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技术发展论文范例6篇

电源技术发展论文

电源技术发展论文范文1

自2006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引进美国西屋公司三代核电AP1000先进技术、成立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以来,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牵头高质量地完成了我国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国际招标的最终合同谈判工作,于2007年7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和美国西屋联合体签订了三代核电技术转让合同。两年多来,技术转让合同项下的34个技转任务包已经全部打开,累计接收并向国内60多家指定技转用户分发21个工作包58175份技术文件及195项计算机软件。通过组织开展对我国引进的先进核电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不仅直接带动了我国核电产业的研发设计、设备与材料制造、工程建造与管理、调试与运行服务等环节的技术进步,而且有效填补了我国核电产业过去受制于人的空白领域,为推动我国核电产业整体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通过AP1000先进核电技术的引进,直接带动了我国先进核电的建设,世界首批三代核电AP1000机组落户中国。 2007年12月31日,我国第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开工令。目前,在我国建设的世界首批三代核电AP1000机组已经有3台先后全面进入主体工程建设阶段,分别是浙江三门核电站1号机组、2号机组和山东海阳核电站1号机组。 浙江三门核电站1号机组,不仅是世界AP1000核电技术的首堆,而且在建设中连创纪录,一举刷新我国核电建设十大纪录…… 据统计,我国现在在建的3台AP1000三代核电机组施工进展总体进展顺利。三门、海阳两个厂址,到2009年底已经完成包括核岛负挖、第一罐混凝土浇注、最大结构模块CA20模块就位等关键里程碑节点目标18个。 按照工程建设进度计划,到2014年12月,我国在建的4台AP1000核电机组将先后实现首次并网,届时将全面确立我国在使用三代核电AP1000先进技术发展核电上的领先地位。我国在通过自主化依托项目4台核电机组的成功建设,全面掌握引进的三代核电先进技术,还将通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CAP1400的技术品牌。 二、通过AP1000先进核电技术的引进,完善并逐步形成完整的核电产业链,直接推动着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 在引进消化吸收AP1000核电技术过程中,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为了在对接世界先进核电技术中,形成三代核电自主化发展的整体链条,增强在关键领域的带动能力,在我国核电产业配套的缺失或薄弱环节,开展相关核心产业战略布局,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我国三代先进核电的规模化、批量化和自主化发展提供保障条件。 在研发设计环节,加大基础研发投入,成立了国家核电技术研发中心和核电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在工程管理领域,依托设计力量,成立世界首家AP1000核电建设工程管理的专业化公司,通过队伍建设、程序文件以及IMS系统的建设和完善,能力大幅度提升,有力地保障了依托项目、后续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 在设备和产品制造领域,组建世界首家AP1000钢制安全壳和模块生产厂,产品研制生产取得成功;组建锆业公司,成立核级锆材研发和检测中心,将彻底改变现阶段我国核级锆材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并形成自主品牌技术。 在运行服务环节,三代核电站数字化仪控和保护系统研制,以及核电站全寿期服务的业务能力建设正在积极推进。这些战略布局的深入推进,已经并必将在保障我国三代核电自主化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三、通过AP1000先进核电技术的引进,带动了与核电相关的科研、冶金、装备制造、信息化等多个学科、多个产业的发展。 在引进AP1000先进核电技术的过程中,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以“中国创造”为理念,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原则,着力解决我国核电发展中关键设备长期受制于人的突出问题,切实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两年来,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与哈电、上电、东电、沈鼓、一重、二重、大重、大起、太重、宝钢、太钢和鞍钢等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高层协商机制和建立三代核电合格供应商机制,有效地协调关键设备国产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促进其管理水平提升和核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2009年,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先后组织召

电源技术发展论文范文2

关键词:TRIZ理论;电力企业;科技创新

作者简介:唐琳琳(1982-),女,山东烟台人,浙江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讲师;张海梁(1981-),男,河北唐山人,浙江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讲师。(浙江 杭州 31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电力公司2012年度群众性科技创新项目(项目编号:ZDK090-2012/21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6-0080-02

一、电力企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2012年7月,主席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总理继而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科技创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电力企业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骨干企业,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经济、清洁、可持续能源供应的基本使命,电力企业理应走在企业科技创新的前列。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创建世界一流电网的必然要求。电网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技术密集、技术创新需求旺盛的基础产业,以电力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既可以解决电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又可以提升电工装备制造业和相关产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促进基础理论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以及社会公益研究。目前,我国的电力发展和能源利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尚存在显著差距,单位产值能耗是美国的4倍多,是日本的6倍。科技创新可以推进电网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电网。

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各电压等级电网中短路电流的不断增大,使得电网的安全运行受到严峻考验,电力企业只有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才有可能确保电网供电的可靠性,有效降低台风、雷电、冰冻等自然灾害对电网安全运行的影响。电网建设早期投入运行的输变电设备即将进入老化阶段,也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对老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才有可能及时、有效地掌握设备健康状况,提高电力设备的利用率。由此可见,电力企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电网科技水平,是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实现电网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打造国际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目前正是国家电网构建“三集五大”体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攻坚期,也是加快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深化“两个转变”的关键期,公司发展进入体制变革和管理创新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只有加快科技创新的推进步伐,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优化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落实公司宏伟发展战略,更快地实现公司“一强三优”建设目标,充分适应公司发展方式和电网发展方式的“两个转变”,科学完成公司体制变革与管理创新,从而成功建设创新型企业和国际一流集团。

