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范例6篇

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

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范文1

一、长宁区主要功能区域聚集地――三大“经济组团”党建工作现状

上海市长宁区抓住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建设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历史性机遇,着力推进“虹桥涉外贸易中心、中山公园商业中心、虹桥临空经济园区”三大经济组团建设。该区中部以虹桥涉外贸易中心为核心,规划建设“国际商务功能区”,凸显“国际、商贸、文化”特征,发展成为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商务商贸副中心;东部以中山公园商业中心为核心,规划建设“商业商务功能区”,凸显“商业型、休闲式、数字化”特征,发展成为上海市级商业中心和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上海)园区的核心区域;西部以虹桥临空经济园区为核心,规划建设“总部经济功能区”,凸显“园林式、高科技、总部型”特征,发展成为呼应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为国内和长三角服务的重要区域。以优化区域功能为主线,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长宁区三大经济组团的功能、产业、形态得到一体化发展。

三大经济组团经济与区域党建发展轨迹进行重合,使得党建工作拓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据不完全统计,三大经济组团功能区新经济组织党员人数由2003年的不到两千名,发展到目前的近五千名;各级基层党组织由不足一百个发展到目前的近三百个,党组织的覆盖面达到99%以上。同时,还培育出一大批在全市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党建工作先进典型,在区域经济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功能区域党建工作成为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功能区域党建的主要实践及效应

为了更好地发挥党的工作在促进功能区域发展经济过程中的作用,功能区域各级党组织坚持以组建党组织为基础,以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为核心,以服务企业为抓手,结合实际大胆创新,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功能区域特点的党建工作方式,凸显了富有特色的党建效应。

(一)“双结合大联动”凸显社会化党建效应

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个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部级开发区,集聚了国贸中心、世贸商城等22幢商务楼宇。虹桥开发区党建工作在贯彻“全覆盖、凝聚力、组织化”的指导思想前提下,以“引领”、“和谐”、“发展”为目标,从楼宇党建起步,连点成片,由片及面,探索形成“双结合大联动”的党建新模式,即楼宇党建与园区党建相结合,园区党建与社区党建相结合,“两新”组织与工青妇群团工作联动的党建新模式,取得了功能区域党建的新成果。

1、领域拓展,党建工作与社会载体联动。树立党建领域无界别的理念,组建四种联谊会。在街道综合党委的带头组建下,先后成立了虹桥开发功能区域党建(工建)联席会、物业党建联谊会、宾馆联谊会、人事经理(总监)联谊会等工作载体,抓实组织覆盖,拓展组织网络,形成了区域党建互联、互补、互动的发展格局和共建、共享、共发展的和谐氛围。

2、队伍拓展,党建工作与社会组织融合。一是完善党群联手互动机制。更多地依托商会、青联、社团在新社会阶层组织区域性、群众性、公益性、社会性活动,开展党的工作、发展壮大党的队伍、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二是培育社会组织。组建虹桥街道社区联合会,具体指导社会组织开展工作;以党的群众组织为骨干,培育一批规模大、有影响的“枢纽型”社会组织,配合党组织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围绕民生,在服务性、公益性工作中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社区工作的水平。

3、项目拓展,党建工作与社会资源对接。一是以互促共建为基础,进一步推动园区党建与楼宇、社区党建相结合。与社区“三个中心”结合起来,加强党员服务中心建设,拓展网络,形成服务型、互动型、依托型、共建型的党建服务机制;拓展功能,整合街道党群资源,形成社区党群工作“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服务”的工作格局;拓展服务,建立“娘家”服务制;设立志愿者服务制,使党员服务中心成为党的社会工作各种资源整合配置的枢纽。二是推动楼居联建。开展“六送”活动,启动“走家进户,亲情虹桥”活动。三是构建“两新”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深化社会建设项目认领,进一步加深“两新”党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双结合大联动”将党建工作发挥作用的空间归于社会,用创新的党建引领先进的生产,进一步扩大了组织覆盖面;从规模以上企业向规模以下企业延伸,从新经济组织向新社会组织延伸,从开发区向社区延伸,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有效性,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社区的保障作用。作为党建社会化的创新成果,“双结合大联动”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体现了新时期党的执政基础在社会的党建思路。

(二)“多媒体之夜”凸显人文化党建效应

作为“数字长宁”信息服务业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位于中山公园商业中心内的功能区域多媒体园区集聚了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多媒体产业人才,是长宁区“两新”党建工作的重点目标之一。目前,多媒体园区有68家企业,近四千名员工,党员489人。针对多媒体产业园产业结构相对集中、外资企业较多,并且相同产业内企业间希望有所沟通交流的需求,产业园党委在每年的圣诞节前夕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新年晚会――“多媒体之夜”,并以此为基础,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整个园区搭建了一个展示企业文化、园区文化和党员青年风貌的舞台。

1、以“人”为本,党建与人才发展相结合。经过实践和锻炼,多媒体园区逐渐形成了三支富有“人气”、充满人格魅力的党务工作队伍:党支部书记队伍、联络员队伍、志愿者队伍。园区党委配合区人事局建立多媒体园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并先后向有关单位推荐优秀人才,政策配套调动了企业启用高端人才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2、以“文”化人,党建与文化提升相结合。首先,“多媒体之夜”激发了园区党建与园区(企业)文化精神的融合。晚会由园区志愿者队伍全程策划筹备,园区企业选派节目,四百余名青年白领们与区委领导同庆同乐,很多企业老总都现场督阵,园区青年才华展现,激情进发,在活动中激发了团队意识、凝聚了企业精神,同时党建工作与园区文化、企业文化也实现了

