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教育现状浅析

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教育现状浅析

[摘要]高等院校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长,使得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面临着巨大压力,为了更好地缓解这种压力,经管类学生可以通过创业来实现自我就业,进而带动更多的人就业。通过分析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及高职院校经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的基础上,进而提出相应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

引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掀起了我国的创新创业热潮,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大学生作为富有创新意识的群体,应该充分利用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发挥出自己的优势。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大学生毕业人数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020届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为874万,比上年增加了40万。毕业人数的快速增加对国家、家庭和毕业生而言,就业的压力很大,尤其是受到2020年的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小企业的经营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大量原本经营不善的企业受到环境恶化的影响直接倒闭,实力雄厚的企业则在人员招聘上缩减招聘计划甚至停招。为了更好地解决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再一次表态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调查的数据中显示,20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比例约为3.94%,在今年特殊的原因影响下,不少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将更多的走向创新创业的道路,在众多的专业中,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具备一些优势。与其他专业相比,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更为密切,更能抓住时展的特点,具备完成创新创业的先天条件。但是作为学生群体,经管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均来自学校及老师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指导,因而如何培养经管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是高职院校经管专业在结合专业特点及学校师资、实训等条件的基础上应该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析

(一)专业知识的储备更契合创新创业的需要。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经济学》《市场营销》《经济法》《会计学》《管理学》等课程基本上都会涉及,而创新创业过程中产品的定位、市场调查及宣传推广、公司运营等多方面都与这些专业知识密不可分,因而可以说经管类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储备上具备先天优势。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经营管理活动,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与利用。通过在校期间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商业意识更强、更敏感,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更容易获得成功。

(二)学生的性格特点更适合创新创业。就读高职院校的经管类学生与其他工科类专业相比,在人际交往能力上普遍更胜一筹,且思维更活跃,富有冒险精神,更愿意去尝试未知的事物,所以在性格上来看,这类学生未来走向创新创业的可能性更大。

二、高职院校经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从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已经普遍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在日常的教学中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是受制于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现阶段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尽管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时,主要是以就业指导课程的形式为主,没有能够真正地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之初就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相结合,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因而让学生产生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无关,无法将所学的经管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创新创业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制定人受到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难以将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与专业教育有效进行衔接,只是在原来人才培养方案上将几门不太重要的专业课程替换成创新创业课程,难以突出创新创业类课程与传统的经管类专业教育之间的联系,培养方案缺乏学校的教学特色,与地方经济的发展衔接性较弱,无法充分发挥经管类学生本身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专业优势。正是由于存在着上述问题,导致高职经管类学生在学完创新创业课程后,会容易产生迷惑:该类课程与自己就读的专业之间有何关系?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而对于这些问题老师又不能给予学生明确的解答,导致学生对该类课程容易采取敷衍的学习态度,只求能够修满课程学分就行,学习形式浮于表面,自然也就难以达到学校想要学生达到的学习效果。

(二)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学师资队伍。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师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通过对校内原有的就业指导老师及专业课老师进行培养和培训,让其承担对经管类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则来自对企业导师的聘请,让其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以上两种做法虽然能很快搭建起教师队伍,但是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学校的专任教师虽然接受了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较短,自身缺乏创业的经验,因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没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也就无法向学生传授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创业知识。聘请的企业导师虽然经验丰富,但是在教学时间和频率上难以保证,而且企业导师的经验更偏向于实践,对于指导经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学生由于创新创业知识储备的不足,很难跟上老师的节奏,导致课堂教学效果难以评估。此外,从上述的创新创业老师的构成来看,并未能区分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已学习专业知识的区别,导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对经管类学生进行重复教学,不能将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最大化。

(三)缺乏创业实践平台和经费。部分高职院校对于经管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花费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始终要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磨练才能提高,作为学生主体,经管类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创业的梦想,需要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资源和条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创业条件,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政府、行业的联系不够密切,无法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践的平台,导致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只能纸上谈兵,无法真正用于实践。除缺乏必要的实践平台外,高职类院校能够用于给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经费与本科院校相比还有着较大差距,而创新创业的前期必须要有经费的投入,经费不足的问题使得经管类学生中一部分比较好的创新创业计划无法得以实施,或者在已实施后由于后续经费的不足,从而使得项目不得不中断,这将让经管类专业学生逐渐丧失对创新创业学习的热情。

(四)缺乏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自主创业兴趣浓厚,但是真正能走向创业的比例却并不多,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对创业的信心不足,害怕失败。而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践氛围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正面、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教师队伍、经费缺乏等原因的限制,高职院校对于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的投入上明显存在不足。作为学生群体,经管类学生难以自我主导成为创新创业的主体,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从而产生真正的成效。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经管类学生必然面临来自创新创业知识储备不足、资金匮乏、缺乏法律援助等多方面的困难,这就需要学校、政府、学生及其家庭进行多方面的协调和配合,共同帮助创业学生找准市场定位,加强对其创业过程的指导,让创业项目能够推向市场,获得效益。