二、TRIZ理论对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

推进科技创新必须基于有效的方法,正确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创新效率,从而使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TRIZ理论是基于众多技术发展演化规律总结出来的创新理论体系,TRIZ理论揭示了创新的内在规律,贯穿于创新的整个过程中,有助于科研人员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进行问题分析,明确创新的探索方向,加快找到问题解决方案的速度,从而大大提高科技创新的实现效率。

TRIZ理论起源于1946年,当时以海军专利审查员阿奇舒勒为首的一群来自不同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的前苏联学者,经过50多年的时间,对250多万份专利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并对其中的四万份有的放矢的进行了重点归纳、提炼、总结和重组,在结合多门学科理论原理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基于技术系统进化原理的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实用性方法体系。TRIZ理论是一种方法,它基于知识、面向用户,提供了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途径;TRIZ理论也是一种工具,它包含了阿奇舒勒矛盾矩阵、物-场模型分析、物理矛盾分离原理、最终理性解(IFR)、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技术系统进化法则、40个发明原理、76个标准解法和101个效应知识库等实用性理论工具;TRIZ理论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其对理想化、功能性、矛盾、资源、空间、时间等问题开拓了创造性思维。

TRIZ理论不仅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还可以加快发明创造的进程,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已经为众多企业获取了显著的创新效益。美国已有数以百计的公司开始研究和应用TRIZ理论,其中福特公司利用TRIZ理论创新的产品可以为其带来每年10亿多美元的销售利润。韩国三星公司也借助TRIZ理论取得了诸多技术专利,2007年已排名世界第二,使企业从1997年金融危机濒临倒闭的企业成为如今市值1500多亿美元的韩国第一大企业。其他国家如德国、日本等也相继出现了以TRIZ为基础的研究和咨询机构,并在众多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中广泛采用了TRIZ的理论方法,为企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引进TRIZ理论的学习与应用相对较晚,目前已经有中国船舶、中国兵器、中国航天以及中兴、UT斯达康等许多企业开始采用TRIZ理论方法。据不完全统计,企业在应用TRIZ理论与方法后,申请的专利数量可以增加80%以上,新产品开发效率可以提高60%以上,产品上市时间可以缩短50%以上。

除了在技术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TRIZ理论现在已逐步向其他诸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生物科学等领域扩展。摩尔多瓦曾有总统借助TRIZ理论参加竞选并取得了成功;2003年“非典”期间,新加坡曾利用TRIZ理论的40个发明原理,提出了防治“非典”的一系列方法,其中许多被政府采纳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完善,TRIZ理论已经充分吸收了其他先进创新理论方法的优点,创造出了诸多重大发明,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TRIZ理论具有非常好的操作性、实用性以及系统性,在全球推进科技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当今创新设计和创造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方法之一,被欧美专家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三、基于TRIZ理论的科技创新平台研究

TRIZ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用价值,是一种特别适合科技创新的工具和方法,对于推进科技创新有其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创建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有助于提高电力企业创新效率,减少电力企业创新成本,加速电网建设进程,降低电网创新风险,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的步伐,帮助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优势。

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以推广应用TRIZ理论为基础,以服务电力企业实践为目标,通过在企业科技人员中开展TRIZ理论培训,使TRIZ理论能够在电力企业得到推广和应用;通过对电力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行创新资源的充分交换,从而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从功能上可以将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分为推广应用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两个部分。

电力企业TRIZ理论推广应用平台的主要作用是:宣传普及和推广应用TRIZ理论,利用TRIZ理论培训师的力量,引导更多的科技骨干投身于企业创新实践活动。该平台以TRIZ理论培训基地和TRIZ理论培训师为依托,开展多种层次、多种途径的TRIZ理论培训,普及TRIZ理论前沿、特点及应用优势,为电力企业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其职能主要包括:TRIZ理论培训及推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开展TRIZ理论普及与系统培训,提供创新咨询服务,统计分析TRIZ理论培训效果。同时,该平台还应加强网站建设,在电力企业局域网内建立TRIZ理论知识学习模块,把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共享到系统局域网内,利用局域网开展TRIZ理论基本内容的学习和TRIZ理论应用于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实践的探讨,使TRIZ理论为推进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奠定基础。

电力企业TRIZ理论技术创新平台的主要作用是:在TRIZ理论推广应用平台的基础上,组织经过TRIZ理论培训的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针对电力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实际,应用TRIZ理论的诸多方法与工具,对电力企业实际问题和电网发展实际困难进行分析,为科技创新中的矛盾、冲突提出解决措施,进而指导开展具体的科技创新工作,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最后,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组织具有专利申请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专利的创造、申请、应用和保护等工作。

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旨在在TRIZ理论推广应用的基础上,为电力企业提供未来科技发展趋势预测和创新矛盾分析;围绕电力企业的发展需求,确定适应企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发挥TRIZ理论对电网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TRIZ理论培训,培育电网创新力量,培养企业创新人才,调动人员创新精神,加强创新资源共享,创建技术创新团队,实现创新技术互补,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与能力,最终实现电网发展战略目标。

四、结论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电力企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创建世界一流电网的必然要求,是打造国际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TRIZ理论作为一种系统性的创新方法,对于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构建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普及推广和实践应用TRIZ理论,使之为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专业化服务,对促进电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雪原,王宏起,孙晓宇.基于TRIZ的区域创新平台优化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5):1-6.

