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论文范例6篇

海洋资源论文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1

关键词: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河北省

河北省是我国的沿海省份,其海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是一种地域文化,它是生活在海洋环境中的河北省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可以说海洋环境是其“独特的文化摇篮”。

一、河北省海洋环境

1 海岸海洋地貌

河北省海岸线长487公里,海岸带总面积11379.88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6%。海洋地貌类型主要有沿海陆上地貌、潮间带地貌、海岛地貌和海底地貌。

2 气候条件

河北海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疾风气候,气候适宜,四季分明,与同纬度的内陆平原相比,具有夏季凉爽、湿度大,春季增温、秋季降温向后推迟等特点,有旅游避暑之利。

3 资源丰富

河北省海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丰富的港口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盐业盐化工资源、能源、矿产资源以及旅游资源,孕育了独特的海洋环境及文化。

二、河北省海洋环境中的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这里的“地”是指地理环境,它既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条件,也是在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不断影响下形成的环境;这里的“人”则不是指单个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是指有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会组织程度的集团或集体。海洋环境是一种自然环境,其中的人地关系是提供沿海地区的居民生存的必要物质原料,它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和生活中有着不同的体现。

1 生产活动中的人地关系表现

首先,海洋环境决定人们生产活动的主要内容,它为沿海居民提供了生产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物质基础。河北海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港口、海洋生物、盐业、旅游、能源矿产等五大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对振兴河北沿海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人们的生产活动对海洋环境也存在着明显的正负反馈作用。一方面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演变,另一方面,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种工业污染,致使海洋环境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污染。

2 生活中的人地关系表现

首先,海鲜海产是沿海地区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由此也形成了海鲜海产的饮食文化。其次,海洋影响着民间的交通工具与旅行,沿海居民日常的生产及生活都离不开船、港口码头,秦皇岛港、唐山港和黄骅港为河北省三大商业港口。第三,海洋影响着民间风俗的仪式与内容。河北省的渔民习俗炮火把、祭海等,盐民习俗敬天地等风俗都与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四,海洋还影响着民间的信仰,包括俗信和禁忌,如渔家生活禁忌中烙饼不能说翻个,要说“划一下”等。

三、基于人地关系理论的河北省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河北省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物质文化亚类,精神文化亚类和人文活动亚类。其中物质文化亚类主要以海洋遗存及现代海洋文化景观为代表,代表性的旅游资源主要有海洋古遗迹、遗存文化旅游资源,如秦皇求仙入海处;现代海洋景观文化旅游资源,如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海洋产业文化旅游资源,如秦皇岛港。精神文化亚类主要体现在宗教和文化艺术领域,代表性的旅游资源主要有海洋文学艺术文化旅游资源,如海洋文学作品《浪淘沙 北戴河》。人文活动亚类,主要以人群活动为标志,表现形式为诸多文化现象,代表性的旅游资源主要海滨浴场文化旅游资源,如北戴河浴场;海洋民俗、节庆文化旅游资源,如跑火把、望海大会;海洋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如沙滩排球、帆船、冲浪等。

四、河北省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1 依托地方文化创出海洋文化旅游品牌

河北省地方文化丰富,形成久远,流传广,且各具特色,如燕赵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可见,海洋文化作为河北省的主题文化之一,应当注重其与地方其他类型文化的结合。这样,才能够使河北省的海洋旅游产品的异质性更为突出,特色更为鲜明,从而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 利用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多种产品

河北省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多、类型全,因此,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资源优势,就必须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构建综合性的旅游产品体系,包括建立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以及专项旅游稳住的旅游产品体系。其中,休闲度假旅游可以具体开发康复疗养度假旅游、水上水下运动旅游、访古探胜旅游;观光旅游可相应开发海岛观光旅游、海上游船观光旅游;专项旅游则可开发海洋生态旅游、科考旅游、节庆旅游、美食旅游等,从而进一步完善河北省海洋文化旅游产品。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2

【关键词】海洋文献 高校图书馆 特色数据库

特色学科建设对于高等院校的发展意义重大,学科建设质量是衡量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代表着学校办学特色、学科优势和科研水平,而特色学科更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竞争能力,是决定高等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

一、“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涉海图书数据库

初步建成了涉海中文图书收录比较齐全的物理书库和虚拟书库。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和采购涉海图书,包括和书商、出版社联系获得新的出版信息,和其他涉海院校及科研院所联系获得以前收藏有遗漏的涉海图书信息等,尽量将国内涉海中文图书搜集全面。为了将涉海历史文献搜集全面,学校领导还特别开辟了特海资源特别采购渠道,通过该渠道目前回溯涉海历史文献近千种,极大丰富了馆藏。截至目前已收集中文涉海图书万余种,两万余册。外文图书目前也在积极采购中,所有涉海图书集中存放于海洋文库阅览室内。

同时为了方便不便进馆的读者能够及时快捷的阅读图书,我馆还参加了CADAL数字化项目,将涉海图书全文数字化,网络建库提供校园网范围内读者在线浏览。

(二)涉海教材、教参数据库

参照CALIS教学教参库的模式,建成一个能够使读者方便检索到各主要涉海高校、涉海重点专业的教学信息及教学参考书信息的数据库。目前已收集本校教材、教参数据数千条。通过涉海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建设,将不断增加其他高校的涉海教学、教参信息。

(三)涉海中文期刊检索数据库

收录包括海洋基础科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物理、海洋地理、海洋环境、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 海洋工程、海洋调查与观测、 区域海洋学等与海洋相关的中文期刊文献资料,目前已完成9万余条的期刊信息数据。

(四)涉海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利用中国海洋大学特有的学科资源收录涉海博、硕士涉海学位论文。到目前已经完成我校1990年至2012年的学位论文全部题录信息和部分全文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并且将涉海学位论文选择出来,已整理涉海学位论文4000余篇。

(五)涉海大学信息导航库和涉海科研机构信息导航库

将国内涉海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信息收集全,在国内信息收集全面的基础上再收集国外院校的信息。目前已经比较齐全的搜集了国内比较著名的涉海网站、涉海院校及科研机构,国内涉海知名网站150余家,科研机构160多家,涉海大学100余所。

(六)海洋科普大观园

主要是立足于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对海洋科学文化知识进行大容量数字集成和高品位质量提升的探索性建设工作。目前依托中国数字科技馆项目建设完成了海洋生物和海洋军事两部分内容的建设。其中完成文字30万余字、图片2000余张、音视频及动画近百个,为普及海洋科学知识提供了良好渠道。

二、“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意义

我校建设的“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具有深远的海洋教育意义。首先建设“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为我校涉海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资源支持,为我校海洋教育和海洋科研的发展提供了信息资源保障。其次该库将面向社会服务,将为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发展搭建的最强有力的文献信息资源平台。我校在建设中努力调动和组织国内各类涉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力量,加快国内外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的汇集、加工、整合速度,致力于最终建立服务于国家全局的海洋类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如果海洋类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建成,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海洋教育多元化、系统化格局的形成,加快海洋科技的发展速度。

三、“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涉及的主要问题

(一)涉海信息搜集难度大

“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涉及各类型的资源信息,但是在信息资源搜集过程中发现搜集难度很大。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海洋信息数据资源分散,基础信息源不足,信息孤岛问题严重等。同时,海洋信息资源散失现象突出,一些宝贵的调查观测资料、专项研究资料、档案文献资料等甚至面临流失和湮没的危险。

