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对感恩的影响

高等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对感恩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与感恩的关系。方法对深圳市某高等职业院校615名大学生使用生命意义量表(MLQ)和感恩量表(GQ-6)在2019年10月初次测试(T1),3个月以后进行后测(T2),并进行交叉滞后回归分析。结果①T1和T2时间点的生命意义与感恩之间均呈正相关(r=0.355,P<0.01;r=0.431,P<0.01);②交叉滞后相关分析表明,生命意义T1预测感恩T2(r=0.092,P<0.01),而感恩T1不能预测生命意义T2(r=0.079,P>0.05)。结论高生命意义感的职业院校大学生更容易感恩。

【关键词】学生;生命价值;调查和问卷

生命意义是个体对自己、对世界、对自己与世界之间关系的观点的整合,是对自身努力的维持以及对实现生命目标的理解;是个体找到生活的方向感与价值感,并不断追求人生的目标或使命[1]。感恩是一种情感特质,是个体体验到感恩情绪,以此来认知或回应因接受他人帮助而获得的积极经历或体验的概括化倾向[2]。近年来,“佛系”成了年轻人的流行语,它是指不争不抢,不求输赢,不苛求、不在乎、不计较,看淡一切,随遇而安的一种生活态度。于大学生而言,如果抱持一种“佛系”的生活态度,则容易不思进取,甘于安逸,失去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这些青年人由于缺乏支撑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系统,导致精神世界贫瘠,无法应对自我的生存和境遇,生活空虚、价值迷失、意义失落、轻视生命,有学者针对此现象提出的“空心病”[3]。因此针对大学生群体研究生命意义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国外有学者研究证实生命意义与感恩呈正相关[4-5]。一项对长沙市、福州市228名60岁以上的老人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生命意义及其子维度(意义追寻和意义感)与感恩相关,生命意义预测了感恩[6]。但是也有研究认为,感恩会影响生命意义。个体在承受压力时,感恩者更容易注意和感知到生命中的积极事件,愿意享受这些积极事件带来的积极体验,并不断追寻生命的意义。越容易感恩的个体,也越容易体验到生命意义[7]。国内外对大学生和青少年的研究也发现,感恩预测生命意义[8-10]。国内关于生命意义与感恩的关系研究多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很少有纵向研究探讨二者如何随时间而发展变化。鉴于此,本研究拟运用纵向追踪和交叉滞后分析的方法,检验职业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与感恩之间的时序变化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9年10月在广东省深圳市随机整群抽取某职业院校大一年级至大三年级的在校学生进行前测(T1),发放问卷850份,收回问卷756份。在2020年1月进行后测(T2),发放问卷815份,收回问卷721份。前后测均为集体施测,由经过统一指导语培训的辅导员进入班级发放问卷,学生阅读和填写知情同意书后填写正式问卷。整合前后测的施测数据,删除不认真答题者、只参与1次测量者、前后测中均有缺失值者,最后有615名被试的前后测数据均有效。其年龄18~22岁,平均为(19.1±1.3)岁,男生261名(42.4%),女生354名(57.6%);大一年级学生456名(74.5%),大二年级学生124名(20.3%),大三年级学生35名(5.2%);独生子女138名(22.1%),非独生子女477名(77.9%)。

1.2方法

1.2.1生命意义量表(themeaninginlifequestion-naire,MLQ):生命意义量表包括2个分量表,其中生命意义存在分量表(thepresenceofmeaning,MLQ-P)对个体觉得生命有意义的程度进行测量,生命意义寻找分量表(thesearchformeaning,MLQ-S)对个体积极寻找生命意义的程度进行测量。中文版MLQ,共9个题目,Likert7点计分,其中第2题为反向计分[11]。得分越高,表明生命意义体验越好。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数为:前测0.812,后测0.875。

1.2.2感恩量表(thegratitudequestionnaire-6,GQ-6):测量个体在感恩体验上的频度、强度和激发感恩情绪事件的密度、广度,由此来评定感恩情绪特质方面的差异[12]。问卷共6个项目,采用7级评分,其中反向计分题是第3题和第6题。得分越高,表明感恩倾向越高。本研究中的总量表克朗巴赫α系数为:前测0.809,后测0.870。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职业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和感恩的稳定性,采用相关分析检验生命意义和感恩的横向与纵向关系,采用回归分析检验生命意义和感恩的相互预测关系,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共同偏差方法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对样本数据的共同方法偏差效应进行检验。在前测前测的数据中,从生命意义与感恩2个量表的题目中提取1个公因子,结果只能解释32.30%的变异;尝试提取3个公因子时,则可以解释所有变异的64.11%,大致可以对应生命意义与感恩2个量表的3个子维度。可见,没有出现主要变量的共同方法偏差。

2.2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与感恩的稳定性检验

将生命意义作为因变量,测量时间(前测、后测)作为被试内因素,年级(大一、大二和大三)作为被试间因素,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被试内因素测量时间的主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05,P>0.05)。生命意义前测与后测的水平非常接近(4.92±0.76和4.88±0.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级的主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59,P>0.05)。测量时间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42,P>0.05)。将感恩作为因变量,测量时间(前测、后测)作为被试内因素,年级(大一、大二和大三)作为被试间因素,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测量时间的主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36,P>0.05)。前测的感恩水平(15.00±0.86)与后测的(4.93±0.90)发展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也不存在年级的主效应(F=1.864,P>0.05)。测量时间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79,P>0.05)。

