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艺术论文范例6篇

舞台艺术论文

舞台艺术论文范文1

1.1科技带来了新材料

在舞台的构建方面,新材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铝合金、钢化玻璃等克服了铁质器具易生锈、易损坏且笨重的缺点,使得舞台搭建的效率更高;当代舞台美术强调雕塑性结构,因为如此,钢铁的骨架结构在舞台灯光下产生极为生动的效果,并且给布景以厚重、稳定的感觉,新材料由于它的可塑性,大行其道。同时,由于材质自身的特性,铝合金、钢化玻璃等还能制造出特定的舞台效果。舞台表演中经常使用的干冰机和泡泡机也是科技的成果,如今的器械设计,在保证成品的高质量之余,更考虑到表演者和观众的身体健康,一般都使用绿色环保的原料。材料是服装设计中的主要运用元素,制约着服装的色彩、风格和表现效果。现代科技材料对服装的图案、质感、色彩、光泽重新加工和设计,形成影响显示出舞台角色的美感。例如,智能化的自发光技术有助于减少表演对舞台灯光的依赖。服装的褪色、磨皮、蓬松、折皱等效果都需要化学药品的参与和特殊添加剂的加入。

1.2科技强化了舞台效果

当今社会,新材料和新照明技术以及激光等技术的应用,使舞台艺术不断得到丰富。传统的舞台仅限于实体存在的舞台面积,有时处于满足情景的设定,演员需要通过语言和动作嘉定更大的舞台空间,这就需要观众想象力的配合。现代科技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全息投影技术(front-projectedholographicdisplay)也称虚拟成像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技术。全息投影技术不仅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像,让有限的舞台空间幻化相互无限的可能:气势恢宏的山川河流,甚至浩瀚的宇宙,都可以在舞台上生动地呈现出来。同时还可以使幻像与表演者产生互动,一起完成表演,产生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近几年的央视春晚就采用了全息投影技术,伴随着《大河之舞》的是逼真的爱尔兰宫殿,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新技术的引用为春晚收视率的提高做出了一定贡献,特别是对学会求新鲜的年轻人来说,眼见春晚改头换面,的确让他们耳目一新。目前,科技在舞台上的运用,仅仅是背景上的尝试,为了增强舞台艺术的代入感,可以将舞台背景扩展到观众席上,并加入相应特效,如“风”“、雨”、“电”“泡泡”等,观众能够体验到震动、坠落的感觉。让观众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表演背景和效果这五个方面来达到最强大的逼真感。现今的5D电影便是采用的此种模式。

2科技运用于舞台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2.1避免科技效果喧宾夺主

舞台上豪华包装和超强效果的展现是现今许多节目走入的误区,要做到舞台的震撼效果,必须投入大量经费。有些剧作在创作中不惜斥巨资,过度包装,全场充斥着刮风、下雨、打雷、喷火等特效,只顾展示特效,而不管巨作是否需要。这种做法只会增加剧团的经济负担,也会失去观众群。舞台科技只是艺术创造的工具,其目的是更充分、更丰满地表现人物和剧情,而并不能代替艺术本身。倘若创作者将创作中心放在舞美科技的运用上,势必会削减其精力,难以保证作品的高质量。传统的戏剧并未采用时尚新奇的现代技术,仅凭细腻的表演和念唱就能俘获大批观众的心,可能也就是这份简单与纯粹,才能让观众瞥见表演者的内心世界,和他一同感时伤事或喜笑颜开。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它依然是从属于、甚至依附于表演艺术的创造,是扮演配角的角色。过分豪华的舞美在很大程度上会消解剧作本身的艺术性。因为观众会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扑朔迷离的场景布置和变化上,而忽视了表演的实质内涵。科技的辅助作用只是为了给舞台艺术创造一个特定的环境与氛围,在适宜的时候予以效果的强化或减弱,而不可能代替表演本身,成为舞台的中心。

2.2重视舞台艺术自身的创新

舞台艺术的创新并不是毫无目的地追求技术、表现技术、炫耀技术,而是为塑造和烘托舞台整体效果不断提供新的表现手段存在的。因此,艺术工作者应培养新思维,学习新技术,大胆实践,不断创新。舞台艺术本身才使吸引观众的关键所在,创作者必须针对目标群体作深入而细致的调查,了解他们的特点和喜好,不断改进作品本身,既要能反映现实生活,又要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传播正能量。科技手段虽然具有辅助作用,但实际上对舞台艺术本身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为了突出艺术内容本身,必须在剧本和表演质量上下功夫。