(二)没有良好的分类体系

海洋类资源涉及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各学科的方方面面。而“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所涉及的文献资源类型主要有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资料、音视频资料、网络原生态资源等。如果按照现有的图书馆常用的中图法分类体系,这些资源将出现分布极度不平衡的现象,对于资料的寻找和发现也非常有限制。但是目前经过几年的摸索和探索,尚未发现更好的分类体系。

四、构建海洋类文献信息保障系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开发海洋资源,离不开海洋文献的建设与利用。目前,国内外已经建立有一些不同使用目的的海洋文献与信息咨询服务系统],但是,真正可以代表国家全局利益,内容囊括国内外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多种资源,有能力服务于国家全局性的涉海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全民海洋知识普及教育,同时,又可以为国家的行政机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提供海洋科技文献、教育信息服务的高水平支撑服务系统还没有形成。

在中国海洋大学已经初步建成的“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适合于面向全国涉海科研、教学机构服务的海洋类文献信息保障系统,不仅可以推动了我校海洋文献信息服务的建设,同时也将对推动国内各科研院所的海洋文献资源信息的共建共享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前,合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手段,在全国率先研究、制订出高品位、系统化海洋科学知识互联网传播、教育的对策和实施方案,为国家海洋事业做出贡献,是海洋类文献信息保障系统构建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3

[关键词]海洋行政管理海洋管理行政管理公共管理

随着陆域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大,海洋资源逐渐引起各国的重视,海洋的地位也日益凸显,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强对领海甚至公海的开发。由此,海洋管理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尽管各国政府和学术界都对海洋管理表现出极大的热忱,但实际上关于海洋管理的涵义及学科构建尚没有一个清晰统一的框架。尤其是海洋行政管理,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当前对海洋行政管理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两个角度:一是从行政法的角度对海洋行政管理及其它海洋管理概念作了梳理,如滕祖文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即是按照行政法的角度来编撰。二是从管理学的角度阐述了海洋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如郑敬高等人编撰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但是目前尚没有学者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加以论述。而明确海洋行政管理在公共管理中的学科地位,不仅有利于海洋行政管理(学)自身的理论构建和发展,而且可以从一种全面的视角来审视海洋行政管理与其它海洋管理概念的关系,有利于整个管理学科的完善和发展。本文尝试从公共管理的学科角度对海洋行政管理的定位及构建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

关于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部分的学者已经作了一定的阐述。鹿守本把海洋管理的对象分为自然系统对象;海洋使用者和海上活动者对象两部分,将海洋管理定义为:“在海洋事业(含开发、利用、保护、权益、研究等)活动中发生的指挥、协调、控制和执行实施总体过程中所产生的行政与非行政的一般职能,即是海洋管理。”[1](P49)鹿守本对海洋管理的定义着眼于一般管理的角度,未体现出对海洋行政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区别。郑敬高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把人类以海洋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和以这种实践活动为对象的管理活动区别开来,前者称为海洋管理,后者为海洋行政管理。[2]或者更为详细一些,前者称为海洋经营管理,后者称为海洋行政管理。笔者也认同这种划分,只是认为海洋行政管理还应该包括政府对自身介入海洋活动的管理,因此,海洋行政管理的定义可以表述如下:海洋行政管理指海洋行政机关及其人员依法对自身及社会组织介入海洋活动的管理行为。他至少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政府在介入海洋活动过程中对自身的管理;二是海洋行政机关对社会其他主体在海洋活动中的管理、协调和监控。

此外,笔者更倾向于将海洋行政管理理论作为海洋管理理论的发展主体。首先完善海洋行政管理,由此带动海洋经营管理的发展,其学科的发展脉络与陆域的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如果说陆域管理理论沿着一条“企业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包括公共管理理论)”的脉络发展,后者的发展更多的建立在对前者理论的借鉴上,那么海洋领域管理理论则应该相反。其脉络是“海洋行政管理——一般海洋管理理论——私人海洋管理理论”。其原因主要在于:

1.海洋实践活动更具公共性,需要政府行为的有效介入。人类诞生于陆地,发展于陆地,在陆地上的活动较之海洋,成本较低,个人和私人组织有能力支撑自己活动的成本,且收益的周期较短,个人和私人组织也愿意为其活动进行投资。因此,在陆域,私人管理的理论占据主要地位,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有赖于借鉴私人管理理论的发展。而海洋活动和陆域活动不同,其不可预测性较之陆地要大的多。个人和私人组织在面对海洋活动时,由于力量和承受能力的有限,或是不愿过多的介入,或是其开发多带有短视效能,其成本—收益比例远远低于陆地,影响对海洋的进一步开发。换言之,人类探索海洋规律的活动,其“公共性”更加明显,这种具有不可分割性的规律探求,由政府来提供更为适合。政府在介入海洋活动时,必然需要建立对自身活动有效管理的理论体系,海洋行政管理的价值正是体现于此。

2.海洋活动具有更强的外部性。所谓外部性(externalities),即不属于买卖或交易双方的预测,但却是组织运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事物。[3](P9)它体现出一种活动不仅产生活动者所希望的或只影响他自己的结果,而且对他人和环境造成影响。通常而言,活动的外部性倾向于特指其负外部性。绝大多数海洋活动都产生影响公共利益的负外部性,尤其是海洋环境的破坏更是具负外部性的公共问题。海洋行政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就这些外部性很强,影响公共利益的海洋管理活动进行管理,而且也只有海洋行政管理能更好的消除海洋活动的外部性。[4](P39)

3.海洋活动涉及更多重要的利益主体,其协调需要政府的参与和主持。尤其是当今社会,世界各国都加强对海洋的开发。美国在1998年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开发、保护、恢复海洋资源的建议,并从2001年起对海洋环境和法规进行全面研究,对国家海洋管理政策重新做出全面评估,从而为21世纪美国海域经济开发政策勾出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又于2004年4月了一份长达514页的研究报告。1997年日本在《海洋开发年度推进计划》中,已经把“探求新的海洋开发的可能性,立足于国际角度推进海洋的开发”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确立起来。[5]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利益摩擦,我国如果要在海洋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成效,不仅需要完善国内的开发管理,而且需要探求国际开发的协作和协调。这两方面都属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范畴。

如果将海洋行政管理作为海洋管理理论的发展主体,即将探索政府管理行为作为重点,那么,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界定海洋行政管理与行政管理、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三者关系的明确是海洋行政管理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二、海洋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

上个世纪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进行学科结构的调整,其重大举措之一是设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五个二级学科。作为一级学科的公共管理学,其研究对象和范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政府自身的运作和管理;政府对社会不同领域的管理(部门公共政策和管制);非政府公共部门的内部运作和管理(如学校和医院的内部管理)。[6]但实际上,公共管理学科的五个二级学科,对这三个层次的划分并不明显,或者说,很难界定五个二级学科到底应该归属哪一个层次,它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重叠和交叉的关系。尤其是面对新的领域扩充时,很难明确新领域的学科地位,至少现在的学科体系就并没有凸显海洋行政管理的位置。[1]这说明当前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周志忍为公共管理的学科发展提出了两条思路:第一,公共管理应该留有向外发展的余地,随着社会需求和基础条件的成熟,增设或新添其他的二级学科,只是增设的二级学科应该着眼横向分工的专业领域如环境保护等,而不是具有综合特征的学科;第二,将行政管理作为公共管理学的基础和平台,建立开发式的学科体系,即行政管理与其他的四个二级学科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某种基干与分支的关系。在不变动现有的学科体系下,可以容纳增加的研究领域。[7]

