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论文范例

职业院校论文

职业院校论文范文1

1.教师角色业务流程

教师角色主要进行三项任务:论文录入、著作教材录入、科研项目申报。以科研项目申报为例,教师首先进行项目申报,分院秘书负责教师申报任务初审,若初审不通过则返回修改,若初审通过则进入下一步主管部门审核,若通过则进行科研立项,立项后教师要更新课题进展情况,结题阶段需录入成果信息,同时项目结题后将成果计入教师档案并得到相应的考核分。

2.主管部门业务流程

主管部门主要进行项目管理、论文管理、教材管理等。以项目管理为例,主管部门需对教师申报课题进行评审并出具评审意见,项目立项后要对项目进展进行监督并反馈意见,项目结题后要进行评审并反馈结果。

二、系统功能设计

1.主要功能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和开发的主要内容是开发适合职业院校科研管理工作要求,能够适应我院科研项目过程化管理及绩效考核所面临的各类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各类部门、组织科学研究信息的统一和科研信息公开;

(2)一般职业院校涉及的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管理;

(3)建设期内各科研项目的进度管理;

(4)科研成果(如专利、论文、著作)管理;

(5)科研获奖管理;

(6)科研考评管理;

(7)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架构及与以上问题的适应性;

(8)具体开发相关的各类问题。

2.预期目标

根据对职业院校科研管理工作要求,结合我院科研项目过程化管理及绩效考核所面临的各类问题研究,开发出一个能够适应一般职业院校科研工作管理,特别是能够适应我院今后科研管理工作要求的信息管理系统。具体指标如下:

(1)能够识别系统管理员、教师用户、教研室用户、分院用户、部门用户等五种身份的人员,并分配各类人员的职能。

(2)教师用户能够进行公告通知阅览、个人信息修改、科研项目申报、科研进度维护、科研项目结题、科研成果上传、科研获奖信息填写等功能。

(3)教研室用户能够进行公告通知阅览、本教研室科研人员添加与查询(汇总)、本教研室科研项目审核与查询(汇总)、本教研室科研进度查询、本教研室科研成果和获奖查询(汇总)、本教研室科研考核查询(汇总)。

(4)分院用户能够进行公告通知阅览、本分院科研人员添加与查询(汇总)、本分院科研项目审核与查询(汇总)、本分院科研进度查询、本分院科研成果与获奖查询(汇总)、本分院科研考核查询(汇总)。

(5)部门用户能够进行公告通知、全院科研人员查询(汇总)、全院科研项目审核与查询(汇总)、全院科研进度查询、全院科研成果与获奖查询(汇总)、全院科研考核查询(汇总)。

(6)系统管理员拥有以上所有权限并根据需求调整和优化系统结构、功能等。

3.功能结构设计

(1)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主页设计“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与科研处网站结合为一个统一平台。

(2)进入系统后选择菜单包括“个人信息、公告与通知、课题申报、科研进度、科研成果、考核结果、统计与查询”等。

(3)“课题申报”菜单下提供网上课题填表申报格式,格式具体内容按学院课题申报内容设计。“科研进度”菜单下提供项目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等相关信息。“科研成果”菜单下提供论文信息、教材基本信息、获奖信息等的填写及电子稿上传功能,并需限定填写无空字段,保证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如“期刊名”为必填字段以保证该论文已正式发表)。“考核结果”由科研立项、结题或获奖情况结合学院教学管理考核指标体系自动产生,以表单呈现。“统计与查询”提供部门、分院、教研室、个人的四级分类方式。

(4)按照不同角色进行统计查询设计:为教师提供历年“个人论文、科研、著作”等信息的查询和统计功能;为教研室和分院提供本部门科研、和教材编写的汇总查询;学院科研处提供历年核心期刊查询,各分院科研课题进展情况的查询,各分院课题、论文、教材编写情况的查询,各分院科研考核情况查询等。

(5)输入模块主要输入教师科研、和教材编写的基本信息,系统为教师或其他部门职工提供本人的论文录入、科研课题的录入和教材编写(已出版)的录入信息窗口。分院秘书负责对教师录入的信息进行初步审核(课题以立项和结题为标准,论文主要检查是否非法出版刊物,教材以已出版为标准)(分院、部门不负责教师个人科研信息的录入)。科研处负责对其他部门职工科研、论文、教材编写的一次性审核,对分院初审的科研、论文和教材编写进行终审。系统提供全院每年各分院、部门的所有科研成果、出版教材和的统计功能,并自动计算考核成绩。

(6)系统提供数据备份,并可采用手动备份或定期自动备份两种方式。

三、系统实现

1.软条件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是项目实施的最根本保证。我院组成“职业院校通用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课题组,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网站开发能力,所有课题组成员都来自一线,项目负责人同时兼任教务处管理人员,有2人拥有丰富的网站项目开发经验。这是本系统得以实现的“软条件”。

2.硬实现

职业院校论文范文2

1比较闽台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

1.1丰富校园文化的新内涵

校园文化作为职业院校发展的精神核心,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当前随着闽台两岸教育交流的深入化,以及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进入内涵提升阶段,借鉴台湾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消除“传统与现代的断裂”、“科技与人文的断裂”等问题的途径,为实现由“中国加工”到“中国制造”再到“中国创造”跨越提供文化保障。这无疑就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是对闽台教育对接内容研究的新视点。

1.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现代文明素养

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转型期,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意即中国要实现经济的转型,不仅需要高技术含量、高发展潜能的“物”,而且需要与之相契合的高水准的“人”。因此,闽高职院校毫无疑问要承担起培养与中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文明素养的高技术人才的历史责任。比较闽台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立足共同的文化传统,借鉴台职业院校培养学生文明素养的理念,有助于闽高职院校大学生现代文明意识的习惯养成,促进两岸教育的对接,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劳动者的新要求。

2闽台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多维的比较

比较闽台两地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特别是职业院校,有许多共同点,但也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闽台两地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差异,客观反映了两地区域建设的不同任务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台湾地区面临的问题和曾走过的道路在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值得借鉴与学习。

