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科学论文范例6篇

领导科学论文

领导科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 领导科学 学科视野 想象力

【作者简介】 聂世军,领导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编审,全国领导科学优秀中青年专家。

【中图分类号】 C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11-0027-04

领导科学自从20世纪80年代奠基以来,经过广大理论工作者的艰辛探索和各级领导干部创新实践的有力推动,在学科上发展很快,在实践上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指导作用,对提高干部的素质,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管理和创新能力,乃至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竞争力,都功不可没。面对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转型进一步提速,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速的形势,领导科学研究应该增强问题意识和使命意识,充分激发领导科学学科的想象力,丰富理论内涵,提炼领导智慧,提供决策参考,为提高领导效能、化危为机不断创造有价值的理论成果。

一、领导科学亟应拓宽研究视野

首先,要深入地洞察时代背景,努力引领时展潮流。领导科学既有历史和逻辑的连续性,又有鲜明的时代性。在当今时代,研究领导科学,必须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地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发展规律,深入地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不断增强领导者依法行使领导权、决策权和管理权的意识,大力倡导领导理念创新,大力传播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合作共赢等现代领导观念,大力推动领导体制机制的变革,大力促进领导实践的探索和突破。把领导科学的知识、理论、智慧、韬略与领导者的现实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紧密结合起来,既从领导实践中充分汲取丰富的理论营养,又充分发挥领导科学理论自身的创造性和超越性,不断完善领导科学理论的专业性、系统性和前瞻性,为领导实践的顺利进行和各行各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指导和有力的智力支持。

其次,必须强化世界眼光,能够站在国际学术前沿。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蝴蝶效应”在领导实践中的影响日趋明显。作为指导领导实践的专门性理论,领导科学不能闭目塞听、坐井观天,以学问之昏昏而欲使领导者之昭昭。要适应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充分利用世界范围内社会交往扩大、思想交流深入、学术文化传播广泛带来的便利,全方位地了解世界不同地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和地区的领导概貌、领导体制机制、领导经验和领导教训,搜集、翻译、整理、研究他们有关领导科学的相关理论,广闻博纳,丰富理论标本,增加实践参照,探寻领导规律,增强领导科学理论最大范围和最大限度的科学性。要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领导科学理论工作者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开阔理论视野,增强切身感受,传播独具魅力的中国领导科学思想,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升华、在交流中超越,从而保障领导科学理论研究的前沿性。

再次,全面融会各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理论内涵。领导科学理论诞生于领导实践的迫切需要,但它的繁荣和发展依赖于其它社会科学理论乃至自然科学理论的滋养。领导科学不同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和史学,但作为一个最为稚嫩的学科,必须要从其他学科中获取知识范畴、理论模式、逻辑分析方式等素材,避免知识的贫乏、理论模式的单一和理论拓展方式的朴拙。要注意从哲学的宏大与深邃中借鉴思辨性,从政治学的博弈思维中借鉴策略性,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和供求关系的分析框架中借鉴效用性,从社会学的人本性中借鉴亲和性,从法学的规范性思维中借鉴权威性,从史学的客观性中借鉴规律性,从而融会百家,自成一体。要重视引入新的理论元素和新的理论视角丰富领导科学理论,分析和探究领导实践。要扩大和整合领导科学理论的研究队伍,既提倡领导科学理论研究工作者广泛地学习其他社会科学理论,打牢理论根基,又注意吸引其他学科的理论工作者研究领导科学,极大地丰富领导科学的理论内涵。

最后,进一步扎深文化根脉,不断增强领导科学理论的适用性。我国是一个领导文化丰富博大而又薪火相传的古老国度,传统的重视德治、礼治和人治的领导文化,既有历史的局限性甚至落后性,也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生的重要思想价值。研究领导科学既要向前看、向外看,也要向后看。“民主、法治、和谐”、“自由、平等、人权”、“天理、国法、人情”,等等,这些古今中外既各不相同、相互冲突又彼此难以分开、内在交融的领导文化观念,都是领导科学研究无法回避的话题。因此,领导科学研究应立足于文化本源,既研究领导规律、领导体制机制、领导和管理的制度规范等显规则,也要重视研究人情、习俗、行规甚至陋规等潜规则,在体现领导科学时代性、世界性的总体趋势下,也体现我国领导科学的本土性乃至乡土性,增强领导科学的现实阐释力和适应性。

二、领导科学要进一步推进广泛深入的跨学科交叉研究

领导科学的诞生和发展,既是领导实践科学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其他门类社会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共同孕育、哺育的结果。可以说,领导科学一诞生,就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科学的发展要保持强劲持久的活力,必须立足于领导实践的现实需要,更加深入广泛地推进领导科学的交叉研究。

一方面,领导科学的交叉研究源于社会转型和领导实践转变的需要。随着领导活动对理论的需求也日趋多元,领导实践的复杂程度空前提高,原有的领导科学的理论框架显得难以适应。领导活动的高度复合化、复杂化,迫切要求领导科学理论必须通过深入广泛的交叉研究更新领导理念、重构领导理论框架、丰富领导理论内涵、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方法。

另一方面,领导科学的交叉研究源于人文社会学科的繁荣和领导科学理论深化的需要。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政治文明的进步和学术环境的改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心理学、历史学、党史党建、国际政治和其他人文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领导科学理论的拓展和提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另外,从领导科学理论的研究现状来看,理论固化的问题比较严重。许多理论和方法都是在专制型和管制型领导模式的基础上构建的,领导活动的思维还带有比较典型的人治色彩,与当前的市场经济、法治社会、有限政府、民主化发展潮流、全球化趋势等不大适应。领导行为是一种统驭,领导科学也应该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及时地吸纳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精华,力求成为“众学之学”。相对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繁荣,领导科学唯有通过广泛深入的交叉研究,融会贯通,才能实现体系的转型,内容的更新,以前沿性的理论实现对领导实践前沿的有效有力指导。

广泛深入地推进领导科学理论交叉研究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领导科学理论研究者要增强反思意识和开放意识,实现理论研究的交叉。要破除理论上的自负、自闭意识,解决知识和理论的恐慌。领导科学理论研究者要辩证认识学科的专业性,既要学有专攻、苦心孤诣,又要自觉打破学科界限,填补不同学科之间知识和理论的鸿沟,广泛涉猎,广集博采,力求做到专而博,尽量消除或减少自身知识和理论的盲区,不断地从其他学科获取知识、获取理论工具、获取灵感、获取创意、获取新的研究视角和维度,使专业研究能够做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

