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数据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大数据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大数据正在与各行各业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融合。本文从分析大智移云时代对会计人才能力的需求特征入手,总结当前时代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实训实习等几个方面,提出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能够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求会计人才的实践建议。

关键词:大智移云时代;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大数据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数据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其应用已融入到各行各业中,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我国进入大数据时代后,尚未更新的传统会计体系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021年,《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会计数字化转型步伐,同年教育部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把“会计”专业更名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可见,会计人员的传统会计核算能力已经无法满足智能化财务工作的要求,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要向智能化、共享化和业务化转变。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转型升级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势在必行,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二、大智移云时代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能力需求

1.专业能力。无论处于何种时代,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都是最基础的能力需求。即在熟悉税法及其他经济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能够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方法,能够运用财务软件处理企业的各类经济业务、编制财务报表,能够纳税申报及纳税筹划。

2.数据挖掘、处理能力。大数据是指在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具有多样性、快速性、实时性、全面性等特征。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要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结构化会计信息以及以文本、音频、视频等格式呈现的非结构化会计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进而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快速鉴别、剔除质量较差信息,从而筛选出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3.数据分析能力。会计人员在海量数据中整理出需要的基础原始数据后,对于传统会计工作,只需根据原始数据填制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而对于大智移云新时代的会计工作,就需要会计人员熟悉数据分析方法,能够利用大数据会计信息处理系统透过数据寻求信息,透过信息分析现象,看到各类数据背后隐藏的企业财务问题,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参考,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4.综合管理能力。新时代的会计工作已从传统会计核算型转为新型财务管理型,会计人员需要从基础的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提升综合管理能力,这就对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即能够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后客观评估出企业运营风险、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结合国家财经法规和制度的变化,帮助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这不仅是管理分析能力的体现,同时也是政策应用能力的体现。

三、大智移云时代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1.培养目标不准确。传统会计专业在专业素养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国家经济法律法规、企业会计核算、纳税申报、成本管理、年报审计等相关技术技能,培养中小企业财务会计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可见,传统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重点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掌握。教育部印发的新版专业目录中把“会计”专业更名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各高职院校认识到了应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对会计人才能力的新要求制定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方向的重要性。基于此,部分高职院校把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重新设定为为社会财务服务行业培养懂会计核算、涉税处理、财务大数据收集与分析、审计等技能的会计专业人才。可以看出,高职院校虽在培养目标上体现了大数据技术的融入,但是没有做到与大数据时代特征完全接轨。大数据信息技术已经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基础的会计核算和数据收集技术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技术而教授技术,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财务思维、管理思维和业务思维,通过运用技术分析解决问题,把大数据技术真正应用于财务领域,让其服务于财务领域。

2.课程体系不健全。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结构的科学性与适用性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还处于初级摸索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部分院校课程结构未见明显变化,仍以财务核算类课程为主导,管理会计类课程不多,智能会计类课程象征性地增加一门左右;其次,部分院校对课程体系展开了颠覆性的改革,开设了较多大数据技术类课程,在实践过程中过多地传授的是大数据技术层面的内容,对于计算机技术较为薄弱的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学习效果欠佳,显然已脱离了会计专业的根本培养目标;再次,对于会计专业知识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的课程开发力度较弱,一般都是把两者孤立起来开设课程,没有与会计知识深度融合,导致很难培养学生的业务思维和管理分析思维;最后,部分院校由于存在硬件设施不够完备、资金不足无法购买相应大数据财务平台等局限性,导致虽已意识到培养大数据智能人才的重要性,也很难更新与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

3.师资力量薄弱。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人才的有力保障,新版专业名称落地后,高职院校与之相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传统会计专业的教师虽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但是面对大数据技术这些新生事物却疲于接受和更新,即使有较强的主动学习性也不愿承担这些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导致涉及到大数据技术的智能会计类课程一般都由新进年轻教师承担;其次,许多教师虽主动接受大数据技术的培训,但鉴于不是计算机科班出身,短期的培训只能让教师了解大体操作流程,并不能清楚掌握内在原理,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定局限性;最后,精通会计专业知识与大数据技术的跨界教师较少,无论对于会计专业还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说都需要耗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填补自己的薄弱环节,院校一般将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评职称的关键标准,并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激励教师在新专业背景下主动更新知识、承担教学任务,导致教师缺乏学习大数据与会计融合技术的积极性。

4.实训实习不到位。本文中提到的实训实习指的是实训基地建设、融合大数据的实训课程教学模式和实习实践模式三个方面。其一,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这里的建设不仅包括硬件建设,还包括软件建设。从硬件条件看,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室较少且设备陈旧、配置较低,亟需实训室扩建以及设备更新换代,不能满足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学生日常实践学习的需要。从软件条件看,大数据智能会计课程需要购买相应实训软件,但是诸多院校迫于资金的压力没有条件购买,只能大部分停留在理论教学的范畴,实践应用较少,不利于学生掌握数据处理分析技术、提高财务管理思维,导致岗位胜任力较弱。其二,教师在大数据实训课程中还是较为突出理论教学部分,而且授课方式单一,实践课时较少,不利于提升学生把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未来财务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其三,目前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践主要包括校外顶岗实习、校外毕业实习、校外社会实践、校内校企合作实践等几种模式。无论是哪种实践模式,都是一种把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训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但是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以及会计实习岗位的匮乏,使得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经营运转中,也就很难学习到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技能。

