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与线上教学的融合机制

高校课程思政与线上教学的融合机制

摘要:疫情防控期间,全国高校贯彻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停课不停学”新举措,师生居家进行线上课程的教与学。文章分析疫情期间学生心理状况和线上教学的问题,并结合战“疫”精神探讨“课程思政”融入线上教学机制。

关键词:课程思政;肺炎疫情防控期;线上教学;嵌入

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展开教学,然而高校思政教学多是思想政治公共课,专业教师只负责教学对应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将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自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大中小学相继开展线上教学,网络平台为师生带来方便的同时却避免不了数字媒体程式化的问题,教师如何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将“课程思政”嵌入线上教学,最终达到重在育人的目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教学的背景

国无德则不兴,人无德则不立。如何引导青年学子走好新一代的长征路,设定好民族和国家的价值坐标牵动了千千万万人民的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多次走进高校,在考察中强调青年人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我们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只有广大青年学生不断增进自身道德修养和家国情怀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这是新时代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深刻思考和有益尝试。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进入新时代,针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要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新抓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放矢地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非常必要的。第一,高校教学进行课程思政改革顺应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可见新时代党和国家将高等教育作为率先实现的目标,并且更加注重走出“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误区。高校将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教学应遵循“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第二,高校教学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有助于培育青年大学生的完整人格。大学生群体易受到社会负面事态的影响,但他们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可塑性很强。高校将思政理念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以隐性方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对他们的全面成长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三,高校教学进行课程思政改革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课程资源。高校的教材种类丰富,在实施课程思政的改革过程中,教师能够依据大纲不断深化教学内容,例如,在备课中挖掘某学科教育史中的爱国主义元素、查找与古代中国有关的传统文化等,在讲好一堂基础课的同时,升华了学生的价值情感和民族自信心,提高了课程质量。

二、疫情防控时期高校“线上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肺炎疫情爆发后,人员流动最大的高校选择延迟开学并纷纷推出线上课程,然而针对线上教学的程式化问题,要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等都需要“课程思政”的有效嵌入来化解。因此将“线上教学”与“课程思政”进行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助力疫情防控时期的学校育人工作。

(一)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教育教学的特殊性。疫情防控期间高校采取与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完全不同的线上教学模式,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挑战,同时也对“线上课程思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教学的模式选择疫情防控期间,为减少人员流动和病毒传染,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全国各省高校实施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确保学生“一个都不能掉队”。《指导意见》中提到多种教学模式,包括慕课、线上直播和校内网络学习空间等,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这些线上平台实现更为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教师通过计算机和学生连麦交流,对学生的发言和签到进行跟进统计并计入成绩,学生可以进行在线讨论和课程反馈,这样的网络远程交互在疫情特殊时期发挥了一定的正功能。

2.线上教学具有程式化和刚性化的特点线上教学虽然在疫情期间给居家办公和学习的师生带来了方便,但是随之出现了其他的问题。由于不熟悉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会成为部分授课教师的一种负担;网上教学容易将学生同质化,无法掌握学生对课堂内容的需求情况;大多数成绩评价体系只能依系统记录的学生学习动态而定。师生被程式化的教学工具所束缚,由此而言,做好线上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是教育者要真正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在这场战“疫”当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珍爱生命教育、责任担当教育尤为切题。

(二)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学生的心理支持对“线上课程思政”的要求。疫情防控期间,网上常充斥着一些消极言论“讨厌吃蝙蝠的人”“太无聊了,每天除了睡就是吃”“武汉人不要乱跑”等,可见,长时间的封闭生活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作息产生了影响。面对疫情危机及网上掺杂的各种谣言,学生会产生恐慌和焦虑心理,比如,脾气变得暴躁,在家和父母发生冲突;谈话常涉及疫情话题;怀疑自己得病,过分紧张。另外,由于延迟开学,没有学校的体制化管理,致使学生的学习缺少计划,生活状态散漫,长此以往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出现这种心理状况一和疫情本身的严峻性有关,二和高校进行的思政教育不足有关,所以学校需形成上下联动机制,利用各大平台筑牢学生的抗“疫”心理防线,使学生了解真实的疫情状况,并学习疫情精神。

三、疫情防控期间“课程思政”嵌入高校“线上教学”机制———以“小组社会工作”课程为例

疫情防控期间,线上平台成了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好专业课的基础上,要利用抗“疫”精神的活教材及时做好线上思政工作,以实现这个阶段课程思政与线上教学的融合。如何在疫情期间将课程思政理念嵌入线上教学,这里就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小组社会工作”为例进行说明。

