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学创新思考探索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学创新思考探索

摘要:劳动教育是培养新时期护林人的重要措施,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对劳动教育存在的内涵模糊、价值淡薄,课程考核粗糙,评价内容不全,奖罚措施不明等问题,围绕劳动教育课程育人、实践育人、“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创新林业技术专业劳动教育方法,让劳动教育自然融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中。

关键词:林业技术;劳动教育;育人体系;创新实践

1劳动育人的现实问题

1.1劳动内涵模糊,育人价值淡薄

对劳动教育的本质及内涵认识不到位,在教书育人实践中融合劳动教育进行正确劳动观和劳动精神的引导不足;把一些简单的卫生打扫、义务劳动等同于劳动教育,不注重理论知识、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普遍存在。

1.2课程考核粗糙,缺乏过程评价

劳动课程常用的分小组考核方法,不可避免导致了“自觉挑担子,偷工撂摊子”的组内不均衡现象,甚至最后抄袭他人实践报告者得分照样高。由于考核方法粗糙,缺乏过程性监管和评价,不仅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打击积极者和主动者,不利于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的培养。

1.3评价内容不全,奖惩制度不明

仅凭学生出勤情况、实践表现以及最后提交的总结材料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评价内容不全,不能客观评价学生劳动实效,不能准确衡量学生劳动素养。劳动教育迫切需要科学构思、合理设计的整体性评价指标体系。目前社团、竞赛、志愿服务等优质劳动教育活动的激励措施不明,对劳动未达标的学生惩罚措施不清,劳动素养状况与学生评优评先、升学、毕业关联不足。急需建立更加明确的奖惩制度为劳动育人有效实施保驾护航。

2劳动育人的创新实践

劳动育人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如何有效加强劳动育人已成为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关键在于学院如何将《意见》结合学情落地,书写劳动教育的奋进之笔,对L校农林类专业尤为重要。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在逐步形成适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

2.1对标行业人才要求,打造课程劳育

2.1.1摸准林业技术专业岗位人才素质要求,分析劳动学情

坚持就业岗位主导,携手专业骨干教师每学年开展“走访一座谈一实践”互动,通过林业技术专业就业岗位考察走访、参与林业项目实施、与企业座谈研讨、召开毕业生座谈会等多方式开展沉浸式调研,及时了解林业就业岗位人才需求,准确掌握当前林业单位对毕业生的劳动素质要求,分析学生对劳动认知、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等情况。

2.1.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劳动教育融入育人体系

对接林业专业岗位要求,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劳动教育课程育人体系,紧扣乡村振兴内涵,把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职业教育内容贯通。一年级开设16学时的《劳动教育》必修课课程,二、三年级开设30学时的选修课《素质训练———劳动训练》,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林业,植根林业情怀,争当乡村振兴的建设者。

2.1.3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提升职业劳动技能

围绕劳动教育建设目标,以专业为切口,把劳动教育与专业深度融合,让劳动教育浸润与专业教育灌输并重并行,做好劳动教育的整体设计、综合运筹、分类开展。劳动理念化育人心,涵养其精神、培养其素质、引导其行动,使之成长为具有劳动精神品格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2融入劳动新元素,创新实践劳育

2.2.1劳育与智育结合,升级实践课程

对标现代农林类专业就业岗位需求,以“职业核心素养”为主线,重构劳动教育课程标准。通过生活劳动项目、专业劳动项目、公益劳动项目打造,实现劳育与智育相结合。学院自上而下全员行动,全方位、全过程生活化、碎片化灌输劳动意识;与用人企业联合开展专业顶岗实训实习、暑假专业服务活动、专业创新创业活动竞赛,培养专业劳动创新精神。

2.2.2能力与素养并进,锻造金质课程

一方面打造劳动金课。广泛开展以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用典型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内容,用工作过程逻辑重塑课程设计,提高课程的含金量。以“任务型课程”为驱动,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有收获,追求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注重素质养成。以浙江省实践育人示范载体“1+5”生态素养培育工程项目,全面贯彻劳动教育,根据林业生产周期,用“一课一项目,一项目一技能”,落实生产劳动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劳动中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依托“每天一小时锻炼,每天一小时阅读,每周一篇周记,每月一次拉练”的四个一工程;文明寝室建设、教学场所建设、勤工俭学等生活化项目,以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方式,促成劳动素养形成。

