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范例6篇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范文1

关键词 麦琪 欧·亨利式结尾 幽默 悬念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Joy in the Sad and Tears in Laughter

——Appreciation of "Gift of the Magi"

TAO Minfang

(Suzhou Institute of Construction & Communications, Suzhou, Jiangsu 215104)

Abstract "Gift of the Magi" is an important masterpiece of O Henry. Works with humorous language, clever design suspense writing style, unexpected end to true love between the hero reflected most vividly. The beauty of humanity is O Henry's creative theme, the bottom of society in response noble and beautiful love the people, but also revealing ironic and cold, ruthless social reality.

Key words Magi; O Henry's ending; humor; suspense

欧·亨利原名威廉姆斯·西德尼·波特,是二十世纪初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创者。由于他的作品篇幅短小精悍、内容贴民百姓生活、情节引人入胜、语言幽默风趣富有艺术表现力,所以他被誉为“美国的莫泊桑”。歌颂人性美是欧·亨利小说文学创作的主流,作者笔下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落魄的小人物形象,他们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关心与爱,作出难能可贵的牺牲,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理想的执着追求。

《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短篇小说中最优秀、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麦琪是《圣经》中记载的耶稣出生时从东方来的三个有智慧的贤人,他们送来的礼物代表了尊贵与圣洁,同时也预示着耶稣的一生。从此西方国家就有了圣诞节互赠礼物的习俗。在西方人看来,圣诞礼物是最珍贵、最有意义的,所以希望自己获得的礼物也是最有价值的。麦琪是聪明无比的人,毫无疑问,他们的礼物也是最聪明的礼物。而作品中的德拉和吉姆,虽然非常不明智地为对方付出了他们最为宝贵的东西,但实际上在一切馈赠和接受礼物的人当中,他们是最聪明的,他们用自己纯洁的爱互赠给对方一件无价之宝。作品诙谐机智,泪水中隐含着欢喜、悲痛中暗含着微笑,耐人寻味,体现了作者“含泪的微笑”的独特的写作风格。

1 欧·亨利式的语言——幽默风趣

欧·亨利在《麦琪的礼物》中用幽默又带有淡淡哀伤的艺术语言讲述了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圣诞节前一天,女主人公德拉,一个年轻的家庭主妇为了节省每个铜子儿,不得不“…向杂货铺、肉铺和菜担子买东西时讨价还价,一分两分地省下来的……德拉数了三遍,数来数去一块八毛七,而明天就是圣诞节了。”作者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写这个家庭是如何的拮据困窘,只是简简单单地用“一块八毛七”引出全篇。因无法给丈夫吉姆买一件称心如意的圣诞节礼物——“麦琪的礼物”而“明摆着什么也办不成,只好一下子坐在破旧的小沙发上默默地流泪。”欧·亨利用貌似平淡的话语营造了一种忧郁凄凉的气氛,而这种气氛贯穿了全文。即使在德拉夫妇看到礼物时惊喜和欢乐的瞬间也带有这种气氛所表现出来的伤痛。

1.1 爱的礼物也是爱的牺牲更是爱的升华

《麦琪的礼物》中德拉夫妇为了互送圣诞礼物互表爱心,妻子德拉卖掉引以为自豪的一头长发,为丈夫买了一条表链,这让读者感到震惊。在美国视金钱为一切的社会背景下,这种伟大的情感怎能不让每个善良的读者潸然而下呢?读者又怎能不为这对贫贱夫妻的恩爱而感到弥足珍贵呢?不料,丈夫却卖掉了祖传的金表,买来一套精美的纯玳瑁梳子来打扮妻子已不复存在的美发。“我们把圣诞节礼物放到一边,暂时保留着吧,这两件礼物太好了,只是目前还不能用。”吉姆笑了起来。到此全篇戛然而止,两份珍贵的礼物一下子变成了无用的废物,凄楚的现实和美好的感情同时撞击着读者的心灵。为了男女主人公的无私爱情而欣喜,为了男女主人公的长发和金表而惋惜,这一喜一惜不仅展示了人间的苦难,同时也展示了人性的温暖,从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意图——纯真的爱情高于一切,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主宰一切的观点。