暂且不论这两种思路,哪一条更有利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我们所关注的是,对于海洋行政管理的发展,哪一条思路更有力呢?如果选择第一条思路,作为与土地资源管理并列的二级学科,海洋行政管理称为“海洋资源管理”更为合适一些,这就面临着学科名称的再次变化。[2]笔者倾向于第二条思路,即海洋行政管理以行政管理为学科平台,将行政管理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借鉴其他二级学科的成果,逐渐完善自身的学科体系。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可以厘清海洋管理的学科类别,完善各自的发展。如上所述,当前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存在一定的模糊,本文赞同海洋管理划分为海洋经营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而且以后者为主体的观点。若坚持第一条思路则面临“海洋资源管理”概念的诞生,如何界定海洋管理、海洋经营管理、海洋资源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又是一个新的课题。这将为整个海洋管理的发展人为增设一些壁垒,不利于学科的相互借鉴和发展。

2.当前海洋行政管理的学科构建不足以成为一级独立的学科。至少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自身的理论体系不仅不能和行政管理相提并论,也远不如其他的四个二级学科。海洋行政管理所借鉴的行政管理理论,要远多于自身的独特理论。将海洋行政管理归属于行政管理的一个研究系统,一方面可以继续沿着当前的研究脉络发展下去,继续借鉴,另一方面也不会与当前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发生冲突。有利于整个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3.海洋行政管理以行政管理为学科平台,可以突出海洋行政管理以完善政府行为为核心的学科特点。如上所述,与陆上管理行为和理论的发展脉络不同,海洋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政府组织强有力的介入。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探索如何有效提高政府效率和加强政府行为的学科,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在如何管理政府和政府如何管理方面,积累的大量的理论和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如果作为海洋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基石,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的促进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和学科完善。

三、海洋行政管理的学科构建

在明确了海洋行政管理的内涵和学科定位后,如何构建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也是一个需要面对的课题。当然,国内外的部分学者对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在范畴上作了一定的诠释。美国的J.M阿姆斯特朗和P.C赖纳在他们合著的《美国海洋管理》一书中,将国家对海洋活动的管理分为十项职能:组织海洋研究;从事海洋资料的收集、存储与分配;财政赞助;税收;监测;实施法律;解决冲突;制定政策;制定法规;制定规范等。而国内的学者郑敬高在《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中将海洋行政管理的体系分为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海洋立法与执法管理;海洋政策与决策;海洋权益管理;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管理等几个方面。滕祖文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主要从行政法的角度进行阐述,全书的体系也类似于行政法教材的体系。[9]

笔者在综合不同学者的分类基础上,根据行政管理的学科构建,认为海洋行政管理的学科体系,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海洋职能。其内容主要涉及国家在海洋活动中的职责定位,政府应该介入何种海洋活动,介入的程度多大,应该采取何种方式介入,以及随着海洋环境和行政环境的变化,政府应该做出何种反应。

2.海洋制度。针对海洋职能,国家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应该建立何种的组织体系,其机构的设立、权责、相互关系等一系列内容;此外,权力机关针对海洋管理的立法,行政机关涉及海洋方面的行政立法,都应该属于这一层面。

3.海洋战略。尽管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并没有涉及战略管理,但是公共管理,尤其是新公共管理将战略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要将战略思维融入行政管理的所有阶段之中。[8]对于海洋行政管理而言,其战略思维更为重要。战略的涵义本来就蕴含着一种竞争,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正是战略思维的体现。海洋战略的重点在于探讨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变化,海洋未来的国际地位,世界各国针对海洋的举措,以及我国如何保护领海和有效参与公海开发。

4.海洋决策。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是公共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海洋决策的研究范畴同样应该立足于此。在借鉴公共政策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海洋战略和海洋环境,提高政府的海洋政策水平。

5.海洋实施。即海洋立法或海洋决策做出后,海洋行政机关及其人员贯彻法规和政策的全部活动或整个过程。它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海洋行政指挥、海洋行政沟通、海洋行政协调、海洋监控和海洋方法。海洋实施应该是整个海洋行政管理内容最为庞杂的部分,也应该成为其他海洋管理汲取海洋行政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主要部分。

6.海洋财政。主要涉及政府在海洋管理活动中的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权力机关如何界定海洋开发的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预算中的比例和地位;二是政府如何利用财政手段有效的调控整个海洋开发的进度和规模,以达到海洋开发的最佳效果。

7.海洋伦理。主要探讨在开发海洋资源的过程中,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海洋长期利用与近期利用之间的关系、各国在公海的行为规范等。

[参考文献]

[1]鹿守本.海洋管理通论[M],海洋出本社,1997

[2]郑敬高.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郑敬高等.海洋行政管理[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5]李靖宇于良臣.关于中国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6][7]周志忍.论公共管理学科整合:问题、挑战与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8][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9]藤祖文.海洋行政管理[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ConceptandBuildingfromPublicManagement

[Abstract]howtodefinite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anddistinguish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oceanmanagement,publicadministrationandpublicmanagement,somescholarhavemade.Buttheyhavenotmadefromtheangleofthecourseofpublicmanagement,whichisthefirstproblem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needface.

[Keyword]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oceanmanagementpublicadministrationpublicmanagement

--------------------------------------------------------------------------------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海陆资源;开发战略; 国际比较; 蓝色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 X19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12-0153-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2.031

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广度和 深度的逐渐拓展,海陆资源开发的诸多矛盾却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海洋环境污染严重、资 源开发不当等方面,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完善海陆资源开发模式 ,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将是沿海区域海陆统筹发展的重要课题。

1 海陆资源开发相关研究综述及国外经验

1.1 有关述评

关于海洋经济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概念界定,如“海岸带综合管理”、“海陆一 体化”、“海陆统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对这些概念的研究均服务于海陆关系 的协调,服务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也有不同之处。

1.1.1 海岸带综合管理方面

海岸带综合管理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于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概念,鹿守本等认为,海 岸带综合管理是指用制定政策和管理战略,以解决海岸带资源利用冲突,控 制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环境影响的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1]。崔琴 将海岸带综合管理定义为:“基于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在动 态的海岸带系统中,统一计划和管理海岸带资源和环境[2]”。一个 好的海岸带综合管理可以同时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保护生态环境。

目前,针对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重要国际会议的宣言和工作论文 ,如1993年召开的世界海岸大会形成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指南》、《制定和实施海岸带综合 管理的安排》等重要文献,对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措施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一 类是一些学者的著作和研究论文,较有代表性的有CicinSain的《海岸带综合管理:内容 和实践》、Joseph M.Heikoff的《海岸带资源管理:原则和项目》以及美国海岸带管理专家 约翰•克拉克的《海岸带管理手册》。学术论文方面,Daniel Suman分析了美国和 欧盟海岸带管理的六个案例,并对他们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Philippe D eboudt等 人总结了1973-1991年、1992-2000年以及2001-2007年三个不同时期法国海岸带综合管理的 发展情况和影响因素;Ligia Noronha分析了印度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几项 主要政策及其效果[3]; C.Shi和S.M.Hutchinson等人分析了上海地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 了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政策框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海岸带综合管理已成为海洋区域经济中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事实上 ,海岸带综合管理理论中包含了一些海陆一体的思想,它的理论和方法对于我们研究和思考 海陆一体化问题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1.1.2 海陆一体化方面