(五)无法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由于对创新创业理解的不系统、不全面,很多的高职院校认为对经管类学生进行《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管理》等课程的开设就是完成了创新创业教育,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不仅仅是向学生开设两到三门课程就能完成对学生意识的培养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塑造,创新创业的过程包括项目选择、资本筹集、团队搭建、企业注册、经营管理等诸多内容,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应该在整个体系的教学环节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强化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六)学生缺乏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的热情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提起让他们自己创业,很多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创业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从而束缚了他们创业的想法,使得他们不敢想,不敢做,因此在学习创新创业课程,也仅是将其当作是一门课程,完成学习任务后获得课程学分,能够拿到毕业证就可以,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课程对于提升其自身能力和促进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缺乏对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的热情是高职经管类专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学生有畏难情绪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在认识到这个现象之后,各高职院校应该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建立更符合该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行更系统和完善的专业教育体系与创新创业体系。

三、提升高职院校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高职院校应该转变自身的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拓宽创新创业教育的视野,完成对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了让经管类学生能够真正地深入理解创新创业内涵,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高职院校既要关注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也要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到教学计划中去,让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按照其各阶段能力的提升,安排相适应的创新创业课程,并重视对经管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中多动手、多实践,在实践中磨练经管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对于创新创业思维类的课程在教学、考核和评价时,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全程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转变传统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让学生能够树立创新创业的主导意识。

(二)营造创业文化和氛围。创业氛围的营造对经管类学生的创业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入校之初的专业介绍和专业教育中,就可以将创业的内容嵌入进去,同时可以在专业教育中邀请该专业创业成功的往届学生进行创业经历和过程的分享,搭建学生的创业交流平台,让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有初步的认识。在学校内部营造积极的创业文化,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如定期举办一些创新创业论坛,邀请已成功的校友分享创新创业的经验,保证经管专业的学生与校友有足够的面对面交流时间,及时解决学生心中对于创新创业的疑惑,让学生心中对于创新创业有基本的了解。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鼓励经管类学生锻炼自己的创4新创业思维,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创业想法转化为更系统的商业计划书,在经管类核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运用课本所学知识撰写市场调研报告、经济环境调研报告、财务分析报告等,将所学知识与创新创业所需技能结合起来,完成一份具体化、操作性和专业性强的商业计划书。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期间始终感受到创新创业的浓厚气氛,并能够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创业所需技能之间的转化。

(三)搭建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创新创业大赛平台。近些年国家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非常重视,搭建了很多部级和省部级的创新创业平台,但是这些平台对于高职院校的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门槛较高,很多高职院校因为自身项目质量不高的原因无法参加这类高规格的创新创业大赛。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大赛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内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如建立班级、系级、校级的创新创业大赛,设置合理的奖励政策,鼓励学生参与到竞赛中去,并通过总结大赛的经验和方法,提高高职院校经管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筛选和培育出一些优质的创新创业项目,参加省部级的创新创业项目大赛,提升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在搭建学校的创新创业大赛平台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对于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对学生在资料的搜集、项目的确定、市场调研、项目分工等各环节进行把控。通过教师的参与,一方面可以帮助经管类学生解决一部分创新创业竞赛过程中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对学生起到督促和管理的作用,避免完全由学生主导最终导致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实施。

(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根据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根据学校的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地位,为学生构建起系统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将创新创业课程与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实验实训课程进行知识和内容的融合,在教学中对经管类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思维的导入,使之产生创新创业的萌芽,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五)注重学科的交叉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业的成功与否既取决于创业项目的选择,也受到创业者自身能力的影响,在校期间能够掌握更多的技能将帮助经管类学生在创新创业道路上走得更远。因此,高职院校在注重对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也要拓宽学生对其他学科的交叉涉猎,可以通过选修课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帮助学生在结合自身兴趣的基础上,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六)加强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的培养。通过对现有的老师进行培养,使之成为合格的创新创业导师的同时,还需要利用学校其他的资源扩大导师团队,如深入挖掘已经创业成功的往届学生以及已经与学校有深度合作的企业单位的相关人员,邀请其担任兼职的创新创业导师,通过对学校内部的老师采取“走出去”学习和培训,对学校外部的专家“请进来”两种途径,培养一批高素质、稳定性强的专兼职创新创业导师团队,为高职经管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学、科研和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于企业的兼职导师,除了邀请他们为经管类学生讲授创新创业的课程和讲座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导师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搭建创新和实践的平台。在校期间尽可能调动学校所有的资源提高经管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让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利用创新创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积累快速进入到真正的创新创业中去。

参考文献:

[1]包慧坚,韦云凤.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J].经济师,2018(11):213-216.

[2]马红梅.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7-9.

[3]张威.经管类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52-56.

[4]曹馨蕾.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优化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7):8-10.

作者:敬翠华 单位: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财经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