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和高校党建协同育人新模式

劳动教育和高校党建协同育人新模式

摘 要: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发挥劳育树德、增智、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对高校劳动教育与基层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进行概述,阐明“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校劳动教育与党建协同育人策略。

关键词: 劳动教育; 高校党建; 协同育人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面貌和劳动价值取向。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要求各学校把握学生成长的实际规律,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号召大中小学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1]。高校基层党组织是育人重地,应将劳动教育和基层党建工作结合起来,采取劳动教育与党建协同育人新模式,领航职业教育发展,为培养更多技能型、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这既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劳动教育与高校党建密不可分

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提高学生劳动素养,是现阶段符合实际的教育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百年奋斗,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结合基本国情和教育实际,在发展历程中创造性地赋予劳动教育新的时代意义。

( 一) 劳动教育在党建中的重要功能

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发展为中心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用双手创造财富,用勤劳、智慧开创美好未来。在我国各个时期的教育发展历程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要义始终没有变,它紧紧围绕时展需要,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服务。劳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在“五育”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劳育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是现代高校需要采取的教育方式。创新党建形式、引领劳动育人是“五育并举”的发展要求,也是教育发展所需。

( 二) 劳动教育是政治引领的新载体

指出: “劳动,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径,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肌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共产党人发扬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四风’的重要保障。”[2]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学校加强学生党员的劳动教育,回归劳动人民本色,有利于加深学生党员对党的性质、宗旨和纲领的理解,帮助学生党员在实践认知中科学理解党的性质,摆正自己的位置,回归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阶级属性。将劳动教育融入党建,既能教育学生用双手创造财富,也能引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通过劳动教育,走进大自然,亲近泥土,在劳动过程中感悟革命年代共产党人奋斗的不易。教师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蕴含的科学真理灌输给学生,用感人的历史故事、真实的历史事件给学生以心灵的启迪与精神的升华。

( 三) 劳动教育在高校党建中的重要地位

高校党组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检验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依据。新时代,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物质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劳动观念逐渐淡化,劳动意识缺乏,不劳而获的思想在社会中蔓延,严重影响了青年学生的职业观。面对浮躁的社会风气,高校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和党建协同育人新模式,将思想引领和劳动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建党百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踏实勤劳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同时,在支部生活中引入劳动教育,组织和鼓励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继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优良传统,加快劳动型党支部建设。

二、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党建的重要意义

( 一) 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内容,是丰富高校党建内涵的催化剂

党的建设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用劳动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劳动史。劳动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高校党史教育要把“劳动最光荣”融入红色教育血脉。回顾历史,毛泽东在 1939 年提出“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总方针[3],号召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这就是延安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劳动教育,在全社会引发“劳动光荣”的观念变革; 在战争年代,劳动人民用“小推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奇迹;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劳动人民用双手劈山填谷修建了太行山上的红旗渠,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通过基层党支部建设,让学生了解历史,从历史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如何发展到今天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过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劳动认知,让劳动理念真正深入人心。高校在深化党建工作的同时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将劳动教育元素融入党建,厚植劳动情怀,创建劳动教育与党建育人协同育人新模式。在日常党支部建设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让党员身体力行感受劳动乐趣,体会劳动不易,收获劳动成果,让党员学习、党日活动变成身体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尊重劳动、崇尚劳动根植于每一位党员心间,不断丰富党建内涵,拓宽党建渠道,催生党建育人新模式。

( 二) 劳动教育丰富和发展了高校党建形式,是党建工作的新元素

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党建工作主体责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政治站位,创新育人模式[4]。目前高校党建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党建模式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缺乏对劳动形式内涵的挖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党员主动参与和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直接弱化了教育党员、彰显党性的效果。如今,劳动教育被纳入大中小学教育体系,这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党性教育不能局限于专题学习、集中思想汇报和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党建内涵亟须得到深入挖掘,在内容和形式上要引入劳动教育元素,使党性理论教育与实际生产生活劳作相结合,丰富党日活动和党员活动的形式,为新时代党建注入活力。

( 三) 劳动教育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必要途径,是大学生抵御惰性思想的武器

近年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00后”大学生享受着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可是,一些大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为了让大学生忆苦思甜,感受当前美好生活的不易,克服懒惰思想,高校基层党组织需要紧跟劳动教育步伐,将劳动教育纳入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的精神,自觉抵御奢靡享乐之风,克服不劳而获的惰性思想,牢记的话,铭记“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只有思想端正,自觉抵御不良思想侵蚀,才能成为时代新人,担负起时代使命。

三、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党建的实践与探索

( 一) 人人参与劳动型党支部建设,全员助力协同育人新模式

在日常活动中,高校应鼓励教师党员深入一线开展劳动教育,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学生党员在劳动课程和专业实训课中争做表率。一方面,老党员积极参与学校劳动课程建设,躬行践履,营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氛围,将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位教职工,充分发挥劳动型党支部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动员全体党员在实践中强化劳动教育思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实践为主,吸引普通教师和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将劳动教育作为党员发展工作的一项内容,保持党建工作的鲜活性,激发党支部的生机与活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 二) 建设劳动教育红色育人基地,全方位催生党建育人新平台

在物质生活富裕、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的学习热情逐渐退去,难以体会得到革命年代的艰苦。目前,在基层党建中,红色文化知识的学习仅仅来源于集中学习、党日活动和组织生活会,学习渠道有待拓宽,认知深度有待挖掘。今后,高校党建应注重将劳动教育纳入党建活动,通过积极建立红色育人基地、开拓学校荒地或租赁农场等形式拓宽学习渠道,将以参观学习为主的党建活动转变成身体力行的劳作。基层党组织成立教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劳动实践教育基地领导小组,根据院系自身的专业特点,结合红色革命老区的历史回顾,对学生进行红色劳动思想教育。此外,借助实践劳动基地,全面贯彻落实“三全育人”办学理念,有效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

( 三) 创新劳动教育党日活动,全过程提升育人质量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育人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基层党组织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党日活动,深化“劳动思政”。可以通过举办弘扬劳动精神的系列活动,如“创新劳动教育、彰显奋斗精神”“党建联盟聚合力、劳模精神育新人”等主题党日活动,让更多的党员同志接触劳动知识,学习劳动技能,充分认识劳动所具有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多维价值。同时,党员同志积极赴农耕教育实践基地,实地感悟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精彩论述,在出力流汗中体验实践劳动的艰辛、快乐和伟大。

作者:张礼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