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诊断学教学质量均一性探索

高职诊断学教学质量均一性探索

【摘要】目的探索产教融合的医院驻点教学模式下如何控制高职诊断学教学质量均一性。方法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选取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6级、2017级学生开展医院驻点教学。在严格筛选教学医院基础上,同级学生随机分配到2个驻点班(高淳班、昆山班)和校内班里。通过制定院校合作的驻点教学诊断学课程标准、做好医院教师全课程的培训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学生质量控制角色作用、合理运用移动设备和信息化教学手段、校内主导各驻点医院的课程考核这5项具体措施后,对两个年级校内班和驻点班学生考核成绩和教学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同级校内班和各驻点班学生之间的考核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级校内班和各驻点班学生教学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筛选教学医院并做好全课程的教学服务、管理和诊改,在医院驻点教学模式下能够保证高职诊断学教学质量均一性。

【关键词】诊断学;医院驻点教学;教学质量;校企合作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1](教职成〔2015〕6号)提出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积极推动校企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后,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即与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开展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产教融合的医院驻点教学(以下分别简称昆山班、高淳班)。产教融合虽然已被提及多年,但容易重形式,轻结果,导致产教融合的教学质量不高[2]。在与驻点医院老师进行座谈并观摩他们教学后发现存在以下教学质量均一性问题:①因平时带教以本科生为主,对高职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把握不足,对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鲜有研究;②由于临床工作繁重,无法在教案书写、课件制作等教学准备工作上投入更多精力;③课堂掌控、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方面薄弱;④不同医院及同一医院内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参差不齐。诊断学是第一门完全由医院授课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和驻点教学模式的实践。通过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首先开展驻点教学的2016级、2017级两个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探索实践,在保证校内和各驻点医院诊断学教学质量均一性方面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探索经验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选取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6级(男62人,女138人)、2017级(男48人,女96人)两个年级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成立的驻点班情况如下:昆山班(2016级)24人(男6人,女18人),高淳班(2016级)26人(男5人,女21人);昆山班(2017级)23人(男3人,女20人),高淳班(2017级)22人(男9人,女13人);其他同级学生皆为校内班。驻点班学生的纳入原则为自愿,方法为每班设定在20~30人,由学生第1学年末,自愿报名并组建,如果报名>35人,学校视生源地、就业意向等调节。学校严格选定驻点医院,为满足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驻点医院的条件包括:①医院本身有很强的意愿并很重视开展高职高专层次的驻点教学[3-4];②服务地方为主的二级甲等以上综合性医院,科室门类齐全;③已开展临床医学专业的见习和实习带教;④医院内有独立教学区域,有一定教学和实训设施;⑤有涵盖各学科的临床师资;⑥有完整的教学管理规范和专门的教学管理人员。驻点班学生在驻点医院由医院教师集中授课,校内班学生由校内教师集中授课,授课时间段、内容、教材均统一。

1.2控制教学质量均一性的具体实施方法

1.2.1制定院校合作的驻点教学诊断学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5],其准确性与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医院教师的教学质量。我们参照陈红莲等[6]的研究,协调两家医院授课教师,将诊断学内容整合成症状学、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病史采集及病历书写五大模块。每一模块对应多项具体教学任务,并与临床实际工作挂钩。每项具体教学任务都制定明确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统一每项教学任务的授课顺序与课时,结合医院临床条件提出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统一教辅材料、实训条件和考核方式。

1.2.2做好医院教师全课程的培训服务工作

课程标准的高质量实施依赖于高素质的师资。临床实践丰富和病历书写能力强是医院教师诊断学教学最突出的优势。对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掌握、教学的规范程度和整体意识,则是医院教师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此,学院定期开展驻点医院师资培训,集中学习教学理论和方法,开展讲课和操作比赛,进行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提供其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资源,协助其制作课件、教案。利用微信等平台,保证其与校内教师能够随时进行教学问题的交流。

