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的作文范例6篇

借景抒情的作文

借景抒情的作文范文1

关键词:抒情 情景 咏物

抒感,能使作者的主题得到升华,人物的形象更为鲜明直观,能从人物的只言片语中窥探出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与深刻感受,最大限度地显示人物精神风貌,从而达到寓情于物,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此,本文试从以下抒感的方法方面作探讨。

一、直接抒情:情感清晰,揣摩透彻

直接抒情常常有以下两种表达方式:

热烈奔放的直接抒情。这种抒情方式,是指作者炽热的感情如火山喷发,在不可自制时让自己的情绪倾泻而出。郭沫若的《天狗》,作者极度夸张了“天狗”那种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势,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作者不可遏制的彻底毁灭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满腔热情。

深沉含蓄的直接抒情。如郁达夫的《怀鲁迅》中奔丧的一段“这不是寻常的奔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作者带着深沉的思索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抒情要真挚热烈。“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对所要歌颂和赞美的东西感受越深,所蓄积的感情才不能勉强,不能“为赋新诗强说愁”。只有抒发的是真实的情感,才会感染人,激励人。

②抒发的情感要生动、具体。“情随事生”,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感情的强弱程度是不一样的。人的情感也是在变化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各有归类,又各有强弱层次,因而在抒情时,要避免概念化的、公式化的、呆板化的、空洞化的抒情。

③抒情要积极健康,人的情感健康。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在写文章时,要选择那些积极向上的、健康进步的、使人振奋的情感来抒发。

二、间接抒情:情感朦胧,理解迂曲

间接抒情是一种依附于事、依附于理、依附于景的抒情,也即通过叙述、议论、描写的方式来抒情。间接抒情可分咏物寓情、借景抒情、即事抒情等。

(1)借景抒情。即作者把自己或抒情主人公因某种际遇而获得的强烈感受渗透到精心选取的景物中去,通过对景物的点染描绘,将主观感受显现出来。这样,虽然展现在读者前面的是一幅幅“自然景致”,但这景是缘于作者或抒情主人公之情而布的,因而也就多少失去了它的自然本性,而带上了主观色彩。看似写景,实为显情,以形成与所作人物、事件相谐的情绪氛围。

(2)咏物寓情。通过对具有象征意义的客观事物的描绘来寄寓作者自己的感情。此法与“融情于物”有所相同,即都有要通过某种事物来抒情,但也有区别,此法重在“寓”,即所写事物应具有象征意义。其特点是只描写对象,一般不出现抒情性的语言,作者的感情完全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委婉曲折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此法应注意:要抓住事物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特征来写,从立意出发,有所选择取舍,使形象性和暗示性统一起来。

(3)即事抒情。在事件的叙述过程中,随着事件的展开,不动声色地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渗透融会在叙事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味、思考,这种融情于事的笔法就是即事抒情。由于不是专门的抒发和渲染,既省了笔墨,又使文章真实简练、含蓄蕴藉。此法要点是:①在题材的选择上应侧重选取“关情之事”,即生活中那些使自己激动不已、感慨良多的事,特别是那些蕴涵着真挚情思的动人细节。②语言是抒情成败的关键。即事抒情,既要把事情完整地陈述出来,又要将自己的情感融会其中,并在叙事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想像力和感爱,使他们参与到事件中,真切体味作者的深意,这就要求作者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善于运用生动简练的语言写成文情并茂的文章。

间接抒情还可以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方法结合表现,或与直接抒情结合使用。

间接抒情要注意以抒情为目的。借事传情/借理生情或借理喻情都是抒情的手段,如果情不胜物,那就本末倒置了。

三、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溢景里

情景交融指作者在描绘景物时,情景妙合,水融的抒情方法。它是借景抒情最为理想的艺术境界和效果,这种艺术境界和效果要在写景抒情的作品中表现为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景情结合。这种交融是了无痕迹的情与景会,水融,相糅相衬。

为了借景抒情,用景物赋予情感以形体,增强情感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作家对自然景物在审美感受和形象描绘中,必须“以我观物”,融情于景,使“物皆着我之色彩”,成为作家“心灵的图画”。自然景物形象的多变化,人的境遇、审美能力、趣味的差异以及审美观点的不同,决定了感触所生之情的多样性。俗云“年年岁岁有花开,岁岁年年花不同”。

四、叙事出情:事里含情,情事相融

叙事出情指通过叙事传达感情的一种最基本、最常见的抒情方法。情由事发,事为情之母体。为了使复杂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客观化,通过叙事抒情交代介绍感情产生、形成的因由、类别、强度,使感情有所依附。叙事出情,属间接抒情的重要一类,具有很好的抒情效果。事和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叙事性作品中,交代事件、描述情节是主要的,事件、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决定作品的布局结构,交代清楚其始末、过程,并要求有条不紊,符合顺序。