1.2 “含泪的微笑”的语言艺术风格

幽默是美国文学的传统之一,从华盛顿·欧文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长的语言,到马克·吐温的俚语式的幽默语言,因受同时代这些作家的影响,加上一生坎坷的经历,欧·亨利作品中独特的幽默与众不同——充满了辛酸的笑声,在夸张、嘲讽、风趣、反衬的幽默之中含有抑郁、凄楚的情绪。《麦琪的礼物》中德拉夫妇有两样引以为豪的东西:一样是德拉的头发,另一样是吉姆三代祖传的金表。“倘若是巴女王住在风井对面的套间里,德拉哪天洗完头后把头发甩到窗外去晾干,也会让她的一切珠宝和饰物相形见绌。倘若所罗门国王当上一名守门人,他的全部财宝都堆放在地下室里,吉姆每次经过时掏出他的怀表来看看,就会让他嫉妒得直扯自己的胡子。”在这里,作者使用这种夸张的手法使得读者对所描述的情景印象深刻。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夫妻双方为了真爱放弃了如此珍贵的东西,珍宝在真爱面前黯然失色。再如那句“而如今,当收入缩减到二十元,‘迪林厄姆’的笔画看上去也显得模糊不清,似乎在认真考虑最好紧缩城一个‘D’,已显得谦逊一些。可是,每当詹姆士·迪林厄姆·扬先生回家到楼上的房间,詹姆士·迪林厄姆·扬太太一边喊着“吉姆”,一边紧紧地搂住他,一切又都很美好。”名字,三部分的全称,常常用在上流社会人物的正式履历或职位的称呼中,这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吉姆来说毫无用处;而妻子德拉对他的简称“吉姆”,不仅显现了夫妻之间的亲热,而且实用、简洁。在这里,作者使用 “反衬” 的手法强调,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还存在着另一种价值——情感价值。而深厚的爱情所拥有的价值比实用价值更高。读者可以从作品中看到,没有用的东西,可以成为富有情感的载体,情感价值可以超越实用的功利。欧·亨利的这种夸张、反衬、讥讽中带有幽默的写作手法给穷人生活的无奈增添了喜剧的色彩。同时,也正因为这种“含泪的微笑”式的写作手法,欧·亨利被世人认为是现实主义的幽默大师。

2 欧·亨利式的含蓄——巧设悬念

欧·亨利作品中使用的语言都是最为平民化的语言,所以读者能够很容易地读懂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语言含蓄是他作品语言的另一个特点,他的幽默不是直截了当地表明,而是在不经意之间表现出来的,因而,读者在读完小说后仍能回味无穷。

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必有高潮,没有高潮情节就没有起伏,就缺少波澜难以吸引读者。而情节高潮需要组织、需要铺垫。靠什么来铺垫,就靠制造强烈的悬念来实现。《麦琪的礼物》设置悬念的4个前提是:时间是故事发生在圣诞节前一天,风俗是互送圣诞礼物,经济是德拉家经济拮据,感情是德拉夫妇夫妻恩爱、感情深厚。在交代了这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前提后,第一个悬念设在故事的开始“一块八毛七”,接下来再写“数来数去一块八毛七”,着重强调家庭贫困,这是目的之一。目的之二是为下文买圣诞礼物做铺垫。“而明天就是圣诞节了”,没有钱买合适的礼物怎么办?第二个悬念设在“突然从窗前转过身子站在镜子面前……飞快地打散头发……”这时作者不惜笔墨地描写德拉的头发。“眼睛还留着晶莹的泪光,裙子一摆,飞一般地出门下楼。”让读者疑惑她要干什么?第三个悬念设在德拉卖完头发之后,“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德拉像张开玫瑰色的翅膀飞来飞去……事实上她跑遍各个商店为吉姆搜索合适的礼物。”她能为吉姆买什么样的礼物呢?第四个悬念设在吉姆下班到家,“吉姆停在门内,像一支猎狗问道鹌鹑的气味那样一动不动。他的眼睛盯住了德拉……这表情既不是发怒,也不是惊讶,也不是赞成,也不是恐惧,不是她预料中的表情。不过他带着这种奇特的表情死死地盯住她看。”吉姆不仅让女主人公德拉无法理解,这样的描写也让读者产生种种疑惑,一直到故事结束才真相大白。含蓄的开头、悬念连连的故事发展、豁然释疑的故事结尾,让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跌宕起伏的探索激情和兴趣,不一口气读完绝不罢休。这样的故事结局可以说是出人意料,但是因为有了层层的铺垫,所以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欧·亨利在故事叙述中连续设置悬念,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既符合生活的常理——恩爱的夫妻圣诞节要互赠礼物,又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下层人民经济窘迫的现实。“悬念”结果是让人又感动又心酸——为德拉夫妇的恩爱而感动,又为他们的处境而感到心酸,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含泪的微笑”。

3 欧·亨利式的结尾——出人意料

欧·亨利作品的成功主要在于他善于捕捉和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场面。在一个个生活片断里,处于两难中的主人公必须面对抉择,这时作者不仅能集中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也能充分展示他们生活中固有的矛盾,同时加上欧·亨利具有把情节剪裁得恰到好处的本领,因而能够在很短的篇幅内达到一种思想与艺术相结合的完美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而这也正是欧·亨利短篇小说成功的关键。

欧·亨利著名的独特写作手法——故事情节的巧合和出人意料的结尾在《麦琪的礼物》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从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意图——纯真的爱情高于一切,否定了金钱主宰一切的观点。