[2]崔志强.加快科技创新和装备能力提升[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11,(2):15-20.

[3]唐琳琳,王伟臻.TRIZ理论研究及应用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

电源技术发展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技术定义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aect教育技术定义。通过对历年来aect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与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历程的关系研究,发现其定义的制定是与其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由此,笔者认为我国要发展自己的教育技术,不仅要借鉴西方的成果,更要结合我国国情,在自己国家的本土化进程中发展适合我们自己的教育技术。最后提出新的时代背景下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技术定义。

0引言

我国目前对教育技术的研究以及学科体系的形成基本依据美国aect对教育技术的定义,由此围绕定义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的争论。有人认为对教育技术进行定义没有多大必要,因为不管我们怎么讨论,事物还是一直向前发展的。也有人认为,有了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就必然有不同的理解及其理论指导下的不同的合理性教育实践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教育技术学本质及其规律,进而推动教育技术的向前发展。笔者认为,我们不仅需要对教育技术进行定义,而且还要发展教育技术定义,即在新的文化背景下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技术定义。

1中美两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定义的比较分析

1.1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定义

1. 1. 1 1963年,aect教育技术定义

1963年aect的定义: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对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设计和使用。内容包括:研究在有目的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使用的图像信息和非表征性信息的独特的和相对的优缺点;在教育环境中,利用人员和设备将信息结构化、系统化。这些任务包括对整个教学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计划、制作、选择、管理和应用。内容实际目标是:有效地使用每一种传播方法和媒体,以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

63定义中,把教育技术主要集中于视听传播。以期以高效率的利用传播中的每一种方法和媒体,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为目的。定义中指出视听传播主要研究对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设计和使用,暗示了教学干预与学习之间有种更直接的因果关系。这与早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密切的关系。63定义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产生的,是与当时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的。

1. 1. 2 1972年,aect教育技术定义

1972年aegt的定义:教育技术是这样一个领域,它通过对所有学习资源的系统化鉴别、开发、组织和利用,以及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管理,来促进人类的学习。

在这个定义中表明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是开发和使用教学资源的系统化过程。把视听传播作为一个领域来下定义。在这段时间,人们对教学机器的兴趣转向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计算机成为实现程序教学思想的高级程序教学机。

1. 1. 3 1977年,aect教育技术定义

1977年aect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一个复杂的、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其目的在于分析遍及人类学习所有方面的问题,和设计、实施、评价与管理对那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该定义是在教学理论中越来越重视方法和方法论的背景下提出的,开始使用系统方法来解决人类学习的过程。根据巴纳赛的解释,教学系统方法实际上是一种设计和改进教学的实验方法。77定义充分认识到研究领域的复杂性.强调系统方法在过程整合、因素分析、问题解决中的应用。以学习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为中心,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将教育技术定义为一种理论、一个领域和一个行业。

1. 1. 4 1994年,aect教育技术定义

1994年aect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aect94定义的结构,它明确定义了教育技术作为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形态、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定义中没有直接描述媒体,表明教育技术已从硬技术进化到软技术,即以技术方法和方法论为主体的学科。当然,这并不排斥媒体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作用,它实际上是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的支撑技术。

1. 1. 5 2005年,aect教育技术定义

2005年aect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而对各种恰当的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进行创造、利用和管理的研究及其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

近年来由于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发展的最新成果映射到教育中,给教育技术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学习资源的数字化以及数字资源呈现方式的丰富与传播方式的变化,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有关学习、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观念开始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因此05定义提出对各种恰当的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进行创造、利用和管理的研究。另外随着企业培训与e-learning的迅猛发展,社会不仅从技术方面而且在人员素质方面对教育技术的专业队伍提出了更综合、更有适应性的水平要求。因此在05定义中提出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

总结以上的教育技术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其研究对象都是与促进人类的学习相关的内容,2004的研究对象的范畴有所扩大,暗含了与学习有关的技术过程和资源。这与绩效技术理论的成熟有关,随着绩效技术理论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于是与时俱进的有了新的研究对象的提法,这个研究对象的提出是符合当今的时展要求的,是在对以前5次定义中的研究对象的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

1. 2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可以为分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段:电化教育的出现与初步发展阶段(1920-1965) ;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与迅速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