有机融合。其次,一系列文化党建项目拓展了“多媒体之夜”的文化效应。如多媒体园区与华阳街道共同举办“心灵之约,情牵华阳”青年联谊会、与行业协会共同举办“迎七一交流联谊会”、园区足球联赛、乒乓球友谊赛、合唱团、军营打靶、学雷锋活动日等文体活动等,不断扩大“多媒体之夜”的影响力,拓展党建活动外延,提升“多媒体之夜”的整体品质。

3、以“心”感人,党建与党员关怀相结合。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年轻白领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园区党委努力营造家的氛围,让党支部成为党员青年们心灵的港湾和继续赛跑的加油站。园区党委成员多利用休息时间,以谈心为切入点,与新入党的同志谈理想追求,与支部书记党小组长谈工作体会,与情绪波动的党员谈心理应对。同时还引导联合支部的党员们针对人员分散、缺少了解的特点,开展集体谈心活动,大家相互启发、敞开心扉,思想包袱得到减轻,精神压力得到缓解,动力更加充足,精神更加饱满。

随着“多媒体之夜”系列活动的影响力和整体品质的提升,它所具有的人文化的辐射作用逐渐显现,党建工作开始走进企业、走进人才、走进党员心里,顺应了立体化、多维度多媒体党建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治要求和时代需求,使多媒体园区党建工作的人文化风格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同,为党加强在功能区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以及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活力。

(三)“360°大党建”凸显开放化党建效应

虹桥临空经济园区是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东翼最具活力的总部集聚区。作为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黄金走廊的西部核心,虹桥l临空经济园区与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融为一体,在地理、交通、产业、规划诸方面与上海周边城市的联动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是大长三角进入上海的首选门户。目前,园区有入驻型企业116家,党员628名,员工七千多人,有基层党组织58个,工会组织47个,团组织28个。功能区域党委将园区党建工作放在区域经济发展全局中谋划,完善组织构架、建立管理网络,加强联动幅度和广度,形成了富有特色的“360°大党建”,构筑了该功能区域具有开放性效应的新格局。

1、“360°大党建”的构架基础:建立“组织化”的保障机制。2007年,在区委组织部、区总工会、团区委的工作指导下,功能区域党委按照“上下联动、党群一体化”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园区党工团组织构架的调整,组建多元化的委员班子,为园区大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保证。同时建立党群工作部,以党建带工建、促团建,推动了“党群一体化”工作运行。

2、“360°大党建”的内涵特征:拓展“凝聚力”的联动方位。“360°大党建”融“家园文化”于“党建五联动”的模式中。党的建设,必须为开放的经济建设服务。根据功能区域外资企业多、纯党建工作进入难的特点,园区党委以推进园区党建和塑造园区文化为抓手,探索“五联动”党群工作模式,合力打造富于“家园文化”特色的党群工作:资源联动,创新载体,打造临空学习家园;工作联动,强化服务,打造临空温馨家园;育才联动,推动发展,打造临空创新家园;活动联动,园企共建,打造临空活力家园;关爱联动,共筑和谐,打造临空爱心家园。

3、“360°大党建”的运作载体:健全“全覆盖”的管理网络。功能区域党委以园区招商中心、物业公司为龙头,建立党群工作联络站,进一步扩大党群工作指导员、联络员队伍,紧紧依靠J临空办、临空公司全体党员、业务骨干的力量,发挥园区党群工作源头联络、服务联络和协调联络功能,加强对“两新”组织党群工作联系和指导,推进“两新”企业党工团组织组建步伐,以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相结合推进园区党群工作全覆盖。

“360°大党建”的运行,增强了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增强了企业主对园区党群工作的认同感和支持度,增强了园区和谐发展的后劲。2007年,园区完成销售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9.8%;综合税收9.9亿元,同比增长30.8%;园区有6家企业获市、区文明单位称号。民营企业上海置信集团的党建工作方法被编入上海市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100例,并获“上海市非公有制企业‘五好’党组织”和“党建工作示范点”的称号。

三、基于功能区域党建实践有效性的理论解析

功能区域党建实践的有效性,是通过一系列党建的理论和思想、文化、精神和方式、方法的有效整合体现出来的。有效的功能区域党建工作模式,是功能区域党建工作品牌得以树立的支撑架构,是功能区域中党建与经济互促并进的助推力量,是党在功能区域中工作有效性的实证基础。

(一)价值需求:功能区域党建工作有效性的价值认同前提

功能区域主要由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组成,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的公司和关联的综合体。对功能区域的党建工作的目的性作深入研究,可以发现理念上它与经济层面上的追求“利润最大化”有着相似的交集部分:价值需求。价值需求表征人的需要同满足需要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内在地包含着主客体关系的二重性。价值需求的机能使人对事物的认识不仅有“外向”需求,而且有“内向”需求,主客体相互作用是否成为可能受到现实需要程度的衡量而被价值化。

在功能区域,党组织、党员、群众既是党建实践的主体,也是党建工作的客体。这种主客体关系,不仅仅有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更多的是团结与被团结的关系、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关怀与被关怀的关系。功能区域企业有心声,功能区域员工有需求,应成为功能区域党建工作的主要价值源泉。功能区域党建应围绕功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以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共同目标为纽带,结合功能区域的生产经营、文化建设、群众工作,突出功能区域个性特色,采取为功能区域所需求,企业主所理解,受党员欢迎的方式;功能区域党建应尊重和支持功能区域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为功能区域办实事、办好事的有效途径,切实增强服务功能区域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功能区域党建应关注企业之间、员工之间了解社会(社区)的需要、奉献社会的呼声、沟通交流的需求和员工的心理诉求等;另外,功能区域党建还要关注党员的组织关系接转的需求、功能区域内青年开展团队活动的需求等。以上情况表明,功能区域党建在现实工作中需要采取优化的组织、管理、活动实践模式,使党建工作的开展卓有成效。

