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法律课教学模式探究

高职院校法律课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担负着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法学素养的重任。但是长期以来,该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滞后等问题,使得教学实效性不强,严重制约了其功能的发挥。因此,探索高校法治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十分迫切。

[关键词]“三同”式“以案说法”创新思政教学法;教学改革

引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是党中央自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确立的重大战略目标。我国正不断朝着一个科学立法、全民守法、文明执法、公正司法的现代化法治国家迈进,其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大学生是国家建设有力的后备军,大学生的法学素养、法治水平关系到社会正常秩序能否被有效维持,关系到我国的法治化进程。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担负着系统介绍我国法律体系及法律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法学素养的重任。但是,随着国家法治进程的整体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源状况的变化,目前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和矛盾。

1.国家高度重视与学生忽视、甚至漠视的矛盾。尽管国家以各种红头文件、会议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执行中,部分学生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却不够到位,存在着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倾向。他们认为专业课是将来的立身之本,而基础课对今后的职业生涯没有直接影响,可上可不上。这样功利化的认知,再加上以往对思政课漠视的惯性思维,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基础课的内在动力。

2.教学应有的实用性与实有的抽象性、概念化教学的矛盾。法律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着眼点,以法律相关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现象为落脚点。但在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多数教师偏重于对学生进行法律概念和法律条文的灌输,使得课堂陷入空洞的理论传授中,导致学生对法律知识难以消化和理解,在现实中遇到法律问题也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解答,教学效果不尽理想。

3.传统教学模式与学生对现代教学模式需要的矛盾。传统教学模式一般以教师为主体,重说教、重灌输,轻启发、轻交流,在整个课堂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灌输的状态,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很难被激发出来。“00后”大学生具有不同以往的特质,普遍具有较强的主体发展意识、较强的思维创新倾向,这些特质对高校的思政教育方式提出了新要求,若继续沿用传统的“说教”式、“我讲你听”式教育,则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路径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反思和突破,总结出了以“师生‘协同’收集案例、师生‘共同’分析案例、师生‘会同’总结案例”为核心的“三同”式“以案说法”创新思政教学法。希望以此为突破口,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一个更为完整、科学、有效的法律基础教学体系。

1.师生“协同”收集案例,实现教材优化。目前,学院采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该教材理论阐述透彻、逻辑结构严谨,但内容偏重以说教形式呈现,理论性强,分析性弱,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学生普遍反映教材内容比较枯燥乏味,难以读下去。对此,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结合该课程的性质和高职生形象思维活跃而抽象思维不足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加大了“以案说法”式情境教学的比例。案例都是学生与教师经“协同”搜集而确定的。课前,教师通过雨课堂、学习通等现代化信息平台任务,接到任务的学生将自己所关注的案例推送给教师作为教学素材。师生“协同”收集案例,增加了课堂教学案例的多样性,能更有效地将教材的理论知识激活,解决教材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另外,通过分析学生搜集的案例,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法律困惑,从而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2.师生“共同”分析案例,推进教法创新。教学方式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共同活动。传统法律教学采用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方式,偏重于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不够,甚至有逃课现象。对此,学院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进,深度应用“三同”式“以案说法”创新思政教学法。以师生“协同”收集案例为前提,以师生“共同”分析案例为主轴,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树立课堂主体意识,给学生创设参与教学全程的机会。一方面,改善了传统的教师按照教材章节内容,条分缕析地宣讲法学理论,而学生却陷入迷茫的状况;另一方面,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案例,实现了将法律基础课从重知识传授向重社会生活、情感体验、实践应用的转化,活化了课堂,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和教学的实效性。

3.师生“会同”总结案例,强化实践应用。理论联系实际是高校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案例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有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践操作中,难免会出现将“理论+例子”的课堂教学方式,等同于用事实论证理论,缩小了理论外延的状况,使得学生对理论的把握和理解欠缺全面性;或使学生陷于实际案例中难以自拔,既抓不住教学重点,又不能站在理论高度去把握的状况,让听课变成了单纯的听热闹、听故事。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就需要在师生“共同”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再“会同”总结案例。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和演绎运用能力,还能强化其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从而真正促使他们牢固掌握法律知识,快速提高法学素养。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1.学生的获得感日益增强。实施课改近五年来,学院采用“三同”式“以案说法”创新思政教学法,一改传统教学模式“重‘教’轻‘学’,单边活动”的弊端。通过“三同”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全程参与教学活动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有效激发了其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信息搜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通过学院每学期组织的学生评教和发放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该课程教学的满意程度较高。

2.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升级。学院借助教改契机,将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课程大纲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标准,作为教学实践的指导文件;将师生“协同”收集的案例,按新颖、真实、典型、正面的标准进行遴选,按专题将教学线索归类整理,编写了《法律基础案例精选与实践教程》,作为辅助教材进行使用。同时,还开发了同步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专题教学微课视频等教学资源,重构了一个重点突出、内容精炼,具有学生参与特点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可配合教材一起使用,实现了由“教材”向“学材”的优化升级。

3.提升了教师的教研能力和科研能力。近年来,课程改革组成员通过参与教学模式改革,转变了教学理念,改进了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先后有2名教师分别在2018年、2019年陕西省委高教工委组织的思政课“大练兵”活动中获得“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学标兵”“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学骨干”荣誉称号。1名教师在陕西高等学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想政治专项中荣获三等奖。同时,教研科研同步发展,课改组成员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还积极投入教改课题的研究中。目前,课改组成员在国内各级刊物上已多篇,申请院级课改项目课题两项,其中一个课改项目还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政课重难点问题解答)入选资助。

四、结语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本次课改行动路线的基本遵循,学院会继续发挥教师团队的教学特长,不断充实课程建设内容,不断推进学生对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的真知、真信、真用。

作者:吴晓翠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