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的计算机类 “三教”改革探索

校企合作的计算机类 “三教”改革探索

摘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态势,其核心是“谁来教”“怎么教”和“教什么”。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以“三教”改革为抓手,整合校企双方资源,从人才培养现状出发,对人才培养途径进行改革,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专业师资;教学方法;立体化教材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职业教育改革的20条举措,要求高职院校准确把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为“三教”(教师、教法、教材)改革指明了方向,必将给高职教育带来深远影响。

一、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机制

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很快,当前大多数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相对滞后,修订频率不高,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容易跟市场需求脱节。必须让企业有效参与进来,校企共同根据市场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动态调整。

(二)课堂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深度校企合作的需求

课堂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水平。当前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大多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虽然已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但由于场地有限和实践教学投入不足等因素,无法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造成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足,人才培养质量堪忧。

(三)缺少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实践课程教学资源

实践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载体,对高职院校而言尤为重要。在实践教学中,以行业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当前,高校教师虽然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水平,但缺乏行业工作背景和企业岗位历练,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并不透彻,知识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脚步,职业技能水平、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有所欠缺,无法满足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需要,难以有效推进项目驱动实践教学的开展。

二、当前校企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合力还未形成

校企合作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政府、学校及企业等多元主体,其主要目标是有效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从而为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持。高职教育作为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需要依靠和发挥政府、企业等多元主体的作用,但实际上只有部分院校能够得到本地政府的资源支持。此外,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建设规范时,企业很难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将行业前沿理念和技术融入,造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无法适应深度校企合作的要求。

(二)校企合作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

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也出台了相关指导性文件,但仍缺乏详细、操作性强的校企合作准则和规范。加之校企运行机制不同,容易造成学校及企业在权、利、责三方面所承担的角色界限不清,导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缺少法制保障。

(三)校企合作缺乏持续性

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合作企业良莠不齐,很多合作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赚取实习“人头费”,追求的无非都是短期利益,较少关注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校也会忽略自身作为教育主体所承担的主要职能和义务。合作企业一旦发现学校生源的市场空间有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后期合作热情势必会降低,校企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也将无从谈起。

(四)师资水平难以满足深度校企合作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与关键所在,也是校企合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大多缺乏行业背景,技术服务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普遍不足,对企业开发新型产品以及技术攻关与支持等方面的实际作用并不大,故而无法吸引企业,尤其是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另一方面,计算机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行业技术发展较快,业务精湛的企业技术人员工作繁忙,如果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那么高职院校很难吸引企业高水平技术人员兼任指导教师,与专业核心课程有关的优秀技术人员更是稀缺资源。

三、校企合作中关于“三教”改革的建议

(一)以校企融通为手段,培养专业教学队伍

1.建立校企双向交流常态机制,共建教师企业实践平台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和教师成长需求,学校应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学习和实践,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研发和生产活动,帮助教师增加实践阅历、积累实践经验,使教师在生产实践中感受工作环境,明确岗位要求,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熟悉实际工作一线的设备、技术与标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从而也更了解企业对高职人才岗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部分校企合作项目转化为教学载体,积累教学案例,反哺教学,实现产教融合。同时,学校要完善教师培训激励机制,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及技术应用,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行业新技术和新技能,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2.注重师资队伍的专兼结合结合

实际教学需要,学校聘请或企业派驻业务素质好、实践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有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分享行业技术及实践经验,双方共同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这不仅可以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也可以让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育、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训室建设等过程,还可以对在校教师进行“传、帮、带”,真正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二)校企互动,转变教学方法

1.以课程改革为载体,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是课程开发需要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现代技术和职业岗位需要,按照职业标准,有机整合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以突出职业本位、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对相关的职业岗位和任务进行具体分析,明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因此,高职院校应与企业紧密合作,结合行业人才需求,根据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需要,双方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开发课程内容,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整合有关课程资源,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重组;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抓手,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控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课程教学组织与驾驭能力、教学手段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依托信息化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接触到真实项目,深入了解实际项目流程,学校与企业需要共建课程项目教学资源库或在线学习平台,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引入,推动相关课程实训平台的建设,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实施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做”合一。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可以结合慕课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更好地体现教学的实效性,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为实施差异化人才培养策略提供有力保障。

(三)校企联合,灵活开发教材

教材是教学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和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更是专业发展的根基和课堂学习活动开展的主要媒介。学校应该制订计算机相关专业教材建设规划,推进专业教材改革,鼓励校企双方依据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充分引用行业真实案例和项目资源,共同开发符合生产实际需求和体现行业发展趋势的教材,甚至可以编写工作手册等新形态的“立体化”教材,并配套开发课程信息化资源。同时,需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学情特点,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并根据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调整、更新教材内容。

四、结语

推进校企合作是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服务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与高职教育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校企共育人才必将成为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趋势。当然,校企共育人才的过程也贯穿着企业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应充分考虑双方在合作中的角色和诉求,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拓展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广度与深度,以更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相互融合,有效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真正意义上实现校企互惠共赢。

作者:张韬 赵欣 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