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下医工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合作下医工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摘要:为适应现代医学及医工专业发展,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和良好临床及实践技能人才,研究构建医工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策略及具体举措。分析当前医工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遇到的困境,针对这些困境分别提出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建议和具体举措,为医工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效助力。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

当前,我国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高速发展,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发展,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日前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加快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促进医工、医理、医文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1]。作为地方医学类院校医工专业,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形成一支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学队伍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介绍了校企合作模式下,通过学校和企业、教师和工程师之间的相互深度融合,针对培养具备“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的具体举措和策略进行了研究。

1医工专业“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现状

1.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困境。1.1.1教师团队意识不强传统高校教师以教研室为单位。尽管教学内容存在交叉,但多数情况下每位教师各自为战,只关心自己所负责的教学内容和科研方向,缺乏教研室内部间、教研室与教研室之间、甚至院系之间的教学科研交流合作。这极大阻碍了学科与学科、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相互融合,严重制约了教学和科研的发展[2]。1.1.2教师培训培养制度不完善学校在招聘教师时更注重教师的学历层次,很少关注应聘者过往的实践经验和取得的实践成果。很多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历。新教师入职后,尽管进行了岗前培训,但只重视教育及教学理论方面的培训,缺乏临床及工程技能的培训。1.1.3教师科研及成果转化能力不足作为应用型高校,教师的科研除了要关注和做好学科基础研究外,还应该树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意识,要关注学科的应用开发研究。而当前一些高校教师由于长期只关注基础研究,缺乏与实践结合,服务社会能力和区域发展意识不强,导致其科研及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其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应用成果。1.1.4缺乏系统的激励和保障制度目前,由于“双师型”教师还属于比较新兴的教师类型,相比于传统的专业技术教师,高校所制定的激励和保障制度较少。具体体现在:教师是否属于“双师型”教师,在角色定位及在相应人事制度中没有体现,而绩效往往仅体现在学历或职称上,教师在成果转化或实践方面的成绩还未得到充分体现,导致教师的收入和心态受到较大影响。同时,高校在职称、待遇或发展上没有形成完善的保障制度,使得“双师型”这一类型对于教师没有很大吸引力[3]。

1.2校企合作的发展状况:以长治医学院为例澳瑞特体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的健身器材专业制造商,也是全球优秀的专业健身器材供应商。企业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漳泽新型工业园,企业产品主要包括各种有氧健身器、专业力量训练器、运动康复及医疗器材、室外健身路径等十几大类600多个品种的系列健身器材,领导着国内健身器材新潮流,能满足俱乐部、会所、健身中心、社区、公园、康复中心、医院等场所对健身康复的器材需求。已荣获国家及山西省200多项殊荣,企业通过了ISO9001等多项质量体系和管理体系认证。长治医学院与澳瑞特公司都地处全国文明城市:山西省长治市,这也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进行校企合作提供了极大便利。长治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已经与澳瑞特体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初步搭建好合作平台,在建立长治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澳瑞特校企联合实验室、澳瑞特公司-长治医学院运动康复产品联合实验室、共同合作开发项目等方面已开展了一些工作,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澳瑞特公司为适应国家“大健康”产业布局,企业研发方向正向着康复器械研发生产发展,与本专业先后进行了适用于人体康复的“测功车”等科研项目合作。

2校企合作下“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策略及举措

2.1以校企合作项目为平台,培养教师团队精神。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各类教研和科研项目合作,共同申报、共同策划、共同完成。以项目促进教师之间、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之间的团队意识发展,带动高校教师服务区域经济、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同时,组织以专业带头人或者骨干教师为核心,加强校内教学与科研协作,促进临床、信息、工科等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教师交流,提高科研的综合化水平,使科研项目可以更好、更快地完成。“双师型”教师自身也应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结合教学实际与自身特长选择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微课题或者应用类课题,通过指导大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提升自身的实践指导能力。

2.2校企合作与临床实践协同推进,构建“双师”多层次培训体系。知识“爆炸”时代,信息瞬息万变,新兴事物层出不穷。教师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就要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和培训来弥补。高校在制定教师培训体系时,要坚持临床需求与社会、企业发展需要导向,加强与医院临床、企业公司的沟通合作,促进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构建教师分类分层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双师多层次培训项目体系。要考虑教师成长发展的规律,尊重不同教师的发展差异,遵循其在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社会服务等能力的发展规律,并依据不同类型和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的需求,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4,5]。重视新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探索建立适用于不同专业新教师教育教学+临床及工程实践的培训机制,并在培训后进行综合能力考核;探索发展青年教师“双导师”制,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要求他们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前提下,每年至少有一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践;同时,鼓励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合作,指导本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研究[6,7]。

2.3加强产学研合作,强化成果转化与服务社会能力。作为应用型高校,应培养有扎实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学生。这就要求从实现产学研合作出发,这也是应用型高校教师实践技能提升的关键。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对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教师服务社会能力等有很重要的作用。具体包括:第一,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有利于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新教师一般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通过教师深入企业,鼓励教师参与企业行业的技术技能操作,与企业工程师就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相互交流,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第二,通过实现产学研合作,有利于提升教师成果转化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科研成果,但缺乏成果转化的途径和支持,通过教师积极主动联合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科学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引入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企业方共同探讨成果的应用,加强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成果的能力;第三,通过产学研合作,有利于提升教师服务社会能力。以合作企业为窗口,进一步了解有关行业、市场、区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找到研究方向和突破点,为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8]。

2.4制定相关激励及保障制度,解除教师“后顾之忧”。教师在自身职业发展中,不仅要关注各项能力和素质的发展,拥有良好的职业认同感对教师发展有很大的正向激励作用。在职称评定中,可以增加“双师型”教师小类,并提出科学、客观、切合实际的评审考核标准,从而解决该类型教师的职称晋升渠道;在年度考核和绩效方案制定中,应对“双师型”教师做出具体的要求,每年要达到的工作量及转化的科研成果给予相应的绩效奖励;在各种评优评奖中也要有所体现,让“双师型”教师从工作中不但获得认同感,而且还有实际的物质奖励[9]。对于应用型高校中的医工专业,就是要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临床及工程实践技能的人才。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教师首先具备了“双师”素质,进而才能把理论和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以上研究表明,医工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定要紧跟时代及行业发展需求,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强化培训为重点,以考评保障机制为激励,为“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李宏恩 彭平冀 石春花 武爱军 申玉坤 单位:长治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 澳瑞特体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