五、咏物言志:物象鲜明,情感深沉

借景抒情的作文范文2

一、直接抒情

也可以称为直抒胸臆,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自己的态度的一种常见抒情方式。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接抒发了对权贵的蔑视。再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诗人临终之前大声疾呼,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强烈爱国之情。

二、间接抒情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正面直接描写而是借某种方式来表达。

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例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中借萧瑟的秋景,表达了诗人年老体衰、漂泊不定的孤寂悲凉之情。

托物言志

也可以称为借物抒情,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感悟,常常借助于某物的特性。“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例如王冕的《墨梅》“吾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借梅花自比,表达了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情景交融

这是诗歌中最常见的抒情手法,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例如北宋女词人魏夫人的《菩萨蛮》一词中有“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的句子,句句写景,实则景景含情,楼台影动、鸳鸯惊起、柳絮纷飞,这些景物暗含作者绵绵相思之情。

寓情于景

也可以称为移情入景,就是指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使其带上了人的情感。如李白的“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花哪里会笑,只不过是李白心情舒畅罢了,在这里诗人把自己的快乐注入到山花中。

用典抒情

即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跟借古讽今联系在一起出现。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诗人借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故事,表达了对南宋王朝屈辱求和的不满之情。

叙事抒情

借景抒情的作文范文3

关键词:题材;意象;表达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30-0010

诗歌的创作以含蓄凝炼见长,即用简洁形象的语言通过特定的人事景物来表达特定的思想,抒发特定的情感。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就得将诗中所隐含的思想情感还原出来,以便达到鉴赏的目的。

诗歌的题材大致分为如下几种:咏物抒怀诗、伤别离情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游子诗、闺怨思妇诗、咏史怀古诗、哲理诗等。不同题材的诗所选取的意象,运用的表达技巧和抒发的情感也各有所异;同一题材的诗在意象选择,技巧运用和情感抒发上有类似之处。因而依题材所关联的各方面因素来鉴赏诗歌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依题材鉴赏诗歌,首先应确定所鉴赏诗歌的题材,明了诗人的写作方向;其次关注诗人的创作技巧;再次分析诗中的意象所传达出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咏物抒怀诗是诗人以自己的主观视角描绘客观存在着的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内心之情。咏物就会写其形、色、声等特征,以求形似;咏物也会由物及人,由实而虚,求其神似。咏物抒怀诗可分为借物抒怀、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几大类。

咏物抒怀题材的诗多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伤,标榜志向高远、清雅脱俗的气节,表达厌恶官场、醉心田园的志趣,流露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之情。其所选用的意象多为自然界中的万物,其表达技巧多以描写和托物言志为主,兼有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等手法。

借物抒怀是借事物的特征来寄寓诗人的情怀,但因诗人笔下描写的事物有所差异,所寄寓的情情感的也有所不同。同是写蝉,虞世南笔下的蝉是诗人超脱世俗,志向高远的情怀表现,而李商隐笔下的蝉是诗人怀才不遇,感伤无奈的际遇体现。再如骆宾王借蝉之高洁来抒写自身虽有蝉之品行却身陷缧绁的哀怨悲伤之情。

借物喻人是通过所借之物所呈现出来的行为状态来喻指人的性情特征,表达诗人的情感倾向。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来表明心迹,抒写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伤别离情题材的诗主要体现在恋人之别、家人之别、友人之别和家国之别等方面。多是抒写眷恋不舍或凄苦无奈的离别之情,或是对离人的担忧关切之情,或是表达对离人的劝慰勉励之意,或是借离别来阐发诗人的志趣,或是在离别之中寄寓诗人的感慨。其所选的意象多为寓意着离情别意的客观事物。

恋人之别以女子送别男子或游学或求官或出征为内容,来抒写哀怨、缠绵、眷恋之情。

家人之别体现在与亲人离别的方面,表达凄苦无奈之情。

友人之别多是叙写友人间的出仕、辞官、迁谪、征戍、赴考离别时的离情别意,抒写或感伤眷恋,或劝勉激励,或关切担忧之情,或阐述心志,寄寓感慨之意。

家国之别的内容多为诗人心系国家却遭遗弃,情感沉痛哀伤却又凄苦无奈。“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的诗人寓情于景,抒写被遗弃后的想要超脱物外却又囿于现实之中的矛盾无奈之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田园题材的诗以描写山川景物、田园风光及隐居生活为主要内容,抒发对祖国山河及乡村风情的喜爱之情,描写远离官场,回归田园或闲适淡然或不满现实的心态,阐发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其意象多以自然景物中的花鸟虫鱼、山林水月为主,表达技巧上多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衬托、白描、工笔、比喻、夸张等手法。

