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欣赏论文范例6篇

体育欣赏论文

体育欣赏论文范文1

【摘要】从体育欣赏的方法入手,对欣赏比赛的形式与过程进行分析,提出培养学生体育欣赏的方法并得出结论。实现体育教学与体育欣赏有机的结合,以全面发展学生为中心,与终身体育锻炼接轨,提高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

【关键词】体育欣赏,方法,教学

体育欣赏是人们生活方式多元化和体育文化大众化、生活化的产物,它可使个人在身体和精神方面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因此,有必要对体育欣赏的方法展开分析与探讨,让学生掌握体育欣赏的方法,提高学生体育欣赏能力;使体育教师能在体育教学目标、思想、内容与方法中结合体育欣赏的方法进行教学,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1.竞技体育欣赏的方法

1.1欣赏体育精神从整体上说,它包括竞争精神、自我超越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体育比赛的最大魅力在于永恒的竞争,在于有规则的公平、公开、公正(平等、和平)的竞争。从运动员的内在智慧及精神的角度观赏体育竞赛,竞技体育最能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比赛不仅比技术,而且比战术,比智慧,比精神。如篮球、排球比赛中如何发挥身高优势或避开身高弱势等。

1.2欣赏比赛的形式与过程竞技体育比赛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欣赏直接对抗性竞技项目。包括篮球、排球、足球、手球等球类项目以及拳击、摔跤等个人项目。欣赏这类比赛项目,应注意欣赏比赛过程中个人技术的运用和整体战术的配合以及运动员所表现出的那种勇于承担责任、视野开阔、豁达合群和大智大勇的精神状态。

(2)欣赏对比性竞赛项目。包括体操、跳水、花样游泳、花样滑冰等。这类项目比赛的特点是对比,要求运动员按规定条件和动作质量去完成比赛的技术动作,比赛中强调动作难度、美观和富有艺术性。

(3)欣赏记录性竞赛项目。欣赏这类比赛项目,应注意欣赏比赛过程中运动员那种你追我赶的拼搏精神及勇敢坚毅、刻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1.3体育欣赏特性体育欣赏特性一般有直觉性、创造性、趣味性、超越性等。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体育欣赏直觉性教学,使学生的感性世界具有丰富的精神多样性。结合体育欣赏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多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多方位创新能力。依据体育欣赏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产生兴趣,提高对该项目的欣赏水平,养成习惯、培养意识,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要多利用体育欣赏的超越性,改善学生的不良心理,增强自信、担当责任、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促进学生心理正常发展。

2.培养方法

2.1体育教学必须增加体育欣赏基本知识传授,才能满足学生对它的渴求。根据培养目标内容来看,只有提高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培养目标。了解体育必须通过体育欣赏的手段,体育欣赏就是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通过它,才能懂得健康的含义,才能通过观察、思维、创造去进行体育实践,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而我们现有的体育教学大纲上根本没有这些内容。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内容应包括有体育欣赏方法的基本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把体育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增加学生想要的知识传授。为形成终身的体育习惯作准备。

2.2加快对体育欣赏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满足现代学生需求。只有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完善体育科学体系,才能更有效地去指导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3重视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文化价值就在于人自身的价值,体育文化的产生是满足人类的需要,体育欣赏也是现代学生的基本需要。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体育文化的建设,才能满足现代化学生的渴求。

2.4加强学校体育环境的建设。学校体育环境的建设必须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体育物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体育锻炼、医疗保健、饮食卫生、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环境条件,为学生安全,健康、生动活泼的成长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物质环境。另一方面是体育精神环境,(网络、校园文化、座谈交流会等)让学生处处可以通过传播媒介获取他们需要的体育文化知识,感受到体育人文的亲和力。

2.5加强体育老师对体育欣赏知识的培训。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不仅仅是学习几个体育动作,而是对体育全方位的需求。体育老师是传播体育的文化人,这就给学校体育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更新知识达到纵横结构上的合理、尽力满足学生渴求体育欣赏知识的要求。

3.结论

体育欣赏论文范文2

中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是指学生在欣赏体育事物的过程中所应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多种素质在体育环境影响下的有机统一。学生已获得的多种素质经过体育环境的影响,向有利于体育运动和体育欣赏方面发展,逐渐形成了个体的体育欣赏能力。体育欣赏能力是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如:审美能力、观察能力、运动能力、情绪的调控能力等,这些能力保证了体育欣赏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使个体在欣赏活动中获得心理、生理上的满足,达到欣赏娱乐的目的。