1.2.3充分发挥学生质量控制角色作用

对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及时的督导反馈,是控制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虽然学校和医院都建立了教学督导机制[7],但由于院校间的距离和工作重点的差异,这些机制很难真正实现课程督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质量的直接参与者和承载者[8],所以我们更重视学生的直接督导反馈。每个驻点班成立以学习委员为组长的督导小组,与校内课程负责人建立独立的通讯群,保证学生每堂课后能及时地反馈教学情况和学习情况。课程负责人对反馈情况及时分析、总结,并积极反馈给具体的教师和学生,保证课程全过程受到督查与改进。

1.2.4合理运用移动设备和信息化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学生中的普及,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一种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手段[9]。①利用移动设备加强各个教学点师生沟通、教学资源分享。②学院引进人卫学堂和人卫医学教育题库。校内及各驻点医院的学生利用手机进行知识点的自学和测验;老师则通过手机给全部(或部分)学生作业、测验,并对学生的学习、答题情况进行监控。③学院引进直录播系统,实现校内实训课的直播和录播[10],并与各驻点医院分享。利用以上手段实现校内及各驻点医院的师生教学资源和教学监控的同步。

1.2.5校内主导各驻点医院的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也是激发学生和教师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参考段新菊[11]和李波[12]等的研究,诊断学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模式,综合运用笔试+技能考核。过程考核由驻点班教师依据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量分,占考核总分10%;期末考核含理论闭卷考试(占总分70%)和技能考试(占总分20%)。理论考试由教务处统一组织,驻点班试卷由教务处人员密封送达并及时回收,试卷全部由校内教师集中分题评阅。技能考试由教研室组织,参照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核内容和标准,由校内教师到驻点医院进行考核。

1.3观察指标

1.3.1诊断学考核成绩

考核成绩=平时成绩×10%+期末笔试成绩×70%+期末操作成绩×20%。课程结束后由课程负责人计算汇总全体学生的考核成绩。

1.3.2教学满意度

课程结束后全体学生在教务系统对诊断学授课教师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教学效果5个方面,评价等级分“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等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诊断学课程考核成绩比较

2016级校内班、昆山班、高淳班成绩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7级校内班、昆山班、高淳班成绩组间比较成绩无差异(P>0.05)。

2.2诊断学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

通过对同一年级校内班、昆山班、高淳班学生进行诊断学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可知,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教学效果这5个方面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3讨论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13]、《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14]、《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15]等文件均强调“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医学专业驻点办学模式符合校企全面合作、产教融合要求,已在本科专业广泛实践[16],但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目标与本科有较大差异,目前相关研究与报道较少。诊断学是强调基本技能和临床实践的课程,把课堂设在医院,贯通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驻点办学模式,正好符合该课程建设和改革要求。通过该课程的驻点教学探索和研究,可以为高职医学类专业产教融合的驻点教学模式和相关课程建设提供一些借鉴。为了保证高职诊断学驻点医院教学质量均一性,在严格筛选教学医院的基础上,做好课程全过程的教学服务、管理和诊改。①开展驻点教学前,充分掌握驻点教学医院的教学条件和师资情况。多次进行现场调研、校内外教师座谈。结合医院具体教学条件和师资情况,合作制定满足驻点医院教学条件的课程标准。②课程开始前,解决临床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准备不足的问题。组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统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培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能力,提供临床教师统一的教案和课件模板,尽量缩短他们课程准备时间。③课程实施过程中,全面监管各驻点医院教学情况。积极运用移动设备和统一的信息化教学平台,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监控,加强各教学点师生的信息、资源共享,保证对各教学点课堂、师生、教学质量的有效监管。④课程教学结束后,及时进行教学总结和整改。校内主导并严格执行课程考核后进行各教学点成绩的汇总和统计,结合学生的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总结各教学点教学情况和存在问题,为各教学点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提供依据。综上所述,产教融合的医院驻点教学模式下,严格筛选教学医院并做好全课程的教学服务、管理和诊改,能够保证高职《诊断学》教学质量均一性。

作者:华云峰 荣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