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导学让初中英语教学更精准思考

多元导学让初中英语教学更精准思考

摘要:英语教师要以“教”导“学”,激发学趣,发掘学力,提升学能,让他们在多样的活动中掌握语言技能,发展语言素养。教师以任务驱学、问题引学、活动促学、小组共学等多种方式习得语言知识,能瞄准知识点、技能点、思维点教学,让英语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本课堂;策略教师

要借助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要调动学生的交流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技能,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语篇内容的理解,从而能获得语言素养的提升。教师要以教促学,因学而教,开展多元活动,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教师要因学而导,以多元的方式引导、启发,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引发他们的对话兴趣,让他们围绕话题展开深度的交流。

一、任务驱学,激活思维,理解内容

阅读任务囿于判断、选择、回答问题,会让人觉得单调乏味,久而久之会失去阅读的兴趣。任务之间缺乏层次性,未能呈现出递进的关系。教师要优化阅读任务设计,以层层递进的任务驱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促进他们语言技能的提升。

1.优化话题设计,激活语言思维。教师要围绕话题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境,打通语言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连接,让语言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等结合起来,让他们在听、说、读、写等活动中促进综合语用能力的提升。话题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能吸引学生融入情境,让他们产生联想,也让学习任务变得富有趣味性,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能产生预测内容的好奇。教师以生活化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驱使学生投入到情境中,围绕学习任务参与听、说活动,能激活他们的语言思维,运用关键词将语篇信息排序、串联,形成条理的思考,能联系自己的生活阐述对语篇内容的思考。比如在教学译林版九上Unit4GrowingupReading“Nevergiveup”时,教师按照SpudWebb在Juniorhigh,Seniorhigh,College/University三个不同时期开始情况,然后发生的变化,最后取得的成就编排成表格,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完成表格内容,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三个时期的内容来复述文本的内容,在最后让学生讨论:WhatdoyoulearnfromSpudWebb?有学生说:Weshouldnevergiveup.有学生说:Weshouldbeconfident.有学生说:Weshouldworkhard...

2.理清文章脉络,促进理解把握。教师要借助于任务引领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脉络,让孤立的知识建立联系,零散的知识得以串联,让语言点与段落、篇章之间建立联系,使语篇内容变得立体。教师要设计预测类的问题任务,引领学生去理清脉络、把握结构,对文章形成整体的感知。教师要组织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建立语篇结构图,完善知识网络,同时也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写作的思路。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不去抓重点、疑点、模糊点阅读,就会“囫囵吞枣”,不知道作者的意图、文章的内涵。只有抓住文章的脉络,循着作者的思路去阅读,才能理解语篇的写作重点。

3.设置多样任务,促进生本互动。阅读任务往往信息量大,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设计多样化、递进式的任务,通过循序渐进的指引,“诱引”学生步步深入,逐步解决难点,对语言知识形成有效的理解。阅读任务既可以是重难点的“主干”内容,也可能有“细枝”内容,教师要针对不同内容、不同难度施教,能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引发他们的多元交流。教师将难度大的“主干”问题加以分解,能化大为小、变难为易,让学生在逐一突破中形成对语言知识的深度理解,也可以将“细枝”问题加以串联,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能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促进认知体系的完善。教师以任务为驱动,指引学生与语篇展开互动交流,促进他们对语言知识的感知、文章结构的了解、写作意图的分析、人物情感的感悟。学生通过探究等方式学会猜测、推理等语言技能,形成抽象、概括、综合等分析语篇的思维能力。

二、问题引学,活跃氛围,内化知识

富有技巧性的提问,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分享,从而能增进他们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但部分教师往往将提问视作问与答的互动,以高频度提问替代知识点的灌输,学生在高压之下会产生学习疲惫,会影响他们参与交流的积极性。部分教师缺乏提问技巧,跳跃式的提问令学生茫然,超纲式的提问令学生心生恐惧,未能达到以问引学的效果。

1.丰富提问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变换提问的方式,将抢答等融入课堂,以调动学生参与问答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改变“师问生答”的形式,通过组内的互问互答,能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营造乐学的课堂氛围。对于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依据上下文推测等方式,帮助学生顺利地解答问题。单一的提问方式会令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教师要对提问对象、提问方式加以优化,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能活化英语课堂,调动他们参与语言交流的兴趣。只有形式有趣、内容丰富的提问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聚焦于课堂,产生引学之效。

2.把握提问时机,促进难点突破。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常以“高密度”“低难度”的问题“轰炸”,令学生疲于应付,课堂气氛看似热闹,却未能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解决易错问题,不能促进他们语言技能的提升。教师要围绕教学重难点、易考点、易错点等关键处设计问题,指引学生去思考、探索,强化语言知识的应用,力求在运用中避免出错。教师要把握提问的时机与效用,在课前提问能让学生聚焦课堂,引发他们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在下课之前,教师以提问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概括主要内容;当学生出现困惑时,提问能为他们的思考指引、点拨,帮助他们拨开迷雾。比如在教学译林版九上Unit7Films的Grammar时,教师在结课时让学生来总结so...that和such...that联系与区别,通过学生的总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者都是引导结果状语从句,但so...that之间用形容词或副词,而such...that之间用名词短语;同时总结了sothat和so...that的区别是:前者引导目的状语从句,后者引导结果状语从句。

