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护理教育范例6篇

高等护理教育

高等护理教育范文1

专科护理教育与本科护理教育的起点基本相同,这对专业技术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培养周期较短,课程多,时间紧,所以,在专业教育上与本科有明显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别应是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的不同,应是这一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与另一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结构方式上的区别,而不是这一岗位和另一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单纯地按比例地增加和减少。根据护理实践的需要,确定出专科护理人员适合的工作岗位,再根据这些岗位的实际需要,培养出能够独挡一面的专门人才,这种在护理实践专科化的基础上定向化和专门化的培养,应是专科护理教育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科培养,这就使专科护理人才既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达到了较高水平,同时也解决了专科教育培养周期短与课程多、时间紧的矛盾,并且使培养的人才有了针对性,便于更有效地促进临床护理技术的发展。

那么,护理专科专业如何设置呢?我们认为,医疗和护理服务的对象是同一个人,它们只是根据不同的实践范畴,按照自己的学术体系,采用不同的服务措施而己,所以,医疗和护理的专业设置应基本对应,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分工协作,默契配合.目前,我国临床医疗人才的培养,采取基本参照医院临床和医疗技术科室划分设置专业的力、法,今年八月国家教委颁布的修订后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疗本科目录》中,临床医学类专业共11个,除了护理专业外,还有医疗技术专业4个。临床医疗专业6个,在6个临床医疗专业中,除去营养学专业,目前实际迫切需要护理专业配合的专业只有5个,根据这种情况,当前设立四个临床护理专业,基本可以满足临床护理实践的需要,这四个临床护理专业和它们适合从事的工作岗位与临床医疗专业。

2、专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突出技术性的特点。

专科护理教育和本科护理教育都属于高等护理教育层次,但是,本科护理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为本专业培养“通材”和骨干,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本科护理教育基地还很少,并且.在短时期内不可能较快发展的情况下,本科教育的力量,应主要放在培养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科研的骨干力量上。而专科护理教育的目的,是要为临床培养一大批能够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临床护理人员,所以,专科护理教育,就不象本科护理教育那样,要求学生具有全面深厚宽广的理论基础,而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成为临床护理的骨干护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应用科学,其理论知识实质也是实际操作的原理,从初级护理到高级护理教育的各个护理教育层次中,其中固然有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面扩大的因素,但其中很大的成份,还是操作原理的不断加深和操作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所以,如果按照操作加理论设计各个护理教育层次的教学内容结构比例,。

从操作加理论的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初级护理教育,对操作和理论的要求都较低,但相对来说要求操作素质比较高,必须具备一般的护理操作能力;本科护理教育,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当然对操作素质的要求也同时提高,但在对操作加理论的结构比例上,与初级护理教育是基本一致的;中级、专科护理教育既要求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操作加理论素质的结构比例,基本应该相等。

考虑到专科护理人员还要作为高级护理人员去管理和指导中级以下的护理人员,所以,专科护理教育必须在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上,特别是在“专科”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上,要达到和超过本科水平,才能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可见,专科是实践和理论并重,在“专科”上具有专长的一个高等护理教育层次。在专科课程内部结构的比例上适当地处理好本专业知识和本科知识的关系,处理好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关系,是专科教育需要首先解决的关键问题。

假如我们将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设计为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管理、教学科研能力三种水平,各个护理教育层次的知识结构和应达到的水平可用图2表示。从这个示意图中可以进一步说明专科护理教育,以“专科”定向能力培养为主,并要求较全面地掌握护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具有一定的护理管理、教学、科研能力。总之,专科要突出“专才”,这是专科的主要特征,专科护理教育应以“专科”定向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为主,这是专科护理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的高等护理制度刚刚恢复,要真正把专科护理教育办好,对专科护理教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也要做认真细致的研究和探讨。我国现行的中等护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一直是按照生物医学的模式设置课程,分为普通课,基础课和临床课三段,与现代护理科学的发展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很不适应当今临床护理实践的需要,如临床课的名称就是某科学及护理,一与之相对应的内容,只不过是某科学的“压缩本”加上几条护理条文而已。根据统计;现在中等护理专业使用的《内科学及护理》中的系统内科疾病及护理,全篇约33.8万余字,涉及护理的内容仅有5.7万余字,占全篇内容的17%,而且内容的编排,也只是在充分讲述每一系统疾病的诊治措施后,才在该系统末尾附了一些护理要点和方法,象这样教材的内容构成比和内容编排,显然是不适合护理专业使用的,所以,教材内容改革的幅度和难度就更大。

课程设置,必须和培养目标相适应,教材内容,必须和护理实践的特点相符合,这是课程改革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根据现代护理科学的发展水平和护理实践对一个“专科”护理人员的要求,我们拟定了内科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相对应的课程设置(见表2),试以此为例,探讨专科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等问题。

根据这个计划的设想,专科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可分为四类,①人文社会学科。②自然科学。③医学基础课、④专业课。这就比现行中等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计划增设了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这是现代厌学模式转变,护理教育观念更新的必然结果。因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人不仅是生物的人,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人,它依据人的社会习性,认为人类疾病的因素不仅有生物的因素,而且有社会的因素,文化的因素,生态因素,人是生物、心理.社会交织而成的一个整体,所以,现代医学要解决的问题已不再局限于个体疾病问题,而涉及到更广泛的健康问题,因而现代护理学术体系有了更深入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它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要有社会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广泛的知识,通过整体的心身护理,使病人以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克服应激与病理状态,这样,人文社会科学理所当然地成为护理专业的基本教学内容。

