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情的感人故事范例6篇

关于亲情的感人故事

关于亲情的感人故事范文1

天底下,唯有母亲的事业,只有付出不求回报。在浏览网页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这句话,眼睛一亮,想想我们平时打交道最多的就是一些中老年人,这些老人一辈子辛苦付出,把青春年华都献给了祖国建设,献给了丈夫和子女,自己收获的却是一身的病痛。如今老了,是该我们这些年轻人回报的他们的时候了,想到这里,利用母亲节为由头进行情感诉求就成为活动的核心点,这也正好迎合会议营销最常用的情感投资方式。俗话说:只有感恩才会天长地久,母亲给了我们生命,给我我们伟大的爱,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再加上有一句广告词:女人是水,母亲是女人,也是水,而母爱也像水那样涓涓细流,连绵不断。以上素材为我提供了灵感,当即确定了5月14日母亲节活动的主题:母爱似水,感恩相伴母亲节新老顾客联谊会。有了活动的主题,只代表有了一个邀请顾客参加本次活动的由头。把顾客邀请来之后用什么样的氛围促使让他购买我们的产品呢?

细节决定成败,用细节感动母亲

经验告诉我,一个顾客要达成销售,除了产品功效和前期的服务外,还需要一种情感氛围来触动他的购买神经,换句话说就是让顾客真正感动。我们的定下主题是母爱似水感恩相伴,既然是一个以感恩为主题的活动,那么在整个活动中营造一种浪漫、温馨的氛围就十分有必要,并且,要让这种氛围来感动母亲们,最终并且实现销售。那到底怎么样才能营造这种氛围,怎样才能让她们真正感动呢?

经过仔细分析我们的目标顾客群,我们发现:老年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经历丰富。她们经历了一辈子的风风雨雨,有的甚至是经历了大风大浪。就在这漫漫人生的旅途中,肯定会发生很多很多的故事让她们难以忘却故事,同样,有很多的故事会让她们联想到自己、回忆起过去。所以,沿着这种思路,我们定下了本次活动的主线:讲故事,讲关于母亲的故事,讲能让参会的顾客感动的故事。整个活动以讲故事为主线来展开,再穿插我们日常销售会议活动的一些基本内容,比如说专家讲座、老顾客发言等内容,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流程就基本上有形了。(见表1)

序号

内 容

1、主持开场白:讲母亲节由来,感恩母亲

2、讲述第一个故事:《母亲,我至亲至爱的人》

3、内部专家《产品知识》讲座

4、讲述第二个故事:《来世,我做你的母亲》故事

5、老顾客发言

6、讲述第三个故事:《爱的第100个理由》故事

7、公司领导发言、宣布活动优惠信息、销售环节

8、健康妈妈奖抽奖环节

9、结束

表1:《5. 14母亲节活动流程表》

可仅仅有活动流程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很多的细节问题需要思考。比如说:要什么样的故事能让她们感动呢?这些故事从又哪里来呢?讲故事的人能不能将故事讲好?现场的氛围怎么营造?哪个环节是这场活动的高潮和煽情点?怎样去制造这个煽情高潮?各个环节怎么衔接和配合等等,这些细节问题接踵而至,怎么办?千头万绪,但万事都有一个原点可以寻找。经过分析,我们定下两个需要马上解决的问题:第一,相关素材从哪里来?(主要指故事来源);第二,现场的氛围如何营造,高潮点如何煽情。

首先在素材收集方面,我们采用了高科技的手段网络。我们在网络上搜索关于母亲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在选择故事时遵循两个原则,首先,故事必须感动自己,在下载了故事后,先自己看,看能不能被感动,甚至流泪,然后让身边的同事看,如果能感动自己又能感动同事,就可以入围;第二就是要能感动顾客,这一点,我们采取了实验调查法,在部分老顾客中实验,看看能不能被感动。经过严格筛选,最后我们选了三篇文章:《母亲,我至亲至爱的人》、《来世,我做你的母亲》、《爱的第100个理由》。这三篇文章在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母爱和母亲的伟大。为了更好的配合母亲节这个活动主题,我们还下载了跟母亲有关的音乐《母亲》、《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懂你》等,并根据不同环节的需要,分别为每个故事配了一个背景音乐,同时,为了表达我们这些员工对母亲的节日的祝福,我们还专门到网上下载了《母亲节问候》的Flash(7位小学生对母亲说节日快乐以及祝福语),在活动开始前播放。

其次就是活动现场氛围的营造和高潮点的制造,这也是重中之重的环节。根据以往操作活动的经验分析,顾客购买产品的两个重要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老顾客发言,因为在老顾客发言里他们可以寻找到同感,从而被同化;第二个环节就是订机前的氛围,也就是本文指的让人感动的环节。所以,我们决定就在这两点上下功夫。首先是老顾客发言环节:结合了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我亲自就发言的思路和重点与发言顾客本人进行了沟通,最后确定发言的主要思路:首先简单的叙述自己这操劳的一生,再从劳累一生以至积劳成疾,到遇到公司的员工、感受了公司的产品和亲情服务,最后到购买公司产品并重获健康,再感谢公司等。尽量选择大众化的经历让每个顾客在发言顾客中寻找到自己的影子,并达到同病相怜的效果。其次就是第三个故事的讲演环节,这个顾客在整个活动的环节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在顾客发言后,马上就要让顾客感动,所以,这个故事在讲演的时候,我们做了很多细节工作。比如说在讲解第三个故事的时候,全场灯光关闭,同时点亮我们提前准备好的蜡烛,并且有各专卖店经理手端蜡烛徐徐走上舞台,哼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背景音乐,与此同时,全场的员工手拿着康乃馨慢慢的从顾客的身后走向顾客,并将香花轻轻的放在顾客手中,轻轻的道一声:妈妈,节日快乐!这样一来,整个现场显得十分神秘和温馨:听着似曾相识的故事,手捧着香花,享受者不是儿女胜似儿女的祝福。