2.3实现科技与艺术的和谐统一

舞台艺术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是整个舞台的核心,要将艺术最完美的一面呈献给观众,就需要科技与艺术的密切配合。科技效果的适时出现应该是表演中的点睛之笔,而不是画蛇添足。央视春晚中由孙俪演唱的《风吹麦浪》,孙的嗓音清新甜美较好地演绎出了初夏麦田中微风拂过,给人带来的舒适惬意的感觉,此时的舞台背景是一望无际辽阔的麦田,观众就在这似梦似幻的环境中欣赏着歌曲,不断将自己带入到理想的环境当中去。此时达到的效果就远比歌手独站舞台中央好得多。舞台艺术都有自己的节奏,科技效果的出现应该是与节奏相吻合的,不能突然抢入,也不能拖沓累赘,跟着节目一起律动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3加快舞台科技研发

就现今而言,我国舞台科技研究开发工作有单一项目研制转变为以技术为核心,周边开发为辅助的网络体系。由于我舞台科技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处在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阶段,自主参与研发的部分微乎其微。为了提高我国舞台科技研究的自主性,必须增强我国科研人员的水平,提升科研实力。

3.1构建人才队伍体系

舞台科技研发要构建科技人才队伍和人才网络机制。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科技研发,舞台科技研发人才应该既是舞台艺术工作者,又是懂得文化科研工作的专家。其主要任务是紧跟国际舞台科技前沿,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及时消化,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改造。他们要善于从国外舞台演出实践中发掘研究项目并且懂得和把握舞台科研项目研究方向与定位,与艺术创作人员紧密协调沟通,组织管理研发项目。舞台科研的科研成果应体现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在科研的过程中,不仅要看清市场发展形势,更要结合科研工作者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将科研与艺术完美融合,必须把文化创新和高新科技开发运用,市场运作结合在一起,赋予舞台艺术与技术以新的发展形态和空间。

3.2提高研发资金使用效率

舞台科技研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如今存在的很严重的问题是,研发资金并未得到最高效的利用,也就是说“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因而细化经费预算内容成为必然,编制项目预算时,研发和财务部门应协助项目负责人共同编制预算,使预算既适应研究工作的需要,又符合财务的各项规章制度;还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资金“跟踪问效制”,严防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对每一笔研发经费,有关部门(包括资金监管部门和项目主管单位)都要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控与“跟踪问效”。尽可能地对每一笔研发经费从审批、拨付到使用各环节上都进行“跟踪问效”。及时杜绝资金浪费和项目不实等现象的发生。提高研发资金使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研发部门管理工作的优化,从而助于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3.3争取政策支持

舞台艺术论文范文2

(一)声乐演员的发音基本功训练

为了让台下听众听清楚、听明白,表演者必须要口齿清晰,且拥有良好的语言表现能力。演员的发音训练是从语音开始的,并结合了气、声、字的基本训练,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演唱者在舞台上的演唱,要求声音要有节奏感,并铿锵有力,在低音部分则需要沉稳,并把刚和柔恰当地揉捏在一起。要达到这一点就需要演唱者掌握好每个字的正确发音部位,尽可能避免吃字、倒字等。例如,“山”字本身就是舌音,所以在发这个字的音时要注意不能把它变成齿音,变成“三”;如果演唱者的字头无力就很容易把“没有”变为“唯有”;而字腹不够响亮就很容易把“慢来”变成“闷雷”;甚至是有些演唱者的字尾收音不够准确时就会把“有力”变成“咬裂”等,这些情况都不同程度地转变了原先的音素。事实上,产生音变的主要原因就是演唱者把每个字的音素处理得不够到位,这严重地改变了每一个音节组成的成分,对此,演唱者应该把每个字的头、腹、尾部进行准确的把握,保证每个字的音素都规范在一定的比例内。声乐训练首先要处理好音色,再来要求音量和音高等。如果发音能达到准确,声腔形状也能达到准确,最终音色也必然是正确的。其次是对吐字的要求,不仅要达到一定的清晰度,还应把每一个字都有力地发出来,在练声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只练高音不练低音等不良习惯的养成。语言和旋律应在同一时间内进行,这要求演唱者对口腔内的肌肉也要进行锻炼,并尽量避免口腔产生无力感,以至于漏气。

