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4-26 22:48:19
1.水何澹澹,________。树木丛生,__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此中有真意,________。(陶渊明《饮酒》)
3.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5._______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6.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李白《行路难》)
8.造化钟神秀,_________。(杜甫《望岳》)
9.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10.白头搔更短,________。(同上)
11.自经丧乱少睡眠,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2.__________,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同上)
13.散入珠帘湿罗幕,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____,都护铁衣冷难着。(同上)
15.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6.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7. 夜来南风起,________。(白居易《观刈麦》)
18.__________,童稚携壶浆。(同上)
19.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0.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21.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2.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23.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李商隐《无题》)
24.无言独上西楼,__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
25.__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26.________,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
27.______________,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28.________,亲射虎,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9._____。______,又何妨!(同上)
30.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31.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同上)
32.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33.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同上)
34.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5.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36.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同上)
37.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8.________,________,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9.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同上)
40.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二、理解性默写,根据要求用诗文原句或自己的话填空
1.《关雎》中的男子由____,______引起____,____的美好联想;______,____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__________,______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2.《蒹葭》中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在《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壮志豪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饮酒》中表达诗人远离世俗名利羁绊,虽身居“人境”但闲静无忧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展现诗人悠然自得、物我合一的思想境界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
5.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写时序更替,抒发思乡之情,蕴涵生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绘塞外奇特壮美风光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8.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9.《行路难》中最能表达诗人李白坚信理想抱负一定能实现的倔强、自信、执着精神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10.《望岳》中表达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豪情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11.杜甫在《春望》中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抒写忧国思乡情怀的诗句是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杜甫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济世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下的咏雪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14.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见雪,创造别开生面的开阔雄奇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_;描写沙漠风光,烘托送别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描写饯行场面,帐内帐外互相映衬,表现友情浓烈深挚、心胸豁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送别场面,把离别的惆怅深情融于雪景之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诗人刘禹锡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怀,蕴涵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6.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割麦者辛勤劳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描写拾麦者因________,______而抱子拾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对重赋下的农民深切同情和关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______,______,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18.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将士们戒备森严,不可侵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用烘托手法描写将士们黄昏练兵,威武雄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描写深夜奇袭敌人的悲壮场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达自己维护中央集权的坚定政治立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9.杜牧在《赤壁》中借题兴叹,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0.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1.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娱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22.李商隐在《无题》中抒写浓郁的离别之恨的名句是______,_____;抒写缠绵的相思之苦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