自然科学作为护理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比重也越来越大,由于人体的研究,不断由整体一一系统—组织一一细胞一一分子向更微细的结构发展,需要的自然科学知识也将越来越向纵深深入,特别是高级护理人员还要具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需要掌握先进的科研手段和技术,这就使护理教育中自然科学的知识面增宽了,比重增大了。至于医学基础课与临床课改革的要点,是要想方设法使这些课程的内容更符合护理专业的实际需要,即改变以医学模式的课程设置为护理模式的课程设置。强调以护理模式设置专业课程,是由于医疗和护理具有各自完整的学术体系、实践畴和具休内容,尽管它们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上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但在促进疾病的转归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上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所以将两者彻底割裂开来或者把一者附属于一者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什么是护理模式呢?我们认为,护理模式就是护理实践的方式与方法的总的概括,是护理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和依据,是护理学术体系的核心和灵魂。由于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地由低级到高级运动着、变化着、发展着,因而护理模式也在随着人们对护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社会文明的进化经历了一个不断改进、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正是由于这种变化,才使传统的功能制护理方式发展为现在的责任制护理方式,简而言之,与传统的护理模式相比较,现代护理模式就是改变过去以“病”为中心的护理方式为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方式。具体到临床护理方面,就是要在充分认识社会、心理、生物、诸因素对人体心理、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护理诊断,提出护理措施,通过护理方案的实施,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围绕培养学生这样的知识和能力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编排,就是以护理模式办护理教育的正确方式。

可见,护士应是多面手的专业人才,他们应该受到生物学、行为科学和临床护理技术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现代护理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白然科学,生物医学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基础,都是护理专业知识的基础,所以专科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可归纳为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三类(见表2)。经过对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国内现设护理系的十多所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教学计划的研究分析,并根据设想的专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相对应的课程设置方案,我们制定了内科专科护理专业的教学计划。

总结

1、本文分析了世界护理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认为由于护理模式由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一一心理一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使护理的知识面大大地扩大了,且护理的学术体系更加成熟和完善,在此基础上的护理实践专科化是现阶段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求护理教育要适应这种趋势,由职业教育观念转向普通教育,并要加强高等护理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比重。

2、阐述了我国护理事业和护理教育的现状,认为我国现在护理人员数量少,素质差,护理教育落后于现代护理学发展的状况是非常严重的。

高等护理教育范文2

关键词:成人高等护理教育;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在50年代停办后,护理人才培养经历了近40年的中专护理教育的漫长阶段,尽管80年代中后期恢复大专、本科高等护理教育,但全日制高等护理教育为数甚少,致使护理队伍总体学历水平仍然偏低,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不能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不能适应护理学科的发展,不能适应医学高科技自动化、信息化、高“物化”的要求,不能满足社会文明进步、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不能满足人们对心理、生理等健康方面的需求。随之产生了全日制高等护理教育和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的双轨道人才培养体制,且初具规模,发展速度也呈现出良好态势。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迫于工作的压力和需要,大量低学历护理人员接受成人继续教育,以此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达到顺应社会发展的目的。护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学习同等重要,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1当前成人高等护理教育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管理上存在认识误区和监管不力问题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护理人员求学意识的不断增强,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但在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成人高等护理教育和全日制高等护理教育相比没有得到同等重视,多数学校将成人教育作为一项创收的手段,按“短、快”办学思想培养人才[1],减少或忽略实践教学,以减少学校管理成本和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对日常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教学活动等缺乏统一标准和要求,也没有严格的监控标准和评价体系,致使人才培养质量没有得到提高。

1.2缺乏统一的实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的根本依据,其对学要求、保证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2]。教学大纲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2部分组成。目前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缺乏统一的实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基本由各学校自行制订,使得实验教学计划差异较大,培养出的学生质量难以保证。加之教学大纲由各学校自行执行,使得实践教学的开展有很大的随意性,多数院校以削减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投入和减少实验学时等途径,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使得培养出的学生护理技能和综合能力并没有达到与学历相当的水平。

1.3缺乏研究和开发具有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特色的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1)实验教学内容陈旧,模块层次不清,无成人教育特色,无新技术项目研发,无原技能结构模块中缺少部分的补充,无综合性、设计性内容等。(2)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传统、单一,无针对性。(3)实验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

1.4缺乏必要的实践技能评价体系成教护生均为在职护士,虽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但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加上医学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引进以及护理理念、范围与标准的变化,在职护士原有的实践技能已不能满足时代要求。另外,多数院校仅建立理论考试这一单一的评价体系,无技能水平评价体系,影响了学生学习技能的主动性,也影响了教师对成人高等护理教育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改革的积极性。

1.5缺乏自成体系、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实验教材成人高等护理教育是在原有中专或大专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其课程设置要求专业知识应避免重复,减少陈旧内容,重点讲授护理新理论和新技术,增加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内容。这就需要加强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理论教材和实验教材建设,要将急救护理、肿瘤护理、手术室护理、器官移植等专科护理新技术和护理人文技能、社区护理技能等有针对性的护理实践技能纳入成人高等护理教育实验教材中,使之达到课程设置要求。而目前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缺乏专门的实验教材,即使有一些实验项目内容依附在理论教材中,也不系统、全面,没有前瞻性,不足以自成体系,导致实验教学活动顺应性差,技能传授缺乏系统性,严重制约了学生护理技能水平的发挥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1.6硬件难以满足实验教学需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教育经费的短缺,目前多数院校的校内实验教学场所和教学仪器等硬件已不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尤其不能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新技术开设的需要,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1.7实验教师数量不足,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高校扩招导致实验教师数量不足;加上校内教师因教学任务重而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学习新技术,致使校内教师实验教学水平不能满足护理新技术实验项目开设的需求。