3.1 设置“巧合”

《麦琪的礼物》中的第一个“巧合”就是吉姆把珍贵的祖传的金表卖了以换取高尚、纯洁的爱情;德拉也同样认为爱情高于一切,于是把美丽的长发剪了来表达爱情的贞洁。正是在主人公这种符合情理和故事情节发展规律的心情下,他们各自为对方买了昂贵的礼物——玳瑁梳子和表链来配他们引以为自豪的珍宝——德拉的长发和吉姆的金表,准备在突然之间让对方惊诧、感动一番,这是自然而然出现的第二个“巧合”。第一个“巧合”为第二个“巧合”埋下了伏笔,第二个“巧合”则是第一个“巧合”的必然结果,为故事出人意料的结尾打下了基础。当他们各自拿出礼物的时候,让人啼笑皆非,但故事情节的“巧合”却又是那么合情合理。两次的“巧合”不仅表现了德拉夫妇所面临的现实,也表达出了他们之间高贵、纯洁的真爱。

3.2 出人意料的结尾

说到欧·亨利的小说、谈到他的写作风格一定会提到他的结尾方式——欧·亨利式结尾。欧·亨利式结尾就是在故事结尾时突然让主人公的心理情境发生意料之外的变化,或使主人公的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这种结果又在情理之中,符合实际生活,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麦琪的礼物》在故事结束之前,故事情节波澜不惊,作品平平叙来,却又环环相扣。读者会认为主人公德拉为买圣诞节礼物的所作所为是很正常的,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但是当德拉把圣诞礼物表链给吉姆并要他拿出金表时,吉姆才说出了真话:“我们把圣诞节礼物放到一边,……只是目前还不能用。我将表卖了钱给你买了梳子。”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让读者哭笑不得。但在哭笑不得之余,这样的结尾又是多么符合逻辑,是多么有力量的结尾呀。男女主人公的脸上出现了微笑,因为他们彼此都体会到了真爱。欧·亨利借助主人公的言行、心理活动,以轻松、幽默的语言和沉甸甸的故事,揭示了“爱”的伟大。

3.3 悲中见喜 笑中有泪

“泪”和“笑”、“悲”和“喜”在读者眼里是两对互不相容的概念,但是欧·亨利却在他的作品中通过主人公德拉和吉姆互赠礼物的表现中,把两组情感和谐地统一了起来,给读者留下了喜中有悲,笑里有泪的印象。德拉和吉姆互赠礼物时的阴差阳错,虽为可笑,但读完之后,谁能不热泪奔流而下呢?谁能不为他们命运的困苦而难过、不为他们之间的深情厚意而感动呢?读者从这种“为世人所看得见的笑料”中看到了“为世人所看不见的眼泪”的特殊之处,深受感动。然而,更让人感动的是,德拉和吉姆虽为圣诞互赠礼物而牺牲了各自心爱的、家里仅有的两件值钱的物件,但是他们对对方所表露出来的深厚情感却最为重要。尤其是在当时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社会大环境中,他们之间纯洁的真情更是弥足珍贵。

欧·亨利的作品以广大下层人民群众困苦生活中的美好爱情为主题,但结尾偏重于悲剧性,因此在引人同情和沉思的同时,给人以希望、光明和奋进的力量。作品所折射出的人性美使读者回味无穷,尖锐幽默的表现手法更让读者抑制不住笑声。然而在笑时,又怎能忘记悲哀、痛苦和不幸?欧·亨利在同情和赞美普通百姓的同时,也揭露了百姓恩爱爱情背后的社会现实——冷酷、无情。

参考文献

[1] 余汉英.独特的艺术手法与亘古不变的主题——简析《麦琪的礼物》.安徽文学,2009.10.

[2] 朴丽莉.浅析欧·亨利的幽默写作风格.中国西部科技,2009.9.

[3]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M].译林出版社,2005.

[4] 赵书颖.“含泪的笑”与“含笑的泪”.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3.

[5] 朱锦岳.浅议《麦琪的礼物》的艺术魅力.考试周刊,2009(42).

[6] 梁雯.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科教导刊,2009.8.