其次,领导科学理论研究要特别注意应用和借助信息技术和新的研究手段,实现研究方法的交叉。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先进性,决定了研究成果的先进性;落后的研究条件和研究思维,会极大地制约领导科学研究的进展。因此,领导科学理论研究除了以传统的方式广泛地搜集占有图书报刊资料外,还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上书库、数字图书馆等形式获取研究资料。除了常规的理论演绎研究方法外,还应采用实验、实地研究、社会统计、评估研究、资料分析等社会研究方法,增强领导科学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再次,要吸引更多的人文社科理论工作者进入领导科学理论研究领域,实现研究主体的交叉。唯有更多的从事非领导科学理论研究的研究者来研究领导科学,领导科学理论才能避免近亲繁殖、认识能力退化问题,最大限度地拓展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层次,增强对策和方法的有效性。从现实性来看,领导科学的专业研究者对其它学科知识和理论的造诣是有很大局限的,而其它学科的专家来研究领导科学,就具备了一种领导科学专业理论研究者所不具有的学科优势,更容易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在某一方面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当一大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史学乃至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来从事领导科学研究时,领导科学理论的繁荣将会更有活力。

三、领导科学研究的三个维度

如果从反思和建设的角度来看,领导科学的理论体系还显得很单薄,内容也不够丰富。因此,深化和丰富领导科学理论,必须在研究取向上运用发散思维,保持立体的学科结构,形成多元的领导科学理论形态。总之,起码要坚持以下三个研究维度。

文本维度――逻辑形态或理想形态的领导科学。毋庸讳言,领导科学理论是一种价值性理论,政治导向鲜明,功利性强,具有先入为主的价值基础。它的科学性是建立在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理论假设之上,既有一定的客观性、实证性,又有浓厚的逻辑推导性和道德应然性。不仅我国古代儒家的领导思想、法家的领导思想、道家的领导思想以及杂王霸道并用的领导思想,而且我们今天占主体地位的领导科学,基本都属于此种文本性的领导科学范畴。文本性领导科学的鲜明特征在于,它以某种或某几种理论经典为蓝本和思想内核,从理论经典的价值意蕴中演绎、归纳、提炼、转化为进行领导的基本原则、领导终极目标、领导思维模式、领导谋略特征等,一般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比较强的逻辑性。文本性领导科学阐释的大都是显规则,一般都同主流的政治文化相表里,指导、约束、教化的色彩浓厚,但对于社会多元文化的接受和反应则通常持排斥的态度,因而也表现出理论的偏颇性,对领导现实和现象的概括存在盲区甚至误区。文本性领导科学容易以价值倾向和道德要求抑制学术的探索,只注重对政治需要的阐释,不重视对领导实践的实证性探析,容易弱化理论的科学性、创造性和超越性,不利于不同学派的产生和争鸣,并且由于凌驾于领导实践和社会实践之上,很容易脱离实践、滞后于实践甚至误导实践。因此,我们既要坚持文本领导科学是领导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形式,也要避免将其作为领导科学理论研究的唯一形式。

事实维度――经验形态或世俗形态的领导科学。领导科学是一种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某种程度上也可视为一种工艺学和技术学,其科学性既来自于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和宏观思维方法的科学性,也来自于领导者个人和群体经验与心得的升华,以及与社会的互动和对人情世态的深刻体察。由于领导群体有史以来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特殊性乃至封闭性,加上我国长期以来政治过程和领导过程的高度不透明性,从事领导工作的人由于政治敏感性的顾虑和政治垄断性利益的考量,往往有意无意地放弃或忽视了对领导实践的研究和概括,或者只作某种失真的理论抽象,而从事领导科学理论研究的人则由于缺乏深入领导实际过程的条件和机会,对领导经验和体会的研究往往处于一种雾中观花的状态,导致出现了从事领导工作的很少研究领导科学,从事领导科学研究的很少真正了解真实的领导工作这种悖论,实际的领导情形基本上处于一种只意会不言传的隐晦状态,并且与文本领导科学的基本规则即显规则存在很大的距离。客观地观察和分析,在实际的领导过程中,一些五法八门、行行的潜规则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可否认,这些经验和心得也属于领导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码是领导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些非文本的领导科学,往往具有非政治的语言表达方式、非系统的理论表达形态、非法律和道德的行为评价标准,通常能做的不能说、能说的不能做,台面上一个样、台面下又一个样。对于这些非文本的领导规则,我们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和影响,而要把它纳入规范的领导科学研究的视野,探其究竟,明其本源,正其是非,提升经验性领导科学的理论性,增强领导科学的现实阐释力和适应性。

原恶维度――庸俗形态或厚黑学形态的领导科学。反观现在的领导科学研究,存在一种教化重于理性研究的趋向,在倡导和强化领导行为中崇高道德价值导向的同时,有意回避和掩盖了对于领导者、领导行为和领导现象中恶的问题的冷峻的解释和探究,使领导科学理论显得道德上虚高、内容上虚空。从现实中领导干部的理论需求上看,《厚黑学》类为官经、办公室兵法类的网络文章和各种良莠不齐、不胜枚举的官场类小说持续热销,备受热捧,不少干部包括不少领导干部都热衷于这些格调不高甚至极度低劣的书籍中学习、研究“领导科学”。对此,领导科学研究者不能简单地予以政治贬斥和道德批判,而要反思理论研究的偏失,破除、探索盲区、走出误区,敢于正视恶、研究恶,通过研究恶而弘扬善、彰显善;敢于把《厚黑学》等思想糟粕纳入研究范围,善于从糟粕中发现事实、深化思考、丰富思维、增强理性,从而更加有利于丰富领导科学理论的精华。

四、领导科学应增加“技术含量”

学界一般认为,领导科学是关于领导实践基本规律的理论,比较注重范畴、逻辑、规则、价值、领导艺术等方面研究,这无疑是非常必要的,是构建领导科学理论体系的奠基性工作。但是,在强调规律性和逻辑性的同时,领导科学内容的知识性和技术性却没有得到同步的重视和增强,在现实中显示出理论的贫乏和无力。领导科学作为一种引领时展潮流、把握时展局面的理论,面对领导实践日渐信息化、专业化、社会化、风险化的趋势,如果仅仅有理论而没有技术,仅仅有智慧而没有智能,仅仅有经验而没有新知,只是一般性地要求领导者要高瞻远瞩、当机立断、运筹帷幄、率先垂范、集思广益、知人善任等,无异于仍然拿“中国功夫”对抗现代高科技武器一样无知和可笑,等同于痴人说梦。