2成教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2.1对学习认识模糊和教学管理的缺陷,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有资料显示,45.2%的学生接受成人教育的目的是获取文凭以提高职务或职称[3],40岁以上学生学习动机为拿到文凭(达72.0%)[1]。上述数据反映有些成教学生对继续学习目的的认识停留在应付用人单位对职员的学历要求和职称晋升需要上,从而忽略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提升护理水平、满足岗位能力要求这一核心目的。加之现行成人高等护理教育实践课学时很少或无,且只有理论考核而无实践技能考核,造成学生对实践技能学习的必要性产生质疑或认识模糊[4]。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新技术、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技能水平和综合能力的动机、兴趣和动力,而且导致学生主动放弃护理技能的学习,只为应付理论考试而学习。

2.2工作、家庭、经济等多重压力,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美国着名成人教育学家达肯沃德和梅里安指出:“成人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已经离开了全日制学生的责任(童年和青年的主要社会责任),而承担了劳动者、配偶或父母的责任[5]。成人护理教育是业余教育,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需要兼顾工作和家庭责任的同时进行学习,护理专业成教学生也是如此。由于护理专业成教学生绝大多数是女性,其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周末或者晚上,加上工作的连续性、排班的不固定性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影响等,给成教学生带来了生活和工作上的诸多不便,并产生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和家庭压力,这使学生很难保证出勤率,势必影响听课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3讨论

成人高等护理教育也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高等院校顺应社会和护理学科发展要求逐步开展起来的。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对于提高临床一线护士的学历水平及完善其知识结构、强化能力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低学历护生通过成人高等护理教育,达到能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和新型护理模式下对护理人才的要求。但成人高等护理教育发展至今,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因此,对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的认识应与全日制护理教育同等重视,其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在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实验课程设置、实验教材的编写、师资队伍和实验教学硬件的建设等方面应与全日制护理教育有所不同,不能照搬全日制护理教育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和调整,但在管理规范性上应等同于全日制护理教育。

4建议和设想

4.1转变观念,重视成人高等护理教育实验教学成人高等护理教育是提高护士素质、优化护士队伍结构的重要教育形式,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和管理的规范性等方面应与正规的全日制护理教育一样得到充分的重视,其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一样也应得到同等重视,尤其要重视在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实验课程设置、实验教材的编写、师资队伍和实验教学硬件的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学历水平相当的要求。

4.2构建具有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特色的实验课程体系成人高等护理教育是基础性教育,要求学生对护理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临床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重点学习护理新理论和新技术,加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习[6]。因此,应从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教学形式、评价体系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建立健全具有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特色的实验课程体系。

(1)制订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计划,使学生有足够时间对护理实践技能,尤其是新技术进行学习,使教学质量、学生培养规格达到高等教育的要求和目标。(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护理基本操作能力,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应区别于统招本科生,使其重点学习护理新技术、人文技能和社区护理技能等,以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操作能力。(3)多种实验教学形式、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并举,重点采用网络教学、情景教学、PBL教学法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采用恰当、合理的护理技能考核方法,既使学生重视技能的学习,又能检验实验教学效果。(5)围绕学科前沿性新技术、人文护理技能和专科护理技能等内容,组织编写层次分明且具成人教育特色的实验教材,体现整体护理内涵。新晨

4.3建立三维立体的实验教学保障体系

4.3.1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要求各医院定期为护士提供学习和进修机会,以缓解成教学生学习、工作、家庭3方面的矛盾,使学生安心学习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同时增加财政投入,改善学校教学条件,满足实验教学需要。

4.3.2医院支持医院制订护理人才梯队培养计划,逐年按计划进行人才培养,提高护理人才岗位能力,解决医院护士学历、职称结构问题。同时,积极为学校提供师资、教学设施等。

4.3.3学校扶持学校在努力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实验条件、加强校内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建立与医院的联合机制,即利用医院先进的医疗仪器、丰富临床经验的师资等弥补校内实验教学硬件与实验教师数量的不足,缓解当前办学经费短缺的压力,从而保证实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庄金颜.对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的思考[J].当代护士,2007,9:109~110.

[2]高翔.护理成人教育在临床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研究,2006,24(4):39.

[3]刘桂萍.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8):1995~1996.

[4]陈颖.提高成人护理班教学质量的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04,18(3):27~28.

高等护理教育范文3

培养具有现代护理理论、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具有“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和“仁爱关怀”的护理人文素质;具有良好护理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跨文化护理和评判性思维等通用能力。主要面向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以及涉外医疗机构,提供护理服务、健康教育及咨询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

2护理专业中等职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

虽然护理专业中等职业、高等职业培养目标均是根据护理职业岗位的要求来确定的,但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有很大差别。中职教育以培养中等实用技能型人才为主,高职教育强调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护理专业中等职业、高等职业人才培养规格比较。

3护理专业中等职业、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构建

中等职业护理教育偏重于对学生实用技术的传授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出现了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文化基础、专业基本理论和综合素质薄弱是中职护理教育的短板。因此,将中等职业、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培养的重点应放在文化基础课的深化、专业理论课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上,以达到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整个培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基本实施模式为“1+2”。通过1年的在校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达到初步运用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而后进行为期2年专科护理能力的顶岗实习,为今后从事专科护理工作奠定基础。护理专业中等职业、高等职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见表2.