[7] 石敏.《麦琪的礼物》中铺垫、巧合手法的综合运用[J].语文天地,2005(21):72-75.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范文2

他们用自己最美丽的心灵赠送给对方都将是一件无价之宝。而这无价之宝,确实世间任何自认聪明或富有的人永远不会,也不能给予的礼物。

圣诞节是西方国家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每年的12月25日,人们都会在欢乐的气氛中互赠礼物以表祝福。那些各种各样的礼物把寒冷的平安夜变成温暖的天堂。但是,怎样的礼物才是最珍贵的呢?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普通却内意深刻的故事——《麦琪的礼物》。耶酥诞生之日,三位麦琪赠送给他三样礼物,那些礼物预示着耶酥的一生。而欧•亨利《麦琪的礼物》中所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圣诞节里发生在社会下层的小家庭中荒唐却感人的故事。男主人公吉姆是一位薪金仅够维持生活的小职员,女主人公德拉是一位贤惠善良的主妇。他们的生活贫穷,但吉姆和德拉各自拥有一样极珍贵的宝物——吉姆祖传的一块金表就算“地下室堆满金银财宝、所罗门王又是守门人的话,每当吉姆路过那儿,准会摸出金表,好让那所罗门王忌妒得吹胡子瞪眼睛”;德拉一头美丽的瀑布般的秀发则可以“使那巴示女王的珍珠宝贝黔然失色”。为了能在圣诞节送给对方一件礼物,吉姆卖掉了他的金表为德拉买了一套“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的梳子;德拉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为吉姆买了一条白金表链。他们都为对方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而换来的礼物却因此变得毫无作用了。

也许有人会认为,吉姆和德拉都很“傻”,他们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最最宝贵的东西,欧亨利的小说似乎显得荒诞无意义。其实不然,故事里出现的有些夸张的偶然,让两位生活在困窘中的主人公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而通过这个带着些悲剧情调的故事,我们从一个角度感受到欧亨利为我们传达的从苍凉中透出的温暖——关于“礼物”的价值。

吉姆和德拉,即使只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却拥有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对方的深爱,在这些温暖的感情面前,贫困可以变得微不足道。在圣诞节前夕,两个人还想着要为对方买一件礼物互赠,多么浪漫多么温馨。即使这一份礼物似乎失去了使用的价值,它们却成了世间最珍贵的礼物,变成一份真挚的爱赠给了对方。

麦琪是聪明人,聪明绝顶的人,由于他们是聪明人,毫无疑问,他们的礼物也是聪明的礼物。而我们的吉姆和德拉,虽然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最最宝贵的东西。不过,让我们对现今的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一切馈赠礼品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馈赠又接收礼品的人当中,像他们两个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他们用自己美丽的心灵赠给对方的是一件无价之宝。而这件无价之宝,确实世间任何自认聪明或富有的人永远不会,也不能给予的礼物。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范文3

    翻译标准

    对于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我国学者严复最早提出“信、达、雅”的标准——“信”即忠实于原文,“达”即翻译的流畅,“雅”即译文的典雅。这一翻译标准至今仍对我国翻译界存在影响。此外,德国着名功能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莱斯对译文按照功能划分为不同的标准:描述性文本,即报道和说明类文本,应注重客观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表达性文本,即各种文学性文本,应注重语言的表达形式;祈使性文本,主要指各种宣传类文本(广告,宗教和政治宣传等),这类文本翻译应注重宣传和感染效果。依据莱斯的观点,The Gift of the Magi属于表达性文本,应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即应忠实于作者的情感立场和语言表达风格。

    这两个翻译标准理论,将作为本文比较各个译本的主要评判依据。

    The Gift of the Magi作品解读

    翻译好一部作品的前提是要了解这个作品。在The Gift of the Magi这篇小说中,作者讲述了一对小人物的看似很平常的故事,它主要讲述了圣诞节的前一天,住在公寓里的贫穷的德拉想给丈夫吉姆一个惊喜,可是她只有1.87美元,她知道这点钱根本不够买什么好的礼物,于是她把引以自豪的褐色瀑布似的秀发剪下来卖了,换来了20美元。找遍了各家商店,德拉花去21美元,终于买到一条朴素的白金表链,这可以配上吉姆的那块金表。而吉姆也想给老婆一个惊喜,他同样卖掉了引以自豪的金表,买了德拉羡慕渴望已久的全套漂亮的梳子作圣诞礼物。夫妇俩为了给彼此准备礼物而费尽周折,礼物最终买回来了,却让人哭笑不得。

    翻译好这篇小说,我们首先要体现小说的写作风格,欧亨利在这篇小说中运用了他一贯的幽默语调和简练的语言,选取了一个生活中看似很平常的故事,但故事中又带有淡淡的哀伤,结尾也出乎意料。由于故事情节主要是靠素材体现,故大部分翻译都能保留原作的跌宕起伏;而对语言的整体选择,大部分译文都体现出简单和口语化的特点,对此在本文中也就不再赘述。

    翻译中文的化差异

    读完这篇文章,许多读者可能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标题为什么叫“The Gift of the Magi”。对于标题的翻译也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大家所熟知的中文标题为“麦琪的礼物”。此外,也有其他的译法,如“东方博士的礼物”、“贤人的礼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的版本呢?我们首先分析一下标题的含义。

