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钓鱼的故事范例6篇

姜太公钓鱼的故事

姜太公钓鱼的故事范文1

《武王伐纣平话》有曰: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日:“负命者上钩来!”意思是说姜子牙用来钓鱼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钓钩也不沉到水里,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自言自语地说:“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这段故事被后人演绎成一句话: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姜太公生活的时代虽说民不聊生,但民风还很善良淳朴,于是有人对他好言相劝:老先生啊,像你这样子钓鱼,怕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姜太公当时是怎样回答的呢?“谢谢你的好意。我就对你实说了吧,我其实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到王与侯!”

可是在21世纪的今天,就没有这么好心的人了,谁会管你干什么呢?人人都有自己的重要事情要干。一个字:忙!大人们为了生计奔波,小孩子们为了成绩劳累。我们匆匆走过路过错过,绝不会好心问过。

姜太公“钓”王侯,是为了江山社稷和天下百姓。这和当今一些女士故意装出风情万种“钓”金龟婿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她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从此吃香的喝辣的,当然还包括穿名牌开名车,而且全都不用自己挣钱。

话说姜太公的做法被现在很多商家效仿。他们为自己生产的劣质产品做广告,请明星上电视。商家扮演起了姜太公,明星也摇身一变,成了不挂鱼饵不沉水的直鱼钩,而被广告蒙骗的顾客们,自然就成了那倒霉的“不想活的鱼儿”。

姜太公真是生得好年头!教育没有普及,不会出现每年几百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加之姜太公自己满腹经纶,周文王又求才若渴,不得重用,那才怪呢!

当然,姜太公的成功,有一大半的功劳还应归功于那条溪。你要想见着周文王,你会跑那没山没水只有黄土的地方么?像周文王这样的王孙贵胄都有个游山玩水的嗜好,怎么着也有l%的可能性走这条路游玩吧!

姜太公钓鱼的故事范文2

蟠溪发源于秦岭北麓青峰山,为渭水的一条支流。传说姜太公曾于此垂钓。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吕氏春秋》:“太公钓于兹泉”。关于兹泉,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甚详:“渭水之右,蟠溪水注之。水出南山兹谷,乘高激流,注于溪中,溪中有泉,谓之兹泉。”这两条记载,是姜太公于此垂钓的确证。

由于命运的不可捉摸与未来的不可知性,民间对于那些“神机妙算”的人物,大都顶礼膜拜。这样的人,很容易被神化。纵观历史,神化得最成功的,应数姜太公、诸葛亮与刘伯温三人。这三个人都是军师出身,都辅佐君王完成了改朝换代的事功。当然,诸葛亮在这一点上欠缺一些。他欲北伐中原统一中国,结果病死在五丈原,给后人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感慨唏嘘。三个人中,姜太公年代最为久远,也最富传奇性。太史公司马迁在其不朽的著作《史记》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姜太公在蟠溪垂钓遇到文王的故事。传说文王被商纣王弄到河南里蹲监狱的时候,已经八十岁了。在里他坐牢七年,演出了《周易》,待他回到故里岐山,已是过了八十七岁了。他于蟠溪访得姜太公并聘为国师时,肯定是在八十岁之后,而姜太公也是八十高龄的鸡肤老人。这么一对耄耋之年的老政治家,凑在一起居然还能风云际会,完成商纣王暴政的工作,真可谓奇迹中的奇迹。正因为如此,姜太公才始终没有退出民间记忆,一代一代口碑相传。

大约在儿时,我就知道姜太公八十遇文王的故事,但当时对这件事的意义纯然不知。即至长大人世,见的事多了,才明白对于一个有着经邦济世宏大理想的人,机遇是多么地重要。历代的书生,相信以太公自诩的人,一定不少,但青丝等到白头,终于等到文王的人,却是少之又少,这大概就是蟠溪的吸引人之处了。

我来时正值暮春,秦岭虽无南方山中此一时节那轰轰烈烈的杜鹃花,但郁郁青葱中的花事,倒也芳菲勃发。一入溪口,山便曲折,水亦萦回。山中香味,扑鼻而来;水中清气,绕袖而生。鸟声上树,落花入涧,处处的景色,便让我想到,姜太公在此即便遇不着文王,也算找到了上好的归隐之地。