2.1理念相近的校园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它是隐形的,既不独立存在,又无处不在,是大学在长期的文化演化中,对各种优秀文化要素的选择、抽象和积淀,并最终成为大学师生内在精神力量的源泉。主要体现在校风、校训、校歌和优良传统中。纵观台湾与福建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各所职业院校,他们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崇尚开放办学的理念、奉行“务实致用”的原则、推行全人教育的理念。十分注重校园精神文化的渗透,普遍开设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课程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蕴含着本校特色校园文化。在培养学生的理念方面,“先做人,后做专业人”是各校奉行的教育思想,即便如各校开展的咨商教育也都蕴含着学校精神。其中,处于台湾中部的建国科技大学的“青春护照”中心灵成长认证内容,要求学生按照治校精神“活力、优质、杰出”的目标前行,并将具体内容要求醒目地予以提示;台中市的朝阳科技大学自行研发了许多学生日常游戏产品,无不渗透着学校的文化、办学理念,还有优秀校友的至理言语等;万能和大仁两所科技大学设计了许多活动的小礼品,翻开礼品可见两所学校的教育理念、生活指南、校园布局寓意等。

闽高职院校自上世纪90年代末陆续建立,各校或从中职独立升格组建,或几所中职联合组建,办高等职业教育时间较短,虽也有百年老校升格而来,但学校精神与高职教育的融合尚处在探索和形成阶段。近几年,在各级各类办学质量的评估条例中,对职业院校的学校精神文化在人才培养的作用日益重视,促进高职院校不断挖掘、提炼办学历史中沉淀的内在精神文化。如:福建水电学院80余载办学历史,提炼出了“精求技能,崇尚文明”的学校精神和“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为核心理念的水文化;闽西职业院校的“红土地”文化;船政职业院校的船政文化等等。各校凝炼的学校精神文化在各自的人才培养中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基本拥有自己的校训、校歌,部分院校还建立了校史展览室等。然而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真正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非一朝一夕之所能,校训、校歌、办学历史传统如何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并内化为师生的思想显现于言行,必须有一个不断建设、完善和提高的过程。

2.2处于发展不同阶段的校园制度文化

台湾地区职业院校制度文化渗透着浓厚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足特色办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性化的教职工聘用机制、业务培训机制、职务晋升机制等,为教职工提供周到的生活服务和良好的社会福利,创设和谐的工作和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个性,“完整接纳学生本来的样子”①,培养学生自我管理,锻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各所科技大学普遍推行导师制,教学中,教师以“不超越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计和创设课程,不脱离学生的人生经历来开展价值引导,不跨过学生亲身经验来选择对话主题”来开展教学活动;构建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推行“1+4+3”的生涯辅导模式②;以及人性化的后勤管理机制,教工周到的服务,给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很好的示范。闽高职院校虽然创办时间短,但是多数学校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运行机制、规章制度、文件条例等制度完备,为各校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各校彼此借鉴,立足本校实际,努力按照人性化的方向逐步建立适合本校运行的整套高职教育的制度。然而,正是由于实践时间短,闽高职院校的各项制度还处于初步形成之中,还没有形成一种成熟的运行机制,管理存在问题。如:机制体制运行如何摆脱原有中职模式的影响,人性化管理的评估机制建立,如何提升教师自觉服务学生的管理机制效能,如何让学生自觉参与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等,都是闽高职院校在制度建设方面面对的难题。这些难题如果不解决必然会对高职院校大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产生阻碍。

3.3育人功能差异甚大的校园环境

考察台湾职业院校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方面,各校可谓各显神通,对校园景观的建设独具匠心,十分关注人文与生态的和谐以及事业发展的持续渐进,使校园环境的一草一木都渗透着教育意义。如建国科技大学四处可见写有渗透学校办学精神词句的文化石,校园里的“克难坡”是一道132级阶梯的陡坡,象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校精神,也是考验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学生勇往向上的精神以及强健的体魄,并把登坡活动作为每年新生入学的一项传统活动。此外,台湾职业院校还重视校园建设中的“公众参与”,如校园的绿色生态循环再利用、校园的性别空间、校园公共艺术等问题,甚至于校园内一个小商店前停车空间的改造以及学生宿舍专题等,都有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这些设计理念是立足于校园使用者的真正需要的。这种“公众参与”的方法,不仅使校园更加人性化和更具个性,而且提升了师生对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师生多层次的互动提供平台,在潜移默化中营造畅所欲言、民主交流的校园氛围,其利处不可小视。反观闽高职院校,在近20年飞速发展中,各高职院校的基建任务繁重。随着学生数的连续增长,校舍、教学楼、辅助设施用房不断增加。校园环境设计者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建设可容纳更多学生的建筑单体等方面,对校园独特的文化氛围、其所凝聚的价值观念和包容的文化生活等精神方面的研究却考虑甚少。而社会也往往将“校园广场是否宽阔壮观,校园建筑是否高大挺拔,学生宿舍是否设施一流”等作为衡量一个大学校园优劣的主要标准。这种标准虽然不影响学校的运作,但各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趋于雷同,无形中失去了传统大学校园浓厚而独特的文化氛围。

2.4各具特色的校园社团文化

校园社团文化是指在大学生社团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校园文化的时尚前沿。学生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活跃、最丰富、最多样化的部分。因此,闽台两岸职业院校对学生社团文化都非常关注,组织开展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提高素养,陶冶情操,增长才干。两岸在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成果方面可谓“花开两处,各表一枝”。按照台湾地区“教育部”早先规定,在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的教育目标下,学生社团活动为各级学校训导工作的重点之一,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倡导正常休闲、热爱中华文化,陶冶合群德性、涵养服务情操,砥砺学术研究、培育领导才能,以帮助学生建立健全完整人格的“全人教育”。台各职业院校从指导教师、活动场所、器材到经费都给予精心安排,使学生社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保障有力、管理规范,而广受欢迎。据了解,台湾地方各职业院校中有学术性、艺术性、宗教性、服务性、传统文化等16类,总计600多种学生社团,学生参与面占学生总数的40%。2011年,笔者所在学校赴台学习的32名学生,有21名学生参与了台职业院校的各类社团活动。在台教育考察时,正逢万能科技大学40周年校庆纪念活动,在社团专题活动中就有60多个学生社团登台亮相。相比闽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其主要目的和功能是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参与学校活动,扩大求知领域,增加交友范围,丰富内心世界等层面上。同时还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积极实施“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到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高职生在活动中受益。闽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大致可分为理论学习、社会科学、学术科技、文学艺术、志愿服务、综合七类,这七类社团的数量、比例较前几年都有所增加,但是由于职业院校更专注学生技能提升方面的引导,因此,社团数量增长的幅度不大,参与的学生数量增长也较缓慢。

