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模式构建探析

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模式构建探析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通过对支架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原则、路径进行理论探讨,并以“物质的分类”教学为例对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实践研究,以期为新环境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提供理论创新和经验参考。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模式;构建;物质的分类;高中化学

化学学科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化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将重心转向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学重心放在教学工作上,对于教学理论的关注度不足,缺乏将有效的教学理论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的途径。此外,学生也存在学习效率低下、兴趣不足等问题。因此,探索一种新的化学教学模式极为必要。而支架式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充分结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在适度范围内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潜力,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

(一)概念内涵。“支架式教学”最早由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是建构主义教学观的重要体现。支架式教学设计是指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以便于学生理解新知识,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认知的建构[3]。“支架”是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内容的必要辅助,因此教师需要分解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凸显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综合应用各种情境、素材等支撑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帮助学生实现有效掌握新知识内容的学习预期。聚焦于化学学科教学,支架式教学是指基于支架式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指导思想,构建稳定的教学实施办法和教学程序,以此实现化学学科教学目标。在开展化学支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现状、能力、水平以及个体差异,有效创设问题情境支架、实验操作支架、辅助工具支架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探索化学的积极性,创建和谐、高效的化学课堂。

(二)构建原则。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支架式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帮助学生提高为核心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脱离学生空谈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是否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及方法技能。此外,支架的构建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保证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状态、思维能力相适配,在设计教学问题、探究活动等内容时要遵循学生的客观认知规律,在保证学生接收效果的基础上适当提升学生的思维张力,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2.以问题为中心。学习过程本质上是认知改变与提升的过程,学习起始于对事物或现象产生疑问。因此,支架式教学设计需要贯彻落实问题导学,将待探究的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支架问题,再将其细化成一系列子问题,以此激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交流总结解决问题,在沿着问题支架不断深入探究的过程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3.依托情境创设。化学与实际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因此化学教学需要充分依托具体的问题情境,尤其是学生熟悉的情境,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巩固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例如,可以借助雾霾现象帮助学生明确物质分类体系,通过前后知识联动,综合应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硝酸、硫酸以及高中阶段学到的物质的量、分散系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深入、准确地认识“雾霾”。最后可以将化学污染的治理作为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绿色的生活观念,也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知识原理以及技术对于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形成正确的化学学习观念。

二、支架式教学设计——以“物质的分类”为例

“物质的分类”衔接了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具有重要的过渡作用。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中,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胶体、离子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是后续元素化合物等内容学习的基础,也是整个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下面,本文以“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为例开展支架式教学设计研究。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部分主要涉及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材中还包括胶体的制备及其性质探究等内容,如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等。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教材内容的适度补充与延伸,既要弥补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又要避免过度补充,给学生造成额外的学习负担。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分散系及其分类之前,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分类思想,学过纯净物的分类方法。关于胶体,学生虽然还没有明确的认知,但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不少的胶体物质。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见的胶体,将其作为教学切入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既有认知,加深学生对胶体的理解,拓宽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物质的视角。

(三)教学过程设计。1.情境创设。教师准备三个烧杯(分别装有等量的蒸馏水),还有玻璃棒、硫酸铜晶体、牛奶、泥沙等器具、物质。在讲授知识点之前,教师先进行实验演示。【实验支架1】将硫酸铜晶体、牛奶、泥沙分别倒入三个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问题支架1】三个烧杯中分别形成了什么物质?通过实验支架,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教师就此引出教学内容。对于思考积极、回答准确的学生,教师要进行表扬,以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后,教师进行适当总结,进一步构建问题支架。【问题支架2】能否将这三种混合物划分为一个统一的类别?如果可以,该如何命名?2.支架搭建。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溶液的定义与特征,通过类比的方法引出“分散系”的概念,即溶液类比分散系,溶质类比分散质,溶剂类比分散剂,并通过上述实验形成的三种混合物来为分散质、分散剂进行概念界定。【建议支架】可以从分散质、分散剂的物质状态角度对分散系进行分类。【问题支架3】分散系的分类标准不是唯一的,那么还有哪些方法?是否可以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层面进行分类?通过问题支架,使学生产生新旧知识以及教学内容与自我认知之间的冲突,在深入思考之后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构建了新的科学概念;问题支架能够为学生提供新的思路,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最终完成问题的分析。3.自主探究。【实验支架2】通过实验自行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探究丁达尔效应。通过构建实验支架,让学生自行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化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探究氛围,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4.合作交流。【工具支架】借助多媒体设备,让学生通过科普动画等资源详细了解胶体的电泳、聚沉现象。【问题支架4】胶体为什么会具备介稳性?【问题支架5】胶体的电泳现象说明什么?【问题支架6】可以通过哪些方法使胶体聚沉?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工具支架,便于学生直观看到微观的现象,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5.效果评价。【图表支架】教师通过表格形式总结课程所学,可采用表格补充的形式与学生共同完成总结内容。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图表支架能够清晰地呈现知识,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架构,强化总结效果。适当的随堂练习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构建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需要明确各自的定位,将学习的主体责任由教师逐渐转向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此外,教师还需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多样化的支架,保证支架构建的合理性,综合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认知水平,紧扣学习目标,动态灵活,充分重视学生的体验感,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关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还存在诸多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支架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适宜发展层级,因此需要进一步量化分析支架式教学模式对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影响程度,深入讨论在相同的教学内容中设计并使用不同的支架式教学模式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怎样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朝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支架式”教学模式构建[J].新课程(下旬),2019(12):152.

[2]曹振鹏.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设计研究[J].高中数理化,2019(16):74.

[3]郁玲.核心素养视角下“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9(23):68-69.

作者:田敏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