23.范仲淹在《渔家傲》中描写与中原迥然不同的塞外秋景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思乡和建功的矛盾心理,抒发爱国情怀的词句是____,_____。
24.李煜在《相见欢》中借助比喻抒写离愁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用白描手法直抒亡国哀思的名句是______。
25.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怀,表达自己满怀信心、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6.晏殊在《浣溪沙》中慨叹时光流逝,蕴涵生活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27.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历史典故抒发自己渴望受到朝廷重用以便御敌立功、报效祖国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下的寄寓离情,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慰藉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 29.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下的蕴涵深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0.辛弃疾在《破阵子》中追忆军营生活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渴望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直接抒发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下的以死明志,表达自己视死如归、忠心报国、名垂青史的民族气节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3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特定时间天涯游子之悲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概括封建社会本质,寄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强烈谴责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4.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自比,表达自己虽然辞官离京却不忘报国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三、开放性默写根据你的积累,按照题目的要求,写出我国古代诗、词、曲的原句,答案不限课内外
1.描写春景的。2.描写夏景的。3.描写秋景的。4.描写冬景的。5.咏雪的。6.咏莲的。7.咏菊的。8.描写高山的。9.描写山水的。10.描写花的。11.描写鸟的。12.咏叹花鸟的。13.描写登高远眺的。14.描写洞庭湖的。15.描写长江的。16.涉及黄河的。17.蕴涵深刻哲理的。18.描写征战生活的。19.描写战地红旗的。20.描写农耕生活的。21.描写农村淳朴好客风尚的。22.直接描写真挚友情的。23.直接抒发豪情壮志的。24.情景交融抒发惜别深情的。25.抒发爱国情怀的。26.抒发理想抱负的。27.托月抒怀的。28.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29.抒发忧国思乡情怀的。30.咏叹历史兴亡的。31.以古人自喻的。32.巧用历史典故的。33.抒发思亲情怀的。34.描写大海景象的。35.描写塞外风光的。
四、语言的运用与化用运用出自课文的成语、格言、名句或者对其加以点化,自选话题,造句或写话
1.辗转反侧:______________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_______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_______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_______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_______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____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_______
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_______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_______
10.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______
1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_____
1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___
1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___
14.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_______
15.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
1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___
1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____
1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___
1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_________
2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___
2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___
2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_____
2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_______
2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___
25.沙场秋点兵:_____________
2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___
2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
28.写出出自《〈论语〉十则》的六个成语,并任选三个造句或写话。
答: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或写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写出出自《桃花源记》的四个成语,任选其中两个,各造一句话。
答: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写出出自《岳阳楼记》的五个成语,并任选两个造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写出出自《醉翁亭记》的两个成语,解释其现代常用义,并各造一个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自选话题,用出自《出师表》的下列成语或名句造句或写话。
①妄自菲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三顾茅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出自《鱼我所欲也》的成语是哪一个?对这个成语,我们现在应该怎样理解?请造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出自《曹刿论战》的成语是哪一个?请用它的现代常用义写一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托物言志或托物喻人。即把个人之“志”依托于某一具体之“物”。“物”是某种志趣、意愿、理想或精神的寄托与象征;或全诗明写一“物”,实则暗喻一类人或比况自我。二、咏物抒情。即先咏他物以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然后借物抒感,或者后半部分有明显的相对独立的抒情词句。比照托物言志,其情感相对“短暂、即兴”,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三、借物论理。即通过写“物”来寓理、议政、咏史等。