3比较闽台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后的若干思考

3.1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著名作家姚国华在其《文化立国》中说到:谁主宰了中国的教育,培养了未来的精英,塑造了民族的精神,谁就掌握了中国的命运。因此,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正确导向,才能确保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提高师生对社会思潮的辨析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的整体功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标杆,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随着闽台教育交流的日渐深入,台湾意识形态客观存在的影响,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学习借鉴中就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

3.2把传承优秀传统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大学的卓越性来自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高职院校无论是来自合校升格还是独立组建,都不是为了消灭历史,而是要更加增厚历史文化的底蕴。闽高职院校在承担职业教育的角色中,不能单一地专注学生技能的提升,专注高质量的建筑和完备的基础设施,如同清华大学的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言的“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大师将承载着内涵文化的科学技术传递给学生,他们是学生的精神引领者。台职业院校强调大学教师是“经师”,更是“人师”,以及“先做人,再做专业人”培养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做人就是要做有文化的人,一个深谙自己祖国文化和学校优秀传统而将其显示于言行中的人,才会将其所学的专业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他人。闽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对人的尊重、对规则的遵守、对“中国梦”的历史责任的自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整合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于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校规以及培育优秀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在校史校绩中体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保有独特的职教文化,增强高职院校的文化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水乳交融。

3.3倡导“公众参与”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当前正面临着一个新的时代:物质文明迅速发展,主体个性日益张扬,交流和获取知识的手段空前多维化。特别是处于大学校园之中的主体为90后学生和80后的教师,他们有着和以往历史阶段不同的成长环境、思维模式、生活理念和娱乐特点,如何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对校园文化建设,台职业院校的“公众参与”是较为理想的方式。如:在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中,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使学生拥有校园制度建设的话语权;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管理方式上,让学生参与其中,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去思考、探索管理办法,达到管理与自我管理的有效统一,并体验激励、责任和民主的人文氛围,从而提升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让校园真正的主人,特别是学生和普通教师这些通常没有话语权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和权力来参与决定校园未来的发展,实现校园建设中的“以人为本”;在社团文化建设中,把更多的主动权给予学生,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到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因时制宜、因势制宜,抓住80后、90后人思想活跃的一面,将其张扬的个性融入学习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主人翁思想,“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使他们在“公众参与”的方式中吸取优秀文化的有益的养分,享受文化的滋润,完善自己的人格。

4总结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展示的宏伟蓝图,都对闽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课题和新挑战。因此,我们更需要内心深处的文化建设,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优良文化传统新的活力,充盈有主见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让高职院校得到充分的发展,适应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对接,真正承载起引领社会文明和进步的社会责任。

作者:刘玉萍 单位: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研部

第二篇

1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偏低的主要原因

1.1社会因素

今天,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培养了大批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但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认同度依然不高,“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至今仍影响着大众的人才观和择业观,将成为“蓝领”的高职生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白领”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同时,在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本科院校尤其是重点院校通常被认为精英扎堆,而高职院校因为入学门槛不断降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经常被社会和用人单位所鄙薄。社会对待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导致高职生对自己对母校的自卑和消极心理暗示。

1.2高职学校自身问题

部分高职学校在自身物质条件匮乏和师资队伍不强的情况下,不去练内功抓内涵建设,却为了经济利益盲目办学扩招,导致院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量急剧增加。数量是上去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却要打问号,学生待在硬软件都匮乏的校园里,真本事没学到,就业没着落,前途渺茫,对学校没什么好印象,归属感自然高不了。

1.3学生个人的问题

高职学生接触社会少,思想单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朴实善良,高考失利,独自来到城里的高职读书,理想与现实落差大。面对生活压力、经济压力、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等系列压力,一部分学生的自我调适出现问题,心理健康情况堪忧,表现出自信不足、倦怠、逃避甚至厌世等不良情绪,直接影响了良好学校归属感的形成。

2学校归属感培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面对学校归属感偏低的事实及其主要原因,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坐视不理。因为,良好的学校归属感是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是社会稳定和高校自身发展的基石,也为学生个体提供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赋予他们安全感和成就感。我们要充分认识培育学校归属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多措并举,努力提高高职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

2.1提高学校归属感水平有利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

学生对学校建立较高的归属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有利于学生成长。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们除了生理需要等低层次需要外,还有自我实现、归属与爱等高层次需要。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各种消极心理,对自身学习和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够,不爱社交和人际往来,兴趣爱好匮乏,时间长了,严重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尊重和关爱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保护和重视学生的利益,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正确认识自己,珍视集体荣誉,形成健康的人格,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人和事。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越强,参与教学和校园活动的热情就越高,有利于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2.2提高学校归属感水平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推进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良好的学校归属感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也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研究表明,个体对群体归属感与群体对个体的归属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认可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在学校得到了肯定和赞许,学生就会对学校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响应号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为实现学校的目标而努力,从而推动学校的前进与发展。反之,若学生不喜欢不认可自己的母校,对学校的归属感低,他们就会游离于学校的各项活动和发展之外,不利于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和进一步发展。

2.3提高学校归属感水平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社会美誉度

学生对母校归属感较高,就会把学校和自己拴住一起,真正把“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和母校同呼吸共命运,在各种场合维护母校的声誉。即使毕业,学生会继续保留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关心母校发展,为学校的建设出谋划策,出钱出力,一些杰出的校友会首先想到招聘学弟学妹,为学校提高了就业率,提升了美誉度,成为学校发展的有力支持者。社会评价和社会声誉的提高对高职高专院校至关重要,而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来自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对母校的评价,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高,自然对母校的评价高,成为学校良好社会口碑建立的免费宣传员。