(二)系统整合:功能区域党建工作有效性的运行文化生态

功能区域是一个开放式的、具有多重功能的系统,是富有激情和创意的“新城市区”,这里积聚着富有多元智能、追求时尚的新型党员和员工。功能区域良好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需要其中每一个个体共同去创造。运行文化生态作为功能区域成长发展的“大文化系统”,包括功能区域运行的体制机制、经济发展阶段、科技状况、白领心理、功能区域历史文化、法律政策、企业精神、道德习俗、管理方式、竞争状况等内容。功能区域党建作为功能区域建设的子系统,也必须考虑功能区域的运行文化生态。

党建工作有效性对功能区域的系统整合包括功能区域外部环境、党建自身工作体系以及功能区域内部条件的变化等。实行党建实践模式优化,需要动态地对整个功能区域党建工作进行创新性设计与调整:功能区域党建模式既要有良好的组织设置,又要有明确的功能定位;既要有健全的资源保障体系,又要有党建活动的平台搭建。做到组织覆盖、工作覆盖的互相衔接,队伍支撑、资金支撑的有机结合,并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优化党建实践模式,使新模式的运行建立与功能区域的经济运行相匹配,又能使新模式彰显出功能区域党建的特色品牌,使经济党建互促并进,形成功能区域建设的更健康协调的运行文化生态。

(三)实践标准:功能区域党建工作有效性的效果评价依据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根本标准。功能区域党建工作有效性的效果如何,也同样要接受功能区域实践的检验。将功能区域打造成一个产业结构合理、发展充满活力、软硬环境优良、人际关系融洽的和谐功能区域,不仅关系着功能区域自身及功能区域企业的未来发展,还关系着建设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成功实现。

怎样才能从党建工作的要求出发,形成正确的党建实践模式理念,并建立实践有效性模式呢?这就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功能区域党建实践结果评价体系,以评价、规范党建的实践活动。功能区域党建实践结果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大格局”――社会性工作体系的“大党建”的构建;“外载体”――党建服务活动项目的建立和运行;“软驱力”――和谐温馨的党建文化环境的营造;“内动力”――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等。通过以上这些党建实践评价体系的完善,使党建实践活动更趋人本性,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的实践模式对功能区域党建工作的发展和进步起促进作用,使功能区域党政工团在原有基础上各方力量配置更均衡、比例更适当、结构更合理、系统更有序,促进和谐功能区域建设大目标的良性运行。

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范文2

一、试点实践

商城社区按照“整合、磨合、融合,共建、共享、共赢”的思路,探索开展社区区域党建工作,在社区区域党建理念的定位、组织架构的设计和构建、服务平台的搭建、共建机制的建设和各类资源的整合利用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一)理念的确定。**街道六个社区20**年合并归置而成,地域上村居交错,居民村民混居,同时还租住着大量的流动人口,辖区内党员群体包含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离退休、企业改制和自由职业者等在册党员,村民党员,以及外来流动党员。社区区域党建的任务就是,打破单位党组织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单位党组织内循环、小循环,向社区区域党建外循环、大循环的转变。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就是通过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新机制,对区域内党建工作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使单位党组织在自身得以发展的基础上,共同推进社区区域党建工作,使党建工作覆盖到每个党员群体层面。同时,着力探索社区区域党建与城市社区建设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实现社区区域党建引领社区共建,把党建工作渗透、融合到社区管理和服务中去,以社区区域党建为桥梁和纽带,增强各种组织和各类社会群体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和热情,实现资源共享,整合各方力量,积极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二)组织架构的构建

1、纵向到底的组织机构。设计了“1+N+1”模式的组织机构,前一个“1”即社区区域党党委,隶属于街道党工委的二级党委,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兼任书记职务,负责和领导整个社区区域党建工作;“N”是指组织关系隶属于街道党工委的各个党组织,包括社区(村)党(总)支、各类两新组织党组织和部分事业单位党组织,社区(村)党(总)支下辖若干楼群党支部和楼道党小组;后一个“1”指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党支部,负责管理各类流动党员。

2、横向到边的协调机制。建立社区区域党建联席会议。社区区域内还有一些党组织组织关系不隶属于街道党工委,以及还有各种各类未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建立联席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与他们的沟通联系问题,通过这个单位把他们也纳入到社区区域党建体系,同时也出于社区共商共建的考虑。

3、建立服务平台。建立了街道、社区区域和单位党组织三级党员服务中心,按照“四室两网一栏一窗口”的要求布局,为党员群众提供活动场所,完善各项服务。

由此,构建成了以社区区域党委为纵轴和内核,以社区区域党建联席为横轴和平台,以街道、社区区域和个体党组织三级党员服务中心为服务网络的立体球状社区区域党建网络架构。

(三)建立健全各类机制

1、党建共商的协调机制。通过召开社区区域党委会和社区区域党建联席会议,不定期开展社区区域党建、和谐社区建设研讨交流活动。区域党建联席会议实行常设主席和轮值主席相结合的领导制度,常设主席由社区区域党委书记担任,轮值主席由提出议题的成员单位有关负责人担任。秘书处作为联席会议的常设机构,负责会议的召集,秘书长由社区党总支书记、村党(总)支书记等人担任。联席会议实行议题申报制度,由成员单位根据实际需要,向秘书处申报。