海陆一体化是20世纪90年代初编制全国海洋开发保护规划时提出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同时 也适用于海洋经济发展和沿海地区开发建设。关于海陆一体化的概念,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 观点是:栾维新等认为,海陆一体化是根据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间的生态、技术、 产业联系机理,依靠临海工业的纽带作用,合理地配置海洋产业和沿岸的陆域产业;避免各 涉海部门在海域使用上的相互冲突,且实现海域功能分区与沿岸陆域功能分区的协调;使海 陆经济间的矛盾降到比较低的程度,提高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的综合效益。李 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陆资源开发战略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12期 许多学者在不同的时间分别提出了综合开发海陆的观点:韩忠南提出海陆一体化开 发是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张耀光、栾维新分别提出了海陆 经济一体化的战略设想;栾维新还指出,发展临海产业是实现海陆经济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徐质斌指出,打破界限,陆海联姻是解决海洋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问题的一个有效 途径;任东明等揭示了我国东海海洋产 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利用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等问题,提出东海海洋产业的发展方向 是实现东海的海陆经济一体化;张海峰从解决经济发展中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 等矛盾的角度出发,提出树立科学的能源观,实施海陆统筹兴海强国战略。

从产业发展角度来讲,海陆产业发展一体化是海陆一体化的核心,海陆资源开发一体化和海 陆环境的一体化调控是海陆经济一体化顺利实施的前提,海陆区域的统一规划、一体化整合 和海岸带综合管理是实现海陆一体化的重要保障。

1.1.3 海陆统筹方面

海陆统筹是近几年来一些沿海省市制定海洋经济规划时提出的一个原则和发展战略,是我国 海洋经济学家张海峰在2004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报告会上提出的,他提出了“海陆统 筹 兴海强国”的想法,并建议应该在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五个统筹”基础上 加上“海陆统筹”的原则。后来国内学者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与完善。韩立民等指出,海陆 统筹是指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综合考虑海、陆资源环境特点,系统考 察海陆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在海、陆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社会经济 系统的活力和潜力基础上,以海陆两方面协调为基础进行区域发展规划、计划的编制及执行 工作,以便充分发挥海陆互动作用,从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和谐、健康、快速发展。王芳认 为,“海陆统筹”是一种战略思维,是指统一筹划我国海洋与沿海陆域两大系 统的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安全和区域政策[4]。

在海陆统筹概念提出后,国内学者在海陆产业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张海 峰等从人海关系阐述了区域发展的海陆统筹问题,王元龙从 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证了中国海陆统筹的金融支持问题;栾维新等撰 文:“统筹发展应包括‘海陆统筹’,‘海陆统筹’是科学发展观题中之义”。并从产业特 色角度对我国海洋经济区海陆产业发展特征进行比较,认为通过海陆产业的协调发展,以陆 域产业、技术为依托,以陆域空间为腹地和市场,强化海洋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可以实 现海陆经济带的跨越式发展;同时论述了海陆产业的合理布局。

从概念所处层次来看,海陆统筹概念的层次更高一些,是规划和开发海洋的指导思想。

1.1.4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

海洋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上述概念理论的形成与研究均是为了实现 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诞生的。1954年,基于海洋捕捞业的现状,为实现海洋渔业的持 续捕捞,H.S.Gordon提出了开放式资源的经济模型理论。Kenneth Boulding于1966 年发表的经典理论“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经济学”提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是有限的 ,所能提供的资源和能承受的污染也是有限的,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会使人类将眼光 到新的发展空间。陆地资源危机和海洋资源的相对充足使经济增长新空间理论在海洋开发利 用中得到利用和发展,促成了海洋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对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张德贤指出,海洋经济可持 续发展包括三层含义:海洋生态的持续性、海洋经济的持续性和社会的持续性。他运用经济 理论、系统理论和生态理论,在阐述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海洋经济可持续 发展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科技、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海洋综合管理之间的关系及有 关理论,并建立了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指标体系[5]。王诗成提出:“海 洋的可持续发展以保证海洋经济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为目的,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经济环境 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6]。

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来看,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涉及到一个地区或国家之间的 海洋资源与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诸多因素,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的研究,奠定了建立海陆资源开发模式的基础,有利于跳出“就海洋论海洋”的狭义范畴, 从海陆一体的角度解决海陆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1.2 国外经验

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是较早对海洋经济进行研究的国家,虽然各国对海洋的开发 与保护有着不同的走法,但是它们在沿海区域发展规划中体现着海陆联系、统筹治理的一些 思想和理念,对研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1.2.1 美国

美国经济起始于海洋,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经济国家,对海洋资 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有着较为成熟的管理模式,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海洋发展战略规划。具 体说来,美国在海陆资源开发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有:①设立专门的行政机构,完善海 陆资源管理体制和相关政策。②加强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立法,强化政策引导。美国 国会在1972年制定通过了美国历史上最早的有关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海岸带管理法》 和《海洋保护、研究和自然保护区法》,继而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分门别类的制定了十多 部相关法律法规[2]。③加强相关资金投入,保障海陆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力度。 主要包括: 设立海洋政策信托资金,返还性地用于海洋管理的改进;通过财政拨款保障国家海洋政策的 顺利实施;加大海洋教育投资等。④强化经 济管理手段,注重提高海洋资源开发效率。主要包括规划、引导、审批与监督四个方面。科 学周密的规划海陆资源开发活动;实施排污收费制度,推动污染治理规模化 、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要求所有涉海工程均要经过行政审批;并组织开展海岸带监督 工作[8]。

1.2.2 英国

英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海洋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并长期贯穿着经济效益这根主线,开发利 益与自然补偿对等原则体现得较为充分。英国在海陆资源开发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有:① 在海陆资源的开发管理中,英国根据其管理和开发的不同类型,将具体工作分配给能源部 、工业部、国防部、环境部、等行政部门来协调管理,并成立了海洋科学技术协调委员会, 负责协调政府资助的有关海洋科技活动。21世纪初海洋管理局的成立,使英国政府的海洋政 策逐渐从海洋开发转移到海洋环保[9]。②英国在海洋资源管理方面的立法体系 的特点是并非依靠一部综合性法规而采用分门别类、缜密而交叉的法规系统来涵盖并制约各 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行为。③资源开发方面,英国政府对海洋资源实施行政许可证的 管理模式,并严格按照许可证规定的开发项目及期限进行;资源保护方面,除了通过立法手 段来规范海洋资源的开发外,英国政府还设立了“环境保护特别地区”,树立海洋保护典型 ,同时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环境监测。

1.2.3 日本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岛内资源匮乏,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 此他们十分重视海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保障和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该国在海陆资源开发 方面成功的经验有:①加大投入。为了维护海洋经济的循环发展,日本政府不断增加在 海洋资源开发与维护方面的财政投入,一方面推进那些与物质形态变化、化石燃料枯竭、信 息共享化等相适应的海上港湾、海上机场等方面的海洋空间利用程度;另一方面,利用财政 拨款充实、强化和完善海洋监测系统。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还积极地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 海洋产业的信贷投入,并对重视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的相关企业给予优惠政策[5]。 ②加快海陆资源开发技术研究。近年来日本的海洋科技开发涉及到诸多方面,主要包括 海洋环境探测技术、海洋再生能源实验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工程技术等等,其海洋科技 中心正在推进海洋观测技术的研发。日本在资源探测和开采技术上都远远走在世界前列。③ 为海陆资源开发创建制度保障。日本内阁不断完善政府部门对海陆资源开发的职责分工 ,并陆续通过了《专属经济区渔业管辖权法》、《防止海洋污染和损害法》等法律法规。 ④设立非政府组织对海陆资源开发战略进行宣传。

