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旅游市场分析范例6篇

海南省旅游市场分析

海南省旅游市场分析范文1

[关键词] 莱芜市 旅游产业发展 对策

一、山东省旅游产业区域发展态势分析

按照目前我国旅游产业的统计方法,反映一个地区旅游产业宏观运行状况的主要指标有: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接待国内游客人次、接待入境游客人次5大指标。这5大指标中前3个指标反映旅游产业的收益及构成状况,后2个指标主要反映旅游产业的规模状况。透过各市旅游产业运行的主要指标,可以清晰窥见我省旅游市场的竞争态势和各市所处的位置。

1.从旅游总收入分析可以看出,我省旅游市场形成了群雄逐鹿重新洗牌的格局。旅游总收入包括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是我国目前反映国家和地区旅游产业总量的一个重要指标。2008年山东省各地市普遍加大了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旅游产业均快速发展,但由于产业基础和产业成长的差异,导致各市旅游总收入排名发生变化。位次上升的有潍坊、枣庄、东营3个市(区)。潍坊旅游业连续两年位次前移,继2007年超过淄博之后继续发力,2008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48.5亿元,又一举超越临沂,占山东省各地市旅游总收入的第六位;枣庄超过日照由第12位上升为第11位;东营超过德州由第15位上升为第14位。泰安、临沂、聊城、滨州等4个地市位次下降。青岛、烟台、济南、威海、济宁、淄博、日照、德州、菏泽、莱芜等10个地市位次保持不动。潍坊、淄博等地旅游业异军突起,旅游总收入分别以148.5亿元、127.1亿元跻身于过百亿元旅游大市行列,至此全省旅游总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地市由上年的7个增加到9个。济南、烟台双双率先突破旅游总收入200亿元。

2.从旅游总收入增幅(%)分析可以看出,各省旅游产业呈现出高位增长的态势。2008年全省旅游总收入比上年增长21.2%,东营增长39.7%,超过全省18.5个百分点,名列各地市第一。增幅超过30%以上的地市还有潍坊、德州、菏泽、泰安、临沂、淄博等6个地市。莱芜旅游总收入比上年增长24.9%,在全省居第10位。

3.从国内旅游收入分析可以看出,各市旅游总收入在全省旅游市场的地位,基本由国内旅游收入决定。2008年国内旅游收入前10名地市名单,除潍坊、临沂在排序上略有变化外,与全省旅游总收入前10名地市名单是一样的。这说明国内旅游收入基本决定了各市旅游总收入在全省旅游市场的地位。莱芜市国内旅游收入13.0亿元,排全省第17位,与莱芜在全省旅游总收入排序一样。

4.从国际旅游收入分析可以看出,沿海地市居前列。2008年全省入境旅游收入排在前4名的地市,除泰安外,其他3个地市均属沿海地区,其中超过1亿美元的有3个地市,依次为青岛、烟台、威海;超过5000万美元的有4个地市,依次为泰安、济南、潍坊、济宁;超过1000万美元的有4个地市,依次为淄博、日照、临沂、东营;超过500万美元的有德州、聊城、滨州3个地市。青岛以50045.4万美元的绝对优势,排在全省入境旅游收入第一名。

5.从接待国内游客人次分析可以看出,各市间竞争更趋激烈。2008年青岛接待国内游客数量达到3389.5万人次,是全省唯一一个超过3000万人次的地市,超过2000万人次的有烟台、济南、济宁、临沂4个地市。烟台、济南2个地市都在2300万人次的水平;潍坊、泰安2个地市都在1800万人次的水平,差距都很小,因此各地市间竞争将更趋激烈,到今年底座次如何排列尚难预料。

6.从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分析可以看出,国际游客的流向和我省主要国际旅游目的地。2008年我省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前6位的地市依次是:青岛、烟台、威海、济宁、泰安、济南,共接待入境游客199.29万人次,占当年全省入境游客的78.5%。青岛是目前唯一一个年接待超过50万人次的省份,达到80.13万人次,为全省接待入境游客的龙头,比第二名烟台多出44.92万人次。

二、莱芜在全省旅游市场竞争中地位分析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旅游业步入一个快速发展期。2007年莱芜市旅游总收入突破十亿元大关,2008年又实现旅游总收入13.1亿元,在建设旅游经济的征途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是与先进地市相比,莱芜仍有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为“三个偏低”:即国内旅游收入和游客的人均消费偏低;旅游产业的外向度偏低;旅游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

1.国内旅游收入和游客的人均消费偏低。2008年莱芜莱芜接待国内游客的旅游总收入13.0亿元,列全省第17位,同期国内游客人均消费359元,列全省第17位。2008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人均消费超过750元的地市有青岛(1137.3元)、威海(940.7元)、烟台(894.7元)、济南(890.3元)、潍坊(768.2元)、淄博 (751.2元) 6个地市。莱芜市的国内旅游人均收入不仅大大低于青岛、威海、烟台、济南等旅游发达城市,而且明显低于枣庄(588.9元)、日照(541.8元)、聊城(526.8元)、德州(436.9元)等市。

2.旅游产业的外向度偏低。2008年莱芜入境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为0.89%,列全省第15位,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占国内外游客自由总量的0.05%,列全省17位。

入境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全省有3个地市比重超过5%,其中青岛占8.13%,排全省第一,烟台7.98%、威海5.91%、泰安4.53%、日照3.71%、东营3.6%、潍坊3.26%,分别比莱芜高7.09、5.02、3.64、2.82、2.71、2.37个百分点。

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占接待国内外游客总量的比重,青岛占2.36%,列第一,随后威海1.82%、烟台1.48%、日照1.03%,分别比莱芜高出2.31、1.77、1.43、0.98个百分点。

3.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2008年莱芜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为2.9%,列全省第12位,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11.0%,列全省第12位。同年,日照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0.6%,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30.2%,均居全省第一位,分别比莱芜高7.7和19.2个百分点。相对来说,莱芜的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与先进地市差距很大。

三、实现莱芜市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

旅游已成为我国新的消费热点。旅游消费是旅游收入的唯一直接来源,对于旅游产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要实现莱芜市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研究旅游消费需求,分析旅游消费特点,丰富旅游消费内容,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把提高旅游消费水平作为着力点,不断增强消费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

1.立足优势,宣传打造特色品牌

旅游资源优势:莱芜地处齐鲁文化的交汇地带,是齐鲁文化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境内有保存较好、比秦代长城还早400多年的齐长城;有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勺之战”遗址;有底蕴深厚的矿冶历史文化;有规模宏大、创意新颖的莱芜战役纪念馆,莱芜锡雕和三叶虫化石燕子石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以及莱芜地域文化滋养而成的艺术奇葩――“莱芜梆子”和民间舞蹈精粹花鼓锣子。

地理位置优势: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北依省会济南,西靠著名泰山,紧邻孔子故里曲阜,处在山东沿海和内陆的结合部及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带的结合部,在相邻800公里范围内,有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青岛、威海等大中城市20多个,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被誉为“绿色钢城”和“鲁中明珠”。

交通区位优势:境内2条铁路与京沪、胶济铁路相连,有泰莱、博莱、莱新3条高速公路分别与京沪、京福、济青高速公路相连,全市公路密度达

80公里平方公里,济青高速公路南线贯通莱芜,使莱芜融入济南“半小时生活圈”,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乘车到济南国际机场只需40分钟,到青岛港两个多小时,到日照港两个多小时,成为速达沿海港口的“沿海城市”。

