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能力的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核心能力的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要:从中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点出发,构建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模型,并就现阶段中医药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思考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及如何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核心能力;中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把医学教育摆在卫生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全力提升院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加快中医药教育传承创新发展工作。新冠疫情以来,中医药的重大作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从而引发学界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现状的再思考。本文试图从中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出发,探讨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新路径。

1中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模型

医学专业有“高阶系科”属性,且具有为特定职业做准备的性质[2]。长期以来医学高等教育领域对人才培养的研究中更加聚焦于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随着医学高度专业化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应对社会多样化需求,医学人才培养也呈现出多层次和多元化目标。不同层次类别的医学生培养应该呈现不同的要求。本科生强调“核心能力”,学术学位研究生强调“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继续教育强调“岗位胜任力”[3]。核心能力概率是由美国战略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中首次提出,原用于描述企业的竞争力,强调其具有的价值性、独特性、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性、长期性等特征,后来逐渐引用到人才培养上[4]。2002年4月,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制订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就开始关注医学生最基本,最核心的能力的研究[5]。在此背景下学界也逐渐关注中医学本科专业的核心能力,并在教学改革中予以实践[6]。中医学生的核心能力应该具备长期性和稳定性,但是也应该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和延展性。比如在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移过程中,医学培养“防”“治”两种能力培养的问题。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们包括中医学在内的部分医护人员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护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应急处理等相关能力较弱的缺点[7]。这些问题凸显出我们中医药教育在应对新变局与新问题中的不足,促使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中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时代性和延展性。针对“中医学本科核心能力”,笔者通过文献采集、专家访谈等形式采集了与中医学本科相关的能力要素,通过聚类后形成了传承创新、中医思辨、中医诊疗三组核心能力以及围绕每个核心能力相关的次级能力。构建了中医药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模型,该模型包含了知识、技能、态度等要素,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基于中医药人才培养特征和内涵来探讨中医学本科能力基本构成,不仅有助于加深关于医学生能力培养的认识,而且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另一方面是中医学本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更具针对性,通过人才培养的不同特征和各个能力指标的对应关系,能够较好地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中医学本科生的各项能力。

2中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内涵

2.1传承创新能力

传承创新能力是强调人才培养重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师古而不泥古,富于猜想、联想、直觉等,包含三大能力。

2.1.1传承能力

具体指对中医经典的掌握及对中医学术传承的能力等。能够通过跟师学习、整理和研读医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解构,整理名老中医的治疗用药特点和规律,总结其学术思想和经验,不断继承优秀的中医药理论思想及诊疗方法。

2.1.2创新能力

具体指科研探索和创新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等。能够结合中医药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探索多学科融合背景下,具有新价值的思想、产品、方法、路径等,促进中医药事业的新兴发展。

2.1.3学习能力

具体指知识更新拓展能力及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等。通过科学引导与培养,具有一定的感知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阅读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2.2中医思辨能力

中医思辨能力,是指的综合应用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理论、方药理论进行整体、辨证、形象、变易、中和、动态、逆向、顺势、综合等进行辨证思维的能力。

2.2.1科学思维

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具有的科学思维的能力。思考问题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能达到归纳和演绎的统一,同时人的思维能够通过知识的吸收,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前进。

2.2.2临床辨证思维

包括中医辨证思维、临床思维等能力。辨证论治是中医药临床思维的特色,通过四诊,结合病体特征,探究病因病机再遣方用药,这是通过因果分析、系统分析,实现认识疾病、判断鉴别做出决策的一种逻辑方法,是中医药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2.2.3批判思维

包括对事物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不断校准的能力。中医批判思维能力不仅是存疑与讨论,还应该包含继承与革新,集合科技发展时代特点,冲破原有的逻辑通路,用多维思考的方式,探究新的中医药成果。

2.3中医诊疗能力

中医诊疗能力,包括中医内科临床常用的诊疗技术操作,以及中医外、妇、儿、针灸、骨伤科等临床常用诊疗技术操作;一般疾病诊治能力,即中医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治能力;急诊能力、门诊能力、病房工作能力、医疗文件书写能力等。

2.3.1临床能力

包括独立处置和接诊的能力、临床诊疗能力、临床技能、医疗服务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3.2医患沟通能力

包括与病人及家属进行良好沟通获得病史,并就治疗方案达成一致的能力、在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或可能出现问题或医疗纠纷时通过良好的沟通达成共识的能力等。

2.3.3团队协作能力

包括同事之间相互信任,良好沟通,协调合作的能力。

2.3.4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包括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意识传播能力、中医药文化科普传播能力。