从西汉开始,蟠溪的太公垂钓处便有纪念性建筑,是名钓鱼台。唐朝贞观年间在钓鱼台建筑太公庙,并列入国家祭祠范围。自此,历代都有增建与修葺。至今已有古建筑二十余处,成为一个规模不小的风景区了。而历代的文人,如李白、权德舆、苏轼、陆游等,都曾到此朝拜并留下诗作。他们几乎都是借姜太公的幸运来感叹自己的有志难伸。倒是唐朝诗人温庭筠,游过蟠溪之后,写了三首绝句,却是别开襟抱。现录其第三首:

烟水何曾息世机,暂时相向亦依依。所嗟自首蟠溪叟,一下渔舟便不归。

姜太公钓鱼的故事范文3

关键词:本质;内涵;形象化

渔翁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以鱼为对象的劳作者的称谓,是农业生产中极其普通的一种职业。在现实中,一个单纯地以捕鱼为生的渔夫是很难说出这么高深的话的,这个充满着生活智慧的渔翁是作者情感寄托之下产生的,是作者一部分意识的代言者。所以,这一类渔翁是超越了现实中作为劳动者的渔翁的智者、高人。

一、唐诗中渔翁的形象及钓鱼行为的特点

在唐诗中,写到渔翁和钓鱼的篇目很多。比如:

独钓四首(其一) 韩愈

侯家林馆胜,偶入得垂竿。

曲树行藤角,平池散芡盘。

羽沈知食驶,缗细觉牵难。

聊取夸儿女,榆条系从鞍。

钓鱼诗 李贺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菱丝萦独茧,蒲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馀。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在这些诗篇中,渔翁基本上都是独自一人在安静的水边环境中垂钓。不仅如此,诗人们还反复引用了历史上姜太公、严子陵钓鱼的典故。《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钩奸周西伯……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於渭之阳。”姜子牙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学识渊博却不能得到重用。所以他离开商朝来到周的领地渭水之滨,终日以钓鱼为生,其实是在观察世态的变化,寻找大展宏图的机会。可以说姜子牙是后世诗人们笔下第一个真正的假渔翁,所以后世以他的故事作为隐士得到知遇的典型代表。

如果说姜太公钓鱼被当做寻求出世之路的智慧之举,那么严子陵钓鱼在唐代诗人笔下更多的是被当做隐逸以求自适的表征。严子陵即严光,与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同窗好友,刘秀登基后几次请他去做官他都拒绝了。他在富春山下耕田自养,又喜在桐庐县南的严陵濑垂竿钓鱼。严子陵之所以要拒绝做官,是因为在光武帝的朝堂之上他看见了小人的倾轧和官场的险恶,隐居垂钓是为了保全自己心灵的自适,这就如同屈原不肯随波逐流而投身汨罗,后世所以用“严陵钓”作为高士垂钓之典。

李白《独酌清溪江石上》:“永赖坐此石,长垂严陵钓”,流露出了对严子陵隐居垂钓生活的向往。考查李白的生平经历不难发现,李白也是因其落拓不羁的性格与官场格格不入而被赐金放还、悠游江湖的。

严子陵的垂钓为他留下了千古的美名,经历着现实挫折的诗人们歆羡像严子陵那样过着自适的生活,忘记生活中的得与失,赢得高风与芳名。但是,他们并不一定就是要像严子陵一样真正地垂钓碧溪之上,“严陵钓”已经虚化成了一种理想的人生生活的表征,或者说钓鱼只是这种安逸自适的生活的代名词,并非真要垂钓。

虽然表面看起来姜太公钓鱼之事与严子陵钓台之事是走向了两个对立的方面,前者为入世,后者为出世,但是实际上二者殊途同归。姜太公模式是诗人们所向往的最佳人生境遇,而严子陵模式却是诗人们面对生活遭遇退而求其次的真实人生。身份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既是理想主义的也是现实主义的,所以经常不能实现从心所欲。而渔翁生活、钓鱼生活便是从心所欲的一种表现,所以诗人反复咏叹。

二、塑造渔翁形象、描写钓鱼行为的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诗人笔下的渔翁是超脱的、淡定的、闲适的、快乐的,他们钓钓鱼赏赏景生活悠哉而自足。诗人笔下那些令人歆羡的安逸渔翁生活是剥离了现实的审美生活,是以审美的艺术眼光打量渔翁生活的结果。这些诗人并不是真正的渔夫,他们对于真正的渔夫生活没有深入的体验。作为一个旁观者,他们居高临下地俯视渔翁的生活,并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选择了其中的美好部分,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加入了非功利性的因素,用审美距离产生的美好光环包装了渔翁的生活,令人神往。