2、社区共建的运行机制。开展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党支部与楼道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要求开展一次党的活动、建立一个宣传阵地、举办一次文体活动、帮扶一个困难群众和办理一件实事,探索建立社区和主管部门对共驻共建单位的联考联评制度,促使各单位和广大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

3、党员共管的管理机制。在完善对全体党员信息统一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区区域内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针对各类党员群体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实行分层分类管理,对在职党员实行“双向管理”,对自由职业者党员实行“温暖管理”,对离退休党员实行“属地管理”,对困难党员实行“关爱管理”,对流动党员实行“动态管理”,对两新组织党员实行“规范管理”等等。

(四)整合利用各类资源。一是整合行政资源。进一步发挥社区区域内行政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和其他各类社会组织职能作用,通过加强配合协作,实现单位资源向区域资源的整合转化。二是整合群团资源。把工青妇等群团工作纳入社区区域党建的总体格局,通盘考虑,同步推进,进一步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作用,形成以党建带动工建、团建和妇建,工建、团建和妇建促进党建的良性互动。三是整合阵地资源。整合党员服务中心、爱心超市、妇女学校、社区戒毒所、流动人口管理所、社区党校等阵地资源和职能,充分发挥区域党建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功能。四是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区域内学校、企事业单位在场地、设施、器材等资源上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无偿或有条件对社区公众开放。

二、初步成效

通过前阶段的试点实践,商城社区区域党建架构体系已经

建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运行试验,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了适当的调整完善,从整体情况判断,达到了试点的预期效果,党的建设和社区共建各个方面有了新的提高。

(一)基层党建有新提高,迸发出新活力。

1、党建覆盖面和内涵得到扩大和延伸。推行社区区域党建,创新基层党建新机制,打破了单位党建封闭、单一的格局,由内循环、小循环向外循环、大循环改变,形成了点、线、面的新格局,基层党建内涵不断发展丰富,内容涉及到党建、社区建设和两者相结合形成的新领域,基层党建影响力不断扩大。

2、各类党组织实现了共赢。单位党组织在社区区域党建体系中,找准了各自的着力点,发挥了各自的积极作用,共同推进了社区区域党建,同时又在这个过程中,自身不断得到发展壮大,形成了良性循环。

3、党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引领作用更加突出。社区区域党建联席会议机制的运行,改变了以往单位党组织单兵作战的局面,各类党组织加强了经常性的沟通联系,整体战斗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在各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成效更加明显。

4、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得到体现。推行社区区域党建,党建覆盖面和内涵得到扩大和延伸,影响涉及到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党员队伍发挥作用有了更大的舞台,党员队伍在各项工作中起到的骨干作用,在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得到彰显和认可。

5、党员教育管理有了新措施。实行党员分类管理后,教育管理覆盖到各个层面的党员群体,解决了单位党建对新产生的党员群体教育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更加灵活,针对性更强,教育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具有时代性,教育管理的成效更加显著,实践性更突出。

(二)社区共建有新发展,呈现出新气象。

1、社区共建意识更浓、热情更高。借助社区区域党建这个平台,辖区内各类组织、群体,参与到社区建设的讨论、决策等各个环节,社区民主程度进一步扩大,社区建设更加符合社区发展的实际需求,更广泛地发动了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建设的各项实际工作,在奥运维稳定、多城同创等中心工作开展过程中,广大群众以大局为重,积极出谋划策,相互配合协作,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2、加强了社工队伍建设。社区区域党建工作开辟了社区工作新领域,社工队伍的工作范围更广,工作任务更重,促使社工队伍自加压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创新工作方法,来打开新的局面。社区区域党建推进过程中,社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锻炼和加强。加强了志愿者队伍建设,组建了以党员、团员、老人、新**人等各个群体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在多城同创、创建卫生城市和社区戒毒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3、扩大了社区服务内容。依托街道、社区区域和单位党组织党员服务中心等平台,为社区广大党员群众提供了各类服务。充分发挥党员责任区、党员“一人一岗”、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党员奉献日等载体的作用,积极开展志愿服务,为群众日常生活排忧解难。社区服务的范围、品种和内容更加丰富,在文化服务、生活服务、家政服务、就业服务、弱势群体服务等各个方面均得到了加强和深化。

三、几点启示

商城社区区域党建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总结前阶段的工作,若在街道全面推开这项工作,应当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科学定位是前提。我们对社区区域党建有两个定位,一是单位党组织“小党建”向社区区域“大党建”的转变,二是以社区区域党建引领和深化社区共建。建立社区区域党委和社区区域党建联席会议,把社区各个单位党组织凝聚起来形成整体,实现了“小”到“大”转变。借助社区区域党委会和社区区域党建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有了“说”即共商的机会,依托街道、社区区域和单位党组织三级党员服务中心这个窗口,对社区广大党员群众提供各类服务,有了“做”即共建的平台,通过“说”和“做”,实现了社区区域党建对社区共建的引领和深化作用,使社区区域党建从理论层面进化到实践层面。

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范文3

我街道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加强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认真总结提炼学习实践活动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我们深深体会到,要组织广大党员在构建和谐社区的各项工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关键是要搞好社区党组织建设,使基层党组织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下面结合我街实际探讨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

社区党建工作是一项全新的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党建工作又一个新领域。首先,社会转型和体制改革使党员构成、党员队伍的布局以及党组织的结构和布局发生重大变化。因而运用社区这个载体,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党的工作网络,增强党的工作渗透为和影响力,已成为新形势下社区党建的一项重要任务,其次,社区党组织结构开始向网络化方向发展,要求打破传统党建条块分割的局面,整合社区内的所有党组织和党员,以不断提高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调整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加强社区党组织网络建设

