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基础知识体会范例6篇

党的基础知识体会

党的基础知识体会范文1

关键词:两学一做;党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83-02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我们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举措,培养广大党员干部必具的"定力"。如何更好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当前要把中央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活动落到实处,坚持把党纪条规学习作为解放思想的基石,不断夯实党员干部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1.两学一做,基础在学

《论语》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从根本上去领会、挖掘、激发其深层含义,主动培育广大党员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从自我素养提升方面,抓落实强基础,切实提高理论水平与自学能力,从知学、好学、乐学这三个方面出发,加强党性锻炼,激发学习潜质,升华学习内容,从而夯实学习教育"学"这一关键基础。

1.1 知学。自觉学习党规,加强自我提升和自我约束意识,提高党员自我要求的"天花板"。主动学习党规是每个党员干部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主要途径。知学的目的,就在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自我发展方面去认真思考、努力探索、切实践行,将执政能力与学习要求系统结合起来,在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的同时,主动参与到增强理论素养锤炼党性品行的熔炉中去,切实做到知党纪、明党责、践党行三步方针。同时,通过自我知学的方式,严以律己、严以修身、严以用权,真正做到外修一身功,内练一口气的外在约束与内在要求。

1.2 好学。将对党规的学习升华作为自我丰盈的需要,形成广泛的求学热情与兴趣,调整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层次、补齐知识短板。学一行爱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是学习教育的根本。"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从自身出发,将学习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党员干部在学习中发现乐趣主动参与,形成广泛的求学热情。"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否能在党员干部中形成广泛共识,要看学习教育否能提起学员们广泛的求学热情,在好学、想学的基础上,才能真真切切的把党规、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入脑入心深入骨髓,才能把做一名合格党员当成自我成长的重要路径,它是丰富知识结构与强化理论基础的有益推手。

1.3 乐学。深入思考党规的内在理论诉求与哲学基础,是保证思想前瞻性与科学性的重要前提,乐于学习是激发学习教育的催化剂。强化递进式学习方法,逐步完善内容,乐于学习思考,丰富思维模式。"两学一做"教育学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具体情况实践的有益产生。践行"两学一做",必须要从自身本源出发,找到学习教育的哲学基础,从中发现理论教育的内在精神与外在诉求。乐学,是助推学习教育工作的有益抓手,我们要从思想观念上有所改变与体现,更需要从意识形态上去乐于思考,善于学习,从丰富的哲理体系与政治精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有益选择,通过乐学这一主体,完善思想体系,强化思维模式,切实认识到"学"是教育基础这个重要关键。

2.两学一做,关键在做

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变世界。实践是学习认识世界的进一步体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是基础,"做"是关键。只有牢固树立这个意识观念,才能将"学"与"做"有机天然的融合起来,通过内在升华与外在行动的方式,突出层次、强化主体、提升系统、推进常态,切实达到"学做一体"的目的。

2.1 层次化。根据不同目标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层次化学习,强化学习目的性与实效性。学习教育的关键表现在实践行动方面,在开展"两学一做"教育中,应时刻把握学习主体的层次问题,分析学员具体情况,从源头上做到因材施教有容乃大,分层次分步骤的进行"一人一方法"的学习模式,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在学习教育中,党员干部的文化水平与理论功底各有偏差,根据不同目标群体的喜乐爱好,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学育效果。"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思想在主体,行动在个体,进行深刻的层次化教学是有效锤炼党员干部政治素养和夯实理论基础的有益方法。

2.2 系统化。加强学习系统化和整体化,避免学习"偏科"。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目标群体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学习知识内容,从主观意识方面思考,容易造成学习行动上的"偏科"现象。加强理论系统化学习,必须从整体角度出发,对学习模式体系深入研究分析,扩充知识结构,连接知识碎片,理顺知识脉络,把阶段性、接续性、冲突性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处理,全面梳理系统学习。保证学习教育知识化、科学化持续进行,力图避免因为"偏科"现象而引起的文化断层或者理论失衡。因此,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要把握好系统化教育这个关键因素。