莱芜市应立足优势,搞好山水风光、生态及乡村民俗、历史文化、革命历史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促销、媒体促销、节庆促销、网络促销等手段,宣传打造莱芜旅游的特色品牌。

2.突出开发重点,加快景区建设步伐

“突出休闲度假旅游”这个重点,“坚持发展大旅游,建设大项目,开发大

布局培养大产业”。重点开发北部山区休闲度假旅游带,积极发展南部生态旅游带,提升中心城市旅游的服务功能,形成两带一城”的旅游发展格局,努力打造“闲度假胜地”、“山水生态乐园”和“济南的后花园”。

同时,围绕景区建设这个中心,通过开展基础设施、景观设施、服务设施三设施建设,加大开发力度和景区景点建设步伐,提高景观质量和服务水平。

3.在抓好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同时,应当积极开展区域联合。

近年来,莱芜在区域联合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大多尚停留于概念宣传层面,下一步莱芜应在四个层面进一步推进旅游区域联合,形成互为市场、互送客源、互为腹地、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格局:一是推进市内区域联合。进一步深化北部山区休闲度假旅游带、南部生态旅游带、中心城市旅游的服务功能联合,增强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不断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力。二是推进与周边省市的联合。济南、泰安、淄博、临沂等市与莱芜地缘相连,交通便捷,资源互补,旅游合作的潜力和空间巨大。三是推进与国内重点客源地的联合。莱芜接待的国内游客,山东地区占48.11%,江苏占5.62%,北京占5.06%,河北占4.62%。这四个地区占莱芜市外国内游客总量的60%以上。四是推进国际旅游合作。莱芜接待韩国、日本、美国游客人数,占全省入境外国人的76.75%。因此,应重点加大对东北亚各国特别是韩、日两大客源国的旅游合作力度,同时积极开拓英美、新马远程市场的合作。

4.在继续扩大团队旅游的同时,应当大力开拓自助散客市场。

伴随着交通的便捷化和信息的网络化,人们出游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自助出游的散客逐渐成为旅游消费主体。自助散客具有数量大、消费高的特点,面对新的市场态势,莱芜应把主要依靠旅行社接待团队游客的发展模式,转到既扩大团队旅游又拓展自助散客市场的发展模式,尽快建立和完善散客服务体系。一是尽快建立游客集散中心互相联网,为广大散客提供“站式服务”,实现“障碍旅游”;二是完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三是尽快建设和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

5.在扩大白天旅游消费的同时,应当加快开发夜间旅游消费。

旅游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属于全天产出型,夜间成为消费的黄金时间,是旅游产业产出的重要时段。但莱芜旅游尚处于“白天看庙,黑天睡觉”的半日产出型,旅游的黄金产出时间被大量闲置和白白浪费了,这是旅游人均消费低的重要原因。为此,莱芜市应丰富活跃夜间旅游消费,着力开发夜间旅游消费产品,如旅游演艺、风味餐饮、康体健身、茶艺酒吧、休闲购物等。

参考文献:

[1] 2009山东省统计年鉴.

海南省旅游市场分析范文2

[关键词]海岛型旅游地;空间竞争;区域合作;福建

1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滨海旅游发展迅速,并已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最主要的专项旅游形式。海岛旅游作为滨海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滨海旅游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加勒比海、地中海、太平洋、印度洋和东南亚的世界上许多海岛已经开发成为著名的海岛型旅游目的地。我国海岛旅游开发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目前,海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省区市的一些沿海岛屿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旅游开发。

关于海岛旅游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国内外旅游研究者的极大重视。国外学者主要研究海岛旅游的区域影响、旅游地演化、旅游规划与管理、可持续开发等方面,目前研究的重点就是可持续旅游和海岛旅游危机管理等方面。在区域旅游竞争力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理论研究和方法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个案研究方面,保继刚(1991)等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了滨海沙滩旅游地的空间竞争问题,指出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影响其空间竞争的主导因素和结果是不一样的。WWw.133229.coM可见,近十多年来,国内诸多学者对海岛旅游进行了积极探讨,研究多集中于海岛旅游的资源评价、市场分析、开发模式、区域影响、空间结构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关于海岛型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研究目前尚不足。

福建省滨海旅游开发总体规划课题组调研时发现,福建省海岛旅游开发尽管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开发层次不够、合力不强、形象不突出、精品缺乏、恶性竞争时有发生等。本文以福建省沿海4个特色海岛——海坛岛、湄洲岛、鼓浪屿、东山岛为例,从分析4个特色海岛的概况人手,重点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空间竞争优势,最后提出海岛型旅游地区域合作的可行性策略,以期对我国海岛型旅游地的开发与管理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福建沿海分布着1546个岛屿,这些岛屿有海景、沙滩、礁景、石景、港景、山景、林景、洞景等自然景观,也有庙宇、渔港、渔村、海堤、军事遗迹、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色明显,吸引力强,旅游开发价值大。其中,厦门鼓浪屿、莆田湄洲岛、漳州东山岛、福州海坛岛是福建省海滨带开发条件最优的4个特色海岛。

4个特色海岛地处我国东部沿海,面向台湾省,背靠福建省,既是福建建设东部蓝色滨海旅游带的核心竞争力资源,也是海峡旅游合作区的西岸与东岸交流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海坛岛位于福州市的平潭县,湄洲岛位于莆田市的秀屿区,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隅,为厦门市辖区,东山岛位于漳州市的东山县。

4个海岛型旅游地在各自区域旅游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东山岛旅游业是东山县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旅游业是东山岛的主导产业,2005年旅游收入占全县gdp的50.1%。厦门市2005年旅游总收入对gdp的贡献率是22.9%,旅游业已成为厦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而鼓浪屿是厦门市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旅游景区。莆田市2005年旅游业总收入相对于gdp的比重大约是10%,其中,湄洲岛接待量占莆田市旅游总接待量的60%以上,其对莆田市旅游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海坛岛旅游业收入相对较低,只相当于gdp的2.2%,这与其目前的开发水平和交通条件有很大关系。

3 4个海岛型旅游地空间竞争优势比较

影响区域旅游竞争优势的基本因素包括旅游资源条件、客源市场条件、旅游开发条件、旅游政策条件、旅游发展环境、介入机会等,这6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区域旅游竞争力系统。

3.1旅游地发展环境比较

从海岛旅游发展外部环境来看,福建海岛旅游发展受到来自加勒比海、地中海、太平洋、印度洋和东南亚地区等世界上许多已开发非常成功著名海岛的冲击,同时还受到来自国内其他省份海岛旅游开发的竞争压力。表1表明,在全国5个沿海海岛地带中,福建省海岛在资源禀赋、主导功能上有一定优势,在区域可进入性、适游时间、开发水平、产品体系方面竞争优势一般,在品牌知名度、游客感知度方面处于劣势。在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环境方面,鼓浪屿依托城市的经济环境最好,海坛岛依托的福州市尽管经济水平较高、产业结构合理,但是由于与所依托城市交通不便,辐射作用受到限制,其依托作用难以得到足够体现。湄洲岛、东山岛分别所依托的莆田市、漳州市经济支持水平一般。

3.2旅游地开发条件分析

表3显示,鼓浪屿的旅游地开发条件的各项指标都是最好的,这说明鼓浪屿海岛旅游开发比较成熟和成功。东山岛在资源保护、开发状况方面有一定竞争优势,但是基础设施和其他配套设施比较薄弱。湄洲岛和海坛岛资源特色突出,但是其他条件处于一般水平。从4个海岛与旅游相关的级别称号来看(表4),鼓浪屿具有世界级地位,湄洲岛具有部级地位,东山岛和海坛岛具有省级地位。