领导科学替代不了其他任何具体的学科,更不可能成为一种技术性学科,但是,作为一门主要由领导者学习、研究、掌握的学科,面对目前和未来领导实践越来越专业化和技术化的趋势,不断增加“技术含量”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现实课题。主要思路是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是以史为鉴与面向未来的关系。对于领导科学研究来说,以史为鉴固然重要和必需,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很容易陷入“高尔夫球落点定律”的怪圈,老方法解决不了新问题。正如北宋司马光等倾尽心力编撰了《资治通鉴》,古今的评价都很高,但此后的历代统治者真正能从中得到有益借鉴的很少,依然没有摆脱旧的体制、文化所造成的腐化、堕落、衰败的命运。因此,面对开放的世界、急剧转型的社会,领导科学要特别注重推陈出新,不断丰富新知识、不断探索新理论、不断提供“新武器”,在破解现实领导难题上发挥更加有力、有效的作用。

二是强调领导者加强内在心性修养与重视完善他律机制建设的关系。传统的领导科学在提高领导者素养、规范领导者行为方面,仍然沿袭儒家内省、慎独,道家超我和释家无我的修炼方式,强调修身养性、万物皆备于我的自律,忽略和拙于进行外在的制度和他律机制建设,陷入人治的研究思维中徘徊不前,往往老调重弹、空唱高调,而对于领导者作风、行为方面的严重问题提不出建设性的意见。因此,现实的领导科学研究要突出工具性、技术性,重视在制度、体制、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和进展。

领导科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 中国领导科学 理论特色 实践特色 时代特色

【作者简介】 李锡炎,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领导科学研究会会长、四川省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教授。

【中图分类号】 D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03-0004-03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领导科学从一个不为人知或知之甚少的新兴学科,发展成为广为人知的学科。一门独立的科学已经建立起来,不论是在大学的讲堂,还是在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的讲堂,领导科学已成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领导科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其基本原因就在于它是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领导实践相结合,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领导思想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发展,又对国外领导理论进行了消化性的吸收提升,形成了中国领导科学的三大特色,即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中国化,是中国领导科学的理论特色

中国领导科学作为一门学科,虽然是伴随改革开放而兴起的。但是,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却是与马克思主义同时产生的,它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也是与马克思主义同步并进的。

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是一个与时俱进而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和理论体系,处于不同的时代条件,有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和不同的特点。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体现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领导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中国化的历史逻辑。

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领导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领导现象,提出了关于领导定位和领导职能的领导原理。马克思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指挥和协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贯穿人类社会运动的全过程。由人们社会实践需要而产生的指挥和协调的职能,是领导活动的基本形式。恩格斯在《论权威》中指出: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在任何社会都是必需的,只是形式和性质不同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对领导活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权威性作了十分精辟的论述,明确地提出了关于领导定位、领导职能的基本原理,为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奠定了基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和创新过程,也是一个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我国的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也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诞生了领导思想、邓小平领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领导理论观点。具体如下:

(一)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领导宗旨,把群众路线作为领导活动的根本工作路线,把领导过程与领导目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高度统一起来。这是贯穿在中国领导理论和领导实践中的一条红线。

(二)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领导程序,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

(三)始终坚持正确履行领导职责。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即制定决策和执行决策,就成了贯穿领导过程始终的基本活动,是领导者的首要职责。

(四)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决策原则,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领导制度,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集体智慧。

(五)始终坚持把思想领导放在首位。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为了使思想领导更加有效,应实现教育引导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身教与言教相结合,原则的坚定性与方法的灵活性相结合。

(六)始终高度重视领导作风的整顿和改进,倡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领导作风。

(七)始终坚持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领导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领导实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

(八)始终坚持提高自身素质,端正领导者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领导干部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要两点论,不要一点论。对任何事物,都要坚持“一分为二”。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发展、转化的观点。要重视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从事物的区别和特点中,具体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述这些领导思想的基本要点,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基本原则,又与民族智慧、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水融、血脉相连,是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呈现出中国领导科学的理论本质和民族特色。

二、坚持理论源于实践、指导实践、服务实践,是中国领导科学的实践特色

实践出真知,伟大的实践必然出伟大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党,领导中国革命、改革、建设九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走出了一条中国自己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领导理论。这种理论,首先表现为实践形态。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没有现成蓝本可以照抄照搬的,也就是说它没有蓝图可供参照。用的话讲是,“草鞋没样,边打边像”。用邓小平的话讲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部实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内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理论?就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领导科学本身是实践的科学,来源于领导实践又回到实践中指导新的实践。这种实践特色,既是中国领导科学的显著特点,也是中国领导科学充满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不仅是中国领导科学的指导思想,而且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领导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十个方面:

(一)提出“领导就是服务”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重要命题,对马克思主义领导观进行了新概括。

(二)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确立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领导思想的根本原则。

(三)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实行改革开放、倡导自主创新,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从思想理论上解决了实现科学领导的首要问题。

(四)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形成一个团结的有威信的有活力的领导集体,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领导活动的主体。

(五)改革领导制度,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实施依法治国的领导方略。

(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领导能力和领导素质,确定了领导科学与科学领导的主题。

(七)推进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明确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是领导的主要职能。

(八)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提高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协调性,增强领导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九)坚持正确的领导政绩观、价值观和事业观,重点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做好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十)提高领导决策力和制度执行力,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

上述领导思想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概括,把实践经验系统化体系化科学化,使实践经验升华为科学理论并使理论不断发展创新,充分体现了中国领导科学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随实践而发展的实践特色。

三、坚持镕古铸今、汇通中外、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中国领导科学的时代特色

领导科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来研究,在中国比西方要晚一些。据一些专家考证,西方领导科学,是在20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从管理科学中逐步分离出来的,至今大致经历了特质理论、行为理论、权变理论和新领导力理论的发展。中国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才正式提出领导科学的研究,而且是从引进消化国外的管理科学起步的。但是,领导科学的研究,一开始就站在超越西方领导理论的起点上,一开始就跳出了西方领导理论仅着眼于企业的视野,而是从客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层面,研究党的领导、政府的领导、企事业单位领导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并很快引起了社会的普遍重视,不少领导干部由于工作实践的迫切需要,也积极投入领导科学研究。而且,领导科学研究的成果直接进入了讲坛和课堂。研究的基础与空间要比西方雄厚得多、宽阔得多。特别是,从核心价值来说,西方领导活动,由于领导与被领导处于利益分离或利益对立地位,领导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利益交换。西方领导学实质上是研究这种利益交换的技巧。而在中国,由于政治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领导与被领导的根本利益目标是一致的。领导任务在于通过领导活动和领导者的自身表现,使群众认同领导目标的内涵和实现这个目标的意义,调动和协调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良性互动和同心协力的生动活泼的局面。这是中国领导科学研究和领导活动的制度优势和有利条件。