4护理专业中等职业、高等职业衔接教育展望

高等护理教育范文4

关键词:护生;临终关怀;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42-02

临终关怀,是有组织地向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护,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主要是为临终病人缓解痛苦,使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提高生存质量,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1]临终关怀不仅是一种服务,而且也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和为临终病人提供全面照护、减轻病人家属精神压力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科学。

我国每年约有700多万人死亡,其中绝大部分是在病痛和绝望中走向死亡的。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以恰当的方式为他们提供临终服务,以提高我国人口临终状态的生存质量,最终提高人口的生命质量,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2]。国内已有米光明等提出要在全社会开展死亡教育,杜智殊等认为死亡教育应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3]。高等护理专业的学生是未来护理专业队伍的接班人,作为未来直接面对死亡的护理工作者,迫切需要有关死亡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中所遇的问题,以帮助临终者消除痛苦,减轻焦虑与恐惧,满意走完人生旅途,到达生命的终点。因此,在高等医学教育的护理专业中开展死亡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1 我国临终关怀教育的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死亡教育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末发生,发展于20世纪中期,在60年代曾掀起一场“死亡觉醒运动”,影响甚大。死亡教育兴起于美国,后传播于西方其它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现已在大中小学根据不同的年龄对象开设了死亡教育课程。

从我国来看,香港、台湾的死亡教育研究虽不及西方国家,只有二十年左右的历史,但发展较为迅速,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实践开展也较为成功。与之相比,内地的死亡教育虽起步于80年代,从西方引入并翻译出版了一些有关死亡教育研究的著作,一些医学院校也相继在医学伦理学中增添了死亡教育的内容,许多学者也逐渐重视对死亡教育的研究,并开始呼吁整个社会关注死亡教育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但由于文化传统的惯性力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内地的死亡教育研究严重滞后,甚至是一片空白,急需更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

2 在高等护理专业开展临终关怀教育的现实意义

2.1 对护生自身的意义:重视生命质量,帮助濒死者顺利走过生命之旅的最后阶段,帮助亲友有效地应对失落和悲哀反应,使濒死者及其重要亲属感到欣慰及获得支持,就必须对实习护生进行死亡及临终护理知识的教育,有利于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助于他们健康地成长,成为身心健康、人格高尚的健康卫士。死亡是一个固有且无法解决的适应性问题,意识和无意识的死亡焦虑(death anxiety,DA)形式普遍存在,有学者认为,以特定文化为基础进行不同的训练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对缓解DA非常重要;或进行与死亡有关的演讲或死亡教育训练可能有助于减轻DA。有研究指出,接受相关教育与临床经验可降低护生照顾濒死患者的焦虑,因此,建议在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开设死亡教育及临终护理课程,以减轻她们对死亡的恐惧及焦虑。护生是成为护士的必经之路,她们在学校接受的死亡教育与临终护理知识直接影响其工作后能否胜任临终关怀工作。

2.2 在临终关怀中的重要作用:恐惧是临终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反应,恐惧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对死亡的恐惧,其次是对死亡过程的恐惧,再次是与亲人分离的恐惧。他们需要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安慰。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生理和心理过程,特别是对人在濒死、死亡与死后这些过程中,根据临终患者的不同特点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确定灵活多样的临终关怀模式,帮助终末期患者了解死亡,进而接纳死亡的事实,提高其生存质量,维护尊严,又可给予病患家属精神支持,给予他们承受所有事实的力量,进而坦然地接受一切即将面对的问题[4]。

面对临终患者,医护人员的主要任务已不是治愈疾病,延长寿命,而是减轻患者痛苦,让他们舒适,提高生存质量。关怀临终者是现实社会的重要任务,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发展临终关怀事业是现实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对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医疗、保健以及生死等问题关怀程度,反映了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更应使护生在实习前系统学习有关临终护理知识,在实习过程中充分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护生运用所学的有关理论、原则,分析解决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理性判断力。西方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表明,生死教育课程可以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矫正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人生和死亡,恰当应对人生事件。[5]实习护生是医疗卫生事业未来的前线战士,只有对她们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教育,才能使其形成科学的死亡观,在未来的护理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她们的才能,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并为今后成为临终护理的教育者、指导者和实践者奠定基础。

2.3 对护理专业发展的促进:在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开展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教育能够消除护理专业的教育盲区,扩展护士知识结构,提高护士应激水平,增强健康教育能力,提高护士整体素质,形成临终关怀队伍。现代护理理念的核心内容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新的生命观不仅强调生命的神圣,更强调生命的质量和价值[6],死亡教育侧重于病人的心理护理,提高生命质量而非延长生命长度,强调维护病人尊严,实现道德死亡。对护生进行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教育是护理理念和护理方式改变的奠基石,丰富了护理工作的内涵。

3 对我校有临终护理实习经验护生的实证分析

死亡教育对我国来说是一个新课题,为深入了解护生在对患者进行临终护理期间的心理体验,本人对我校30名有过临终护理实习经验的护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访谈,大致可以得出四个主题,即实习护生面对死亡呈现负性情绪、缺乏临终护理知识、渴望获取更多的临终护理知识、只有很少的途径获知临终护理知识。

3.1 实习护生面对死亡呈现负性情绪:在调查中,护生均表达出对死亡深深的恐惧和不安,但家属的痛苦与悲伤更使她们不知所措和感到悲伤痛苦,特别是白发人送黑发人,那揪心的场面使她们感到无比的压力。

3.2 实习护生缺乏临终护理知识:实习护生虽然在理论学习中曾接触临终护理知识,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临床经历,她们无法及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终关怀的实际行动和护理能力,因此在真实的临终情境中,她们十分缺乏临终护理知识。

