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信息化教学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摘要]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急需重构适应信息化教学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精心打造高效课堂,建设高水准的全信息化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实施教学诊断与改进。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质量

0引言

党的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等方面了积极探索与尝试。笔者就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谈几点看法。

1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亟须重构适应信息

化教学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教育教学内容信息化环境下的职业教育,是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础上,着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重构适应信息化教学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突出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加强教与学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和效果分析。在系统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课程体系构建要紧密对接工作过程,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生产实际、最新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和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技术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下面就构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专业能力学习谈点做法。学生专业能力学习,以往基本按照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通过“项目化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虚拟实践和仿真实践”等方法,实现知识能力学习与工作岗位能力需求零距离。学生可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对专业知识构建和专业能力形成情况进行适时评价考核。

2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亟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化是指有效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实现数字校园,包括校园网络化、优质教学资源信息化、学生学习自主化智能化、教学管理系统化等内容。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必将推动教育理念的改变、推动教学方法的转变等等,也必将推动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基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性人才,但无论如何改革,教学都离不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条主线。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怎样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怎样凭借数字媒体技术手段,扮演最佳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基于这一点,职业院校可采用理实一体化、深体验型、任务驱动型、项目化等多种教学模式,这些模式的共同点,均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生产过程系统化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安排教学活动。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拓展等环节开展课堂教学,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工作任务自主收集知识信息、小组探究制订实施计划、讨论落实计划的策略或办法、利用虚拟仿真与实物操作相结合开展合作学习、自我检查存在问题并改进、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拓展学习内容、巩固与提升知识技能等,突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特征,体现“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要求。

3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亟须改进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当前,“在线教学”“慕课”“翻转课堂”“微课”“混合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成功探索实践,引发教师全面更新传统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等。基于信息化教学环境,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变革教学方式方法,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新型课堂学习环境,这种新型课堂构建,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端”运用的新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由系统(信息化平台和工具)、人(教师和学生)及其活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等组成。教学组织形式正是从基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以“教”为中心的知识传递方式逐步向基于信息化环境的以“学”为中心的问题探究方式转化,尤其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由以课堂教学内容、教师的经验以及学生的接受、理解为主的课堂,转变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教学资源为主的课堂。教师的身份,由知识的传授者、管理者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指导者、服务者;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和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能力的主动构建者。教学的出发点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重视知识的传授,而是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重视知识能力的建构;教学过程由注重教师的讲解传授演变为通过创设情景、问题探究、交流合作等手段构建知识能力,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教学组织活动从“先教后学”转化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依据动态测评分析,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信息技术功能从作为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演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知识建构、解决问题的技术载体,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要精心打造高效课堂

在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从早期的辅助教学手段到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促使传统课堂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传统教学环境下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而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以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为平台,通过云计算、互联网全覆盖及智慧教室等解决方案,将信息技术、网络科技引入课堂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信息化提供的大数据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多视角的学习,达成在情景中建构知识、发展智力、提升能力的目的。高效课堂的核心在于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变革和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发展,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其根本做法就是运用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端”信息,通过资源推送、交流互动、评价反馈、决策分析等,创设最佳学习环境。以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为基础,开展多元化课程,全面支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素养提升。课堂教学以信息技术平台为支撑,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的效果动态收集、汇总、分析、反馈,课前环节包括学情分析、资源分享、教学构思、内容设计等,课中环节包括导入课题、探究学习、检测评价、信息反馈、总结提升等,课后环节包括作业巩固、微课辅导、教学反思等。让老师依靠其产生的动态数据实时掌握教学信息并调整教学策略,这样老师和学生动态把握学习全况。由此可见,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信息化技术组织开展教学,通过幕课、微课、线上线下、实时互动、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最大限度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从而达成高效课堂,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5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亟待建设高水准的全信息化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管理平台

信息化教学环境,不仅需要配备完善的软件硬件设施作为支撑,更为重要的是具有丰富的满足教学需求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教与学变革的基础”“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取决于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及应用水平,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建设高水准的全信息化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是当务之急。如何建设?基于人才培养的要求,要加强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建设,要求教师在充分利用国际/国家/省的MOOC平台、课程学习网站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激励教师根据自己的课程特点、专业特长建设自己的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课件、幕课、微课、习题、考试模拟题库、在线测试等,逐步实现全部课程自主在线学习和线下学习。在全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因此,需要积极组织教师进行相关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能力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激励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尤其是探索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

6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实施教学诊改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学诊断与改进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石。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信息技术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教学全过程动态测评数据采集,为学习和教学的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分析,确保课程标准、课程体系、教学设计、素质培养的先进性、合理性和规范性,确保开发的教学资源有用、好用,确保信息化教学手段适用、有效,确保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综上所述,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亟须重构适应信息化教学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精心打造高效课堂,建设高水准的全信息化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组织实施教学诊断与改进。

作者:项玉欣 项文凯 单位:滨州市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