2.3 常态化。增强学习教育外延性,使"学做一体"经常化,营造"常学、常思"良好氛围。抓住"关键少数",加强理论锻炼,让学习教育经常化、常态化。学习教育是连续的过程,既要抓好"学"的持续性,也要抓好"做"的常态性。将学习教育中的行动,时刻发挥在工作生活中,从社会实践里去体会知识内涵,去发掘思想魅力,是学习"两学一做"的关键。"做"是学习教育的真实反馈与有益促进,做的好否,体现出"学"的是否扎实,"两学一做"只有形成常态化的"学做模式"才能使学习教育变得轻松、变得透彻、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执行,通过"常学、常思"来促动实践经常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牛振宇. 不忘初心 执业为民――山西党员律师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J]. 中国律师. 2016(07)

[2] 李方祥,陈和水.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精神解读[J]. 福建理论学习. 2016(05)

[3] 乔华. 关于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党员"六个先锋"作用的几点思考[J]. 经营管理者. 2016(21)

党的基础知识体会范文2

在中国深圳国际人才培训中心举办了为期7天的“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专题培训班,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这次培训内容安排丰富,经过7天的学习,感触颇深,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党地位的基础。党的基层组织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党的执政能力强弱,决定着执政的成效。在开班动员讲话紧密结合实际,深入解释何为党建工作,对党务干部进行全面的定位,同时给我们提出了要求。是的,基层党建工作亟待加强,而党务工作者作为党建工作具体责任人更是责无旁贷,要不断学习,提高能力,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逐渐探索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之路。加强基层党务干部的理论学习,是发展经济的需要,是新形式下党建工作的需要,唯有发展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做一名称职的党务工作者。

二、丰富了自身党建知识

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应该熟悉党建理论基础知识,业务知识,才能让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可常常因为工作忙碌而忽视学习,有时候一些政策性强的业务知识及名词术语要通过网络搜索或翻书才能肯定,其实,很多时候自己也很想学习,对自己进行充电,但感觉工作业务越来越多,没有充足时间进行思考或学习。这次能够放下业务工作,专心地重温、学习党建业务知识,学习机关党建业务知识、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求、党建信息业务知识、党务业务基础知识等,从理论到实际结合的运用,基层党建的业务具体知识,深植于脑,非常及时,非常实用,非常有必要。

三、创新工作方法受启发

基层党组织应该紧扣企业发展的主题,紧跟时代步伐,在求新中不断开创新局面。基层党组织在改革中会随时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对基层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培养大局意识,更要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工作热情。方法要活,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切实防止因方法死板、机械而带来的负面效应。要讲工作艺术,讲方法,讲策略,总之,只有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找准最佳结合点,才能凝聚力量,推动企业发展。

四、明确了工作方向

党的基础知识体会范文3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战斗力基础,他的功能主要定位为:推动农村生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全心全意的服务;凝聚广大农民人心;消除矛盾,促进农村和谐。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任务简单来说就是发展农村的社会、经济,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要想要促进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学习型党组织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准:意识科学理论技术水平较高;二是视野比较开阔宽广;三是对于各种规律把握较好;四是创新精神较强。从学习型党组织的标准我们不难看出,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可以有效的促进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建设农村学习型党组织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

农村的基层党组织是贯彻党中央“科学发展观”重要指导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建设农村学习型党组织可以有效的保持农村共产党员先进性,在这样的学习型党组织中,各个基层党员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水平,科学理论知识,致富技术能力。就可以充分但当起先锋模范、带头羊的作用,在农村的社会发展中,学习型党组织可以用先进的政治理论教育群众,构建和谐农村的社会基础;在农村的经济发展中,学习型的基层党组织可以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帮助农民搞好科技农业生产,以开阔的视野帮助农民选择准确的致富道路。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学习型党组织可以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更新、完善、做好农民精神文明的教育者和科学致富的引路人,从而促进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

2、建设农村学习型党组织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党中央也对农村的建设提出来进一步的要求,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素质、紧跟时代的发展、保持党的先进性。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建立学习型党组织是必不可少的。

二、我国农村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现状

自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战略任务以来,全国各地都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的客观存在,因此,在农村建立学习型党组织还存在着:学习理念落后、学习方法单一、学习资源匮乏、学习氛围不浓、考核机制欠缺等问题。