1. 2. 1电化教育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20世纪20年代初期,从美国归来的陶行知在嘉兴举办千字课教学试验时就使用了幻灯。30年代中期,广播教学也开展了起来。1935年6月,当时的教育部要求中等学校和民众教育馆分期装设收音机,并聘请专家通过广播电台播放教育节目。1937年7月建立了播音教育委员会,同时一些民众教育馆也开始运用幻灯、电影、播音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1949年,电化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在首先是社会电化教育得到发展,学校电化教育也得到了发展,在普通教育中,许多地方也相继建立了电化教育馆,负责推动基础教育中的电化教育工作。1966 - 1976的10年间整个电化教育事业处于瘫痪停止状态。

1.2.2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与迅速发展

1978年以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拨乱反正的政策和措施,使得我国的电化教育重新起步,迅速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包括在全国各地建立电化教育机构,高校开办电教专业,广播电视教育和卫星电视教育发展迅速,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管理教学逐步开展,各级学校“三件”建设方面成绩显著。

90年代之后,我国的电化教育进人了深入发展的阶段。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以及认知学习理论,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的引入,对于理论建设和实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络”的初步开通,及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的多项大规模的电化教育实验都大大推进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

1.2.3中美两国教育技术的比较

由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电化教育最早是在大众化教育中兴起的,起初广泛的应用于社会教育中,后来逐渐的才在学校教育中发展壮大。而关国教育技术就诞生于学校教育中,最初兴起视觉教学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学效率。此后,美国的教育技术向军事,工业领域渗人,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为军事及企业获得了可观的效益。因此,我们看出中国的教育技术学与美国教育技术学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别是由于中美两国不同的政治、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背景所形成的。

2关于我国教育技术定义的思考

考虑我国的教育技术学的建构不能忽视中美教育技术差异的存在。讨论这种差异,不是为了拒绝学习国外的理论和方法,而是为了避免不看本国的实际,盲目照搬的思想和做法,是为了更明智地、有效地学习他人的东西。我们要积极引进与消化教育技术定义,必须从定义的内涵与形成背景去理解与表述。并根据我国国情和教育技术事业发展的需要,对有关理论进行必要的改造,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技术学定义。

2. 1教育技术定义的本土化

笔者认为在中西方问题上应倡导思想的本土化,思想的木土化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教育技术学真正具有引导力的“思想”,最终只能形成于中国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之中。同理,由于西方学者身处于西方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之中,其所构建的思想也就只是适应类似于西方那样的条件。思想本土化的实施对于建构真正有意义的教育技术学思想来说,最宝贵的资源在于教育技术研究者自身,在于研究者的本土实践。是我们自身,我们自己的家园从根本上赋予了我们思想的智慧。对于西方学者的大多思想,当然也可以了解,可以学习,但前提是需要有一种平视的目光与平和的心态,在中西两种文化之间进行主体间对话、交融、会通,这不仅仅是一种同化,也不局限于顺应,这是一种真正的超越与建构。

改造和转化现代教育技术学传统:一方面,尽可能的从西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出发,按照西方的逻辑去理解西方的问题,以及产生于这一问题情境中的西方教育理论;另一方面,尽可能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出发,按照中国的逻辑去思考中国的问题,这就要求人们把中国传统教育学术纳人研究视野,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寻找出路。既要借鉴西方文化,又要尊重个人权利,实现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之交融互补,协调发展。在寻求理论基础的过程中,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我们国家在教育方面做出的重大决策及思想导向及时关注,并据此发展我国的教育技术学。

2. 2教育技术定义的时代化

aect教育技术定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与理念的更新及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我国教育技术定义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历史上看,教育技术学中媒介技术的革新曾经引起了该领域组织方式的变革。“技术”具有历史阶段性,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教育技术”也必然具有时代性。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有新的教育技术定义。

3我国教育技术定义的确定

教育技术学科术语用词的统一规范和标准化不是一劳永逸的,是需要更新和发展的。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当前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定义不断更新的趋势,因势利导,更好地理解教育技术定义问题。

3. 1提出教育技术学的新定义

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以技术促进教育与学习的专门领域,其几次历史性转折一方面在于不断地引进新的思想与理念;另一方面,其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的物质基础在于科学发展而带来的技术创新不断地被引进教育领域。

总结美国的教育技术概念的演化,结合我国的国情,我认为教育技术的定义可以这样描述:教育技术是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创设、运用、管理现有的适当的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的理论与实践,并积极开发新的还未出现或出现了还未运用到教育中,但有可能运用到教育中并起到促进作用的技术资源,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者创新能力,力争达到教育公平,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3. 2新定义提出的原则或依据

3. 2. 1本土化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年)工作方针在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方面的规定。教育技术学要与时俱进,因此其定义的制定要与政策相一致,要在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两个方面体现出时代的特点。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创新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标尺,是一个国家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是一个民族甚至国家赖以生存的灵魂,是成为高新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技术在不断地发展,观念在不停的更新,成果取得飞越的进步。这些都是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因此我们要学会创新,敢于创新,让我们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走向成功。

3. 2. 2时代性

积极开发新的还未出现或出现了还未运用到教育中,但有可能运用到教育中并起到促进作用的技术资源,有一句名言:在我们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教育技术领域是一个不断追新的领域,不管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还是技术的更新。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以技术促进教育与学习的专门领域,其几次历史性转折一方面在于不断地引进新的思想与理念;另一方面,其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的物质基础在于科学发展而带来的技术创新不断地被引进教育领域。从教育技术历年来的定义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定义不断变化的线索中有一条就是随着其技术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技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所以笔者觉得教育技术的定义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作为教育技术人要有预测未来技术的能力,并将其引用到教育中来。