2.中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构成

中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是中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体育心理——道德素养和体育运动素养等多想素质的有机统一和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

体育文化素养是指个体所“拥有”社会文化素养中的体育内容。个体参与体育欣赏活动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还是一种社会行为,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所欣赏的内容不仅仅是体育内容本身,还有其社会衍生物,如:体育文学、体育艺术等。个体的体育文化素养包括的主要内容有:(1)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和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个体具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是体育欣赏的理论基础和知识保证,它决定了欣赏的高度与深度,影响着欣赏的效果。(2)体育美学的认知水平,即审美能力。(3)个体对体育文化事物所产生共鸣与认同感的能力。(4)个体对体育运动的发展史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认知程度。

体育心理——道德素养是指个体在体育欣赏活动中具有的获得心理体验的能力,培养及表达个人情绪的能力和利用一般社会道德及体育道德对个人情绪的能力和利用一般社会道德及体育道德对个人情绪进行调控,对个人行为进行规范的能力。主要内容有:(1)个体对国家、民族、集体的认同感、荣誉感、自豪感等。(2)个体对体育比赛的胜利和失败的承受能力。(3)个体对体育事物的好恶倾向及辨别能力。(4)个体参与体育事物过程中的情绪培养、表达及调控能力。(5)一般社会道德和体育道德在体育事物中的运用能力。

体育运动素养指个体从事体育运动的能力。主要内容有:(1)个体的身体素质,它是个体参与体育运动的生理条件,它决定着个体运动能力的大小。(2)个体的运动思维能力和肌肉操作能力。(3)个体对体育技术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运用能力。(4)个体在体育运动中获得生理体验和心理感受的能力。(5)个体对体育规则的了解、掌握、运用的能力。

中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是以上三者相互结合统一的产物,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互影响(规范与促进),密不可分。

体育运动素养在体育欣赏能力中具有基础地位,它决定着欣赏的方向(项目和内容)和欣赏能力的大小。一个有一定运动素养的人,在欣赏活动中能很快进入角色,身心融入运动中去获得较深的身心感受,达到欣赏的目的。没有运动基础的人这一过程要慢得多,体会也浅得多。

体育心理——道德素养对人在欣赏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和道德观具有养成、促进、调控、规范作用。既能使个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和好恶倾向充分表达出来,积极培养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达到欣赏娱乐的目的,又能将自己的言行规范于理智和道德范畴之内。

体育文化素养不仅仅是体育欣赏能力的一部分。而且是个人社会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它不仅影响体育欣赏活动,对个人的思想、生活也有着积极影响,对个人的个性养成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建立在体育素养的基础之上,受体育心理—道德素养的规范影响,又作为社会文化素养的一部分促进体育运动素养和体育心理——道德素养的形成。

3.中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特点

中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具有兴趣指向性、身心投入性和群体互动性等特点。

中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兴趣指向性是中学生以自己的兴趣和爱护作为欣赏内容和方向指南。有以下几个类型:(1)体育项目指向。(2)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指向。(3)明星指向。(4)发散指向,即与体育有关的活动都积极参与。

中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身心投入性。体育以其特有的魅力将中学生吸引过来,使其在物质上、精神上都投入其中,以满足自己的身心需求。

中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群体互动性。中学生在参与体育事物的过程中,往往是群体协作的形式,个体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形成相似相近的体育观。

学校体育工作者可根据这些特点,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欣赏观,帮助学生辨明利弊,避免因盲目崇拜和在物质上精神上的过分投入影响学习和生活。

体育欣赏论文范文3

关键词:图文并茂 先文后图 先图后文

俗话说:“学无定法,教无定法”。为了让一陈不变的教材上出点花样来确实难为了不少美术教师,在美术欣赏课教学方式的探索上,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起着主要作用。

“图”既图片,图片的展示能直观地让学生去感受美的存在,因此现用教材中配备了部分图片内容;“文”是教材中诸如:概念、特点、意义等文字材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理论知识点。

