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下的赛教融合教学模式探讨

三教改革下的赛教融合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是职业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的初衷和目的,如何运用好大赛这个抓手来提高教学质量,是所有职业院校一直探讨的问题。本文以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阐述了“三教改革”下的赛教融合教学模式。一个成功的教学模式必然促使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提高才能为区域和国家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三教改革”;赛教融合;教学模式

1目前大赛存在的一些问题

1.1职业技能竞赛的目标不够明确

目前,全国各个职业院校都很重视各类大赛,特别是全国大赛和世界技能大赛,这些比赛的初衷,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水平,检验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养,职业院校普遍对比赛非常重视,特别是省级和部级赛事,因为这些比赛的成绩往往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学校的声誉,但这也会导致学校举办技能竞赛的目的功利化程度不断增高,反而使竞赛活动成为教师和学生负担,甚至影响了日常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违背了大赛的初衷和目的。

1.2大赛和日常教学还没有完全融合

职业技能竞赛应该完全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但目前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的日常教学还是沿用本科教学模式,理论性较强,但缺乏生动鲜活的案例,无论是教师还是教材或者教法上都还是比较呆板,缺乏创新,而大赛是贴近生产流程和工艺的,这就对教师教材教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能否将大赛有机融入日常的教学课程,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1.3大赛缺乏长效机制大赛的目的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技能竞赛的过程,激发学习的动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效果。但相当一部分学校只重视竞赛结果,没有形成大赛的长效机制,忽视了选拔和训练过程,也还没有完全顾忌参赛学生和带赛老师的诉求,从而影响力比赛效果,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2主要解决途径

2.1树立正确的职业技能竞赛的目标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还有提升空间,这就对职业院校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大赛是激发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的同学们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大赛是检验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

2.2赛教融合是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平台

2.2.1师资建设改革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重磅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改革”,教师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的老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而大赛又紧贴生产实际,这就要求老师不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教师在企业中实践有利于熟悉生产工艺,培养双师型教师,掌握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有利于了解企业文化,熟悉职业标准、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有利于学校培养有职业情操、恪守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但由于职业院校老师教学任务繁重,企业实践的时间往往捉襟见肘,这就需要一方面安排老师企业实践,同时引进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学生的企业导师,作为学校管理部门,要建立外聘教师师资库,将优秀的技术人员吸纳其中,同时,要完善外聘教师管理办法,严格按照职业院校教师标准建立教师档案。学校还要做好外聘教师的服务工作,让这部分优秀的技术骨干能安心在学校工作。同时可以和在编老师一样完全享受学院的各类教学科研资源,吸引外聘教师参与各级课题申报,并在政策上予以适度倾斜。在有条件的学校,校企共同成立新技术研发中心。研发中心人员由企业技术骨干、外聘教师、学院专职教师等多方人员组成,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难点进行通力合作研究开发,有效提高外聘教师和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

2.2.2教材建设改革

目前,职业院校使用的相当一部分教材只是本科教材的简化版,这些教材理论性较强,但与生产流程结合还不够紧密,“三教”改革中要求的活页式或者工作手册式教材数量很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也要求职业教育教材三年必须修订一次。技能大赛的资源必需契合到实际教材中,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才是技能大赛的根本目标,职业院校以技能大赛为载体,深度校企合作,搭建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任教师的教材开发团队,结合人培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生产流程、行业标准、职业素养等共同商讨编撰教材。按照德技并修的根本要求。从而将立德树人、劳动教育、工匠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德技相融”的活页式或者工作手册式教材。同时,职业教育教材还应该注重信息化建设。

2.2.3教师教法改革

职业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但学习主动性有待于提高,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老师不能沿用传统填鸭式教学,要进行彻底“课堂革命”,“课堂革命”的关键点就是要将传统“填鸭式”教学改革为互动式虚实一体化教学,大赛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平台。高职院校教法改革要以大赛为抓手,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措施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入手。为了能够更好地将职业技能竞赛训练和日常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中,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竞赛内容和竞赛标准,将竞赛内容融入教学全过程,让所有同学在课堂上就能了解和学习竞赛知识。这样才能达到职业技能竞赛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引进竞赛机制,将历年的竞赛试题作为考核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相应任务,考察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和进度,最终结果一方面检验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作为选拔参赛学生的依据。