3.3 实习护生渴望获知更多的临终护理知识:由于护生缺乏临终护理知识,以及她们在临终关怀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无价值感,她们表现出对临终护理知识的强烈渴望。谈论死亡向来是中国人的禁忌,即使是医护人员,面临死亡事件时仍然感到有不安与逃避的心态,但对死亡必须有积极正向的态度,这样在照顾濒死或死亡患者时才不至于手足无措,进而影响到护理品质[7]。

3.4 实习护生只有很少的途径获取临终护理知识:实习护生提出对临终护理知识信息来源的途径有:平时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中看到过有关死亡的报道;在一年级解剖课上接触过尸体;在《基础护理学》的一个章节中有很小的篇幅介绍临终护理知识。

通过对实习护生在临终护理期间真实体验的调查,我们可以得知实习护生在临终护理期间心理、生理、知识、技能等几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不论是护理教育管理者还是带教老师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尽快开展起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教育相关课程,让高等护理专业护生能够得到系统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培训。

4 目前临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4.1 死亡教育是现代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新课题,在我国仍处于混沌状态,没有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临终关怀的发展虽然为死亡教育打开了一定局面,但是死亡教育并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正是这种学科局限大大阻碍了死亡教育本身的发展[8]。对医护人员而言,死亡教育包含于临终关怀之中,是实施临终关怀的首要条件,但死亡更是严肃的社会问题,所以死亡教育必然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是面向社会大众的教育,这点正是死亡教育与临终关怀的最大区别,所以应将死亡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来发展。

4.2 对护理人员的死亡教育并不能停滞于护生阶段,专业的死亡教育不仅要在护生阶段大力展开,也应该成为已进入工作岗位的护士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医护人员在进行自身死亡教育的同时,还要致力于对实施死亡教育最有效的内容和方法的系统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死亡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实现死亡教育领域的重大突破。

4.3 我国高校的死亡教育课程,即使是医学院校,也都是穿插于心理、伦理、社会、哲学的学习当中,并没有开设单独的死亡教育课程,也没有编写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死亡教育教材,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完善的评估工具来鉴定死亡教育的最佳内容和最好方法,这些都是今后死亡教育的研究重点和努力方向。

4.4 我国现阶段的死亡教育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必要的人文基础、师资训练,迫切需要家庭、医疗、社区、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成立专门的死亡教育机构,类似于美国的“死亡教育与咨询学会(ADCE)”“全国死亡教育中心(NCDE)”等并建立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制度,培养专门的死亡教育人才。

5 在高等护理专业进行临终教育的探讨

5.1 课程设置:我国医学院校的死亡教育还处于萌芽阶段,在发展初期首先应该冲破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紧密结合临终关怀课程,贯穿护理教学的全过程,同时和美学、伦理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宗教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相结合。呼吁相关学者针对医护专业学生编写有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的教材。护理院校应开设相应的学科,借鉴国外死亡教育形式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方法,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成立精确、全面的死亡教育效果评估体系。

5.2 教学内容:针对护生开展的死亡教育属于专业性死亡教育,是临终关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精神4个方面的内容,其内容应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①死亡学基本知识:人类死亡学的本质及意义、生命过程、死亡的定义与标准、死亡心理、哲学与宗教死亡思想、死亡的道德、法律问题等。②针对护士角色需求的死亡教育:不同人群对待死亡和濒死的态度、死亡焦虑与恐惧的原因与缓解、家属居丧悲伤与心理辅导、死亡宣告、安乐死、遗体处理等[9]。

5.3 教学形式

5.3.1 课堂讲授:课堂上教师按照书本讲授有关死亡教育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并通过收音机、幻灯片、多媒体、影视传媒等视听教具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延伸。

5.3.2 角色扮演:让护生相互扮演医者、死者、伤者、家属等不同角色,设置不同的情景使护生通过不同的经历来体现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并逐步摸索出自己对“死亡”的独特认知和看法;让护生意识到生命是可贵和脆弱的,从而更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增强职业责任感和神圣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护理服务事业中去。

5.3.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树立正确的死亡观,正视死亡,以便能在未来的护理岗位上与病人就死亡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教师要鼓励学生谈论自己对死亡的看法及感受,事先要准备不同类型的临床病例,这样才能提供给护生不同疾病死亡过程和处理方式的相关知识,同时注重对沟通技巧的探讨,因为良好的沟通可以拉近护理人员和病人及其家属的关系,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

5.3.4 临床经历:主要针对高年级护生或者实习护生,此时的护生通过前期学习已经树立了科学的死亡观。进入临床初期最佳的学习方法是观察和模仿护理人员的护理方式和沟通技巧。当护生亲身参与临终护理时仍不能脱离临床护士的指导,对于具体每个个案的护理都应看成是一个过程,而不单是一件需要完成的事情。进行临终护理前要做好各方面的评估工作,开会探讨最佳护理方案;临终护理过程中要不断进行评估和反思;结束临终护理后要及时进行效果评价和过程总结。

5.3.5 第二课堂:对护生进行死亡教育第二课堂的学习是不容忽略的,让护生阅读有关生死主题的故事。已有学者证明这样可以使读者对死亡的消极情感映象逐步转变为积极情感映象,鼓励护生积极参加死亡教育领域专家举办的相关讲座;课下通过教师指导阅读有关资料和书籍;参加有关安乐死、器官移植、艾滋病的社会活动。

6 结论

综上所述,在临终过程中,因人而异,经历的时间或长或短,但绝大数病人需要一根“拐杖”才能平静地走完最后的生命历程。这根“拐杖”就是死亡教育。从我国的国情、社情及民情出发,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实际,在高等护理专业开展死亡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它使我们能更深入更有意义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生命与死亡。

