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和对策

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和对策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应与时俱进。民办院校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升途径时,不仅要向公立高校学习,还应认识到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学生的特点。本文从民办院校的实际出发,从坚定不移加强党对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领导、关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和心理健康状况、发挥网络思政关键一招作用几方面进行探讨高质量发展民办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民办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人格品德教育工程,一直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我国各类民办院校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数量和规模逐渐壮大,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育人阵地。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学生思想、认知尚未完全成熟,且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猎奇和探索心理,易受各类信息冲击和误导,造成思想、信仰、行为上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形势下,各高校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手段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指导学生未来发展,矫正不良思想行为、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由于民办院校有自己的特殊性,不能强行套用公立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但也不能原地踏步,依赖固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而是要务必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积极改革、灵活应对,有针对性地提升思想教育水平和质量。

1正确认识民办院校学生特点

(1)民办院校学生心理情况较复杂。民办院校学生面临精神和生活上的双重压力,造成学生自信心不足、内心压抑。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其中,民办高等学校占757所。对比公办院校,民办院校的规模、数量、学生总量和教学质量等都有一定差距,再者,民办院校的民间认可度和社会知名度不及公办院校。这对民办院校的学生造成了一定思想压力,对自己的学业、水平、能力和前途未来自信心不足,感到迷茫彷徨,产生消极自卑心理,精神压力增大。另外,民办院校相对同地区的公办院校学费较高,加上日常生活开销等费用,对学生和学生家庭都会造成一定经济负担。在大学本科期间,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仍然是家庭支持,为了减少父母家庭的压力,在生活上,不少学生会选择省吃俭用、勤工俭学,在心理上,学生对家庭产生愧疚感和自责。事实证明,学生心理状况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积极向上、持续平稳的心理能与思政教育产生强烈共鸣,思政课效果有着显著的“叠加效应”,反之,消极悲观、频繁波动的心理对思政教育产生强烈抵触情绪,不仅效果差甚至适得其反。

(2)思想政治水平参差不齐。民办院校的学生对国家政治方针、法律法规和新时代青年应具备的素质有模糊了解,有一部分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我国坚持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甚至道听途说就信以为真,导致个人思想混乱繁复、缺失坚定的政治信仰,缺乏支撑前行的思想动力、个体思想道德水平高低各异。当前国际形势复杂,社会舆论环境冲击,网络信息发展迅速,各类信息思潮相互激荡,不停冲击尚处于“政治萌芽”阶段的大学生,对于校内具有价值取向和思想引领作用的思想政治课程兴致缺缺,难以入脑入心,学习主动性降低,稍有不慎就错失建立新时代青年正确“三观”的可贵机会。因此,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背景下,我们要探索新方式、新路子,将高校学生“吸附”到一起,把思政课内容“黏在”他们身上,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补齐思想政治短板,筑牢思想根基,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

2探索民办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

2.1坚定不移加强党对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领导

高校思政课改革不仅仅是一项教学目标要求,更是一项极具政治性的改革攻坚任务,党的领导是民办高校顺利实现改革目标的力量之源。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情寄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的讲话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为我们把新时代思政课改课改革向纵深推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民办高校党委要加强党对思政课改革道路的领导,始终站稳政治立场。民办院校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以党的强有力领导推动思政课改革,有针对性的推动民办院校思政课量质齐升。要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明确民办高校办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办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慎终如始抓思政引领好进课本、进课堂、进大脑,坚定不移为党育人,与时偕行为国育才,理直气壮上好思政课,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推进思政课系统性改革创新,确保实现“铸魂”“育人”的终极目标。民办高校党委要加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领导,始终把牢课程改革方向。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提出了思政课改革的“八个相统一”,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往哪改、改什么、怎样改”的问题,为思政课改革创新举旗定向、把脉开方,既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总纲领,也是推动改革的方法论。民办高校党委必须坚持“八个相统一”改革创新根本要求,将其纳入学校重点发展规划,使其逐步融入民办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全过程、各方面。要创新出台激励措施,积极引导全校探索开发加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的“新路子”和“新花样”,努力在思政课引领性、针对性、实效性上有新跨越。要创新工作方式,采取“大数据”手段动态的监测高校学生线上线下思想动态,双管齐下为学生答疑解惑,积极主动回应“学生关切”,切实提升思政课的“点击率”“抬头率”。要创新构建全校各职能部门共同关心思政课建设的大格局,创建民办高校独具特色的主渠道、主阵地、线上、线下、思政课、专业课多维、立体、统一的“大思政课”。

2.2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只有了解了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才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精准性和感染力。不能一直沿用原始教学内容,一成不变,要紧跟学生需求、解读需求,及时更新丰富教学素材,并进行深化和拓展。(1)多途径收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辅导员、班主任要与家长、学生保持沟通,建立起家校合作,从学生本身和家长处了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充分把握学生需求变化情况,提升为学生高素质建立起优异的环境和最佳渠道的灵活性和及时性。(2)引导学生认识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丰富、内容全面,包括:政治需求、思想道德需求、精神需求等。校内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帮助学生深度挖掘自身需求,把自我反省、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理念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各方面,切实让学生在自省中发现不足,在净化中摒弃缺点、在革新中提升自我,从而不断得到品德、思想、行为上的进步。(3)及时满足学生需求。分析学生需求,分清普遍需求和个体需求,从整体到个体层层推进,尽力满足学生需求:制定符合普遍需求供给的学生培养方案,同时不忽略个体需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精准性和针对性。

2.3关注民办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民办院校的学生在认可率低、经济和就业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会出现心理失衡、情绪低落、暴躁易怒等不良心理反应,这会造成这部分学生学习困难、行为偏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降低。因此,学校要及时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疏导,减少不良心理状况带来的负面影响。切实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心理测试、谈心谈话和同学反馈等多种方式,对年级或者班级学生进行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排查。掌握学生焦虑不安等情绪来源、程度,对已经产生不良心理情绪的学生分类疏导和治疗。针对个别已经出现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治疗,对有危险倾向或者性格存在缺陷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干预。总体而言,民办高校要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之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始终守牢学生心理健康的“生命线”,不断加强医校合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2.4发挥网络思政关键一招作用

网络像是“双刃剑”,在各类信息传播速度快、承载内容多、接受时间短的新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网络已经深刻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互联网俨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主阵地,不强势“抢占”这块阵地,就会被鱼龙混杂的思想“霸占”,如此一来立德树人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民办高校必须破除定式思维,下大力气利用校园里的各级各类新媒体平台,谋划打造一个完备的民办院校网络思政教育体系,推进网络思政教育取得实效。首先,民办院校要秉持既“严管”,又“疏导”的理念,为学生建立一个“和谐温暖”“生态良好”的网络精神空间,而不是“一刀切”强制性要求网上空间执行“一个声音”,必须善于科学引导学生敢于说出不一样的“真声音”,然后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理性、客观、主动、正面回应“不同”声音,使之在讨论中识真知、转思想、出成果。其次,建立线上“参与式”讨论的教育引导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短视频、网文、手绘、漫画等网络文化作品的制作与创作,强化他们在网络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逐步成为网络正能量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从而引领校园文化风尚,传递主流价值,切实打造出“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民办院校网络文化育人体系。

3结论

民办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发展、学校树德立人的水平、国家社会的安全稳定,高校要牢牢把握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承担者的角色。针对当前民办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反思自身教育不足之处,发展高质量思政课,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新思路,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

作者:刘涵玉 单位:茅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