3基于核心能力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路径

3.1“经典”为根基,重视特色传承,以“厚基础”课程体系涵养学生核心能力培养

知识体系是专业人才应具有的合理知识结构和广度的知识面,是符合职业发展需要的最优化的组合。中医卓越人才应具有合理的中医药知识结构以及深厚的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和经典著作作为中医哲学体系的构成基础,是中医人才理解、掌握中医精髓的敲门砖。因此,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首先就应扩大医学人文类课程模块内容,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医学人文素养。中医经典著作既有辨明根源的理论,也能够指导医疗实践的开展。因此在知识体系中应专门强调“经典”的学习,增加中医经典名著、地方流派特色医学著作等内容,学生还应该能够熟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温病条辨》《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能够背诵其中的重要经典原文。同时,通过开展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以考促学。通过各类沙龙、讲座活动,指导学生理解、掌握经典著作条文,以此深化学生对中医理论源流和辨证论治体系的理解,强化训练中医思维能力和古籍阅读能力,提高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诊治疾病的综合能力。

3.2“实践”为真知,提升诊疗技能,以“强临床”培养模式深化学生核心能力培养

3.2.1发挥传统师承教育优势,在临床中融通理论与技能

实施“导师制”,将“院校教育”的系统培养与“师承教育”的早临床、多临床、名师“口传心授”指导的优势、个性化培养相结合,有效地将“师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之中。人才培养注重突出中医经典和中国古代文化教学,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做到“精读经典原著、注重基础理论、启发中医思维、培养临床能力、理论教学与跟师临床相结合”。

3.2.2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提高急危重症救治能力

中医药高等院校在扎实做好专业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应重视对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培养加大临床类科目的实践教学力度,发展中西医急诊教学,构建中西医结合急症医学体系,提高医学生以中医思维为核心来处理临床危重症的应变能力。提高临床师资水平,开展床边教学,丰富第二课堂,推进实践教学信息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工作,加强临床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逐步构建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措施,建立临床实践教学培养成果反馈机制。加强医学类临床实习基地建设,不断深化“医教协同”政策,强化附属医院、实习基地等相关临床教学单位的协同育人职能,培养能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未来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能够适应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相结合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相匹配的新一代高层次创新复合型“中医+”人才[8]。

3.2.3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强化学生预防医学相关诊疗能力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医患关系紧张、医务人员规模整体不足、医疗资源匮乏、民众对健康期望值不断增高的医疗现状。中医药教育改革应跟得上未来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9]。中医药学强调“上工治未病”,是融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整体医学。将中医的“治未病”之“道”与预防医学之“术”有效结合,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能切实解决当下的医疗现状问题。提高学生在疾病发生前的“未病先防”、在疾病发生时的“既病防变”、在疾病康复过程中的“心身同调”、在疾病康复后的“瘥后防复”等系统的防治方法,并融入健康服务与管理,配合针灸推拿等适宜技术、中医特色功法的运动养生、膳食指导、心理干预、情志疗法等,增设中医疫病学,并结合公共卫生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优势,构建中医药预防体系,从以往的“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理念向“以促进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传承与创新并重,科学与人文相融,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使中医药服务生命健康全过程,引领生命康养全周期,实现全民健康中国梦。

3.3“创新”为动力,强化新思维养成,以“新发展”理念拓展学生核心能力培养

3.3.1培养环节中突出创新

在“新医科”建设、“健康中国”战略发展的时念下,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新思维”,培养“医工文理交叉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国际视野、交叉融合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以及能够运用学科交叉知识解决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系列素质拓展及创新活动,积极开拓学生思维,大力支持学生开展各类科技研发、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活动。同时鼓励学生“走出去”、“带回来”,通过与兄弟院校开展各类交流活动,积极探讨,共同成长。

3.3.2评价模式中鼓励创新

一方面既要鼓励学生在临床和经典学习中,注重经典的传承,同时也应要求“师而不泥于古”,能够“发皇古义,融会新知”运用好其他知识和技术;在临床实践中既要认真思考,辨证论治,也要敢于挑战权威,打破传统思维,勇于立说,不断丰富医药理论,才能提升中医药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贡献和声誉。中医药事业如今迎来了更广更新的发展前景,中医药教育工作者应坚定信心,为培养新时代扎根中国、文化自信、互学互鉴、坚守中医、融合西医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而不断砥砺前行。

作者:郑启玮 王彦春 舒劲松 陶春晖 吕文亮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