鉴赏咏物诗的思路为:写了何物?有何特征?言何志、何情?用何手法?高考咏物诗鉴赏的常见题型及应对策略如下:
一、 体察物态,分析物象
[高考真题]
1. 2007年高考重庆卷:
海 棠
(宋)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注],香雾空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2. 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
咏素蝶诗
刘孝绰[注]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嫉恨,仕途数起数伏。
(1)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技法点拨]
1. 立足文本,由形及神,由正面及侧面,理解形象求全面
咏物诗对物的描摹往往是由形似到神似。所谓“形似”,即抓住物的某些外在特征,如形态、色泽、声音、所处环境等;所谓“神似”,即由物及人,由实及虚,写出其内在的精神品格。咏物诗写物往往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分析物象切忌只看到外在的“形”和明显的“正面描写”,应注意形神兼顾、正面侧面相结合,全面理解。
如2007年重庆卷苏轼的《海棠》: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前两句为咏物,首句正面写海棠,据“泛崇光”概括出“光彩美艳”或“高洁美丽”;次句“香雾空”正面写海棠的阵阵幽香,可概括为“香气浓郁”;而“东风袅袅”“月转廊”则为侧面烘托,需想象补白,概括出“月色下的朦胧美”。再看题干中的“哪些特点”,则要求我们力求全面概括。
2. 明确角度,逐层品味,紧扣“特征”词,分点概括求准确
如何准确概括物的特征?一般来说,正面状物中的名词是所写角度,即物的形声色味等,写了哪几个角度,应逐层分点表述,不可遗漏;而正面或侧面摹状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语则是“特征”所在,应贴合“特征”词准确概括。如《海棠》中的“崇光”“香雾”。2009年天津卷《严郑公宅同咏竹》中的赏析竹子的形象也是如此。
3. 仔细审题,弄清倾向,对准要求,规范作答求严密
“咏物”或重形或重神或形神兼备,而侧重于摹状物的哪些方面、什么特征,各有不同。鉴赏物象,其命题必然要尊重文本,即怎么“咏物”就会怎么考。一般有以下设题形式:
常规提问:这首诗描写的物象有哪些特点?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这两种提问,答题范围一般指向了全诗或者所有的“咏物”句。答题则需做到:逐句解读“咏物”诗句,分点提炼要点,力求全面而清晰。
变向提问:这首诗表现了物象的什么品性?描写了物象的哪些活动?此类提问具有两种暗示功能:一是暗示了该答什么,即描写物的重心所在和答题角度。如2010年山东卷《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的第一题,要求回答诗中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品性”指向“神似”,答题需由物及人而将物人格化,由实及虚地扣合“寄托”的深度,切忌只答词面意思、外在特点。而“活动”则暗示了重在摹状物的动作行为,应抓住动词性短语。二是暗示了从何处着手答题,即答题区间的规定性和答题方向的限制性。此时要对准区间、紧扣要求作答,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如2010年全国卷Ⅰ《咏素蝶诗》中要求回答“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首先明确答题区间是前三联,然后紧扣所有摹状素蝶活动的动词或修饰词,借助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简洁概括。同时“哪些”暗示了要点要全面而不遗漏。
[参考答案]
1. (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与月色下的朦胧美。
2. (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二、 品味寄托,鉴赏思想情感
[高考真题]
1. 2007年高考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 2011年高考山东卷: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2)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技法点拨]
鉴赏咏物诗的思想情感,或直接提问: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此诗借物象寄托了怎样的情怀?或变向提问:这首诗有什么含意?这几句有何寓意?
1. 紧扣文本,逐句品味,分层概括求全面
咏物诗若为全诗托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类写法,如果提问“此诗的含意或寓意”,其答题区间多指向全诗。需要在逐句品味其寄托的基础上,分层概括出寓意。而且必须由物及人,由实及虚,解说其深层内涵。如2010年全国卷Ⅰ《咏素蝶诗》的第二题:这首诗有什么含意?根据第一题的暗示,全诗可分两层解读:一是前三联写“素蝶活动”,联系注释,实则暗喻“我”之宦海处境,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二是尾联写素蝶的心理渴望,实则寄托“我”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因而,此诗的“含意”必须立足于全诗回答出这两方面的要点,如果只抓末尾抒情语作答,则不合题意,遗漏要点。
2. 巧抓诗眼,关注“情语”,明确寄托求准确
咏物诗中若有明显的抒情词句,或者某些词句暗示了情感倾向,那么这些词句就是作答思想情感的直接抓手,一定要充分利用以求准确。如2007年安徽卷《醉落魄・咏鹰》: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首先直接抓住下片“老来猛气还轩举”这一抒情语,可答出“表达自己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此为第一要点。而“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这几句,在对比中以“偏思汝”的“倾向语”,表现了诗人渴望像雄鹰一样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愿望,此为第二要点。又如2011年山东卷《咏山泉》: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此诗在充分摹状了山泉的情态后,末尾两句“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就是对山泉的称赞。抓住此处“恬淡”“自清”,就不难理解诗人所寄托的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但凡诗中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词句,都是诗歌的点睛之笔。抠出这些关键的“情语”,即可准确地把握思想情感。
3. 联系作者,巧借注释,“物我契合”求深刻
咏物诗最大的特点是不即不离,物中有情,物中有“我”,物是情感载体或“我”之化身。所以,理解其思想情感,需知人论世,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深入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另外,高考古诗鉴赏中注释的作用非同小可,它们往往解释诗中关键字词,交代诗歌写作时间、时代背景,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特别是写作此诗时的处境遭遇等等。所以,鉴赏咏物诗的思想情感,要巧借注释,联系作者,由物及“我”,“物我一体”;由实及虚,“物志契合”,真正深入理解寄托,切忌回答表面意义。如2008年安徽卷,读《小孤山》的注释,不仅得知了小孤山重要的战略位置和“我”的身份经历,更容易理解诗人以山之“孤”喻“我”之“孤”,托小孤山以言志,抒写自己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却勇猛坚毅,仍怀有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和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鉴赏咏物诗的思想情感,必须立足文本,审清题干,综合运用以上三点解题策略。
[参考答案]
1. (2)“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2.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三、 明辨手法,赏析表达技巧
[高考真题]
1. 2007年高考安徽卷《醉落魄・咏鹰》。(原诗见上文)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 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咏素蝶诗》。(原诗见上文)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技法点拨]
咏物诗的表达技巧鉴赏,常有两种不同题型:
1. 描写物象技巧
常规提问:这首诗如何描写物象?