3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归属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提高高职学生的学校归属感非常必要。但是,我们要冷静地认识到,提高高职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毕竟影响学校归属感的因素很多,错综复杂。因此,我们要从导致归属感偏低的原因出发,从宏观社会因素、高职院校自身问题、学生个人的问题三个维度,综合考量社会对高职学校的认可度,高职学校实力提升(物质条件、文化软实力、师资队伍、社会声誉、办学类型、就业实力等),学生个体差异(如性格差异、年级差异、是否担任学生干部、自信心差异等),多管齐下,从多路径出发,形成合力,构建起立体化培育机制。以下,我们将重点从高职院校自身文化软实力提升方面,即怎样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育人,环境育人,从而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学校归属感。

3.1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强大的磁场,能够熏陶学生,培育和提高归属感

校园文化是高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主要指高校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等精神性内容。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渗透性等特征,在学校内部,它影响师生的价值选择、思维品质、精神面貌、道德情感、行为模式;在学校外部,一个高校的校园文化表现出该大学的形象气质、个性特征和理想追求。高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有强大的渗透和辐射作用,是让学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的关键一环。一些知名学府以其浑厚的校园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师生,让学生对母校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和深深的归属感,如以“兼容并包”为核心的北大校园文化、以“行胜于言”为核心的清华校园文化、以“允公允能”为核心的南开校园文化。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知名学府的作法值得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和借鉴。目前,高等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令人担忧,因为生源竞争日益激烈,许多高职院校为了生存和发展,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校园基建、招生等工作中,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导致学生感受不到大学的氛围,精神家园迷失,课外生活枯燥,难以建立对学校的归属感。我们要努力抓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切实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归属感。

3.2不断深化校史文化研究

文化非一日建成,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校史资料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培养学生自豪感和学校归属感的最佳教材。高职院校要不断深化校史校情研究,充分挖掘校史中的人和事,用学校的历史传统来感召学生,用校史中的奋斗精神激励学生,让学生领略到学校的办学底蕴。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增加校史校情教育内容,比如组织新生和家长参观校史馆,组织校史知识有奖问答等活动,在校园的建筑和橱窗中悬挂张贴校史资料,向学生介绍和通报学校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校发展长河中的一滴水,校荣我荣、校耻我耻。

3.3积极挖掘校友文化资源

校友资源是高职院校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具有榜样示范力量,是我们培育在校生学校归属感不能忽略的因素。校友拥有的诸如公关、信息等资源成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人脉资源。校友长于斯学于斯的自然属性,使得高职学生对学长们特别容易产生兴趣,校友丰富的社会阅历及人生体验,是在校大学生的活教材。尤其是杰出校友,他们的成就与品格,他们毕业后依然心系母校的所作所为,对在校学生具有强烈的影响和导向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挖掘校友资源,可以举办校友节活动,举办校友文化论坛,邀请校友动员自己单位来母校招聘,通过网页橱窗讲座等方式向学生们展示各行各业校友的良好表现,开设学生与校友的交流平台,让校友的成就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意识:只要我努力,我也会和学长们一样优秀。要让学生明白,要想让社会认可自己认可学校,取决于一届又一届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表现,学校未来的声誉由过去、今天和未来的学生共同塑造,自己是和学校紧紧绑在一起的。

3.4狠抓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

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是一所高校精神文化的关键所在,能够创造出一种潜伏的、弥漫和浸染于整个校园的精神氛围,贯穿体现在学校各项工作、活动和人际关系中。三风建设至关重要,然而遗憾的是,许多高职院校是新近升格的学校,举办高等教育时间短,对高等教育规律认识不深,生源压力大,办学资金不足,导致办学功利化倾向严重,宽进宽出,校风抓的不实,教风抓的不够,学风抓的不力,教育降格到只以训练人掌握生产技能、为谋求职业做准备的层次。教师只教工具性知识,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则简单应付课业,全面素质培养和独立学习习惯受到影响和抑制。实际上,高职学生作为相对成熟的个体,其喜怒哀乐主要不是与吃喝玩乐相联系,而是与人际交往、尊重等高级心理活动相联系。进入大学之初,学生们就期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尊重,成为学校一员,可以说他们是想融入这个大集体的。初时归属需要与后来低归属感的落差值得我们反思。鉴于此,高职院校要切实抓好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在校风建设方面,学校各个层面要形成合力,营造健康向上正气和谐的风尚;在教风方面,管理人员和教师要尊重学生,提高服务育人和教书育人的专业技能;在学风方面,要多管齐下,赏罚分明。健康向上的校风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管理人员和教师专业素养和亲切作风会让学生对学校产生自然的好感,严明的学风使得学生学有所获,生活充实,激发他们主动融入校园的期望和行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不但对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培育至关重要,甚至会影响学生以什么样的形态看待社会。

3.5导入企业文化,体现职业院校特质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学校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鲜明的职业导向,是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一线技能人才。培养学生的归属感,我们要充分加强学生对职业院校这个显著特征的认知,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自豪感,使他们内心接受这个理念:条条大路通罗马,做一名优秀的蓝领也是成功人士。基于此,高职院校要处处体现职业特征,有效导入企业文化,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精神。可以安排师生对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进行调研;在理论教学中,强化专业知识与企业文化的联系;校园活动中,利用各种机会阐释企业文化,邀请企业家和文化工作者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介绍企业文化,摆放橱窗,展示相关行业的发展,展示相关企业的厂景厂貌、文化成果、生产流程、用人标准等,形象地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结构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花大力气下大功夫,真正让学生得实惠,提高职业素养。