    标题中的the Magi②,实为magus③的复数形式,出自《圣经》典故:指东方三贤人,他们在耶稣诞生时给耶稣送去黄金、乳香、没药三件礼物。黄金表示高贵、乳香象征神圣、没药预示耶稣最后要受迫害致死。以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人,都会知道the Magi的寓意,即象征智慧和神圣,看到小说的这个题目自然就能领会这种表达法的含义。但是翻译的目标读者,由于固有的文化差异,很多并不熟知这个典故,所以看到这个题目未必能够明白其中隐含的深层意思。读者即便借助注解能明白the Magi的意思,但仍然很难产生自然的联想。就象汉语中我们用“说曹操曹操到”这个短句一样,我们汉语的读者一目了然,在其他语言中却似乎无法用一两句解释让读者清楚“曹操”深刻的文化含义。

    可能正是基于这个缘故,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标题中包含的寓意,伍蠡甫先生最早将The Gift of the Magi翻译成“东方博士的礼物”。可以肯定,参照《圣经》中的典故,这样翻译保留了the Magi的真实寓意,似乎也符合了“信”的标准,但这样的翻译却又难免让人觉得太直白,失去了小说原有的意境。依照莱斯的翻译标准来看,文学作品重在欣赏和体味文章的感情和语言,而这一翻译很明显丢掉了原文原有的色彩。

    后来王永年先生将the Magi译为“麦琪”,这显然是音译。此译法难免也有其弊端。首先,译文读者大多不知道典故来源,一眼看到标题“麦琪的礼物”,几乎无一例外的以为“麦琪”是故事主人公的名字。所以有必要为其加一个注解,加注解后,“麦琪”的含义非常清楚。翻译中遇到这类有典故的文化问题,音译加注解不失为一个聪明的解决方法之一。它既能保持原作风味,又能促进文化交流,不失为上策。故之后的翻译也大都沿用了“麦琪的礼物”这一翻译方法。

    两种译本比较来看,“东方博士的礼物”与“麦琪的礼物”两种译法的不同并不能绝对的区分孰对孰错或是否忠实于原文的问题,只是所达到的效果有差别。如果是对于领悟能力较低的初级读者,译者将the Magi译成“东方博士”或者“贤人”既能使读者避免对小说的标题产生误解,又能使读者深刻领会原文the Magi的含义。而对于文学爱好者,翻译成“麦琪”,则一方面有助于中国读者自发的去探究更深层的英语典故,有助于使中国读者接受和熟知西方文化,有利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读者品味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几个译本对标题翻译体现了不同的目的和原则,对于小说整体语言的运用亦存在些许差异。比如对钱币翻译,由于各个国家对钱币的衡量尺度不同,形式也不同,这就造成了“sixty cents ofit was in pennies”翻译的多种多样,“其中六角是铜板”,“其中六毛钱是铜子儿凑起来的”,“而且六毛是钢■”,“而且其中的六毛是小硬币凑成的”……这些翻译中大都是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且前两种译法可以看出明显的古代文化。当我们的文化中没有这样的概念时,或许这是理所当然的办法。而这样译的好处是使中国的读者觉得很亲切,也很容易想象出“零散”和“拼凑”的概念,容易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然而,文化交流的问题再一次摆在面前——中国的读者读懂了小说的大概意思,然而我们仍然不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样花钱的,或者说美国的钱币是什么样的。如果是本着这一目的,我认为翻译成“六十美分是零钱”或者“六十美分是便士”则能够更好的传达这一概念。

    此外,这对小夫妇有两样特别引为豪的东西——吉姆三代祖传的金表和德拉的头发。如果示巴女王住在天井对面的公寓里,德拉总有一天会把她的头发悬在窗外去晾干,使那位女王的珠宝和礼物相形见绌。如果所罗门王当了看门人,把他所有的财富都堆在地下室里,吉姆每次经过那儿时准会掏出他的金表看看,好让所罗门妒忌得吹胡子瞪眼睛④。

    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王都是旧约圣经中非常富有的人物,拥有各种珍奇宝贝,文中通过与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王的夸张对比映衬出珍宝在夫妇俩真爱面前黯然失色。对于这一表现手法,各个译本几乎一致的采用了保留原有文化中的人物,而后通过注解使得中文的读者对此有了一定了解。这也恰恰验证了这才是符合翻译的最初目标,也是众多读者需求的。

    仅从这几处,我们可以看出翻译中难以避免文化差异问题。如何处理这一问题,重要的是看读者和翻译目的。如果仅是为了普及这一故事或者为了让读者知道欧亨利的作品,或许“入乡随俗”采用中国读者更熟悉的概念让读者觉得更容易理解;而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还是尽量保留其原有文化,虽然读者最初并不熟知,但看得多了才能真正慢慢了解西方文化。

    结 语

    翻译的最初目的是文化的传播,而在翻译过程中,难免遇到不同国家截然不同的文化现象,这就给翻译增加了难度。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更是给翻译家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翻译不仅要考虑文化传递的任务,还要尽量保留其文学价值。而面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翻译还应有不同的标准,这样才能使译作最终符合读者所需。

    注释:

    ①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流行的翻译为《麦琪的礼物》.