变向提问:这首诗用什么手法写物?
咏物诗描写物象的方法包括下面两大类:
正面描写:①绘形绘声绘色(或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②若是动物类或将物人格化,可能有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③在具体描写上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侧面描写:①环境烘托。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凸显物的品质。如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以冰雪林来烘托梅的坚毅耐寒。②对比衬托。为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征,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对比,或用其他物来衬托所咏之物。“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把梅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
比如2007年安徽卷《醉落魄・咏鹰》: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读上片,主要用正面衬托(或环境烘托)来表现鹰的矫健雄姿。又如2010年全国卷Ⅰ《咏素蝶》:这首诗怎样描写素蝶的活动?分析前三联可答以下要点:①采用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②采用衬托或环境烘托。当然,答此类题常需在手法要点后结合文本分析。
2. 整体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整体上(或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
此类设问指向全诗,其整体表现手法主要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或隐喻)、借物抒情、象征等。如2010年全国卷Ⅰ《咏素蝶诗》、山东卷《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2006年江西卷《三江小渡》的象征等也是如此。
【关键词】王昌龄 闺怨诗 宫怨诗 妇女生活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王昌龄在生前已经诗名满世,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王昌龄最擅长的就是绝句,人称“七绝圣手”。人们认为,他的绝句创作,在古往今来的诗人中,只有李白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其诗以五古七绝为主。如果就体制完备题材广泛和数量之多来说,实在不如高岑和李杜;但是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岑并列,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而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到之处。卓然为胜唐一大家。
女性诗作这里是指直接以女性为抒写对象的诗歌,多以描写其容态,描写其生活场景或表达其情感为主。在唐以前的诗歌中,把女性当作独立的人去表现的作品并不是很多。文人在诗中更多的是以男女关系寄托君臣关系的现实内容,而这种情况到唐生了较大的改观,唐代许多大诗人如李白、王维、王昌龄以及其后的元稹、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都涉及过妇女题材,而且女性诗作也可以说是他们诗作的重点。
在《全唐诗》中,收录了王昌龄诗共160余题180余首,其中女性诗作大约18题25首。数量虽不算太多,却十分具有代表性,甚至可以说首首都是佳作。
王昌龄的女性诗作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类来谈:闺怨诗、宫词和妇女生活诗。
一、闺怨诗
闺怨诗,顾名思义,即抒写闺阁中人怨愁之情的诗,主要描写待字闺中或丈夫远行的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的生存状态的诗歌。在我国古代,这类以描写爱情为文学题材作品的数量繁多、跨越年代长久。千百年来它以幽思、愁怨、怅惘的艺术魅力深深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王昌龄的闺怨诗不多,但流传广泛,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他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广泛,脍炙人口,我认为是因为它构思精妙,不同于一般的闺怨诗。多数闺怨诗如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全诗充满了哀怨之情。然而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全诗不见一个“怨”字,在诗的开始就写出“不知愁”,心情愉快,精心打扮上到翠楼观景。紧接着笔锋一转写街头杨柳,心情也随之落入谷底,这个“悔”字十分值得玩味。丈夫的离别,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自责自悔,表现了她对丈夫的一往情深。诗中描写的心理变化,细致入微,感情纯真,耐人寻味。古人对于王昌龄《闺怨》的评析,一句“此天然笔墨”就说明了王昌龄这首诗的特别,天然去雕饰反而写出了真感情,让人回味无穷。
