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对策

互联网+下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对策

[摘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同各行各业的联系都很紧密,“互联网+”有效促进了我国产业链的迅速增长,衍生出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社会就业环境较以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便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需要对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策略与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环境,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基于此,本文先对“互联网+”概念、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内涵进行阐释,再对“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就“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提高,促进了“互联网+”与各个领域的紧密结合,在创造出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1世纪,为帮助更多学生实现大学梦,各高校纷纷响应国家政策,进行扩招,大学生人数逐年增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虽然“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依然很大。因此,高校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及时调整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策略,顺利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二、“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是在“知识社会创新2.0”的不断推动下形成的,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是联网思维不断进步的一种具体体现。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与进步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互联网+”,其不仅有效促进了传统产业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也打破了不同产业之间的壁垒,使不同产业间的融合成为可能。这种合作共赢的发展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各行各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能够提供更多的岗位与就业机会。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内涵

在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长的现实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被动就业、就业难的问题一直存在。此外,很多学生的家长存在“学而优则仕”“铁饭碗”的观念,在学生的就业问题上,很多家长希望学生报考公务员或者是事业单位,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了就业结构失衡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目的就在于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正面引导,这不是一项简单的服务工作,而是一项结合了发展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生涯辅导理论的学问。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高校教师需要围绕以下几个基本维度来开展:首先要对当前的社会就业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大学生的主观意愿、职业诉求及其自身的优势等有全面地了解,然后以上述内容为依据,帮助学生更加精准地选择适合其发展的方向与具体的职位,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实现精准就业、主动就业,这也是促进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更好地实施的具体体现。

四、“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产生的影响

(一)促进教师工作理念不断更新

“互联网+”时代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各行各业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联系愈加紧密,社会就业结构、工作理念与工作模式较以往产生了一些变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时就不能继续沿用传统的工作策略,而是需要对以往的工作理念进行更新,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就业环境的变化。同时,因成长环境的变化,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也较以往的大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学而优则仕”“铁饭碗”等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较小,大学生的就业观开始向精准就业、创新创业等方向转变。大学生就业转念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就业结构失衡的问题,但也给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教师需要持续不断地更新自身的工作理念与知识结构,以便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更合理地为其提供就业指导上的帮助。

(二)促进传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模式的转变

以往,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高校一般是借助就业指导类课程来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就业价值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教育,且教师多以单向的说教形式开展,且高校在此类课程的开设上普遍存在课时不足的现象。受教学模式死板、单一,课时有限的影响,学生在此类课程的学习中往往积极性不高,且真正能够内化为对自己就业有益的“干货”很少。而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下,教师便能够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来创新指导模式,开展更具针对性、更具实效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如利用微信或QQ等平台建立就业指导群,在慕课平台上筛选优质、与学生实际诉求相匹配的就业指导视频课程,并发送至微信群;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为学生更加详细地讲解当前的网络招聘模式,指导学生更合理地根据自身的优势制作电子简历,以获得更精准的职位匹配推送;建立就业指导公众号,为学生推送相关就业创业信息及就业市场动态等。

(三)促进就业资源的优化

就业资源是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基础,在“互联网+”时代,就业资源的传递方式较以往更多元,传播速度也较以往更迅速,企业招聘信息与学生应聘信息的互通也较以往更加便捷。这也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指引了新的方向,高校作为企业信息与学生信息传递的“中转站”,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来对海量的就业资源进行优化,如搭建一个就业信息分享平台,收集、筛选与本校学生专业相匹配的企业招聘信息,并整合学生的相关资料,还可以在平台上分享一些往届毕业生的成功就业、创业信息,提供校友交流机会,使“人职匹配”更精准、更具针对性,同时为应届生与往届生的就业问题交流创造机会,使学生能够听到更多关于就业的声音,更好地消除其心中的困惑与焦虑等。