姜太公钓鱼的故事范文4

去年暑假,外公外婆邀请我回家度假。

外公家在市郊,三面环山,家的前面有一条河。外公已退休在家,可他闲不住,除了种柚子、放养两口鱼塘外,还喜欢到河里去钓鱼。 看着外公每次都收获活蹦乱跳、形状不一的鱼,我羡慕极了,于是我总缠着外公带我去钓鱼。

外公终于答应带我去钓鱼了。 一天上午九点多,我戴着草帽,扛着小型鱼竿,跟着外公钓鱼去了。走到河边一看,啊!河面真宽,河的两岸还坐着不少钓鱼的人。外公选了个背风、河草多的地方,放下小桶,拿出鱼饵挂在钓钩上,然后就把钓钩甩到河里。在外公的帮助下,我也把钓钩向深水处一甩,等待着鱼咬钩。我目不转睛盯着鱼竿,但是过了十几分钟了一直都没有动静。我想肯定是地方不对,于是急忙换了地方,可是鱼浮还是一动不动。这时只听见外公叫了一声“有了”,只见外公钓起了一条有巴掌大的鲫鱼。我赶快将位置往外公处靠,但仍是不见动静,急得直跺脚,嘴巴也“呱呱”。这时,外公摸着我的头说:“曼曼,钓鱼不能急,必须有耐心”,还给我讲了“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我觉得有道理点点头,不觉也看到附件的钓鱼者,有的蹲着、有的坐着,有的甚至还带来太阳伞、凳子,一副“姜太公”的模样。于是我就挨着外公坐下来了,眼睛注视着鱼标。约过了十分钟,我看到鱼标动了起来,外公急忙抓住我双手,握住鱼竿。只见浮标“走走停停”,接着突然往下一沉,外公立即握着我的手将鱼竿往上一拉,啊!胜利了,我终于钓到鱼了。我马上将鱼脱钩放到水桶里。鱼有2~3只手指宽,一巴掌长,银白色的外表间有几条蓝色的花纹,漂亮极了。

将近中午,我们收拾东西回家了。我公钓了两条鱼,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钓鱼”事件已过了一个多学期,激动地心情也消失了。但是外公的话还在我耳边回响:曼曼,钓鱼不能急,必须有耐心。是啊!饭要一口一口地吃,知识要一点一点地学,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否则将是一事无成。

姜太公钓鱼的故事范文5

那天早晨,上学路上下起了雨,我返回家拿雨伞。再到学校时,已经迟到了。大门口站着四位红小兵,两男两女,检查红袖章。我说,我不是红小兵,没有袖章。他们不让我进校门,质问我为什么不是红小兵。我说,组织上说我爸爸有历史问题,不让我参加。他们说,哦,原来你是黑五类呀,你从那边进吧。不远处,围墙塌了一个豁口,但还有一人多高,他们让我从豁口翻墙进去。我没动,他们也不理我,直到第一节课的下课铃声响了,他们嬉笑着看看雨中的我,锁上校门走了。

我没回家,打着雨伞在大街上溜达。我走进新华书店,书架上空空荡荡,1966年夏天之前出的书都没了。我一本一本地翻柜台上的书,曾伯伯说:“回家吧,店里没你爱看的书了,都拉到造纸厂了。”三马路有个小人书铺,一分钱看一本,我摸摸兜里有零钱,走了进去。看到放学时间,我回家吃饭;到了上学钟点,我又背着书包到这儿看书。书铺还出租小说,一本书交一块钱押金,看一天一分钱。期终考试过后,老师给我家带纸条,告我半个月没上课。父亲问我,你为啥旷课?我说明缘由,父亲默不作声,他翻了翻我书包里的课本、语录本、“老三篇”说,从明天起,我教你念书。