(二)声乐演员的音色运用

对音色的正确把握,不仅是歌曲表演中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是音乐内涵折射的需要。人类音色的变化主要受到感情的直接作用,当人们高兴的时候,音色就显得明亮;而处在悲哀的气氛中,音色就显得安雅;愤怒的时候音色就显得十分粗糙。音色的运用是演唱者在声乐表演中顺利进行二度创作的前提条件,针对同一部音乐作品,如果演唱者只采用一种音色进行演唱,就很容易流失原作曲家自身的音乐情感,从而丧失作品的生命力。以音乐作品《黄河怨》为例,这首女高音独唱歌曲由多个乐段共同组成,音调较为悲伤,感情较为强烈,由于这首音乐作品本身具有非常浓烈的情感,声乐演员在演唱时需要恰当运用音色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品情感。为此,声乐演员在练习过程中,可以从音色运用的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可以采用大小调相互交替的表现手法来展现歌曲人物的内心哀怨;其次,声乐演员需要根据作品本身的情感变化来合理调整及选用不同类型的音色运用,在这首音乐作品中声乐演员可以选择运用暗淡、温和、柔弱的音色来进行演绎,从而在声音与情感上满足声乐表演中声情并茂的审美要求。

(三)声乐演员的演唱语言规范

在声乐表演中对声乐演员的演唱语言规范提出了较高要求,而演唱时的语言规范则需要声乐演员掌握声色与音色的语音规律,这样才能有利于声乐演员达到声乐表演对演唱语言规范的高要求与高标准。首先,在声色语音规范上需要声乐演唱者了解人体声腔、口腔与舌头之间的结构关联,这样有利于声乐演员把握发音的语音最佳位置,从而达到较好的声色标准及演唱语言规范性。其次,声乐演员的演唱语言还要遵循音色的语音规律,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找准音位,保证声腔的形状,从而确保音色的纯正,以实现演唱语言的规范。

二、舞台表演艺术中声乐演员的情感培养

声乐舞台表演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要求演唱者要有良好的声音,同时还要求演唱者能完全掌握歌曲的情感内涵。如果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只看重自己的声音,不重视情感的融入,就会丧失歌曲的灵魂。由此可见,情感的把握对于声乐舞台表演的重要性。

(一)对歌曲歌词和作品有深刻的理解

歌曲是由歌词和曲调两部分组成,其中歌词以文学创作的形式把歌曲的内涵和主题思想融合在一起,从而使作品形象化。作曲家在创作中将情感与体验充分融入到歌词当中,而曲调则是用来发挥配合与烘托歌词中情感的作用,因而需要声乐演唱者认真研究表演歌曲,深刻理解歌曲歌词,从而对歌曲作品有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于是乎在进行歌唱之前,演唱者只有对歌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挖掘其中深刻的含义,充分掌握歌曲中的情感要素,对歌词进行有感情的反复朗读,才能更好地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实现声情并茂的演唱。

(二)对歌谱进行细致的挖掘

歌谱是一首音乐作品的表现载体,是一种符号语言形式,音乐作品中的灵魂主要是通过歌谱形式进行表现与传达的,而后再以演唱与表演的形式展现在观赏者面前。因此,声乐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之前需要认真研读歌谱,熟悉歌谱中的调性与旋律,细心揣摩歌谱中的每一个记号,声乐演唱者最好能够深入探寻到歌谱的最深处及内部本质当中,对歌谱进行细致的挖掘,这样才能更好地揣摩音乐创作者的创作意图,真正理解其创作本意。声乐演唱者也只有在了解作曲家创作音乐作品的意图之后,才能深刻理解与掌握作曲家所要表达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再加以二度创作,融入自己的情感,声乐演唱者才能在表演舞台上真正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诠释整部作品的真实涵意。