1、学习理念落后

在农村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基础党员缺乏先进的学习理念。大多数都是为学习而学习,以求知作为学习的目的,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态度,缺乏自觉的学习态度、快乐的学习理念。同时在学习中,基层党员之间缺乏交流,没有将个人的学习心得、体会进行互通,缺乏利用集体智慧;发扬团队精神的学习理念。

2、学习方法单一

在农村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基层党员的学习方法单一。多数是通过集体讲授或是个人阅读上级文件的方法进行学习,很少对其他地区的成功学习经验进行系统的学习,很少讲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的结合,缺乏结合实际重点学习的方法,这都导致了农村基层党员普遍理论学习上头头是道,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上却犹显不足。

3、学习资源匮乏

在农村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基层学习资源匮乏。这主要体现在对基层党员的各项培训上,在农村的党员培训中,缺乏专业的培训讲师,讲师的水平普遍不高,再加上政府财政上的投入不足,讲师很难接受再培训,导致讲师的水平无法提高,知识、机能都明显落伍,师资水平不能满足现代化培训的需要。此外,在对农村基层党员的培训资金投入上,还无法满足大规模的党员培训需要。

4、学习氛围不浓

在农村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基层学习氛围不浓。造成学习氛围不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村基层缺乏基础学习设施,基层党员学习没有一个专门的学习场所;二是农村基础党组织缺乏基本的党员学习活动,无法有效激励党员的学习热情;三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学习内容单一,大多数都是仅对政治理论知识或是党的、党规、党纪进行学习,严重影响了基层党员的学习兴趣。

5、考核机制欠缺

在农村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欠缺合理的考核机制。大多数农村基层党组织都是把党内学习当成是一种日常活动,并没有对其进行严格合理的考核,没有对基层党员的学习活动进行规范;没有对课程学习进行课时规定;没有将基层党员的党内学习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和评先评优、职级晋升、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三、推进我国农村学习型党组建设的设想

为了推进我国的农村学习型党组建设,各级领导以及农村基层党员都必须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克服并解决农村学习型党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农村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寻求解决。

1、创新学习理念

教育干部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无止境,在当今时代,学习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范围,关系着大到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小到单位的文明与进步。因此,每位基础党员都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方式,把学习当成一种境界、一种觉悟、一种责任,成为全体党员特别是主要的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成为一种经常化、普遍化的行为,当成一种自觉行动和追求,并应贯穿生命的全过程,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2、改进学习方法

以党支部为基本学习依托,努力形成团队学习的环境。团队学习是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的重要途径,是凝聚各方力量的主要源泉。团队学习可以是集中学习的组织形式,也可以是围绕需解决的问题自我参与、自我管理的研讨小组。不论采取何种学习形式,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团队成员能力,激发每个党员的热情,深挖每个党员的潜能,将分散在每个党员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和信息整合成党组织共同的财富,并使之成为巨大的创新力量,转化为推动发展、开拓新农村各项建设的动力。因此,在学习方法的创新上,我们主要可以采取集中学习的方法。坚持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结合,但以集体学习为主。集中学习可以产生集合效应、竞争效应。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成员之间的互相学习、询问、辩论、切磋,比单纯个人学习更有效果,更有助于促进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本乡镇、本地区的工作实际,根据党员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和兴趣、特长,组成各种学习小组,让成员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提高、互相进步。同时,寻求学习方法的创新。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党的各级组织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善于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善于创造性地处理各种复杂矛盾。

3、增加学习投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使学习型党组织顺利建设,就必须加强对党员培训上的资金投入:一是要加强培训基层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基层党员的培训建设较现代化的培训基地,采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如:互联网技术,远程教育技术等,对基层党员进行培训;二是要加大培训师资上的资金投入,既要用优厚的待遇吸引优秀的教师参与到基层党员培训工作中来,又要为原有的教师提高再学习的机会,更行原有教师的知识和技能;三是要加大农村基层党员的培训组织资金投入,使更多的基层党员可以得到培训提高的机会。