父亲取过《初学记》,拿过一个算盘:这是你的国文、算术教材,每天我教你读一点钟书,打一点钟算盘,只要你学会了,随便玩。父亲让我包上书皮。他说,《初学记》是唐玄宗命徐坚等人为皇子们写文章检索事典临摹文体编的书。父亲说,今天国文课的作业是,《初学记》有多少卷?分多少部?又分多少子目?你以此书为日课,先把子目背下,两个礼拜读一卷,随手记下生字、词语,过后查字典,注音、释义,依叙事、事对、赋、诗、赞,循序诵读,不懂即问,一年读完,捎带把《幼学琼林》和《古诗源》再读一遍。学有余力,再看闲书。父亲一边喝茶,一边教我打百子,他说,加、减、乘、除都学会了,能打我这么快,小学算术就可结业了。

读到《初学记》第六卷“地部(中)”的“渭水”,“事对”中有“垂钓”、“投钱”二典,“文王遇太公于渭滨,皤然皓首,持竿垂钓。文王得之,灼若祛云而见日,霍若开雾而观山。”我问父亲:关中渭水长约千里,姜太公钓鱼的“渭滨”究竟在何处?父亲说,不远,我领你去。父亲带我在蟠溪河找到了姜太公钓鱼台,还带我游鸡峰山、五丈原、大散关、金台观,在水光山色中,给我讲姜太公、秦文公、诸葛亮、陆游、张三丰的故事。天气好的时候,父亲让我放下书本,和同学们去游山玩水。他说,山水草木,人情世故,游戏玩耍,生活百态,都是书。有字书易读,无字书难读,能从无字处读出书来,才算不隔。

我上中学那天,父亲写了一张条幅,挂在我的床头:“冬夜须养浩然气,夏日宜读无字书。”

姜太公钓鱼的故事范文6

关键词:诱钓式 教学 高效课堂

传说姜太公姜尚隐居渭水河边,终日沿河独钓,但他钓法奇特:鱼竿短,鱼线长,用直钩,没鱼饵,钓竿离水面三尺。他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客观来说,姜式钓法唯我独尊,自以为大,消极等待,方法失当,不考虑鱼儿的需要,不主动变化求应,结果肯定无功而返。长期以来,一些思品课堂与姜太公钓鱼有几分神似,老师居高临下,照本宣科,教学设计少有创意,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无精打采,听课味同嚼蜡,教学效率低下。

新课程理念提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提高课堂效益。笔者从姜太公钓鱼故事受到启发,探索提炼出“诱钓式”教学模式。“诱钓式” 教学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兴趣需要,主动应变,投其所好,因鱼设饵,让鱼儿吃饱喝好,做到见者上钩,一网打尽,实现课堂教学的大获全胜,满载而归。

一、吃透教材内容,有的放“钓”

谚语云:“春钓滩、夏钓潭、秋钓荫、冬钓阳”,“鲤鱼钓凸、鲫鱼钓凹”。说的是了解习性,掌握鱼情,选准钓位,有的放钓的重要性。教学与钓鱼有异曲同工之处,深入细致地分析把握教材,恰如其分地确立设定教学目标,是教师驾驭教学过程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可很多老师重上课,轻备课,处理教材“陷象”环生,有的不求甚解,敷衍了事;有的一知半解,不得要领;有的唯书唯本,照搬照抄,不敢越雷池半步;有的直接复制“教案,上课由“教教材”演变成“教教案”。教师必须大胆行使整合教材的权力,积极履行“活用”教材的义务,深入钻研课程标准,领会编写意图,分析逻辑系统,把握知识结构,深挖广掘教材之鱼,充分释放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就一节课而言,备课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深入文本,总揽全局。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疏通原理的前因后果,探测搜索教学“三点”(知识点、重点、难点),提炼框题的文眼题胆,把握课堂的灵魂脉搏,确立教学的中枢主线,对教材中“有什么”了如指掌,谙熟于胸。

第二步去粗取精,谋篇布局。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删繁就简,整合处理教学资源,巧妙设计教学环节,科学安排教学活动,精心筛选导入、举例、讨论、展示、提问、练习等环节的用料用时问题,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灵活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合理、有效地选择和使用教材,重点解决教学“用什么怎么用”问题。