3.选择提问对象,促进深入理解。在传统的课堂提问中,问题往往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相匹配,让学优生回答基础问题,他们无须思考便可作出轻松回答,难以激活他们的思维;让学困生回答综合题,会出现回答不全面、不深入的情况,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自信。教师要因生施问,要为不同学力的学生匹配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关注后进生的发展,让他们也有被公平提问的权利。教师面对他们提问时,要有意识地降低难度、放低提问起点,让他们能顺利地回答问题。比如在教学译林版九上Unit3Teenageproblems的Reading“WhatshouldIdo?”时,教师让学困生说出他们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don’tgetenoughsleep,don’thavetimeforhobbies,getlowmarksinexam,haveproblemswithparents...然后让学优生针对学困生的每个问题给出科学可行的建议,这样不仅帮助学困生解决了问题,同时也给学优生一个思考、提高机会,促进学优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

三、活动促学,梳理整合,深度理解

教师不满足于语言知识的积累、知识体系的建构,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活动,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能力素质、文化意识的提升。传统的阅读教学活动固化,学生被动应付,缺少参与感;教学目标止于浅表,囿于语句学习,缺乏深层解读。

1.紧扣学习主题,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要立足语篇,紧扣主题,设计能促进学生理解的活动。教师引领学生依标题进行猜测、推理情节,融于语境之中,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创设与语篇内容相关联的情境,让学生融入语篇之中,获得真切的体验感。情境,能调动学生阅读内容的兴趣,能拉近语篇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对语篇形成初步的感知。比如在教学译林版八上Unit1Friends的Reading“Bestfriends”时,教师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选择文本中的Betty,Max,May三人中一个做朋友,并说明选择原因;如果一个都不选,请介绍自己的朋友,并说明自己选择朋友的标准。择友是生活的问题但紧扣文本内容,拉近生活和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学以致用,充满体验感。

2.概括梳理内容,整合关键信息。学生阅读语篇内容,并对各段落进行概括,能抓住关键句分析,以把握语篇的脉络与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在语言情境中,抓住重点词汇、语法等内容感知语言。教师要引领学生细读并梳理情节,感知语篇所阐述的观点,能清晰地呈现信息。学生精读语篇内容,能借助于关键词句深入挖掘语篇中语言表达方式、蕴含的主要内容。语篇内容的梳理离不开对关键词的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首句、尾句、中心句等关键之处去分析内容、揣摩语意,能帮助学生形成猜词、浏览的能力,能促进学生语言综合素养的提升。

3.深入研读语篇,开展探索活动。学生要深入研读语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去整合信息、判断分析,运用所学语言内容去表达交流,将内隐的知识转化为交际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对话活动,让学生扮演人物角色,能立足于角色的立场去设计并展开对话,以同理心去思考沟通,能促进他们对语言知识的理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意见分歧处开展辩论活动,让他们选择正方或反方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支撑的材料,去判断、分析、整合、推理,形成批判辨析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译林版九上Unit2Colours的Task时,教师用多媒体呈现几幅广告图片,让学生来评价,哪些广告比较好,哪些广告比较差,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和所学的知识给出不同的观点。

四、小组共学,互动交流,提升技能

小组共学,以任务为先导,以全员合作为动力,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能短时、高效地完成探究任务,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成绩、能力、性格、特长等方面合理分组,通过取长补短、相互协作实现共同进步。

1.依情选择合作,形成深刻认识。部分教师凡任务必合作,认为合作越多越好,这样不仅耗费课堂时间,还影响学习效果。教师要依据内容、学力、难度等选择合作的时机,在学生依据个人力量难以解决困难时因势利导,让他们通过探讨、交流,促进对知识的建构。小组成员相互分享、彼此协作,在互帮互动中巩固知识,在扮演对话中形成深刻的认识。共学任务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的积极性,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语言基础、表达能力设计共学任务,让他们能积极融入到合作学习之中,在语音、语调、词汇、语法、句型等方面展开探索,能高质量地完成共学任务。

2.合理调控时间,提升共学实效。在小组合作共学中,教师往往认为留时越长,学生的讨论就会越深入,其实讨论时长与合作效果呈“n”型的曲线,留时过长反而会让讨论内容偏离主题,讨论沦为“聊天”。但有时部分教师留时过短,讨论浅尝即辄,未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合作讨论成为一种“摆设”。教师要依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现场反映情况,合理调控时间。在学生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地展开探讨交流,从不同的侧面思考、分析,为避免时间的浪费与合作的无效,先由学困生回答,由中等生、学优生补充、点评,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出镜”,也能大大节省合作的时间,能提升合作学习的效果。

3.灵活运用智慧,提升合作技能。在小组共学过程中,大家彼此分享、相互交流,不同的观点相互“摩擦”,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能催生新的问题、新的方法,也会产生各种意外情况。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提升应对的能力,能机智地处理课堂意外,让他们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之智在于有效的引导,要通过语境的创设、恰当的追问引发学生的思维交流,能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表达语言,能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部分教师忽略了合作技能的培训,导致共学推进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观点争论导致纪律涣散,表达不畅而难以为继,学优生强势而独霸话语权,性格内向的学生而沦为看客。教师既要在课前做好预案,想出周全之策,让他们学会立足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也要注重合作技能的培训,以激励、降低难度、关键词提醒等提升他们表达自信,让他们敢说、善说。教师要为学生留有共同探讨的空间,让基础差的学生先说,基础好的学生补充、完善,这样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也能推进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综上所述,教师要由“教”向“学”转向,以多种方式促学,激发学生的探求意识,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教师要教会“学”的技能,通过独学、共学等方式瞄准“学点”,能促进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语篇结构的梳理、文章内涵的理解,从而能促进语言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者:杨来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