1.2.4 各国海陆资源开发战略的比较

每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决定了其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也并不完全一样。纵观各个国 家的海陆资源开发的战略,可见无论是在实施方法还是在管理体制上都有各自的特点。但由 于海陆资源开发的共同特性,各国在推进海陆资源开发战略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共同点。

(1)政府管理综合化。联合国大会多次做出决议,呼吁各国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建立和完 善海洋管理体制,确保海洋的可持续利用。因此海洋综合管理成为大多数沿海国家努力的最 终目标,并在此方面对政府的作用进行准确定位,强化部门协调及对经济外部性的治理。

(2)资源开发高科技化。在海洋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由科学技术所决定的生 产力发展水平。海洋产业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人才密集型行业,对于现代科学技术有着 高度的依赖性。各国都深知这一点,在海陆资源开发过程中注重高科技的运用,同时不断开 发和开辟新的海洋产业。如日本不断加快海陆资源开发技术研究,不但在海洋环境探测技术 、海洋再生能源实验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工程技术等方面颇有造诣,还致力于推进海洋 观测等新技术的研发。

(3)资金支持扩大化。资金在海陆资源开发及海洋经济循环发展的过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而融资难也是涉海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在这一方面,各国政府从财政拨款到开拓 投融资渠道等方面均给予了大力支持。如美国专门有一项财政拨款用来保障国家海洋政策的 顺利实施,并设立海洋政策信托资金,返还性地用于海洋管理的改进。

(4)海洋管理法制化。海陆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各国的海洋经济 发展史也伴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与完善,这是每一个国家实施海洋政策必不可少的部分 。法律法规越完善,海陆资源的开发就越正规,资源利用效率越高,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越能得到保证。

(5)海洋教育普及化。除了法律法规约束外,各国还十分重视海洋教育的普及。如加拿大 政府在对公众进行海洋宣传和教育方面投入很大;日本政府专门设立非政府组织对海陆资源 开发战略进行宣传等。

2 蓝色经济区海陆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山东是一个海洋大省,全省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和滨海旅游资源均十分丰富。全 省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居全国第2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 必须以海洋产业为支撑,协调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的关系,做到海陆统筹,海洋产业与临海 产业一体化发展。近年来山东省海洋产业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等 问题,制约了蓝色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

2.1 海洋资源利用不合理

20 世纪60年代以前,对现代海洋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处于以渔业、盐业和运输业为主体的发 展阶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海洋石油工业的兴起等,传统的海洋开发利用模式开 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海洋石油化工业、现代海洋大型运输业、海水养殖业、海洋旅游娱 乐业等构成的现代产业成为迅速崛起的海洋支柱产业。而由于海洋资源所有权权属观念模糊 ,造成了山东省出现大量海洋资源的任意占用现象;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 益,加剧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条件的恶化。山东省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依旧侧重 于渔业和养殖业,而采矿业、水产加工业、旅游业等发展相对不足。由此看来,对海洋资源 的利用明显具有失衡的特征,缺少稳定的支撑,综合利用和多层次利用严重不足,浪费和破 坏现象及其严重,这将导致资源性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遭遇资源匮乏的困扰。2.2 海洋生态环境恶化

山东省近海环境污染严重,港口、海湾、河口及靠近城市的海域污染情况尤为严重。具体说 来,污染源主要有四个:一是陆地废水排放污染。沿海地区向近海排放工农业生产废水、城 市生活污水,其中含大量重金属物质、氰化物、硫化物等污染物质,导致滩涂底质和近岸水 域污染相当严重。二是近海水产养殖废水污染。近海养殖过程中清池、投饵、施肥、养殖用 药等环节排放的养殖废水造成近岸海水富营养化,极易诱发赤潮和养殖病害,不仅带来严重 经济损失,也使山东半岛近海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三是石油污染。主要包括近海油田开发导 致的漏油、溢油,各种船舶漏油等。石油污染在部分海区形成油膜,大大降低海水溶氧量, 对海域生态环境影响严重,特别是对渔业生产造成巨大威胁。四是频发的海洋自然灾害如风 暴潮,海湾和黄河河口地区泥沙淤积等也是导致山东半岛沿海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2.3 海洋科技创新不足,且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虽然山东省海洋产业科技实力较强,但还远不能满足海洋开发的实际需要。山东海洋产业科 技创新主要体现在水产养殖方面,但该产业缺乏独立性,只能作为养殖业服务的配套环节, 其终极产品难以完全体现高科技的价值。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产品种类少,新产品开发缓慢 。海洋科技整体水平仅局限于海洋科学,而与海洋科学相结合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所涉及的 电子、生物技术、机械、工程、自动化、化学、激光等领域创新较少。此外,科技成果产业 化程度偏低,项目产业化速度慢,存在科研与市场“脱节”问题[11]。

2.4 海洋资源开发缺乏资金支持

目前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信贷、发行股票和债券以及引进外资。尽管 可利用资金总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涉海企业的融资额度所占比例极低。发展风险投资是解 决海洋高技术产业融资的最有效途径,但山东省的风险投资发展滞后,仅有的少数风险投资 运作方式并不符合产业运行规律,且过度追求保值增值。此外,对于海洋资源开发的财政支 持力度不够,且缺乏相对应的优惠政策。

2.5 涉海保险发展不足,风险规避手段缺失

涉海保险不但能够化解涉海企业的损失,对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讲也是一个还款保障。 涉海保险的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专门针对海洋经济的政策性保险产品;二是商业 性保险不愿涉足;三是即使对于已有的保险项目,由于专业人才和相关定价、估损、理赔技 术的缺乏,无法保、不敢保的现象非常普遍。海洋经济产业多为涉外企业,相对于一般陆地 经济,要面临更多的汇率风险。虽然涉海企业可以通过选择结算币种、远期交易、套期保值 等手段部分锁定或转嫁汇率风险,但汇率的波动仍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利润,而目前金 融市场和机构缺乏足够的手段出清汇率风险。在汇率波动尤其是单边升值的背景下,汇率风 险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资金特别是社会资金向海洋经济产业的投入。

3 [ZK(]基于海陆资源开发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思路[ZK)][BT)]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是摆在山东全省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山 东今后发展集中力量实施重点突破的重大机遇。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规划水平,必须 以海洋产业的发展为支撑,在理论与实践上明确海洋资源开发的战略态势与建设优势,是打 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基础。

3.1 合理开发海陆资源

山东省海岸线长,资源得天独厚,优势明显,但盲目开发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海洋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践行《全省海洋功能区划》和《山东半岛 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海岸带资源,加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在 建设和管理好现有各种类型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岛的基础上,再根据情况规划建设一批水生 野生动物保护区和海洋自然保护区;严格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维护海洋物种多样性,采用 现代生物技术搞好水生濒危物种的繁育,搞好增殖放流;建立近海主要渔业资源捕捞总量控 制制度,严格实施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休渔制度,实施好渔民转产转业工程,减少近海捕捞渔 船数量,压缩捕捞强度,保护并逐步恢复近海渔业资源。真正的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能力。