中国领导科学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既立足当代中国领导工作的实践,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治国方略;既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国外关于领导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探求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规律,从而使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一开始就有一个新的面貌,一种新的气势,一种学者与领导干部形成共同体的新的研究体制和机制,不断推进中国领导科学的发展创新。

领导科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晚聚习;学科定位;领导力;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133 — 03

学科定位就是把某个学科放到一定的背景与构架中,考察它在这个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并揭示该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学科建设的意义和方向。所谓晚聚习,就是晚聚习就是利用部分晚上自习时间,组织学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团队性学习和实训的模式。晚聚习作为广西区委党校创设的拓展学员领导力的新平台,随着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及对其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寻求学科支撑的问题便成为思考晚聚习未来发展的必然。一般来说,研究对象和范围、方法论、研究群体及相关学科间的界限(包括基本理论和范畴)是对一门学科进行定位时所应考虑的因素。我们认为,晚聚习具有领导科学的学科属性。文章主要从晚聚习的研究对象、基本概念与主要内容、起始范畴与中心范畴、主要范畴四个方面作初步述证。

一、晚聚习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属于领导科学的学科范围

学科如何确定?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学科是“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也就是说,学科的定位取决于学科的性质,学科具有什么性质,人们就称它什么学科。学科的性质是由学科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一门学科往往同时具备多种属性,只有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本质属性,才能决定学科的性质。学科的本质属性又是由研究对象决定的。“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选集》第1卷,第309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构成领导科学学科范式的基本要素,首先就在于其有自己特殊的、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研究对象。

晚聚习究竟属于什么学科?这就需要分析考察晚聚习的研究对象。晚聚习就是利用部分晚上自习时间,通过开设求是社区、大家讲坛、才艺晒台、热点访谈、欣赏时分和心湖沙龙六个专题,组织学员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团队学习、领导能力实训活动,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和空间,为学员提供充分交流、分享学习成果的机会和领导力实训平台,有针对性地提高学员的素质与能力。换言之,晚聚习的研究对象是学员领导力的形成规律和利用晚自习时间拓展学员领导力的教育培训规律,这与领导科学中关于“领导者素质与修养”的研究是相勾连的。

让学员在轻松活泼(或偶尔带竞争性)的多种团队学习中提高领导力,是晚聚习拓展学员领导力的规律。领导力拓展是多方面知识学习和知识运用能力训练的综合结果。晚聚习紧紧抓住了利用晚上时间拓展学员领导力的规律,开展拓展领导力的教育培训。一是晚聚习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晚聚习和白天课堂专题学习存在明显的区别。白天8小时内学员主要进行的是专题学习,旨在增加学员在某一方面的知识或理论视野,或了解别人的经验做法,对提升学员的领导也当然也有着重要作用。独立性、紧张性、系统性是白天课堂学习的特点。学员经过白天紧张学习,往往感觉身心疲惫。晚聚习则与此相反,即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和有针对性的内容,让学员在享受中进行团队学习,或增加知识,或拓展视野,或分享经验,或体验感悟,在自觉欢愉的环境中提高综合素质,拓展领导力。二是晚聚习有针对性地创设了学习实训内容。如在求是社区,大家针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自由交流做法,分享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利用理论或学习借鉴别人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大家讲坛和欣赏时分,学员根本没有压力,在极度放松的心态下聆听大师文化讲座,或欣赏高雅的文艺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化综合素质和艺术鉴赏能力;在心湖沙龙,更是学员乘兴而来,选桌落座,择邻开腔,打开心扉,随意交谈,让心与心相互沟通,让隔膜在交流中消除,让感情在互动中深化,以此消除白天学习紧张情绪,也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等等。不可否认,在晚聚习的形式中,也存在部分竞争性的内容,如主题辩论和即席演讲。这是充分考虑压力、竞争等挑战性因素,在操作中引入竞争机制,以激发学员的内在潜能,增强体验感悟,更加有效地促进领导力的提升。因此,晚聚习研究的是在课堂专题学习之外,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晚上时间创设教育培训内容与方式并加以实施操作,进一步拓展学员的领导力,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

二、晚聚习具有属于领导科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领导力是领导科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主要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领导科学正式确立算起,领导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已有近30年的历史。其发展过程中,在对研究对象的研究和研究范围的拓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概念范畴。汇总领导科学的研究论著发现,领导、领导要素、领导作用、领导内容、领导历史、领导理论、领导哲学、领导文化、领导伦理、领导思维、领导心理、领导行为、领导环境、领导本质、领导规律、领导范畴、领导原则、领导职能、领导权力、领导体制、领导素质、领导作风、领导活动、领导战略、领导调研、领导信息、领导预测、领导决策、领导用人、领导指挥、领导监督、领导手段、领导方法、领导艺术、领导效益、领导教育、领导评价等已经成为领导科学的基本范畴。领导力、执行力、影响力、领袖、女性与领导等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也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领导力也是晚聚习的基本概念范畴。晚聚习的最终目的是拓展学员的领导力。我们所强调的领导力,虽然不能囊括一切领导能力,但也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综合性概念。晚聚习的领导力范畴主要包括学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能力、应对媒体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应对压力能力、自我激发能力等等。并且通过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来达到拓展能力的目的。如求是社区旨在促进学员运用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员围绕共同关心的现实课题,跨班级自行组织成研讨小组,应用行动学习的方法,每两周开展一次研讨交流,在“提出问题——个人学习研究——互动研讨——形成解决问题方案——实施方案”的往复循序中达到提高学员能力的目的。才艺晒台包括开展即席演讲和主题辩论比赛,旨在发挥压力和竞争对领导力拓展的激发作用,锻炼和提升学员的表达沟通能力和思维决断能力。每学期,根据学员常遇到的情境和广西发展的战略重点命题,举办即席演讲的班级实训和比赛、以及班为单位的主题辩论赛。让学员在收集、分析、选择和运用资料中提高思维决断力,在辩论对垒中提高现场把控力等等。同时,我们还根据学员的特点,设置了评选最佳学识奖、最佳辨析奖、最佳机敏奖、最佳沟通奖、最佳诘问奖、最佳回应奖、最佳幽默奖、最佳风度奖、最识合作奖等个人奖项,引导学员努力方向或发挥优势,增加自信。热点访谈即“专题访谈”,通过模仿电视台访谈,让学员在担任嘉宾或主持人中获得实训锻炼,提高学员应对和引导现代传媒的技巧和能力。欣赏时分即艺术素质培养,通过品评影视名剧,或欣赏影视作品和书画艺术,提高学员的艺术鉴赏力。心湖沙龙通过组织高端交流会、“演讲训练营”、“礼仪服饰秀”、无主题漫谈等活动,消除压力,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概言之,晚聚习的一系列专题,均围绕拓展“领导力”这一中心来创设与实施,为领导力服务。