按照“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的要求和“便于管理,便于服务”的原则,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平房区在减少,楼房区在增加,由于大量离退休人员、流动人口以及“两新”组织中的党员进入社区,随着结对共建活动的深入,“在职党员进社区”已成为必然,社区原有的组织机构已难适应,我们认为需要对现有五个社区党支部进行调整优化。根据社区党员人数和工作需要的实际,将现在的五社区党支部调整为两个社区党委(园林路社区党委、经棚路社区党委)和三个社区党总支(解放路社区党总支、北街社区党总支、新村社区党总支),将现在居民小区(物业小区)、楼栋和居民组建立的党小组调整为党支部,单元建党小组。使党组织和的延伸到胡同、楼门院,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体系这样可以较好地发挥社区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有利途径。

二、建立区域党组织共建机制,形成大党建的工作格局

整合社区资源,形成社区党建工作合力,是推进社区党建工作,不断深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20xx年,在今年已经开展的“结对共建”活动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非建制性联合党委的做法,充分发挥社区单位党建基础较好 、财力、物力较强的优势,帮助社区抓党建,搞基础建设;加强对区域性党组织共建的指导和协调;依托街道社区探索建立区域性联合党组织,吸纳驻街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参加,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建设和服务中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可以更好发开展“党建工作联做、社会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贫困对象联帮、文明小区联建”为主要内容的共建活动。

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范文4

为进一步推进盛泽镇区域化党建工作,促进区域内党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按照市、区委组织部工作要求,从我镇实际出发,就盛泽老城区和南麻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市、区委组织部的指导下,按照有利于党组织发挥作用、有利于党员开展活动、有利于统筹党建资源、有利于提升管理水平的原则,整合区域资源,创新组织架构,搭建有效平台,完善运行机制,丰富活动载体,积极构建以镇党委为核心、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区域内党组织、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不断提升全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二、目标任务

通过对区域内农村、社区、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等各领域党建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形成以镇党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党员为主体、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推动幸福绸都建设。

三、工作举措

(一)、组织共建,建立区域组织架构

1.成立盛泽镇区域化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接受镇党委的领导,作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最高议事机构,全面组织实施、协调开展区域党建共建活动。

2.建立老城区区域党建工作站和南麻社区区域党建工作站。作为盛泽镇区域化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的下设工作机构,牵头落实领导小组决策的各项工作的开展,统筹协调区域内村、社区、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共建工作。

3.成立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以区域党建工作站为依托,吸收各自区域内党组织参加,成立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作为区域内党建工作的议事机构,负责区域内各组织间的工作协调。

(二)、资源共享,建立组织保障体系

1.建立区域性公共服务中心。依托区域党建工作站,充分整合区域内所有村、社区、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建和社会资源,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建成集党员服务和便民服务为一体的区域性公共服务中心。

2.搭建区域性党建信息化工作平台。以开通党建咨询热线、党建微博微信、党员干部手机信息系统等形式,建立完善区域性党建信息工作平台,收集社情民意,政策信息,引导公众舆论,服务党员群众,以网络信息技术助推基层党组织服务创新。

3.建立经费保障制度。拓宽筹资渠道,积极探索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各成员单位和社会支持为补充的经费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区域化党建工作和各项活动经费问题。

(三)、党员共管,建立信息互通制度

1.建立党员数据库。依托区域党建工作站,建立1个党员动态管理数据库,将区域内的党员纳入育管理范筹,实现党员信息互通共享。

2.推行开放式党组织生活。以区域为单位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活动,邀请区域内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群众广泛参与;积极推广党员先锋卡做法,实现区域内党员跨单位共育共管;探索建立工作评价制度,对区域化党建工作和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教育培训、服务群众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

3.推进信息互通共享。建立党建工作信息报送制度,并通过编印党建信息《红色绸都》(每季一期),互通共享区域化党建工作在推动幸福绸都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以及特点做法、经验,典型事迹等。

(四)、活动共办,建立服务协调制度

1.由区域党建工作站牵头,以党建工作为引领,组织协调开展好一系列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区域性活动;在区域范围内积极推行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联系群众等制度,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工作在联系服务群众、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2.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以区域党建工作站为平台,加强功能建设和实施项目化运作,深入开展各类共建活动,加强各单位间的学习交流、互帮互助、合作共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以党建为龙头,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共同发展。

3.成立区域性党代表工作室。组织区域内的区、镇两级党代表定期到党代表工作室开展工作。通过接待、走访群众,听取群众心声、收集社情民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决党员群众的一些实际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4.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和组织区域内各类专业人员,组建医疗义诊、法律咨询、政策宣传、环境保护等各类志愿者服务队伍,为居民群众提供惠民服务。

(五)、事务共商,建立工作例会制度

1.建立党建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区域党建工作站要全面、准确把握区域内各类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发展变化情况,定期向区域内各类组织和党员通报党建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向区域化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反映本区域党建工作的重要动态、创新措施和典型经验。

2.建立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区域党建工作站牵头,每季度召开1次以上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协调驻区单位通过民主平等、协商互动的方式,共同研究讨论区域内党的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重大事项,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建立走访联系制度。区域党建工作站每年定期走访区域内村、社区、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等各类党组织,做到熟悉区域基本情况,掌握区域有效资源,了解党建主要诉求,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四、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区域内各党组织一定要充分认识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刻理解区域化党建内涵,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措施,确保区域化党建工作创出特色,取得实效。

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 社会管理;创新;区域化;党建;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2)03-0031-04