4、活跃学习氛围

坚持加强阵地建设。主动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纳入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与建设党员之家相结合认真做好党员活动室等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党员活动室、电化教育等阵地作用,努力把基层党支部建设成为党员学习教育的课堂、锤炼思想的熔炉和团结奋进的堡垒。坚持发挥载体优势。采取上党课、专题辅导、党员学习日、党性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组织好党员的学习,出台切合实际的相关党员学习制度,强化政府对党员的主体培训作用,也可以通过学习研讨、工作交流等学习载体,丰富学习形式,拓宽学习渠道。还可以在学习中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组织党员在与群众的交流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坚持丰富学习内容。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来对待,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观念。其次要加强新、党内法规制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勤政廉政,不断增强执行、党规、党纪的自觉性。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第三要加强岗位业务知识和农业相关知识的学习。努力掌握做好本职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第四要加强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树立科学精神和科技意识,鼓励党员干部参加学历教育,优化党员、干部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党组织运用集体智慧进行应变和创新的能力。

5、优化考核机制

没有考核制度,没有长效机制,创建就容易流于形式。因此,在农村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我们应该对党员的学习作出一定的规定:一是坚持对党员理论学习的规范和监督,参加理论学习的党员都必须准备专用的笔记本,以便对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及时记录,同时也便于上级对基层党员学习情况的管理和学习态度的检查。二是坚持党员学习制度。每个党员都要以党支部或党小组为单位,自觉参加党的组织活动和政治理论学习。全年必须保证一定课时学习时间。三是完善考学、述学、评学机制。将学习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和评先评优、职级晋升、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过程中,还要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及时采取对策,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坚持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增强学习者的内动力。用制度规定来保证学习的长久性和有效性。四是抓好党内评先,树立典型引路的作用。在评先工作中,一定要加强领导,发扬民主,注重条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把各方面都表现突出的好党员评出来,号召大家向优秀党员学习,学习他们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党的基础知识体会范文4

关键词:党外知识分子;脱贫攻坚;“心桥工程”

高校统一战线参与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

1.参与脱贫攻坚战有利于做好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教育引导工作

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引导党外知识分子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使他们了解社会,深入基层,增加内心认同,坚定信念,配合党和政府共同攻坚克难。帮助农民脱贫,不仅是其理想诉求的最大公约数,而且也是情感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因此,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参与脱贫攻坚战,就是在不断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壮大参与共同奋斗目标的广泛力量。

2.引导党外知识分子参与脱贫攻坚战,有利于发挥科技和人才扶贫的支撑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提出,在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中,要加大科技扶贫力度,解决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多数是专业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解决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技术问题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据统计,在我国高校的专任教师中,将近一半为党外人士,他们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依靠力量。

3.引导党外知识分子参与脱贫攻坚战,有利于搭建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平台

脱贫攻坚是推动高校统战工作的一个绝好战场。培养选拔优秀党外代表人士是统一战线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要,是保证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就是要加大实践锻炼的力度,帮助他们积累工作经验,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既要有理论更要有实践锻炼;既要为党外知识分子的培养提供历练的机会,也要为党外知识分子能力的发挥提供广阔的平台。因此,引导党外知识分子参与脱贫攻坚战,给优秀的党外知识分子交重任、压重担,引导和支持他们当好党和政府的智库,使他们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贡献。

北京高校统战系统“心桥工程”主题活动的做法、经验和效果

1.北京高校统一战线开展“心桥工程”主题活动的主要做法

一是搭建平台建立机制。高校党委或统战部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与地方政府积极沟通、广泛联系,搭建党外知识分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合作平台。例如:北京林业大学充分结合学校学科特色,凝聚广大党外知识分子力量,在贵州毕节、北京海淀区园林绿化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扶贫活动,为高校统一战线参与脱贫攻坚战打下了重要基础。学校统战系统先后与北京海淀区园林绿化局签订了共建“心桥工程”海淀生态文明研究基地合作协议,与北京门头沟区水利学会签订合作协议,与贵州铜仁市委统战部签订了“智力帮扶合作协议”,协议双方在新农村建设,在林业、园林、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的项目研究、实验和成果转化进行合作,并共同申请中央和地方科技项目,围绕地区的发展和建设开展专项科学研究,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建设发展等方面展开合作。

