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职业启蒙教育现实诉求与实施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职业启蒙教育作为生涯教育的初始阶段,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职业启蒙教育以“契合技术进步,面向社会发展”“顺应教育规律,平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围绕个体发展,促进生涯规划”等为现实诉求。从教育范畴、理论基础、基本特征等三维视角出发,职业启蒙教育侧重于智育,以生涯发展理论为基础,注重“认知”参与。职业启蒙教育的实践形式分为以普通中小学为主体的实践和以职业学校为主体的实践两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综合利用校内资源,丰富课程活动形式”“拓展校外参与主体,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不断完善制度设计和后勤保障”。
关键词:职业启蒙教育;职业教育;生涯教育
职业启蒙教育在培养中小学生职业意识、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同等重要。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1]。职业启蒙教育的相关研究开始逐渐增加,学校内外各种实践基地已经成为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主要场所。
一、职业启蒙教育的现实诉求
1.契合技术进步,面向社会发展
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生产效率,加速了职业和岗位的更新变革。有研究指出,制造业近55%的一线工作岗位将会被替代[2]。而教育作为劳动力资源的“蓄水池”,理应对社会的用人需要及早应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这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人才结构性短缺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一方面,大量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非所学、所学难就业的困境;另一方面,大量劳动者缺乏职业转换与职业适应能力。为使个体能够具备良好的职业适应与职业转换能力、及早认识自身与职业世界之间的联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职业启蒙教育理应被提上日程。
2.顺应教育规律,平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现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尽管二者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上存在的显著差异决定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3],但由此引发的探讨仍在愈演愈烈,例如“普职比”。在大职教观的视野下,不能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立交桥”关系,在正视并充分认识到二者之间差异的同时,也要看到二者是相互渗透的。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其最终指向都是服务于个体的终身发展、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帮助受教育者认识自身与职业之间的联系不仅是职业教育的使命,还是普通教育的重要责任。职业启蒙教育的提出,为消解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壁垒提供了可行方案。职业启蒙教育与职业准备教育、职业继续教育同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与职业教育不同,职业启蒙教育并不直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理想等,并使其形成一定的劳动习惯。
3.围绕个体发展,促进生涯规划
职业意识、生涯意识的培养应当尽早开始,从小立志、立长志,然而,当前绝大多数学生对自我及社会职业缺乏必要的认知。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初三学生职业意向的调查显示,仅11.4%的城市学生和7.1%的县级城镇学生认为比较了解自己的职业意向及兴趣,而绝大多数学生仍然处于迷茫状态[5]。这一现象不仅在初中阶段存在,在高考填报志愿之际依然尤为突出。教育部的一项权威调查显示,七成以上高三毕业生对大学设置的相关专业“并不太了解”,因此,有80%以上的大学生对自己在读的专业不满意[5]。这些现象正是缺乏对职业启蒙教育的关注所导致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大量“学非所用”“想非所学”现象的出现,直接降低了高等教育的资源利用效率,对个人的成长、教育和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与实践形式
1.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
职业启蒙教育是社会发展诉求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反映,对国家发展、教育变革和个体生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6]。目前,职业启蒙教育的相关概念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形成了一定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从职业的视角出发,认为职业启蒙教育就是职业的入门教育。例如,陈鹏、李蕾(2018)认为,职业启蒙教育包含对职业认知、职业理想和职业伦理的培养[7];刘晓、黄卓君(2015)认为,职业启蒙教育是有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活动[8]。二是从人的发展的视角出发,认为职业启蒙教育是生涯发展的初步阶段。例如,刘晓、黄顺菊(2019)认为,职业启蒙教育是在指导青少年职业认知与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促使其形成职业规划的一种引导性教育活动[9]。本研究将职业启蒙教育定义为生涯发展初步阶段的教育活动,可以从教育范畴、理论基础、基本特征等三个维度进行理解。首先,在教育范畴上,职业启蒙教育侧重于智育。范畴是对客观实在形式上和逻辑上的高度抽象与概括,是一切理论思维存在与依存的形式逻辑图式[10]。职业启蒙教育通过职业体验等形式,帮助青少年儿童形成职业认知、习得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理想,最终实现的是对青少年儿童在智力上的改造[9]。其次,以职业发展理论为依托,是职业启蒙教育的特色所在。职业发展理论(或称生涯发展理论)是职业启蒙教育的直接理论依据,其研究者以康纳德·E.舒伯(DonaldE.Super)、金斯伯格(EliGinzberg)等人为代表。国内有关职业启蒙教育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舒伯的研究成果,并将其作为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最后,注重认知“在场”是职业启蒙教育的显著特征。职业启蒙教育教授学习者职业入门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关于职业和自身的基本认知,建立职业的新图式,更加注重认知“在场”。
2.职业启蒙教育的实践形式
美国社会学家安德鲁·阿伯特(AndrewAb⁃bott)在《职业系统——论专业技能的劳动分工》中强调,“职业支配着我们的整个世界……而我们对它们的态度却十分纠结”[11],这种“纠结”随着新高考改革而逐渐得到缓解,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关于“职业”的学习开始涌现出不同的实践形式,每一种实践形式都迎合了当地的发展实际,其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已有的教育资源能否满足多元化教育实践的需要,重在解决专门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缺失、学科教师渗透职业启蒙教育的意识淡薄、职业启蒙教育的环境难以保障等问题[12],防止相关实践陷入有形无实的“表象活动”[13]。一是以普通中小学为主体的职业启蒙教育实践。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职业体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方式之一。