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全球化语境下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谈全球化语境下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摘要】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蓬勃发展,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位置。然而同外国动画电影相比,其跨文化传播能力还显不足。本文旨在探究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动画电影走出去的传播策略,以期通过动画电影,讲好中国故事,共塑中国形象。

【关键词】中国动画电影;传播策略;跨文化传播

一、中国动画电影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萌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学派”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商业化时期。

(一)萌芽时期

1922年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和万超尘)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1924年中华影片公司拍摄了动画片《狗请客》;上海烟草公司拍摄了动画片《过年》。20世纪40年代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铁扇公主》问世,中国动画第一次走出国门,成为当时继美国迪士尼动画《白雪公主》之后世界上第二部动画长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动画电影的萌芽时期也随之结束。

(二)“中国学派”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稳定的社会环境给动画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动画电影也从黑白逐渐发展成彩色,给观众带来了更好的视觉体验。1957年中国第一家独立摄制美术片的专业工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中国动画进入了第一个繁荣时期。动画产量不断上升,无论是艺术上,还是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少影片更是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形成了辉煌的“中国动画学派”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动画电影灿若星辰,比如《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山水情》《三个和尚》《牧笛》等。《大闹天宫》曾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创下了中国美术片输出的最高纪录。

(三)商业化时期

21世纪动画电影早已进入了商业化发展时代,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技术成熟化。票房成为衡量电影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2015年,中国动画电影票房达45亿;2016年这个数据上涨到79亿;2017年,总票房下跌到47亿;2018年总票房只有41亿。这样不稳定的发展原因来自两方面:海外动画电影作品数量的下降,本土动画电影质量依旧不高。[1]为了顺应时代潮流,中国动画也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然而,为了追求商业目标,同时受到外来动画电影的影响,中国动画电影出现了一些低劣之作,“中国学派”动画电影的发展处于低迷时期。

二、中国动画电影的特点

“文化如果没有个性,就没有与其他文化互补的内容,只是数量的叠加,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2]美国动画显现的是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平等、博爱的美国文化精神;日本动画流露出的是武士道精神、忍者精神和君主思想。而中国动画则更多表露的是儒家伦理道德关系确立下的“天人合一”的精神世界。[3]纵观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不难看出几大明显特色——

(一)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因而文学创作大都取材于传统文化。例如《女娲补天》和《金色的海螺》,就源自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东郭先生》则源于中国寓言故事;还有取材于四大名著的多部动画电影,如《铁扇公主》和《大闹天宫》等。中国动画融合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比如戏曲、配乐、服饰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水墨画的神韵也通过动画电影得以展现。电影的表现手法也深得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巧妙地运用“写意”和“神似”的手法,彰显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二)具有浓厚的教育色彩

中国文化向来讲究“文以载道”,因而动画电影自然也融合了教育意义。“尽可能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结合”是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家们的艺术追求。[4]中国动画电影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较之欧美动画有所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欧美动画强调的个人英雄主义对中国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中国动画电影人物设定往往正邪分明,注重寓教于乐,让孩子们观影后懂得某种道理,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思,优秀传统价值观在动画电影中的渗透,不仅体现着作品本身的价值,也让观众,特别是儿童,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受众对象较为狭隘

中国动画创作向来以儿童或青少年为主,大量的动画作品呈现出低龄化、幼稚化和无趣化趋势。一项调查显示,“日本动漫产品的受众平均年龄为32岁”,但是“中国动画企业制作的多数作品的观众定位,还是12岁以下”。[5]谈及动画电影,人们首先想到的受众群体就是儿童,然而迪士尼动画产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动画不是儿童的专有娱乐方式,成人也有童话。拓宽动画的受众群体,不仅能赢得更多票房,获得更大的市场,还能拉近儿童和成人的距离,让动画成为大众都可以拥有的娱乐方式。