3.3旅游地资源特征分析

海岛型旅游地是我国沿海分布较为广泛的一种“资源型”旅游地类型,其四周被海水环绕,是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紧密结合和相互作用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海洋开发和国防活动的地带,所以形成了特殊的生态系统和文化系统,造就了一大批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比如自然景观一般有海滨沙滩、造型岩石、山海天象、海珍特产等,人文景观一般有宗教景观、军事景观、现代人造景观(海堤)以及其他社会文化景观等。

福建省沿海海岛有着较为相似的自然景观形态,一般都拥有海湾沙滩、海蚀景观、象形山石、岛中奇湖等自然旅游资源。但是4个海岛在自然旅游资源特色上又存在差异,海坛岛海蚀地貌甲天下,东山岛以岛屿自然生态环境占优,鼓浪屿的整体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闻名,湄洲岛的海滨沙滩具有相对优势。4个海岛人文景观也有相似之处,多数海岛都有宗教景观等,如东山岛有关帝庙、天后宫,湄洲岛有妈祖祖庙,海坛岛有五福庙,鼓浪屿拥有天主教堂等。进一步比较,4个海岛之间的人文特 色差异显著,湄洲岛享有“妈祖文化”这一世界级品牌,鼓浪屿的音乐文化、建筑艺术文化等是其特色,东山岛已打造出“关帝文化”这个特色。因此“形似而神不似”是对4个海岛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

3.4旅游地客源市场条件比较

3.4.1 4个海岛游客感知度分析

游客感知度大小是旅游地客源市场条件优劣的重要体现之一。从表6可知,鼓浪屿游客感知度最高,达到61.27%,说明鼓浪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最好,湄洲岛其次,海坛岛和东山岛游客感知度比较低,游客感知度都不及鼓浪屿的一半。

3.4.2 4个旅游地客源市场来源分析

4个旅游地同为福建海岛型旅游地,旅游客源有相当部分的重叠,调查发现(图1),省内主要以福州、闽南、周边地区为主,省外主要以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和北方市场为主要客源市场,但各客源市场的构成比例在这4个旅游地中又有大小之分。其中,鼓浪屿作为开发比较成熟的旅游地,已形成了省内、省外、境外市场的多元化客源市场格局,省外市场是主要客源市场,约占36%。湄洲岛作为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宗教性旅游地,境外市场(主要是港澳台以及东南亚市场)所占份额超过厦门,但是省内市场仍是其主要客源市场。东山岛和海坛岛的旅游业仍处于起步向发展的过渡阶段,属于省内知名的部级旅游地,其省内市场份额都超过了70%,说明这两个旅游地在省外的影响力还很小。同时,海岛旅游地的客源市场也遵循距离衰减规律,鼓浪屿客源市场受其知名度影响,距离衰减规律主要反映在省外市场。湄洲岛由于其宗教信仰的缘故,所以对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境外市场有定向吸引力,但是其省内市场和海坛岛、东山岛一样,客源市场主要来自本市和周边县市,省外市场主要是华东市场、华南市场以及周边省份。

3.5旅游地政策条件比较,

政府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旅游地旅游业发展速度。福州市确立了“一心、二轴、三圈、十二区”的旅游产业布局,其中,海坛岛位于福州滨海旅游发展轴线上,并作为福州市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分区。莆田市努力构建“一大品牌、三大节庆、五大系列、七大精品线路、八大精品”的旅游产品体系,这些产品体系中的核心构成都包含着湄洲岛妈祖文化资源和海岛景观资源。厦门市制定了“一心、二带、三片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其中“一心”就是重点建设鼓浪屿部级风景名胜区。漳州市确立“以滨海度假探秘旅游为龙头,以市区文化商贸旅游为中心,以山地生态观光旅游为辅助,构建3个旅游产业带”的旅游产业布局目标,东山岛与漳州国家地质公园是当地3个旅游产业带的龙头。可见,海坛岛在4个旅游地中享有的政策条件是最差的。

3.6旅游地介入机会比较

旅游地的可进人性是旅游地介入机会的关键。福建沿海高速公路全线开通为海岛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条件,但是4个旅游地的区域内部交通状况参差不齐。鼓浪屿交通条件最好,与依托城市空间距离最近,仅有1千米,并且依托城市拥有立体化的交通网络。湄洲岛其次,其与依托城市相距42千米,轮渡班次较多,并且岛内交通相对完善。东山岛和海坛岛距离依托城市距离分别达116千米、128千米,距离都较远,尽管海坛岛的依托城市福州拥有机场,但是进岛水上交通班次少,并且景区内交通设施落后,交通条件在4个海岛中属最差。

另外,旅游地宣传促销又是扩大介入机会的重要手段。4个海岛都拥有不同程度的知名度,但是市场营销的力度、方向存在很大差异。鼓浪屿通过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多次举行重大的国际性旅游节庆活动和会展活动、尝试实行网络营销等手段,在塑造产品形象和旅游地知名度上效果显著。湄洲岛全力打造妈祖文化品牌,每年都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加强对澳门、台湾以及东南亚市场宣传,已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东山岛充分利用生态海岛的优势,积极加入到区域旅游合作,尤其是加强与厦门、深圳的合作,旅游知名度正逐步得到提高。海坛岛由于在当地经济中产业地位不突出,尽管拥有“海蚀地貌”这一独特资源,但是知名度有限,在对外宣传、营销方面还有待加强。

4 4个海岛型旅游地区域合作的可行性策略

4个海岛型旅游地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4个海岛的旅游合作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形成特色旅游产品,打造福建海岛旅游整体形象和品牌,提升福建海岛旅游的知名度,在更大范围内赢得市场。

4.1健全沿海海岛旅游发展的管理体制

福建省已制定出我国第一个省级滨海旅游开发总体规划,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一个健全的旅游管理体制,海岛旅游开发存在严重的诸如海岛旅游资源浪费、主题形象不明、省内的恶性竞争、条块分割开发等现象。因此,建立健全的旅游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海岛(滨)旅游开发的管理机构和相关管理制度,提升海岛(滨)旅游开发中的区域和部门协调能力,是解决海岛旅游开发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关键。

4.2突出特色,形成区域海岛旅游总体形象

充分挖掘福建海岛旅游资源的本底特色与形象元素,塑造福建海岛总体旅游形象。利用鼓浪屿的音乐文化和建筑艺术文化、湄洲岛的妈祖文化和民俗文化、海坛岛的渔村风情和海蚀地貌、东山岛的关帝文化和海岛生态等特色,构建鼓浪屿、湄洲岛等景区品牌,鼓浪屿海峡旅游节、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节等节庆品牌,最终形成“闽风岛韵,魅力福海——海峡西岸海岛游”旅游总体形象。

4.3实行一体化的营销管理

加强福建沿海地区市场促销的协作,打破各地分头营销宣传的状况,达到推广整体形象和共建福建海岛旅游带的目的。4个特色海岛利用各种大众媒体宣传、旅游节庆活动、公共关系传播、市场促销活动等统一宣传福建4个特色海岛,共筑旅游信息平台、共同开发旅游客源市场、统一制定旅游服务标准,实行区域旅游宣传和营销一体化战略,共同打造福建沿海海岛旅游品牌。在本区域内促销协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区域协作的范围,加强省际区域促销协作,在海岛旅游促销方面加强与广东、浙江、台湾和港澳等地的联系,共同构筑无障碍中国沿海海岛旅游合作圈。

