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下机器人专业“1+X”双语教学

一带一路下机器人专业“1+X”双语教学

[摘要]双语教学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必要条件,为助力我国智能制造强国战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双语课程为例,分析影响双语教学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从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师资队伍、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以提升技术技能为核心,重新构建融入“1+X”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工业机器人双语教学新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智能制造;双语教学;工业机器人技术;1+X

一、工业机器人专业双语教学的意义

现阶段,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国际化办学,特别是“双高计划”院校,更加重视培养国际化人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立项单位,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专业群重点建设专业,尤为重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双语课程教学。在党的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教育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也要求大力开展合作共赢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培训领域的覆盖面。“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实施为双语课程教育深化改革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在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发展目标中,工业机器人作为其核心设备,被列入重点发展的十大方向之一。近年来在各行各业中都有着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案例,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因素都在推动着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步伐,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的缺口却日益增大,尤其是懂双语的国际化人才更为稀缺。工业机器人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先导性产业,急需既掌握专业技能,又会双语进行国际化交流的复合型人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1+X”职业技能要求为标准,调整课程教学标准,重构和序化教学内容,建设融合专业技能和英语能力的工业机器人“1+X”双语教学意义重大。

二、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双语教学的需求日益凸显,但是从目前高职院校的开设与研究数量上来看,还与需求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具备专业技术技能的高职学生应该成为传播中国制造、中国技术和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但是在英语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都比较高。要求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有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能准确掌握和使用英语专业词汇和语法。而高职学生英语功底普遍较差,很多学生都是在应试教育中学习英语,难以达到应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对于一门全面融入英语的双语教学模式,需要一段很长的适应时间。通过对陕西省内兄弟院校及相关文献调查发现,尚未有省内高职院校开设有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相关双语课程案例,但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对外合作办学与学习交流,高职院校留学生的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而双语课程教学模式、课程资源、课程体系建设有待改进,并形成符合职业教育特点且具有自身特色的双语教学模式。

三、工业机器人“1+X”双语教学路径

“一带一路”作为国家在对外交流合作上的顶层设计,在实施与建设过程中涉及诸多领域的合作交流,如文化、教育、贸易、基建等等。“1+X”作为新的职业技能标准,在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通过坚持正确的理念,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师资队伍、评价考核等方面进行更多的研究和创新,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双语教学新路径。

(一)衔接“1+X”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弘扬军工精神、工匠精神,适应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育训结合,德技并修”。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培养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原则,依托教育部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中心、FANUC产业学院,构建“1”与“X”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校企七联动、工学七耦合”军工特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立德树人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两条主线,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与装备制造产业对接融合,与区域行业企业深入合作,准确定位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把握产业转型升级对拔尖人才的新要求,依照职业岗位技术标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把智能制造企业对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直接反映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并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与智能制造企业的需求无缝对接。

(二)重构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紧扣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对应“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岗位技能标准、大赛技能要求,以岗位标准制定双语课程教学标准,以课程建设推动双语教学改革,以技能大赛拓展双语教学内容,以“1+X”职业技能证书进行课程学习的行业检验,对岗课赛证相应的知识、技能体系进行解构、重构,按照双语教学的建设理念和岗课赛证融通的要求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双语课程体系。与ABB(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新奥时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通过“X”证书中的职业素养、基础知识等要求与现有双语课程体系、双语课程内容、双语课程学习目标进行逐项对比分析,将专业课程内容补修和模块化课程整合,将X证书课程体系完全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制订核心课程标准,共同开发专业课程,联合讲授专业核心课程,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实现书证对接融合。以大赛平台和“X”职业技能证书平台为基础,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及创新创业大赛融入课程体系。设计技能逐级递进,能力渐次提升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采取主辅结合的形式。主线为双语课堂教学,涵盖公共实践环节、理实一体教学环节、岗位实践或顶岗环节;辅线为第二课堂课外培养,以技能竞赛、行业认证、专业认知与实践、特长生、创新教育、校外社会实践等为载体展开,与主线相辅相成、共同培养。

(三)构建融合贯通、互联共享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课程教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在“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依据岗课赛证的课程体系,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双语课程资源主要分为网络资源和自建资源。网络资源主要利用各大学习平台已建的现有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选课自主学习;自建资源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为依托联合北京华航唯实共建双语教材和实训手册,按照双语体系将课程资源按照课程结构划分为五大模块,分别为工业机器人基础概述、工业机器人基本操作、工业机器人坐标系设置、工业机器人编程控制和机器人系统参数设定及程序管理等。各个教学模块包括教学视频、课程PPT、讲义、习题等资源,并联合超星平台建设有课程教学网站,可以让学生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条件下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将“X”证书中的职业素养、基础知识等要求与双语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学习目标进行比照,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补修和模块化整合,共同制订核心课程标准。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应用赛项,以及创新创业大赛等赛项所涉及的技能点、新技术融入课程标准及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四)外引内培,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

作为双语教学与交流的工具,英语的应用能力为良好的沟通和学习建立了桥梁,但是英语只有和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人文文化结合起来才能在实施与建设中发挥出真正的价值。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不仅要懂英语还要具备应用英语讲授、分析、推导专业知识的能力,这对教师的综合素养要求极高,双语教师的缺乏是制约双语教学开展的一大瓶颈。一方面,通过有计划的引进一批高素质具有较强的英语功底和扎实的专业技能的专业教师。另一方面,通过内部培养完善双语型师资队伍,从英语基础较好的专业教师中选派一部分到国内外进行重点培训,主要提升英语的运用与表达能力。通过针对性培养,从内、外两个维度深入,打造一支既懂技术又懂英语的高素质双语教学师资团队,保障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双语教学的质量。

(五)建立多元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一个科学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是双语课程教学良好运行的保障,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故在评价方式上也与传统的侧重期末考试有所不同,考核评价全程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注重学习的过程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照“1+X”职业标准和大赛对技能的要求,根据不同模块知识点的学习目标,由教师确定不同的考核方式,如核心理论模块采用大作业、课程设计加试卷笔试的考核方式,在考核中融入专业英语的理解试题,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度;实践性较强的模块采用实操+仿真的考核方式,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并将平时的课题表现、互动次数、课后作业等纳入平时考核成绩中。同时在考核结束后,及时组织教师和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双语课程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及考核的难易程度,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一带一路”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的支持与热烈的响应。根据“一带一路”倡议,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双语教学建设将加快打造融合专业知识与英语能力的国际交流新通道,将站在更高的维度,推动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发展,将突破传统双语课程模式,融入“1+X”职业标准和大赛技能要求,培养具备“技能+英语”的复合型智能制造领域紧缺人才。

作者:胡春龙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