三、晚聚习具有领导科学的起点范畴和中心范畴

领导的影响力是领导科学的起点范畴和中心范畴。所谓始点范畴是指一门科学建立概念体系和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始点范畴主要是侧重学科体系来讲的, 尽管同一科学由于表述方式的不同, 会出现不同的始点范畴, 但无论怎样也不能离开了科学体系和研究方法来确定始点范畴。始点范畴一般来说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它反映对象的最一般本质规定。第二,它既是一种科学抽象,又是一种实体。第三,它包含着对象中的一切矛盾的“胚芽”。因此, 始点范畴还与历史的最初的东西相符合。要确立始点范畴,必须对对象的发展历史进行概括的研究。根此,领导的榜样行为或榜样性影响力, 是领导科学即一般领导学的始点范畴。这是因为:第一,“榜样”是原始领导的基本形式和基本特点。第二,由于领导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或利益, 而基本手段又是率领和引导,因此,“服务”和“影响力”就必然要成为领导活动的基本属性。这也正是领导的榜样力量的源泉及其作用的结果。第三,“榜样”作为领导科学的始点范畴,是一种对领导的极度的、而又适度的抽象,即反映了领导的最本质的规定及历史和现实的领导的实践。

中心范畴就是指一门学科所要研究和论述的主线或核心问题, 它必须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始终,并既能体现对象的最根本的属性又能体现对象的基本矛盾。领导科学的中心范畴就是领导影响力。领导影响力, 是领导主体与领导客体的交往中影响和改变被领导者心理和行为的能力。从广义上讲, 领导影响力包括非权力影响力和权力性影响力两个方面的内容, 但从根本上讲领导影响力是一种非性影响力。它是崇高道德、坚定信念、科学理论的集中反映。从内容上看, 它是由榜样性影响力、召唤性影响力、信念性影响力构成的有机整体。榜样性影响力是原始领导的基本特征。领导的实现过程就是发挥领导影响力功能,对被领导者产生感染力、吸引力、率众力、辐射力、凝聚力, 团结和系念被领导者实现目标的过程。

晚聚习拓展学员领导力的落脚点在于提高其领导影响力以达到拓展领导力的目的,具有领导科学的起点和中心范畴的属性。从本质上说,领导力是领导者影响人们为特定目标和任务而行动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对他人的影响力。支撑领导力的要素很多,但其核心有二:品格和智慧。因此我们说提升领导力,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领导者的品格提升和智慧增长。晚聚习按照领导力自身具有的“道、学、技”三层次结构,紧扣扩大学员的影响力这个主题,创设和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活动来拓展学员的领导力。第一,创设爱国主义主题活动提升学员的政治品格。政治品格就是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品行、道德和作风等基本政治素质的综合体现。党校姓党,党校学员必须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高尚的政治品格。政治信仰和政治品格的形成和强化都需要学习、体验和砥砺。在晚聚习教学模块,我们在每个学期之初开设了“升国旗·国旗教育报告·拉唱爱国主义歌曲”组合活动,以爱国激情教育为基调,让学员在展现党和国家的庄严使命、激发奋发向上的为民精神过程中,强烈地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执政必须的政治素养。第二,创设大家讲坛和欣赏时分提升学员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领导干部的软实力,是领导干部影响力的基础。在大家讲坛专题,我们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等人文知识,让学员在人文氛围的滋养熏陶下形成相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道德境界、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华等精神因素,提高其对工作团队和追随者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在欣赏时分专题,邀请影视、歌舞、音乐、书画和摄影等艺术家与学员一道评品其作品,或播放影视大作、演出歌舞名剧、举办音乐晚会,提升学员的艺术欣赏能力,并让学员在高雅的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修养品位的超越,为其影响力的提升增添法码。第三,创设多种方式增长学员的创新智慧。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智慧是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创新智慧表现为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原理和科学知识创造性地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表现为辩证、系统的思维方式;表现为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锐利眼光;表现为善于沟通交流,并在沟通交流中捕获和催化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的能力。晚聚习教学,着眼于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具体问题,设置“求是社区”,让来自不同单位的学员跨班级组成学习社区和研讨小组,一起分享学习成果和工作经验,一起分析研究在工作中共同面临或共同关心的具体问题,在交流、分享和寻求解难之策的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实现个人智慧倍增;着眼于培养学员辩证、系统、快速的思维,广阔而敏锐的眼光,在“才艺晒台”中开展主题辩论,让学员在广泛检索和吸收科学理论、知识,在班内进行深入交流研讨的基础上,对领导素质提升或领导工作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辩论,提高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创新智慧的有效增长。概言之,晚聚习教学充分考虑如何提高学员领导影响力的内容与方式方法,并加以培训,使学员全面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从而使自己具备了领导科学的始点范畴和中心范畴。

四、晚聚习具有领导科学的主体范畴

领导或领导者是领导科学的主体范畴。主体范畴是整个学科体系诸概念的逻辑支柱, 是本学科最本质的范畴。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主体范畴。领导科学的主体范畴就是“领导”,它反映了领导的本质和规定性,即含有服务、影响、协调、率领、引导、说服等体现领导实践的横向本质联系和纵向本质联系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或科学抽象的特性。在领导范畴的诸本质规定中, 服务和影响是基本的, 两者的统一构成了领导范畴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进言之,领导就是率领、引导他人(或集体) 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领导(者)主体就是指为了实现特定联合体的共同目标, 而率领、引导和组织整个联合体前进的集体或个人。领导者必须具备服务和影响力两种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或特征,即需要凭借“思想威信”即先进的思想、正义的事业和正确的目标去影响人、感化人来实现目标。