二、宫怨诗
王昌龄的宫词中以宫怨诗最为擅长。宫怨诗主要描写帝王后宫与世隔绝的大量女性的地域困境和精神困境的诗歌。宫怨诗来源久远,最早如此拟题并表现宫女怨情的是汉代的班婕妤,她因失宠于汉成帝便创作了《怨歌行》一诗用以自伤。自此,便开启了写作宫怨诗的先河。
王昌龄的宫怨诗只有八首:《西宫春怨》《西宫秋怨》《春宫曲》以及《长信秋词》五首,但却是盛唐诗坛“最擅长写宫怨的诗人”。(李珍华《王昌龄研究》 91页)他的宫怨诗为盛唐宫怨诗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范本的作用。王昌龄的宫怨诗中的《长信秋词》五首是向来传颂的名篇,其中的第三首:“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的《长信秋词》是咏班婕妤,团扇暗用了班婕妤《怨歌行》的诗意,昭阳指受宠者的居所,日影则比喻皇帝的恩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女子的行动,每天打开宫门,打扫宫殿,无聊的摇着团扇;后两句描写女子的心理,感叹自己的美丽容颜,还比不上帝王把玩的一只寒鸦,还带着帝王的恩宠飞过。沈德潜这样评论:“昭阳宫,赵昭仪所居,宫在东方,寒鸦带东方日影而来,见己之不如鸦也.优柔婉丽,含蕴无穷,使人一唱而三叹。”(《唐诗别裁集》卷十九)胡棠,吴煊也说:“二句(奉帚二句)绝世传神,不语而神伤。(《唐贤三昧集笺注》)”。这首诗深刻地表现出失宠者的凄惨的处境和悲凉惆怅的心理。不仅是在抒发宫人的怨,也是在抒发自己的怨――自己的怀才不遇,不被君王重视的苦闷。
三、妇女生活诗
王昌龄的闺怨诗构思巧妙;宫怨诗委婉含蓄,而他描写妇女生活的诗则写得清新自然,生动活泼,别有一番风味。
如《采莲曲》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首诗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以欣赏的眼光赞叹劳动女性的勤劳纯朴,全诗生动活泼,充满着青春活力,饶有生活情趣。再如《浣纱女》:“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这首诗歌明白如话,毫无含蓄。吴乔引贺裳的话并加按语说,昌龄对浣纱女“直以西施誉之,借吴王作波,妙甚。乔谓此种诗思,宋人已绝。”(《围炉诗话》卷三)此诗写女子在江畔浣纱,突出的仍是自由安详、平和恬静的情态,体现了对大自然的亲和、向往。也隐约体现了作者反对束缚妇女的思想。
王昌龄描写妇女一般生活的诗大多诗画结合,采用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用白描或映衬等手法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使诗歌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虽然语言简练,却极有意蕴。
王昌龄的一生并不得志,一直沉落下僚、屡遭贬谪。然而他也像盛唐的大多数诗人一样,有着为国为民的浪漫情怀,因而写出了“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句,豪情壮志溢于言表。然而现实总不尽如人意,因而有了他的女性诗作,在描写妇女的同时也在描写自己,一腔热血却不被重视,宫人的怨也是诗人的怨,笔下的悲秋怨君之恨便是为自己不被君王重用,长时间受冷落而发。
在唐诗中,关于女性题材的诗作很多,名作也不在少数。然而我却对王昌龄的女性诗作情有独钟。王昌龄的女性诗作数量并不是很多,只有25首而已。也有很多评论家认为,王昌龄的女性诗作只是艺术性比较强而已,只是抒发个人的情感,并没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但是我认为,王昌龄的女性诗作真实的再现了当时不同社会阶层女子的生活、心理,写出了她们的美丽与哀愁,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女子的风貌和生存状况,我们读诗人的诗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世界,引起共鸣,这对于我们来说就够了。
参考文献:
[1]刘开扬.唐诗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8-46.
[2]李云逸.王昌龄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33-149.