二是有针对性地发挥党外知识分子作用。高校党委充分挖掘党外知识分子在学术专业上的优势,把党外知识分子的科研项目与地方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让党外知识分子科研成果“有的放矢”,为地方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多年来,北京林业大学党委积极支持党外专家担任中央智力支边扶贫协调小组支援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顾问,对毕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技咨询服务,在生态扶贫上精准发力;支持并协助党外专家在毕节开展树种结构调整的研究实践,捐赠3,000余棵经过技术改进的杂交构树,在为当地农民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此外,北京很多高校通过爱心扶贫,搭建知识分子与广大民众之间联系的桥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支教、义诊等献爱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的活动。

2.北京高校开展“心桥工程”主题活动的主要成效

一是推进了高校派自身建设。在开展“心桥工程”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派组织作为活动主体,通过横向联动和纵向互动,发动各自党派成员积极参与活动。横向联动,是通过各派组织在学校党委统战部的协调下互相联合、派组织内部合作,开展“心桥工程”主题活动。这样既增进了各派内部成员的沟通与协作,也使各派组织之间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纵向互动,是指派组织自身通过“心桥工程”,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通常以服务咨询、项目支持的形式,构建学校派组织与地方政府或社会群体的互动机制。在横向联动、纵向互动的有效促进下,进一步提高了学校派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进了高校派成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动了其自身建设。

二是提升了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在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实践模式下,“心桥工程”为党外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党外知识分子通过统战系统的牵线搭桥,在实践中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是对理论知识的充实;另一方面,作为党外代表人士,在“心桥工程”的带动下,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充实政治认同。通过“心桥工程”平台,进一步发现和培养了优秀的党外知识分子,进一步提升了党外代表人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是加强了高校统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心桥工程”是由高校党委或统战系统牵头组织实施的重要活动项目。基于“四个桥梁”的工作内容,高校统战工作通过“心桥工程”主题活动,在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和工作成效上不断提升科学化水平。一方面,在协同中不断创新工作理念。由于“心桥工程”要在广泛联系高校与社会、派与地方机构的过程中,形成协同发展的工作局面,并由此而创新了原有工作理念、开拓了工作思路。因此,协同创新成为了“心桥工程”对高校统战工作最直接的促进因素。另一方面,在项目管理中不断完善工作方式,项目如何开展并且产生良好的效应,是对学校统战工作的重要检验。

3.开展“心桥工程”主题活动的基本经验

一是党委领导是根本保障。在发挥“心桥工程”的“四个桥梁”作用方面,党委把握方向、居中协调、落实责任。一是提供政治保障,使“心桥工程”的政治方向明确,对统战工作的总体把握既符合党的路线方针,也符合高校工作实际,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二是提供政策保障,使“心桥工程”的具体工作项目与学校工作实际有效衔接,最大程度地保障项目能够落实到位。三是提供资源保障,使“心桥工程”能够得到高校内部在人力、资金上的支持,另外也对整合社会资源开展活动提供了保障。

二是把握好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特色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关键。“心桥工程”最大优势在于高校的人才资源和科技转化。正是由于高校统战成员通过“心桥工程”服务社会,才能让知识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人才是基础,知识创新是条件,服务社会是载体,特色项目是核心。通过“心桥工程”主题活动将人才、知识与社会有效衔接,活动的出发点也就成为了活动的落脚点,最终形成了良性循环发展的有机体。

三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基础。“心桥工程”的很多项目是在长期坚持中能发挥效用的,因此高校党委和统战系统通过组织方式、社会方式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以促进活动长期有效开展,避免由于人员流动、经费不足、保障不到位等方面因素产生的负面影响。多年来,北京高校“心桥工程”主题活动正是由于在干部选配、沟通平台、项目管理上具有实实在在的具体措施,才得以坚持开展。

深入推进“心桥工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新贡献

1.凝聚共识,团结带领广大党外知识分子参与脱贫攻坚战

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是统一战线赖以存在的根基和蓬勃发展的保证,也是统一战线发挥重要法宝作用的前提。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诉求,统一战线要有“时不我与,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共识,坚定理想信念。要进一步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将参与脱贫攻坚战作为高校统战系统推进整体工作的有效载体。要明确引导党外知识分子参与脱贫攻坚战的意义和目的。认清参与脱贫攻坚既符合国家的战略发展需求,又有利于党外知识分子发挥智力优势,实现自身价值,要积极将党外知识分子的服务社会、特色活动引导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

