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下科研基地研究生培养探究

校企合作下科研基地研究生培养探究

【摘要】与本科生培养模式不同,研究生在校期间,只有第一学年有统一的课程安排,其余时间跟随导师完成项目或外出实习,因此,能否充分利用剩余两年(部分专业是剩余一年或三年)的时间对研究生进行有效的培养,决定了研究生能否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本文提出一整套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该方案要求在校内及企业分别建立科研基地,并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兴趣及基础水平制定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可分为校内与校外两个部分,同时,每个环节又可以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环节,待每个环节结束后,辅以成果验收及奖罚政策。实践结果表明,在该模式下,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成果输出、项目输出、毕业论文通过率、就业率、考博率等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充分实现以兴趣及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育人为宗旨,以完成项目及成果输出为检验方针,以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为最终目标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实践平台;培养计划;成果验收;社会需求

1引言

2017年10月18日,在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要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由此可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1],特别是最近十年,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比重在不断增加,但是,按照当前模式培养的大部分研究生依然无法达到进入公司便可以熟练完成公司安排的各项任务的要求,研究生进入公司后,经常被要求先培训一段时间,适应公司的工作环境,掌握工作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技能。在这段过渡期内,不仅公司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研究生自己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研究生需要在短时间内经历巨大的转变,不仅体现在能力、水平,同时还体现在意识与为人处事方面,而这种转变是很困难的。因此,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实践型人才,是当前国家、社会、企业与高校共同思考的问题。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方式[2-5]。校企合作又被称为“合作教育”,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赫尔曼⋅施奈德于1906年提出。国内校企合作起步相对较晚,1995年清华大学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旨在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力度。与传统的高校主导的教学模式相比,校企合作模式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综合利用学校与企业的培养优势,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优秀人才[6]。校企合作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真正做好校企合作确是不容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校企合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其一,合作机制有待完善;其二,政策保障相对薄弱;其三,企业安全保障措施不足;其四,企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模糊,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其五,实习研究生流动性较大;其六,师资队伍技能单一。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充分研究了学生、学校、企业以及政府的需求(具体需求见表1)之后,提出了基于科研基地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该模式下,分别在学校和合作企业建立科研基地,将科研基地作为校企合作的载体,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健全的合作机制及完备的合作方案,从双方共同的利益出发,在保障学生人身安全及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把培养学生当作最主要的目标。具体而言,本文以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动输工程专业,V2T实验室的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武汉理工大学校内及其合作企业建立双实验基地,并提出了完善的培养校内及企业“双能型教师”的方案,然后,制定完善的实验室运行方案,以及校企合作机制,最后,建立一种新型的研究生实习生招聘方案。当然,整个方案能否高效有序地运行,需要政府法律政策的支持,这也是这套方案区别以往校企合作模式的关键所在。

2建立实习招聘网站

目前,市面上的招聘网络种类繁多,应有尽有,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网站大都是针对已经毕业的学生,对于现有的实习生的招聘网站,往往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招聘网站主要是招聘学生过去培训,从中收取高额的培训费用;其二,招聘网站主要是针对于单个的实习生,往往还需要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在这种招聘网站上寻找实习机会,学生的人生安全与个人利益都得不到保障。鉴于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实习生招聘方案,登陆的费用由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在该方案中,只有学校与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登陆,学生只能在该网站上查看招聘信息,而无法直接与企业联系。学校通过该网站可以快速查找到有实习需求的企业,然后,对企业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查,企业通过最终的考核,则可以进一步与企业进行接洽。具体方案如图1所示。在该方案中,学生的利益既受到学校的保护,同时,也受到法律及企业的保护,同时该方案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安全保障。通过网站,有实习需求的学校能够快速找到有实习需求的专业对口的企业,成为了学校与企业建立联系的桥梁。

3建立校企合作的模式

有实习需求的学校与同样有实习需求的企业进行协商,需要签订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以保证双方以及学生的利益。那么,该按照何种方案进行合作,进行签订协议才是重中之重。方案的内容决定了最终该方案能否顺利执行。

3.1目前已有的校企合作模式经过数十年的艰苦探索,校企合作在国内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下是国内主要的校企合作的模式:(1)基于项目的合作模式,指的是以某项工程项目为高校与企业合作基础的合作教育模式;(2)订单式的合作模式,订单式的合作模式指的是高校和企业针对企业未来发展对工程人才的需要或企业所在行业工程人才市场的需要所采取的合作教育模式;(3)顶岗实习的合作模式,指的是高校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提供的场所或工作岗位上进行实习的合作教育模式;(4)学工交替的合作模式,指的是在基本保持现有学制不变的前提下,将研究生培养中在企业进行的实践教育用在企业工作来替代,形成校内学习和企业工作交替进行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5)多专业联合的合作模式,指的是高校组织多个方向的研究生同时到企业进行实践教育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6)课程置换的合作模式,高校可以适当考虑将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某些实践性课程或教学环节与校外专业培训机构的职业技能课程进行置换作为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在以上模式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学生的理论课程主要是在学校学习,而学生的实践课程主要是在企业学习,理论课程与实践课在内容上关联性有限,往往存在着知识点不匹配的问题,另外,学校的目的仅是为学生找一个实习与实践的场所,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完成教育部规定的任务,企业的目的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或选择少数优秀的未来员工,这些与最初的培养全体学生的目的不一致,针对此类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块,在此模式之下,更多的强调是培养学生的两方面(理论与实践)水平,充分的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及安排培养课程,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具体的合作模式内容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在该模式之下,高校与企业共同承担着培养学生的重任,但是,该模式又兼顾了高校与企业的利益,与以往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不同的是,此种培养模式,提出了具体的培养方案,并且,将学生的学习水平考核机制以及学生安全管理等内容写进了协议,进行了细化,这一点进一步保证了学生的利益不受损害。