3.6构建覆盖大多数学生的课外活动文化体系

学校归属感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其产生与学生在学校中的付出息息相关。学生在学校中的付出多,用情深,其归属体验就深刻,与学校的联结也紧密。为此,应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外的各种活动中来,参与到学校建设、制度建设和争取荣誉的角色行为中来。遗憾的是,目前高职院校的课外学生活动有向精英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组织和参与各类课外活动多是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活动家”,没有涵盖大部分学生,旁观者众、宅宿舍者多,高职高专学校归属感自然上不去了。鉴于此,高职院校要确立学生传递的过程中,为了准确的掌握现代物流信息,物流企业需要成功构建基于云计算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从产品的制造、运输、装卸直到配送到消费用户手中的各个环节的信息都能够及时正确的得到处理,从而保证物流企业各个环节的服务都能够无差错的操作。云计算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之所以能够成为各个现代物流企业首选的应用工作平台,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可靠性高、成本低、性能高的数据维护等特征。云计算在物流信息平台中的应用模式主要是指建立基于云计算模式的物流业务平台,主要将物流企业提供的包括监控型服务、查询型服务和扫描型服务等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物流企业所需要的包括海量存储及数据的查询分析等具体数据主要由基于云计算模式的数据存储中心来提供;在传统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引入云计算模式,能够为各个物流企业提供各种互联网应用所需的服务器,且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服务价格更具优势,还可在应用时实现动态资源调配等基础设施服务。

4结论

从前面的研究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数据的海量计算、资源分配处理以及经营成本消耗等方面具有的特点,云计算技术在现代化的物流企业中被认可并得到积极的应用,物流企业要想开展快速准确的物流服务,就要应用云计算来构建现代化的物流信息化平台,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使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网络化和自动化进程得到促进和提升。云计算技术给我国的物流业发展带来重大变革,实现了根本的飞跃。

作者:魏战刚 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社科与数理部

第三篇

一、工业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到大规模、批量化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阶段。目前,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矛盾就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劳动力需求与落后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矛盾。因此,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职业教育培养与之相符合的高素质劳动者;其次,职业教育对接职业、对接企业岗位,离不开对接企业文化。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大部分要走向企业的一线岗位,而现代企业需要的员工,不仅要有熟练的技术,还必须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因为企业的生命力越来越需要文化的滋养。职业院校加强企业文化教育是大势所趋;第三,以工作价值观为导向进行工业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受政治、经济、法律、民族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不仅需要基础教育还需要职业教育。要使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从先进工业文化和当代企业文化走进职业教育做起。

二、校园文化与工业文化的内涵

1.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工业文化的内涵。工业文化的内涵文化具有先导性,“不仅是指文化对物质生产、经济基础方面具有先导力,也指文化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方面同样具有先导力”。工业文化实际是工业化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产业属性。其时代特征体现为,工业文化是工业化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其产业属性体现在于,工业文化是各个行业优秀企业文化的集大成与高度概括,它覆盖三次产业而并非局限于工业部门。

三、校园文化与工业文化对接实践

1.搭建环境载体,打造视觉环境。全新的时代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空间,同时也对职业技术教育、技能人才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学校对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汽车制造与检修等重点专业的教学环境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造,积极引入装备制造业、汽摩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等相关产业文化。在各专业实训基地内新建机械工业发展史、汽车工业史、电学发展史等文化展示墙,全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展示墙以及知名企业展示区、学校发展史展示区,将富有内涵的工业文化融入专业实训环境。浓郁的视觉文化环境使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有效延伸,学生身临其境,接受文化的浸润,不知不觉地喜欢所学专业,在专业领域不断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得到激发。

2.建立产品载体,共建职业教育课程。融入生产元素,学校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共同开发课程,不仅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而且有利于使先进工业文化融入课程。课程改革渗透企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形成需要日积月累,文化意识的建立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也要循序渐进,文化育人要靠春雨入夜细无声般的渗透。教师在校企合作中扮演文化使者的角色,生产元素的渗透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包括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更新、教材的编写和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将生产元素融入校园、带进课堂,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培养有企业文化素养的学生。实践证明,有企业优秀工作人员参与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更加符合实际,合作编写的教材能够与相关岗位群的技能标准得到更好地对接。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职业教育课程的过程与结果,都是洋溢工业文化氛围的职业教育课程文化载体。

3.构建企业载体,打造特色校园。吸收企业文化精华,以资源要素助力学校发展,融入企业核心价值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深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是突出“职”的特点,实行6S现场管理,将实习实训室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提升职场氛围,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将企业文化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实习实训等环节;二是校企合作共同建设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企业文化和产品展示区,助推工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职业院校论文范文3

在职业院校的音乐专业过程中如果增加学生的钢琴练习时间,并在对学生进行钢琴考核的时候将自弹自唱这一内容纳入其中,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成效,学生的钢琴技能不但能够得到提高,还会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学生进行自弹自唱的时候就是将钢琴练习与声乐教学进行了完美的组合,如果将两者协调起来不但能够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钢琴水平,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声乐能力,从而提高钢琴的教学效率。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创新教学

在职业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让学生先进行一首曲子的演奏,同一首曲子来判断学生的钢琴水平,绝大多数学校都是让学生弹奏车尔尼钢琴曲,通过曲子的节奏快慢以及对于曲子的熟练程度来判定学生的钢琴水平。事实上通过这种弹奏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估和判断是太过肤浅和片面的,而且有的学生可能钢琴基础不太好,这种以点概面的教学评价方式对于学生进行评价是不公正的。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艺术生涯更加顺利。

三、建立健全教学大纲

在现代化职业学校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规划教学方案,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学生的钢琴水平进行测定:测定学生对于曲子情感的表达、曲子各个音节掌握的熟练程度;对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了解程度以及作者钢琴风格的掌握;对于曲子弹奏技巧的掌握以及对于曲子平时练习熟练情况的把握;对于一些大合唱等大众曲目的弹奏伴奏技能等。通过将这些方面考虑其中并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从而对于教学大纲进行不断的完善,制订出一个符合学生的教学大纲,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职业院校论文范文4

关键词:职业院校;音乐教学;改革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职业院校的音乐教育开展实践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学质量也有了极大的提升。职业院校的音乐教育实践应不断优化和完善,以满足职业院校日益发展的教学需求。

1职业院校音乐教学开展现状分析

1.1以音乐欣赏为主忽视理论课程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受传统教学思维、学校办学特色和师资力量的影响,现在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设置偏重欣赏课,而忽视理论课程的问题。由于音乐欣赏课教学开展的便利性、普及性,使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师过多地关注音乐欣赏课的开展内容和组织形式。然而,对于音乐学科而言,音乐理论知识是一切音乐欣赏和实践活动的基础,是音乐教学开展的根基。所以,音乐基础不牢固,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也会相应受到影响。基于此,应调整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中欣赏课和理论课的比例,使欣赏课和基础课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打造生动的职业院校音乐教学课堂,全面推进职业院校音乐教学水平的提升。