《作家作品》
屈原我国古代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
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发展了“楚辞”。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等等。
《国殇》选自《楚辞九歌》,用于祭奠为国捐躯的将军。
一、本文主旨
全诗概括而生动地描写了楚国将士不畏强敌,英勇杀敌,义无反顾的场景,歌颂了他们刚毅勇敢,视死如归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死难将士的深沉哀悼和由衷的敬佩之情。
二、词语解释
首身离兮心不惩。惩;悔改;
凌余阵兮躐余行。凌:侵犯;
援玉抱兮击鸣鼓。援:拿着;
身既死兮神以灵。以:而;
三、课文串讲
全文分为两层。
第一层:描写楚军将士英勇杀敌,最后全军覆没。
第一句,描写将士披甲操戈,准备战斗;
第二句,描写两军交锋;
第三四句,描写敌人兵多势众,楚军英勇战斗;
第五六句,描写敌人冲进楚军军营,楚军伤亡惨重;
第七八句,描写楚军将士勇武不屈;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第九十句,描写楚军全军覆灭,横尸疆场,天昏地暗,场面壮烈。
作者依照战斗的进程描写,展示了战斗的全过程,表现了楚军将士的英勇杀敌,义无反顾的精神。
第二层,祭奠楚军阵亡的将士的亡灵。
这一层是诗人对阵亡的将士们的深情礼赞。
前四句,描写将士们征战的精神,礼赞将士们刚武英勇,视死如归的精神;
后四句是感天动地的礼赞,活时凛然浩气,死后也是灵魂不散,虽死犹生。
《学习要点》
场面描写完整,真切。
描写战争场面十分真切。前十句,记述楚军披挂出阵,与敌人交锋,兵败身死的全过程,层次十分清楚。既有大的场面,又有细节描写,还有气氛渲染。
善于运用气氛渲染铺垫。
作者描写出战斗场景的气氛,从而引出对死者的礼赞。如旌旗蔽空,流矢交坠,鸣金击鼓,血撒疆场的战斗场面的惊心动魄的气氛,衬托了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楚军将士威武不屈的精神。
《重点段落分析》
诗的第一部分。
描写内容:见《课文串讲》;
划分层次:见《课文串讲》。
《陌上桑》(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汉乐府本来是西汉设立的音乐官署。以后就把这个官署内收集的可以唱的诗称为乐府诗。
《陌上桑》是一首汉乐府诗,无言叙事诗。
《主旨》
叙述使君调戏采桑女罗敷遭到严词拒绝的故事,赞美了罗敷女的坚贞和智慧,讽刺使君的愚蠢,反映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和无耻。
《课文串讲》
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起因。描写罗敷劳动情景,服饰容貌的美丽
第二部分:事件经过。描写使君调戏罗敷,遭到严词拒绝。
第三部分:结局。描写罗敷夸夫。
《疑难词句》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坐:因为。
秦氏有好女。好:美女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颇:略微
何用识夫君,白马从驪驹。从:跟从。
《学习要点》
1、女主人公罗敷的形象特征。
形象美,心灵美,机智勇敢。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比如文中的环境描写,从环境描写来看,属于正面描写;但从表现罗敷的美丽来看,又属于侧面描写。尤其“行者见罗敷,——”更是侧面描写,没有描写罗敷如何美丽,而是从旁人的反应衬托出罗敷的美丽。
《重点段落分析》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夸夫表现罗敷对自己夫君的忠贞,对使君的嘲讽,蔑视。使使君相形见拙,无地自容。
2、划分层次。
分为五层。
前四句。描写夫君地位显赫。
“青丝系马尾”四句,描写夫君的财富。
“十五府小吏”四句,描写夫君官职。
“为人洁白皙”四句,描写夫君的美貌。
侧面描写,借他人评价。
《短歌行》(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曹操东汉未年建安时期诗人,他的诗大多以乐府旧题表现新内容。
他的风格基本是苍凉悲壮。
《短歌行》是一首乐府旧题。
一、本文主旨
本诗写作于曹操晚年,抒写了作者复杂深沉的情怀。在诗中,他感叹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渴望招纳贤才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诗中虽也流露出人生苦短的愁闷,但作者的精神实质是昂扬向上的,积极进取的。
二、词语解释
1、对酒当歌。当:面对;
2、但为君故。但:只是;
3、何时可掇。掇:拾取;
4、契阔谈宴。契阔:聚散;
5、枉用相存。问候枉驾前来的贤才。
三、课文串讲
全诗共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八句,感叹人生苦短,忧思难忘;
第二层,(青青子衿——心念旧恩)求贤不得的忧愁和诚心纳贤的态度。
分为四小层。
(1)(——沉吟至今)自己对贤才的思念;
(2)(——鼓瑟吹笙)表示对贤才真诚欢迎的态度;
(3)(——不可断绝)贤才不易得,自己忧心不断;
(4)(——心念旧恩)希望老朋友能前来,为自己举贤荐能。
第三层,(月明星稀——)惋惜贤才未得明主,自己有广招人才的信心和统一天下的雄心。
《学习要点》
分析前八句的内容。
前四句,感叹年岁已老,功业未成,“譬如朝露”用比喻手法,感叹人生苦短。接着四句,写政治抱负未得实现,心情苦闷,想借酒浇愁。
分析诗中思贤若渴的情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用来表达对贤才由来已九的思念之情:“呦呦鹿鸣”借用来抒发诗人热烈欢迎贤才到来的情景。下面着重描写诗人求贤不得的惆怅和苦闷,设想众多贤才故友远道前来的幻影,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无比思慕的心情。
作者描写贤才无所依托,殷切希望贤才来到自己身边,助己完成统一大业。
诗中“月明星稀”四句,比喻当时贤才流散各地,无所依托。“山不厌高”四句,借用周公的典故,以周公自比,渴望得到更多的贤才,建功立业。
重点掌握本诗运用比喻的手法。
“譬如朝露”来比喻人生短暂;
“我有佳宾,鼓瑟吹笙”比喻自己由衷地礼贤下士;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没有明主可投;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自比周公,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