晚聚习的培训宗旨充分体现了领导主体范畴的特征和要求。一方面,通过晚聚习教学帮助学员树立责任与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宗旨,也是在党校教育培训中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晚聚习活动中除了在“升国旗·国旗教育报告·拉唱爱国主义歌曲”组合活动中引导学员提高责任和担当意识外,还在各具体的专题教学中引导培养他们的服务和担当意识。“才艺晒台”开展的主题辩论赛和即席演讲比赛,是学员“惧怕”的活动,许多学员开始都怕上场,怕代表班级参加比赛。因为这是晚聚习中最能体现剧烈竞争压力和挑战自我的活动。危难时刻体现英雄本色。这个时候,需要从大局、从个人的不同角度来对学员进行教育动员,让部分学员能够承担起责任。并通过这些学员的积极而艰苦的备战,引导更多的学员参加,如协助查找资料、做好其他后勤工作等等。在这些活动结束时,我们的总结中增加了对勇于担当的学员的表扬和激励,以此来教育更多的学员形成或强化服务意识。另外,我们还利用任命“求是社区”区长、秘书长和小组长的机会推行服务与担当意识教育。通过有意识的教育引导,在学员中形成了我为人人,我为集体服务的意识,为增强党性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提高影响力是拓展领导力的永恒主题。关于晚聚习对扩大学员影响力的功能,上面已经作了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晚聚习有其理念、研究对象、相关范畴、基本规律和实施内容与方式方法。实践证明,晚聚习教学模块能有效地拓展了学员学习的时间、空间、内容和方式,增强学员的领导素质和执政能力,是一个需要从学科视野不断建设的新生事物。我们寻找其学科支撑,自然还有许多内容需要深入研究。在此,笔者试图抛砖引玉,不但企图求教于各位同仁,还期望能引起同行们更大的关注和更深入的探究,以此推动晚聚习学科研究的兴起。

〔参 考 文 献〕

〔1〕郑金洲,李冲锋.中国领导学:进展、问题与趋向〔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7,(09).

〔2〕陈祖耀.论领导科学的学科体系——兼析其它几种领导科学体系〔J〕.攀登,1998,(03).

〔3〕那仁敖其尔.试论领导科学的三人范畴〔J〕.领导科学,1990,(02).

领导科学论文范文4

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路径探析

观察与思考——我国公立高校的管理

高校党的领导工作科学化的若干思考

分析高校网络舆情服务领导科学决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造大学精神

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再认识

提高政府执行力重在责任建设

用科学发展观目标牵引现实的变革与创新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领导思维方式变革

关于科学领导观的文化意蕴——再谈领导文化

对加强军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强高校领导干部廉政建设刍议

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途径探索

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党校培训体系初探

略论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

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设计与课程设置探索

湖北中医药大学

必须切实加强领导人才队伍建设

科学谋划学校“十二五”事业的发展——关于编制武汉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思考

科学发展与高校人才队伍建设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大学治理价值取向的宏观思考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地方高等院校的建设发展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司法警官教育事业

切实履行管党责任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论科学发展观的思维特色与实践科学发展思维方式的转变

从容应对复杂局面扎实推进科学发展

推进党务公开提高干部选任工作透明度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建设学习型党委

对创新军队院校党建工作制度的思考

加强“六观”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构建体育教学育人新模式的思考

高校学生组织绩效考评初探

关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的若干思考——纪念邓小平8·18讲话发表三十周年

孔学哲理与领导观念

论转型社会领导者的创新

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和途径

优化地方高校治理结构的思考

党徽闪耀谱新篇——湖北民族学院工作纪实

推进高校“五好”领导班子建设的思考

新媒体时代高校宣传工作的创新

浅议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

对民办高校管理体制构建的几点认识

对县级业余体校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推进高校院级单位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学风建设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从学习者到消费者——市场化背景下大学生身份转变分析

美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特性及创新初探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探讨

当代青年思想教育应重视人文关怀

柔性领导组织文化管理行为机理研究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科学领导与领导科学

关于“‘泛领导’理论探析”的探析——谈谈领导科学理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政务微博发展与领导力提升

领导科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党校图书馆、领导决策、信息服务

党校图书馆是党校的图书情报资料中心,它既为党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教学参考咨询服务,又为当地的领导决策提供情报信息咨询服务,为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服务。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党校图书馆如何创造性地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切入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更好地为地方领导决策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是当前党校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党校图书馆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优势

决策是各级领导的重要职责,正确的领导决策,来源于对客观真实的、有价值的各种信息的分析处理。丰富的信息资源是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物质基础。党校图书馆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优势在于拥有历史、政治、经济等丰富的社科文献资源、拥有现代网络信息资源优势、有丰富的地方特色信息、内部刊物众多。

1.社科文献资源丰富

党校图书馆馆藏图书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其中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著作及研究资料的收藏尤为全面、系统、完整。同时,如中国国情国力、改革内参、理论动态等反映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等理论前沿的内部资料和反映当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最新科技动态的文献也是馆藏的重点。这些社科文献资料是广大领导干部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政策变化、党和国家路线方针的重要工具,可进一步充实决策者的头脑,依据科学理论分析研究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提高决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1]

2.拥有现代网络信息资源优势

网络信息具有资源丰富、时效性强、关联性好、开放性高、操作简单易于查询等特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领导干部对文献信息的全面性、新颖性、针对性、前瞻性等需求,网络数字资源已成为信息社会的核心资源,因特网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供大家检索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当代领导干部查询文献资料的首要途径。建设数字资源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和和重点工作内容。党校系统为了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和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精神,加强了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全国各地党校已基本建成三大文库:即中国共产党历史文库、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库、中国国情与地方志文库。据统计,目前全国党校已经建成专题数据库约250个。全国党校系统已建成并较有影响的数据库有:中央党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文献数据库”、“中国共产党基本文献库”、“邓小平理论研究文献数据库”、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 上海的“中国社科参考信息数据库”、 “河北的“非公有制经济专题数据库”、重庆的“党史多媒体数据库”、“执政能力教学案例库”等等。这些数据库建设,让广大领导干部可远程通过计算机网络或手机网络登录党校数字图书馆,获得更全面、更前沿的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比如中央党校的国务院发展研究报告专题数据库,为海内外投资决策者提供中国宏观经济和行业经济领域的政策导向及投资环境信息,使投资者及时了解并准确把握中国整体经济环境及其发展趋势,从而指导投资决策和投资行为。