护理教育管理者应在护生实习前开设临终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让护生接受系统的临终关怀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的培训。临床带教老师深入了解和理解实习护生在临终护理时的感受,帮助她们克服各种身心障碍,指导她们对临终患者的护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为今后的护理队伍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临终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小萍. 基础护理学(第2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9

[2] 杨建兵. 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的意义及原则[J]. 医学与社会, 2002, 15 (6):49~50

[3] 卢锡芝,屠玉玲,章晓莉. 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的进展[J]. 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1): 46~47

[4] 卢敬梅,李映兰. 对临终患者家属的关怀护理[J].护理杂志,2008,25(8B):37-38

[5] 王云岭,曹永福,杨同卫. 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生死教育课程的尝试[J].医学与哲学,2007,28(6):55

[6] 张莹. 死亡教育概述[J].上海护理,2006,6(5):72-74

[7] 孙嘉玲,颜庆云,黄美瑜,等. 不同学制护生的死亡恐惧与态度之比较[J].辅仁医学期刊,2004,2(4):291

高等护理教育范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成人高等教育;内科护理学;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将临床典型的病例展示在学生面前,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护理等的教学方法[1]。现阶段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模式仍以学科式教学模式即三段式教学模式为主,只是对普通本科护理教育课程的课时进行了一定的压缩。这样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始终无法摆脱自身的局限性。由于此模式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使内容很难减少;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形成,由于课时的限制,新内容又很难加进去;基础知识反复学习,学生兴趣不大,新知识又没有及时接收,实际应用时也显得捉襟见肘。二者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我们必须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鉴于成人学生自身的特点,本改革在《内科护理学》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入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生195例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案例教学法的具体方案如下:①师资队伍建设:由我院《内科护理学》教研室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使用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护理教研室内科护理学教学组通过集体备课,系统培训,确保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达到规范化教学。②收集病例: 教师预先收集6份典型病例。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心理社会反应、护理体检、辅助检查、入院后病情及临床处理、护理方法、中医技术等。③编写教案:详细参阅了多本教学教参并结合临床,共组织编写教学案例6例,案例分为教师教学使用参考版和学生学习使用两个不同的版本。④实施: 每个系统疾病讲授中采取理论系统复习病例专场讨论完成1份护理病历的形式。?K理论系统复习:每章节开始前,教师预先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复习强化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与护理要点等。在病例讨论环节教师有针对的检查学生理论知识复习掌握情况,并将课外复习内容纳入课程考核范围之内。?L病例专场讨论: 是在理论知识复习强化结束后给学生提供1份病例,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要点,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中融入护理发展中的新理论、护理研究新成果、新技术。最后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总结。?M补充完成1份护理病历:是在一个系统疾病讲授结束后,教师通过网络的形式将案例发送至学生公共邮箱,发放的案例与学生上课讨论的案例不同,为一份需要补充完整的案例,需补充完整的护理病历的内容包括案例中的护理重点、难点,临床新技术、新业务,必须通过查阅文献后完成。

1.3教学评价 包括理论考试和问卷调查。①理论考试成绩评价: 《内科护理学》所有课程结束后进行理论测试。理论考试成绩中理论考试(占75%) 和书写护理病历考试(占25%) ,理论考试中基础理论知识占60%,病例分析题占40%。②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①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评价: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收获、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自学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②存在问题及需要改进的方面。

2结果

问卷调查情况分析:①本项目课堂教学部分自2014年2月课程开始以来,共计学生195人,平均出席63.5人次,出勤率为52.1%。授课结束后完成1次教学效果测评,发放调查问卷195份,收回160份,回收率82.1%。学生对课程满意程度达81.2%;61.3%学生表示通过这次教学的改革,吸收了新知识,了解了更多的临床资源;86.5%学生表示提高了沟通与交流能力;46.8%学生表示本课程改革缓解了工学矛盾;81.2%学生认为提高了解决问题能力;52.6%学生认为学习了中医的理论知识及辨证施护能力。②存在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反馈对于本身学习西医的学生来说,讨论及书写中医案例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希望学校在课程安排中假如更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3讨论

3.1学生能力的提高 案例教学过程中,收集编写的案例均为临床上典型的案例,需要学生补充的部分为案例中的护理重点、难点,临床新技术、新业务,这些案例积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与任课老师电子文件交流,提高了其查阅文献的能力,拓宽了视野。从问卷结果调查显示学生对课程满意程度达81.2%。61.3%学生表示通过这次教学的改革,吸收了新知识,了解了更多的临床资源,如:护理的新技术、新动态,提高了学习的兴趣;46.8%学生表示本课程改革缓解了工学矛盾,对于部分因为工作或生活等原因偶尔不能来听课的学生,可以通过网上复习案例,查阅文献,及时与任课老师沟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在护理学其他系统或科目中推广。

3.2教师能力的提高 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内科护理学》课程中改革应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改变以往教学内容是临床医疗专业的压缩本的现状,使教育内容遵循成人教育的特点[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前的集体备课、收集案例、研究案例教学的相关理论、书写案例、进行课堂设计。这一系列的过程要求老师必须教师不断努力、不断学习, 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否则完不成教学任务。

3.3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中医护理能力 在编写案例过程中,详细参阅了多本教学教参并结合临床,共组织编写教学案例6例,案例分别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虚劳》、《膜性肾病-水肿》、《慢性肾功能不全-虚劳》、《高血压-眩晕》、《慢性心功能不全-喘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胸痹心痛》。

内科护理学是基础课程,授课对象是具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的各医院的临床护士,临床工作经验丰富,但是76.5% 护士为西医医院工作,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较少,知识储备较少,因此学生在完成案例时必须以临床病例为导向,以问题为基础,自觉地复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查阅资料,才能高质量完成案例,学习内容得到了巩固,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得到了提升。