3.2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开发与保护并重

开发海洋,必须保护好海洋,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一是在蓝色经济区建立环境监测体系, 加强环境管理,适时掌握各种污染物入海量和时空分布特征,及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二是 遏制源头,重点防治陆源污染源,限制沿海城市和沿河流域工矿企业的排污数量;三是加快 实施生态工程建设,保护重点生态系统,加强莱州湾海水入侵治理,加强黄河、小清河等河 口区域及附近海域污染的控制和治理,遏制胶州湾海域面积逐年减小的趋势,通过清淤减排 等措施改变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现状。

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环境保护部门和海洋渔业 部门应加强合作,实施海陆同步监督,按照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要求,搞好海洋资源综合利 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

3.3 坚持科技兴海,加大海洋科研成果转化力度

发挥海洋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突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优化海洋科技资源配置,实现 蓝色经济区建设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建议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建立海洋科技园 区,为科技企业提供更加完备的基础设施、信息平台、人力资源和软环境服务;建立促进科 研成果有效转化孵化机制,提高海洋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和速度;吸引全球各地的企业、研 究机构和科研人员入驻蓝色经济区,拉长蓝色经济产业链,在山东半岛形成蓝色经济研发基 地、产业转化基地、生产制造基地、贸易流通基地。

3.4 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投融资效率

由于海洋产业的行业分类、发展阶段、与宏观政策发展导向的相符程度等不同,对资金的数 量和实效性要求存在差异,应采取分层次、分类别的投融资支持战略。就产业层次而言,海 洋产业中的第一产业和基础性、战略性设施需要政府积极投入,大力扶持;第二和第三产业 中的成熟产业,只需在政府适度引导下进行市场化融资;高风险、成长空间大的高新技术产 业,在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的“非盈利性”投入,但在适当时机可鼓励盈利性的商业运作模式 介入。就产业类别而言,应优先发展新兴、环保、特色产业,继续支持传统、高附加值、民 生产业,严格淘汰落后、双高、纯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引入不同类型的战略投资者,推 进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扶持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发展专业性融资机 构(例如组建海洋开发专业银行),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强力支持蓝色经济优势产业发展; 尽量争取利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或国际金融组合的优惠贷款或赠款等 。

3.5 发展政策性保险,设立风险保障专项基金

针对海洋产业发展中的风险集中和不可控问题,以政策性保险扶持和推广海洋产业,尤其是 渔业的发展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实践证明,单纯依靠商业性保险难以规避成本收益不对称 下生产经营活动的潜在风险。发展政策性保险,通过政府的信用担保和资金支持,能有效动 员全社会来分散海洋产业风险,改变生产经营者在风险面前孤立无援的窘境,是完善海洋产 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2]。此外,建议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支持外向型海洋 经济发展的力度,设立出口区域性信用风险保障专项基金,合理补偿金融资源的政策性成本 ,更好地完善经济区内的产业布局与分工。

3.6 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和渔业、盐业等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完善海 洋功能区划制度、海域权属管理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污染控制排放制度,加大对港湾 等重点海域的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填海、围海等改变海域属性的海洋工程建设项目,依法管 海,依法用海。尽快制定海洋倾废管理、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保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和岸 线资源使用管理等地方性法规,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加强海岛开发管理,尽快完 成海域勘界工作。继续完善海洋执法体系,加强海洋与渔业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海洋法规普 及宣传力度,积极推进海洋综合执法,加强法制监督,全面提高执法综合素质和水平。搞好 全省及沿海市、县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和海洋资源开发规划的编制实施,科学布局 、充分论证评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加强海域及岸线资源使用管理,建立适度开发、有序 经营、持续利用的海洋开发新格局。

3.7 加快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步伐

目前,我国还没有国家战略层面的海洋经济类开发区。从黄河流域、全国乃至全球发展的大 格局上来审视,山东省需要一个能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黄河流域需要一个便捷的出 海大通道和能带动整个流域发展的龙头。因此,建议山东省委、省政府争取国家支持,从空 间布局、海洋资源、科技教育、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集成管理等方面综合考虑 制定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核和衔接,争取纳入国家战略。这无疑会为山 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拓展极大的发展空间。 (编辑:王爱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鹿守本, 艾万铸. 海岸带综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M ]. 北 京: 海洋出版社, 2001, 18.

[2]崔琴. 海岸带综合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学分析[J] . 华章, 2 009,(4): 153, 157.

[3]Ligia Noronha.Coastal Management Policy:Observations from an Ind ian Case[J].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2004,47:63.

[4]王芳. 对海陆统筹发展的认识和思考[J]. 国土资源, 2009(3): 33-35.

[5]张德贤.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理论研究[M]. 青岛: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0.

[6]王诗成. 关于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J]. 海洋信息, 2001(3): 23-25.

[7]Braxton C Davis.Regional Planning in the US Coastal Zone:A Comparative

An alysis of 15 Special Area Plans[J].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2004,47:79.

[8]储永萍, 蒙少东. 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 湖南农业科学,

2009,( 8):154-157.[Chu Yongping,Meng Shaodong. Strategies of Ocean Economic Developmen 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ir Enlightenment to China

Hunan[J] Agricultur al Sciences.2009,(8):154-157.]

[9]赵蓓, 唐伟, 周艳荣. 英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综述[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1 1): 8-10.[Zhao Pei,Tang Wei,Zhou Yanrong.A Summary of Ocean Resources Developme nt and Utilization in UK[J]. 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2008,(11):8-10. ]

[10]李巧稚. 国外海洋政策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12 ) :36-41.[Li Qiaozhi.Developing Trends of Ocean Policies in Overseas and Its Enli ghtenme nt to China[J] 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2008,(12):36-41.]

[11]陈华, . 基于集群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问题研究[J]. 金融发展研究, 2009 , (10): 20-24.[Chen Hua,Wang Yang.A Study on Shandong Blue Island Economic Zone o n the Basis of Colonization[J] Finance Development Recearch . 2009,(10): 20-2 4.]

[12]杨子强.海洋经济发展与陆地金融体系的融合:建设蓝色经济区的核心[J]. 金融发 展 研究,2010,(1): 3-6.[Yang Ziqiang.The Merging between Ocean Economy Developmen t and Land Financial System:Core Issues of Constructing Blue Economic Zone[ J]. Finance Development Research. 2010,(1): 3-6.]

A Study of Sea and Land Resources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handong Peninsula B lue Economic Zone

LI Jun1,2

(1.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cean Universit 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003, China

2. Teaching Affairs Office, Shand ong Econom ics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China)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5

1.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二空间。过去一般是以陆地为本位去认识海洋,接受海洋的赐福。海洋对人类生存发展的积极意义,仅在于它是沟通各大洲文明的大通道,使濒海的各民族成为邻居。这样的理解现在看来显然是片面的、狭隘的。许多现代海洋科学家和人文社会学家看到,在有人类活动的海域,人类的经济活动与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形成海洋生态经济系统,海洋本身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海洋空间包括海域水体、海底、上空和周延的海岸带,是一个立体的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陆地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引发海洋资源的大发现,驱动着人类向海洋空间拓展。1994年11月16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改变了领海之外即公海的传统格局,全世界30%多的海洋(约1.094亿平方公里)被划为沿岸国家的管辖海域,在“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水域”,分别享有不同层次的主权权利、专有权、管辖权和管理权。这五种类型的海域,既不同于内海水、领海,也有别于公海。