万事俱备,只欠执行

关于亲情的感人故事范文2

[关键词] 文本分析;心理电影;经典叙事;悉德・菲尔德;普洛普;布雷蒙

电影因其独特的呈现方式、技术特点,已经成为将人类潜藏的心理活动显现为外在动态信息的重要形式。心理电影,往往更集中于表现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以人性和心理作为其情节工具,反映或展示某个心理学原理或者某种典型心理障碍,因此影片常常涉及幻觉、梦境等叙事时空,并伴随着精神创伤的治愈和心理障碍的突破,从而表达寻求心灵安宁的自我救赎主题。而幻象、创伤、投射、错位、记忆等心理元素也成为影片必备的叙事内容。也正是这些元素的碎片化特点,要求心理电影要在传统的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做出各种大胆的变化,最大限度地利用记忆碎片,对其进行重组和演绎,将真实的自我、投射的自我和创伤本身交错在一起,虚实呼应,自圆其说。

“大胆的变化”,虽然促使心理电影形成了独特的影像风格和表现手法,但同时也带来了“无视传统叙事结构”的评价,从而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饱受争议。经典叙事理论经过前人不断积累、总结和认证,具有普遍适用性。因此,本文以《二次曝光》为个案,将心理电影纳入到经典叙事理论之下,探讨心理电影与经典叙事理论的诸多契合关联,以期明晰心理电影的叙事策略和叙事特色。

一、悉德・菲尔德电影“范式”下

《二次曝光》的结构分析 《二次曝光》是一部由李玉执导,范冰冰、冯绍峰和霍思燕领衔主演的中国电影,是一部典型的以自我救赎为主题的心理电影,充满着“过往”和“当下”的不断穿插,“幻觉”与“现实”的情感错位,但正如悉德・菲尔德在经典模式的基础上为电影故事总结了一个基本“范式”,其中包括开端、中段和结尾三幕,以及第一幕和第二幕结束部分的情节点。所谓情节点“任何一个偶然事故、情节或大事件,它‘钩住’动作并且把他转向另一个方向。”[1]

《二次曝光》其实是“关于一个故事的两个故事”。影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关于童年创伤和残酷真相的故事;第二部分是一个关于爱情、友情和背叛的故事;第三部分是一个寻找记忆的事件。“寻找记忆”作为关键事件将“母亲之死”“幻觉世界”这两个故事固置在一起,形成了“关于一个故事的两个故事”。而无论是一个故事,还是两个故事,它们都有故事最基本的结构,符合悉德・菲尔德的电影“范式”。

“一个故事”。开端,母亲之死,童年遭遇母亲被杀变故的宋其跟随刘建长大,她在养父车祸去世后的一次远行中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导致精神崩溃;中段,幻觉世界,宋其开始产生幻觉,并在幻觉中因遭遇感情的背叛而杀人逃命;结尾,寻找记忆,宋其从幻觉中清醒,寻找丢失的记忆和人生;情节点Ⅰ,宋其远赴新疆,发现母亲被杀真相;情节点Ⅱ,幻觉消失,宋其清醒。

“两个故事”。“母亲之死”,开端,与宋其相依为命的母亲惨遭杀害;中段,抚养宋其的刘建车祸去世,宋其在养父日记的指引下远赴新疆;结尾,宋其在发现母亲被杀真相后精神崩溃;情节点Ⅰ,母亲被杀;情节点Ⅱ,发现“父弑母”的真相。“幻觉世界”,开端,原本工作顺利,爱情甜蜜的宋其在偶然间发现男友与闺蜜(周小西)对她的背叛;中段,愤怒的宋其杀人逃跑,并在逃跑期间误杀警察;结尾,宋其报警自首;情节点Ⅰ,宋其发现丝巾,产生怀疑;情节点Ⅱ,宋其幡然醒悟,决定自首。

无论故事如何地进化或者变革,或是被怎样地分割和细化,电影都有最基本的形式和内容结构,也就是它的“范式”,这是故事不变的元素。

二、克洛德・布雷蒙的“叙事序列”理论下

《二次曝光》的结构分析 法国叙事学家克洛德・布雷蒙在《叙事逻辑》一书指出“任何叙事都遵循一个具有双重可能性的基本序列”,而基本的叙事序列能够产生若干复杂的组合类型。其中有三种基本的可能性或序列组合类型:连续、嵌入、并列。

电影《二次曝光》从“一个故事”的叙事时空来说,属于“嵌入”式的序列组合类型。影片有着基础的序列,伤痛―迷失―救赎。“母亲之死”带来的童年创伤为宋其精神崩溃产生“幻觉世界”提供了可能,促使行为得以实施。而在幻觉行为实施期间,影片叙事时空发生改变,从现实到幻象,从主人公的外在行为表现到其内在精神展现,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故事,一个全新而完整的叙事序列。幻觉中,宋其发现男友与闺蜜背叛了自己(行动的可能性),然后愤怒杀人(行为的实施),最终报警自首(行为的完成),这是“幻觉”序列的结束。此时叙事时空也再次回归原来的现实,而“记忆的找回”也作为行动结果完成了整个序列。

从“两个故事”的内容和情感主题上来说,影片属于“并列”式的序列组合类型。“幻觉世界”除却其产生原因,在故事内容上和情感主题与“母亲之死”完全不同,“母亲之死”,关于寻求母亲被杀真相,关于亲情;“幻觉世界”,关于爱情背叛,关于爱情。两个故事相对独立,形成了两个并列的叙事序列。但与布雷蒙的理论不同的是,这两个序列不是由同一“动作”在不同序列中的不同功能而产生联系的,而是如同两匹完整的布被“寻找记忆”这一行为“缝合”起来,建立结构上的联系,通过人物、情感、情境以及事件“相同性”做到内容上的融合。

借助悉德・菲尔德的电影“范式”和布雷蒙的“叙事序列”分析,我们可知,时空交错、记忆闪回作为心理电影的标志性元素大量出现在影片中,但它们并非“无视传统叙事结构”,并非杂乱无章地聚集在故事里,而是被强而有力和坚实的结构维系在影片叙事中。