3.4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

3.4.1案例教学在在总教学时数不变的基础上,以往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时数比例为2:1。为保证以往理论教学的教学质量,每章节开始前,教师预先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复习在病例讨论环节教师有针对的检查学生理论知识复习掌握情况,并将课外复习内容纳入课程考核范围之内。

3.4.2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贯穿整体护理和护理程序的临床思维方式。①要求学生能够找出患者主要和次要的护理诊断,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措施。②要求学生要重视心理、社会方面的评估与护理。病例中要提供心理、社会资料,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③通过病例讨论和书写护理病历使学生熟悉护理程序的基本步骤,掌握护理程序和整体护理的理念。

3.4.3教学中应重视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教师在课前应认真备课,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病例,对病例所涉及的内容要熟悉,并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应提前考虑。教学中认真组织课堂,围绕主题,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达到师生互动; 教学结束后,应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对教学效果及教学情况进行反馈与评价。

4结论

学生对案例教学法满意度高,收获大,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认为自身能力得到提高。但是需要在以下各方面进一步建设:①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时,需有效整合运用临床医疗信息资源如教学案例、典型图片、操作视频等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②利用网络资源发放案例,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复习案例,查阅资料并填写完整。对于一些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案例是否完成及完成的质量难以保证。在今后的研究中,为保证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适当增加案例分值在总成绩的比重,使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③在教学结束后,如何创新评价体系等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高等护理教育范文6

1.1开展医院健康教育的时间我国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教育体系。从1994年我国引进系统化整体护理之后,健康教育作为系统化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开展。从最先开展的北京协和医院、山东省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单位在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同时便制定了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并开展了健康教育的探索工作。1999年程金莲等[2:647]对山西省四所省级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83.8%护理人员已开展了健康教育,但从开展时间的调查看,回答刚刚开展的占25.1%,回答开展了3a者仅占19.8%,未开展者占16.2%。说明目前的健康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

1.2护士的健康观1999年黄津芳等[3:501]对东北三省10所中心医院护士健康教育意识进行问卷调查,对护士的健康观调查设计了护士必须掌握的4个基本概念,即健康、疾病、健康教育、健康程序,回答正确率分别为85.6%、90.8%、77.9%、40.4%。由此可见,护士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比较清楚,但对健康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尤其对教育程序的概念,有半数以上护士回答不出,提示加强护士健康教育概念的学习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

1.3护士对教育角色认知情况黄津芳等[3:501]的研究(1999年)显示,虽然93%护士认识到获得健康教育知识是病人的权力,但在为病人履行教育义务方面,有1/3的护士持否认态度;内科护士健康教育意识的责任感不如外科护士强(P<0.01)。说明护士对教育角色的认知不够全面,教育意识比较薄弱。

1.4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职能国际护士学会在1997年批准修改的《国际护士道德守则》中明确指出:护士的基本职责为“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4]。要履行好护士的职责,健康教育不仅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手段之一[5]。从黄津芳等[3:502]的调查(1999年)结果看,护士认为最佳教育者是专职教育人员(70.4%),而病人认为是医生(73.1%),双方均把护士排列在第2位。程金莲等[2:646]的调查(1999年)显示:83.8%护理人员已开展了健康教育,11.5%护理人员认为医院健康教育是护理人员的职责,88.5%护理人员认为是医生和护理人员共同的职责。这种角色认知的偏差,将会给护士开展健康教育带来困难。在我国医院的现行体制下,如何发挥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开展病人健康教育尚待解决和研究的课题。

1.5病人对健康教育需求的研究

1.5.1病人对健康教育意义的认识随着健康教育效应的不断扩大,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对健康教育的需要已向更高层次转变。范淑萍等[6]调查(1999年)结果显示:病人住院期间希望得到医护人员传播健康知识的占82%,认为接受健康教育很重要或重要的占99%。可见,住院病人已将健康需求摆在重要的位置上,认为获得健康知识的需求比其它需求更为重要。石敏等[7:492]报道,99.1%以上病人认为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说明病人的健康意识较强,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较为迫切。

1.5.2病人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石敏等[7:493]于1997年报道,健康教育内容应针对病人不同病种、年龄、职业而不同,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病人对急救常识教育的需求达100%;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病人对饮食调护常识教育的需求达98.3%。陈爱萍等[8]的调查发现,76.7%病人想知道所用药物的作用,且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存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

1.5.3病人对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需求一般来说,对于共性问题可采用按计划、循序渐进的群体教育,对不同个体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同一疾病不同治疗方案等的病人应结合个体教育,给予专门、针对性的指导,根据病人文化素质、生活背景、个人信仰、经济状况等进行选择,对文化程度高的病人可将有关资料整理成册或卡片,也可选择音像资料,利于病人反复阅读。对无阅读能力者,可通过听广播获取有关知识,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并重复答疑、示范,使病人加深理解,促进其康复技能的掌握。有研究表明,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个别教育是病人反映最好的一种方式。郭明贤等[9]调查显示:109人次需求医护讲解和演示,88人次喜好听录音,其它方法需求少于半数。外科病人最愿意接受的教育方式依次为护士个别指导、观看录像、应用病人教育手册和病人现身说法[10:271]。邓维英[11]总结出适合儿科特点的“适时宣教、按需宣教、反复宣教”的健康教育方法。对喉癌病人采取文字卡片与口头讲解相结合、提问与讨论相结合、求教与指导相结合的方法[12:58]。总之,教育形式应有针对性,即教育要因病而异,因治疗方案而异,因人而异。