2.海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海洋有丰富的生物、矿产等资源,是支持人类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估计等于全球农产品产量的一千倍,海水淡化是可持续开发淡水资源的重要手段,海洋能总可用量在30亿千瓦以上。海洋石油和天然气预测储量有1.4万亿吨。占地球表面积49%的国际海底区域,蕴藏丰富的多金属结核、富钴铁锰结壳、热液硫化物等陆地战略性替代矿产。在水深大于300米的大陆边缘海底与永久冻土带沉积物中,有天然气水合物成藏,估计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储量的两倍多。联合国预测,深海商业性采矿活动,可能在2020年以后开始。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将使海洋经济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支柱。

3.海洋是人民生活的重要依托。世界经济、社会、文化最发达的区域,集中在离海岸线60公里以内的沿海,其人口占全球一半以上。世界贸易总值70%以上来自海运。全世界旅游收入1/3依赖海洋。目前,全世界每天有3600人移向沿海地区。联合国《21世纪议程》估计,到2020年全世界沿海地区的人口将达到人口总数的75%。

4.海洋是战略争夺的“内太空”。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的突出,高新技术在军事上的运用,赋予了海洋安全、海洋战略地位以新的内容。传统的控制海洋通道就能控制世界的战略思想虽未过时,但争夺的重点逐渐转向立体海洋,特别是尚未认识的“内太空”———水深500米以上的深海区。

5.海洋是人类科学和技术创新的重要舞台。当代人类面临的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生命起源、人类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海洋科学研究的进展。目前已形成“海洋大科学”的研究,其潜在的巨大科学、经济利益和可利用性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未来文明的出路在于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势必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追求进步和跨越的主要方向。

海洋史学的兴起

海洋世纪的出现,是世界历史演变的结果。但是,重新反思人类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史学论述存在的盲点。

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世界历史体系和结构是以陆地为本位,用欧洲中心论建构起来的。20世纪下半叶以来,它受到广泛的批判和质疑,出现了一些新的世界体系理论,当代历史学研究突破欧洲中心论的桎梏,有了全球的视野,但主流意识和主体叙事仍然是以大陆为中心的。古代世界被分为农耕与游牧两个世界,古代世界史是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之间及其内部的互相交往、碰撞或冲突,从原始、孤立、分散走向一体的历史进程。近代世界史则是工业世界征服农、牧世界的过程。人们承认大海影响了世界文明,那是因为海洋成为各个大陆文明间联系的大通道,促进了大陆文明的一体化。

陆地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陆地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世界历史的主流,这是真实的。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主要关系,也是正确的。问题是,人类从陆地走向海洋后,海洋究竟只是大陆文明间交往的一条通道,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空间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形成的文化是否只是陆地文明的自然延伸在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之外,是否还存在一个海洋世界。

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新进展告诉我们,人类的海洋活动和陆地活动同样古老,海洋文明有着独特的起源、发展的过程。历史学家发现,不仅地中海周边地区的历史是与在地中海中航行的船只和海员的历史同步发展的,古代亚洲、美洲也有“地中海”,也是海上民族的摇篮。在“地理大发现”以前,海上文明早已有了洲际的传播。海洋作为不同陆地文明跨界交流的通道,是各种海上文明先行接触和互动的结果。如果承认这些历史事实的话,我们就应该把海洋世界作为另一种文明形态的存在来对待。

过去占统治地位的海洋史论述,是西方发达海洋国家推行海权扩张的产物。古代海洋的历史就是地中海文明对外扩张史,近代海洋的历史就是大西洋文明强国依靠海上力量,从控制世界海洋进而控制世界陆地的历史。东方国家、亚洲属于大陆,属于大河文明,虽有海洋活动,但“海洋没有影响他们的文化”,无权参与海洋世界的历史创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的非殖民地化和争取200海里海洋权的抗争,恢复了海洋文化创造主体的地位,呼唤把颠倒的海洋历史再颠倒过来;发达海洋国家的海洋观念也起了变化,海洋文化模式从海上掠夺财富向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海洋环境转型,也要求对海洋历史作出新的阐释。这是海洋史学兴起的背景。

海洋史学是海洋视野下一切与海洋相关的自然、社会、人文的历史研究,从理论上说,包括海洋的自然生态变迁的历史和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历史、海洋社会人文发展的历史。它与原有涉海的各种专门史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海洋为本位的整体史研究,在于它以海洋活动群体为历史的主角,并从海洋看陆地,探讨人与海的互动关系,海洋世界与农耕世界、游牧世界的互动关系。按照我的理解,海洋世界应该包含多层的意义:

1.海洋世界是人类海洋性实践活动和文化创造的空间。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创造出多种海洋部门、产业和社会系统。海洋性实践活动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活动,舟船是它的主要载体。舟船把它航行的所有起点和终点的陆地的海岸区域相联接,形成海洋区域的社会网络,因此海洋世界的空间结构,是由大陆海岸区域、岛屿、海域组合而成的。我们以往理解的,只是从旧居地越洋到了新大陆,才算开辟新的生存发展空间,忽略了海洋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生存发展空间,事实上没有海上生存能力,就谈不上跨越海洋,谈不上海洋水体和海底资源的开发利用。

2.海洋世界指海洋人文世界。海洋文化是海岸区域和海域涉海的群体对海洋自然的“人化”。不同海洋环境、不同民族的海洋文化有不同的样式和特色,发展水平也不一致。但其本质特征和共性,是都有漂泊、流动的“船上社会”,如渔民社会、海商社会、海盗社会等,他们的组织制度、行为方式,与陆地社会组织有明显的差别。远航既是一种体能、生理的挑战,又是一种心灵的磨砺,海洋因素渗透在他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当中,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海岸区域间接进行海洋性实践活动的群体,是“船上社会”的支持和后援力量,与“船上社会”构成联动的系统,生产与生活和海洋结下不解之缘,行为方式也深受海洋的影响。西欧通过海洋扩张创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并不等于只有资本主义才能产生海洋文化。

3.海洋世界是人类社会大系统下的一个小系统,与农耕世界、游牧世界相同,也有一个从原始、孤立、分散走向一体的历史进程。海洋文明不等于与陆地文明对立,高于陆地文明的先进形态。海洋世界也不是封闭的社会人文系统,始终和陆地世界发生互动的关系。如果这样的理解可以成立的话,海洋在世界历史体系和结构中不应该只是一个陆地文明之间交往联系的场所,而且还是一个与农耕世界、游牧世界对话、交流、互动的角色。

由此可见,海洋史学的问题意识,在于考问海洋世界在世界历史体系和结构中的地位。它要求历史学家首先要重新发掘海洋的历史资源,观察海洋世界自身的发展和演变,然后在陆海互视中给予准确的定位。在这个意义上,海洋史学是探讨人类社会整体史的一种方法和途径,与海洋代表西方、现代、先进、开放,大陆代表东方、传统、落后、保守的文化霸权论述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国海洋史学的展望

中国既是东亚的大陆国家,又是太平洋西岸的海洋国家,中国的历史发展兼具陆地与海洋两个方向。中国在国家形成的过程中,不只是形成农业民族的共同体,而是包含了游牧民族、海洋民族在内的多元一体。古代环中国海沿岸与东南亚、西亚海域形成海洋经济、文化互动网络,宋元时中国成长为海上强国。郑和下西洋后,明朝从海洋退缩,但明末开放月港,仍主导东亚海洋贸易网络,郑成功拓展东西洋贸易,收复台湾,遏止了荷兰海洋势力的东进。清代中国失去通过海洋实现社会转型的发展机遇,但海洋传统在沿海地区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海外的跨国人口、物质、文化的互动从未间断。当代中国改革开放,通过海洋与世界互动,海洋强国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历史的继承和发扬,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变革的连续性。