三、中国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探究

中国动画电影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学派”时期就引起过世界反响,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随着外来动画的不断冲击,中国动画电影在自身转型的过程中,并没有完成好过渡,昔日的辉煌也难以再现。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中国动画电影独领风骚的时光已不再,如何重新走出国门,在全球化语境下,又保留本民族的特色,值得深思和探究。借鉴世界动画,特别是好莱坞动画的成功经验,或许可以通过以下六种途径进行尝试。

(一)字幕翻译:中国动画电影“走出去”的关键一步

虽然电影是光影艺术,但是也离不开语言艺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积极引进了许多外来动画电影,比如《狮子王》《冰雪奇缘》《小黄人》《龙猫》《千与千寻》等,在动画电影的传播过程中,离不开语言的转换,也就是翻译。其他语种翻译成汉语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而汉语翻译成其他语言的案例还亟须增加,字幕翻译是中国动画电影“走出去”的关键一步。而中国动画电影饱含传统文化之美,如何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近年来,中国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国产动画电影,并且在海外世界广泛传播,比如《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这些国产动画电影的传播过程不可避免存在着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翻译难点,同时字幕翻译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口语化的表达要求翻译简洁明了,也需要兼顾画面与声音。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片名英文翻译为MonkeyKing:HeroIsBack直接点出了“大圣”是谁,孙悟空的形象已经为海外观众所熟知,因而翻译成“MonkeyKing”简洁地告诉了观众这部动画电影的主要角色。“圣”这个形象在此语境中并不是西方文化中的“sage”之意,翻译成“Hero”更加传神地表达了孙悟空的英雄形象。《白蛇•缘起》中有一句台词“他早不知喝过多少回孟婆汤”,其译文为“Hemusthavebeenreincarnatedsomanytimes.”“孟婆汤”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概念,直接翻译成“MengpoSoup”会让国外观众不知所云,因此译者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用“reincarnated”一词传达了“转生;转世”之意,契合了西方的宗教文化。然而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这一文化意象在翻译过程中有所缺失,并没有起到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作用。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字幕翻译是中国动画电影“走出去”的重要环节,也是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键一步。

(二)合拍动画电影:中国动画电影走出去的新路径

合拍片是指中国境内制片公司和境外制片公司共同投资、共同拍摄、版权共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一种合作形式。[6]中外合拍已成为当下电影发展的一大趋势,动画电影的合拍也不是最近才兴起的潮流,早在1981年,中国和日本就合拍了《熊猫的故事》,这是中国第一部与他国合作拍摄的动画片。后来,又陆续出现了中美合拍的《大草原上的小老鼠》、中加合拍的《鸭子侦探》、中法合拍的《马丁的早晨》、中澳合拍的《牙刷家族》、中日合拍的《三国演义》、中德合拍的《功夫小子》等影片。[7]这些动画电影的合拍探索为今日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由美国梦工厂动画和东方梦工厂动画公司共同制作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3》仅凭上映第一个周末就在中美两国赚回其1.4亿美元制作成本的70%,“功夫熊猫”成为海内外热议的话题。该合作影片不仅是一部动画电影的成功,也是好莱坞商业化电影的又一次成功探索,更是揭开了中美合拍片的大幕。影片的演员阵容结合了中美观众的双方需求,有中国巨星成龙,也有美国明星布莱恩•克兰斯顿和J•K•西蒙斯,将本地化做到了极致。同时该影片有中英两个版本,不是简单地进行字幕翻译,而是根据汉语和英文的发音,完美地和口型贴合在一起。两个版本的电影也让观众二刷同一部影片,无疑为票房贡献了力量。华特迪士尼电影集团总裁MarkZoradi曾说:“中国观众对我们首部在华本土制作的迪士尼品牌电影好评如潮,这再度证明了本地化的重要性。”[8]诚然,与国外电影公司合拍电影时还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合作策略,以达到电影艺术和经济效益的平衡。美国电影已进入成熟的商业化阶段,与其合作实则也是文化话语权的较量和磨合。而欧洲国家向来有艺术电影的传统,票房和商业利益竞争不如美国那般激烈,因此与之合作,可以更多借此拓展中国文化。合拍已成为中国动画电影走出去、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途径。合拍动画电影在未来市场会有更可喜的表现。