1.2师资力量的匮乏阻碍教学发展

从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配备来看,音乐教师队伍无论从人数还是学历来看,都要逊色于其他专业学科的师资队伍。师资力量不足成为职业院校音乐教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一方面是由于职业院校在教学建设初期,教学认识不足,对音乐学科建设的轻视,导致了在师资人才配比上的不协调;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特色不突出,未对音乐教师队伍建设加以重视,对高端音乐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所以导致职业院校很难进行师资力量的不断更新。尤其是在一些教学条件落后的地区,职业院校很难吸引学历高、专业强的音乐教师,只能由兼职老师代课,这极大地阻碍了音乐活动的有效开展,学校的音乐教学优势未能挖掘出来。

1.3教学手段传统,缺乏创新

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开展主要以传统的欣赏模式为主,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课件和视频等,学生通过观赏和思考来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然而,面对不断更新的音乐教育形式,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获取不能局限于这种方式,而是希望以更加丰富的形式来获得音乐知识。并且,欣赏课教学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主体性难以发挥出来,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音乐信息,使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基于这种现实情况,结合现代音乐教学发展,加强教学手段的整合和拓展,对于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改革而言是需要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

2职业院校音乐教育改革策略

2.1优化课程内容,均衡教学发展

在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改革中,要从教学开展内容上进行优化和调整。首要的一点是摒弃传统的教学思维,以发展的眼光构建特色化的职业院校音乐教学内容。调整音乐欣赏课的比重,拓展新的教学形式,使欣赏课和基础课、实践课等课程内容相匹配,这样不仅能够丰富职业院校音乐教学的开展形式,也能从音乐基础理论层面夯实学生的音乐知识,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的音乐知识能够转化为自身的综合素养,能够真正运用到音乐实践当中。基于此,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的教学条件,优化音乐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真正从音乐课程中感受到音乐的乐趣,体会到音乐的美妙,受到音乐的熏陶。

2.2提升教师队伍力量,储备优秀师资

人才是发展的动力,对于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而言,师资力量是促进音乐教学发展的驱动力。因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师队伍力量、储备优秀师资是非常重要的,影响着未来职业院校发展的趋势。一方面,职业院校要重视音乐教学的发展,重视音乐师资力量的建设,给予音乐教师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使他们能够有更多的信心提升自我,吸引更多高端音乐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学校要为音乐教师创造平台和机会,督促和鼓励音乐教师不断学习,可以通过在校学习和外出学习两种方式“充电”,为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发展带来更多的动力。

2.3加强微课音乐教学手段的融合

随着职业院校学生音乐教学需求的不断增加,传统的欣赏教学只能满足学生的部分音乐需求,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受到限制,未能完全发掘学生的潜能。基于此,笔者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融入了新型的微课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探究。借助现代媒介的优势,在开展音乐课教学前,让学生在课下查询自己喜欢的音乐内容,录制音乐教学视频,并分享到班级群,并就音乐内容进行讨论,增强了音乐教学的互动性。微课音乐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地位,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这不仅营造了生动的教学环境,也使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符合时代的发展,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展现了职业院校音乐教学的风采。总而言之,职业院校音乐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深入的实践活动,需要在音乐教学发展中不断创新,使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更具专业性和特色化。与此同时,教学工作者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养,丰富教学手段,为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发展注入活力与动力。

参考文献:

[1]周爱红.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文学教育(下),2019(03).

职业院校论文范文5

1.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目前,许多学者认同将专业文化定义为:“在特定时期内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及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专业文化建设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形式,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课堂教育、受到校园和专业文化的熏陶是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文化建设的实质是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其核心是本专业师生同化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共同的作风。专业文化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具有强烈的导向性、约束性、规范性和陶冶性,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专业教育氛围,能驱使师生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提供原动力和支持力。近几年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在市级品牌专业申报建设过程中,按照“专业文化建设树品牌、校园文化助成长、企业文化促发展”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着力推进“四位一体”的具有本院校特色的专业文化建设方案,如下图所示。

2.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专业文化建设在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打造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促进专业建设发展和实现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专业文化建设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学生进行专业文化的熏陶,把企业文化引入到专业文化建设之中,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有助于学生德行、知识、技能、技巧、修养、品位的培养,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专业文化建设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使学生热爱自己未来的职业,有利于培养出企业满意的专业人才。其次,专业文化建设能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在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合企业文化,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敬业精神;在专业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的价值观念、管理制度、市场理念,既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也有利于推动教师参加校企合作,不断提高教学实践和科研服务能力,造就一批具有良好师德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再次,专业文化建设能促进专业建设的发展。将专业文化渗透于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能促进职业院校产、学、研的结合;在实践教学及实训设施、场所建设中融入专业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用优秀的专业文化指导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利用社会资源为职业院校的教学服务。最后,专业文化建设有利于职业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建设,能充分彰显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是提高专业建设质量、提升职业院校发展内涵的核心力量。以专业文化建设为驱动力,塑造学校的专业特色与品牌,是职业院校强校之本、持续发展之基。

二、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中“校、企、行”文化的融合途径

1.通过“校、企、行”文化融合,涵育学生的道德品质。

近年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在坚持“创造城市文化、服务工业文明”的校园文化的同时,积极开展“通博之士、致用之才”的学校文化建设,打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校文化、校园文化、企业场景文化。从专业文化建设出发,充分挖掘学校、行业以及社会的文化环境的教育资源,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如,将会计专业文化、专业项目化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从内容上看,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承载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专业文化环境的塑造;另一个则是渗透在整个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职业素质养成。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突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和质量观,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团结协作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塑造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2.构建职场教育模式,促进“校、企、行”文化融合。

为提高学生的工作技能,让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企业文化,学院积极聘请行业专家开展相关专题讲座;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参与实践教学、毕业项目管理等;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培养学生专业化的工作知识、技能;专业化的工作方式、操守等。在密切关注中小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及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学院会计专业制订了“项目教学、真账实训、岗证合一”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步骤:第一阶段,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和校内单项实训。第二阶段,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以项目为行动导向,以实际工作过程为驱动,在企业职场环境中进行仿真综合实训。第三阶段,为了让学生接受真实的职业环境熏陶,促进就业,利用学院广泛建立的就业实习基地或自主选择的实习单位,进行半年左右的顶岗实习,实现顶岗实习与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

