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困境

职业院校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困境

摘要:产教融合发展是地方院校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地方产业机构转型和升级的必然选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技术培训不系统、办学资源不充足和人才质量参差不齐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改革,破解地方院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和瓶颈,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显得愈加重要。

关键词:地方院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困境;对策

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受到国家与社会的关注。如何向社会输出适应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由以规模扩张为主转向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阶段。建立因地制宜、产教融合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将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地方院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基本特征

(一)产教融合实现双主体培养。企业是产品研发、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两者在产教融合中,相互作用、相互合作、相互支撑,体现双主体培养特征。学校为企业提供所需的教学课程、师资队伍等教育资源;企业为学校提供资本、设备和场地等社会资源。地方院校结合育人规律,与企业产业链紧密对接。企业将先进的技术和岗位要素融合地方院校的课程方案和教学计划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共同参与职业人才培育全过程,从而实现地方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用性,促进地方产业经济的优化升级。

(二)产教融合彰显互利性发展。校企双方根据自身特点,主动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学生在产教融合中增强了自身的职业技能,树立了追求卓越、严谨创新的工匠精神;学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扩充了自身的竞争优势,提升了反馈社会的服务水平;企业在产教融合中获得了人才支撑,获得了技术成果,延续了技艺的传承。学校和企业协同建立职业教育集团,通过搭建产教融合联盟,实现双方资源共享,达到自身利益和价值的最大化。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共同完善人才培养供给链。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产教融合都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可见的益处。同时,校企双方共同以提升教育能力、保障教育质量为目标,凸显公益性、服务性特点。

(三)产教融合呈现动态性调整。地方院校发展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内涵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这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地方院校根据行业标准、职业要求和就业导向有针对性地设置学科课程,并采取动态原则,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最新、最先进的信息和技术进入课堂。因此,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不适应和不匹配是常态、持续的,双方始终处于从不适应到适应再到不适应的轮旋循环与交替变化中。学校和企业围绕产教融合的动态调整不断激发办学机制的活动,创新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经济发展。

二、地方院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

伴随科技进步程度的提高,面对教育内外形势的变化,产教融合是地方院校开展职业教育,提高人才质量的根本途径。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地方院校职业教育不断总结产教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取得了些许成绩,但也迎来了新的现实困境与瓶颈,制约了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传统思维惯性导致重“教”轻“产”。尽管现阶段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地方院校发展职业教育的共识,得到了很大关注,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由于学校和企业秉承的价值取向,积淀的组织文化,表达的利益诉求都不尽相同,这些都成为阻碍产教融合的重要因素。而且,由于受到传统惯性思维影响,地方院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中过度重视学校教育,轻视企业产出,造成了职业教育与企业、产业发展的疏离。在较长时间内,有些地方院校一直觉得企业是辅助者,产教融合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增强实践能力,以便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这种片面、不正确的认知降低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没有实现产教融合服务学校、推动产业、建设国家的真正目的。同时,由于地方院校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将企业的生产实践与专业教学活动进行对接和再设计,导致学生的职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与企业需求有所脱节。

(二)配套制度建设存在重“表”轻“里”。地方院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配套制度尚待完善,各类保障性措施还有所欠缺,没有针对产教融合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教育职能部门对现有文件的执行力度不够,操作和贯彻也流于形式,不够深入,这在很大程度使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动力和活力。同时,一些企业由于投入的硬性成本与预期受益的不对等降低了其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导致其放弃与学校合作。即使参加了产教融合的企业也存在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服务于人才培养的要义,背离了服务教育改革的核心主旨,没有使职业教育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达到和谐并蓄。

(三)产教融合供需渠道重“量”轻“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开展的轰轰烈烈,许多学校都与企业建立了大小不一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看似数量很多、范围很广,但是质量不高、效力有限,导致产教融合程度不深,对接渠道不畅通。产教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技术人才,但由于学校的市场化进程较慢,对体制外的动态产业信息嗅觉不灵敏,吸收不及时,限制了地方院校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的质量,也制约了自身职业教育特色和学科优势的彰显。此外,由于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缺乏对接机构,导致一些优秀的新兴行业没有机会进入职业教育联盟,影响了产教融合的效果。

三、地方院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应然出路

产教融合是推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和有效路径,面对我国地方院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和瓶颈,我们要从合理定位、完善制度和创新形式入手,助推职业教育与产业链深度共融,激发多方利益相关者联动参与,搭建全方位、深层次的产教融合机制。

(一)合理定位,对接需求,实现教育生产一体化。地方院校职业教育要实现深层次的产教融合必须要以产业结构为蓝本,使学科专业结构、类型、规模与区域经济相匹配,并按照市场需求合理定位专业范围和发展方向,寻找出与其他院校不同的学科优势,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地方院校还要贯彻以“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及时根据产业需求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让学生在项目任务中增强自身的职业技能与素养,激发学生服务社会、建设发展的职业志愿,推动生产与教育真正融合。此外,地方院校还要主动了解合作企业的组织文化、经营结构和发展战略,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使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及时契合企业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化,使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能进入课堂,又能让学生进入企业实操,实现教育生产一体化。

(二)顶层设计,完善制度,跃升产教融合发展链。产教融合是地方院校职业教育改革的应然出路,必须在依托职业教育本真价值、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建制。首先,国家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从宏观制度上规范和保障产教融合机制的运行,不断完善政府引导、校企互动、行业协调的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调控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建立教学生产共时、技术资源共享、课程体系共构、专业队伍共建和校企利益共赢的一体化目标。其次,地方政府在产教融合理念的宣传上要发挥主导作用,协助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为其提供人、财、物支持,发挥好连接的作用,并大力推广优秀校企合作试点基地的推广,帮助其总结建设经验,促进其科研成果向生产转化,努力营造产教融合的良性发展环境,进一步跃升地方院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链,使后续的产教融合模式有规可循。

(三)创新形式,强化参与,搭建学生成长立交桥。学校创新办学形式,建立新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模式,吸纳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和科研院所协同搭建产学研互助平台,建立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的有效融通和有机衔接机制,打造大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构建中职—高职—本科分层、分段的全过程、一体化培养体系,以实现纵横通达、相互流动的合作布局,搭建学生成长立交桥,提升学生沟通与合作的能力、跨学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工匠精神、创新意识、主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显得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4,(33):9.

[2]王丹中,赵佩华.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协调育人机制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4,(21):48.

[3]彭莉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历史演进、逻辑起点与战略要点[J].教育与职业,2019,(6):19—25.

作者:王美 肖月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