电源技术发展论文范文4

【关键词】 计算机 web数据 电子商务 运用 研究论述

现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飞速发展,使得整个世界无时无刻都处于多样繁复的信息类型的交互作用环境背景之下,尽管现代世人随时都能获取到数量规模巨大的信息资源,但是所有有目的的信息资源对象的收集和获取却不可避免地遭遇着极其明显的实现困境,有鉴于此,在信息资源呈现几何级数模式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找寻及时而准确获取到指向性目标信息资源的实现路径,无疑具备着极其重要的现实实践作用。计算机Web数据形态产生和发展演化,为快速实现这一技术性发展目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针对计算机Web数据及其在电子商务中的运用展开简要的分析论述。

一、关于计算机Web数据的概况分析

在现有的发展阶段条件下,计算机Web数据技术发展领域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两个类型就是:计算机Web数据库存取技术和计算机Web数据挖掘技术。相较而言,后一种技术具备着更广泛的使用范围。

第一,计算机Web数据库存取技术。这一技术形态的运用,能够确保数据信息资源对象的使用者,在有限的操作时间之内实现对较大数量规模的数据信息目标的准确高效的检索和查询,并根据实际的应用需要,顺畅实现在连接条件支持条件下的相互跳转。时至今日,能够顺畅有序实现Web数据库存取技术目标的主要技术形态包括:CGI接口技术、Java数据库接口技术、以及服务器应用编程接口技术等。

第二,计算机Web数据挖掘技术。计算机Web数据挖掘技术,是利用多种辅助工具,从数量巨大且形态类型繁乱的Web信息资源中,实现迅捷而精确地获取目标指向性数据信息对象的技术过程。在现有的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发展实务领域,Web数据挖掘技术形态,实现了传统原始的数据挖掘实现思想与现代Web技术应用模块之间的充分结合,使得这一技术形态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具备了更加充分的便捷性。在现有的发展阶段条件下,这一技术主要分为三种基本的类型:Web内容挖掘、Web结构挖掘、以及Web记录挖掘。相较而言Web记录挖掘技术形式在现代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具备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计算机Web数据在电子商务领域的运用分析

现代网络技术形态的深刻变迁,使得传统的实物交易性商务活动正逐步向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深刻转型。所谓电子商务,就是依赖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商务活动形态的电子化、网络化、以及数字化发展建设目标。

通过较为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对较大数量规模的数据信息对象的获取、整合、以及筛选操作过程。为企业主体自身,以及利害相关的周边企业提供及时而准确的数据信息资源对象。

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成败判断,与产业中实际提供的服务项目的质量水平密切相关。这里试对计算机Web数据在电子商务领域的运用形式展开简要分析:

第一,实现客户源的有效扩展。电子商务产业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具体可以包含:商品展示、商品销售、以及消费者群体跟踪等。在这些实现形式中,商品销售环节无疑具备着最为充分的实质性以及关键性,通过利用计算机Web数据挖掘以及分类技术,电子商务销售企业将从Web访问日志记录,直接对电商网路平台的访问者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并从中找到潜在的,可供发展的客户源。

第二,将访问电商平台的潜在客户留住。建制成熟的电子商务企业能够实现对访问客户遗留信息充分而有效的利用和分析,对潜在客户访问浏览行为过程中的特征和规律形成准确而真切的感知,及时依照客户群体的个性化消费偏好与需求,为客户有针对性地实施特定商品的推荐性销售实务行为,并借此较大幅度地提升客户在访问电子商务网站过程中的满意度,实现对象客户群体规模的有效扩展。

第三,实现对企业营销策略的科学调整。电子商务企业在开展销售实务的过程中,应当切实对现实市场交易环境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形成真切的感知,用Web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对现实化商品市场交易动态信息的准确有效捕捉,在分析客户群体消费需求变动趋势的前提下,实现对企业营销策略的科学调整。

三、结束语

针对计算机Web数据及其在电子商务中的运用问题,本文选取两个角度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文中涉及了较多的技术形态以及应用细节,预期为相关领域的实践人员提供借鉴。