5 结论与讨论

福建沿海4个海岛型旅游地有较为相似的旅游资源、重叠的客源市场以及相当的重视程度,但同时其资源特色、发展环境、市场倾向、发展条件、介入机会等竞争优势差异较大,这些都决定了海岛型旅游地之间是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对立统一关系。

(1)4个海岛自然旅游资源相似,地理位置相邻,客源市场重叠以及旅游业都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这些因素都决定了4个海岛型旅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

海南省旅游市场分析范文3

一、海南旅游客源市场的现状分析

(一)国内客源分析

1、大陆市场

(1)海南省内部客源市场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海南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的收入迅猛增多,居民的旅游能力和旅游率较以往都高出很多,特别是在三亚、海口等城市,旅游所占的比例更是在海南居于旅游前十名。对海南省当地的居民来说,周末的短途旅游是人们出行的最佳选择,因此,本省内部的短途旅游市场前景和客源都很广阔,具有良好的开发空间。

(2)珠三角客源市场

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高,消费水平也较其他地区高,并且该地区的人们的旅游意识强。根据旅游局的统计研究分析,我们得知,海南省的民族特色风情、自然风景观光、休闲度假类的旅游景点对珠三角地区的游客有致命的吸引力。海南省具有丰富多样的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悠久的人文自然景观资源,这些风景秀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在珠三角地区的游客眼中独具魅力。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交通状况的改善,私家车的剧增,导致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距离大大缩短,大大增加了海南旅游客源。上述原因促使珠三角地区成为人们外出旅游首先的旅行和观光地,珠三角地区成为海南旅游客源市场的主要源地之一。

(3)西北部地区客源市场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内蒙等地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居民有了一定的出行能力和潜力。并且,该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和海南的热带湿热气候形成鲜明对比。最近几年,西部地区各省份的游客逐渐增多,这一人群在海南省的旅游客源所占比例快速上升。

2、港澳台地区客源市场

我国港澳台地区经济发达,实力强大,旅游人数和潜力巨大。自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台地区一直是海南旅游的重要客源市场。随着经济的增长,旅游业的发展和完善,该地区的客源市场逐渐完善和成熟,游客对自然资源风光、民族风俗风情、人文旅游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南是该地区人们出行游玩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二)国外客源市场分析

1、东盟各国客源市场分析

即新、马、泰等地区,在这个地区生活的华人华侨占全球华人华侨总数的一半左右。并且该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比内地地区高,甚至有部分华侨掌控着一国的重要经济命脉。海南地处有利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风景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对东盟各国的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

2、日韩客源市场分析

日本是东亚地区经济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文化上,日本和中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并且日本的气候特点和海南的迥然不同,海南的热带风情深深的吸引着日本游客。韩国是仅次于日本的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之一。海南岛和韩国的济州岛同为旅游胜地,他们在经济上有诸多可借鉴学习的地方,加之两岛气候互补,造成海南成为韩国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

3、俄罗斯客源市场

俄罗斯地处欧洲西部内陆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气候上的迥然不同,以及海南滨临大洋,这一系列成为俄罗斯人选择海南作为过冬、度假、疗养的圣地。风格迥异的热带风光和绝佳的度假配套设施成为俄罗斯人来海南旅游的主要原因。

二、海南省滨海旅游发展对策

(一)丰富滨海旅游产品体系,满足旅游者多元化需求

现如今社会在飞猛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也随之变得更加多元化,并且开始向旅游产品发展。凭借海南自有的滨海旅游产品,并在这个基础上利用新科技、新能源、新材料,根据国际化标准进行升级和改造。与此同时,参照国际滨海海岛的开发运营经验,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发展,开发类型较多的通常情况下有历史文化游览型开发、自然安静休闲度假型开发、健康休闲度假型开发、运动休闲度假型开发独特景观游览型开发等多种形式共同发展,在多种形式的滨海旅游开发中,不仅有高端大气的旅游产品,而且还有适合大众的中低端旅游产品,逐渐的形成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

(二)加强滨海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做到开发与保护并行

滨海旅游环境和其他地区旅游环境相比较起来是一个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如果被破坏,就很难较短时间内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滨海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受到不利的影响。为了避免旅游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在滨海旅游开发中应该对滨海旅游环境的可承受压力进行有效的探索,并且将旅游的发展建设在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范围内,适合当地的发展情况。增强滨海旅游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制定相应的滨海旅游开发计划,特别是要把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作为是判断旅游开发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增强滨海旅游规划,尽量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旅游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相关的各政府部门及环境方面的非政府组织应该尽力合作,增强旅游规划的可行性研究,制定适合的发展结构,完善旅游规划,实现海南省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坚持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持续发展海南岛的地方特色,使滨海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方式

制定具有预订、旅游咨询及多种服务功能的配套系统和旅游网站,结合网络信息资源,促进线上线下公益性、旅游咨询有机结合和相互配套,推动探索旅游数字化和无线网络信息化,加快形成专业化的电子旅游服务行业;形成以旅游景区道路连接线、旅游交通引导标识为中心的旅游公共交通系统;建立以旅游集散中心为主的旅游基础设施服务系统;形成以安全救助和危机管理为中心的旅游配套服务系统。

(四)注重品牌效益,增加对滨海旅游营销的投入

因为旅游产品是在无形中进行销售的,并不像传统的消费活动,消费者可以看到商品,进行挑选,并在付钱之后形成快速消费。所以,在购买旅游产品过程中,旅游产品的品牌影响着消费者购买的选择。在现如今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旅游产品的外在形象塑造在旅游市场中占主要位置。因为旅游产品具有不可移动的特点,因此它决定了旅游产品要依靠形象进行传播,使它被潜在的旅游者所熟知,进而产生良好的旅游商机,最终实现出游计划。国外旅游研究结果表明,外在的形象是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原因之一,形象使旅游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追求感,从而促使旅游者向这个方向前进。

海南省旅游市场分析范文4

关键词:海南;北京;上海;旅游发展条件;旅游发展特点

旅游业被西方经济学家誉为“无烟工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现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势头最强、规模最大的新兴产业,伴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海南省未来将实现以发展旅游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海南省的旅游资源丰富,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起步晚,相应的旅游业发展也滞后于一些国内城市,国内城市旅游业的发展的成熟程度比海南省高。因此研究国内各城市的旅游发展对海南旅游发展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本文选取北京、上海两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海南、北京、上海的旅游发展特点及发展条件,分析北京、上海旅游发展对海南旅游发展的影响,期待能对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海南省旅游发展概述

海南,四面环海,是中国最大的海洋省。其旅游发展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前)、起步阶段(1988-1997年)、发展阶段(1998-2010年)、提升阶段(2011至今)。萌芽阶段:海南创立了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经营企业,初步开发了一些旅游设施,确立了旅游作为一个产业的地位;起步阶段: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带动了各相关行业的发展;发展阶段:2009年海南被定位为国际旅游岛,旅游业发展初现突飞猛进态势。提升阶段海南省旅游业发展将不断优化,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将逐步完善。如图1所示,从接待过夜游客与旅游总收入我们可以看出海南省旅游发展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从发展阶段到提升阶段,海南旅游总收入、旅游接待过夜游客人数均不断增加,发展阶段旅游总收入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游客人数在不断增多,旅游业发展不断增强。