2.突出特色,提升统一战线参与脱贫攻坚战的优势和品质

一方面,要整合高校资源,围绕重点领域,设计参与脱贫攻坚战的重点项目。着眼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破解制约脱贫攻坚战中的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难题、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保障改善民生和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也要调动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力量,设立重大攻关项目,凸显品牌的整合效应。另一方面,要发挥高校特色优势,围绕不同领域,扶持脱贫攻坚特色项目。依托高校现有特色优势,将统战系统服务社会的原有项目进行重组,以项目资助的形式,扶持一批对脱贫攻坚某一领域具有显著影响的工作项目。例如:通过高精尖创新发展服务社会;以文科见长的高校在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上发挥作用;医药卫生类高校通过送医下乡,培养基础医务工作者发挥扶持作用;师范类院校通过支教活动,在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方面发挥扶贫作用;农业类高校要在“三农”问题上发挥作用;林业院校要发挥生态、林业、环保等行业优势,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发挥作用。

3.打造特色品牌,使脱贫攻坚战取得实效

一是精准定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参与脱贫攻坚,要坚持以文化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为主,物质扶贫为辅。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在智力、科技等方面优势凸显,要将先进的理念、知识、技术带入脱贫工作中,促进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让当地群众从内心升腾起挖穷根的强烈愿望,提升当地人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北京林业大学在脱贫攻坚战中应发挥自身学科优势,通过森林抚育、森林修复等手段,对现有森林进行重建,以提高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的服务功能。

二是精准对接。凝聚各方面力量,建立多种渠道,动员广大党外知识分子有效参与。同时,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对贫困地区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准穷根,科学研究,统筹谋划,把党外知识分子的优势与资源和贫困地区的需求相对接,确定脱贫攻坚帮扶项目,同时对项目的实施、保障、监督等各个流程,要进行把控,设计满足贫困地区需要、符合高校统战系统特点的脱贫项目以及相关管理制度。北京林业大学可以发挥不同学科党外知识分子的优势,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相对接,开展内容多样、层次丰富的扶贫活动,在促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中发挥作用。可以通过帮助林权抵押、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政策法规等改革,健全完善县级林业服务中心,形成统一、规范的林权流转、林业金融服务,促进林业与银行的有效融合。实施多种经营,拓展林下经济。可以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以科技为支撑,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菌类)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的立体复合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新型生态模式。

三是精准发力。引导党外知识分子参与脱贫攻坚,不能浅尝辄止,也不能均匀发力。要认真分析贫困状况和原因,落实中央扶贫工作“五个一批”工程,落实责任,做到任务到人、各尽其责,落实到位、考核到位,用狠力;通过改变单纯依托党外知识分子个人的科研项目或资源优势来开展活动的工作方式,强调以组织对接、协议保障的方式推进。第一,由学校党委或统战部门搭台,高校派组织和无党派人士分别承担脱贫项目,签订项目协议,在此基础上有步骤地落实和推进。第二,要研究制定政策,支持和鼓励高校党外教师参与到脱贫攻坚战中,将个人参与脱贫工作取得的成绩纳入教师考核和评价体系中。

参考文献:

党的基础知识体会范文5

时间,确实是个琢磨不透的东西:如果不是因为事件,如果不是因为记录,昨天、今天和明天也许根本不会有什么不同;然而又有哲人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时间确确实实是存在的,而且是永不停止的。不仅是时间,世间万物大都以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姿态发展变化着。比如,中国***的性质;比如,保持党的先锋性;比如,党的阶级基础等等。

我也是到上最后一节党课的时候才意识到那一节课已经是倒数第二节了,倒数第二节党课,我们学习“中国***的性质”。党的十七大通过的《中国***章程》,对党的性质表述为:“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党的先锋性质被放到了最开始的位置,保持***先锋性质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那么我想你一定要追问“怎样保持中国***的先锋性质呢?”若是从前,我可能会说“请百度”,不过现在,在系统学过了党的性质的课程之后,我想我能给出一点想法。