参 考 文 献

电源技术发展论文范文5

【关键词】科学发展 提高 人力资源 效率

科学发展观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后又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和行动指南。是新形势下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理论对于指导我国经济面对全球化战略竞争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工作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公认的全社会第一经济资源。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升人力资源综合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对整个社会的物质、经济和科技进步等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有效应用科学发展理念,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开发人力资源渠道,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始终是摆在各级管理者面前需要重视和解决的现实课题。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广泛共识。各类人才又来源于不同的人力资源库存,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别。作为承担国家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任务主力军的国家广播电台,是以短波、中波、电视、调频、微波和卫星等电子信号传输和发射为主要任务的事业单位。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安全播出、技术设备维护、基础建设、事业发展和技术研发等。经过多年“西新工程”(即西藏新疆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的洗礼,创造了我国广播电视建设史上的奇迹,涌现出了各类出类拔萃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建造了具备现代一流的广播电视台站网络,广播电视传输与覆盖质量的显著提升有目共睹。在取得如此辉煌业绩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受到传统管理方式和理念的影响,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各个基层台站的内部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的管理还跟不上技术设备更新换代的步伐,还不能适应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的现代管理要求。重视技术设备、资金的投入,轻视人力资源管理效力提升的现象明显存在,并且,某些方面正在影响、制约着广播电视传输和发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分布于全国的各基层台站都是独立的法人单位,具有集安全传输、技改更新、事业管理的综合性职能。这些综合职能得以实现依靠的是广大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即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的通力合作和协调。人力资源群体素质的高低,对于电台完成以安全传输发射为中心,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和现代事业管理为支撑的广播电视发射传输短、中、长期目标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本人认为,坚持科学发展理论,提高电台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是实现上述目标任务中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我们只有紧紧抓住这个关键因素,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才能紧跟新技术发展的步伐,打造传输快捷、覆盖广泛、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的现代化传媒体系,促进电台事业的整体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单位重要资产和财富的理念

传统概念上的资产和财富是指资本、产品、技术、生产工具等等,人力资源并未被纳入资产和财富的范畴,仅仅被认为是一种劳动生产要素和成本耗费。随着人力资源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现代经济管理理念的变革和创新,人力资源已经被广泛认为是组织的一种重要的特殊资产和财富。其原因在于:1)人力资源是首要的能动性经济生产要素;2)人力资源是特殊的经济资源,它是唯一可以通过自身劳动而创造价值、增加价值、增加物质财富的一种资源。3)人力资源均有通过投资凝结于其中并成为资本的经济要素。所以,人力资源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显现出资产和财富的特性。尽管人力资源在受教育程度、工作技能掌握程度和个人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这些都仅仅表现出其资产和财富含量的不同而已,不会改变其特殊经济资源的根本属性。而且,人力资源还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投资得到价值增值。

基层台站各个部门和岗位的干部职工是人力资源的主体,无论其职位、学历、能力的高低,无论身份的差异和专业的分别,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根据国家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事业发展的要求而各尽所能和尽心尽力。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了单位能动性资产和财富的特性要素,是电台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产和财富,应给与充分的尊重和肯定。鉴于此,各级领导干部对待所属部门的干部职工,无论亲疏远近、能力大小,都应该更新传统观念,把他们视为本单位具有个性的能动性资产和财富,并为此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理念,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促进电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2 着力完善领导技能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重中之重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电台的各级领导,尤其是台级领导干部要牢记自身的角色定位,不可混淆自己的岗位职责。由于电台的技术属性,台站的领导干部大多数是从技术一线岗位逐步走上台级领导岗位的专业技术干部,是广播电视传输发射的行家里手。然而,长期与机器设备打交道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工作上的“技术性偏好”,重视技术细节,忽视人文管理,尤其是忽视人力资源管理对完成电台中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经常抱有“人事管理技术含量低,人情关系弹性大难以掌控”等错误观念,从而在领导行为上将人力资源管理简单化、机械化,造成单位里人际关系、干群关系不和谐等不良现象,影响单位的整体合力。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领导者拥有三种主要技能,即: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1)所谓技术技能是指对某种类型的过程或技术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在具体操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层次上,技术技能是衡量工作绩效的主要指标。但是,对于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来说,自身技术技能的重要性相对淡化,重点转向注重宏观的技术管理。

(2)所谓人际技能是指有效地与他人共事和建立团队合作的能力。单位中任何层次的领导者都必须拥有并掌握良好的人际技能(沟通)能力。这是领导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

(3)概念技能是指根据设定的模型、框架和广泛关系进行思考、决策的能力。例如,中、长期工作计划和项目设计等。越高的职位上,它的作用越重要。概念技能处理的是观点、思想,人际技能关心的是人的综合发展和需求,技术技能涉及的是具体事物。

现代管理学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不同层次的领导者三种技能的比例要求是不同的。管理层级越高,工作中技术技能所占的比例越小,而概念技能所占的比例越大。基层台站的台级领导干部是电台层面上的高层领导,在掌握技术维护管理细节的基础上,应该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人际技能(沟通)和概念技能上,放在探索研究盘活、培养、激励、开发适应电台安全传输、技术维护、技术开发、行政管理需要的各类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上面。逐步加大自身工作中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的含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做到“站得高,看得远”,把握角色定位,抓住工作要点,提高全局的工作效率。如果只注重具体工作细节,不重视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的提升,就会陷入“干了应该别人干的活,忘了自己应该干的事”的工作误区,影响整个单位工作效率的提升。

3 着力搭建实用高效的培训、交流平台

当今广播电视传输发射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日新月异。为了立足当今,放眼未来,我们应该在人力资源培训和交流方面搭建实用、高效的平台,才是适应现实工作需要和未来发展的预期。

3.1 建立台内日常培训、考核评价机制

(1)各技术业务部门、经济和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本部门机器设备维护、业务管理工作的需要,结合行业最新发展情况,拟定基础业务培训课题,采取系列培训教授的方式,实行台内开放式培训。