    ②被音译为麦琪,英文中实为单词的复数形式,意为“贤人们”.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范文4

关键词:欧・亨利;短篇小说;人性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12-0070-02

欧・亨利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被称为“现当代美国短篇小说的奠基人”,他独具特色的小说风格,对美国短篇小说创作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欧・亨利短篇小说为什么能具有永恒的魅力呢?许多人认为应归结于独特的“欧・亨利风格”。其实,欧・亨利短篇小说的魅力还在于作家以人性作为众多小说的主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共鸣,否则,以幽默为主要特色的“欧・亨利风格”只能是搞笑和取乐,就不会有现在这样深远的影响。托多罗夫指出:“文学是与人类生存有关的通向真理与道德的话语。”因此,分析欧・亨利短篇小说的魅力,必须围绕人性主题加以认真探索。

一、欧・亨利小说以人性为主题的根本原因

作家对主题的选择不是偶然的,往往与他们各自不同的体验,及对人生的感受和无止境的思考等相关,可以说,作家所写的是其对人生的反思。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人性意识,既是他的炼狱人生造就的,又是当时美国社会背景和文化熏陶的结果。欧・亨利一生艰难坎坷,因此,他深切地感受了底层社会的痛苦、不幸,看透了美国豺狼社会的罪恶本质,非常的经历带给他非常的痛苦,却也令他“得到经验所能给他的一切世故人情”,换来了他特有的小说创作素材,造就了杰出的世界性作家。

1.个人经历

了解欧・亨利的人生经历,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始终选择人性为他小说创作主题。通观欧・亨利的小说,他的短篇小说中影射了他自身的一生经历,可以说他的小说是他自身的整个生命历程的缩影。无论是作品本身感彩与欧・亨利一生的生命色彩的对应,还是情节上的相似和雷同。欧o亨利在《麦琪的礼物》中的感叹,“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绝大部分。”可谓是他人生之路的真实写照。他短暂而命途多舛的一生,“经历了生活中所有的主要场景――不平常的冒险、城市生活、上流社会,以及”更多的“底层生活”,非凡的亲身经历带给他痛苦,但也使他“得到经验所能给他的一切世故人情”。欧・亨利的人生经历和马克・吐温颇为相似,他们都是从小就过着漂泊的生活,他从东部都市到西部乡村,感受到截然不同的生活品质。丰富的人生经历,对他后来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创作善于以小见大,从平常的小事中反映出不平常的社会意义,从而能够在有限的场景里极自然地推出生活中最深刻的真实。

2.社会背景

欧・亨利的小说大都发生在他生活的时代。进入19世纪晚期,美国成为短篇小说最具活力的地带。在那一时期,随着垄断资本主义逐渐形成和现代工业社会的影响,美国的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强烈的生存危机,人性的压抑扭曲,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道德规范的巨大变化,这一切给社会以极大冲击,一批来自下层对生活变化有切身体会的作家,以幽默的文笔,用诙谐而沉重的格调,关注人生,审视社会,他们以短篇小说的方式,形象地描绘了20世纪初的处于历史大变动期的美国社会,同时使短篇小说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欧o亨利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随着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显露突出。欧・亨利长期生活在下层,形形的社会现象使他对这些矛盾心感身受,并把社会的各种现象形象地概括在自己的作品中,对贫民他充满了同情,对资产阶级剥削者从不同角度予以批判与揭露,道出了下层劳动群众对剥削、压迫的愤怒反抗与心声。欧・亨利的小说集《四百万》明显地表现出作者的态度和立场:他认为受注意的应当是纽约的“四百万”个普通人-纽约的基础,而不是那些被视为城市精华的、“四百个”脑满肠肥的、所谓的成功的上流人物。因此,他的作品时常表现出其对美国当时社会的一种极度讽刺,以及社会下层人民的一种无奈。他的整个创作都在揭露社会生活的不公平,不合理,不正常的下层社会人民悲惨命运,对那些违背人性的人物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抨击,揭露了美国资产阶级在金融战争中的强盗行径和伤天害理的罪恶本质。同时,着力挖掘和赞美小人物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他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展示了他们向往人性世界的美好愿望,为读者构建了神圣美好的人性天堂。