三、普洛普“行动范畴”理论下

《二次曝光》的人物研究

在故事中,人物是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是矛盾冲突的载体,是叙事的核心,更加是作品创作的重点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普洛普在自己的叙事理论中将故事中的人物划分成了七类,称为七个“行动范畴”,分别是反面角色(侵犯者)、捐献者(施惠者)、助手、公主(被拯救的人)、送信人(委托人)、英雄、假英雄,和他们“各自的表演者”相对应。而这七类人物是由他们在故事任务中担任的“功能”来决定的。

《二次曝光》讲述的是主人公面对童年创伤与残酷真相时,深陷幻觉,自我救赎的故事。在自我救赎主题中,“英雄”“公主”“恶棍”三者往往是重合的,主人公要拯救的是自己,要战胜的也是自己;虽然“不曾离开”的刘东看似是主人公宋其的精神依靠、“白马王子”,但他在宋其深陷幻觉、努力挣扎时没有给予任何实质性帮助,是一个“假英雄”;反而是郝医生在宋其清醒后帮助她找寻丢失的人生,充当“帮手”。

借助七个“行动范畴”,影片人物的关系和功能将会更加清晰,而“行动范畴,并不完全等同于影像中的某一专属人物,而是强调故事中不同段落和情节发展到不同时刻文本构成元素所具有的功能”[2]。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二次曝光》同一人物不仅在不同的叙事时空中担任不同的“行动范畴”,而且在同一叙事时空也被赋予多重的“行动范畴”。

四、经典叙事理论与心理解构的结合

《二次曝光》作为一部心理电影,承担了解构心理和叙述故事的双重任务。影片将大量的精神分析融入叙事结构和人物设置上,蕴涵于在“母亲之死”与“幻觉世界”的内在关联中,做到经典叙事理论与电影心理解构的结合。

“两个故事”,不同的叙事时空,相对独立的内容,却被影片用各种元素的“相同性”联系起来,建立了“母亲之死”和“幻觉世界”之间的投射关系。“幻觉世界”如“梦”一样是现实中“所见、所说、所欲与所为”,只是那现实中的事物、行为和情感已丢失了原有的逻辑载体,它们被打乱,重组,最终重建在一个全新的故事里,连同自己的欲望也在这一个世界中被具象地表达。杀人工具“橙色丝巾”作为主人公宋其对“死亡”的记忆深深印在脑海里,所以它在“幻觉世界”中再次成为杀人工具;宋其在母亲死后被带回刘建家时的那场雨已经与她的悲伤和痛苦建立了深深的联系,所以当在她“幻觉世界”中发现男友与闺蜜的背叛时,天空下起了雨;两个叙事时空内都有“车祸”,两次都发生在刘建身上,宋其都是无能为力,两次都引起事情发生转变。现实在幻觉中渗透,表达。

人物作为最为具象和最具戏剧张力的叙事元素,是影片解构心理的重要工具。“两个故事”中,名字相同的人物拥有不同的身份,却有相同或相似的叙事功能或情感功能。“幻觉世界”中人物的设置承载了主人公对于“母亲之死”中人物的情感和欲望。

影片中相同的道具、事件、场景和精巧的人物设置遵从经典叙事理论和心理投射原则,将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欲望外显在故事结构和人物中,使其成为不可或缺的叙事元素,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推动了情节发展,而且实现了对主人公的心理解构和精神分析,达到了经典叙事理论与心理解构的完美结合。

五、结 语

通过对《二次曝光》进行经典叙事理论的分析,我们得知心理电影并不是大众批评的那样“无视传统叙事结构”,影片不仅进行了心理解构和精神分析,更是符合了经典叙事理论的基本结构和人物设置。

心理电影,蕴涵着自我救赎的主题,有错位的情感,有创伤的疼痛,有交叉的叙事时空,有投射,有隐喻,有幻觉,这些阻碍观者理解和感悟的元素在经典叙事理论解读和分析下易于理解和体会。悉德・菲尔德关于电影故事的“范式”,有利于我们理清交错的时空,从本质上认识故事基本形式,了解故事基本内容;布雷蒙的“叙事序列”理论注重解决“如何讲故事”的问题,通过灵活运用序列组合模式解析文本,理解故事整体的叙事结构,掌握故事各个部分的组合方式及其内在逻辑;普洛普的“行动范畴”理论则通过揭示人物类型和功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和细致探索文本深层含义。

经典叙事理论不仅可以应用在心理电影的解读上,更可以用于心理电影的创作中。不同的是,创作是从内而外的,从心理到影像,从解构到结构,这时经典叙事理论可以作为心理电影的创作指南,将抽象的、内在的心理元素具象化、外在化,将情感和欲望融入故事中,对应心理结构构建叙事结构,根据情感功能进行人物设置,帮助心理电影形成严谨而独特的叙事表达。

[参考文献]

[1] 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创作指南[M].魏枫,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2: 30,12.

[2] 侯薇.浅析符号学分析在影像意义解读中的应用――以短片《人质》为例[J].当代电影,2012(04).

[3] 李军.特效叙事:当前电影改编的诱惑与陷阱[J].广西社会科学,2013(01).

关于亲情的感人故事范文3

[关键词] 受者;电影;故事

笔者虽然认为文艺界可以在道德、文化等方面为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但也赞同李安的说法:“如果一个导演有使命感去改变什么是不实际的。只能去拼命做些东西,产生一点影响。”

最近几年,中国内地的导演确实很敬业,电影年产量急剧增长,票房也一再飙升——“2011年中国共生产各类电影791部,总票房达到13115亿元人民币”[1]。但是,如此多的电影,真正能得到观众好评的、能被广为流传的不多;如此高的票房,真正能赚钱的电影没有几部。

影响电影创作水平与质量的因素很多,改变国内电影市场现状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认为,在说话者、话题和听者中,决定对话目的和内容的要素是听者。[2]所以,考虑到中国人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笔者结合自己观看过的几部电影,立足于观众的视角,仅从“说故事”的角度分析创作“好电影”的“奥秘”。

