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下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心态

积极心理学下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心态

摘要:就业心态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其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有别于普通本科高校。探析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心态的基础上,提出积极心理学下的策略方法:倡导积极情绪体验,培养主观幸福感与发现自决能力的策略,旨在大学生平稳且顺利度过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型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心态

中央提出的“六保”是“十四五”时期要面临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其中保就业放在首位,特别强调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2021年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900万人,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用人单位减少,大学毕业生面临极大的就业挑战。面对严峻的就业局势,部分学生思想状况低迷、职业技能欠缺以及心态不稳定性等就业心态,严重影响了就业行动与进程。而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有别于普通本科高校,在普遍性中是具有其特殊性,急需探讨研究。积极心理学是以赛里格曼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极力倡导的心理学研究,谢尔顿和劳拉•金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它研究主要包括积极的情绪及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品质与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目前,积极心理学思想在我国持续推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关键作用。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走出不良就业心态至关重要。为此,调研重庆某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态状况,探索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提出具有针对性地解决策略,促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来自重庆一所地方高校管理类应届毕业生,发放问卷410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回收有效率为94.15%,调查有效。因该学院为师范类学校的管理应届毕业生,女生309人,男生78人,其家庭所在地为大中城市42人,小城市75人,城镇105人,农村163人。家庭经济情况富裕1人,比较富裕4人,一般222人,困难108人,比较困难50人。研究主要涉及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就业观念、求职困扰及就业支持系统等多方面的内容。

1.2研究方法

在了解重庆地方高校大学生基本情况、咨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采用线上调研方式。同时,根据个案调研的模式对学生进行了面对面访谈。

2调查研究的数据与分析

2.1思想认知

从表1可见,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感到乐观的仅有4.94%,值得警惕的是,至少感受到一定压力达到了95%,反映学生普遍对当前就业形势持有消极认知。从表2可见,大学生认为当前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一般与没有压力的仅占到7%,超93%的大学生均认为当前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大。这突出就业工作的日常,除了重视技能指导外,仍要注重大学生心理压力舒缓与就业政策的活动开展,促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就业心态。从表3可见,先就业再择业人数占76.62%,暂缓就业等待机会的人数占13.77%。从此表来看,超一半的毕业生考虑先就业,就业态度是积极的。

2.2就业规划

调查数据显示,42.34%的大学生选择考研,30.65%学生进入企业工作,11%的大学生选择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这反映了大学生的对学历层次的追求比较强烈,因学校层次与学生意愿的原因,寻求稳定的体制内工作的人数相对不多。从表5来看,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规划是存在着较低的自我效能感,43.9%的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超50%以上的同学的就业压力来自社会资源与社会实践经验,大学生对工作世界的探索较少,且较少积累资本人脉。从表6可见,大学生选择首要考虑因素是发展空间,达到34.55%,其次是个人爱好,薪酬水平,两者均在20%以上。而相应国家号召仅为4.16%,体现出在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利己意识较强,爱国情怀的体现较弱。

3利用积极心理学探索缓解就业压力的策略

积极心理学关注学生优势与潜能的研究议题,其也称为幸福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基于就业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我们应当着力于探索积极心理学技术来缓解毕业生不良的就业心态。

3.1倡导积极情绪体验———就业心态的传递

在面临就业之际,毕业生的心理往往是复杂的,有期待憧憬的向往,也有迷茫消极的否定。积极心理学中倡导的积极情绪,有助于毕业生辩证认识自我状态,协调两者关系,找准积极就业心态的方向。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倡导积极就业心态,客观上消除心理障碍,拥抱积极就业心态。首先,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适时将课程内容中符合择业阶段学生心理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游戏、活动的体验,让学生有效意识陷于烦恼的消极状态,更多的是采取行动方法。找准朋辈伙伴,定期发泄不良情绪,并平衡心态。其次,扩大朋辈示范的效果,各学院可采访历届毕业生在择业阶段自我心态调节的故事,汇编为毕业生择业期的心态小贴士,为毕业生积极心态给予方法理论。最后,积极心态需要日常积累与联系,其非一日之功可形成。高校辅导员应在大学生入校之初,开展积极心理学的入门讲座,并贯穿大学四年系统策划积极心理实践活动,比如“三件好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日复一日的过程中找寻每日生活的积极意义。同时,最后一年的择业过程,倡导学生的“三件好事”分享主题定为“择业与就业”,在分享自己的择业与就业的好事时,还可产生就业行动的促进。

3.2培养主观幸福感———就业观的厘清

主观幸福感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其说明了,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并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关键是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上做出何种解释。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诸多,内因是最为重要也是起着根本作用的因素。在就业过程中,如果学生不能正面认识自我,不能合理评判自我能力,同时拥有过高的就业期待,便会导致在求职过程中的屡屡碰壁。是否厘清毕业生的就业观,直接影响着他们求职过程的主观幸福感。辅导员在长期学生工作中,应注重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形成合理的自尊意识。其次,院系第二课堂应多开展企业参观实践活动,工作价值观大拍卖主题班会,直接感受工作世界,并澄清自我价值观。最后,将跑步等体育锻炼加入学生综合测评中,持续且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带来心流,即为日常的幸福感赋能。

3.3发现自决能力———就业能力的提升

动机是事物发展的起源与原动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自我决定论是在本能理论中发展而来,其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面对千禧一代的学生,他们有更多自我独立的意识,从被动接受大批量的讲座与课堂的安排,更愿意主动需求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辅导员应与大学生辨析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共同找寻“我们为什么就业”这个答案。院系开展大学生需求调研,让大学生拥有适当选择的权力。同时,在大一至大二阶段开展一系列既满足需求,又能让其胜任的活动,使他们可以充满信息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激发潜能。再培养自决能力之上,开展可就业能力的闯关活动,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可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5:15.

[2]马仁娥,陈刘方.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8):70-72.

[3]罗黎.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学生就业影响作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6.

作者:冉雯瑞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