首先,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我们知道,政党都是建立在一定阶级基础之上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也不例外。工人阶级是***的积极基础,自然而然,中国的工人阶级就是中国***的阶级基础。列宁说过:“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层的先锋队。”中国***由中国工人阶级中具有****觉悟的先进分子组成,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因此,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是保持党的先锋性的首要条件。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工人阶级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另一方面又要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与时俱进地理解“工人阶级”这个概念。以前我总是幼稚地认为工人阶级就是那些在国有企业工厂里上班的人们,想来着实可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终于清楚工人阶级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群体,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阶级。进城的农民工,私营企业的打工仔,建筑公司的工程师……诸如此类的新兴工人力量也日益成为工人阶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要增强工人阶级的素质,使广大工人阶级日益成为有文化、有知识、有技术、懂科学的高素质阶层。只有这样,工人阶级才能在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时代始终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

其次,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路线”是中国***的重要创造和基本方针,被称为党的“传家宝”、“思想活的灵魂”。“一切为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形象地揭示了党和群众的关系。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保持党的先锋性质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党应该广泛吸收社会各方面的优秀分子来不断壮大自己,而不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盲目排斥一切非工人阶级的因素。当然,严格把关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以苏共的惨痛教训为前车之鉴,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在积极发展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中的先进分子入党同时,把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阶层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以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更好地实现党的任务,这是壮大党的力量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也是巩固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需要。

最后,坚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相统一。关于这一点,在前两点的论述中已经提到一些,党的阶级基础和党的群众基础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体。没有党的阶级基础,就没有党的产生和发展,也无从谈党的群众基础。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的重要条件。中国***从来都不是工人阶级一个集体在战斗,从民主革命的胜利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都是各个方面、多种力量一同创造的,既不可缺少党的正确领导有不能缺少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总之,只有坚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有机结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党的性质,才能保持中国***的先锋性质。我们作为在校大学生,并不属于工人阶级,而且很多人必然会迈入知识分子的行列,但同时我们却又是入党积极分子,因而更能切身体会到保持党的先锋性质与时俱进的要求。

党的基础知识体会范文6

关键词:党务干部;培训

党务干部是党的活动和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党务干部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影响着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因此,党务干部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是党的事业的宝贵财富。不断加强党务干部培训,提高党务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党建工作水平的组织基础和重要保障。

一、树立正确的党务干部培训理念

1.消除“党务工作靠实践锻炼”的观念,树立加强培训、科学培训的理念

党务工作有其独特之处,它的每一项工作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的程序。如果还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认为党务工作谁都能做,一边干一边学,没有专门、系统的培训,仅靠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将造成党务干部理论思维水平低,抓党建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党组织的职能作用不了解等问题。不但影响党务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还直接制约着党组织的活力和作用的发挥,影响到基层党建工作的水平。

2.克服“将党务干部培训简化为办几天培训班”的做法,树立长期培训、系统性培训的理念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工作精,工作作风实,奉献精神强的党务干部队伍,是一项基础性建设,也是一项长期性任务,不可能简单地通过两、三天的培训班或者几次外出参观调研实现。短期培训无法根据基层党务干部知识现状、能力水平、队伍结构和现实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培训内容也只能蜻蜓点水,无法做到全面深入,培训效果一般,很难实现党务干部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3.转变“为培训而培训”的观念,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培训理念

党务干部培训不是目的,而是打造一直素质高、业务精的党务干部队伍,为做好党建工作打下组织基础,提供坚实保障。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党务干部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党务干部培训中不断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党的建设不断面临新的形势,要围绕着中心工作,从大局出发,不断赋予党务干部培训新的内容,创新党务干部培训方式,开拓党务干部培训渠道。

二、构建务实的党务干部培训体系

党务干部培训要重实际,求实效,必须建立起一个以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手段为主体的务实有效的培训体系。

1.系统、实用的培训内容

政策理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对党务干部进行的政策理论培训,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基本内容,结合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重点学懂学透系列重要讲话,做到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党务干部的理论培训就要跟进一步。政策理论培训必须在读原文上下功夫,原原本本地学。在此基础上,注意引导党务干部融会贯通,将所学的政策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只有做到了理论上的坚定,才能实现政治上的清醒。

业务知识。一是党务工作知识。《中国共产程》和党的基础知识是党务干部的必修课,包括党的换届选举,党员发展,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党内民主议事程序,召集、组织、主持党的各种会议的程序和方法等,掌握基层党组织实现党的领导必须遵循的原则,做到办事有依据,使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开展有序、有效;二是本单位的业务工作知识。要将本单位的发展历程、中心工作、业务形势等知识作为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务干部首先要了解熟悉中心工作,才能实现党建工作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要推动中心工作发展。