(三)眼神与面部表情丰富

眼睛是人的心灵之窗,演唱者自身的感情变化都会从眼睛中表现出来,从眼神的变化中也能看出演唱者当时的心态和感情,因此,演唱者要把握住眼睛的变化程度,并通过眼睛来实现传达作品情感的目的。在我国传统的架花子“眼法”中就有专门进行眼神训练的方法,演唱者可以适当借鉴这套训练方法来进行锻炼,增加自己在舞台表演中的眼神魅力。演唱者在表演一部音乐作品时,首先要把自己真正放入到歌曲中,并把自己当作是歌曲中塑造的角色,以通过眼睛来表现歌曲中的情景。例如,在唱到“草原”和“敌人”(源自《草原之歌》)时,演唱者可以借助眼神来传达出作品蕴含的情感内涵,从眼睛中流露出对辽阔无垠的大草原的无限热爱之情和对敌人无比仇视的情感,从而打动观众,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不仅眼神,人们的面部表情同样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如处在欢喜的状态时,人们的面部表情自然就轻松自然一些,且嘴角也会稍微上扬;而面对内心中的哀伤时,人们的面部表情就会表现出一种内心痛苦的感情变化,面部的肌肉就较为紧张,并呈现出嘴角下撇的表情。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面部表情也应该根据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变化而变化,并且尽量做到真实、自然。只要演唱者能掌握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并使这种情感变化与自己的面部表情相统一,就能使舞台上的表演更显生动和形象。

舞台艺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舞蹈;艺术实践;舞台;学习;促进作用

在艺术院校当中,舞蹈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实践证明,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进行舞台艺术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舞台艺术实践具体指在排练以及演出等活动中,利用艺术理论知识以及舞台实践知识等,使自身专业素养以及思维能力不断改善的过程。本文对艺术实践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探讨,以便能够提高舞蹈学习效率。

1.舞蹈学习与舞台艺术实践之间的联系

舞台艺术实践的正常进行需要以舞蹈学习作为基础,因此只有加强舞蹈理论基础以及基本功学习,才可以使舞台艺术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舞台为舞蹈表演者提供了灯光、布景以及音乐等艺术形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更快地融入角色,从而能够有效领悟舞蹈所包含的深刻寓意。总而言之,舞台实践与舞蹈学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以及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创造舞台实践机会,从而使两者实现共同发展。

2.舞台艺术实践对舞蹈学习的重要促进作用分析

2.1有助于增强舞蹈学习兴趣以及实践能力

兴趣是人生第一导师,要学习好舞蹈,则对舞蹈本身感兴趣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为了培养舞蹈学习兴趣,则进行舞台实践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当开展舞台艺术实践时,声乐与舞蹈表演能够实现完美融合,舞者在诠释舞蹈内涵及情感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自身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以及眼神等。通过实践,舞者能够有效发挥自身所长以及利用舞蹈基础理论知识,如此一来,舞蹈学习兴趣便可以得到有效增强。为了能够改善舞蹈学习效果,则应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条件,创造舞台实践机会,从而提升舞蹈学习热情,增强对于舞蹈本身的兴趣。另一方面,舞台实践还能够强化舞蹈专业学习者的实践能力。舞台艺术实践能够有效检验学习者是否真正掌握以及灵活运用舞蹈理论知识,因此在进行舞台实践的过程中,学习者很快就能够发现自己所存在的不足,并同时获得实践经验,这对于提升舞蹈专业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艺术实践作为一种能够获得丰富经验的舞台活动,能够有效增强舞蹈技能,确保舞蹈艺术与现实艺术之间能够实现相通.从而能够使舞蹈艺术以及整个学习过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让舞者能够针对性改进自身的舞蹈动作、情感表达方式以及风格等,并由此改善实践能力。

2.2有助于提升舞蹈专业学习者的舞台艺术表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舞蹈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在舞台上塑造艺术形象时往往需要借助多种手段,如美术、声乐以及文学等。因此,舞者要在舞台上有效诠释舞蹈艺术,并进行艺术实践,则必须利用多种载体。如天蓝色舞服配以黛色舞蹈扇,将唯美的钢琴曲作为伴奏音乐,再加上优美舞步、舞姿,就会将舞台营造得非常华美,其艺术效果也将会得到良好的体现。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舞台实践可以为舞蹈专业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艺术表现平台,这对于表现能力的提升极为有利。从另一方面来看,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舞蹈专业学习者的自信心也可以得到增强,从而能够更生动、更鲜明以及更真实地塑造舞蹈艺术形象。实践证明,舞台实践以及艺术表演作为舞蹈学习以及教育的基本目的,在舞台实践中舞者只有保证有效结合各项肢体语言,才能够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并受到感染。当观众认可舞蹈表演时,学习者的自信心以及自我认同感就能够得以增强。此外,进行舞台实践还可以使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舞蹈自产生以来,就在人类文明史进程当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舞蹈中不仅包含了情感因素,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律动感,通过学习舞蹈以及进行舞台实践,可以培养合作意识以及责任意识。例如,舞台实践中的集体舞表演必须具备良好的协调感以及整体感,这就要求所有舞者必须具备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与他人配合的能力。

