满足教育发展需求。师范认证工作的实施,主要是促进我国师范专业人才建设,提升人才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更地符合新时期教育发展理念,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优秀师范人才。在实践中,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学生中心,强调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新模式转变,要求遵循师范生成才成长规律。产出导向,是目前国际高等教育倡导的一种先进理念,也是新时代我国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其聚焦师范生受教育后“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重视以师范生学习效果为重要导向,根据师范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对专业教学进行全过程的监测和跟踪评价,并分析具体的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最终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模式,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不断提升。课程体系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培养人才的系统。1968年,美国学者阿克塞尔罗德首先将“课程体系—教学”看成一个系统,此后教育界就普遍认可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的观点。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中,本文认为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培养目标实现的整体系统。根据师范认证的理念,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是一个整体运行的系统,必须明确师范生学习产出标准,对接社会需求,以师范生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生命线。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式所组成。

2师范专业认证视角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2.1确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优化的逻辑起点

培养目标的确定是课程体系设计的逻辑起点,也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一环。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引领作用。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不仅为师范生的发展提供了预期的目标,同时也向社会呈现本专业的毕业生“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方面要培养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教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做好教学管理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整体上体现人才总体发展目标的要求,并能满足小学教育培养任务需求,内容包括了服务定位、服务面向和人才规格等内容。在师范认证理念的引领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要打破现有的统一化模式,必须把持续改进这个行动方针贯穿始终。培养目标的形成是一个动态不断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过程,培养目标要紧贴师范生的毕业要求以及毕业后一段时间所具备的从教能力,并要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能根据评价结果、时代的变化等因地制宜地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凸显本专业的服务性与实效性,最终实现培养目标从现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2.2完善课程设置及其内容:课程体系优化的核心

课程是专业的核心,是落实人才培养的关键。要打造小学教育专业特色,提升其专业竞争力就要重新审视和优化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内容,使其既能符合师范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又能体现社会需求。就目前来看,高师院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内容共性太强,缺少因地制宜的特色,课程设置及其内容对师范生毕业要求的达成度指向性不明确,不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提出了总要求:首先,课程设置上,要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建设并完善课程体系;其次,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重视小学阶段教学的基础性、实践性等,并在教学实践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教育和师德建设等内容;最后,在教材的选用上,要根据课程体系和课程发展目标,选用优秀的教材,引进最前沿的研究和知识内容,重视课程改革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引进,并选用合理的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及时对教材及教学内容进行更新。[2]以此为依据,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其内容的完善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2.2.1完善课程设置助推师范生达成毕业要求

师范生在毕业时要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并重视自身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提升创新能力,更好地满足小学阶段学生知识学习的需求,并能更好地运用学生生活实际教学。[3]这种综合化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协调好“博”与“专”的关系。对小学教师来说,综合素养的形成是根本出发点。“博”采取综合设课,通过设置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中文和数学为主体的学科基础课程的有机综合,使师范生具有扎实、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系统的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专”采取分科设课,通过设置学科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拓宽师范生的专业深度。以小学语文教师为例,其在学科专业水平上要有中文专业培养的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在以小学生为教育对象的领域其教育专业素养要高于中文专业培养的语文教师。其次,调整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必修课是全体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进行自由选择,两者在学生教育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发展中,必修课程比例较高,学生科选择的较少,而且选修也没有真正地让学生自主选择,而是老师代为完成。因此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有机会自主选择。一般来说,选修课比例应占课程的30%左右。选修课内容要多样、广博,尤其要注重学科知识的前沿成果、社会教育热点,中国传统文化等,促进师范生一践行三学会毕业要求的达成。最后,注重学科课程与学科教法课程、实践活动的融合。师范生教学能力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现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教学设计。[4]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的必由途径,目前我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见习只有1周,实习也只有12周,实践活动安排的时间相对较少。在小学教育中,就知识本身来说并不精深,难的是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就是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小学教育体系中,要结合实际精简学科专业课程,不断丰富选修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增加学科教法课程、实践活动课程的比例,实现同一领域不同课程之间的综合化,提高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与整体性。

2.2.2紧贴小学教育实际,增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课程内容是课程体系的基本元素。课程内容必须注重基础性和时代性,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扩充新内容、新思想。当前小学教育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注重知识与实际的紧密联系,注重古今经典的学习,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创新精神的激发。这些新的改革是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完善的源动力。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紧跟时代脉搏,植入中国传统文化、古今经典的学习内容;要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在学科知识的体系中融入实际生活的内容;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将优秀小学教学案例作为重要内容,贴合当今儿童的认知与身心发展特点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丰富班队活动的内容,增强课外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力。不同课程的交叉知识点要实现综合化,开设综合文科或综合理科,促进课程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同一门课程内容实现综合化,以模块形式组织内容相近或相关的章节,增加知识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

2.3课程实施方式多元化:课程体系优化的归宿

强化课程实施环节,完善课程实施方式,确保课程实施的时间和质量,是实现培养目标,落实课程内容的主阵地,是课程体系优化的归宿。小学教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适应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实施环节,要采用讲授与案例、讨论、反思学习方式相结合;课内学习与社会实践、见习、实习相结合;高校教师与小学教师共同指导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教师引领与师范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等多元化的课程实施方式,大学四年不间断的在课程实施中开展全程实践教育,实现师范生学会利用以课程学习为主的各种机会积累发展经验,建构一践行三学会的新的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2017(10).

[3]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1(10).

作者:何芸 单位:贵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