1.5.4病人对出院随访的需求内科病人认为出院随访有必要的占78%,不太必要的占17.5%,不必要的占4.5%。对出院随访的认识反映了病人特别是内科慢性病病人愿意与医护人员保持长期合作关系,这不仅利于病人对医学知识的咨询,也给病人康复以重要的心理支持[7:493]。外科病人出院后咨询需求已趋于多样化,主要是开展健康教育处方、电话咨询和返院咨询等形式。这种主动性的需求趋势为医院转变职能、面向社会开展健康教育,实现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保健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271]。司惠芳等[13]调查结果提示,脑卒中病人对出院后的随访要求不高,这可能与其对随访工作信心不足,对该病易复发特点认识不足,以及重治疗、轻预防等观念有关。

1.6健康教育效果的研究

1.6.1健康教育对临床治疗和护理有增效作用贾长宽等[14](1999年)对68例糖尿病(DM)病人在住院期间均进行健康教育,出院后观察组继续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停止健康教育。结果显示:出院时两组病人DM知识积分升高,糖代谢控制好。王芳等[15]报道,健康教育配合临床用药使慢性肾功能衰竭症状改善,尿素氮、肌酐水平恒定,加强了疗效,减少了住院天数和血液透析频率。商怀珍[16]通过对18例腭裂儿童及家长采用综合性教育方式,并对治疗前后的语音清晰度进行评估,结果腭裂儿童的心理障碍程度明显减轻,语音清晰度由训练前的45.2%提高到训练后的94.8%。戴喜玲等[17]报道,从开展精神病病人健康教育以来,病人的住院治疗期缩短,治愈率上升,复发率下降,病人回归社会家庭的适应性显著提高。

1.6.2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明显增加治疗的依从性指病人行为与所给治疗方案的一致程度,即遵从程度[18]。有人认为不依从是当今医学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19]。刘建萍等[20]对2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高血压基本知识与服药依从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健康教育,对照组病人的健康信念综合信任度为33.00%,实验组为61.67%;对照组完全依从性为15.5%,实验组为40.75%。既提高了病人的健康信念,同时也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

1.6.3病人满意率明显提高有人认为,病人满足感的重要性大于效果与效率[21]。因而用满意率来评价健康教育效果是切实可行的。通过对住院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病人的医学知识得以增长,预防保健能力得以增强。柏亚玲等[12:59]报道,开展健康教育后,病人满意率明显提高,达标率为99.4%。刘斌[22]报道,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后,由于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病人熟悉自己的护士,共同建立一种指导与合作和共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使健康教育覆盖率达100%,合格率>90%,病人满意率由92.6%上升到98.1%。阎凤玲[23]的调查数据显示:整体护理病房满意率由92.6%上升到98.7%。

1.6.4健康教育对医院的影响通过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潜能得到展示,提高了护士在病人心中的威信,护士自我实现的价值得以体现。满意率的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和临床护理效果的提高,都会对医院的医疗质量起着良性的积极的影响,为树立医院的良好形象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2.1普及护士现代护理观的教育目前,临床护士多数接受的是中等教育,且教育内容偏重于医学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加之长期在传统医学模式下工作,对现代护理观认识不足[24:52]。董霞[25]等调查显示:护士对护理观的认识整体水平差距较大,认识水平较好的仅占8.66%,而50.4%认识水平在较差以下。这一结果提示,护理人员观念的转变已相对滞后于护理模式的转变,严重地制约了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的推进,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护理管理者要自觉地学习现代护理理论,更新观念,将现代护理理论纳入护理继续教育项目,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健康教育,采取短期培训、业余自学、定期考核等多种教育形式与方法,使护士真正树立现代护理观。

2.2明确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规范化培训和护士注册法学习,强化护士履行教育义务的法律意识,增强责任感,充分认识护士是病人教育的主力军。

2.3提高护士履行教育职责的能力程金莲等[2:645]调查提示:85.5%护理人员感到缺乏健康教育知识。影响护士履行教育职能的主要因素是缺乏教育知识(55.5%)[3:502]。因此,应根据护士的教育需求特点,努力抓好3个层次的教育培训,一是学校教育,在护校中尽快开设健康教育必修课,为临床培养有教育能力的适用型人才;二是继续教育,把护士教育能力的培训纳入国家继续教育大纲,规定不同职称教育培训基地,编写健康教育教材;三是临床带教,为不同职称、学历和年资的护士确定临床教育职责,充分发挥高职称、高学历和高年资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带教作用,提高护士教育水平。

2.4建立健康教育质量考评指标在系统化整体护理中,健康教育应贯穿于从病人入院到出院的各个阶段,成为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护理部应建立健康教育的考评指标,对病区健康教育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并将考核结果列入护理质量管理体系[24:53]。

2.5重视对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投入少、效果好的治疗方式顺应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大趋势,对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纠纷、降低保健费用有着积极的作用。医院应该适当增加对健康教育的投入,组织人力、物力,进一步规范健康教育内容,根据病人不同的特点与需求制成各种健康教育手册、幻灯、录像等,对住院病人进行完整有效的健康教育[24:53]。

2.6开展护士角色多元化研究我国护理科研工作与先进国家相比,规模小,层次低,护理理论、政策和护理科研严重滞后,这是制约我国护理科学发展的原因之一,也是影响推行整体护理模式的主要原因。健康教育的开展为护士从单纯护理角色向多种角色转变提供了舞台,预防保健与护理工作一体化模式与为护士角色多元化研究创造了机遇。健康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研究。护士角色认知偏差问题,护士在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都有待于护士角色多元化研究论证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