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运用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运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以及素质教育现念的推进,“以学论教”成为新课程的一大要求。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有效性,则需要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对学生“究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了多少”加强关注。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条件以及资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以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从而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切实打造有效课堂。

一、设计良好情境,明确学习课题

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需要在课堂这一环境中进行。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利用好教材,创设与学生认知需求相贴近的情境,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为后续的物理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成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策略与手段。每一堂课都需要引领学生理解这一节课要学什么,以此入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投入学习进行探究。首先,创设实验情境,引出即将要学习的课题。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作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其物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几乎渗透生活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身边的物理事实与现象相结合。教师应创设物理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物理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以及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学生在问题的解疑中,感知学习物理的重要性以及价值,通过开展思维活动,学生逐步理解与掌握物理知识。教师创设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向正确的方向深入下潜探索,直至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并利用物理知识解释自己身边的物理事实与现象。物理课堂上通过思维训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浓厚兴趣,能促使激发学生迸发思维火花,提高学习有效性。比如,教授“气体的压强”一课时,教师创设演示实验这一情境,实验器材包括易拉罐、酒精灯、水、橡皮泥等,通过实验的开展,让学生发现易拉罐是如何变形,并且发出声音。整个实验既有具体的形象,也有声音,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对本节课具体学什么,心中有了明确性。而这些实验的真正价值不仅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这一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一系列问题的设置中,实际上是将学生从浅层、直观的认知引向步步深入,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深入感知具体的物理内容,不断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在问题的导向下,激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灵活性。其次,引入生活实例,导入课题。学生就物理知识与生活现象相联系,积累了部分的感性经验,有些现象在课堂不便进行观察以及演示,教师可列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从而导入课题。比如,学习“分子热运动”,所创设的这一教学情境则是围绕当前人们在装修房屋中会闻到甲醛气味,那么甲醛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而如何防止消除甲醛,从而引导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到有关甲醛对人体造成危害的信息,列举出具体的生活实例,也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并成功地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多向性思维。最后,深入思考,导入课题。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注重对教材中所蕴涵的思维素材进行深度挖掘,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以及层次性,使学生在开展思维活动中,学会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推理、判断以及概括、总结,逐步掌握逻辑思维方法,有序思考、探究以及解决物理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得以优化。教师可以站在理论或实践的这一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导入课题。如电磁感应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则是“大家都知道电产生磁,那么磁究竟能不能产生电?”这一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讨论与思考,进而顺利导入课题。

