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自主学习体系构建

高校课程自主学习体系构建

摘要:促使高校学生对课程的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学以致用一直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之一。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建立一套完整的学生自主学习体系,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本文通过对“互联网+”思维模式的教育概念的梳理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基于“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建立资源共享共建、师生充分互动的线上学习平台,构建高校课程的自主学习体系,探索高校课程的教改创新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体系构建

一引言

如何有效全面地进行知识传授,一直以来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传统的高校课程在多学时的教育背景下,力求通多较多的学时数,提高教师面授学生知识的时间,以此来尽可能给学生全面详实地灌输某一课程的知识。这一学习方式虽然尽可能地由老师将知识全部传授给了学生,却从另一方面抹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长期以来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现今,随着高校培养方案改革,逐渐缩短了课程的学时数,让传统的通过大量学时传授学生知识的方式转变为通过较少的学时数传授学生某门课程的核心内容。不再向学生灌输全面的知识内容,且一些较新的与核心内容相关不密切的方向性发展信息,在课程的讲授中逐渐减少,这从另一个方面影响了学生对某门课程前瞻性内容的了解。基于这样的背景,拓宽学生的自主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监控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具有丰富信息资源的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有效利用互联网中信息,促使学生学习更多的课程相关知识,构建有效地自主学习体系是必要且可行的。

二“互联网+”思维模式的教育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着各行业优化、增长和创新。教育作为生产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对教育的变革作用也体现得很明显,为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互联网+教育”不是在线教育,而是一种变革的思路,是要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创新教育的组织模式、服务模式、教学模式等,进而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教育生态体系[1]。“互联网+教育”可从三方面理解。

(一)以互联网为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分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2]。“互联网+教育”的实施离不开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新型技术以互联网为平台,在教育中被不断应用,逐渐推动教育向在线化、数据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二)民主化、人性化的理念

教育的变革体现在理念上,“互联网+教育”秉承开放教育的理念,即“以崇尚自由、顺应自然为理念,以社会化教育、终身教育为宗旨,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以最大限度地选择和最小限度地限制障碍,借助社会力量与科技成果,提供一切有利于此种自由、自主学习的思想、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总和”[3]。也就是说,“互联网+教育”关注以人为本,以知识应用为本,让教育过程自然化、舒适化。

(三)以实现教育改革为目的

“互联网+教育”一方面可以认为是通过互联网与传统教育进行联合或融合,以实现教育改革;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通过传统教育的互联网化完成教育改革。本质上,“互联网+教育”就是要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思维,实现互联网与传统教育的融合,更新教育观念,重构教育教学环境,重设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三高校课程传统教学及自主学习现状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信息凭借多种媒介免费共享,时空已经不再是学习的障碍。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高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日渐显露。1.传统的高校教育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设计全部教学内容,控制教学全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位置,只能进行统一的“格式化”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与能动性,容易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课堂的参与度与互动性会大大降低。同时,教师单向对学生灌输知识,也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反而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2.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完全照顾到每个学生,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教学内容也难以满足有不同基础和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求[4],无法因材施教,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3.传统教学中采用“学生问、老师答”或“老师问、学生答”的单向模式,侧重“回忆、理解和应用”的“低阶认知”目标培养,缺乏“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认知”培养机制。学生的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5]。4.学生拥有的学习资源还是以“老师+课本”为主,与互联网海量的数据信息不相匹配。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老师传递的知识信息,不会自主深入学习,互联网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和丰富性完全被忽视。

四基于“互联网+”思维模式的高校课程自主学习体系的构建

基于“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为明确学生自主学习指向性,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通过“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构建高校课程的自主学习体系,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开展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尝试。

(一)线上学习平台的建设

1.课程知识数据库的建立

全面、丰富、完整是知识数据库必须具备的特点。课程知识数据库包括视频讲解、课件材料和网络数据资源三个部分。在视频讲解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科的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以及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全面、深入地进行视频的录制,视频时间不宜太长,也要保证其趣味性,并保证教学知识点的清晰、有条理[6]。同时,要将详细完整的课件材料在数据库中,以供学生查阅下载。在传统课堂中,教师一次性讲解之后,很多学生并没有理解掌握。而通过反复观看视频讲解和课件材料,学生可以不断观摩总结、加深记忆、重复学习直至掌握。在学生传统的自学过程中,通过查找网络资源来完成教师的习题作业。而由于网络资源信息量大、聚焦难等特点,学生在查找过程中既要识别出目标信息,又要分辨信息的有效性,浪费了很多时间。设立网络数据资源部分,可以由教师提供适当的数据资源帮助学生聚焦查找范围,明确查找目标,达到精确引导学生查阅资源的目的,避免盲目的查找带来的时间浪费及目标不明确等问题。知识数据库的建立不仅仅依赖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吸收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数据积累后,形成目标明确、数据量较大的完整自学知识辅助数据库。