一、能把故事讲清楚

一般观众看电影,看的都是剧情,也就是其中的故事。观众如果看不懂电影所讲的故事,就不会给电影很高的评价,有些人甚至在中途失去“继续看下去”的耐心。

观众中很少有人反思经典电影为什么被称为“经典”,但百分之百的人都能概述自己心中的“好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原因很简单,依据最小代价律,[3]169观众记故事比记具体的镜头、场景更省力,所以故事自然而然地被记住了,镜头、场景等细节则在无意注意的作用下“有选择”地被记住了一部分。

在传播过程中共享的是符号,不是意义——意义因人而异、因传播环境而异。[3]69所以,为了减少对故事理解的干扰,故事的主线越清晰越好。《建国大业》明星很多,票房很高,把那么复杂的历史、那么多的故事压缩糅合在一起也确实不容易,但若论传得广、传得久远,却不一定能与朝鲜老电影《卖花姑娘》、国产电影《海洋天堂》相媲美。原因很简单,前者的故事高度浓缩,线索也很多,如果没有一些历史常识,很难说清楚里面的故事;后者则是细细道来的故事,而且能够触及更广大人群的情感——当年创作和监制电影《卖花姑娘》的人是金日成之子,[4]所以,当年拍《卖花姑娘》的主旨应该是用一家人的遭遇演绎旧社会人民的苦难,教育人民热爱新社会。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能上升到较高的政治层面来理解这部电影,但这并没有影响观众对影片的评价,因为他们都无法抗拒故事本身对自己心灵的震动。《海洋天堂》把肝癌父亲对自闭症儿子的牵挂演绎得淋漓尽致,不知道有多少人边看电影边流泪,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含着眼泪把电影看完的。

二、内容详略得当,能抓住关键点、卖点

正如印度电影《圣雄甘地》的开场白——“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用一个故事说完,无法逐年逐月地叙述,无法巨细靡遗地全部拍出来,也无法将他一生中有关的人物逐一拍摄出来……”——没有办法用一部电影表现人物或事件的每一个细节,所以对材料的取舍很重要。

《卖花姑娘》主要表现穷人的苦难,所以,尽管花妮及其家人的苦难与白地主一家直接相关,但片中白地主家的生活情境很少,花妮一家的境遇占了绝大多数篇幅:母亲忍着病痛,受苦受累受委屈,她这样坚持的理由很简单——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给白地主家当奴隶;花妮为了给母亲买药,采花、卖花,挖野菜、卖野菜,攒了几个月,终于给母亲买到药了,她和妹妹一起像拿着宝贝一样,满怀希望地往回走,恰巧遇见一群人围着刚刚病逝的母亲——刚见彩虹,又来暴风雨;哥哥是一家人的希望,母亲去世后,花妮身无分文地去找哥哥,把失明的妹妹委托邻居照料——花妮得到哥哥已经去世的确定性消息,妹妹拄着棍子孤零零地站在山冈上等姐姐回来;花妮因为妹妹才九死一生地活着回来了,妹妹却被白地主家给害了;花妮无所顾忌地到白地主家拼命,哥哥不仅回来了,还带回了大难不死的妹妹。

“受众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他们被不同的内容所吸引。”[5]所以,尽管能够把故事说清楚的素材都是电影的取材范围,但是,能够吸引观众注意力、能够引起观众情感波澜的素材才是电影制作的最佳素材。《卖花姑娘》之所以能够铸就“经典”,是因为选取的素材能够“牵着”观众跟着它“七上八下”,欲罢不能。

与《卖花姑娘》相比,《海洋天堂》的故事简单了许多,但简单的故事并没有给观众“简单”的感觉。父亲的操劳、病痛与成年儿子的“无忧无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人感觉心里沉甸甸的。特别是父亲教儿子乘坐公交车那段故事,儿子不知道下车,父亲就坐在椅子上不厌其烦地重复公交车报站,不厌其烦地教儿子应和下车——儿子每次反应对了,父亲都鼓励性地说“大福真棒”。看父亲那灿烂的笑脸,联想到他沉重的压力,还有教21岁的男子汉如此简单的问题竟然需要采用此等方法,怎能不让人流泪——可怜天下父母心,哀民生之多艰,等等,一系列复杂的情感一拥而上。

所有令人感动的电影都特别注意“细节”,因为观众感情的闸门就需要这些细节去打开。《海洋天堂》如果不能用细节取胜,那么,它只能给人沉闷、压抑的感觉,但实际上,它却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

三、善于挖掘和讲述故事之外的故事

如果电影中只有主角唱独角戏,那么,这部电影的故事往往是单调的,而且有时也是不可能的,毕竟“孤掌难鸣”,所以故事之外的故事作为“辅料”有时是必需的、必要的。

《海洋天堂》充满了父爱,但另一种爱在其中也没有让人感觉多余,相反,在其中增添了生活气息,那就是邻居阿姨与父亲之间的感情。邻居阿姨对父子两个都很好,所以父亲两次把后事托付给她。

第一次,电影开始部分,父亲肝癌晚期,没有起死回生的希望,因为担心儿子大福没人照顾,所以决定带儿子一起葬身大海。临行前,父亲给邻居阿姨留了一把钥匙,嘱咐她七天过来照看一次家,还在桌子上给她留了一封信,以为是最后的遗言。投海后,大福解开了与父亲绑缚在一起的绳子,他死不了了,父亲也不能死了,所以父子两个平安地回来了。

第二次,电影临近结尾部分,父亲终于给大福找到了安身之处,但需要陪他适应一段时间。在搬家的时候,父亲和邻居阿姨坐到了一起,不仅告诉她因为怕拖累她而不能接受她的感情,还把贴在骨灰盒上的照片留给了她,让她帮忙贴上。

《海洋天堂》中有几个角色帮助父亲解决了后顾之忧,让人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但邻居阿姨的出现,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气息——邻居互相照顾以及相互守望的爱情。

其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很多时候都不是孤立的,所以有时为了刻画其中的某个人或说明其中的某件事而努力地把他们从与之相关的集合中剥离出来是行不通的。李连杰担任主演的《少林寺》《南北少林》,两部影片的主线都是报仇,但前者有“牧羊女”,后者有戴在小腿上的铃铛,而且两者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牧羊女给李世民和觉远(李连杰饰)送饭、假扮新娘掩护李世民逃走,然后才有李世民率领大军渡过黄河直取东都,使得正烧少林寺的王仁则乱了阵脚,落荒而逃,无家可归,无兵可调,顽抗至死;智明和尚(李连杰饰)腿上的那只铃铛,促使他不顾一切地跑到南少林,然后才有大家群起而攻之(赫索王爷)的痛快场面。