3.创新有利于“校、企、行”文化融合的实训课程体系。

在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导向的前提下,针对行业特点,深入开展“校中企”、“企中校”的实践教学模式,推进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突出职业技能的培训与岗位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打破原有学科体系,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履行岗位职责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整合、优化课程,构建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理实一体与综合实训两个部分。理实一体课程分为两大模块,一是职业技能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人文、职业道德、身体及心理等素质;二是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综合实训课程也分为两大模块,一个是校内综合实训模块,另一个是校外顶岗实习模块。

4.“校、企、行”文化融合,推动教学团队建设。

一个成熟的专业,除了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一流的实训条件以外,还必须拥有一支优秀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以财经学院的会计专业实践为例。为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在保证校内专业教师占一定比例的基础上,学院会计专业建立了企业兼职教师人才库,聘请了大量熟悉行业、企业工作过程的中、高级会计师兼职教师,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这些兼职教师担任。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做法:一是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二是设立技能名师岗;三是每年选派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增加教师的一线工作经验。

三、结束语

职业院校论文范文6

数据链层位于物理层和网络层之间,数据链层受到的破坏会直接作用到其他各层。数据链层的安全隐患又容易被忽略,数据链层的安全问题有:MAC地址泛洪攻击、ARP攻击、存取控制地址欺骗、VLAN攻击、VTP攻击和VLAN跳跃攻击。

2网络层的安全

网络层处于数据链层和传输层之间,是网络体系结构中的第三层,TCP/IP协议族中最核心的IP协议就在网络层,广泛应用的TCP、UDP、IGMP及ICMP数据包,都以IP数据报文形式传输。网络层封装IP数据包,并路由转发,解决机器之间的通信问题。网络层常见安全问题有:明文传输面临的威胁、IP地址欺骗、源路由欺骗和ICMP攻击。

3传输层的安全

传输层在OSI模型中起着关键作用,负责端到端可靠的交换数据传输和数据控制。在传输层使用最广泛的有两种协议:传输控制协议和用户数据报协议。传输层常见安全问题有:TCP"SYN"攻击、Land攻击、TCP会话劫持和端口扫描攻击。

4操作系统的安全

目前在职业院校,除了服务器是使用UNIX、Linux外,其它工作站基本是使用微软操作系统,存在以下风险。(1)安全隐患的产生,主要是操作系统配置不合理,例如:没有管理员口令,用户弱口令,未删除和禁用不必要的帐号,设置完全共享的目录、没有防病毒软件、不合理的访问控制,资源共享的访问权限配置不当等。(2)操作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很多系统服务支撑,这些系统服务向用户和应用程序提供功能接口,有些是操作系统正常运行必需的,有些则是不必要的。不必要的服务不仅会占用系统资源,还会给操作系统带来安全威胁。如果用户不知道自已的操作系统,哪些服务是可以访问网络的,就容易被入侵者利用。

5业务应用的安全

职业院校为了满足科研、教学、办公的需要,校园网搭建了很多网络应用系统,如:信息、教务管理、办公自动化、图书管理等。这些应用系统很重要,但也存在风险如下:(1)身份认证: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为了保证安全,采取了身份认证措施,这些机制各有特点,但是入侵者仍可以利用网络窃听、非法数据库访问、穷举攻击、重放攻击手段获取口令。用户安全意识淡薄,使用系统默认或者弱密码,并且长期不改动,形同虚设。(2)WEB服务:WEB服务是学校用于对外宣传、开展网络远程教学的重要手段,应用极其普遍,使得Web服务经常成为非法攻击的首选目标。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多,网页代码本身就存在后门和一些缺陷,比如IIS漏洞、ASP的上传漏洞、SQL注入、缓冲区溢出等。入侵者一旦攻陷WEB服务器,可以把WEB服务器作为跳板,通过中间件或数据库连接部件,非法访问学校内部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并可利用网页脚本访问本地文件系统和网络系统中其它资源。(3)数据库: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校园网内的业务应用依赖于各种数据库系统,保证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正确配置数据库系统显得至关重要。数据库是个复杂的系统。非专业人员是无法正确配置数据库系统的。关系型数据库是可从端口寻址的,通过查询工具就可建立与数据库的连接,例如通过TCP1521和1526端口,就能侵入一个弱防护的数据库;数据库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信息,可以泄漏数据库结构,分析这些信息就能实施攻击。(4)网络资源共享:为了工作方便,内部人员经常会使用网络共享,如果没有对资源共享,作必要的访问控制策略,重要的数据信息,就无防护地暴露在网络中。

6网络管理的安全

安全管理对于有一定规模的职业院校网络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没有相应制度约束,就会带来风险:网络管理人员把校园网络结构、系统的一些重要信息传播给外人,会造成信息泄漏;密码和密钥管理风险,管理员账户及密码被外人窃取;在约束缺失的情况下,利用网络和系统的弱点,实施入侵、修改、删除数据等非法行为;审计不力或无审计,当网络受到攻击或其它威胁时,没有相应的检测、监控、报告与预警机制。事件发生后,不能提供任何记录,无法追踪线索,缺乏对网络的可控和可审查性。

7结束语

职业院校论文范文7

1.1预算管理意识薄弱

高校预算管理在高校事业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需要财务人员正确认识目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预算管理意识薄弱;

(2)预算编制方法和程序比较简单;

(3)没有形成预算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1.2没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不能为经济行为提供必要依据

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主要存在以下较为明显的问题:

(1)制度内容比较简单,已经不适应当下较复杂的经济活动情况;

(2)有些制度内容陈旧落伍,与国家的政策制度不相符,没有进行及时的修订;

(3)某些方面制度是空白,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

1.3当前的会计核算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求

目前状况下,会计核算还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需求,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不能反映真实经济状况;

(2)缺乏成本管理的理念;