美术欣赏的过程离不开视觉的参与。用一般性的语言表达美术作品的信息,难以具体而详尽地表达对作品的感觉。批评家对美术作品的阐释只能涉及作品的一般性特征或某几个方面,不能穷尽作品的所有信息,我们不能将批评家的解释当作作品本身的全部或唯一的信息,并以此代替学生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否则,既会抹煞美术作品客观上所提供的多样、微妙的信息,也会压抑每个学生在欣赏活动中主观因素的发挥。我们不应仅仅是教学生读批评家的阐释,更要训练学生看美术作品的能力。

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象征。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研究性学习观点的提出,美术欣赏课逐步脱离教师独自讲授的呆板方式,出现了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课前找资料、课内讨论等教学形式,课堂中心者由教师转变为学生,而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也被赋予新的内容。

网络搜索为美术欣赏课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能清晰直观地展示各类图片。但是,现代教育技术也并不简单地只是关于媒体使用的学问,美国AECT(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为教育技术确立新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在各类硬件具备的条件下,课堂结构的设计将致关重要,图文并茂运用的真正难点是如何把图片内容和课本的理论知识充分结合,达成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图文并茂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运用通常是“先文后图”和“先图后文”。下面讲讲二者在实际教学中的体现。

首先,“先文后图”是美术欣赏课普遍的教学方法,但不易调动学生欣赏的主动性

“先文后图”,是传统教学方法的经典。早几年的美术欣赏课教学由于硬件设施的限制,教师更多依赖课本中的图片,教学中教师在讲授完概念、特点等理论知识后,穿插展示课本插图和教学挂图来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图片资料缺乏的年代,该方式极大充实了课堂内容,因此广为应用。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先文后图”的教学方法更为丰富,成为美术欣赏课较主要的一种教学方法。

现举一个课例的教学设计,看看“先文后图”的操作方法。

课例:《中国古代陵墓雕塑》欣赏课。

教材版本:《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美术》第二册,人民美术出版社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陵墓雕塑的艺术成就及其艺术特点,提高欣赏陵墓雕塑的审美能力。

该教学设计是典型的“先文后图”的教学方法,图片在教学中以图释形式出现,作为附属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也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在教学目标达成上能较好的完成前半部分即让学生了解中国陵墓雕塑的艺术成就及其艺术特点。

皮亚杰把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最高级的形式运算阶段就是在青少年期形成的。高中生能超越具体事物的依赖,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逻辑思维。从心理学研究我们可以清楚看出:高中生的推理能力、掌握和运用各类逻辑法则的能力趋向基本成熟,高中生辩证逻辑思维基本形成,与初中生相比,显示出质的飞跃。

课堂上学生虽能认知一些概念和事实,但往往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只是将他们所学的东西按原样再现出来,学生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片段的,且前后知识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所以在达成提高欣赏陵墓雕塑审美能力的目标上效果不佳。

“先文后图”的教学方法容易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参与课堂的方式较被动。在课堂气氛上,作者经常碰到还没有等理论知识讲好学生已兴趣黯然,教师和学生的激情就相互消磨着,使得课堂平淡而乏味。

素质教育要求美术欣赏课不仅能完成认识目标,还要提高学生观看分析美术作品的能力。

其次,“先图后文”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兴趣,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理想的美术欣赏境界是欣赏者直接与作品交流。因此,如果在欣赏过程中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在欣赏内容的运用上不局限于课本,全面地、形象地、直观地呈现信息,就可优化美术欣赏教学过程。

“先图后文”的教学方法是针对课堂结构的安排,改变图片仅为图释作用而提出的观点。在教学中利用图片来指导欣赏,充分调动学生业已形成的知识来感知对象,从中引导正确的欣赏方法,归纳出课本知识点理论。具体操作中如:利用图片导入,图片欣赏归纳知识点,图片对比产生正确的方法等等。

下面依据“先图后文”的教学方法对《中国古代陵墓雕塑》一课进行教学设计。

上述的教学设计基本体现“先图后文”的教学方法,以人的素质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发掘学生已有知识点,引导对新知识的研究学习,变灌输为引导。美术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也由“景点导游”转变为较高层次的审美引导者。

相比“先文后图”的教学设计,本设计中图片起到主导作用,直观的图片比枯燥的理论知识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习的兴趣。利用图片指导研究性学习,能更有深度地认识知识点,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从而较好地达成教学目的。

上述的“先文后图”和“先图后文”中,“文”和“图”的关系应该是有机结合。不仅仅是“文”和“图”在教学结构中位置的变化,更多是一种教学观念的转变。人美版《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美术》一书对美术欣赏课做了如下说明:美术欣赏课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述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从中可见作为美术欣赏课的教师不仅要讲解美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审美观点的引导。