3.2提出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以往的校企合作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充分分析了以往校企合作模式之后,在以往校企业合模式的基础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该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3.2.1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素养,但是,其实践应用水平与企业的高级研发人员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样,企业的研发工程师通常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在理论素养及国际前沿科技理论的研究方面,通常不如高校的教师,抱着要想培养优秀学生,首先需要培养优秀教师的理念,对高校教师及企业研发人员进行互补培训,培训达标后,便有资格给研究生或企业员工上课。3.2.2研究生导师管理制。理工类高校研究生毕业论文通常需要挑选两个导师,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校外导师通常是研究生在企业实习时的工程研发人员,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的一切培养事项,校外导师辅助校内导师完成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当学生提交毕业论文的时候,需要将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同时标著在论文的首面上。与校内导师的职责相似,当研究生在企业实习时,校外导师不仅需要负责学生的教学任务,也需要负责学生的人生安全,同时,也需要对学生的实习态度,实习任务完成情况及实习水平进行综合考核,达到制约态度不端正及调皮的研究生。3.2.3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研究生实践课程制定。学校作为研究生课程方案设计的主体,拥有多年的办学经验,理论课程的开设,内容丰富而且全面。但在实践教学方面,与企业相比,学校在设备、资金及生产研发经验方面的缺乏,导致学校的实践教学水平难以跟上时代步伐,因此,与企业合作教学,是学校的较好的选择。既然与企业联合教学,在课程开设时,则需与企业共同协商制定,听取有经验的企业工程师的开课建议,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最有效的课程安排。另外,部分课程的开设,在不涉及企业隐私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到企业进行授课,让学生切实地感受生产研发的真实过程,提前了解实际的生产研发环境。企业生产线上的员工,对当前国际前沿的科技理论掌握不够深入,企业也可聘请高校的学术精英到企业作报告与授课,从而提高员工的综合素养。具体的课程制定模式如图3所示。3.2.4科研基地实践方案设计。科研基地与实验室以及教室一样,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研究生导师每年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纵向项目与横向项目,不管是与企业合作还是与特定的团队合作,对于理工科专业,实验基地是基本配置,有了实验基地,学生的实习与实践才能得以完成。实验基地包括校内实验基础,与企业实验基地,两类实验基地都至少需要配备办公室和教室(也可以当作会议室),实验基地为每一名研究生配备一台计算机,用于日常的事务处理,教室主要是给研究生或员工上课或开会。既然是实验基地,就需要有周密的管理方案,科研基地分工初步计划如图4所示。3.2.5考核及验收方案设计。学生实习实践效果可以通过考核进行检验,同时,这种考核也是学校以及企业对学生实习实践效果的检验。考核机制也为制定出更有效的培养模式打基础。考核主要是针对:理论授课的教师、实践授课的工程师、全体研究生,前两者主要是为全体研究生进行授课,因此,在授课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培训及考核,通过考核之后,才能正式上岗授课。同样的,学生在去企业实习之前,需要接受企业举办的培训,培训完后进行考核,由企业划定考核通过标准,考核达到标准的学生才能进入企业实习与实训。最后,研究生进入企业实习完成之后,学校对研究生进行考核,达到学校的要求的学生,才能通过实习考核,完成实习任务。完成实习任务之后,实习的企业与实习研究生进行双向选择,若双方互相有意,则签订就业协议,双向选择的过程采取完全自愿原则,学生可以选择到其它企业就业,参与实习的企业也不必一定选择参与过实习的研究生。

4结语

本文在分析了以往校企合作的案例之后,借鉴以往校企合作的经验与长处,规避其缺点与不足,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首先建立有实习需求的企业与同样有实习需求的学校的联系,然后,设计并签订基于科研基地的校企合作协议,合作协议的重心是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前提是培养素质全面、能力突出的培训教师,在学校与企业内部分别建立科研基地,以此为科研基础,学校与企业共同协商制定研究生实践教学的课程,有意愿外出实习的研究生在完成校内规定的课程并达标后,便可以到企业实习,研究生在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共同保障研究生实习安全与实习条件的情况下,完成实习目标,并通过实习考核后,便可以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与就业意向。该类校企合作方式经过二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生的就业机率大大增加,毕业论文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参加科技竞赛的研究生成员也呈直线上升。

作者:游继安 胡钊政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