(2)鼓励各部门学有心得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分专业、不分层次地自愿申报讲课或实验计划,开展自台讲座与实验。以此高效率地推动各专业技术门类的基础性培训,同时建立台内培训考评机制,作为年度个人绩效考核的依据之一,推进年度考核结果的实际效果。

3.2 建立骨干专题培训讲座机制

对于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要求每年至少举办4个学时的台内开放式专题讲座,并以此作为年度考核、评优、晋级的重要考核量化指标之一。

3.3 建立精英交流培训机制

对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中层以上干部和部分专业技术骨干,采取分期、分批、分专业到兄弟台站进行小范围的相互交流;以“课题研究”式进行组合交流,注重研究、探索专业技术工作中存在的现实突出问题,同时探讨技术业务未来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并进行较大技术项目的立项研究,提出可行性论证报告,以便决策层决策。

通过搭建不同层次的培训、交流平台,并进行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激发每位专业技术人员钻研技术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结合本职工作,深化对现代广播电视传输发射技术、经济与行政管理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成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群体。

4 培育灵活机动的专业工作研发团队

在各部门按照岗位职责要求完成相应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引导、鼓励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结合自台各类机器设备的情况,开展相应替代产品的研发工作。同时,创新产品研发项目的提出、申报机制,打破传统的由领导指派专业工作研发团队的模式,试行、培育逐步建立不设前提条件的各类工程项目研发的自由团队组合竞标形式,充分发挥和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研发积极性,变“要你组团研发”为“我要组团研发”,为有潜力、想干事的专业技术人员“脱颖而出”建造平台,为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研发能力、技术管理水平培育土壤。

转变思想观念,完善领导技能,创新工作机制,立足本职,放眼未来。我们只有站在广播电视传输发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结合电台工作的现实需要和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事业的发展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剖析并改善自身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广播传媒体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卿志琼主编《管理学》,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

电源技术发展论文范文6

关键词:分布式;风力发电;供能系统;可再生能源;风点能源

中图分类号:TM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31-0087-03

随着全球能源紧张进一步加剧,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风电资源近年来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利用。风力发电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对成熟,其应用前景在全球能源枯竭的背景下也越来越光明。风电资源清洁无污染、安全可控,是一种优质的可再生新能源,分布式发电技术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风力发电网已经与其他电网联合运行,给现代电力发电系统运行与控制带来巨大的变化。因此,笔者对分布式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应用价值。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分布式发电对我国能源产业的发展和能源利用结构的意义,对风力发电的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阐述了分布式风力发电系统和技术的关键性问题,最后对分布式风力发电的未来研究方向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做了展望。

1 发展分布式风力发电的意义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能源消耗大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电能的需求愈加迫切,传统的火力发电已经很难满足社会的电能需求,而且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也不适合在大力发展以燃煤为主的火力发电。放眼全球,能源紧张已经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一大难题,能源安全成为新的国际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分布式风力发电技术投资小,见效快,无二次污染,系统运行安全可靠,是解决我国环境污染和保障我国电力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分布式风力发电除直接向终端电能用户提供电能外,还可以将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以微网的形式接入电网,与大电网并网运行,相互支撑,在电能利用结构上,有效调节用电峰谷,减轻用电高峰期电网负荷压力,促进电能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发挥分布式风力发电供能系统效能的最有效方式。

在众多的可再生能源中,风电资源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技术条件最完备、投资成本与产出比例最高的一种,随着分布式发电与供能技术的发展,风能与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分布式电源并网发电是必然趋势。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广泛,很多地区都具备利用风能建设分布式风力发电厂的优良条件,当前应当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大对相关科学研究项目的投入力度,提高风力发电装备制造水平,对分布式发电系统与接入电网并网运行相关控制技术加快研究步伐,尽快优化电网运行结构,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率。分布式发电接入电网并网运行会对传统电网的运行稳定性和整个电力系统的系统控制和继电保护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相关的微网运行控制技术和关键的电子设备研发技术一定要研究成熟。分布式风力发电机按照机组容量可以分为大型风力发电机组与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组。我国幅员辽阔,边远地区架设输送电网路十分艰难,采用分布式发电机组实行离网发电可以有效解决边远地区的用电难题。

2 风力发电现状及分析

风能是一种优质的可再生能源,可以无限循环利用,利用风能发电不会产生任何污染,对环境没有任何破坏,所以说风电是一种十分清洁的能源。在传统能源日益枯竭、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的今天,风电能源的开发利用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地球上的风无处不在,只要有太阳,地球上就会循环产生大气流动,从而产生风能。所以说,风能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种能源。尤其是一些交通运输不方便的偏远山区、海岛、草原等地方,传统的电网铺不过去,常规的煤油气等能源又运输不便,在这些地方建设分布式的风力发电机组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风力发电对我国偏远地区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利用风能发电可就地取材,无需运输,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风电强大的优越性和顽强的适应性在能源紧张的今天发展潜力巨大。

