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策略探究

新媒体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策略探究

摘要:信息素养被认为是21世纪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获取与利用方式,同时也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在当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的技术、渠道、终端及服务等特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内涵、主体、目标及形式的新特征,并据此提出基于新媒体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新媒体;图书馆服务

0引言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是21世纪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要从家庭、学校等环境出发帮助青少年提高信息素养,《“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提出要支持学校、行业协会等机构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研究与发展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新媒体用户规模稳定增长,其中以中青年用户为主流[1],《2018中国大学生日常生活及网络习惯调研报告》显示,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沟通交流与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信息获取与利用的方式[2]。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以培养大学生利用信息解决问题为目标,媒体环境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要及时结合新媒体特征调整教育内容与策略,以适应当下发展需求[3]。据此,本研究基于当前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新内涵、新主体、新模式,以期达到优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

1“双一流”建设高校新媒体与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现状

新媒体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转型提供了技术、渠道与终端等便利条件,探索如何将新媒体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融合成为当今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任务,对顺应用户行为习惯、提升信息素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选取教育部公布的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为样本,通过文献调研与网络调研(图书馆网站),梳理这42所高校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转型上的实践做法(见表1),并比较分析、概括其探索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形式等,为后续提升策略的提出提供依据。

1.1信息素养教育开展情况

通过调研数据可以发现,当前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普及率较高,内容与形式灵活多样,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开设了信息素养教育专栏,包括新生培训、专家讲座、微课程、选修课等,旨在向读者提供图书馆资源介绍、数据库使用培训、论文写作指导等服务,且提供在线预约、嵌入式、一对一定制等服务形式。虽然各高校对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分类与称谓(文献检索/信息检索)不尽相同,但大体可以概括为培训讲座类与课程类,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以图书馆介绍、资源使用培训为主,以服务本校师生教学科研为目标,缺乏对大学生利用信息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关注。

1.2新媒体与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合情况

当前我国高校也在积极尝试利用新媒体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少数(15所)高校图书馆探索借助微信、微博、在线网络平台等新媒体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如厦门大学利用网络平台,打造了“i学堂”信息素养教育项目,包含信息获取、知识管理、科研素养与工具应用四大板块,区别于传统的文献检索类主题讲座,该项目以“互联网与信息素养”为主旨,丰富了网络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此外,重庆大学图书馆构建了信息素养在线教育平台,用于相关信息及“慕课”预约。总体来看,目前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与新媒体的融合广度与深度尚且不足。就广度而言,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尚未全面开展基于新媒体的信息素养教育;就深度而言,已经基于新媒体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高校图书馆,其信息素养教育与新媒体的融合也仅停留在基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信息、宣传介绍图书馆等,缺乏对新媒体特征与功能的深层次挖掘,新媒体与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深度融合较少。

2基于新媒体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2.1内容丰富化

传统信息素养通识教育以学术信息检索与利用等技能的培养为主要内容,辅之文献综述与写作技能、科技查新、数据素养,基于研究项目或任务采取课程讲授与培训的被动模式[4]。新媒体环境下,人人皆可以成为信息生成者,因此信息内容的质量、真伪性都需接收者自行甄别,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信息甄别内容除了涉及学术信息,还涉及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健康信息、购物信息、就业信息等方方面面,然而目前日常生活视角的信息素养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新媒体环境下,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应融合新媒体的交互技术、渠道、终端与服务特征,在教学内容、目标、平台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5],如提供个性化信息素养教育内容,面向不同年级、不同任务需求的群体提供个性化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建立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学术信息获取能力与日常生活信息使用能力(如健康信息素养)培养并重,全面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此外,基于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功能,开展不同内容的信息素养教育,顺应大学生新媒体使用习惯。

2.2主体多元化

我国高校传统信息素养教育多以图书馆为教育主体[6],开展信息素养类专题讲座或课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一般。一方面是由于图书馆在高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不突出,需借助学分制度来保证学生的参与;另一方面,学生多是为了修完课程学分被动参与,因此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度、吸收效果不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以保障信息素养教育的推广普及,针对当代大学生“数字原住民”特征开展个性化、分层次教学,分阶段实现“普及信息素养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利用专业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训练学术信息交流和研究能力”等目标,加强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估,以评促教,保障信息素养教育的质量与效果。此外,为提高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参与度与教学效果,应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通过技术、人才、资源等方面的共享与合作,改变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单一主体与阵地的局面,建立图书馆、二级院系、教务处、学工等多部门联动机制。

2.3目标阶段化与能力全面化

高校传统信息素养教育多发生于新生入学或面向特定科研任务,主要围绕培养文献检索技能和辅助论文写作等展开,缺乏对大学生不同学习阶段、解决不同问题的综合信息素养的全面关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可以凭借自身信息素养随时随地解决不同问题,因此对其信息素养的要求也更为综合[7],除传统的学术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的培养外,还要重视其对健康、购物、求职、旅游等信息的获取、甄别与利用能力的培养。当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应贯穿学生入学、实习、毕业就业等不同阶段,全程跟踪式教学,分阶段、分目标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解决各类问题的综合信息素养。

2.4形式多样化

当代大学生处于泛在化的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渗透到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的方方面面,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已经无法适应当下泛在化信息环境,急需更加广泛、深入的,符合时代情境的信息素养教育形式[8]。新媒体丰富了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形式,部分高校探索了MOOC、翻转课堂等形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形式[9],推动了高校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然而,已有研究对新媒体环境与信息素养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不足,仅停留在课程获得渠道层面,缺乏对课程表现形式的改革。未来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应在通识教育传统形式的基础之上,联合院系、学工等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素养教育。将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不同情境,结合具体应用情境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自学与助学和导学相结合、嵌入与跟踪相结合的多元化信息素养教育,以期尽可能地培养与提升大学生应对各类问题的信息技能。

3结语

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大环境,一方面对高校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转型提供了便利条件。基于新媒体特征,探索符合当前大学生需求的融合化信息素养教育是未来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与主流趋势。本研究基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以新媒体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深度融合为指导,结合新媒体技术、渠道、终端及服务等特征探索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策略,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主体、目标及形式等方面提出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李文文 刘丹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