2.3舞台艺术实践的促进作用实例

“桃李杯”是专业性舞蹈比赛,也是一种舞台艺术实践形式。目前桃李杯的普及程度已非常高,全国各大院校均可以参与到其中,桃李杯在焕发无穷生命魅力的同时,也积极推动着我国的舞蹈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曾参加过桃李杯的一名舞蹈专业学习者回忆,参加桃李杯之后,不仅开拓了视野与身心,还能够在比赛中学习许多舞蹈知识,丰富了精神世界,锻炼了身体素质,改善了心理适应能力。桃李杯大赛将舞蹈作为舞台实践主体,使参与到其中的舞蹈专业学习者能够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与艺术能力,并确保舞台实践能力与艺术表现能力两者实现有效协调以及良性循环发展。要完美诠释舞蹈作品,不仅要求舞者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还必须确保舞者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能够有效诠释出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并将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传达给观众。因此,在舞蹈比赛当中,舞者必须熟悉以及有效利用舞台布局,对于舞台当中的各个方位了如指掌,以便可以在表演的过程中做到随机应变,避免因突况而导致舞蹈表演中断。总之,如果没有在舞台上表演过,则不能称为真正的舞者,所以接受过舞蹈专业教育的学习者应当积极参与舞蹈比赛,并在比赛中灵活运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从而实现学以致用,并改善舞蹈学习效果。

结语

舞蹈学习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舞台艺术实践能够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此应积极参与舞台艺术实践,以便可以增强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者的艺术表现能力。综上所述,要在积极参与舞台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总结舞蹈学习经验,并根据得出的经验,对当前的学习模式进行补充,从而改善舞蹈学习效果以及提升舞蹈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胡中辉.肢体语言的魅力――舞蹈形体训练对于话剧表演的影响[J].艺术研究,2010(2):30-31.

[2]朴春红.探讨提高舞蹈创编水平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群文天地,2013(7):112.

舞台艺术论文范文4

高新科技催生的跨媒介舞台表现形式,是艺术创意产业中深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标示了数字艺术发展的未来。从新媒体的产生、发展到普及化,跨媒介数字艺术正在成为现代大型舞台表演设计中的新宠。本文初步探索了LED显示技术、声光电数字技术、混合现实技术、全息影像技术等数字艺术前沿手段在现代舞台设计中的创新性应用。

[关键词]跨媒介 数字艺术 舞台设计

新媒介技术的强势崛起带来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全面变革, 一种现代科技与艺术手法相结合的新型文化业态——“数字艺术”应运而生。广义的数字艺术以数字技术为载体、以互联网为媒介传播手段的艺术创意及表达方法,是艺术、科技、文化、传媒、影视等领域的高度融合和交叉,包括交互媒体、数字影像艺术、虚拟现实、新媒体艺术等。相对于传统艺术,数字艺术在传播、存储、复制等各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现代舞台表演为数字艺术应用开辟了一个巨大的潜力市场。随着新媒体手段的日益丰富,更多的艺术表达形式开始使用数字化展示方案,跨媒介数字艺术给舞台表演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使舞台设计出现了革命性转型。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式、闭幕式表演为标志,中国的跨媒介数字艺术走向了国际舞台。从数字艺术的产生、发展到今日的广泛运用,跨媒体艺术正在成为大型舞台表演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有机融合多元艺术表现载体和形式,能够有效突破单一艺术的表现局限。为此,本文初步探索了LED显示技术、声光电数字技术、混合现实技术、全息影像技术等在现代舞台设计中的创新性应用。

LED显示技术的诞生,深刻影响了舞台装饰艺术。近年来,LED屏凭借着高亮度、低电压、功耗小、寿命长、容易拼接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到舞台设计中。高亮度可以让舞台更加绚丽多彩,易组合拼接更是赋予舞台灵动和生命。LED屏可按需被打造成各种形态,既能作为背景屏使用,也可作为舞台道具被随意装饰和布景,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低能耗、性能稳定、寿命持久又是舞台安全的最佳保证。高性能的全彩LED屏一出现即成为舞台设计的新宠,从小舞台剧到大型文艺会演,它的身影都异常璀璨。