高中美术欣赏课作为必选课在我国才开设几年,现代网络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也是近几年的事,现在仍处于起步阶段,我的认识是肤浅的,何况现代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是一种寓教于情的、激发人想象创造潜能的复杂活动。图文并茂在美术欣赏课中的运用只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任何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无条件适应一切课堂教学,还需要改进、完善。但我相信: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经过全体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新的更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会不断地涌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美术》 人民美术出版社

体育欣赏论文范文4

【关键词】艺术欣赏教育;儿童发展;意义;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4-0010-03

艺术知识技能、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是儿童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儿童艺术欣赏教育一直处于被忽视、被冷落、被异化的境地。由于缺少必要的教学设施和教材,缺乏专业师资,儿童艺术欣赏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一直是项有待填补的空白。很多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或者完全取消了艺术欣赏教育,或者实施的是一种最原始、初级的艺术欣赏教育,只是教儿童唱唱歌、画画简笔画。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艺术理论知识,以及对艺术欣赏教育规律的理解存在偏差等原因,现行的艺术欣赏教育往往被异化了。以美术欣赏教育为例,有的教育者将艺术欣赏教育等同于艺术认知活动,要求儿童认识艺术品中描绘的事物名称、形状和颜色,并将介绍艺术品的题材或创作背景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还有的教育者将与艺术作品有关的趣闻轶事作为艺术欣赏的重点,把艺术欣赏教育等同于读历史或讲故事。这些做法使儿童的关注点转向了与艺术欣赏毫不相干的其他方面,忽视了色彩、线条、构图等艺术语汇自身的独特意味。在这种“异化的艺术欣赏教育”中,培养儿童的艺术感受力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一、艺术欣赏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造成儿童艺术欣赏教育被忽视、被冷落、被异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教育者对儿童艺术欣赏教育的意义与必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儿童艺术欣赏教育是“务虚的”“可有可无的”。因此,在探讨如何实施儿童艺术欣赏教育之前,首先应该从理论层面明晰儿童艺术欣赏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儿童艺术欣赏教育要培养的不是专业的艺术家,而是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儿童,这正是实施艺术欣赏教育的意义所在。艺术欣赏教育对儿童的艺术能力发展和心灵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艺术欣赏教育对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的意义

艺术欣赏教育是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为绝大多数儿童的艺术能力发展提供机会。

与艺术知识技能和艺术创作相比,艺术欣赏更具有普遍意义。不论对儿童整体来说,还是对儿童个体而言,参与艺术欣赏活动的机会远远多于参与其他两类活动的机会。要想专门从事艺术创作,必须拥有高深的艺术知识和精湛的艺术技能技巧,这一直是少数人的“专利”。对大多数人来说,参与艺术活动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是从事艺术欣赏活动。特别是对儿童个体而言,从事艺术欣赏活动的机会要远远多于参与艺术创作的机会。儿童欣赏艺术的能力总是要高于从事艺术创作的能力,这是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大多数儿童正是在艺术欣赏教育中获得了艺术能力发展的机会。因此,加强艺术欣赏教育,多为儿童提供艺术欣赏的机会显得极为必要。

艺术欣赏教育是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各种艺术能力中,艺术感受力是最根本的能力,它是儿童从事艺术活动的基础,是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的基石。不论儿童从事艺术欣赏活动还是创作活动,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感受力。艺术感受力在美术活动中表现为“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在音乐活动中则表现为“有音乐感的耳朵”,如果缺少了艺术感受力,再富有韵味的艺术品对儿童来说也毫无意义。“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1〕艺术欣赏教育是发展儿童艺术感受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艺术欣赏教育,儿童可以更深入地体会艺术作品的形式意味与深远意义,在对艺术作品的感知、理解与体验中,儿童的艺术感受力和其他艺术能力会得到不断发展。

2.艺术欣赏教育对儿童心灵健康成长的意义

“艺术的真正职责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2〕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艺术作品成为人们了解人性与各民族思想文化的“钥匙”。对于儿童的心灵成长来说,这些具有人文性质的艺术“养料”极其宝贵。通过艺术欣赏教育,儿童可以借助不同时代、地域与民族的艺术作品来探寻人类的思想文化宝藏,认识人类心灵深处的崇高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情感将不断得到陶冶,人格将不断得到提升,心灵将不断得到滋养,整体的生命与生存状态将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实施艺术欣赏教育对儿童心灵的健康成长十分有益,能够“使儿童的情感通过音乐的洗炼而受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3〕