二、欧・亨利小说中的人性面面观

1.批判违反人性的丑行

欧・亨利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美国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是世界上贫富间鸿沟最深的国家之一,当时拜金主义盛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了裸的金钱关系,人的心灵体系也为金钱所维系和异化。欧・亨利对美国这个名利场的把戏也看得十分透彻,并对这个“金元帝国”的金钱崇拜进行了深刻的揭露、讽刺和批判。作家笔锋所指,是美国大城市,因为在大城市里,本性丧失得最快。欧・亨利小说中《汽车等待的时候》、《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我们选择的道路》抨击资本主义社会上层阶级中惟利是图、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行径,揭露金钱万能、惟利是图的社会罪恶,对“上流人物”“得意之徒”们的巧取豪夺、利欲熏心予以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在他的笔下,看似繁荣的社会实际上则丑恶黑暗,一幕幕的尔虞我诈,一场场的骄奢淫逸,而这一切,恰恰反映了金钱社会里“万能金钱”对人心的腐蚀,人性因此畸变。

欧・亨利在短篇小说中批判这些违反人性的丑恶现象,不是大声疾呼,不是愤怒声讨,也不是大义凛然地说教,而是通过一些滑稽可笑的故事和情节,以貌似轻松的调侃,在笑声中含蓄嘲讽并无情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揭露了美国资产阶级在金融战争中的强盗行径和伤天害理的罪恶本质,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的种种弊端。通过这一类作品的创作,作者意在开掘更值得人们在哈哈大笑之后需要去思索的悲剧性内涵,欧・亨利的这种写作手法,被人们称为“带笑的眼泪”。

2.赞美符合人性的美德

另一方面,欧・享利通过他的创作,揭露社会生活的不公平,不合理,不正常和同情下层社会人民悲惨命运,同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欧・亨利怀着对“小人物”命运深切的同情,怀着对人性美的向往,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充当起了小人物的代言人,诉说他们的苦辣酸甜。在社会下层平民的悲剧人生中,创造喜剧的氛围,带着含泪的微笑,以幽默的笔触扫开笼罩的阴霆,着力挖掘和赞美平凡生活中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

欧・亨利的小说的最大特点,当属他对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的细致刻画。如《麦琪的礼物》、《爱的奉献》等是一曲曲刻骨铭心的爱情礼赞;《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歌颂感人至深的真挚友谊;《两位感恩节的绅士》则褒扬在那个时代难能可贵的诚信善良,描绘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艰辛,赞美了他们的人性美。

欧・亨利的小说能够得到普通读者的喜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中所体现出的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普通劳动者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扶持的高尚精神。在这些小说中,沉郁的人生往往是主人公的必备条件,通过苦涩的灰色幽默的结构形式体现小人物灰色的生活状态。譬如说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麦琪的礼物》,这也是欧・亨利著名的写作手法――含泪的微笑的典型代表。几乎所有的欧亨利小说精选集都能找到这篇小说。通过对小说整体结构的巧妙设计,以幽默的结构形式反映荒诞的生活。幽默是美国的文学传统之一,欧・亨利承袭这一传统,受同时代作家的影响,加之一生经历坎坷,使得他独特的幽默与众不同--充满了辛酸的笑声。善于运用反衬手法是他的短篇小说一个非常明显的艺术特色,在夸张、嘲讽、风趣、诙谐、机智的幽默之中,揉进抑郁、凄楚的情绪,形成“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产生非常突出的艺术效果。“含泪的微笑”,加深了作品的社会意义,具有长久的艺术魅力,从而使他的小说散发出强烈的人性魅力。真实准确的细节描写,生动简洁的语言使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也使他在世界短篇小说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3.刻画弃恶从善的追求

“骗子小说”,“强盗小说”及其他系列作品一样都是欧・亨利小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大有用意、令人深思的。因为这正是作者对身处其间的现实社会的总体的印象,是对当时整个历史时代的真实的写照,旨在向人们展示“文明社会”黑暗与滑稽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非混淆,人妖颠倒,骗子、强盗当道,罪犯凶手发迹,资本家、上流人物则是隐身的、最合法的真正的骗子和强盗。而他所描写的真正的骗子,强盗大多是富有人情味的,故有“善良的编子”,“友好的强盗”之称。这是他对人性主题的新表现,寄托了善战恶的人性理想。

作者笔下的善与恶并不那么绝对的泾渭分明,它们之间存在着良心发现,幡然悔悟,重新做人的种种可能性。比如《浪子回头》、《双料骗子》等。

三、结语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范文5

A.军官

B.姚纳

C.青年

D.小母马

E.看门人

52.小说《苦恼》的主要写作特点有( )。

A.情节十分巧合

B.人与马相类比

C.采用倒叙方式

D.主题以小见大

E.对话生动传神

53.德拉夫妇特别引以为自豪的两样东西是( )。

A.德拉的首饰

B.德拉的头发

C.祖传的项链

D.祖传的戒指

E.祖传的金表

54.欧·亨利《麦琪的礼物》的主要艺术特点是( )。

A.喜剧故事浸染悲剧色彩,形成“含泪的微笑”的风格

B.善于通过外部行动和表情描写刻画人物心理

C.一虚一实双线并行,造成强烈的悬念

D.出人意料但又合乎情理的巧妙结局

E.语言幽默诙谐,妙语连珠,意趣横生

55.下面有关《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中的两条线索叙述正确的是( )。

A.一条是德拉卖表买发梳

B.一条是杰姆卖表买发梳

C.一条是杰姆卖发买表链

D.一条是德拉卖发买表链

E.两条线索“一虚一实、双线并行”