3 分布式风力发电研究

3.1 分布式风力发电系统的特点

分布式风力发电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环境适应性强,无论是高原、山地,还是海岛、边远地区,只要风能达到一定的条件,都可以正常运行,为用户终端供电。一般来说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可以互相补充的,风力发电机组和太阳能光伏储电装置通过技术改造可以共同组合成一套联合供电系统,解决小范围的居民生活用电完全不成问题。

3.2 分布式风力发电技术发电原理

风力发电从技术角度可以分为恒速恒频和变速恒频两种类型。变速恒频技术因其利用风能充分、控制系统先进、灵活而成为风电技术的主流。在实际利用中,分布式风力发电一般与其他发电形式相互组合,例如风力发电同太阳能发电相组合形成的“风光”发电系统;风力发电同柴油机组发电组合形成的“风油”发电系统;还有三者共同组合成的“风光油”发电系统。不同地区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组合形式,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发展新型能源。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风光”组合发电系统,使用纯天然、无污染的风能和光能发电,代表着分布式发电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风能也是来自于太阳能,是太阳对地球大气造成影响产生的气流,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二者都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和风力发电技术在环境适应性上不相上下,都适合建立分布式发电机组,二者组合拥有良好的匹配性,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会成为引领可再生能源开发的趋势潮流。从风能资源的地域分布上看,越是位置偏远、人烟稀少的地方风能资源就越丰富,而这些地方无论是交通成本还是常规电网供电成本都相当的高,由于人口稀少,用电负荷普遍不高,在这些地区周边发展风力发电,能够充分利用好丰富的风能资源,除供应周边居民用电外,还可以接入大电网支持周边城市的电网

供应。

3.3 分布式风力发电应用前景

我国的风能资源在地域分布上范围十分辽阔,四大高原地形、内蒙古大草原、覆盖大部分地区的山地、众多岛屿、平原丘陵等地区都有十分丰富的风能资源,分布式风力发电技术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商业潜力。目前我国对风力发电技术的应用主要在小型分布式风力发电机组上,如为高原地区的农牧民提供用电服务的小风电机组。在提倡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今天,一些城市也在逐步探索开发利用新型能源,安全无污染、技术相对成熟、环境友好型的风力发电技术不断被应用在城市建设中。随着传统常规能源价格进一步上涨,风电的成本优势会更加凸显;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会使电力需求不断增加,未来分布式风力发电的应用会越来越多,小型风电业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长足的进展。

4 分布式风力发电系统的分析

4.1 分布式风力发电机研制方面

考虑到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与适用广泛性的要求,需要风力发电机有较宽的工作风速范围(3~25m/s),使用变速恒频技术可以使风力发电机在更宽的工作风速范围内保持正常运行,最大限度地开发风能资源,提高风电机组的发电效率、降低单位功率的风力发电成本。在大型风力发电机组中,风力发电机的工作风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如图1所示,大型风力发电机在对风能的开发利用上,在运行中主要通过两个阶段来实现,当风况低于额定风速(14m/s)时,发电机组可以自动控制反力矩将机组的转速同风速相吻合;当风况高出额定风速时,发电机组通过自动改变桨距来调节发电机功率,使输出电压保持稳定。除了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其他中小型机组往往采取固定桨距,改变输出功率的方式来适应风速变化,如图2所示,当地风速高于额定风速(中小型风力发电机额定风速为11m/s)时,发电机组的输出功率就会下降,对风能的开发利用就不够充分,风电效率进而降低。

由此可见,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同中小型定桨距风力发电机二者无论是内部结构还是运行成本上都存在着诸多差异。从对风能的利用上来看,中小型定桨距风力发电机不能够充分开发利用风能资源,这对于分布式风力发电技术的要求来说并不相符。国外曾有技术人员尝试将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反力矩装置和相关技术应用到中小型风力发电机上来,虽然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努力,做了无数次试验,最终还是失败了,事实证明,二者间变桨技术的简单移植没有可行性。想要完全解决这一难题,中小型定桨距风力发电机能够符合分布式并网风力发电技术的具体要求,就要对中小型风电机进行专门的攻关设计。为此,国内相关的科研机构在这一领域都进行了不懈的研究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掌握了风力发电技术试验的相关数据,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4.2 分布式发电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

分布式风力发电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过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努力研究,到今天已经相当成熟。当前,在能源、环境等问题的巨大压力下,风力发电又一次焕发青春,再次受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风电行业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风电的单机容量和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目前笔者所知的风力发电机的单机容量最高已经达到了2000kW,风电机组的风轮直径也变得越来越大,变速变桨技术在风力发电技术上应经得到普遍使用。

总之,分布式风力发电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以其自身的诸多优势正获得越来越多的青睐,传统能源的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使未来的能源开发领域逐渐转向可持续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分布式风力发电技术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

机遇。

参考文献

[1] 唐捷,肖园园,李欣然,张元胜.分布式风力发电对综合负荷特性的影响[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2,(2).

[2] 齐放,刘亚非,梁亮,李海峰,孟继周.美国分布式风力发电政策研究及启示[J].能源技术经济,2012,(2).

[3] 张旭,吕新良,宋晓林,沙宇恒.小型分布式风力发电系统设计及控制技术[J].陕西电力,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