二、海南、上海、北京旅游发展条件对比

1.旅游资源条件对比

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具有我国最大的海域。海南省的自然旅游资源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热带自然景观地域性。海南有分隔河海最长的自然沙堤博鳌玉带滩、五指山的秀美景观等。第二、火山景观的独特性。海南省拥有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城市火山群地质公园海口石山火山口公园,具有我国最长的火山隧洞。第三,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珍稀性明显。海南有唯一的部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唯一的金丝燕自然保护区及我国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东寨港部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第四、3s(海水、沙滩、阳光)景观的优质性。如三亚的天涯海角风景区等。海南人文旅游资源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特有的贬谪文化。由于海南岛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程度低,古代贬谪常选此,海南岛由此注入了中原文化,文化遗产更加丰富多彩。第二,历史古迹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永久力量。如三亚的天涯海角、鹿回头、海口的五公祠、文昌市的文笔峰塔等。第三,各市县的职能清晰显著,拥有历史韵味。海口市是海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闻名中外的滨海旅游城市。三亚是海南省南部的中心城市和交通通信枢纽。第四,骑楼文化。海口骑楼老街展现了骑楼历史和海南历史的印记。

北京的自然旅游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季节性。北京四季分明,城郊名山香山的红叶仅在秋天的时刻具有最佳的欣赏价值。第二,增智性。北京延庆的木化石是获取古生物知识的旅游园地。第三,医疗保健性。北京小汤山温泉便是突出体现了这个特征。第四,世界文化遗产丰富。北京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至2011年6月,共有6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9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都城皇家历史性。厚重的三千年历史文化,六朝都城的灿烂文化遗留使得北京拥有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帝王宫殿、庙坛和陵墓。第二、精神文化浓厚。京剧文化、胡同文化、四合院文化、燕京八景、庙宇、中轴线等为北京的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厚重的学术氛围。高校云集,厚重的学术氛围,为人文旅游资源注入了新的力量。第四、国际性显著。北京的旅游发展对内对外具有国际性,世界性的文化资源丰富。

上海的独特地理位置,所造就的各具特色的滩涂海滨,佘山、淀山湖的山水风光,为上海的自然旅游资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海自然旅游资源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岛沙类自然资源的独特性。上海拥有我国第三大岛、第一大沙岛的崇明岛。第二、滨海湖泊类水系构成了上海水域风光。最典型的水域风光黄浦江是上海旅游的重要内容。第三、山地类资源丰富。诸如佘山等。第四、动植物类资源较多。如国家森林公园,上海树王“银杏树”。上海人文旅游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以国际化都市为背景,都市现代气息浓厚。浓郁的都市社会风情反映了上海人的饮食习惯、穿着风格、生活情调、城市氛围。第二、园林文化的艺术性。园林文化集合了古典园林和现代主题公园或者游乐园;第三、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宗教文化蕴涵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丰富内涵;第四、最享盛誉的建筑文化。昔日的“万国建筑博览会”和今日的新现代高楼,构成上海都市风光中最享盛誉的建筑文化。

总体来看,海南与北京、上海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相比,海南的优势体现在其热带性、海岛性、气候性及海洋性。海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由热带性所带来的自然资源丰富,已开发和未开发资源较多,旅游资源价值大。海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在北京、上海冬天来临之际,海南成为了旅游的最佳地方。从岛屿性质来看,海南岛是中国第二大的岛屿,其资源丰富,拥有世界一流的热带海岸带资源,可开发利用程度高,潜力大,提升空间广阔。从海洋性来看,海南具有我国最大的海域,海洋资源丰富,这就为海南的旅游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海南人文地理旅游资源与北京、上海相比,有一定差别。海南应当注重对海南的热带海岛边疆文化、热带海岛生态文化、黎族文化、苗族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突出对海岛生态文化的建设,加大对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促进旅游资源的扩大。

2.区位条件对比

海南省区位优势明显。位于中国最南端,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毗邻香港和澳门,经济增长飞速的珠江三角洲影响着海南的发展;从旅游的角度看,其所处纬度带与夏威夷、巴厘岛等世界著名旅游圣地相近,区位优势明显。

上海市发展都市旅游其区位条件得天独厚。地处扬子江入海口,长江三角洲前缘,面向太平洋,位于长江入海口使得中国与世界相互促进。上海是世界重要的航运中心之一和世界主要的航空枢纽港,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成为经济核心并引导周边地区共同发展。

北京市作为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是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作为环渤海经济地区的一部分,环渤海地区所处的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联系着各优势地理位置,优势的地理位置促进了环渤海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总体来看,在区位条件方面,海南、北京、上海各有其区位优势。区位优势所带来的区域性市场联动将会加强,海南可以更好地分享两广、泛珠三角、泛北部湾、东南亚等周边不断壮大的客源市场。海南省离中国的海南岛主要门户香港和澳门很近,靠近经济增长速度居全国前列的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将不断受到前者的辐射作用,旅游发展也将得到快速发展。

3.经济产业条件对比

(1)经济水平对比

结合表2中数据及实际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海南自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加强。而上海经济增长迅速,2013年,上海GDP总量位列全国第12。上海因设立第一个部级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综合因素的驱动与影响,为2013年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北京经济实力雄厚,以发达的第三产业为主导,以先进的第二产业为依托,以现代化的第一产业为基础,其2012年的全国31个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处于上游区第3位.

总体来看,海南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北京、上海。2013年北京旅游总收入达到3963.2亿元,占GDP的20.323%,上海旅游总收入达1400.8亿元,占GDP的6.48%;海南旅游收入达到229.96亿元,占GDP的7.3%。这一系列的数据表明海南旅游业提升空间很大。在未来的发展空间上,海南省的发展空间较大,发展潜力较大。

(2)产业体系对比

海南、北京、上海的产业体系也有不同(如表3所示)。海南要建设多样化、品牌化的旅游产品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北京则要构建服务经济时代的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先进制造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上海则要构建首都现代产业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三、海南、上海、北京旅游发展的特点对比

海南、北京、上海旅游的发展各具特色,各有各自的实际特征。归纳起来北京旅游发展可以归纳为如表4所示的特点。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已从海南、北京、上海的旅游发展的旅游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及经济产业条件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三地的差异性,同时对北京、上海、海南的旅游发展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了以下几个结论:

(1)海南与北京、上海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相比,海南岛的优势体现在其热带性、海岛性、气候性及海洋性。海南人文地理旅游资源与北京、上海相比,有一定差别。海南的特色文化为海南的人文地理旅游资源增添了一笔亮丽的色彩,为海南旅游发展提供了人文地理旅游资源的保障。

(2)在区位条件方面,海南、北京、上海各有其区位优势。区位优势所带来的区域性市场联动将会加强,海南可以更好地分享两广、泛珠三角、泛北部湾、东南亚等周边不断壮大的客源市场。海南离香港和澳门很近,靠近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将不断受到前者的辐射作用,旅游发展也将得到快速发展。

(3)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海南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北京、上海。但海南旅游业提升空间很大。在未来的发展空间上,海南省的发展空间较大,发展潜力较大。北京、上海、海南三地在产业完善发展中都取得了相应的成绩。

(4)北京、上海、海南旅游发展条件虽不大相同,但它们都实现了旅游业经济总量扩张、旅游业社会功能不断增强、旅游服务配套水平大幅提升、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升。北京、上海、海南也各自面临着各自的问题和挑战,海南所面对的困难与挑战清晰具体,海南旅游发展提升空间大。

从本文对北京、上海、海南的旅游发展条件和旅游发展特点的对比分析中可看出海南的旅游应当切合自身实际发展。抓住自身的自然人文资源旅游优势,发展海洋经济,拓展旅游新功能,带动海洋开发与绿色外交。加快对海南旅游产业实行结构化改造,构建海洋、森林、文化休闲、康体养生旅游等综合性的旅游体系,提升国际旅游岛的影响力,实现海南旅游业的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凤英.海南旅游发展分析[D].天津大学,2012.