声光电的技术嬗变与舞台效果的发展是并存的。目前,舞台声音的运用也融入了高新科技成分。跨媒介技术使舞台的纵深空间大大拓展,舞台音效的层次也更加丰富了。数字技术业已成为舞台音效的重要表现手段。例如,八声道可以营造出一个立体的空间声音场,其间的观众能清晰听到雨水沿着屋檐的铁皮雨管从左边流到右边,能听到风从左边的树梢上吹过,亦能听到右前方鸟儿的啼鸣。以往这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感受,现在通过多声道的控制,完全能为观众营造极致的现场视听效果。舞台布光系统作为演出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情节发展对人物内心和特定场景进行的全方位灯光设计。有一套名为“WYSIWYG”(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的艺术灯光三维设计软件,可帮助灯光师在完全没有设备和环境的条件下,根据现有环境结构图与设备清单,利用电脑虚拟技术,在电脑上组合每场演出所需的舞台大小、形状, 再配上吊挂、各类灯具,经过配接、加上回路、色彩,可模拟真正演出时的一切效果。以百老汇的经典名剧《猫》为例,运用声、光、电等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创造出梦幻般的舞美效果,其强烈的视听冲击力让观众真正置身于猫的世界。从天而降的大鞋、巨型下水道口、猫通向天国的长廊,这些大型道具在全电子控制下制造出让人瞠目结舌的视觉效果。

舞台虚拟互动系统结合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图像技术,其核心技术是“混合现实”。混合现实技术通过计算机产生影像,提供给观众一个可感观的虚拟客观世界。这种技术缩短了虚拟效果和现实混合的后期制作时间,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现实环境和虚拟物品的同时空特质。现代大型舞台表演的多媒体艺术囊括实时混合现实的尖端技术,将有利于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融合,让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身临其境”地感受虚拟空间所存在的事物,给观众带来更强的感官感受和更具吸引力的舞台意境。近年来,戏剧界不断进行多媒体戏剧的尝试,在作品中已采用了一些影像与互动媒体技术作为叙事表现手段,将248影像与表演两个空间互相交错,演员可以与电脑制作出来的虚拟角色在舞台上进行对话交流甚至舞蹈,营造出更多元的艺术体验。譬如,中国音乐剧《蝶》就将先进的混合现实技术和动漫技术融入剧中,以全息虚拟造像的影像技术来代替演员和LED大屏幕动画出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舞台空间都得到了更大的扩展,让人赞不绝口。

舞台三维仿真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舞台控制系统的可视性和便捷性。使用者可从多个视角、多个层次来观察单个舞台设备,还能观察设备之间的位置、互联等关系,在第一时间从虚拟模型中获得足够的数据。操作人员可以任意移动、缩放及旋转画面,可从任意视角对任意设备及相关环境进行观察。在标准的虚拟现实控制系统界面,操作人员能通过友好的界面任意选择、查看想要得到的设备信息;另外,还可根据客户的要求,直接从3D画面中选择设备及提取设备参数的功能。虚拟场景、表格及选项菜单相结合,使3D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设备操控的“所见即所得、所见即所想”,所有舞台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都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客户。2010年日本世嘉公司举办的一场名为“初音之日”的3D全息影像演唱会就充分展示了跨媒介艺术创意方法集成的舞台效果。此次演唱会采用了一款3D全息透明屏幕来全方位显示“初音”这个虚拟的3D卡通动画人物形象。观众无论从任何位置观看,舞台上投射出来的虚拟动画人物都是明亮、清晰、完整的影像。全息投影技术营造出一个完全虚拟化人物在现实舞台上的表演。全数字化的交互体验不仅更人性化,而且带来了各种触控程序开发的可能性。

总之,高新科技催生的跨媒介舞台表现形式,是艺术创意产业中深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标示了数字艺术发展的未来。为了创设前卫性、艺术性、感染力强的高端数字化舞台展示平台, 开发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表演模式及技术应用是设计的关键环节。若能集合4D技术、实时在线剪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全息投影技术等最前沿的舞台技术手段,再配以灯光、音效等数码编程,就能实现舞台效果的自动化、程序化控制,从而提升舞台表演的眼球引爆力和情境感染力。

固然,科技是引导整个数字艺术发展的关键要素,但要让尖端数字技术服务于舞台效果,还必须集合独具创意的人文思想和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多元化的数字技术为舞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而艺术的革新也将带动舞台技术走向更具人性化、体验化的未来。尤其是现代大型精品舞台表演集成项目的跨媒介艺术设计,更需要全方位整合音乐、舞蹈、戏剧、影视、动漫、虚拟表演、舞台美术、数字媒体、立体仿真等多元化的舞台元素,更需要探索既突出艺术本体又符合时代需要的艺术创新样式,拓展舞台或实景演出的展示空间,展现舞台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舞台艺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舞台音响;创新观念;功能手段