根据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党建课题调研的要求,我们在梳理原黄浦和卢湾两区多年来以区域化党建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着重对“撤二建一”背景下黄浦区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与社会管理要求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情况进行专题研究。我们在区委组织部、区社会党工委、地区办、综治委等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采取深度访谈、小型座谈会、资料查阅等形式开展调研,借鉴了兄弟省市、区县,特别是上海市静安区的相关经验,并选取南京东路、五里桥、老西门、瑞金二路等社区(街道)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的探索实践,进行了个案分析。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黄浦区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现状

2004年以来,中共黄浦区委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上海市委的总体部署,从特大型城市中心城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以世博会服务保障为重要契机,逐步构建与完善以社区(街道)党组织为核心、居民区党组织为基础、服务群众为重点、驻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内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目前,全区10个街道相继建立了在社区(街道)党工委统一领导下的“1+3”的领导体制;进一步完善居民区党总支、居民区(楼群)党支部、楼组(幢)党小组三级组织构架和运作机制;以楼宇党建、园区党建、市场党建、网格化党建、信息化党建等有益探索,不断完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体系。从组织体制上打破党的基层组织之间原有的分割、封闭局面,从区域范围内整合力量和资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促进和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一)构建区域化党建领导格局。为把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矛盾消除在基层社会,按照市委要求,黄浦区委结合区域特点,通过建章立制,管理重心下移社区,资源配置倾斜社区,基础工作聚焦社区,确立以社区(街道)党工委为领导核心,单位党建为基础,行业党建为抓手,社区党建为载体,社区党员为骨干,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区域化大党建领导格局。这一格局经受了世博会考验,证明行之有效。

(二)创新区域化共建机制。进一步打破条块分割,突破隶属、体制、户籍等界限,建立了驻区单位党组织主动联系社区(街道)党组织、在职党员主动联系居民区报到、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社区物业党建联建机制等一系列促进条块“双向协调”、“双向服务”、“合作双赢”的联建共建机制,改变了世博会前侧重于“以块协调”的单向机制,使区域化党建组织互联、资源互享、功能互补、工作互动有了体制、机制保障。通过区域化党建组织管理与活动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紧紧抓住“世博先锋行动”、纪念建党90周年等重大活动、重要节点,创新区域化党建的活动载体、平台,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三)做实服务群众的社会化体系。以“组团式――零距离服务”为重要载体,整合区域内各级各类党组织资源,共同做好服务群众工作。聚焦改善民生,健全完善“三会一”(决策听证会、矛盾协调会、政务评议会、居民)制度,引导群众参与社区自治。广泛开展“三访”(走访、下访、接访)、“三个服务”等活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区域内各类基层党组织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以追求群众满意为动力,着力解决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四)夯实区域化党建工作基础。多年来,黄浦区委不断加大党建工作的投入,为基层党的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以社会化方式整合资源,对社区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全方位开放。不断加强对党员服务中心的功能开发,加强与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增强联系沟通驻区单位党组织、强化党员服务中心对区域内党员志愿者组织的孵化、扶持和服务功能,使之成为支撑、保障社会管理新格局的重要载体;以信息化、标准化为抓手,促进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条块融合。

二、区域化党建工作实践中存在的与社会管理要求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问题

面对社会转型的深刻变化,黄浦区区域化党建工作实践中尚存在着与社会管理要求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矛盾,集中表现为“五个制约”:

(一)共建共享的认识尚未统一,制约了社会管理参与的内生动力。一是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足。大家反映,党建联建应建立在共建共享的价值基础上,要让社区单位更好地融入社区,而不是感到有负担。有的认为,区域化党建格局还相对松散,共建双方在利益诉求等方面的对接力度不均衡,缺乏相应的利益结合点。二是世博经验转化为常态方式不能简单套用。不少同志指出,世博会作为国家行为,其组织方式、动员机制、运作模式都有着非常态的特点,很大程度上仍延续了传统的运动式社会动员模式,而要据此形成日常工作机制还应慎重,尤其是对志愿者等社会资源不能滥用,不应把属于政府、企业的责任推给社会。三是区域化党建工作覆盖仍有较大空间。世博会期间,到社区报到的单位党组织和党员是历年来数量最多的,可主动报到的单位全区也只有2000余家。然而,据各个街道的不完全统计,区域内单位最多的外滩街道有8000余家。可见,区域化党建虽然解决了党的工作覆盖的机制问题,但社区单位的参与积极性单靠领导重视、行政命令推动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是“要我做”、还是“我要做”的问题。

(二)群众工作的能力相对薄弱,制约了社会管理方法的与时俱进。面对越来越多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越来越频繁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突发事件,一些党组织仍习惯于单位制管理组织所形成的小党建、内循环的方式方法,存在权力领导路径依赖,习惯于以往依赖行政手段包揽一切、决定一切的思维定势,对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新要求理解不透。具体表现为: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能力不强,条与块之间在职能结构、联动机制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接,整合组织资源、拓展活动空间的工作动力不足,参与社会建设领域的路径不明。有的不善于运用社会工作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有的对网络舆情不敏感,引导和影响群众应对网络舆情热点与现实社会的热点的能力不强,不善于运用新型媒体引导舆论、争取主动。

(三)社会参与平台缺乏必要整合,制约了社会管理合力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进社区党建、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类型的活动组织平台,发挥了联系组织、联系党员和联系群众的共驻共建作用。但由于缺少经验总结、理论梳理、典型引导和组织推广,造成搭建平台快、变化也快,导致难以固化成果,形成持续的基层基础工作模式。社区党组织统筹协调社区内各类组织、整合各类资源服务群众的机制的长效性和有效性方面,也有待完善。