《纲要》指出,要以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为主要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4],在活动中进行职业体验,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普通中小学应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职业体验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已有部分中小学按照《纲要》的要求开设职业启蒙教育课程或实践活动,如浙江衢州华贸外国语学校开设了基于项目学习的职业体验课程,按照学生核心素养制定了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以家长讲师授课等形式帮助学生获得职业体验[15];海南中学以班级为单位,在假期中开展职业体验学习活动,以“职场体验”的形式丰富学生的职业认知,为学生在选择学科和职业发展方向以及规划未来等方面提供感性经验[16]。二是以职业学校为主体的职业启蒙教育实践。纵观近年来国家有关职业启蒙教育的相关政策,不难发现职业学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北京市东城区的区域性职业启蒙教育试点,到上海市普陀区的相关课程实践,再到如今诸多省市兴起的认定(建设)职业体验中心的热潮,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组织职业体验课程已经是大势所趋。正如学者所言,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17]。从外部因素来看,以职业学校为主体的实践形式不仅是“普职融通”理念的具体实践,而且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4];从内部因素来看,职业学校具有较为完备的关于“职业”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实习实训基地,能够弥补普通中小学在师资、课程、场地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三、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施策略
职业启蒙教育作为生涯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不仅对于全面提升受教育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专业化技术性劳动生产能力、服务他人与社会能力等发挥关键作用,而且对于使受教育者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意义重大。在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依据不同学段的特点,综合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培养中小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信念、职业理想,从而为中小学生埋下“一颗职业的种子”。
1.综合利用校内资源,丰富课程活动形式
在课程上,采取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形式:一方面,职业启蒙教育可通过学科渗透的形式在各个教学科目中得以体现,如语文[18]116、数学[18]132、英语[18]161等;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重要载体,将职业启蒙教育的因素融入其中。小学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应当主要依托校内资源进行。比如,进行“卫生角”评选活动,结合环卫部门的工作,定期向学生讲解相应的工作职责与职业发展前景,以日常生活中具体案例的形式引导受教育者形成劳动最伟大、职业无贵贱等职业态度;或者结合手工制作课程,培养受教育者的劳动意识,如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职业(如园艺师、花匠师、糕点师等)进行讲解,使儿童能够进行简单的手工制作,对相关职业有更形象的体会和认知。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可以通过家校合作的形式定期开展“职业百家讲坛”活动,由家长或企业代表为儿童讲解不同职业的工作过程、职业知识等,并以角色扮演、游戏教学等形式使儿童沉浸在职业启蒙教育的氛围中,启蒙儿童的劳动与职业意识。
2.拓展校外参与主体,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职业体验是职业启蒙教育落实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中小学可以依托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如职业体验中心、研学基地等),将真实工作与仿真实践相结合,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或更新对职业概念、自我概念的认识,使其能够更真实地接近生活世界与职业世界。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下,职业体验中心、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为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提供了重要场所。比如,江苏省教育厅于2019年认定了92个省级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浙江省温州市教育局向社会公布了21家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4家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初中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应当重点与校外主体共同开展,在相对固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前往职业学校或职业体验中心进行职业仿真体验,通过对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加深学生对职业劳动的亲身感受。通过体验金工、木工、电工、陶艺、布艺等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帮助学生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形成初步的职业认知。高中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应进一步深化与职业院校、职业体验中心等的合作,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自我与职业的关系,形成职业自我概念,增强学生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3.不断完善制度设计和后勤保障
随着社会各界对职业启蒙教育的呼声逐渐增强,多数学校已经将职业启蒙教育落到实处,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劳动岗位较少,难以满足受教育者生涯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职业启蒙教育的专业师资紧缺,往往由班主任兼任,对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形成了一定阻碍。加强职业启蒙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与生涯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职业启蒙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对症下药”,提供完善的制度供给。一是建立专项经费支持,为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并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学习,而是要使受教育者沉浸在职业体验之中,专门的设备与定期的耗材补充必不可少。二是建立教师培训与晋升机制,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发者和实施者,教师培训的成效直接决定了职业启蒙教育的质量。因而,相关教育部门应当定期组织相应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激发专任教师的积极性,对专任教师的考核采取“专事专办”的方式,在专业发展晋升上与学科教师同等对待,在考核评估上杜绝“一刀切”的评价方式。三是建立各类职业启蒙教育基地的动态调整机制。目前,各地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职业启蒙教育实践基地名单,为保证教学质量,相关部门应当成立专业评估小组,对各实践基地进行定期检测,以确保职业启蒙教育的教学效果,减少“尸位素餐”状况的发生,对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实践基地要坚决取缔,保证职业启蒙教育质量。
作者:陈乐斌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