四、善于寻找推动故事发展的内在因素

尽管绝大多数观众看电影都不会用严密的逻辑来推敲故事的合理性,电影中的故事也不必严格地遵循逻辑,但是,电影创作追求逻辑上的完美还是必要的,因为遵循逻辑不仅可以进一步满足理性观众的需求,还可以使影片出现“点睛之笔”。

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讲述了一位好老师——尼克——改变了一个诵读困难学生——伊夏——命运的故事,同时产生另一个结果:尼克老师被同事、领导认可,并且从临时代课教师转为正式教师。那么,尼克老师对伊夏的所作所为,是立足于“职业”,还是立足于“就业”,还是由于更深层次的原因呢?答案是后者,是“教育爱”。

影片通过尼克老师与残障儿童的互动,初步展示了尼克老师对学生的耐心;面对残障儿童成功地表演节目以及节目结束后孩子和家长激动不已的场面,尼克老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表明尼克老师对学生爱得很深。尼克老师去伊夏家与其父母沟通,在长途汽车上帮助邻座的母亲照看婴儿,就像父亲照看自己的孩子一样“自然”;中途,尼克老师漫不经心地在一家便利店吃饭,突然发现有一个儿童在该店打工,他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在那个孩子身上,心情变得有点沉重,叹了一口气,然后请该童工坐到桌子旁边一起吃东西,期间还心疼地拍拍那个小孩。婴儿、童工,说明尼克老师拥有教育爱,爱所有的孩子。总之,尼克老师是真正的“园丁”,不忍心看见任何一株花儿枯萎,所以他尽力“挽救”伊夏——这才是故事发展的真正内因。

同样,印度电影《圣雄甘地》在向我们展示甘地所作所为的同时,还为我们很好地解释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起源以及甘地一心为民的心理基础。影片中不止一次传达这样一种理念:“我们绝不攻击他们,可是我们将承受攻击,经由我们承受的痛苦,他们会看清楚自己的不公正,这和攻击他们一样具有杀伤力。”此外,影片意安排甘地与美国记者在海边对话这一场景,通过“甘地”之口告诉我们,他小时候经常在庙里唱一首歌,其中有这样的歌词:“真正的信徒会了解,别人的苦难就如自己的。尊敬所有的人,不鄙视任何人。”坚持背后是坚定的信念和信仰,这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内在因素。

五、结 语

有人说,“好莱坞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观众心理学的潜心研究和学以致用”[6]。即便是我们不能跃进式地赶上好莱坞的水平,但至少我们应该从中学到“什么是受众中心”“如何以受众为中心”。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好”电影都具备上述四个条件,比如说,《卖花姑娘》就没有故事之外的故事,也没有进一步深入挖掘推动故事发展的因素——母爱、亲情——因为这些都没有悬念,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天然的。总之,只要影片把要讲的故事说清楚,故事够丰满,就可以了,不一定求全责备。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影2011年产量近800部,票房超130亿[DB/OL].省略/yl/2012/01-10/3591910.shtml.

[2] 徐美恒,李明华.公共关系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182.

[3] 南国农,李云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创作“卖花姑娘” 的[J].世界知识,2005(02).

[5] 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9.

关于亲情的感人故事范文4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唤起学生对母亲的爱,以自己的感情经验去体会主人公对母亲深沉的爱,再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精神世界指导行动的这一目的。同时,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必须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本教学设计还着力于通过文本让学生感知作者的写作手法,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整个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升。

【预设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以学生对妈妈的爱为感情基石,引导学生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

(3)初步感知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预设流程】

一、故事导入,感情铺垫

(1)出示公示“一刹那=0.018秒=母爱=奇迹”。

(2)播放音乐,师讲故事《母爱等于0.018秒》。

(3)揭题。

伟大的母爱的确让人感动,但儿女对母亲的爱也同样深沉,这节课我们将走进《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这篇课文,去感受主人公对母亲深深的爱。

二、体会主人公遇难时所处环境

(1)默读课文,再建印象。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并且或多或少都有了自己的体会,带着自己已有的体会再读一读课文,说不定你还会有新的感触。

(生读,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用眼卫生。)

(2)抽生读第一自然段,用一个词概括爱德华打电话时所处的情况。师:爱德华是处在什么情况下打这三个电话的?(生死关头)

(3)理解“生死关头”。师:生死关头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你从这一段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了爱德华处在生死关头?

(爱德华被困在南楼的第五十六层上,到处是熊熊的大火和门窗的爆裂声,没有生还的可能)

(4)朗读。师:你能用朗读把你的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生自由试读)

(5)展示,及时评价。

三、感悟课文

1.想象主人公打前两个电话时的心理活动

通过上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爱德华的第一个电话是打给XXX(生回顾)的,第二个电话是打给XXX(生回顾)的,我们能猜想出他打电话时心里都是怎样想的吗?

(给助手罗纳德打电话打算交待公司的事,给律师迈克打电话是想交待巨额财产的分配。)

2.揭示第三个电话的内容

师:的确,这两件事情相当重要,而且一件比一件更重要,可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在这两个电话没有接通的情况下,爱德华拨通了第三个电话。作者用省略号设置悬疑,让我们带着好奇心读完了整个故事,也知道了第三个电话的内容。那么第三个电话是打给谁的?他在电话里说过什么?(板书:妈妈,我爱你!)

3.体会作者的将故事情节安排得跌宕起伏写作手法

师:这个结果与爱德华的助手罗纳德和私人律师迈克俩的推断一致吗?“推断”什么意思?他俩的推断是什么?