重点掌握善用典故的作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表达诗人念念不忘贤才的真情;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佳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表达作者对贤才梦寐以求的思念;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出自《管子》,抒发作者渴求贤才的心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作者礼贤纳士的心情,和天下统一的期望;
《重点段落分析》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思贤若渴,希望得到贤才辅佐的心情。
找出比喻的手法。
前六句。
一、抓住正面描写
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尤其是正面描写,古典诗歌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人物的正面描写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几个方面,虽然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不比小说人物刻画得细腻传神、形象丰满、完整全面,但是,诗歌是精炼的,每句话都经过了诗人的精雕细琢,诗人通过一个神态、一个动作、一个笑容、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亦或是人物的语言、典型的细节,就可以刻画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思想情感。
比如,马戴的《出塞》:“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诗人通过外貌和动作描写,塑造了戍边将士英姿勃发、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机智勇猛、英勇无畏的形象。第一句“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了戍边将士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第二句中的“冲”字是动作描写,展现了戍边将士勇往直前的精神;第三句通过“卷旗”这个动作描写,表现了将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再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第二句中的“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了诗人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第四句,作者想象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自己这个远行之人,借助他人的声音、语言,再次表现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分析侧面烘托手法
侧面烘托又称间接描写,分为以物托人、以人托人、以景托人三种。这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不直接对人物进行描写,而是注意环境、周围景物、周围人物等描写对人物刻画所起的作用,进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比如,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陆鸿渐隐居之地的环境、景色,后半部分写诗人不遇陆鸿渐的情况,整首诗没有一处着笔于陆鸿渐,却写出了他寄情山水、高洁不俗、洒脱放达的隐逸人士的形象。前四句中“野径”“桑麻”“篱边菊”“未著花”等景物描写表明了陆鸿渐居住的地方很幽静,颇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蕴。
另外,“”是“花中的隐逸者”,而陆鸿渐家外篱边未开的更凸显了他的隐士风韵。后四句中“无犬吠”“问西家”“山中去”“归时每日斜”,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再如,戎昱的《塞下 曲》:“北风凋白草,胡 马日VV。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首联是自然环境描写,体现了边塞地区苦寒的环境特点,目的是烘托边塞将士生活环境的恶劣;颔联中的“秋来”“夜后”通过交代时间侧面烘托了人物形象;颈联描写了边塞战士长期而艰苦的戍边生活,烘托出了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塞将士形象。
三、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对把握人物形象非常有帮助,所以学生要特别关注诗歌的题目和后面的注释,这些都会给出一定的暗示。
一、要注意把握诗词中的信息
诗词中的信息有两种:一为显性信息,一为隐性信息。把握这些信息对于鉴赏诗词极有帮助。显性信息一般表现在诗词的标题或注释中。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词的内容、情感和诗的类别。如《伤田家》,标题中的一个“伤”字即已奠定了诗作的情感基调,这首诗的内容是作者为田家的不公正生活遭遇而哀伤,情感基调当是同情农家、鞭挞社会,类别当是感伤诗。又如《送元二使安西》,据题目可推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如果知道了这首诗是送别诗,那么对诗中所描写的“雨”“柳”等意象的含义及诗中所表露的诗人的情感,也就容易把握了。
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待诗作的背景。鉴赏诗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在鉴赏时我们只有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析。如果考题提供了有关这方面的注释,对这些注释我们必须重视。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诗中的注释将“枳花”解释为“枳花,落叶灌木名,春天开白花”,则这首诗所描写的时令当为初春,如果不注意注释中的信息,会非常容易偏执于“板桥霜”而误认为秋天。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诗后有注释:“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历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之处,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独自散步在江边,情随景移,一气写下了七首诗,此为其一。”由此,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只要注意到这段注释,就不难把握了。