山川景物历来受众多诗人的青睐,借以抒发对祖国山川的先赞美喜爱之情。无论是入仕的艰难,还是厌恶红尘,田园无疑是诗人最佳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寄托自身,寄托心态,寄托情感的理想所在,从而田园风光便是诗人抒写心绪的最佳选择。“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是诗人本真的体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淡泊明志的写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诗人对人生发展变化的感悟。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边塞诗题材的诗以描写边塞的自然风光和戍边将士的生活为主要内容,体现边塞风光之美,表现战士杀敌卫国的思想,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无奈之情,反映战争苦难,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多以意寓着苍凉悲壮的客观景物为意象,如烽火、狼烟、孤城、大漠、羌笛、胡雁、杨柳、胡天等,表达技巧上以描写,对比,衬托,夸张,用典,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手法。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的游子题材的诗以旅居他乡的游子的所见所感为内容,来抒发羁旅的愁苦及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其意象多以归帆,驿旅,孤灯,鸿雁等凄清冷寂的景物为主,表达技巧以借情抒情,寓情于景,衬托,对比,比喻,虚实结合,换位等手法为主。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的闺怨思妇题材的诗抒写独守空房的女子的或凄苦生活,或哀怨感伤的心绪,或浓浓的思念之情。其意象以征衣,明月,画楼,栏杆,杨柳,黄鹂等为主,多采用借景抒情,衬托,描写等手法。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咏史怀古题材的诗以古代历史人物或古代历史事件或历史遗迹为写作内容,达到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或表达时代兴替的写作目的。其意象多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景物,多采用对比,用典等手法。如《石头城》:借“故国”“空城”“旧时月”来营造凄凉冷清的环境氛围,暗含今昔对比,抒写昔日的繁华不再,向统治者提出劝诫。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哲理题材的诗主要通过描写一定的景、事、物来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其意象不固定,表达技巧多为描写、比喻等。

借景抒情的作文范文4

在语文考试中常有写作手法、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具体辨析与作用分析的题目,其实这些概念是较难区分的,一是因为这些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专家用语与教育用语之别,二是从来也没有一部权威性的著作对这些问题概念进行准确界定并辨析过。以下所只是个人的理解及一般的说法。

写作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具体内容如下:

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一种很模糊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即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狭义上来讲种类也很多,包括:开门见山、前后照应、伏笔铺垫、设置悬念、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动衬静、欲扬先抑、衬托对比、正面侧面、烘托渲染、实写虚写等。

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主要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其中描写与抒情是常考内容。抒情又包括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其它方式来抒发感情,语言比较冷静客观,或借人物之口来抒情,或通过特定的语调来抒情。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又分为咏物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古讽今等。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也叫直抒胸臆。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

来。分细描与白描、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虚写与实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

借景抒情的作文范文5

一、直接抒情

任何抒情都是有所依托的,无缘无故的感情是没有的。直接抒情是以专门的段落,直接地、单独地抒发内心的感情。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的几个段落: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这些都是直接抒情。作者写了列车开动时,志愿军战士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二、与叙述结合

就是抒情与叙述融在一起,感情渗透在对事或人的叙述过程之中。与抒情相结合的叙述,与一般的客观叙述不同,它是带着感情叙述的,有着浓厚的主观感彩。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最后几句: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他那肥胖的,青布棉袄,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里尽管没有更多直接抒情的句子,但作者深深的恋念之情,却渗透在字里行间。

三、与描写结合

通过描写来抒情是较多用的方式,在借景抒情中最多见。即所谓“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景为情写”、“情为景抒”。写景就是写情。借景抒情情更浓。景、人、事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不能为了写景而写景,为了写事而写事,或某一段写景,某一段写事,要做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如巴金的《海上日出》最后两段: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时,人就不能够看见它。然而太阳在黑云里发射出光芒,透过黑云的周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到后来才慢慢儿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黑云变成了紫云或红霞。这时候,光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这两段描写,突出了太阳的伟大力量,它渗透着作者的崇敬和向往的心情,最后以“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表现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的心情。再如《草地夜行》的末段写道:“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这段话,就是借景描写,它来抒发小战士在老战士舍己为人精神感召下,决心搏击风雨,冲破黑暗的强烈感情,坚定了长征必定胜利的信念。

