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贸易实践基地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数字贸易实践基地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提要]培养高素质、精专业的贸易人才,形成高质量的新型贸易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深度校企合作的数字贸易实践基地,是应用型高校同企业协同发展、利益共赢、知识共享构建长效发展机制的重要方式。本文以河北大学为例,分析数字贸易实践基地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法,以达到建设目标。

关键词:数字贸易;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建设探析

一、项目的背景

高等教育正处于从传统封闭办学体制向开放办学体制转型的关键阶段,教育体制不断进行改革、深化与发展。校企合作办学即为重要变革形式。校企合作办学,即学校与企业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共同投资,利用校企双方信息及资源,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一种办学结构体系。事实上,这种模式自20世纪初英国便已开始,英国桑德兰大学率先在机械工程学院引入了“三明治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就业实践经验。“三明治”即为对校内培训与企业实践交替进行的形象比喻。从学校层面,我校原有的贸易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趋于形式化,缺乏创新性与改革的动力,难以跟上时代的要求,缺乏与知名数据公司进行深层次产学合作的经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基础薄弱,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单一,迫切需要同国内知名的数据咨询服务公司合作,本科生、研究生和专任教师对数字贸易实践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需求十分迫切。针对当前企业对数字贸易人才的迫切需求的现状,数字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必要的基本条件。然而,我院难以实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深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通过数字贸易实践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改进教学与研究方法,为师生撰写论文、实证训练、研究、模型论证等方面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对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充分发挥师生研究潜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培养“实践型”优秀师资。北京纳智校园科技实务专家通过不定期的讲座、业务培训等方式带来前沿的专业知识。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开展数字贸易实践基地建设,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提高其实践能力。

二、项目建设目标

通过数字贸易实践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践研究,力争打造一批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科研水平的课程资源,为新贸易、新业态下的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产学融合提供新的教学模式,构建全新的以技能培养为亮点,校企合作为特色的培养模式。为培养高素质、精专业的贸易人才奠定基础,以形成高质量的新型贸易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体系。切实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相关文件的精神,推进深层次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创新性发展,推动创新性高校师资力量培养方案体系的健全,为培养新时代具备国际视野的、具有创新性的国际商务人才提供可行性的方法。通过此项目,切实推进数字贸易实践条件的完善健全、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培养具备实操性的战略性人才,推进国际贸易学和国际商务学科研水平的创造性发展,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储备,应对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新机遇与挑战。

三、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的灵活度及自由度较低。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企业主导性低,难以根据企业的特色和优势参与到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企业在学科体系构建的低参与度使其不利于激发企业能动性,致使企业的教学浮于表面,“知行思”三大教育环节中缺乏“知”与“思”的环节使“行”这一环节的内容停于表面,无法升华,无法完成高质量的教学工作。校企当探究适应双方参与的机制,尤其在大数据时代,校企合作重点是满足学生个性化专业知识技能发展为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创新特色化教学方法,推进校企合作与协同育人项目高质量完成。

(二)实践考核形式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创造性。初衷是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提升学生的创新力与创造力,在双循环背景下储备充足的国际贸易学人才,以应对在新形势下国家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但从项目实施的实际效果看,学校和企业对学生的考核趋于形式化,未培育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实践能力欠佳,影响对学生实际水平的评价。极具创造力的本科学生在趋向于固定的、缺乏灵活性与创新性的结课考核形式下,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字贸易的兴趣,影响人才培育的过程。

(三)建设应用型师资所需的建设成本较高与双方积极性不足。大多高校主要资金来源为财政拨款,资金拨付效率较低,使高校丧失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积极性。建设实践基地是培育应用型师资的关键环节,但在校内外的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资金短缺成为主要问题。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依托低效复杂的财政资金;校外的实践基地主要是由企业负责,企业无法持续提供充足的实践基地建设资金,导致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计划的可持续性受阻。校企合作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协同发展、利益共赢、知识共享的一种形态。重点在共赢,在合作过程中高校项目专项资金下放速度、基础设施改造满意度、师资力量培育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难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从国家层面,国家的宏微观政策对校企合作的激励不足,影响项目合作的稳定性。