二、实施儿童艺术欣赏教育的建议

艺术欣赏教育对儿童的艺术能力发展和心灵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地开展儿童艺术欣赏教育有利于促进儿童的艺术能力发展,保证儿童的心灵健康成长。

1.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艺术欣赏作品,注意艺术作品题材、风格和类型的丰富多样性

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越小的儿童越偏爱写实的作品,不太喜欢抽象的作品;越小的儿童越偏爱作品的题材与情节,而不是其他形式要素;越小的儿童越喜欢清晰的形式构成关系,而不是模糊、分散的关系与形式;越小的儿童越偏爱简单的构图,而不是复杂的构图;色彩对儿童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色彩能引起儿童直接的情感反应和联想。〔4〕这些科学研究发现可以为教育者选择儿童艺术欣赏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

除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与接受能力外,教育者在选择儿童艺术欣赏作品时还要注意所选艺术品题材、风格和类型的丰富多样性,以拓展儿童的艺术视野。在我国,学前儿童接触的艺术品的风格与样式比较单一。以儿童音乐教育为例,“在很多地方,音乐教育往往因强调某种音乐风格,忽视――有时是无视――其他风格,而显得眼界狭小,这在幼儿教育中尤甚”。〔5〕古今中外不同风格与样式的艺术作品都可以成为提高儿童艺术素养的源泉,限制儿童接触多种艺术作品的观念与做法不利于提高儿童的艺术素养。

教育者应该注意儿童正在欣赏的艺术品与曾经或将要欣赏的艺术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一定要注意选择‘同’的因素十分明显的作品,或是题材相同,或是整体气氛相同,或是构图组织模式相同,或是风格相同,或是创作时代相同,或是作者相同……这种‘同’的方面构成了比较的基础,既可归纳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又能清楚地看到不同作者在诸多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性和丰富性”,〔6〕以便儿童能更好地联系与比较各种作品,促进儿童艺术感受力的发展。

2.结合创作活动开展艺术欣赏教育,培养儿童对艺术作品形式的感受力

“异化的艺术欣赏教育”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将与艺术作品有关的趣闻轶事作为艺术欣赏的重点,将艺术欣赏等同于读历史或讲故事,忽略了艺术作品自身的形式意味。因此,教育者在开展儿童艺术欣赏教育时尤其要充分重视对艺术作品的形式分析,提高儿童对艺术作品形式的感受力,帮助儿童拥有“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和“有音乐感的耳朵”。

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教育者可以结合艺术创作活动开展艺术欣赏教育。以儿童美术教育为例,在欣赏一幅美术作品之前或之后,教师可以寻找作品中一些较为突出的形式要素,如圆、直线、曲线、色彩等,引导儿童运用这些形式要素进行艺术创作,通过儿童对圆、直线、曲线或某种色彩的创作,加深儿童对这些形式要素的理解,从而提高儿童对艺术作品形式的感受力。

3.为儿童提供亲身体验艺术作品的机会,提高儿童艺术欣赏教育质量

已有研究发现,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具备一定艺术修养的成人可以通过没有外显行为的内部操作(即安静地欣赏)来满足其欣赏愿望,但对于缺乏艺术经验的儿童,尤其是学前儿童来说,缺少直观体验的、单纯的安静欣赏方式不能满足其欣赏需要,这种欣赏方式不利于儿童产生并保持欣赏愿望,无法激发儿童热情主动的欣赏行为。因此,在实施儿童艺术欣赏教育时,教育者应尽力为儿童创造亲身体验艺术作品的机会,提高儿童艺术欣赏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卡・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5.

〔2〕黑格尔. 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4,17.

〔3〕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08-109.

〔4〕滕守尧.艺术与创生: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7.