[2]曹阳.上海都市社区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3]王珏,潘正昌,何君陆.泛珠合作框架下的海南人文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J].云南电大学报,2009,04:74-77.

[4]徐春梅.江苏沿海城际旅游发展条件和障碍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3,20:13-15.

[5]符国基.海南省自然旅游资源调查研究[J].热带地理,2010,05:552-557

[6]鲁勇.北京旅游咨询实务[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

[7]杨樨.海南人文旅游资源利用状况分析[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04:84-90.

[8]杨勇.上海旅游产业化进程的发展路径和综合评价研究――一个基于经验分析的逻辑框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01:40-48.

[9]陈岑.上海旅游经济效应分析及其增长路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10]郑世卿.世博后上海旅游业的产业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1,01:113-122.

海南省旅游市场分析范文5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旅游文化;文化资源;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9-0070-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9.16

一、海南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及文化软实力发展对海南旅游业的助推作用

国家在全面分析解决影响海南省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的基础上,对海南省的区位发展优势和未来发展战略转型作出了科学判断,把海南省定位在国际旅游岛这一战略高度上,其深层次的目的即是在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海南发展模式”对全国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起到一个重要示范作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海南“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的目标。对海南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是“把海南打造成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以及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

建设国际旅游岛为海南省文化软实力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所谓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价值、社会制度、民族特性等要素蕴藏的力量资源及其内化为国家行为、国家政策战略所产生的影响力、同化力和规制力”[1]。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中介因素的各个方面,而“旅游文化实质上是由客源文化、东道文化和服务文化三种文化综合而成的,是在旅游活动和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其定义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2]。海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见》中,对未来的国际旅游岛要求为旅游国际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其中的每一项都与文化软实力密切相关,特别是“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更是直接指向了文化软实力的主题。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目标是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因此,为旅游注入文化因子是当前提升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必要前提。旅游文化软实力发展对海南旅游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加强旅游文化发展研究,将有利于推进海南旅游业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南省旅游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矛盾

(一)海南省旅游文化建设的现状

海南省旅游文化具有鲜明的岛域文化特色。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区看,海南省已经形成了琼北、琼南、琼东、琼西、琼中五大旅游文化区,分别以海口、三亚、琼海、儋州、五指山为中心。从文化形态的角度去看,中原文化、闽粤文化、百越文化、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流放文化、移民文化、海岛边疆文化、海岛生态文化等多种文化相互交汇,丰富多彩。黎族文化、汉族文化、回族文化、苗族文化、红色文化等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海南的黎族历史文化遗产在海南具有标志性意义,其最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是黎锦。2009年10月,黎锦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海南省旅游文化建设存在的矛盾分析

1.良好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不力的矛盾。海南省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宝藏。从汉代以来,中原主体文化和海岛边陲文化在海南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交相辉映,产生出多种多样的旅游文化资源,但目前游客来到海南岛享受到的具有独特性、趣味性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并不多,一些珍贵的文化资源由于保护不力正在逐渐衰落。如黎族文化资源是海南本土文化的精髓所在,现如今黎锦艺术发展举步维艰。传统工艺品生产设计技艺在流失,历史上黎族地区出产的藤器、黎锦、黎单、黎幕、龙被等精美的手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而现有的旅游纪念品由于缺乏特色、技艺已被市场所冷落。

2.旅游文化资源亟待挖掘研究与政府投入支持不够的矛盾。海南省一度强调以工业作为主导,旅游业仅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单一,制造业不发达,导致财富积累太慢,经济总量规模太小,政府财力薄弱,难以为挖掘和发展旅游文化提供硬实力支撑。要发展海南旅游业,就必须对海南省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脉络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但目前很多研究还刚刚起步,且投入不够。在旅游产业高速发展和缓慢的海南文化历史研究整理的博弈中,最终使旅游文化产业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达不到理想目标。再加上政策扶持不力、管理秩序混乱、旅游服务的口碑不佳、缺少文化包装和有效宣传等原因,最终导致海南旅游业发展滞后。

3.旅游文化建设的高品味要求与人才素质不高的矛盾。专业人才的规模和质量是现代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人才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海南现代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急需创新型人才的加盟。海南省目前的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适应海南发展旅游文化和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需求。人才的积累和集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教育培训和移民政策的问题,还牵涉到人力资本开发和管理、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等。适合人才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时尚的、富有情调的生活软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4.旅游文化超前发展和市场需求拉动不足的矛盾。旅游市场的充分需求是促进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强力的市场需求拉动,旅游文化要素就不会充分发育和成长,这又与创新文化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转型密不可分。由于缺乏文化创新意识,海南省旅游业一直缺乏创新,未开发新旅游项目以吸引游客。自建省以来,海南省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产值总量太小,不成气候;管理体制陈旧,体制改革滞后;市场主体发育不良,产业开放程度不高,市场化程度较低;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差,投资环境不尽人意”[3]。这种状况与全国掀起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新浪潮相比,显然是不相适应的。

三、海南旅游文化发展战略转型策略分析

(一)构建海南旅游文化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目前,国际旅游岛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设重点在海岸沿线和东部,如何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是海南旅游首先要考虑的战略问题,也是真正建成国际旅游岛的难点所在。按照海南省政府设计的“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蓝图,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省东西南北中实现良性互动,打造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可为海南岛旅游文化业发展提供坚实后盾。当前,就旅游业发展而言,应借助北部湾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尽快推进海湾的西岸整体开发,跟雷州半岛、广西省加强区域合作,打造海南省西线旅游。在中部打造成国家公园,充分发挥热带雨林等生态优势,全面整合资源,建设成为在世界上具有高度吸引力的国家公园。以东中西三条南北走向的交通主通道为主轴,形成南起三亚市北至海口市,经陵水县、万宁市、琼海市、文昌市的东部椰树海岸;经乐东县、东方市、昌江县、儋州市、临高县、澄迈县的西部金色海岸;经保亭县、五指山市、白沙县、琼中县、屯昌县、定安县的中部原生态旅游带,形成东中西并举、山海互补的旅游文化新格局。壮大以三亚市为中心的琼南旅游湾、以海口市为中心的琼北旅游圈、以儋州市为中心的琼西旅游带、以琼海市为中心的琼东旅游区和以五指山市为中心的琼中旅游区五大旅游板块。建立“大旅游岛”概念,以五大旅游经济功能区作为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行政一体化制度建设的平台推进城乡一体化。“通过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的紧密结合,打破与此不相适应的行政壁垒,实现城乡资源利用最大化”[4]。在更大范围整合、优化城乡旅游文化资源配置,统一户籍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最终趋向是全省城乡旅游业发展水平与中心城市趋同。

(二)发挥当地文化生态资源优势,推进统筹城乡和旅游的综合改革

海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大都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了海南城镇的历史。当地政府应借国际旅游岛建设政策东风,在全国率先推进统筹城乡和旅游的综合改革,按照“大区小镇、大城小村”的思路,将具有独特的旅游、文化、生态等资源的镇、村打造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度假群落、专业化旅游城市和国际化休闲旅游度假区。以海口省为例,海口市有诸如白玉蟾、丘浚、海瑞等海南历史名人,拥有骑楼、海瑞墓、五公祠等众多的文物古迹、近现代纪念建筑物、历史文化街区,部级、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多处,具有很高的人文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10年6月,海口市已经确定首批六个旅游风情小镇和两个特色村庄。在“六镇两村”的规划中充分体现了保护与节约的协调,绿地与景观规划的统一,同时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相结合,这也将是未来整个海南生态旅游文化建设的趋势之一。