生:“推断”的意思是猜测,他俩推断第三个电话很可能与爱德华的遗产归属有关。

师:课文在推断前加了“很可能”一词,这说明他们对自己的推断很有把握。可就是这样有把握的推断也错了,最后的结果却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推断和结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作者在介绍这个故事时,把故事的情节安排得这样跌宕起伏,更突出了主人公对母亲深深的爱。这是作者成功运用“文似看山不喜平”写作方法的结果。

4.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1)理解词语“悲恸欲绝”。师:为了了解第三个电话的具体内容,迈克来到了旧金山,见到了爱德华的母亲,快速的读这一自然段,你能从哪一个词强烈地感受到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生:悲恸欲绝。

师:为什么不用“悲痛”,“悲恸”什么意思?

(理解词语悲恸)

师:是呀,好一个“悲痛欲绝”,道出了母亲深深刺入心里的丧子之痛,写出了隐藏在文章背后的爱子之情。多么精妙的用词,作者多像一个善于调兵遣将的元帅,善于遣词造句也是写好文章的一个关键因素。(板书:善于遣词造句)

(2)情景表演。师:迈克和爱德华母亲见面的具体情境如何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将他俩见面时的情形表演出来,注意分好工,善于表演的同学表演,组内其他同学当导演。

①②③生合作完成表演任务。

②展示,及时评价。

5.回忆往事,感受母爱,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1)引读中心句:妈妈,我爱您!师:当迈克自信地询问爱德华母亲她儿子的财产安排时,母亲却摇摇头说(引读母亲的话:我儿子在临死前已不关心他在人世的财富,只对我说了一句话……)

师:这句话就是――(引读“妈妈,我爱您!)多么感人的一句话,可惜只有一句话,当时的爱德华一定希望自己能多十分钟时间,哪怕是五分钟、一分钟……能让自己多和妈妈说说话,向妈妈表达自己对她的爱意,然而,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刻了。同学们,我们是何等的幸运,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向自己的妈妈表达爱意,把你们对妈妈的爱写出来吧!闭上眼,想想自己妈妈,想想自己和妈妈之间发生的事儿 。(播放背景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

(2)抽生说,师进行即时性的评价。师引导学生说完后加上“妈妈,我爱您!”

(3)说说自己想到些什么事儿。当你在表达对妈妈的爱时,眼前都闪过一些镜头吧,说说你都想到了什么?

6.感受主人公对母亲的爱

(1)师引导学生从自己想到的事感情迁移到主人公身上,从而感受爱德华的心理活动,体会其对母亲的爱。

(2)教师引读中心句。师:当母亲慈祥的面容在爱德华眼前闪现,想到自己再也没有机会表达对妈妈的爱了,所以,当电话接通的一瞬间,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情不自禁地对妈妈说――(引读:妈妈,我爱您!)

7.用行动表达对妈妈的爱

师:爱德华一定不希望自己只是通过这简短的一句话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如果他还有时间,我想他一定会用自己的行动让他的妈妈感受到他的这份爱。同学们,我们比爱德华幸运,我们有时间让妈妈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感受我们对妈妈的爱。告诉大家,你平时是怎样或者是将怎样让妈妈通过你的行动知道你爱她。

8.从爱德华的第三个电话,你想到了什么

故事到些结束了,整篇课文都以对第三个电话的调查为线索,然而当谜底终于揭晓,悬念终于解开时,文章却戛然而止。正所谓“言已尽而意无穷”,故事这样的结尾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感受空间。当迈克知道了第三个电话的内容,他想到些什么,当看到这个故事的美国公民,他们想到了什么?今天,我们也读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从爱德华的第三个电话,你想到些什么?

四、内化情感

关于亲情的感人故事范文5

2017母亲节感恩教育活动方案一

活动主题:今年我长大了我为家撑起一片天 活动时间:2017-5-10 下午两点

活动地点:青年学院教学楼107教室(暂定) 活动参加人员: 组织老师:

海报设想:年轻有力的手掌将老年手掌包覆

活动主要内容及组织方式:

1、征文、征集微视频,5月4-9日下午17:00前接受投稿,5月10日进行表彰

文章需300字以上(诗歌除外),体裁不限;

微视频需在一分钟以上,可独白,可场景模拟,要求画面、声音清晰。

2、节目表演

学工社同学、班干部代表、老师各表演一个节目,歌曲、乐器演奏、舞蹈皆可 《感恩的心》手语舞蹈-老师节目

3、感恩母亲,爱无止境,短片欣赏及吐露心声感念母亲的辛苦付出,短片剪辑播放(妈妈由年轻变老的公益广告) 感念母亲的谆谆教导,严厉背后的落泪感念母亲的殷切期盼,凝视卧室的整洁,橱柜中自己常用的那套碗筷

每播放完一个视频,随机选三人谈感受。

4、今年我想为母亲做这几件事(呼应主题)

每人一套纸笔,写好,念诵。入场时即发放,告知呼应主题,写出来,到该环节主持人随机选人,令读出自己写的。

--主持人最后倡议大家回家给母亲打个电话。 5、我们是同乡

签领表写上家乡(省份相同即算),主持人宣读同乡姓名(事先由签到老师进行标注A,B,C)该环节由同乡相伴共同上台向天下母亲送出祝福(每组1分钟)

6、做手工、学育儿经

在周日下午三点开始,已作父母的可以带孩子过来学做手工,最重要的是可以互相分享

和学习育儿经验,还会有专业人士来分享国外的教育 ***亲子互动***邀请带小朋友来的同学携子共登台。

7、班级会议

各班主任老师露面和同学做简单互动,由其中一名老师进行班干部职责及班级群管理规定宣讲。

活动流程:(如两点时,人数不理想,顺延15分钟开始)

13:30-14:00 短片循环播放(感恩母亲,爱无止境,短片欣赏) 14:01-14:30 感恩母亲,爱无止境,短片欣赏及吐露心声

14:30-14:50 征文及微视频表彰(依次朗读及展播,每人获奖名字不同,不分先后) 14:50-14:55 节目表演(学生)

14:56-15:15 今年我想为母亲做这几件事(亲子环节加入,主持人问孩子想为妈妈做什么)