3.内部刊物众多

党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占有、利用内部刊物。从中央到地方,党的机关有许多类型的内部刊物。如改革内参、理论动态以及各级党校校刊等内部刊物,内容主要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改革新举措以及国内国际新形势等。《改革内参》主要探讨市场改革、国企改革动态和发展方向,为领导决策提供快捷、全面、权威、实用的政治经济信息和政策信息参考。《理论动态》主要对当前改革发展实践中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反映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反映当前社会思想理论动态,为领导干部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同时,党校图书馆还有《党政干部论坛》、《领导科学》等刊物,也非常适合领导干部阅读,其中有介绍各个地方工作做法和实践经验的专题,对于领导决策有重大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4.特色信息丰富。

党校是干部培训、理论研究和宣传的前沿阵地,党校学员一般来自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岗位。整体素质高.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但学历高,有些甚至还是其所在领域的专家、学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也是党校图书馆无形的宝贵资源,是政府决策重要的智囊。这部分学员在党校学习期间总结形成的学习经验交流、心得体会、学术论文等,经过整理后将成为党校图书馆特色文献信息源,对党校教学科研和当地社会经济建设都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2]

二、党校图书馆为领导决策服务的措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应对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我们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而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是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必将面临种种新情况、新问题,有的问题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从而使政府决策的难度越来越大。各级领导民主科学的决策是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而民主科学的决策是建立在拥有准确、完善的信息基础上。因此,我们党校作为党政干部的培训机构,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理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更好地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情报信息服务。

1.充分挖掘图书馆的信息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咨询。

如何充分挖掘、利用图书馆的丰富资源,切实有效地做好党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信息咨询服务,是党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党校图书馆收藏有大量政治、经济、哲学、党建、法律、历史等多学科文献资料,丰富的图书馆藏是党校图书馆进行决策信息服务的物质条件。领导决策信息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全面真实等特点,图书馆应根据这些特点要求来筛选、搜集和加工编辑情报资料,以原始文献、专题文献、或者简报、文摘等形式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资料,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发出有重大参考价值的决策文献情报信息,让党校图书馆丰富的图书馆藏得到充分利用,并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注重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料,为地方领导决策服务。

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地方领导科学民主的决策。地方领导的正解决策建立在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情信息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同时,随着党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在培训中也加大了对省情、市情的宣传教育力度。因此,开发带有市情特色的地方文献资料,充分发挥党校图书馆特色文献信息的优势,是学校图书馆为党校教学科研服务、为地方领导提供决策信息服务的有效途径。党校图书馆可以设立市情资料室,由专人负责搜集整理市情资料,建立地情资料库。地方文献资料的主要来源渠道有:一是发动图书馆工作人员从现有馆藏中挑选;二是向市直部门征集。向县、区、市委各部委、市直各单位征集统计资料(统计年鉴);县(市)区志;本地区各部门有关市情的信息简报、本地方出版发行的报纸杂志等;三是向主体班学员征集市情资料。党校主体班学员大都是来自各部门的领导,本身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搜集市情资料的重要对象。通过他们可以搜集到当地政治经济发展变化以及文教、卫生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报告、经验总结、发展规划及改革开放的典型经验材料,为地方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图书馆对搜集到的地方文献资料要及时登记分类,进行筛选、整理和加工,通过校园网向读者地情信息,同时按不同内容和专题,综合整理成二、三次文献资料,从更深层次上为各部门及领导科学决策服务,使地方文献在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3]

3.开发专题数据库,为领导决策服务提供专项资料

专项资料对决策的制定、实施、反馈、调整都具有重要的参照作用。建立专题数据库是网络环境下党校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重要途径,是图书馆服务意识的根本转变,是党校图书馆为领导决策服务的重要方面。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向党校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副处级领导进修班等主体班学员发放信息服务征求意见表,了解专项资料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图书馆藏资料和查询网络信息,编辑整理专题资料,为领导提供专项信息服务。就目前的信息服务工作而言,党校图书馆应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当地市场经济发展变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新进程、区域性发展战略研究、社会难点热点问题分析研究,开发专题数据库,为领导决策服务提供专项资料。

4.加强联系与沟通,提高领导决策信息服务的针对性

沟通与联系,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善于沟通是提供良好服务的前提。党校图书馆信息工作人员应加强党政机关各级信息部门如办公室、政研室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多方面了解党政部门在工作实践中和理论探讨研究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根据决策部门的信息需求,主动积极搜集资料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编辑成资料文摘、综述及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料供决策机关参考,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图书馆信息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各级各地各部门的领导经常到党校参加轮训和培训的有利条件,通过在教室设置征求意见箱、发短讯、发邮件等方法征求领导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意见,主动积极与领导交流,及时了解他们所思所想,以便图书馆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采编,为领导提供更加方便迅速,更加权威管用的信息服务。

5.不断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信息服务质量的好坏与图书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密切相关。图书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在信息服务过程中就才能有效地评估信息、组织信息,辨别垃圾信息和精品信息。这要求管理人员掌握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能准确及时地判断和获取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在信息的采集、筛选、加工上增强针对性、时效性和客观性。因此,党校图书馆领导应加大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信息人才的力度。同时,图书馆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使自己具备多学科专业知识、熟练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获取、处理、分析和传递信息的技能。

总之,党校图书馆通过利用馆藏信息资源、开发地方文献、建立专题资料库、加强联系与沟通等途径,一定能够为领导决策提供针对性较强、切实管用的信息服务,同时也将进一步党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云党校图书馆如何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服务[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第9期

[2]杨永红党校图书馆为政府决策服务问题初探[J]《岭南学刊》2007年第3期

领导科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廉政文化建设;根本指针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10)02-0060-03

科学发展观是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而形成的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及要求的总的观点与根本看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我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廉政文化建设是关于培育与形成廉政文化所开展的各种活动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旨在帮助党员领导干部确立廉政意识,做到廉洁从政。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文就此作几点肤浅思考。

一、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着“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课题,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四年之后,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与此同时,随着我党对反腐倡廉建设规律的进一步深化与把握,在2005年颁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提出了“廉政文化”这一概念,并要求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目的与要求。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

二、科学发展观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根本指针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廉政文化建设是科学发展观在反腐倡廉方面的具体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是整体,廉政文化建设是部分,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贯穿廉政文化建设全过程的根本指针。