二、开展实验探索,明晰物理知识

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物理教学则是充分运用实验手段,不断帮助学生理清知识,对物理的概念与物理规律加以明晰,不断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在具体的物理教学中,受到惯性思维的限制,学生对物理概念或规律进行理解时,常常会产生一些错误认知。这时,教师可借用一些实验让学生看到实验结果,最终与自己的预期结果不符合,从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而师生之间围绕这一情况进行分析、讨论以及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通过实验对学生预期结果进行验证的方式与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刻,同时改变和纠正了学生自我的错误认知,牢固地记忆相关的物理概念与规律。采取实验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且通过趣味性的开展实验,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在有趣有味中始终保持思考与学习的注意力。根据学生具有好动爱想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实验的操作与观察,及对结果进行分析,让学生有效掌握基础的物理知识,培养初步的实验技能以及创新思维,成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具体的物理教学中,学生要动手、动脑,投入实验活动,提高知识,培养创造才能以及思维能力。物理课堂中演示实验分为验证性以及探索性两种实验。大多数的演示实验是验证式实验,对知识的正确与否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引领学生巩固和加深认识物理知识的基本规律以及原理。而验证性这一实验,实际上使学生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与态度得不到锻炼,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主动探索的能力。开展探索性实验能促进学生思维、创造、观察以及解决问题等的能力。物理教学要让学生成为探索者、发现者,使其乐于投入动手实验,不断获取知识,掌握规律,也闪现创新火花,发现物理原理的奥秘。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对实验的设计过程进行再现时,利用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何要这样进行操作?”“换另一种方法可行不可行?”通过渗透这一物理思想,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从获取知识变为对自然规律的主动探索,从而使其理解知识、习得知识更为扎实与牢固,同时逐渐掌握科学方法,秉承科学态度。为了确保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面对实验中的重难点操作,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引领学生通过观看微观的、宏观的以及极快、极慢等无法通过实验演示的物理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快速加强对知识的通透理解。而多媒体课件利用其自身优势,展示课堂实验中无法演示的部分,突破了教学空间以及时间的束缚,逼真模拟实验过程,对物理实验过程中一些场面灵活地放大与缩小,使学生对重难点部分存在的疑惑得到释然,更快理解知识,不断获取信息,也能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语言科学规范,提高教学有效性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方法手段等因素,而教学语言实际上对课堂的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当教师运用流畅而富有艺术感的教学语言,学生的注意力极易被吸引。在物理课堂上,教师采取艺术性的语言,学生精神上的享受,启发学生思维,开发智力,进一步促进教学效果的达成。中学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如果教师在讲课中平铺直叙地讲述物理知识的基本概念与定律等,难免会枯燥乏味,使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而教师采用艺术化的导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求知欲望变得强烈,注意力被吸引。首先,教师的语言体现新颖性。通过新颖式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学生探究知识的良好氛围。采取提问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如在导入语言中,“让同一高度的石头与羽毛下落,究竟哪一个先着地,原因是什么?”提问式的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除此之外,可采取新闻式、悬念式等的导入语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教师的语言应用还要具有亲切感,通过合理语言以及合情语调引导学生,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师产生共鸣。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设计语言,且要短小精悍、简洁明了,让学生一听就明白,不至于过于啰唆引发学生排斥情绪。教师亲切而又新颖的语言会吸引学生,也能使教学效果得以保证。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情感才能真正地引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而教师的语言还要具有韵律与节奏,使学生在这一语言的感染下,自然体会教师语言中所包含的节奏美。物理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表达需体现准确性,并且控制好语言速度,而语调抑扬顿挫,给予学生美的感染。当教学语言具有了节奏美、音律美以及和谐美时,学生的兴趣才能被调动。最后,教师运用语言既要凸显灵活性,更要具有科学性、逻辑性以及思维性,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学生、启发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具体讲课中,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的严密性以及规范性,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当教师运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进行教学时,学生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便能效仿,并运用于学习物理知识中。教学语言既包括肢体语言,也包括声音语言。教师在借助肢体语言表达物理知识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声音语言既有优雅的姿态,还风趣与幽默,并且知识渊博,这些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专业素养,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引领学生自觉投入课堂学习,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四、调动情感因素,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学习不是知识的单向传授与灌输,而是心灵与心灵的交融与碰撞。情感是学生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因素之一,通过营造和谐而民主的教学情境,师生之间构建良好的情感关系,彼此以情唤情,以情激情,从而始终维持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教师积极与学生展开情感的沟通与协调,彼此建立信任与合作关系。当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表现情感积极而且亢奋,自然也能让学生受到感染,调动自我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合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整个教学更为充满活力,学生释放自己的个性,凸显主体性,发展创造性。此外,可通过搭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平台,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师根据班级实际,将不同层次学生按照组间同质以及组内异质的原则加以科学分组。每名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不断提升学习效果,增强优良学生的自信,促使困难学生得到帮助,在互促共进中获得共同的发展。教师选择恰当的合作探究的内容,切实把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实际,进一步分配学习任务。给予各小组活动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发挥各自智慧,积极表达个人见解,交流讨论,不断调动自我的思维深入探究知识,有效获取知识。

五、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展现物理原理

由于物理知识的抽象性,因此在很多学生眼里基本只是背公式和做练习,因此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信息技术的使用能让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更具深度的物理知识,让物理知识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尤其是能呈现一些很难观察以及过于微观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清晰理解物理知识的概念,从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分子的热运动、电荷定向运动这种很难观察甚至无法用肉眼观测的物理现象,以及核裂变、加速器等无法展开实验的物理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网络物理实验室展开,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微观物理的变化,感受到物理的魅力,从而投入物理学习。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信息量巨大以及能及时共享,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第一时间获取各方面的物理知识内容,还可以将时事热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物理知识相融合,确保学生在兴趣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平抛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的形式对平抛运动和水平方向直线运动以及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对比进行播放,并且在课堂上进行慢速播放和逐帧播放,让学生充分观察运动之间的区别,进而更直观、更充分地了解平抛运动的概念。这样能让一些过程太快的实验变得更细致,让学生能充分观察实验的过程,让学生对物理实验提起更高的兴趣。

六、结语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实施,需要教师最大化地组织教学,开展富有生机的教学,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切实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杨海疆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