(三)提升品位,不断推进旅游产品走向专业化

伴随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旅游业从观光旅游迅速向休闲度假游时代过渡。旅游消费取向的变化导致旅游行为方式的彻底改变。海南岛是国内外公认的“生态岛”、“健康岛”、“长寿岛”“欢乐岛”、“阳光岛”,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而衍生出海南省优质文化生态环境,为发展海南岛文化休闲与养生游提供了极为良好的条件。当前,急需对海南省文化休闲旅游市场和旅游文化产品进一步细化,推出不同群体需求的细分市场和专项旅游文化产品。需对其原有旅游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尤其是景观资源一般的观光型景区需进行产品文化休闲化改造,进行二次开发,在医疗、养生、保健、康体、休闲娱乐等项目上进行创新开发,使海南旅游从景区旅游向休闲度假养生旅游转换,尽可能拉长游客在岛的旅游时间,避免一次性旅游消费。应注重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既重视发展国际旅游岛的旅游业,也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升国际旅游岛文化品位。

(四)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创新机制与体制

海南省政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发挥政府在海南省旅游文化开发中的主导、协调功能,加大对资源整合、区域旅游合作的力度,将旅游产业各要素以及社会服务要素更好协调起来,打造新型旅游服务体系;二是应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旅游职业教育的办学、培训,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应给予支持;三是应加快海南省旅游机制与体制创新,学习香港、新加坡等旅游发达地区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加强海南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协调能力和政策调研制定的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行业联合会的自律和监管作用;四是应从财力、政策和人才上对海南历史文化的研究、整理和挖掘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五是加大海南文化及旅游市场的开放力度,引入新的旅游文化产品。政府有关文化和体育部门应在引进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体育和演艺活动上应给予更宽松的政策、经费支持。

(五)深度整理、挖掘本土旅游文化资源

应尽快建立“海南民族历史文化与海南旅游发展”的研究机构,把海南丰厚的人文资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谐地结合起来,为高水平发展海南的旅游业服务。组织对海南历史文化代表人物及著作的研讨活动,开展对海南黎族、苗族文化、古人类文化遗址如落笔洞等文化遗址的研讨活动,认识海南地域文化和民族旅游文化的文化个性,探讨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审美价值。发掘海南的海洋文化,如儋州古盐场文化风貌、临高渔歌、海神崇拜等与海洋有关的传统民俗文化,拓展海南省区域文化的空间,丰富海南省区域文化的内涵,为海南省区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带来新的活力。

(六)善于对旅游产品进行包装和有效宣传展示

从本质上讲,游客主要消费的是文化,文化是游客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但大众游客往往只能感知到文化的一些表层元素,诸如景区导游的解说、雕刻、题字、绘画、景区周围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等。文化元素在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但只有经过充分解说与合理展示让游客真正感受到的文化,才能发挥文化的“灵魂”作用。文化力量已成为海南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海南岛的自然生态优势已经为休闲度假养生游提供了天然的资源,海南省政府更应注重对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包装与有效宣传展示,这样才会使海南旅游文化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陈正良.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3.

[2]崔家善.以旅游文化引领旅游支柱产业发展[J].学术交流,2009(3).

海南省旅游市场分析范文6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现金投放;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2-0016-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2.04

一、1995年以来海南省现金投放回笼基本情况

(一)海南省现金投放回笼保持稳定的同步增长

1995年海南省现金投放983亿元,现金回笼935亿元;2009年现金投放为3854亿元,现金回笼3858亿元,15年分别增长了3.9倍和4.1倍。从图1可看出,1998―2009年每年现金投放回笼增长速度都比较均匀,没有较大的起伏。

(二)2002年成为1995―2009年现金净投放和净回笼的转折年份

1995―2001年期间,除1998年现金净投放有较大起伏外,其余年份现金净投放在逐渐减少;2002年现金净投放转为净回笼;2002―2009年期间,现金净回笼逐渐增大,至2007年达到最高点后又呈现减少;2009年虽然呈现净回笼态势,但基本上是现金投放和现金回笼持平[1]。

二、国际旅游岛建设对海南省现金投放的影响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海南省经济发展设定了一系列指标,这些指标为海南省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明确各阶段要求达到的发展目标。

(一)国家旅游岛建设对现金投放的影响分析

1.GDP的快速增长。GDP是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现金投放则是经济活跃程度的一个重要表现,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内在联系。海南省GDP从1995年的364.17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1646.6亿元,增长了4.5倍①。现金投放与GDP增长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2010―2020年海南省预计年均GDP的增长比例不低于13%,GDP的稳定持续增长将是海南省现金投放增长的潜在动力。

2.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和顺利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及旅游配套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在进出岛通道方面应推进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的前期工作;加快海口至广州、海口至南宁高速公路建设;对海口美兰机场、三亚凤凰机场进行扩能改造,适时建成开通运营博鳌机场;开展西部机场前期工作等。岛内交通网络方面:2010年末建成开通东环铁路,2015年末前建成西环铁路,适时建设西线铁路扩能改造和洋浦支线铁路项目;推进中线地方高速公路和万宁至洋浦地方高速公路建设,形成“田”字型高速公路网络;提升现有国道、省道技术等级,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条件。至2015年,形成岛内“2小时旅游交通圈”。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一些资金投入较大、现金使用和需求量多的项目,将对海南省资金和现金流通产生影响[2]。

3.旅游购物消费量加大。商业零售业与现金使用量密切相关,海南省将加快出台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管理办法,稳步推进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实施,统筹安排好离岛免税店、离境免税店的建设和经营,建设大型品牌直销购物中心,完善大型购物中心、专业商品交易市场、专卖店、折扣店等多种经营业态。至2020年,旅游购物消费占旅游消费的比重将达到40%,这些将对现金使用流通产生影响。

4.房地产的快速发展。国际旅游岛的获批对海南省房地产将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海南省房地产的正常发展及投机的双重作用下,房地产价格将会持续上涨,房地产的投入将增大。房地产为主体的产业链和产业群都是使用现金较多、现金需求较大的行业,对海南省现金供应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5.非现金支付结算方式的快速发展。由于现金和银行存款之间可以相互转换,非现金支付结算方式的发展给两者之间的转换提供了条件。而目前受传统现金结算观念,金融机构缺乏系统的、持久的、长效的宣传机制,信用基础差及交易存在风险等影响,现金仍然是居民使用最多的支付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非现金结算方式将有会快速的发展,而非现金支付结算方式的快捷和安全将对居民现金交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6.出入境游客结构变化。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初期阶段,与夏威夷、巴厘岛、普吉岛等世界其他著名的旅游岛屿相比,海南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国际知名度不高、规划水平较低、旅游精品不多、产业规模偏小、旅游服务不配套等突出问题,旅游仍然是以国内游客为主、国外游客为辅的格局。在现金结算便利的影响下,国内游客仍会带来不少的现金流入,但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深入,旅游格局将会变成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并重,并最终成为国外市场为主,国内市场为辅的格局。随着国外游客的不断增加,人民币现金会随国外游客而带出境外,增加了海南省的现金投放。

7.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流入,出台落户、住房等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高层次的各类经营管理和专业人才是有效措施。第三产业增加值及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的增加都需要大量外来人口的流入。高端人才的大量流入同时也会带动海南省工资水平的提高,现金的使用量和沉淀量也会增加,这都将增加现金的投放。