体育欣赏论文范文5

关键词:幼儿;美术欣赏;作品

美术欣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感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当今的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既是一种艺术熏陶,也是一种文化沉淀,是文化传递和提高幼儿审美情趣的重要方式,是培育幼儿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幼儿美术欣赏教学是幼儿园美术教育三大内容(绘画、手工、欣赏)之一,它是绘画、手工教学的一种准备和启蒙,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幼儿美术欣赏教学

一、选择和安排适合学前儿童美术欣赏的内容

根据各种艺术理论的提示,并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我们感到幼儿美术欣赏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可以按照以下几大块的思路来进行。

1、抽象性的作品。这些抽象画虽然既没有真实的物体,也没有具体的人物,有的只是各种线条、形状、颜色的不同组合,但这些由“有意味的形式”所构成的视觉品质,这些形式层面的东西恰恰最容易为儿童所理解、欣赏和接受。对于抽象作品,因为儿童天赋的直觉和敏锐的感受力尚未遭到破坏或损害得较少,他们的起点很可能在成人之上。

2、具相性作品。对这类作品的欣赏不必苛求儿童完全按照创作者的原意来理解,因为儿童对作品的解释必然受到他们已有知识背景的经验的限制。不过儿童在欣赏了抽象画后,在美术表现的基本要素如线条、形状、色彩、质地及其情感表现性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些基础正可以有效地迁移到对写实作品的欣赏上来。通过对这些美的艺术的欣赏,儿童变得对美的事物更敏感了,对人物命运的体察更加细致和富有同情心了,情感体验也更丰富了。

3、介于抽象和具相间的作品。在分别欣赏了抽象、具相的作品之后,还可以考虑为儿童提供一些处于抽象和具相间的作品。乃以“西洋画”欣赏为例,早期印象派大师莫奈的《日出印象》、《睡莲组画》、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德加的《舞者》等作品,都是可以选择的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选择作品的思想不论是抽象、具象还是介于抽象与具向之间,具有较强情感表现性的作品都应是幼儿美术欣赏的首选。

二、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

1、整体感觉,自由地谈论。美术欣赏教育是一种给儿童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儿童要获得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把认知对象变为情感体验的对象。对艺术品的初步印象,是儿童进入美术欣赏的第一步,这一步应把儿童鲜活的个人体验放在优先位置,由此出发再来讨论其他问题。如在米罗《哈里昆狂欢节》的欣赏活动中,教师刚出示这幅作品,儿童就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哇!......”的惊呼,显然,他们是被画面鲜艳丰富的色彩、各种奇特的、不规则的图案所吸引住了,这便是他们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此时教师应支持、鼓励和激发儿童的表现欲,给他们一定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要素识别及其形式关系分析。这一步要放手让儿童认真观察,自由讨论,一开始儿童可能会主要仿照于从作品描绘的具体事物,或这些点、线、形、色所构成的东西“像什么”的角度来观察和感知。如在《哈里昆狂欢节》这幅画中,幼儿说出他们看到的具体事物就有“耳朵、眼睛、鱼、小提琴、太阳、梯子、小猫、小羊、豆子、小音符”等很多种。在讨论中孩子们还提到他们看到了“线条”,红、共同、蓝等各种“色块”,各种形状等,这是一些属于形式语言的东西,是图形艺术的魅力的本体所在,是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要着意引导儿童把握的。

3、回到整体,较深入地讨论作品给人的感觉。这一步也可以通过给作品命名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命名的方式来进行,因为儿童对作品的命名往往能够反映他们对作品的总的感觉,而考虑取名字的理由则能帮助他们整理和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这些感受和思考过程,这里既是有直觉的、感受的东西,也夹杂了理性的、逻辑的东西。

4、创作。儿童对美术欣赏中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的认识还可以经由艺术创作来获得。这是在幼儿对欣赏的伤口进行心理回忆,并进行讨论、构思的前提下进行的。

5、作品评议。创作之后的评议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是整个活动的必要和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另外一种欣赏活动。如:先画完的儿童可以自由地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或放在展览区中进行展示,并小声地互相谈论和评议;整个创作活动结束后可以请小朋友们手背后自由走动,欣赏别人的作品,挑出自己最喜欢的(而不说是最好的)一件介绍给大家。

三、总结教学经验,更好地开展美术欣赏教学。

1、在生活情境中提升幼儿美术欣赏和表现能力

美术欣赏的目的不在于增长美术知识,而是通过环境和艺术作品两个方面来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审美感受。我们感到,当幼儿美术欣赏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幼儿才能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当幼儿的生活体验与艺术欣赏相联系时,幼儿的审美想象才会得以释放。