(一)“小组社会工作”课程设计中的思政元素。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的宗旨在于培养具有专业的价值观,能够掌握国家相关社会政策,并使用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为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福利的专业人才。肺炎疫情爆发之后,我国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地投身于疫情防控工作之中,成为抗“疫”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社会工作必修课程“小组社会工作”中要设计与疫情防控时期相关联的课程思政元素。

1.“小组社会工作导论”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教育部要求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与这次疫情的抗击行动结合起来。小组工作课程导论中,通过向学生展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和各省市的社会工作参与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的实务指引,以及武汉、黑龙江省等专业社会工作者为肺炎防治提供的线上线下心理社会支持性服务等,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工作成功地参与到了疫情防控工作中,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学习和贯彻在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上指出的“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的重要精神。

2.“小组社会工作价值原则”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元素。社会工作者是价值的载体。社会工作包括实证主义、人道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和乌托邦理想等支持社会工作者从事实践工作的哲学信念。在肺炎防控时期,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注重在专业的价值伦理的指导下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的服务,另一方面,社会工作可以帮助塑造社会伦理,构建加强社会治理的软实力。

3.“小组社会工作过程”中的“专业思想教育”元素。社会工作服务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化的服务,其中涉及众多领域,如医学和法律等。肺炎防控时期的社会工作服务要求社会工作者既要了解或掌握相关领域的常识,又要结合当前最新的技术手段如互联网科技的使用等。通过这些战“疫”实例,学生要了解小组社会工作的需求评估和服务方案设计等过程,不能拘泥于传统形式,要敢于突破、勇于创新,使先进的科学技术、精准的服务方式等与社会工作服务融为一体。

(二)课程思政嵌入“小组社会工作”线上教学的LPPL模型小组社会工作课程将“钉钉直播+学习通”作为线上主要教学工具,采用“导入(Lead)—渗透(Permeate)—倡导(Propose)—定位(Location)”模型,以“翻转课堂”的模式进行授课。

1.导入(Lead)。导入分为两部分,一是课前。线上直播授课前的课程准备阶段教师在“学习通”上投放阅读资源,内容为与课程相关的社会政策法规以及抗疫防疫社会工作实践的视频和新闻报道等,并设置分数权重要求学生查看。二是线上直播之前在软件调试的十分钟里播放国歌、校歌以及党领导人民进行抗“疫”和体现抗疫担当的音频、视频。利用媒体资源播放在疫情中显现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将这一类鲜活的例子融合到线上思政课程的教学中,能够实现教材与生活的有机结合。这些措施落实了教育部的“青春告白祖国”工作,并加强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担当。

2.渗透(Permeate)。课程思政不是一蹴而就的,爱国主义教育也不能变成一个口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元素要如水滴穿石一样最终渗透到学生的意识深处。在小组社会工作课程“小组社会工作方案设计”这一章节中,教师为学生布置了“设计疫情防控时期线上‘党章学习小组’活动方案”的课后作业,并引导学生在课上应用“学习通”的讨论功能进行分享和探讨。学生因作业而对《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内容做深入阅读,并将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与《中国共产党党章》结合在一起,进而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坚定了他们爱国力行的使命责任。

3.倡导(Propose)。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本身就是对传统课堂授课模式的挑战,疫情防控时期“停课不停学”的举措也给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在“小组社会工作”课程中,教师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尽最大努力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来弥补虚拟课堂的缺陷;同时提倡学生使用“学习强国”中的慕课资源进行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通”软件中阅读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资源、分享疫情防控时期自己参与的志愿服务和身边的好人好事。这种尝试无疑会促进高校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这是一种倡导,但也与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联系在一起,因此它不仅能够让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得以合理使用,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自主自觉地学习爱国主义知识的良好习惯。

4.定位(Location)。“小组社会工作”的课程定位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定位是一致的,要以培养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为宗旨。同时,以疫情防控为特定的社会背景来设计课程内容,以疫情防控时期我国社会工作的具体服务为实例进行教学,不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关怀水平,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对灾害社会工作和医务社会工作等方向产生兴趣并致力于日后成为这些领域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场教学改革。其一,这对高校教师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背景下,要把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作为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任务,同时让“课程思政”理念走进线上教学;其二,育人的最好方式是创造“活”教材。高校的思政工作主要是由思想政治公共课教师教学为主,课上的理论说教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的育人理念,加强“课程思政”理念建设,能够顺应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实现学生前途和国家发展的统一。延迟开学是疫情防控的一个重要举措,面对学生居家学习的现状,线上教学作为新的教学手段对教师的教书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还要把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击疫情的斗争作为推进高校教学的重要实践和生动教材,使线上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这将成为深入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有力的契机。

作者:李涵 张海成 张一? 单位: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