中图分类号:TN9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069-01

创新是一切艺术的生命,也是舞台音响的生命。然而,舞台音响创新本身,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为此,本文专门对舞台音响的创新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论述。

具体来说,舞台音响创新这一系统工程,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理论层面来进行解析。

一、舞台观念的统一

在有了“统一”的表现形式、理解了剧中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内涵后,音响创作者还需通过对剧本的深入理解,确定每场戏需要发挥音响作用表现剧情的位置,形成有独到之处的设想。音响创作者在戏剧呈现中对展现舞台形象要有整体把握和整体调整的能力,具备了这些能力,在导演的带领下,在“统一”的创作过程中按照戏剧的需要,就能取得准确完美的创作结果,实现同戏剧的有机结合,使其获得完整的艺术创作效果,其次,因想要与剧情紧密结合,在戏剧创作中,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去体现剧中的主题,写实性、非写实性、还是二者兼而有之,这是在戏剧音响创作中首先要考和确定的问题。这个表现形式是由剧本的内容决定的,应当选择最能揭示剧本内涵的表现形式。

因此,舞台音响的创新,也必须以观念的创新为指导和基础,没有观念的创新,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而观念的创新,又集中体现在创造性思维上面,其中主要包括发散性思维、跳跃式思维、逆向思维、灵感思维等等。总的特点是突破常规和传统性,富有独特性、灵活性、开拓性、有效性。

二、功能的创新

舞台音响创新的第二个层面,是功能的创新。这是一个核心系统与实体系统。

传统的舞台音响,称作“音响效果”,其内涵是:“戏剧和其他舞台演出的创作手段之一。即在舞台演出时运用多种专用器具和技法,模拟或再现各种动物及其他物体造成的响声,如风雨雷声、鸡鸣狗叫声、启闭门窗声、枪炮声等,并常常结合其他舞台美术手段(如布景装置、灯光效果等),增加和造就舞台环境的生动感和真实感,以烘托舞台气氛,加强演出的艺术感染力……”

但是当下的舞台音响,其艺术功能早已极大的拓宽,几乎达到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高度。除了营造舞台环境、强化舞台气氛、制造音响效果以外,还具有强化动感效应、美化声音形象、拓宽声音的时空感、审美感等新的艺术功能。

三、手段的创新

舞台音响创新的第三个层面,是手段的创新。这是一个保证系统和配套工程。

手段作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具体方法,属于方法论范畴。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支柱便是认识论与方法论。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发展过程、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学说;方法论则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认识论与方法论是紧密相连、互相配套的。

舞台音响的创新,在认识论上解决了观念创新的问题,就要在方法论上解决采取何种手段来具体实现创新的问题。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时代,信息化、数字化、电子化等各种全新的技术与手段,得到广泛应用。舞台音响、灯光的运用原则要与舞台美术设计构成和谐的一体,音响、灯光和色彩是塑造舞美艺术的主要“语言”,一个能够吸引观众注意力的舞台设计必须是简单的、鲜明的,设计师只有遵循这样的原则,保证减少复杂的舞台琐碎感,以最为强烈的舞台艺术形象来展现优秀的舞台设计效果。舞台设计手段的创新,影响了各个领域的全方位创新。如今舞台灯光、音响手段的创新,可谓有目共睹、有口皆碑。

例如:麦克风扩音器(耳麦、手麦)的广泛应用,其艺术效果令人惊叹,不仅仅起到扩音作用和,而且起到声音美化的重要作用。

又如,电子调音台,具有多种艺术功能。

再如,录音机的应用,使舞台音响彻底与传统的人工手段(如晃动洋铁皮制造雷声、敲击木板制造马蹄声等)告别……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总之,手段的创新有着广阔的艺术空间,亟等有心人去努力开发。

参考文献:

[1]夏征农主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舞台艺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物理性空间;戏剧性空间;情绪性空间;心理性空间;虚空间