2.3各变量之间的描述分析及相关分析

生命意义前测与后测之间呈正相关(r=0.431,P>0.05);感恩的前测与后测也呈正相关(r=0.405,P>0.05)。职业院校大学生的生命意义与感恩在3个月内是比较稳定的。生命意义和感恩之间也具有相关关系,前测生命意义和感恩的相关系数(r=0.355,P<0.01);后测生命意义与感恩的相关系数(r=0.431,P<0.01)。前测生命意义与后测感恩的相关系数(r=0.192,P<0.01),前测感恩与后测生命意义的相关系数为(r=0.168,P<0.01),可见生命意义与感恩在前后测中的继时性也显著相关。这表明,生命意义与感恩不仅有相关关系,而且它们的同步相关关系与稳定性相关关系也是比较一致的,符合研究者进行交叉滞后分析的基本假设。

2.4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和感恩的交叉滞后分析

使用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方法对生命意义和感恩的时序变化关系进行探索,结果见图1。首先检验的是生命意义对感恩的预测效应。把2个变量的前测与后测成绩进行配对,将前测感恩和生命意义作为自变量,全部纳入进行二元回归分析,将后测感恩作为因变量进入回归分析,检验在控制了感恩的稳定性影响以后,前测生命意义对后测感恩的独立影响。结果显示,前测生命意义对后测感恩的正向预测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β=0.092,P<0.05)。将前测生命意义与感恩作为自变量,全部纳入进入回归方程,将后测生命意义作为因变量进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前测感恩不能预测后测生命意义(β=0.079,P>0.05)。

3讨论

3.1生命意义对感恩的影响

交叉滞后相关检验表明,生命意义前测可以更好地预测感恩后测,而感恩前测不能预测生命意义后测。这一结果说明,如果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生命意义更可能是感恩发生变化的原因,而非感恩是生命意义发生变化的原因。这一结果从生命意义的内涵和作用都可以得到解释。从生命意义的内涵看,生命意义分成认知维度(生命意义存在)和动机维度(生命意义寻找),生命意义的认知维度提供了一个个体理解自己、理解世界、理解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框架,关注对自我的理解以及自我与他人及世界关系的理解,从而获得自我存在的重要性和价值感[13]。确立了自我价值,获得生命意义,有助于个体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14]、更强的幸福感[15-16]和生活满意度[17-18],促进个体正向积极思考,拓宽注意和认知的范围,建构起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和支持系统,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使之更容易感受到他人的善意和帮助,这正是感恩情绪产生的源泉,因此有助于个体体验到感恩[19]。Mackenzie与Baumeister[20]将生命意义的作用概括为3类:①帮助个体洞察人生并把握事物的本质,认识各类事件发生的规律与信号;②帮助人与人之间加深交流,获得信息共享,产生情感共鸣,以此来协调人际间的行为;③帮助个体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可见,获得生命意义可以帮助个体改善和提升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一方面是获得生命意义的来源,另一方面也是获得生命意义带来的结果,两者是双向促进的关系[21]。可见,生命意义通过促进个体与他人和世界共享信息与情感,保持良性的交流与互动,与他人和世界和谐共处,促使个体能够更好地感受和体会到他人和社会带给自己的支持与帮助,而感恩就是个体接受他人帮助而获得的积极经历或体验,因此生命意义能引发个体体验到感恩情绪。本研究发现,生命意义能够预测感恩。提高生命意义体验,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感恩他人,这为我们的感恩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通过提高职业院校大学生的生命意义体验,提升他们对未来意义的追寻和价值感,以此更好地提升个体的感恩能力,推动职业院校大学生关心他人和反哺社会,而非一味地空洞说教或者硬性要求他们做出感恩行为,引起他们的反感或逆反心理。Frankl指出,如果个体不能体会到为什么而活的意义,就会陷入存在空虚,随之而来可能会产生三类问题。第一类问题是神经症,包括攻击、成瘾和抑郁。第二类问题是,用对金钱、享乐和权力等物质或外在的追求代替了对生命意义的寻求[22]。第三类问题是自杀,这是由存在空虚而引发的最严重的问题。这三类问题有学者称之为“空心病”[3]。通过加强生命意义教育,促进建构生命的意义,加强积极心理干预,不仅使学生满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去努力奋斗,还能帮助他们学会感恩家人、感恩社会,有效地提升积极心理品质,创建快乐而有意义的幸福人生。

3.2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选用高职大学生为样本,研究结论是否推广到其他人群尚不明确;另外样本的年级偏差较大,可能无法客观评估年级差异的影响;此外,本研究中,对生命意义的测量选用Steger的生命意义两维度量表,但是没有进一步区分生命意义的不同维度,比如生命意义存在和生命意义寻找在提升感恩方面的不同贡献,下一步研究可进一步探究不同维度的生命意义对感恩提升的影响机制。

作者:程建伟 倪士光 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