第一,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动力与理论支持。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把它写在了党的旗帜上,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成为我党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理所当然也是廉政文化建设的根本指针。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理论在实践中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实践需要的程度。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是由于:首先,只有这样,才有思想上的动力保证。我党提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有现实针对性的,是着眼于从源头上防腐的根本举措。从这个维度上讲,我党反腐倡廉建设的成效取决于廉政文化建设的成效,而廉政文化建设的成效又取决于人们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才能提高人们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才能明确文化反腐的巨大力量,从而减少与排除思想上的障碍。只有全社会都提高了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认识,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文化反腐的巨大能量才能充分释放出来,这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动力保证。其次,只有这样,才有全过程的理论支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离不开正面的宣传教育,离不开系统的理论学习。可以说,思想武装问题是廉政文化建设中第一位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是思想武装的重要理论武器。因此,要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贯穿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第二,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思路与方法。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这四个紧密联系的问题。我们认为,发展是世界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也是党的建设的主题。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就是发展的理论,科学发展观规定了廉政文化建设的第一要义,也应是发展。发展,从哲学上讲,就是指事物从低级不发达状态上升到高级发达状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最终的落脚点也是发展,从党员领导干部个体上讲,就是通过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提升从政道德水平,升华精神境界,强化自律意识;从党组织群体上讲,就是通过廉政文化建设,提升党组织形象,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从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水平上讲,就是通过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水平,进一步巩固执政地位;就党的事业上讲,就是通过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壮大党的事业。根据科学发展观,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首先,要确保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廉政文化建设同其他任何建设一样,要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必须明确与解决好发展的方向问题。方向不明,发展迈不开步子,方向错误,会导致南辕北辙。所以,明确发展方向,这是做好工作的首要前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坚持了发展方向的科学性,廉政文化建设才会始终朝着有利于反腐倡廉建设方向发展,才会始终朝着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方向发展,才会始终朝着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其次,要有科学发展的思路。廉政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六大以后明确提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还是一个崭新的工作领域,崭新的工作领域需要崭新的思路,有了崭新的思路,才会有创新的举措与方法。崭新的思路,只有符合科学发展观,才是科学发展的思路,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个思路必须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必须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最后,要有科学发展的方法。廉政文化建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建设,有自己独特的规律与方法,不能简单照搬过去我们习惯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党性教育的方法,而要在把文化载体、文化活动形式与廉洁自律内容的有机结合上进行创造。科学发展的方法应是符合廉政文化建设规律的方法,科学发展观的方法应是人们乐意参加、廉洁自律内容深入人心的方法,科学发展的方法应是投入少、见效快的方法,科学发展的方法应是统筹兼顾的方法。

第三,科学发展观决定了廉政文化建设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它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廉政文化建设也应该做到以人为本,着眼于搞好对人的教育。

廉政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搞好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廉政文化建设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加强和深化反腐倡廉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反腐倡廉建设重点在领导干部,领导干部手中握有人民赋予的权力,要确保权力为人民所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在思想上要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因此,领导干部的教育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通过廉政文化建设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让领导干部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信念、共产主义理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廉洁从政的基本规范等内容的教育,从而使领导干部自觉地处理好个人生存发展与权力、金钱、美色的关系,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

廉政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搞好对全体人民的教育。领导干部的教育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但不是全部,从防范领导干部腐化变质来讲,内因是一个主要的方面,但外因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因此,既要注重自律,也要注重他律。要形成反腐倡廉的巨大社会力量,就必须要通过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来营造廉荣贪耻的社会氛围,使领导干部时时刻刻都感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进步力量在影响着他们,自觉做应该做的事情,坚决不做不能做的事情,及时矫正自己行为中的偏差,使小错不至酿成大错;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强化人们的监督意识,形成强大有力的监督体系,使领导干部不敢腐败。如有腐败现象发生,能及时曝光与处理。这种由于监督力量而形成的惩处作用,使腐败者能清楚地看到腐败的成本与后果,从而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其次,从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来讲,超前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时期的全体社会成员中,不乏有未来要担当重任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对这些人的培养,要从早抓起,这是长远之计,是治本之策。因为领导干部廉政文化素养的具备,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既要关注领导干部在任时的廉政文化素养提高问题,还要关注领导干部在成长期的廉政文化素养的培育问题,使其从小具有抵抗腐败的免疫力。这就是说,廉政文化素养的根基更重要。

总之,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教育人,教育的成效应是衡量廉政文化建设成效的唯一标准。

第四,科学发展观规定了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发展是与片面发展相对的,它要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做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实现全面提升;协调发展是要求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要实现良性互动,互相促进;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要有持续性、长久性,要有战略眼光,不能搞急功近利,不能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廉政文化建设也必须要体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廉政文化建设体现全面发展的要求,首先工作覆盖面要宽,要把廉政文化建设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要做好廉政文化建设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的工作,使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其次工作举措要多,要充分利用一切文化载体,采取一切文化活动形式,做到多措并举;再次,教育对象要广,要解决好对全体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问题,使人人都受到廉洁知识的熏陶;最后教育内容要全,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廉洁从政基本要求等内容。

廉政文化建设体现协调发展的要求,首先工作安排上要一起部署。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中的文化方面,是“软件”部分,反腐倡廉建设中还有廉政制度方面,是“硬件”部分,因此,在反腐倡廉建设中,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廉政制度建设、把“软件”部分与“硬件”部分,一起部署,一起安排,一起落实,它们好比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人之两腿,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成效。其次工作部门上要形成合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合力论”思想告诉我们,廉政文化建设的成效是多个部门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的结果,绝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也绝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够搞好的。所以,廉政文化建设,党委部门要抓,行政部门也要抓,主管领导要管,分管领导也要管,只有形成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各个部门与各个领导既分工又协作的工作格局,形成合力,才能抓出成效。最后在工作步骤上要同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不仅要做到目标同向,还要做到工作同步,廉政文化建设成效不仅取决于工作措施是否得力,而且也取决于工作步骤是否同步推进。同步推进,就是要根据廉政文化建设规律和工作任务安排,把前一个阶段的工作与后一个阶段的工作衔接好,把同一个时期内开展的一项工作与另一项工作协调好,避免单打一,力戒相互脱节。

廉政文化建设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是要把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地抓下去,抓出成效。首先,这是由廉政文化建设这项工程的特点决定的。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艰巨的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无论是廉洁意识深入人心,还是廉荣贪耻风气形成氛围,都必须长期地抓,短时期内难以奏效,即使见效也只是治标,而不是治本,好的局面也难以巩固延续下去。其次,这是由反腐倡廉的形势决定的。总体来讲,我党的反腐倡廉工作,成绩巨大,但形势严峻,任重道远,因此,必须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要树立持续作战的思想。最后,这是由廉政文化建设的任务决定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2〕所以,廉政文化建设保持持续性至关重要,要有长远的工作规划与工作安排。

综上所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廉政文化建设的过程,既是不断创造廉政文化建设新经验,促使党风根本好转的过程,又是科学发展观不断得到充实、丰富与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所以在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