(三)普世价值与民族特色的有机结合

中国动画电影要想走出去,必须要在民族特色里融合普世价值观。只蕴含中华文化的动画电影往往很难被外国观众接受,文化输出应当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好莱坞动画电影为适应商业化发展,从世界各国文化汲取素材,几乎没有一部完全取材于欧美传统文化。1992年的动画电影《阿拉丁》取材于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1994年的《狮子王》取材于日本以非洲为背景的动画故事《森林大帝》,1998年的《花木兰》则来自中国宋代民间传说。[9]由此可见,中国动画电影走向世界,也需要从各国文化汲取养分,融入世界环境中。2011年国产动画电影《兔侠传奇》被誉为民族动画的新标杆,以中国儒道思想来塑造角色,主人公兔二一诺千金,在诚信日益缺失的当下,给人以深思,传达了为人处世原则的普泛意义。2019年上映的动画电影《雪人奇缘》,不仅是东方梦工厂与美国梦工场动画再次携手合作的作品,而且所追求的是不同文化间共通的题材及价值观的传达,电影其中一个主题为“回家”,这在各国文化中都能找到,并不属于任何一个文化。在本民族特色中融入普世价值观,顺应当下发展潮流,不失为中国动画电影走出去的一大策略。

(四)全龄化的受众定位

正如上文所阐述的,中国动画电影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群体,呈现出低龄化的特点。然而动画不仅仅是青少年的专有娱乐项目,也是成年人的娱乐方式。当今社会人们压力过大,焦虑增加,动画中的幽默、纯真和美好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填补内心空缺。所以动画电影的受众群体应该加以扩大,让动画真正朝着全龄化的趋势发展。

(五)品牌价值与市场周边的开发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延长某个产业的价值链,将为该产业带来巨大的附加值。担任过《天线宝宝》等众多动画形象授权的吉恩•维斯尔曼说过:“在屏幕上创造的一切不是为了在荧幕外提供商机吗?如果它是独一无二的,拥有观众效应,那么它具备进行授权衍生的可能。”[10]如今,美国的迪士尼动画和漫威系列带来的衍生品及周边已经遍布世界,小至文具贴纸,大到游乐园和主题公园。日本也有京阿尼和骨头社等制作公司。与之相比,中国动画电影的衍生品还不够发达。近年来,随着《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等一些列国产动画的发展和传播,其衍生产品也日益增多,但投资和收益还未能进入良性循环。中国应当加大动画产业衍生产品及周边的开发,形成相关产业链,借鉴好莱坞动画电影的营销策略,打造出属于中国的品牌价值,研发不同题材的动画电影IP,让中国动画电影和产品一起,走向世界,潜移默化中传播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塑造中国形象。

(六)加强创新意识

纵观近年来走向海外的国产电影,大部分都是基于传统文化的改编,无论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孙悟空,《白蛇•缘起》中的白蛇与青蛇,还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人物形象还是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新的人物形象有待开发与创新。除此之外,技术创新也是中国动画电影传播的重要推动因素。“中国学派”动画电影中水墨的运用可以与新的科学技术相结合,推陈出新,打造国产动画电影的亮点与创新点。

四、结语

动画电影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表现形式,对审美情趣、消费选择、文化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球化语境下,也为文化传播、沟通、交流和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动画电影走过漫长的发展历史,昔日的辉煌还亟须重建。打造优秀的字幕翻译是中国动画电影走出去的关键一步。合拍为中国动画电影再次走出去提供了良机,中国动画电影在大发展的商业化背景下,融入普世价值观,保留民族特色,能让“走出去”这一过程更为容易。中国动画电影应当借鉴好莱坞动画电影的成功营销策略,拓宽受众群体,加强创新意识,开发电影产品及周边,打造属于中国的品牌价值,不仅能在市场获得一席之地,也能潜移默化中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共塑中国形象。

作者:王香玲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