四、大智移云时代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选择针对大智移云时代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高职院校应调整培养思路,对此专业建设进行升级改造,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出具体实施建议,力求培养出满足社会、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新型智能会计人才。

1.培养目标———三层四面。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根基,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指向问题。只有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准确详尽,才能保证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三全育人”的战略目标,以及大智移云时代对新型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笔者认为应该从素养、知识、思维三个层次延伸至职业素养、基础知识、综合知识、思维能力这四个方面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展开构建。职业素养是指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保守秘密等良好操守,把其放在第一层是因为这是会计人才的必备素质,可通过具体的会计法规课程或者专任教师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进行课程思政的方式传授,日常教学和学生实践活动中应时刻向学生渗透实事求是、诚实守信、坚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使其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恪守职业理念,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基础知识是指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基础理论课程,比如思修、毛概等通识教育类课程,成本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实务等学科教育类课程,是在校期间必须修满学分的必修课程。综合知识是指融合大数据技术的专业课程以及融合大数据技术的各类学科竞赛,比如大数据财务分析课程、智能财税竞赛等。思维能力是指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沟通组织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大数据技术应用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等跨越传统知识架构的能力,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着重培养,而不是为了知识而学知识,为了技术而学技术,要帮助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实践中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应用、分析、组织的思维模式。

2.课程体系———三类齐进。大智移云时代,根据更新后的人才培养目标,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应包括传统专业课程、新兴专业课程、创新拓展课程三大类。具体来说,传统课程主要体现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凸显其专业性和技术性,主要包括会计核算类课程,如会计基础、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实务、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等;财务考证类课程,如初级会计实务、初级经济法课程等;税务会计类课程,如企业纳税实务、审计基础课程等;综合实训类课程,如会计基础实训、企业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纳税申报实训课程等。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准则、税法是大数据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理论基础,我们要在为学生讲授传统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开发融合大数据技术的新兴专业课程以及关于大数据技术的创新拓展课程。融合大数据技术的新兴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大数据财务分析、Python在财务中的应用、财务共享服务、智能财务与可视化等课程,目标在于能够使学生熟悉大数据技术在财务领域中的应用,学会利用技术探索和分析财务问题,能够根据财务场景完成相应工作。创新拓展课程主要包括大数据技术基础、数据挖掘、Python语言等课程,这可以作为选修课程来开设。为了增加新兴专业课程和创新拓展课程的实用性和适用性,高职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编写与课程相配套教材。

3.师资建设———外进内出。大智移云时代,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专任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功底,还要了解大数据方面的知识以及能够在财务领域应用大数据技术。主要有外引和内培两种策略,外引即高职院校应引进精通会计理论并具有计算机应用背景的综合型人才,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双背景的综合型人才较少加之资金限制,使得外引人才的策略可实践性较弱。内培即高职院校可将本校会计专业教师培养成会计及大数据技术的双背景综合性人才,综合各方面来看,此策略的实践性更强。可采用“外进内出”的策略着手进行培养,“外进”指的是从运用大数据技术与大数据会计信息系统的企业邀请专家入校讲座、培训、交流,帮助教师熟悉数据采集、清洗、处理和分析的技术要领,了解行业内最新的会计人才能力需求情况,有助于制定专业建设方针策略,或者可以聘请校企合作企业的骨干作为企业导师来校承担大数据技术类课程,并与校内教师结对形成联合教学机制。另外,对于大数据技术基础、数据挖掘、Python语言等创新拓展课程可由校内计算机系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节省物力财力。“内出”指的是定期派会计专业教师前往各类培训组织、企业或者其他高校学习与交流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路径等,既有利于教师自身提高又有助于专业发展。

4.实训实习———各方齐动。要想提高高职学生在未来财务岗位上的工作胜任力,增加实训课时比重,强化其实践动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资金充足的院校可以购买相应财务软件直接应用于教学,资金不充足的院校就需要在会计模拟操作方面进行模式创新,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尝试与企业共同开发模拟软件,可满足院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实践需求。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会计学生来说,对于融合大数据技术的会计专业课程可能存在接受度较低或者或轻或重的抵触情绪,对于该类课程,课前教师应采用案例导入法,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大数据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积极性,课中教师可采用翻转课堂、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授课方式,让学生全程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增加学生动手实操的时间比重,提高学生对于会计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析能力,课后可变终结性考核模式为过程性考核模式,即以学生的过程性参与评价为考核标准,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应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拓宽校企合作深度,充分利用行业或企业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达到资源互通,为学生创建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三层四面”的培养目标各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定,但是总体方向应该是偏向于大数据技术与会计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应用、组织、分析等思维能力。“三类齐进”的课程体系可根据院校的软硬件设施条件以及师资力量有所增减,但是总体方向应该是侧重于大数据与会计融合课程的梯度增加和深度开发。“外进内出”的师资建设院校要从政策和机制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力度。“各方齐动”的实训实习要求学校、教师、企业全部动起来,达到资源互通、人才互通。总之,大智移云时代的到来迫切要求高职院校顺应时展和行业变化趋势,调整人才培养、创新专业建设,为社会培养新型智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莹,王艳利等.新版专业目录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J].华东纸业,2022(02):196-198.

[2]余为凤.大数据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219-220.

作者:徐明华 单位: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