2.2.3课内与课外融合,锤炼劳动品质

实施“劳动意识培育、劳动文化浸润、劳动行为养成和劳动服务辐射”四维育人体系,以环境化心、课程化知、实践化行、服务化人,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一是通过劳动教育课程、专题讲座、劳动节日宣传等形式,开展劳动思想学习,加强劳动意识的培育。二是深入挖掘优质的校园劳动资源与空间,让树木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场景说话,充分展现劳动文化浸润的教育意蕴。三是推进公益劳动项目,实施垃圾减量与分类,包干区公益劳动、校园安全巡护、志愿服务活动等,在贯彻落实劳动理念的过程中,促成劳动习惯的养成,逐步形成了劳动服务的社会辐射。

2.3创新教学方式,实施“三全”协同育人

2.3.1三主体共育,打造优质团队

全面落实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成班主任-教研室-学工办三主体共育,突显环境中劳动元素的融入,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领劳动价值,促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激发学生“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班主任从日常生活着手,对文明寝室建设、班级志愿服务和包干区公益活动等进行指导,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教研室从专业着手,对专业系列活动、教学实训场所和专业实践项目等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指导,突出理论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把生产实践转化为育人场景,培养学生职业职责感和工匠精神。学工办从公益服务着手,对垃圾减量与分类、校园安全巡护、劳动文化节日活动等项目进行指导,培养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热身服务公共事业和良好的社会负责感。

2.3.2创设生活情境,锤炼劳动能力

依托浙江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浙江省“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浙江省名优种苗生产性示范基地,充分利用空间优势,将教室搬进基地,营造教学真情实境,教学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以产教融合的理念指导,开展名优果园、茶园、食用菌基地、温室大棚、梯田教室、自然教育基地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创设生产情境,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实施教学。以劳动生活化、碎片化为行动指南,开展寝室、校园、公共区域等生活场所劳动情境。

2.3.3承接专业项目,提升劳动技能

通过真项真做、假期生产实训,锤炼学生的劳动技能。以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证书为平台,实施“真项真做”综合实训项目,用师生共同承接的林业生产项目来代替原来的教学设计项目,承接参与的主要项目有浙江省森林一张图建设、一村万树项目验收、公益林样地检测、松材线虫病防治验收等技术服务项目,教师带领学生全程参与真实生产,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3劳动育人的实践展望

3.1打造“结构化”劳动育人师资队伍

建立有一支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过硬的劳动育人师资队伍是实施劳动育人的关键。以浙江省高职院校高水平林业技术专业群建设,部级农林专业群“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为载体,一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使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强化实践指导,提高学生劳动能力和技能水平。二是遴选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过硬专业实训指导老师、思政专业教师、班主任等组建劳动教育课程教师。三是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等进校园,成为劳动教育的传道者,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是引领劳动精神和职业道德。

3.2构建劳动课程量化评价体系

根据劳动情境的不同,通过劳动积分法,把劳动定性与定量评价、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从劳动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操作、劳动成果展现等3个内容,制定不同项目的评价指标。从劳动师资团队、教学内容、考核指标构建、奖罚措施等内容,构建劳动课程标准评价体系。

3.3探索劳动教育实践长效机制

完善劳动实践活动考核评价机制及激励机制,将劳动实践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可以置换相应的学分;定期开展劳动教育典型推选活动,设每年的五月、十一月为劳动月,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定期开展“文明示范标兵”“劳动之星”“志愿之星”等评选活动为契机,开展团队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评选活动,树立劳动典型个人和团队,并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之一;结合文明寝室建设、创新创业比赛、学生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积极研究操作性强的活动项目,建立长效推进推广机制。

4结论

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农林类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学校要不断加强劳动育人,改进劳动育人的方式方法,完善劳动教育的长效保障机制,促使大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劳动观念的转变、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能力的提升,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使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作者:章小燕 应俊辉 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