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科教兴国、智慧中国、中国制造 2025 等战略的实施,传统制造业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向应用型转变,同时也对相关领域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仅仅依靠学校内部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入企业等外部力量,校企合作模式充分适应了这一需求。校企合作是我国深化教育转型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创新高校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的人才机制”。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形成高校和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在育人模式、培养手段、人才流动等方面密切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育现状

国外尤其是欧美高校注重通过校企合作等手段提升受训者实践能力:北美高校学生课程围绕企业实习及工程实践等方式进行,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放在首位;俄罗斯的大学专业课程以企业用工实际需求为培训内容,注重赴一线单位实习实训,满足现代智能制造业需求;法德等欧洲国家高度重视与企业沟通,邀请一线从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内容构建、教学方法设计等全过程,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培养人才,实习实践时间较长,注重受训者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当前校企合作模式已成为高校提升综合办学能力、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引擎,借助于企业实践平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对“一带一路”“中国制造 2025”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关于校企合作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研究产学研结合长效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从高校与企业的知识需求与合作的价值分析出发,对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及合作机制进行了探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国内学界对于校企合作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成果较多,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但在实践层面引领示范作用不足,实操性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应用型人才培育的对策建议

(一)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力抓手,要积极探索优化教师结构的有效路径,引进行业知名专业人才、企业一线技术和管理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或专业课程建设顾问。调整教师人员构成比例,鼓励教师赴企业实习锻炼,采用定期选派、周期轮训的方式,力争使技能型专业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都能获得赴企业交流的机会,完善教师技能认证体系,不断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聘请行业一线业务水平和管理经验较为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年轻教师的导师,采取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进行个别指导,建立教师业务成长档案,规划青年人才成长轨迹,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探索将赴企业代职经历和“双师双能”认证资质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薪酬激励、教学评优等方面予以倾斜,增强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二)搭建校企综合实训平台

高校要积极与企业进行联动,建立与企业的长效沟通机制,引导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计、实习实训、考核评估全过程,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引领作用。要努力推进校企优势资源整合,搭建满足实际需求的校企合作综合实训平台,设立专门机构进行运营和管理,校企双方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予以倾斜,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措施支撑和硬件保障,平台内部的教育教学模式严格按照企业一线操作相关流程和规范进行,一方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降低企业入职人员培训成本,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夯实应用型建设目标基础。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入了解企业对于岗位知识结构的需求,以目标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优化产学研实践教学体系

运用 OBE 教学理念,从企业需求角度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将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到与理论教学环节等同的地位,加大前者的教学比重,并将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应用为导向,积极引入行业一线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教学设计的全过程,将课程分为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应用实践两部分,坚持过程性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应用性技能培养的动力和水平。采用问卷调查、毕业生访谈、校友会等多种形式收集对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见和建议,坚持将用人单位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参考,加强与企业交流和沟通,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大学生就业信息进行分析研判,打破高校人才培养信息孤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行业适应能力。坚持将实践教学理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课程目标和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探索通过翻转课堂和MOOC 等手段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努力拓展学生知识体系和视野,形成多元化认知结构。

(四)完善学业导师制度

持续推进现代学徒制,优化学业导师制度,在大一新生入学伊始,即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组配备一名业务能力突出的校内教师和一名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专技人才担任专兼职学业导师,使学生学习全过程与专业一线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学业导师实行一对一沟通形式,协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帮助建立学生学习和学业档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能力素质状况和个性特点在出国留学、就业创业、考研升学等方面给予建议,指导学生参加科研工作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制定和完善学业导师考评制度,采用网上评教的形式由学校和学生共同完成,相关业务开展情况作为单位和个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考核结果报人事管理部门审核备案。

(五)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性思维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素质,也是校企合作背景下教育转型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双创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极大提升受训者的能力素质。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众创空间、创业大学等机构平台,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多种渠道,将双创理念贯彻育人全过程,融入专业建设、课程设计、人才培养、平台搭建、师资培育等众多方面,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和参与度。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通过讲述师生创业故事、树立校友先进典型、组建双创社团、举办论坛讲座等多种形式,鼓励师生参与“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竞赛、大学生“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双创比赛,大力弘扬培育校园双创文化。

三、结语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一批以新技术和新模式为特点的战略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对相关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一途径,整合多方资源优势,通过师资队伍建设、综合实训平台搭建、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学业导师制度构建、双创人才培养等方式,多维度进行产学研协同育人,打造校企利益共同体,实现共赢发展。

作者:范浩阳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