8.“节假日经济”及文化节庆活动的影响。“十一黄金周”、元旦和春节等节假日是国内居民来海南旅游的最好时机,“节假日经济”将对海南省这段时期的现金投放产生很大影响。同时海南省一系列的文化节庆活动,如中国海南岛欢乐节、博鳌亚洲论坛、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会、博鳌国际旅游论坛,都会对现金流通产生影响。

(二)国际旅游岛建设期间的现金投放预测

综合国际旅游岛建设各阶段现金影响因素重要性的不断变化,对海南省2010年以后年度的现金投放进行了预测。

1.2010―2015年现金投放预测。国家旅游岛建设的第一阶段,海南省各种交通基础设施、重点旅游景点建设及房地产的持续升温,这些影响因素将会带动海南省现金流通量的大幅增加,每年的现金投放回笼量将会保持不低于30%的增长速度。同时2010年是海南省现金净投放的一个转折点,由净回笼转为净投放,并且净投放量将逐年增加,这段时期保证现金供应压力最大。但游客结构以国内游客为主,还是会带来不少现金流入。

2.2016―2020年现金投放预测。随着国家旅游岛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种重大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将逐渐减少,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增加,游客结构将逐渐向国外和国内并重转变。这些因素使得现金投放回笼量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增长幅度将有所减缓;而年度现金净投放量将呈现减少趋势,但减少幅度不大,而仍然呈现净投放趋势。

3.2020年以后现金投放预测。随着科技进步给非现金结算方式带来的影响加大及金融机构便利化服务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给现金流量带来的影响将逐渐减少,年度现金净投放量将快速减少,逐步向净回笼转变,但国外游客可能会携带一定量的现金流出海南。

三、国际旅游岛建设对海南货币发行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保证现金供应压力增大

自国家旅游岛于2009年12月31日批准以来,海南省现金流量不仅一改2002年以来现金净回笼趋势而呈现出现金净投放,同时现金投放和回笼量更是大幅增加。国家旅游岛建设将带动海南省各个方面的现金需求,对人民银行的现金供应带来了压力:一是海南辖外现金的调入增加。辖外调拨涉及货币金银、后勤、保卫等部门,由于安全风险较大,需要参加人员经验丰富,给参与部门增加人员压力;二是现金的投放关系到现钞的清分、复点和销毁等业务,现金供应的增加将会增加现金的流通量,从而影响到回笼现金的清分、复点和销毁处理,业务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安全问题,人民银行只能加大人员及设备的投入来降低风险;三是国家旅游岛建设对海南省的功能组团(北部、南部、中部、东部、西部、海洋组团)影响较大,增加了辖内发行库库容压力。除海口和三亚中心支库是2006后建成,库容相对较大外,其他县市发行库都是80年代建成投入使用的,库容较小,尤其是撤并部分发行库后,给现金调拨和供应带来了压力,特别是元旦至春节期间。

(二)现钞整洁度待提高

国家旅游岛建设中,游客人数将会大幅增加,《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计划“到2012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3160万人天次”、“到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4760万人天次”、“到202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7680万人天次”①。游客将逐渐由国内游客为主转向国外游客,随着游客的大幅增加会带来大量的现金流入,给海南省的现钞整洁度带来压力,而目前海南省的现钞整洁度离国际水平还有一些差距。

(三)小面额券别硬币化推广

硬币虽然有携带不便等一些不利影响,但硬币流通对于提高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节约印制成本、维护人民币形象等却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小面额券别硬币化是大势所趋。硬币在海南省基本处于不投放状态,以致在市场上出现拒收硬币的现象,这不仅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国际旅游城市存在差距,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硬币流通也不算理想。国家旅游岛建设对海南省硬币的流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硬币的流通推广提供了契机。

四、对策建议

海南省货币发行部门及金融机构应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契机,提前谋划,早做准备,确保满足海南经济发展中的现金需求。

(一)制定发行库更新规划,不断加强发行库建设

发行库作为中国人民银行保管发行基金的金库,其更新及扩大建设投入大,时间长,而发行库的库容及分布对辖内的现金供应至关重要。针对现有的海南辖内发行库的分布及库容,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对海南的功能组团(北部、南部、中部、东部、西部、海洋组团)影响差异,制定发行库更新规划,设立专项基金,不断加强发行库建设,优先更新县市现金供应较多和国家旅游岛建设对其影响较大的发行库。

(二)加强现金投放回笼统计预测分析

现金出纳部门应增强现金流通分析能力,查找现金流通与宏观经济指标的内在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现金流通速度。同时根据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同阶段,尤其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第一阶段,受固定资产及基础建设资金的投入,现金投放将会出现异常变化,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时修订不确定性因素,增强现金投放预测的准确性,做到早计划、早准备,确保现金供应。

(三)加强对非现金支付结算的推广使用,缓解供应压力

建立电子转账、支付、清算系统,积极发展和完善ATM、POS和网上银行、电子贷记转账和借记转账业务,推出高品位、多功能的金融工具,如个人支票、旅行支票、多功能不同层次及品位的银行卡,大力推广普及票据结算、信用卡结算等。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要求各金融机构重点向个人客户推介各种支付工具,尤其是银行卡的使用,帮助客户逐步建立自助服务意识,从软硬件两方面措施着手,切实改进个人支付结算服务。对单位客户大力推广电子商业汇票、银行本票的应用,丰富票据种类,增加公众支付选择,培育人们的非现金支付习惯,减少现金的使用。面向社会公众宣传结算知识,多渠道多层次地加大非现金结算工具的基础知识、使用办法等宣传力度,特别是通存通兑业务、储蓄卡、银行卡和网上银行的宣传,大力推行“三票一卡”,促进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

(四)加大货币发行配套设施投入,推行机械化操作

近年来,海南省现金投放呈现大幅增长趋势,国际旅游岛建设将使得现金投放成倍增加,与现金发行相关的发行基金装卸、复点、清分和销毁等工作量更是大幅增加,而全省的货币发行人员呈减少和老龄化趋势。因此,为确保货币发行工作的顺畅开展,需加大货币发行配套设施的投入,使货币发行的装卸、复点、清分和销毁等工作实现机械化操作,以弥补货币发行人员的不足,减少货币发行的劳动强度,降低风险。

(五)制定硬币化推广规划,稳步推进硬币流通使用

硬币的流通能有效提高流通中人民币的整洁度,海南省目前的硬币流通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有差距,跟其他国家(地区)的国际旅游城市相比差距更大。海南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国际旅游岛建设为硬币的推广使用提供了契机,若采用群众主动接受和使用硬币的“需求决定供给”推广模式,时间长且效果不明显。因此,需采取分券别逐步强制推广模式,制定硬币推广五年规划,在前两年停止发行1角和5角纸币,全部发行硬币,在后三年推行1元硬币的流通使用[3]。

(六)针对旅游涉及的各个产业,提供便利金融服务

旅游是海南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源头,带动的是第三产业经济各个方面的发展,可以根据旅游涉及到的住、行等各个方面的性质,有针对性地提供配套金融服务。一是积极向接待的游客推广使用包括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使游客在享受到安全、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同时,通过以“电子流”代替“现金流”,尽量减少现金的大进大出;二是在一些交易量大且交易比较频繁的市场上提供POS机等各种结算工具,提供非现金结算的方便。对于现金交易,则尽量缩短现钞滞留时间,提高现金流通速度,直接减少现金的市场流通量[4]。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R].2009.

[2]海南省省委,海南省政府.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R].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