借景抒情的作文范文6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离别抒怀”自然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歌咏的重要内容。唐代以前的送别抒怀诗,感情基调一般都是低沉伤感的。真正使送别诗以刚健高昂的格调、动人的情致出现于诗坛,是从初唐、盛唐开始的。从内容上说,多抒写亲情、爱情和友情、同僚情。有些送别诗借送别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从抒情方式来说,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多种形式,大多是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和以喻显情。(1)借物抒情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别之意来烘托,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2)借景抒情,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竹林寺远,钟声触动思绪,归影勾起作者的归意,但作者形象隐于诗外,在闲淡的意境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3)以喻显情,如刘过的《柳梢青 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在阅读鉴赏送别抒怀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了解送别诗的结构形式。关于送别抒怀诗的写法,《诗法家数》曾作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2.通过典型意象,理解语言传达的信息。送别抒怀诗中有一些典型的意象,找出这些典型意象,有利于解读和把握离别诗。如“长亭”是古代送别的常见场所,“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杨柳”中的“柳”与“留”谐音,古代有折柳留客的习俗,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常见意象;“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举不胜举。

3.开拓景物意境,领悟作者情感倾向。送别抒怀诗往往注意营造送别氛围,在景物或生活气息中透露出送别时的主观情感和诗歌情调。其情感表达主要是朋友间真挚友谊的告白,或临别时坦诚的慰抚,或依依不舍的留念,或发自肺腑的感慨。阅读鉴赏送别抒怀诗时,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意境,才可以推断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明确情感表现方法,分析运用表达技巧的效果。就送别抒怀诗的抒情手法来说,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景中寓情、情景交融;就送别抒怀诗的表达技巧来说,多见的是运用修辞和虚实结合;就送别诗景与情的关系来看,常是“哀景哀情”来渲染,或“乐景哀情”来衬托。

【阅读训练】

江亭夜月送别

王 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本诗四句四景,形成了特定的空间,简析四句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国维曾说此诗着一“寒”字“境界全出”,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注]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将军,曾以和戎政策消除晋国边患,这里用以类比魏大。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首句运用了什么典故?首联给人怎样的感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横”“接”的妙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请简要分析“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句在诗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后两句在写景角度上与前两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

[注]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在景物描写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最后一句表现了李白朋友的哪种性格?李白对他有怎样的告诫?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①自鸣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②。

握手祝君能强饭③,华簪常得从鸡翘④。

[注]①山鸟:指一种捕食小虫的禽鸟,俗称“山鸡”,又名“鸡头鹘”。它鸣叫时的声音为“泥滑滑”(滑,在这里读作“古”),南方人也就称这种鸟为“泥滑滑”。②白璧招:即以白璧招聘。典出“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双,聘庄子为相,庄子固辞”。③强饭:平阳公主对汉武帝卫皇后卫子夫说的话,卫子夫原是平阳公主家中的一名歌女。她初入宫时,平阳公主拊其背说:“行矣!强饭勉之。即贵,愿无相忘!”努力加饭,即保重身体。④鸡翘:鸾旗车的俗称。这种车上的旗竿插有彩色羽毛。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庭芳

苏 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①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遣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②,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①雪堂:苏轼在黄州的居所名,位于长江边,是他到黄州一年多之后友人帮助营建的。②黄州再闰:苏轼谪居黄州五年,阴历三年一闰,故称“再闰”。③洛水清波:洛水流经洛阳,与汝州近,故云。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运用了一些浸润情感的词语,请找到并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性格与词风?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声慢

别四明诸友归杭

张 炎①

山风古道,海国轻车,相逢只在东瀛②。淡泊秋光,恰似此日游情。休嗟鬓丝断雪,喜闲身、重渡西泠③。又溯远,趁回潮拍岸,断浦扬z。

莫向长亭折柳,正纷纷落叶,同是飘零。旧隐新招,知住第几层云。疏篱尚存晋菊,想依然、认得渊明。待去也,最愁人、犹恋故人。

[注]①张炎:宋末元初词人。宋室南渡后举家迁至临安(今杭州)。入元以后,不仕新朝,以“遗民”自居,落拓而终。这首诗作于元成宗大德二年,其时诗人已51岁,在宁波一带飘荡。四明,四明山,这里指它附近的鄞县。②东瀛:东海。③西泠:西泠桥,西湖胜景之一。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作者即将归杭时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章法整饬,结构匀称,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吕]一枝花

春日送别

刘庭信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

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①,谁肯与莺花②做主?

[注]①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②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天的景物。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元曲抓住哪些景物来写“春日”景致?通过这些景物表现了怎样的春景?透露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