(四)实践基地建设的管理制度模式亟待改进。在实践基地建设与资金投放的过程中,高校与企业将其中的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而投入到软件设施开发、教职人员培训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的份额较小,不利于实践基地建设的软硬件协调发展。在项目软件的建设过程中,管理模式的创新力度亟待提升,管理模式的创新性开发及应用可以推进项目的顺利开展,深化双方合作的层次及领域。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责任分工不明晰,容易出现越权的现象,影响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信任度和默契度。

(五)校企合作的广度及深度有待提升。高校作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的主体,企业只是作为提供社会实习的场所,实践基地与实习场所脱钩,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度不高,校企合作层次不深,体现在合作模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学生并未真正到企业去体验,对于理论如何联系实际,依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双方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参与机制一旦不健全,将不利于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对应用型数字贸易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造成阻力。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是双方能够在文化交流、实时数据共享和人才交流等方面深入合作,双方可以逐渐开发实践基地的功能,开发数据平台实时统计中心、社会性服务中心和资源共享平台的功能等,使其功能不局限于提供教学办公实践场所,切实提升双方合作的广度及深度。

四、对项目建设提出的建议

(一)校企协同构建学科体系,培养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要迎合企业实际需求,力求通过合理的评价指标培养出“订单式人才”,做到校企间精准有效对接;另一方面在校内实践课考核机制中引入答辩模式,以数字贸易真实工作场景下的项目验收标准检验教学效果。传统以完成特定实验或调研报告为考核方式的校内实践课实际模拟最简单的市场环境。而答辩式考核可以兼顾真实的市场环境,考虑条件变化,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在此互动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造力,打造具有职业素质的高水平人才。

(二)构建“双师型”教学模式,打造应用型师资力量。高校教师擅长数字贸易理论知识,而企业导师在实践应用上略胜一筹。在应用型师资力量建设的过渡时期,可首先采用“双师型”模式,即同时由高校教师和企业导师担任。“双师型”模式将有效解决项目建设初期的财政资金低效问题。在项目建设进入成熟时期,可充分发掘高校与企业的内部资源。高校可以为应用型师资队伍培训提供金融科技数字贸易方面的理论知识教学以及易于学生接受的教育教学方法指导。企业可凭借其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的实战经验,为师资队伍培训提供实践应用的经验方法指导。

(三)构建利益共享长效机制,增强校企参与的驱动力。构建利益共享长效发展机制,是维持校企协同育人合作稳定性与长期性的关键。于企业,首先,在项目合作中充分展现了社会责任感,扩大企业的社会知名度,提高企业声誉;其次,高校可以为企业定期定量输送符合特殊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降低企业招聘成本;最后,高校科研实力较强,可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指导与支持。于高校,高校的定位在于育人,企业为高校培育高素质数字贸易专业人才提供平台与技术支持。此外,企业接纳部分学生就业,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顺利入职。

(四)健全实践基地管理体系,推进管理模式创新性发展。数字贸易实践基地管理体系应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责任分工体系、安全防护体系等。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包括软件与硬件设施资金投入比例分配的管理。双方应增加软件设施如师资培训、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方面的投入,加强硬件设备的日常使用维护与管理,促进软硬件基础设施投入均衡发展。责任分工体系主要是指高校与企业在协同育人合作中各自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需要承担的责任问题,明晰双方责任分工有利于促进实践基地的高效运营。安全防护体系旨在保障师生在学习中的安全问题,对于校内校外的实验室以及试验基地需定期例行检查,排除安全隐患。

(五)积极开拓校企合作深广度,推动数字贸易基地建设纵深式发展。打破传统视域下一高校对应一企业的“一对一”合作模式,形成一对多、多对一,甚至多对多的校企合作新业态,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多中心辐射式发展。在新业态合作模式下,多中心辐射式发展将有效提高协同育人机制的广度。另外,校企双方通过信息中心进行资源匹配,在更大范围内找到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合作资源,以点对点资源对接代替面对面的机构对接,提高实践基地培育高质量数字贸易专业人才功能,并进一步开拓基地在金融科技创新领域的其他功能,切实推进数字贸易实践基地的纵深式发展。

作者:陶海森 何嘉仪 龚熠昕 张薇 单位:河北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南京审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