2.2.4创新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培训重要实践场所,建成什么样的实训基地,怎样建实训基地是关键点和难点,校企融合,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参照各专业实训室建设标准并结合“1+X”考证需求,才能建成满足实践教学需求的综合实训室。技能大赛紧贴生产工艺流程,建成一流的实训室,必须向企业学习前沿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参考技能大赛要求并结合考证需求是建成高水平实训室的动力所在,近几年,国家大力提倡“1+X”证书推广实施,学校老师和学生以及用人单位对证书都很重视,建成既能满足教学需求又能提供考证需要的实训室也是各个学校目标,同时,教育部对各个专业的实训室建设标准都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实训室建设就是要对标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使得实训室建设有理有据,实训室建设还应该考虑专业的发展方向,对未来建设和提升留有空间,层层推进,规范有序以满足不同时代的需求,实训室建设还要紧跟时代步伐,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实训室建设不可忽略的方向。学校和企业共同打造“厂中校、校中厂”是实训室建设的重要途径。基地工厂化、实训室车间化、工位岗位化是实训室建设终极目标,建好的实训室不仅能满足教学需求,同时也能满足企业技能鉴定和职工培训需求,甚至可以作为技术和工艺的研发中心,这样的实训室才能吸引校企共同投资,互惠互利和资源共享的互赢局面。

2.3建立完善的职业技能竞赛保障制度

2.3.1完善大赛的组织管理

目前,技能大赛基本分为国家A\B\C级,省赛A\B\C级,根据比赛结果对学生和老师予以奖励,规范的比赛必须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同时又能激发同学和老师的参与热情,一般来说,大多数大赛基本都是主办方与软件公司等合作举办,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公平的秩序,特别是承担举办大赛的院校,有着天时地利的优势,在某种意义上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这就需要合理的回避规则,特别是赛务人员坚决杜绝和带赛老师身份重叠,最好是选择第三方提供大赛的场地,严格规范命题、导入试题、邀请裁判、判卷登分等关键环节。确保大赛客观公正。

2.3.2建立一体化竞赛制度

首先,在赛项设置上,尽可能做到校级、省级和部级竞赛名称、内容、形式和规则项一致;其次,建立一套完整的选拔和培训机制,教育部对每个赛项的比赛时间有所不同,学校要特别考虑选拔时间和参赛对象选定,高职学生在校仅有三年时间,一般第二学期以后才会接触到专业课,部分专业大三就开始实习,什么时候选拔参赛学生,什么时候开始对参赛选手进行培训,也要根据专业课的设置和竞赛时间情况而定,对参赛选手的培训上不要只限于学校自己的老师,还要聘请其他学校的老师和企业技术骨干联合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不定期和传统强校模拟竞赛,让老师和学生对大赛有亲身体会,查缺补漏,增加实战经验。最后,要建立一支后勤保障队伍,对于师生在训练中的困难予以协助解决,同时,还要加强参赛学生体能、心理的训练,必需的营养膳食也不能有缺项。

2.3.3完善职业技能竞赛长效机制

大赛的根本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大赛中,在大赛中学习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为了避免大赛“精英化”,可以建立或邀请第三方对整个大赛过程进行监控,特别是对参赛人数、训练人次、设备使用率和竞赛情况等进行数据统计,用大数据对竞赛工作进行考核,同时,为了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还要对大赛老师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取得成绩的学生在奖学金获得、学分银行兑换和就业单位推荐等方面予以优先。只有把这些奖励落到实处,才能够激发学生与教师参加比赛的热情,才能保证大赛持久进行并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创新精神品质是不可缺少的,创新也一定是建立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的,作为教师,也应该不断调整指导方法,多给学生提供自主钻研和独立思考的机会,灵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培训成效,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者:刘亚龙 付奕 杨瑞华 单位: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