诗中的隐含信息一般是隐藏在诗的上下句中,需要联系上下句感知,读出作者的弦外之音、韵外之意。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就可以从诗的“谁家玉笛暗飞声”和“此夜曲中闻折柳”中捕捉到“折柳”的信息:“折柳”乃为一首曲子,是“折杨柳”的简称,这首曲子往往是用来表达惜别怀远之意的。若能把握住这些信息,那么再来解析这首诗,一般是不会出错的。
二、要熟悉特殊意象的象征意义
古典诗词中,有一些意象的意义是固定的,它们积淀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事物了,而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古人常用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来寄托、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如果我们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特殊意义有所了解,那么对于拓展思维,正确解读古诗词很有帮助。如流水言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草喻恨(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春雨话悲(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柳”“柳枝”等意象常用来表惜别怀远(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诗词中出现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惯用意象时,均可以作为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三、要注意掌握常用典故的意义
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化用。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词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诗词的用典着手。例如南宋诗人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这首诗中隐含了一个典故――桃花源人。“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创设的一种自由自在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环境。诗人在此借用这一典故,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向往桃花源式的自由生活的心境。当然,从典故意义着手去鉴赏一首诗,前提是必须能把握、分析出诗中的典故。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读多记,学做有心人。
四、要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体味诗词的意境
诗词离不了景物的描写,诗词的意境常常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诗人、词人的感情也往往是用“景语”别致地表达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因此,要体味一首诗深邃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进行分析。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便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这些重要的景物词,结合全诗来分析。
五、要学会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古人写诗、填词大多喜欢通过多种表现手法的变换来表达思想情感,完成诗词的创作。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比、反衬、象征等,因此,鉴赏古诗词还需要学会对诗词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通过对表现手法的分析来把握诗词。如白居易的《杨柳枝》:“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是描写,诗人用“一树”“千万枝”“嫩”“金色”“软”等词写出了春风中生机勃勃的柳树的特点,给读者展示了柳树的活力。三、四两句则写杨柳的处境,“荒园”“属阿谁”表现了杨柳的荒凉、孤独。全诗一二句与三四句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凸现了柳树的处境;诗人写杨柳的处境实际上是写了自己的处境,这首诗用借物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诗人内心的一种怀才不遇的失落心情。
六、要把握抒情语句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二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词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是诗人、词人用来直接抒发感情的诗句。一般来说,分析诗人、词人的心境与情感只要把握这些抒情诗句就可迎刃而解。如分析王维的《渭城曲》,我们只要抓住最后一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结合全诗来分析就可推知:这首诗表达了好友分别时恋恋不舍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