(四)对社会利益诉求回应不畅,制约了社会管理中群众的广泛认同。“撤二建一”后,黄浦区委总量在全市中心城区居前列已是基本事实,矛盾凸显在动迁安置、住房物业、城市管理和各类纠纷;集体上访仍多发高发,集访矛盾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管理、机关企事业转制、动拆迁等方面,动迁安置、住房物业、城市管理等各类纠纷。化解这些矛盾,现在主要靠体制内的力量,结果往往是应接不暇。如何有效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开拓思路,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但目前密切联系群众的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没得到很好发挥,因而也不能真正了解党员、群众的不同诉求,基层党员、党组织作为民需反映主渠道地位正逐渐旁落。社区基层党组织还不善于通过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物业与业主之间、居民委员会与居民之间广泛地进行协商对话;不善于通过有意识的嵌入形式多样的群众组织,开拓并疏通更多的利益表达渠道,使群众利益诉求以制度化的渠道合法地表现出来;不善于把服务融入到社会控制中,以服务的良好形象获得群众的社会认同。

(五)社区党建的支撑保障不平衡,制约了社会管理工作者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两区合并面临许多新情况,较显著的是居民区党建支撑保障发展不平衡:部分街道的领导反映党务工作科室、编制不足,一再强调要“有人做事”;部分居委会的综合用房面积比全市平均水平低30%;部分居民区社区工作者的待遇远低于兄弟区,严重影响了队伍的综合素质,以至于部分社区聘用的大学生纷纷跳槽,成为兄弟区社区工作者的“实习基地”;社区工作者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也相对滞后,总体表现为眼界不够宽、思维不够新、方法不够多,这与“精品黄浦”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因此,面对居民区将要进行全面换届选举的严峻形势,应该未雨绸缪,对居民区的“三有一化”建设应从区的层面进行顶层设计。

此外,对于“撤二建一”后原黄浦、卢湾两区在区域化党建推进中的差异问题,不少同志指出,不能过分强调各社区(街道)的资源禀赋差异,以及在工作理念、内容、方式和支撑保障等方面的不平衡,要在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发展的大局下,进行科学整合,实现优势叠加,坚定不移朝前走,在重大工作、重要任务中检验成效,展示区域化党建的新成果。

三、着眼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进一步完善区域化党建格局的对策思考

中共上海市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通过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推动解决地区社会管理中的瓶颈问题,从而更加有效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区域化党建工作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就要增强党的整合功能,努力使党的工作和党的组织切实地融入社会,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的党建功能目标贯穿于工作始终,其根本在坚持群众路线,关键靠改革探索,核心是制度创新。建议在以下六个方面强化:

(一)强化政治领导,用共建目标实现价值统领。充分发挥党委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聚焦城区发展的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务,探索用共同的共建目标来引领,打造坚实的思想和组织基础,进一步强化党对基层社会的政治领导功能。一是紧紧围绕新黄浦“共谋科学发展、共建精品城区、共同创先争优、共享发展成果”的共建目标,发动包括驻区单位在内的所有单位党组织和党员,携手奋进,体现“传承经典、打造精品”的共同追求,形成和确立党的群众工作的区域化、社会化发展趋向。二是进一步强化各社区党工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树立“大公关”意识,激发各类社区组织的参与活力,善于把党的领导建立在社区公共利益和为民服务的基础之上,把党的政治工作建立在社区公共事务和企业管理之中。三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把党组织的社会活动融入到为社区居民提供的物质文化服务之中;围绕当前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本单位、本社区、本行业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讨论,强化党员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二)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党的社会整合功能。面对社会建设中呈现的组织结构网络化、扁平化的特征与要求,应巩固区域化党建的实践成果,特别是世博会期间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深化具有较强社会整合力的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与区域党建互联、互补、互动机制,使后世博的区域党建联建从现有的区属空间向区域空间延伸与拓展。一是巩固、提升世博机制成果。各社区(街道)党工委要建立完善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健全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双向沟通、协调、服务等工作机制,立足社区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务,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居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等开展工作,形成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经常性、紧密型的联系沟通平台。二是推动、深化两个“延伸”。通过健全完善区级层面的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事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研究解决涉及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重大问题,讨论确定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重大项目,推动区域化党建由社区(街道)向区级层面延伸。通过建立完善相应的联建共建工作机制,推动区域化党建向居民区延伸。围绕社区自治和公共服务,深化完善“三会一”制度,形成“五位一体”的物业党建联建,使党的社会工作更加切实地融入到各类社会组织和群众中去,进一步实现“整合、协调、联动、共建”的格局。三是夯实居民区党建工作基础。进一步加强居民区建设的统筹规划,切实落实“三有一化”的要求;落实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党群工作者选拔配备、待遇保障等相关政策;运用区委党校和社区党组织实践基地,加强对现职专职党群社会工作者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系统培训;健全稳定规范的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

(三)创新活动载体,完善党建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把服务群众作为完善区域化党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一是以“创新转型谋发展、服务群众促和谐”为主题,深化创先争优活动,以组团式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活动为主要载体,继续深化“三访”、“三服务”的联系服务群众新机制,驻区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组团式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服务、反映诉求、化解矛盾的重要作用。二是全区通过建立民意传导、整改落实、绩效评议、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服务群众的力度,丰富群众工作的手段,切实提高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建议整合现有的“网格化管理的信息平台”和“零距离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拓宽形式多样的民意表达渠道,以加强对街道社情民意工作的支撑和保障。三是充分发挥党员在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的作用,完善党员到居住地党组织联系、报到制度,使党员服务群众有一个“做得好”的立足点,使建设和谐社区有一个“看得见”的结合点,尤其在社区发生问题时,有一个“稳得住”的切入点。在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民生工作联动服务、区域文化联动促进、安全稳定联动维护、区域人才联动培养、学习型组织联动创建、创先争优联动开展、信息网络联动建设等八个方面形成合力。

