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溯源走出幼儿劳动教育的误区分析

正本溯源走出幼儿劳动教育的误区分析

当前幼儿园劳动教育存在三种误区,一是有劳动无劳动教育,即让幼儿直接参与体力劳动代替劳动的教育,缺乏多方面关键经验的引导和教育。二是重劳动资源轻劳动教育资源,即幼儿园为孩子们开发单一的劳动场所、劳动工具资源等,却忽略文学、艺术等其他载体、其他渠道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三是取劳动成果轻劳动教育效果,即忽视幼儿在劳动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更加看重幼儿劳动成果的呈现。

案例中的幼儿正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又因为教师的组织松散,所以出现了集体“失控”场面,导致教师束手无策。同时,案例中的教师着重关注劳动资源的新颖多样,追求劳动教育气氛的热闹活跃,并未关注热闹背后,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经验等方面是否获得成长,导致劳动教育表面热闹,成效低下。而怎样给幼儿提供一个适合、有质量的劳动教育,实际就是要弄清楚“幼儿园劳动教育是什么”“幼儿园劳动教育教什么”和“幼儿园劳动教育怎么教”的问题。

首先,正确认识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概念,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既不能将劳动教育泛化,把“劳动”当作劳动教育,也不能把劳动教育窄化,用“劳动技能”“劳动成果”等代替劳动教育。要将劳动教育升级为传统劳动与新型劳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综合育人活动。

其次,注重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组织与引导。案例中幼儿“失控”的解决办法并不是“高控”,而是有质量的师幼互动。一是提前做好劳动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对小、中、大班幼儿设计不同的劳动目标和内容;二是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师可以使用动中有静的劳动游戏或是抑扬顿挫的语言来吸引幼儿的兴趣;三是即时奖励,俘获幼儿的心。适时表扬幼儿,肯定幼儿的劳动行为,尽量避免“反面”语言的说教,如“不要乱、不要吵”等;四是建立常规,固定方法。案例中,幼儿园在每个星期四下午(时间固定)进行全员劳动清洁,因此教师可以使用熟悉的旋律或是口号建立“周四劳动常规”,使幼儿听到信号便“信守承诺”。

最后,强化幼儿园劳动教育专题研讨。组织教师通过听、看、观、学、思等深入幼儿劳动过程,积极组织实践研讨,解读幼儿心思,用“真”劳动去培养幼儿的劳动素养,丰富自己的劳动教育经验,使幼儿园劳动教育从花哨回归本真,而不仅仅停留于形式和表面上。

作者:胡文静 单位:成都大学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