五、“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策略

(一)以思想教育为引领,端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对大学生正确就业价值的引领是极为重要的。当前,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自我认知不足、好高骛远、以高薪资为择业标准等非理性化的就业价值取向。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时需要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以思想教育为引领,端正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使其能够脚踏实地、合理地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为此,高校可从对就业指导类课程的调整上入手,首先要及时剔除滞后于当前社会状况及就业形势的内容,补充一些更能体现时代特征的内容,还要注重对相关思政元素的渗透。其次,要做到就业指导、生涯规划、社会实践多管齐下,充分做好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促进其就业能力的提高,使他们能够更加顺利地实现与就业岗位的对接。

(二)创新“互联网+就业指导”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关键词是“创新”,唯有创新才有发展,唯有发展才能不辜负这个时代。因此,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模式也要进行一定的创新,更好地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更大程度地体现就业指导工作的价值。为此,高校首先要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育内容进行有效的创新,以紧紧跟上行业发展的脚步,使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前景等有清楚的认知,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相应的网络平台认真地做一个职业测评,通过测评的数据结果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能力、特长以及更有助于自己发展的职业方向。此外,还要加入网络求职技巧、电子简历制作、职位信息搜寻、企业资质查询等实践性的内容。其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式也要进行一定的更新。例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面试模拟,通过一对一面试模拟、一对一点评的方式,使学生更好提升面试技巧;通过网络问卷的学生回收学生对就业问题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就业倾向、心态,以及面对就业的主要困惑等,并结合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针对性地集中解决,对于个别问题可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针对性。

(三)借助信息技术完善就业信息资源库

就业资源是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重要依据,在“互联网+”时代下,学校应当积极利用相关信息技术,完善就业信息资源库,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一,丰富平台模块,如必须涵盖国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公告,个企的招聘信息,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等。然后委派各个专业的教师分别筛选、整合上述信息,按照不同类别实时更新资源库,保证资源库中的内容丰富、详尽,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第二,要与之配套地引入前沿的数据库管理技术,提高对资源库中内容的提取与导入效率,并将加强对信息资源的保护力度,确保信息安全。

(四)借助互联网技术拓展多元化就业指导路径

想要有效开展多元化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一定要利用好互联网技术,这样也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就业资源库的作用。笔者认为,多元化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需要遵循以校内就业指导平台为主、各种微平台为辅的原则。首先,高校需要建立一个校内的就业指导平台,要求学生在注册账号时准确填写学号、专业、就业意向(就业、创业或继续深造)等信息。平台负责人则要结合就业资源数据库中的各类信息,按照学生的专业及就业意向等,及时、精准地为学生推送与之就业需求相匹配的招聘信息、就业创业政策、研究生考试等内容。平台上要专门设置置顶公告栏,以免学生错过重要信息,还要设置就业答疑专栏等,学生可进行留言,教师进行及时解惑。其次,高校要紧跟社会形势,及时开设就业指导微信公众号,面向全校学生及时推送各类就业创业等信息内容,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到他们想要了解的就业信息。最后,高校还可结合本校的实际专业开设情况,开发针对性的就业指导类的App,可在其中加入职业测评版块、不同专业的行业资讯、职位匹配等实用性模块,还可在其中加入校友互动论坛模块,师生在线互动等模块,实现实时交流、及时答疑。

(五)发挥“互联网+”优势,营造良好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校园文化在教育引导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其虽不像课程教学那般能给学生带来直接的收获,但良好的校园文化能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和精神,对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开展也有一定的助益。在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上,高校也可以高校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如开展计算机办公软件操作比赛、创意网站设计大赛、创意海报制作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还能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信息技能、综合职业素养、就业能力的提高。

(六)做好就业跟踪服务工作

高校除了要保证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精准就业,还必须做好就业跟踪服务工作,这也是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最后一步。高校应当切实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开展“互联网+就业指导”的工作新模式,及时跟踪,分别收集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反馈,主要包括行业、地域、薪酬、学生满意度及职位变动或行业调整等内容,持续对这些数据进行动态更新,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手段,对这些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为之后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更好地帮助在校大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规避风险,提高学生的就业满意度。

六、结语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要认准社会就业形式,紧跟时展潮流,在以端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为基础的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各种优势,对就业指导模式与路径进行不断进行优化,并做好对学生的就业跟踪服务工作,为日后的就业指导工作支持和参考,进而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作者:冯坤 朱伟光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