(3)高职院校不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1.4缺乏必要的财务监控与分析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监控工作主要是在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监督层次上,没有深入地进行监控管理、财务分析、评价、效益考核,更没有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不能给学院管理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未能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监控评价机构,财务核算与管理职能分工不明确,不能系统地提供有用的经济信息。

1.5财务人员缺少,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搞好财务人才队伍建设,对高校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实现财务管理目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提高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的主要对策

为解决以上问题,高职院校在制定财务目标、预算管理、制度建设、改进会计核算内容、建立财务监控和分析评价体系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要坚持考虑和平衡各利益相关者利益,构建有效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并通过沟通、民主集中、监控、评价、反馈、激励等一系列措施,使学院财务管理工作能有效运行。同时学院还应当强化组织机制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多措并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2.1强化学院预算管理

新经济环境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对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强化高职院校预算管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2)响应号召,厉行节俭,控制经费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实行精细化预算管理模式,增强透明度,提高管理效益;

(4)建立预算绩效考核与评价体系,明确经济责任。

2.2建立健全学院财务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依照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等制度要求,结合高职院校目前制度建设情况,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做好以下工作:

(1)补充空白的财务管理制度;

(2)修订已有的财务管理制度;

(3)对财务管理制度必须执行到位,营造公平、公正的管理环境。

2.3改进会计核算内容

现在国家新规章制度的出台,对高职院校会计核算内容等进行了修订、创新与规范,从此高职院校不仅应研究如何改进会计核算,而且要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适应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做法有:

(1)明确收支分类,加强收支管理;

(2)推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

(3)加强资产确认、计量和折旧;

(4)加强财务监控,建立财务分析评价体系。

2.4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加强控制与监督

积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不仅对学校财务部门、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工作业绩及其承担的经济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等,给予客观公正评价,同时又是对下一任期的事前监督。它对于改进高校管理水平、提高办学效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都具有显著作用。

2.5运用激励监控和风险预判监控

激励是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活动,有效激励可以成为组织发展的动力保证。在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中,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加强财务监督,防范经济风险,就必须建立各级部门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并不断强化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2.6加强财务人才队伍建设

职业院校论文范文8

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职业院校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记录了一切实训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过程,存储了职业实践课程教学的基本信息,是职业院校进行实践课程的参考资料;其二,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将仪器设备的采购过程,质检过程,安装过程,调试过程和报废过程中各环节的职责进行了规定,一旦因此而发生法律纠纷,可以以此为依据去执行;其三,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有利于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尤其是以往的采购管理方案的积累,可以给今后制定更加完善的采购管理方案打下基础。

2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调查发现,现阶段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来讲,可以将其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制度不符合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档案管理人员对于不同实验实训设备的维护管理注意事项不是很了解,常常以一刀切的方式去进行维护和管理,由此建立起来的档案常常出现一些问题,使实验实训设备档案体系难以有效的反馈出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的特点;其二,职业院校对于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不是很重视,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将复杂的,系统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不懂得使用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手段,这也成为制约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瓶颈;其三,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方式落后,不懂得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去进行调整和改善,导致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一直处于低效率的状态,难以跟上时代的潮流;其四,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意识淡薄,缺乏具体的组织管理部门去专门负责,常常是将其附属到其他职能管理部门权责中去,造成了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组织体系不全的问题,导致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较差。如果上述提到的种种缺陷和不足长期存在的话,势必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是不利于职业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

3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的策略

3.1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

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也需要遵循档案管理工作的一般准则。具体来讲,结合多年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经验,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工作原则:其一,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由于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的收集工作是与实习基地建设档案管理工作息息相关的,并且与实际的实训教学工作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进行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应依照实践教学规律去开展,显得尤为重要;其二,专业划分的基本原则。由于职业院校不同专业之间,其实践课程是不同的,其所需要使用的实验实训设备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能做到按专业划分管理类别,也是很有必要的;其三,及时归档的基本原则。由于职业院校专业众多,学生人数多,实验实训设备常常处于连轴转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也应该是动态化的;其四,重点管理的基本原则。简单来讲,就是对于价格昂贵,使用率比较高,出现故障后需要大量维修费用的仪器设备,应该格外注重,将其每一个信息都计录在案,以实现对重点仪器设备的动态化跟踪和管理。上述是在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的特定规范,也是制定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策略的依据。

3.2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策略

(1)建立健全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的健全,是保证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和进步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众多,需要进行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任务重,常常会因为不规范的操作影响档案管理的质量,难以保证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组建专家小组,对当前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调查和总结,找到制度建设中存在的缺陷,尤其是与实际实验实训设备特点不吻合的条款,积极进行改善和调整;其二,凡是与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存在关联的行为,都应该指派专门的档案管理员参与,保证其能够对于整个仪器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和管理,以保证收集到的档案信息是真实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及时归档;其三,建立健全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组织体系,以岗位责任制度的健全,将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效果纳入到绩效考核中去,以此去激励各个部门参与到实际实验实训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其四,积极将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管理经费纳入到职业院校预算管理体系中去,实现其物质基础的规范化管理。

(2)不断提高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

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泛,牵涉内容众多,无论是教学资料,还是设备维护资料,都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才去进行处理。针对当前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不佳的问题,应该积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其一,积极开展大范围教育和宣传,尤其在档案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加强学习,使各个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人员意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其二,关注与管理人员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得其能够处理好日常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的基本管理工作;其三,严格控制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人员的招聘和选拔过程,从档案管理经验,档案管理技能,职业精神等多方面综合考核应聘者的素质,实现对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人员准入机制的控制和管理;其四,做好新入职人员的培训,保证其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切实的做好各方面的档案管理工作;其五,积极做好信息技术的培训,使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人员具备信息素质,保证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3)推动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针对于当前部分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方式落后的问题,应该积极推行现代信息化技术管理,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析:其一,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的基本情况,建立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目录数据库,为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做好基础数据工作,为提升实验实训设备档案使用效率和质量打下基础;其二,倡导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的建立,构建职业院校实验实训特色档案体系,更加全面的展现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的状态;其三,积极做好实验实训设备档案信息的归档处理,以先进的安全加密技术去保证信息的安全,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数字化系统;其四,建立健全实验实训设备档案信息系统的评价机制,对于其运行效率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实验实训设备档案信息的电子化。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