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考虑学生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需求,加强对教学策略的创新和改进,争取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以有效实现初中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学习;数学教学
自主学习就是自发、主动地展开学习活动,但是,初中数学范围更广、难度更深,其中涉及很多抽象复杂的概念,很难赢得学生的好感。而且一些教师观念传统,缺乏求新、求变的意识,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课堂氛围比较枯燥,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种因素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和需求改进教学方法,争取呈现数学的独特魅力,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以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从而助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小衔接不到位
初中数学远比小学数学复杂,但从内容上来说,二者存在很多关联,初中数学的很多知识点是对小学数学的延伸和拓展。所以,要想保证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做好初小学教学衔接。其中应包括,教学内容的衔接,学生学习方式和习惯的转变,只有做好这两点,才能帮助学生顺利融入新的学习环境。但是,很多教师的初小衔接不到位,突出了初中数学的复杂性,并使很多学生依旧保持旧有的思维方式,不能有效接受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课堂教学比较死板
初中数学比较复杂,而学生基础薄弱,所以部分教师没有和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在教学中常以生硬的传授为主。并且,部分教师急于求成,喜欢追求课堂进度,在教学过程中压缩了问题和结论之间的空间,不注重课堂留白,很少给学生提供学思考和探索的机会,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所以说,课堂教学比较死板,是初中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课堂氛围沉闷
初中生的学习观念尚不成熟,而且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所以他们的学习态度很容易受到课堂氛围的影响。活泼开放的氛围常常能够唤起学生的热情,促使学生踊跃参与学习活动,严肃沉闷的氛围却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且抑制学生潜能和个性的施展。所以说,课堂氛围也是影响课堂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的源于教师教学方法不当,有些源于学生自身素养不足。作为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真正需求以及面临的学习困境,加强教学反思与改进,着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品质,从而让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得到更多收益。
二、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呈现趣味数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动力,并且有了兴趣的支撑,学生才有足够的信心去应对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遇到困难才不会轻易放弃,这体现了兴趣培养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但一直以来,数学给学生留下了抽象复杂的印象,使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致。并且,初中数学的知识量骤然加大,难度陡增,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在学习过程中困阻重重,再加上缺乏教师有效的引导,其学习热情便会被逐渐消磨。因此,针对以上情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适当融入生活、数学史以及传统文化等趣味元素,体现数学的人文性或生活性,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数学在萌芽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有文化,数学与周易、阴阳、历法等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融合,这进一步增加了数学的神秘性。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借此吸引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矩形的性质与判定》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出中国古代名言“无规矩不成方圆”,让学生通过分析这句话的字面以及内在含义来认识“规”和“矩”这两种工具以及其作用,进而引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当学生对矩形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后,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展示“伏羲女娲图”,引导学生观察女娲所持的“规”,伏羲所持的“矩”,借此融入阴阳、宇宙、天人合一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体现数学的人文特征,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此外,数学学科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休戚相关,而且对于初中生来说,生活这片广袤的沃土比数学世界更加丰富有趣。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构建生活图景,引导学生利用现实经验来分析数学问题,从而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数据的分析”这部分内容时,需要学生掌握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那么教师不妨给学生展示某次考试的成绩单,让学生找出本班数学成绩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然后让学生结合真实情况说一说这三种计量的不同特征和实际意义,以促进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深刻理解。通过数学人文性和生活性的呈现,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活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指导探究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正因为数学有较高的难度,所以学习者必须亲自经历思考、探究、实践、交流等一系列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因此,作为教师,要避免死板的教学,尽量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但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数学学习中,方法即是工具,很多学生正是因为学法不当,导致学习过程十分艰难枯燥,难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果。因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优化学生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数学的理论性较强,但实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些抽象复杂的概念,往往需要通过实验操作才能理解其实际意义,并且实验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工具、器材,构建实验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实验探究。比如,在探究“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不同比例的两幅中国地图,让学生随机选定三个城市,连成一个三角形,然后将其裁剪下来,之后测量它们的角度和边长,探究两个三角形边与角的关系,目的是让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产生直观、深刻的理解。通过实验探究,可以解放学生的手和脑,提升课堂活力,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给学生探究数学问题提供很多思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融入数学思想,借此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教师可以融入“转化”思想,引导学生通过画辅助线,将一个复杂的多边形转化成若干三角形,然后通过将三角形个数与三角形内角和相乘来求得多边形内角和,最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规律,探究计算多边形内角和的通用公式。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优化,可以简化学生的探究过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并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加强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做好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首要前提是做好初小学数学衔接,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顺利从小学数学过渡到初中数学,其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能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升过程,这样才能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做好初小学数学衔接的关键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让学生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并能根据个人特点和需求探索新的学习方法,从而得到数学水平的持续提升。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要重新定义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事事为学生代劳,要加强任务驱动,促使学生改变往日形成的不良习惯,能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意识,以及创新、质疑的学习精神,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进入初中数学学习阶段,很多学生感到十分吃力,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和步伐,没有能力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只能亦步亦趋地跟随老师,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结论,其数学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所以,为了避免这一情况,教师不妨给学生布置课前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比如,在学习《探索勾股定理》一课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以下任务,第一,什么是勾股定理?如何用符号语言来表示?第二,勾股定理是怎样证明的?国内外有哪些著名的证明方法。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理解勾股定理的概念,并掌握几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更加从容,有效掌握知识内容;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此外,数学学科抽象复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有所疏漏,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形成自检自查的习惯。比如在课堂学习结束时,组织学生总结本节课知识点,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说一说自己没有透彻理解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互相解答,互相分享学习方法,以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如下反思:这道题的结果是否正确?解题方法是否最优?错误原因是什么?下次应如何避免犯此类错误等。当然,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加强数学知识的归纳与整理,比如整理初中数学相关的数学文化、数学常用公式,或者整理新颖题型和错题资源。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强化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有效且适合自身特点的良好学习习惯,最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客观认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理解学生的实际诉求,从多个方面出发改进教学方法,争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从而为学生学好初中数学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杜继学 . 浅谈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J]. 学周刊,2019(35):103.
[2] 陈海平 . 用对方法,让初中数学学习不再难 [J]. 启迪与智慧(教育),2019(10):37.
[3] 丁少云 . 趣味化初中数学课堂的构建策略 [J]. 当代家庭教育,2019(26):54.
作者:张宗茹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济宁学院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