2、在挑战性环境中推动幼儿审美能力发展

幼儿是不成熟的,在不断发展中逐步走向成熟。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寻找幼儿审美感受与表现的起点,创设持续不断的富有挑战性的环境,推动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

3、融美术欣赏于幼儿园多主题活动之中

在选择适合幼儿欣赏的美术作品时,我们始终把幼儿的实际生活体验放在第一位,通过美术欣赏活动丰富幼儿的感性体验。在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的三个分主题中,充分展现了幼儿童年的欢乐与幻想。

4、丰富教学手段、形式多样化。

(1)在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可以适当的选择一些中国古诗词来,和画面、音乐、舞蹈、表演等要素一样,在欣赏中相辅相成的多通道展开。如《林中雨滴》的欣赏,除了看、听、闻、想等多感官介入,还可以选择“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觉杨柳风。”的诗句来对比同步欣赏,就类似于橡树.傍晚与林中雨滴的对比欣赏。

(2)可以开设中国画与西洋画同类题材画的对比欣赏。如:莫奈的《睡莲》与朱耷(山人)的《荷花小鸟》一同赏析,感受纯粹写意与写生印象、水墨情趣与色彩美感对比中的中西艺术异曲同工之妙,有助于拓宽儿童人物画题材的眼界。

美术欣赏追随幼儿关注的热点,融入幼儿的生活情景,也成为他们生活环境的重要一部分。幼儿从小就接触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儿童发展的起点不但高了,眼界开阔了,对美的知觉和选择也更敏感了,同时也有益于发展幼儿的性情、情感、创造、审美、自信和语言。

我们提倡: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幼儿园应更好地开展美术欣赏教学!

参考文献:

体育欣赏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新形势;小学生;音乐欣赏;培养能力

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从人类诞生起,人类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音乐的欣赏,任何时代,无论哪一种风格流派的音乐家都是以人们对音乐的欣赏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和演奏的。未对小学教育进行改革前,较为落后的地区根本就没有音乐课。新形势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音乐欣赏课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新形势下小学音乐欣赏课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学教育教学技术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教学设备也变得先进起来。欣赏音乐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在享受美妙音乐的同时,音乐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小学的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它对培养学生终身欣赏音乐能力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但是,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现状却并不是很乐观。目前,小学生对音乐欣赏课并没有很高的热情,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激起小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二、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育的必要性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创作者由于情感的激发而创作出来音乐作品,而听众通过音乐欣赏能够体验出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进而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小学生还不懂得从更深层次去了解音乐,无法参与到音乐本身,而在小学阶段进行音乐欣赏教育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观和欣赏能力。小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他们的爱好兴趣还没建立起来,对艺术和美的参与度还不够。小学的音乐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到对美好事物的体验和欣赏中,他们的想象力能够使他们体验到成人无法感受到的音乐美,有助于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选择合适的音乐欣赏教材。儿童的年龄较小,他们更容易接受生动的、有寓意的简单音乐作品,因此,教师要选择一些贴近小学生生活经验、容易学会音乐作品的教材。上课时有选择性地放一些音乐。让学生描述他们听到这些音乐时脑海里出现的画面,鼓励他们去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发言后教师要进行表扬,不要去刻意强调作品作者本身的情感,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他们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独特的优势。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减少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这时多媒体就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和理解音乐。运用多媒体剪辑一些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视频文件,如,《喜洋洋和灰太狼》《熊出没》等动画片。将这些动画片的主题曲剪辑下来在课堂上播放,学生很容易就被吸引了,更加激发了他们对音乐欣赏的热情;把音乐编成游戏。根据小学生喜欢做游戏这个特点,老师可以把教材中的音乐作品编成游戏,让小学生边做游戏边学音乐。比如,在进行游戏前,先让学生完整地听一遍,再让学生参与到游戏环节,并配上背景音乐。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更容易理解音乐的内涵,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用图片为学生创设出音乐场景。在播放音乐的同时,用变换的图片来代表音乐中情感的转折。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选择图片,如,在欣赏《玩具进行曲》时可以用一些玩具兵可爱、顽皮的图片来描绘这首音乐;定期举行座谈活动。请学生介绍一些课外听过较为喜欢的音乐,并向大家解释喜欢这些音乐的原因。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课外进行音乐欣赏的意识。

在新形势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行音乐学习。本文主要从新形势下小学音乐欣赏课现状、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凯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能力教学探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