参考答案:

51. 正确答案:BD答案解析:小说用了将人与马相对应、相类比的暗示手法。

52. 正确答案:BDE答案解析:参见教材277页提示部分。

53. 正确答案:BE答案解析:小说中写到的是德拉的头发、祖传的金表,本题没有难度。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范文6

二、用及物性系统分析女主人公情感变化

韩礼德的及物性系统用小句的形式表现语言的概念功能,是语言再现经验的基石,“其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过程’,并说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加者’和‘环境成分’”。在《功能语法导论》中韩礼德区分了六种不同的过程,即“物质、心理、关系、行为、言语以及存在过程。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事的过程,物质过程涉及的是诸如跑,跳,坐,扔,打,做,写之类的动作。发出动作的参与者为动作者,受动作影响的参与者为目标,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的成分为环境成分;心理过程表示三种感觉类型:感知、情感和认知;关系过程指语言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功能。

《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的代表作,它通过写在圣诞节前一天,为了给丈夫买一条白金表链作为圣诞礼物,妻子卖掉了一头秀发。而丈夫出于同样的目的,卖掉了祖传金表给妻子买了一套发梳。尽管彼此的礼物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从中获得的情感却是无价的。文中作者对女主人公德拉的描写用了大量的笔墨,本文通过德拉不同阶段的情感,将全文分成两部分,为给丈夫买到了称心的礼物而兴奋、为甜蜜的误会而感动。以下就从及物性角度对文章两部分进行分析。

(一)为给丈夫买到了称心的礼物而兴奋

(1)物质过程:此处选取以德拉为动作者的具有代表性的两句:

①Hereyes[动作者]wereshining[物质过程]brilliantly[环境:方式]

②She[动作者]flutteredout[物质过程]thedoor[目标]

两个句子动作者均是Della,物质过程分别为wereshining(闪烁),flutterout(飘动),这两个物质过程都是动态的,体现出动作者充沛的精力。但在这两句中,只出现了一个表示位置的环境因子,这表明作者充沛的精力可以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发挥。

(2)言语过程:这一部分中有女主人公Della和理发店老板娘的一段对话

"Willyoubuymyhair?"askedDella."Ibuyhair,"saidMadame."Takeyourhatoffandlet'shaveasightatthelooksofit."Downrippledthebrowncascade."Twentydollars,"saidMadame,liftingthemasswithapracticedhand."Giveittomequick,"saidDella.

Della的话语全部简洁至极,当得知自己的头发能换来二十美元时,Della的反应是“Giveittomequick”,此句省略主语,充分体现出Della急不可耐的心情。

(3)关系过程:①Now,thereweretwopossessionsoftheJamesDillinghamYoungsinwhichtheybothtookamightypride.OnewasJim'sgoldwatchthathadbeenhisfather'sandhisgrandfather's.TheotherwasDella'shair.

本段全部围绕jimmy’goldwatch展开,作者用了很多的笔墨极力渲染Della得到的这条表链是多么的独一无二,完美无缺,这种描述性的语言仿佛是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充满了喜悦和兴奋,并给读者带来很强的感染力。

(二)为甜蜜的误会而感动

(1)物质过程:①She[动作者]hugged[物质过程]them[目标]toherbosom[环境:位置]

②She[动作者]letout[物质过程]anecstaticscreamofjoy[目标];

两句动作者为Della,物质过程分别为hug、letout,这三个物质过程都是在建立在一定的感情基础上才能出现的物质过程,较为缓和,充分体现出动作者内心的柔和状态。三句中只有一句带有表示位置的环境因子,为“toherbosom”,意为“在她胸中”,表明动作者德拉这种柔和的状态可以自由的在自己内心滋长。

(2)心理过程:Thensheheardhissteponthestairawaydownonthefirstflight(感知)

Della能够听出丈夫的脚步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人感情之深厚,以及Della等待丈夫的过程中那种寂寞又焦急的心情。

(3)言语过程

第三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言语过程描写,Della和丈夫的对话朴实又饱含情感

①andnowshewhispered:"PleaseGod,makehimthinkIamstillpretty."

②Butshehuggedthemtoherbosom,andatlengthshewasabletolookupwithdimeyesandasmileandsay:"Myhairgrowssofast,Jim!"

作者分别用了“whisper”“smileandsay”来引出语言,其间能读者能看出Della微妙的情感变化,whisper是因为自己内心的焦急,smileandsay则充满了对丈夫的感动和怜惜。言语过程层层递进,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揭示Della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