2.课程案例数据库的建立

随着高校培养方案改革,高校课程学时数逐渐缩短,一些较新的与核心内容相关不密切的方向性发展信息在课程的讲授中逐渐减少,影响学生对课程前瞻性内容的了解。基于这样的背景,课程案例自助学习数据库必须要拓宽学生的自主学习渠道,一个全面、深入并与时俱进的数据库是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数据库建立之初,课程案例由教师提供,教师应做到将课程案例、信息、政策等相关知识录入其中,准备更多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丰富的学习资料,做到与时俱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能动性,通过作业或实践项目,促使学生参与到课程案例的设计、制作和更新过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对课程进行进一步探索,与教师共同学习。

3.习题作业数据库

传统的习题作业的布置一般为全部授课学生完成统一的一道或一套习题,造成了学生间互相抄袭,难以检验出真实学习效果的现象出现。而对于授课学生每生出一道习题作业,在教师当学期的教学任务中又显得工作量较大。为缓解这一矛盾,既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又能真实地检验出每名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建立课程的习题作业数据库。在习题作业数据库中,要对学生的学习习题进行随机出题,有效避免学生对于相同习题题目的答案互相抄袭的可能,也使学生在课后相互进行作业交流借鉴的过程中,扩大复习范围,互相学习补充,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巩固学生对该门课程所学知识的掌握。教师可有效地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水平,重点施教,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4.学习社区

学习社区是基于网络的交流讨论载体,其中要包括学术讨论区、聊天服务、小组合作、投票、学习交互工具、提供学生列表、学习公告等服务,以此构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环境[5]。学习社区要方便教师在平台上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如作业、在线交流、查看学生学习情况、批阅作业等。学生可以在社区平台模块中完成小组学习讨论、学生间学术交流、提交作业等,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5.网络学习平台的运转和维护

教师是整个线上学习平台的引领者,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做到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任务,把握学习进度,更新补充知识数据库、案例数据库与习题作业数据库中的内容,进行学习考核,监控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学生要执行学习任务,进行学术交流,提出问题建议,完成学习目标。教师与学生要相互合作监督,共同建设线上学习平台。

(二)线上学习平台与线下教学的结合

在依靠线上学习平台的课前学习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合理设计课堂学习中的教学活动,通过交流互动来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知识吸收行为。在线下教学阶段,教师应当抓住教学重点,并且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针对教学重点、学生学习难点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以便更加深入地掌握相关知识[7]。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前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与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找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讨论后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在课上进行统一深入地讲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在课前提前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范围,给出时间期限,以免学生学习不到位,课程进度落后。在统一讲解后,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惑以及拓展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其次,教师要根据线上学习平台中学生的反馈,对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拓展,促使、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建议。最后,对于线上学生普遍理解较好,但是很重要的知识点,教师也需要在课堂上稍作总结提醒,避免学生忽视。

(三)学习评价方式的改良

学生学习是行动化的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因此,其评价反馈体系也应该是一个过程[8]。评价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9]。因此,学习评价应该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价值进行衡量。教师的评价应该包括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的评价,也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参与情况等的评价。同时,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应注意围绕每个阶段学生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随时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使学生能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学习活动,学会自主学习、有效学习。

五结语

基于“互联网+”思维模式的自主学习体系,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尝试。线上学习平台中课程知识数据库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视频、课件材料和网络数据资源,保证了课程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课程案例数据库为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范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供了平台;习题作业数据库为有效检验教学效果提供了实践保障;学习社区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与学生间的交流讨论,为教师更好地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开放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和快捷高效的信息传播渠道。线上学习平台与线下教学的结合,拓展了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知识宽度与广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知识,并充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10]。“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建立起学习资源平台,有效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应用互联网中相关信息的利用效率,明确学生自主学习指向性,提升学习质量[11,12];另一方面,重新定义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徐源 张孝义 白丽 黄莲 韩丽曼 单位: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