第三步拓展升华,创新出彩。紧密联系学生学习实际,捕捉时事亮点焦点,融会贯通教学要素,合理补充、延伸、拓展对学生真正有指导价值的教学内容,突显教师的思维亮色和教学个性,创造推动课堂高潮迭起的兴奋点,使枯燥乏味的书本鲜活起来。“补什么”目的使课堂更深刻、生动、完美、出彩。例如教科版八下第七课《偶像与自我》第2框内容繁多,似曾相识,给老师浮云遮望眼的感觉,深入研读,反复斟酌,《超越崇拜》的核心无非是做到理性看待,包含第一层偶像两面看――看得全,既看到偶像的优点(闪光面),也要看到缺点(阴暗面);第二层成功的背后――看得深,既看到偶像成功的辉煌、表面的光环,也要看到偶像成功背后的艰辛、内在品质;第三层确立自我,成就自我――看得准,以明星为榜样,以偶像为动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走自己的路,成就自己。这样理清了框题的层次脉络,教材之“鱼”尽在心底,备课就能尺水兴波,对症下“钩”, 上课就能驾轻就巧游刃有余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论教育素养》中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解就越是情感鲜明。”

二、优化教学活动,诱“鱼”深入

三分钓技七分饵。钓鱼爱好者会针对鱼类口味,配制色香味形俱全的诱饵,或使用独家秘笈搅成绝杀饵,投其所好,引鱼上钩。在“以生为本、以学论教”的课程理念下,精心配制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之饵”,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持久热情,增加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仍然是当前课堂改革的重中之重。

1.注意教学环节新颖性、递升性

教学环节是课堂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因“课”而异、因人而异。而现实中很多老师上课形式死板,落入俗套,千课一面,犹如程咬金的三板斧,只有一招半式,无技可施,学生会产生“审课”疲劳、日久生厌,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要迎合学生喜新厌旧的心理,借鉴田忌赛马的排兵布阵精神,优化排列课堂结构,推陈出新教学形式。例如在新课教学大环节上我们习以为常的形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可以灵活调整为――“问题导学、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精讲提升过关检测、当堂巩固归纳小结、预习作业”等。在执教教科版八下第六课《剖析从众》时,我曾尝试使用――视频导入(中国式过马路)、激发思考自主学习(从众现象含义、表现、两重性)、展示自我小试牛刀、我练我行联系实际(列举身边的从众现象、利弊)、学以致用畅谈收获、明理践行”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很高,形成了乐此不疲的教学效应。文似看山不喜平,那种一潭死水、波澜不惊的课堂让学生望而生畏,一堂好课要像写文章一样有亮点高潮,需要跌宕起伏,出其不意。安排的几个教学环节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步步提升,让学习的梯度一层高过一层、学习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对于教学小环节――练习,时间安排上可以边讲边练、先练后讲、一环一练;内容上可以由巩固性、训练性、记忆性的本本练习向研讨性、调查性、实践性的活动练习过渡;甚至可以打破常规,创新课堂结构,实施1+1课堂,两个老师或两个学科老师同台献艺,相互配合,改变一个老师一个学科一个内容讲到底的常态,以崭新的课堂形式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2.重视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参与性

课堂教学是一门活动的艺术,其本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交往活动。放眼一些课堂,老师重教轻学、重讲轻启,常唱“独角戏”,喜欢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变成洗耳恭听温顺驯服的旁观者,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挥汗如雨,学生在台下无动于衷逍遥自在。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中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更多更好地为学生创设情境,改变教学方式和改变学习方式双管齐下,精心设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让读、写、讨论、问答、展示等交叉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有事可干,有疑可思,有话可说,有题可练,实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根据问题难易程度把学习活动分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分组可以有小组合作、同桌合作、邻桌合作、男女合作、朋友合作;展示学习成果形式可以用板书展示、实物展示、投影展示、口读展示、表演展示等等。有趣、有劲、有做的课堂活动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3.教学设计要具备针对性、可行性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学活动设计要以全面了解研究学生的需求为基础,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从班级的学情出发,教学的广度、深度、难度、速度要适合学生,教师的教法要与学生的学法接轨,学生学习负荷要合理适当,“量身定做”活动形式,让每个学生感到“我能做,我会做”,给予学生参与者的成就感。实践证明当学生觉得自己能行时,就会信心倍增,积极参与,大胆开口,踊跃表达,对学科学习充满好感和强烈愿望。此外,教师要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丰富评价方法,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课堂活动设计切忌好高骛远让学生高不可攀,力避华而不实无法操作,如果活动缺乏可行性和有效性,只能产生哗众取宠的噱头作用,使活动流于形式,导致课堂的“虚热”或混乱。

三、创新教学手段,一跃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