中图分类号:J8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43-01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笔者首先对“当代”一词产生了一点疑惑。想来想去,暂且把这个时期模糊地理解为“时下”罢了。再来看看“舞台空间设计”。之所以说是“舞台空间设计”而不是“舞美设计”,是因为本文只针对舞台艺术中空间的设计部分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新的艺术理论、观念、技术手法不断丰富着我们的舞台空间,再加上新的科技、材料的合成,使当代舞台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各竞风流”的可喜局面。面对这异彩纷呈的华彩舞台,笔者认为舞台空间的设计,主要分为这样三个层面:一是舞台的物理性空间的设计,二是舞台的戏剧性空间的设计,三是舞台的情绪性空间、心理性空间的设计。

“舞台艺术”一词从逻辑顺序来看,首先,它的呈现应该是在舞台空间之内的。这就决定了舞台设计首先是一种舞台空间的设计,不管这个舞台是戏剧类的还是歌舞类的;也不管这个空间是静止的还是变化运动的。一切舞台设计都在着力于舞台空间的构建、把握和控制。

舞台空间设计还必须服务于作品呈现的物理空间需求。最典型的就如音乐剧、歌剧或者演奏会。舞台空间的设计、运动和变化,必须服从于演出声场效果的完美呈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舞台空间设计首先是为了舞台艺术的展现提供了物理空间的构建。

再看戏剧性空间的构建。事实上,我们常常碰到在同一物理空间中不同戏剧场景同时呈现的情况。一边是兵临城下、剑拔弩张的铁血世界,另一边却是花前月下、人约黄昏的温馨与浪漫。抑或,一边是严峻的现实,另一边是急急地营救(例如,天津京剧院《华子良》剧解放前夕一幕)。这一类多重表演空间构建与切换让我们在戏剧的舞台上实现了电影中“蒙太奇”式的空间构架。而原本舞台空间中场景的切换、灯光的对比,或者升降平台的调度就成了这多重空间的分隔或者融入的有效手段。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实现戏剧中时空的交错和跨越。

在物理性空间、戏剧性空间的基础上再来看情绪性空间。情绪性空间的设计,就是合理地运用光、景等戏剧元素构建,加强戏剧情绪的展现。光、景在具体的舞台上可能是一种符号,或者一种形式的呈现,更可能是一种对空间或者反空间(虚空间)的设计。例如运用实景、压缩演员表演空间,形成一种孤立无援或者进退两难、步步惊心的空间情绪。在湖北省黄梅戏的作品《未了情》中,开篇时女主人翁得知自己身患绝症时,舞台中间四根巨大的纪念碑式的柱子紧凑地耸立,主人翁在这四根柱子之间绝望地哭泣,一束紫色的暗光从头顶压下、孤立无援、绝望的情绪就蔓延开来。再如,江苏省淮剧团淮剧《小镇》,作为小镇精神文明道德楷模的男主人翁朱文轩,在面对500万奖金昧心可得,其子为人担保惹祸需500万偿还的矛盾煎熬中。舞台上,一堵象征着传统道德观念的碑墙缓缓前移,压迫者主人翁的脚步,形成步步紧逼、没有退路的情绪空间。及至朱文轩想通一切,选择了维护自己心中的精神家园,说出事实真相时。一时间,天高云淡、空间大开,灯光转为明亮的色光,整个舞台表演空间似乎都开阔了起来。事实上这一切变化的来源都在于导演对情绪性空间的设计和把握。所有的灯光、布景、甚至演员的步伐节奏都是构建这一情绪空间发生、发展、变化的组成部分。导演运用舞台空间的变化,强化了作品的呈现,让舞台空间成为舞台艺术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

由此,笔者认为,在舞台艺术中,没有“可有可无”的概念。换句话说,只要在舞台上出现的,就不会仅仅只是一个物件,在必要的时候,任何物件都可能产生另一种艺术形式的新的解读。能够让某种客观存在,在不同的时空场景的丰富变化中呈现多种不同层次下的不同意义。这可能就是艺术价值和魅力的根源吧!

舞台空间设计也是一样的。在不同情景之下,也必然会呈现多重层次、多重角度的空间构建,甚至在统一场景下也会实现多重意义上的艺术呈现。很多时候,舞台空间设计已不再只是舞台美术内部的事了。新的时代对舞美设计早已提出了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妙胜著.充满符号的戏剧空间[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

[2]伊天夫.学做设计要走心――周本义教授的舞美设计心得[J].戏剧艺术,2016(03).

[3]吴新斌著.“用物质写意”及其他-戏剧评论集[M].2008.

[4]郑庆华.设计的跨界思索[J].中国第三届舞台美术展论文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