工作方法。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头绪多,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务工作的传统内容和重要方法。要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和原则,熟悉基本内容,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达到教育引导的效果,确保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二是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基层工作上下左右关系复杂,必须分清主次,区别轻重缓急,抓住重点,同时兼顾其他,协调好各方关系的同时,还要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全面完成工作任务;三是服务管理的工作方法。党员及时党务工作的管理的对象,也是服务的对象,管理中要严格,服务中更要热情,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服务达到管理的效果。

能力拓展。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我们的党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党务干部要做好充分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这就要求党务干部培训不仅要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国家的政策、制度、法规等,还应包含哲学、经济知识以及当今社会的科学技术前沿、热点问题、国际国内形势等相关知识,不断扩充党务干部的知识面,开阔眼界、丰富思路,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2.按类别、分层次的培训方式

根据年龄结构、知识层次、职务差别,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党务干部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根据担任党务干部年限的不同,对新任党务干部,进行岗前培训,系统开展业务和理论培训,着力夯实理论功底和业务功底,重点培训党的基本知识、党务工作知识、基本的党务工作方法;对在岗数年的党务干部,以查缺补漏为原则,继续抓好党建理论、党务知识培训,更新知识内容,重点开展本单位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增强服务中心工作的能力。

根据具体工作内容的不同,对支部书记,重点培训如何落实“一岗双责,一肩两挑”要求,怎样提高“抓班子,带队伍”的能力等;对组织委员,重点培训如何发展党员,如何抓党内生活制度落实,怎样做好党员日常管理等;对宣传委员重点培训如何掌握党员群众的思想动态,如何做好党员群众的思想工作,怎样围绕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等,把不同类别的党务干部培养成精通某项工作的专家。

根据党务干部行政级别的不同,对于中层以上党务领导干部,培训内容要突出对单位建设和发展客观规律的探索,突出对单位发展定位和规划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基层党务干部,培训要突出对基层党务活动的工作程序和业务知识的掌握,突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的理解,对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开展支部工作进行培训。

3.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手段

党务工作的对象是人,工作内容是做人的工作。集中授课、专家辅导的单一培训手段不仅对提高党务干部的实际能力效果不明显,也难以满足党务干部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组织集中培训时,除了常规的专家辅导、专题授课外,增加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观摩调研等体验式培训以及经验交流、课题研讨、分析答疑等互动式教学的比例,让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通过培训使党务干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者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开展日常培训时,一是通过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定期组织学习,开展业务交流;二是以简报、论坛、微博、微信为平台,提供学习素材,展示工作成果;三是推广信息化培训,利用远程教学、网络多媒体等方式开展培训,突破时空限制。

三、建立有效的党务干部培训机制

1.培训管理机制

培训资源管理。基层党务干部大多是兼职党务干部,除了党务工作外还要承担大量的业务工作或者行政管理工作,不可能投入过多的时间精力参加长期培训。这就要求发挥培训资源的最大效能,首先,要将长期培训、短期培训和日常培训相结合,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将培训多元化的,全方位的融入到日常学习工作中;其次,要结合培训对象的需求,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及时更新、充实培训内容;第三,集中培训和日常培训,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理论学习和调研实践中的好方法,好措施要注意相互借鉴,推广应用。

培训过程管理。培训实施前,要通过调查研究,针对参加培训的党务干部特点,分析培训需求,明确培训的目标和主题,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合适的培训手段和方式;培训过程中,要及时充分地同参加培训的党务干部及授课教师进行沟通,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督检查和考核,确保培训质量;培训结束后,要对培训工作进行总结,全面评估培训效果,查找不足。通过对培训过程的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达到培训效果的最优化。

2.培训考核机制

建立分段考核与分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分段考核是按党务干部培训开展的时间段进行考核。分级考核是按层级,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进行考核,基层党组织对党务干部进行考核。分段考核和分级考核不是相互独立的,要根据统筹规划,在每一个阶段内,按该阶段的培训进展情况,分解任务,分级开展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