15:16-15:20 节目表演(学生) 15:21-15:35 我们是同乡 15:35-15:40 感恩的心-老师表演

15:40--- 带孩子来的可以去楼上参加手工及听讲座

2017母亲节感恩教育活动方案二

活动主题:母亲节,从感恩母亲开始

天底下,唯有母亲的事业,只有付出不求回报。在浏览网页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这句话,眼睛一亮,想想我们平时打交道最多的就是一些中老年人,这些老人一辈子辛苦付出,把青春年华都献给了祖国建设,献给了丈夫和子女,自己收获的却是一身的病痛。如今老了,是该我们这些年轻人回报的他们的时候了,想到这里,利用母亲节为由头进行情感诉求就成为活动的核心点,这也正好迎合会议营销最常用的情感投资方式。俗话说:只有感恩才会天长地久,母亲给了我们生命,给我我们伟大的爱,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再加上有一句广告词:女人是水,母亲是女人,也是水,而母爱也像水那样涓涓细流,连绵不断。以上素材为我提供了灵感,当即确定了5月14日母亲节活动的主题:母爱似水,感恩相伴母亲节新老顾客联谊会。有了活动的主题,只代表有了一个邀请顾客参加本次活动的由头。把顾客邀请来之后用什么样的氛围促使让他购买我们的产品呢?

细节决定成败,用细节感动母亲

经验告诉我,一个顾客要达成销售,除了产品功效和前期的服务外,还需要一种情感氛围来触动他的购买神经,换句话说就是让顾客真正感动。我们的定下主题是母爱似水感恩相伴,既然是一个以感恩为主题的活动,那么在整个活动中营造一种浪漫、温馨的氛围就十分有必要,并且,要让这种氛围来感动母亲们,最终并且实现销售。那到底怎么样才能营造这种氛围,怎样才能让她们真正感动呢?

经过仔细分析我们的目标顾客群,我们发现:老年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经历丰富。她们经历了一辈子的风风雨雨,有的甚至是经历了大风大浪。就在这漫漫人生的旅途中,肯定会发生很多很多的故事让她们难以忘却故事,同样,有很多的故事会让她们联想到自己、回忆起过去。所以,沿着这种思路,我们定下了本次活动的主线:讲故事,讲关于母亲的故事,讲能让参会的顾客感动的故事。整个活动以讲故事为主线来展开,再穿插我们日常销售会议活动的一些基本内容,比如说专家讲座、老顾客发言等内容,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流程就基本上有形了。(见表1)

序号

内 容

1、主持开场白:讲母亲节由来,感恩母亲

2、讲述第一个故事:《母亲,我至亲至爱的人》

3、内部专家《产品知识》讲座

4、讲述第二个故事:《来世,我做你的母亲》故事

5、老顾客发言

6、讲述第三个故事:《爱的第100个理由》故事

7、公司领导发言、宣布活动优惠信息、销售环节

8、健康妈妈奖抽奖环节

9、结束

表1:《5. 14母亲节活动流程表》

可仅仅有活动流程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很多的细节问题需要思考。比如说:要什么样的故事能让她们感动呢?这些故事从又哪里来呢?讲故事的人能不能将故事讲好?现场的氛围怎么营造?哪个环节是这场活动的高潮和煽情点?怎样去制造这个煽情高潮?各个环节怎么衔接和配合等等,这些细节问题接踵而至,怎么办?千头万绪,但万事都有一个原点可以寻找。经过分析,我们定下两个需要马上解决的问题:第一,相关素材从哪里来?(主要指故事来源);第二,现场的氛围如何营造,高潮点如何煽情。

首先在素材收集方面,我们采用了高科技的手段网络。我们在网络上搜索关于母亲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在选择故事时遵循两个原则,首先,故事必须感动自己,在下载了故事后,先自己看,看能不能被感动,甚至流泪,然后让身边的同事看,如果能感动自己又能感动同事,就可以入围;第二就是要能感动顾客,这一点,我们采取了实验调查法,在部分老顾客中实验,看看能不能被感动。经过严格筛选,最后我们选了三篇文章:《母亲,我至亲至爱的人》、《来世,我做你的母亲》、《爱的第100个理由》。这三篇文章在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母爱和母亲的伟大。为了更好的配合母亲节这个活动主题,我们还下载了跟母亲有关的音乐《母亲》、《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懂你》等,并根据不同环节的需要,分别为每个故事配了一个背景音乐,同时,为了表达我们这些员工对母亲的节日的祝福,我们还专门到网上下载了《母亲节问候》的Flash(7位小学生对母亲说节日快乐以及祝福语),在活动开始前播放。

其次就是活动现场氛围的营造和高潮点的制造,这也是重中之重的环节。根据以往操作活动的经验分析,顾客购买产品的两个重要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老顾客发言,因为在老顾客发言里他们可以寻找到同感,从而被同化;第二个环节就是订机前的氛围,也就是本文指的让人感动的环节。所以,我们决定就在这两点上下功夫。首先是老顾客发言环节:结合了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我亲自就发言的思路和重点与发言顾客本人进行了沟通,最后确定发言的主要思路:首先简单的叙述自己这操劳的一生,再从劳累一生以至积劳成疾,到遇到公司的员工、感受了公司的产品和亲情服务,最后到购买公司产品并重获健康,再感谢公司等。尽量选择大众化的经历让每个顾客在发言顾客中寻找到自己的影子,并达到同病相怜的效果。其次就是第三个故事的讲演环节,这个顾客在整个活动的环节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在顾客发言后,马上就要让顾客感动,所以,这个故事在讲演的时候,我们做了很多细节工作。比如说在讲解第三个故事的时候,全场灯光关闭,同时点亮我们提前准备好的蜡烛,并且有各专卖店经理手端蜡烛徐徐走上舞台,哼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背景音乐,与此同时,全场的员工手拿着康乃馨慢慢的从顾客的身后走向顾客,并将香花轻轻的放在顾客手中,轻轻的道一声:妈妈,节日快乐!这样一来,整个现场显得十分神秘和温馨:听着似曾相识的故事,手捧着香花,享受者不是儿女胜似儿女的祝福。