(四)加强统筹协调,促进资源共享的社会化配置。充分发挥辖区内各类党组织的优势,通过组织共建、人才互动、党员联管、活动互助等形式,整合利用区域党建资源,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一是聚焦民生领域、重点工作和地区稳定,继续整合政府部门、行业管理单位和社区党组织资源,深化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和区域党建互联互补互动的资源整合型党建模式。以项目为牵引,通过目标任务化、任务项目化,在帮困救助、服务群众、平安建设、文明创建等方面搭建更多的党建联建平台,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深化和谐社区生活共同体建设,实现基层党建工作向领域延伸、向行业覆盖、向社会辐射。二是统筹协调各类党建资源。坚持服务为先,立足于满足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更好地整合包括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在内的各类公共平台资源,充分发挥驻区单位党组织的各自资源优势,为区域内的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党建工作提供资源支撑。要着力加强社区(街道)党员服务中心建设,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区域志愿服务网络和平台。三是强化组织活动。积极开展和不断丰富党的社会化活动的经典项目,汇集各类资源的文体项目、提升道义的公益慈善项目和展示社会的公共节庆项目,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建设精神家园,拓展社区公共空间,增强社区的归属感,不断增强服务群众、凝聚社会的功能。

(五)促进社会协同,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着眼点,深入实施平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筑延伸到社区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工作合力。一是建立重大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新机制,对可能存在社会稳定风险的重大项目开展风险评估试点工作,其中涉及动拆迁及工地建设项目、企业转制项目、市政及市场搬迁项目,从源头上预防、控制和化解社会矛盾,实现从“被动化解”到“积极防范”的转变。二是拓展街道综治工作中心新功能,形成基层综治工作格局。进一步巩固世博会期间单位安保单位负责、社区安保街道负责、公共部位安全各方联手的做法,充分整合社区内综治、维稳、、调解、帮教、社会管理等各种力量,不断完善平安建设各方联动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格局,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成立街道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在街道和居委两个层面建立品牌调解工作室,推进调解队伍社会化建设;依托“心灵港湾”平台,将心理疏导引入调解工作,加快推进调解工作专业化建设;通过与法院、检察院、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士合作,开设流动模拟法庭,加快推进调解工作职业化发展。四是加强条块联动,以城管执法、物业管理党建联建,促进城区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建设,提升区域环境质量。

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范文6

要注重规律性。首先,要注重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特殊性。城市化的动态发展及其经济社会活动的多样性特点,大大拓展了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功能,与农村牧区和机关党建工作相比,街道社区党建无论是在工作内容、工作对象,还是在工作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这种特殊性,把握这些新特点,来谋划和开展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其次,要注重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阶段性。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虽有一定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但具体情形往往是互相区别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阶段性特点,根据阶段性的特点和要求开展工作,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促进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健康发展。既要防止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用老办法处理新问题,又要防止不切实际、盲目求快,把未来发展目标作为现阶段的任务;既不使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也不超越其本身应有的发展阶段。第三,要注重社区居民结构和需求的多样性。随着经济社会关系的新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人”越来越多地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人”,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也日益发生新的变化,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和政治参与需求都在增加,不同阶层的群众对社区建设、社区党建工作的期望和诉求也有所不同。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在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中,兼顾社区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化解社会矛盾,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要注重创新性。创新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活力之源。街道社区党建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领域,面临着许多新困难、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主动适应街道社区组织网络化、活动区域化、管理多重化等新变化,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首先,要创新工作理念。要摒弃过去单纯以社区党组织推动党建工作的狭隘观念,树立以社区党组织为主、辖区內各类党组织共同参与、面向所有驻社区组织和居民的新的党建工作观念,建立以社区党建工作为核心,驻社区各类组织党建为基础,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大党建工作格局。其次,要创新工作思路。要尽快实现从抓街居党建向社区党建转变、从单一抓党务工作向对社区建设的全方位领导转变、从抓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党员为主向充分发挥社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转变、从抓管理为主向管理和服务一起抓转变,从以往“替群众当家作主”向“支持群众当家作主”转变。第三,要创新工作方法,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街道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情况越来越复杂,有些过去管用的工作方法现在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任务发展的需要,必须根据社区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探索适合于街道社区特点的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当然,这种方法上的创新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要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务实精神,不能为创新而创新。

要注重关联性。遵循事物发展普遍联系的规律,抓好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三个关系。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区党建与社区建,设的关系。社区建设与社区党建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社区党建要在推进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中发挥领导和主导作用;另一方面,社区党建一定要围绕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来进行。在工作中,既不能用社区党建包办代替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也不能脱离社区建设和管理来开展党的工作。其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区党建与其他领域党建的关系。一方面,街道社区党建是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新领域,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农村牧区、机关单位等其他领域基层组织建设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街道社区党建因其具有区域性的特点,与“两新”组织、机关单位等其他领域的党建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抓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中,要统筹好区域內各领域党建工作的关系,实现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第三,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组织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社区党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社区党建,需要组织部门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同时,也需要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有关方面广泛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因此,在抓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中,要注重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协调各方的作用,以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共同需求为纽带,有效整合社区组织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社区党建常抓不懈、常抓常新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