万事俱备,只欠执行

关于亲情的感人故事范文6

一、《月光启蒙》“启蒙”了什么

以下是《月光启蒙》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点拨语、过渡语、小结语总结出板书:动,活动得到学生的喜欢;教师还组织学生丰富文中没有提到的其他民间故事;通过“母亲不识字,却用歌谣、故事、谜语……影响了我的一生”这一句激发学生思考并回答了“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积极参与活动,发言踊跃,教师点评精当,应当说这是一堂好课,达到了预设目标。

二、教学“启蒙”的得失在哪里

这一份教学课例具备以下几个较明显的特点。

第一,目标设定小而实,注重朗读、涵泳来体会文章情感。

第二,能够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歌谣、童谣”来展开教学。通过组织朗读、表演歌谣、童谣使教学充满童趣。

第三,活动安排得当,3个活动分别安排一个重点:“品读歌谣,启悟诗情;讲讲故事,();猜说谜语,()”,尤其通过阅读期待留给学生一个(),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教学流程清晰。“品读歌谣———讲讲故事———猜说谜语”按照课文叙述顺序进行,使得文本和活动保持高度一致,对于训练学生有条理地阅读和思考有帮助。

第五,教学关注学生语言的运用,在“检测反馈”中安排学生想象表达,可谓匠心独运。

但是,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笔者认为,该课例也存在以下几个不足之处。

第一,文体意识不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选入教材的文本在文体上都有显著的特点。文体的价值在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过程中接触和认识不同的典型文体,并学会写作。

其一,补题目明线索。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始出示课题“月光启蒙”让学生扩充为句子:(谁……)(在……)月光(用……)启蒙(谁……)(什么……)。学生可以很轻松地把句子逐步补充为:母亲每天都在月光下用童谣、民谣、民间传说、谜语启蒙我爱上文学、热爱生活……于是,谁启蒙和用什么启蒙这两条线索轻松出现在学生眼前,课文脉络自然清晰。同时,文章重点“启蒙了什么”也跃然而出。至此,“线索”和“重点”这两个教学难题迎刃而解。

其二,抓启蒙明真情。

作者母亲如何启蒙孩子的?这种启蒙中渗透着母亲怎样的情愫?引导学生关注描写母亲“启蒙”时的句子,共有3处:

(1)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2)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3)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从以上3句话,我们可以品味到月夜母亲对我启蒙时的“真情”:

(1)母亲为什么要“换上一件白布褂子”?为什么一定是“搂着我”?这一“换”一“搂”透露出两点:母亲是个热爱生活的人(爱整洁),母亲是爱我的(整洁的白褂子是为了不把脏东西粘在孩子身上,搂着我不正是说明爱我吗)。

(2)母亲的嗓音是甜的,为我吟唱着;母亲的歌声是温柔的,拂过我的脸、流进我的心;母亲的歌儿是香的,浸满浓浓的爱。

(3)母亲在月光下是那样纯净,那样美好,那样圣洁———月光如水,母亲是玉石雕像,神圣、无瑕、崇高!

这3处描写包含着浓浓的情感,这是值得师生通过反复朗读、细细体味的。

其三,抓内容明启蒙。

母亲在月光下启蒙了我哪些内容?初看就是“文学”,细看就是“诗歌”。其实,这样理解是肤浅和片面的,我们透过月光下母亲吟唱和言说的内容可以发现更深更广的东西。

(1)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再苦也要干干净净活,如:“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2)要对未来生活要充满信心。现在苦,只要挺住,只要勤劳,就会有好日子:“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3)要怀有真挚的感情。人不要为世俗所裹挟,纯洁的情感值得终身守护:“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母亲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动人故事?这是要给孩子从小灌输一种理念:要怀有真挚的感情,纯洁的情感值得终身守护。

(4)文学要幽默风趣才让人喜欢。“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5)文学来自于生活,要善于观察生活。“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这一个“真笨”,不是说孩子脑子笨,而是说孩子不会观察生活,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就“不笨”。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所谓月光启蒙其实是启蒙作者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写作。这样的启蒙才是真正让作者受益终生的启蒙,也才是作者至今难忘的。

其四,抓文体明特色。

散文的特色是“形散而神不散”,这篇文章尤其如此。

先说“神”。通读全文,似乎重点在最后一段,但是,这不是文章的灵魂所在。我们不妨关注开篇的语言:“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我们细细品味“童年、夏夜、永远、美妙”这4个关键词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作者为什么说“永远是美妙的?”“美妙”在文中有所指么?

抓住这个第一句细读文本,就会发现,这句话在全文是“精要所在”。

全文就是写的夏夜,就是写童年的夏夜,就是写的童年的夏夜的“美”和“妙”:“母亲之美”(母亲整洁之美———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母亲嗓音之美———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母亲形象之美———像一尊玉石雕像),还有母亲启蒙的“童谣、民谣、故事、谜语”之妙(原文中有,不再赘引赘析)。尤其值得揣摩的是“永远是美妙的”之“永远”,这是终身难忘、永久回忆的“美妙之事”,其中浓浓情感令人怦然心动。此为文章之“神”,开门见山而出。

那么,全文中这种情还有吗?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包含在那些“童谣、民谣、故事、谜语”中的“化育”之情,还可以在3次直接描述母亲的句子中体味到,而且文章中有两句尤其包含深情:

(1)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2)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一个“长”,写出浓浓的乡情、浓浓的心情———歌谣从生于斯长于斯的泥土里长出,从歌者的心灵中长出。因为有情,连歌声都散发着芳香。通感的描写恰到好处地得到领悟:没有情的歌谣是苍白的、单调的、肤浅的。直到文末,作者点题,仍然是满怀感激之情。

可见,一个“美妙”之“情”字贯穿全文,此为“神不散”。再看“形散”:这篇文章展示了4幅画面: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这4幅画面,看起来没有相当的联系,甚至可以互相变动顺序也无妨大碍,但是,这4幅场景都凸显一个“情”字:唱歌谣———热爱生活之情;讲故事———追求美好感情之情;唱童谣———幽默风趣之情;猜谜语———母子亲近之情。这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其五,学语言练表达。

除做好上述几个方面,教师不妨开展背诵积累优美语言的活动,比如,朗读背诵课文第一、第四、第五自然段;改写第一、第十四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