中国海洋史学要在学术理论和实践上重建海洋世界的小系统,全面总结、继承、利用这笔珍贵的历史遗产,不仅可以改变历史研究中忽视海洋的缺陷,丰富中国历史的内容,完善中国历史体系和结构,促进史学的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而且可以为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维护海洋权益、遏制“台独”提供历史依据和理论支持,对改变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洋发展道路,具有借鉴意义。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6

当前,国家正在重构沿海经济大战略,浙江省被国家批准为海洋经济试点省。2010年8月,浙江省编制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上报发改委。2011年3月初,浙江省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台州海洋资源丰富,实施主攻沿海战略,努力使台州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不仅是顺势之为,更是优化发展布局、培育持续发展动力的长远谋划。

一、海洋经济发展的理论支撑

对于海洋经济的理论研究,国内外进行的都比较晚,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此后,在海洋经济的研究发展历程中,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理论:

1.海权保护理论。19世纪末,美国海军军官马汉提出了著名的“海权论”,构建了完整的海权保护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以贸易(指商品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输出)立国的国家,必须控制海洋。夺取并保持制海权,特别是与国家利益和海外贸易有关的主要交通线上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要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具有占优势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舰队和商船队以及发达的基地网。

2.海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海洋区域经济是在一定的海洋区划体系内,包括自然区、功能区和经济区内形成的海洋区域经济体系,是以海洋区域为单元、以海域资源为基础、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是海洋经济发展及其海域布局规律的综合反映。

3.海洋区划理论。海洋区划理论根据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把一个海域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海洋区域。海洋经济区划以地(海)域经济为单元,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海洋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地(海)域系统。

4.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其中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已成为世界各国关于环境与发展的共同行动纲领。海洋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子孙后代资源为代价的发展”,它是海洋发展与环境之间保持平衡与协调的一种新思想和指导行动的新模式。

5.海洋产业经济理论。海洋产业经济理论所关注的是,怎样通过科技创新等手段,构建一个完整、高层次的海洋产业体系。该理论认为要使海洋资源得以持续利用,海洋经济持续增长,海洋经济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应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扶持新兴海洋产业,把海洋资源优势和陆域经济优势结合起来,重点建设一批海洋产业区和新兴海洋项目,逐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海洋产业带和块状海洋经济,提升海洋经济整体竞争力。

以上五种理论为台州市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决策理论参考,也是本文的理论基础。

二、台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一)台州市海洋资源概况

台州地处浙江中部,是海洋资源大市,拥有“港、涂、渔、景、能”五大海洋优势资源,在浙江省占有重要的位置。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台州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

1.港口资源。台州市深水岸线和港湾资源丰富,可开发港口岸线长96.23公里,其中可建万吨级以上港口的岸线长达30.75公里,自北而南分布着三门湾、浦坝港、台州湾、隘顽湾和乐清湾等港湾以及大小港口15处,还拥有国家批准的渔港20个。

2.滩涂资源。台州市所辖海域海涂资源丰富,分布集中成片,处于缓慢淤涨状态,主要分布在台州湾等开敞的河口海湾及三门湾、乐清湾等半封闭海湾内。滩涂不仅具有调节气候、纳潮分洪、抵御风暴潮的作用,更有对污染物稀释扩散的自净作用。

3.海洋渔业资源。台州海域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拥有大陈、猫头、披山等渔场。三门湾、乐清湾及大陈岛海域是浙江省重要的海水养殖基地和贝类苗种基地,养殖品种类有鱼、虾、蟹、贝、藻等五大类30余种。

4.滨海旅游资源。台州市自古以“海上名山”著称,汇聚着“山、海、岛、城”等多种景观,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主要景点有桃渚、长屿洞天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大鹿岛部级森林公园和江厦、大陈岛两个省级森林公园,桃渚部级地质公园,石塘渔港千年曙光公园、一江山岛近代战争遗迹和海蚀风光等。

5.绿色能源。台州沿海港湾众多,属强潮海区、潮差大、潮汐能源丰富,主要分布在三门湾和乐清湾。台州海域风力资源丰富,沿海和岛屿有效风时高达7000小时/年以上,此外,台州市海域还拥有丰富的波浪能和潮流能。

(二)台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制约条件

1.海洋开发投入不足,涉海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海洋基础设施、海洋高新产业以及深水港的开发投入不足,海洋经济与省内外沿海城市相比,无论是临港工业、港口海运业、滨海旅游业,还是海洋高新产业都有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海洋经济的发展速度。

2.海洋渔业面临严峻挑战,结构调整任务艰巨。捕捞渔场缩减,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捕捞生产与渔场资源矛盾更加突出。滩涂养殖和围塘养殖已趋饱和。浅海养殖尚有较大潜力,但发展浅海养殖需要较高的技术、经济支撑,也伴随较高的风险。渔业结构调整任务异常艰巨。

3.海洋环境质量日趋下降,海洋生态压力加大。台州近岸海域污染程度相当严重,严重污染海域分布在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等海域。近海海洋捕捞强度的迅速膨胀,海洋食物链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在短期内难以恢复。海洋生物资源严重衰退,直接影响了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

4.海洋科技力量相对薄弱,高新技术发展滞缓。台州海洋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科技进步作用相当微弱,海洋科技水平不高,海洋产业仍以传统海洋产业为主,代表海洋开发前沿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不快,影响了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5.海洋灾害影响频繁,抗灾能力有待提高。台州是浙江省受海洋灾害影响较严重的地区之一,虽然近年来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抗灾能力有了提高,但遇较强台风时,抗灾能力仍显不足。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滞后。平原排涝常受风暴潮影响。

三、台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和区域布局

(一)主要产业

台州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必须以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布局为目标,以沿海产业带规划为依托,重点发展临港新兴工业、港口海运业、海洋渔业,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积极培育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1.临港新兴工业。台州依托港口条件可适度发展能源电力、船舶修造、石油化工等临港工业。(1)沿海能源工业。能源电力方面,台州现有华能玉环电厂。要加快电源和电网建设,形成适度超前、科学配套、容载合理、装备精良、运行灵活、安全稳定的电力安全保障体系,以大型电厂为支撑、500千伏环网为主骨架,实现“大电网、高参数、高度自动化”的电网格局。积极开发利用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2)船舶修造业。船舶修造主要集中在温岭、椒江、三门一带,此外还有临海的桃渚造船基地。要培育按现代化总装造船厂模式运作的核心企业,促进船舶产品向系列化、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提升工艺装备,扩大制造吨位,形成具有综合优势的船舶工业体系。发展高附加值的特种船舶制造业,提高中小船舶建造的技术水平,发展面向国内外的船舶配套业,形成协调的船舶生产产业链。建立完善的船舶交易市场和网络。(3)石化工业。石化产业带主要是大陈岛石油储运基地及以黄礁涂炼化一体化项目为核心的沿海石化基地;要以建设大型临港石化工业基地为目标,重点发展进口原料深加工、精细化工、高分子加工为主的低污染、轻化工、深加工型石化项目。

转贴于

2.港口海运业。近年来,台州市的港口和码头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台州港在海门、大麦屿、健跳传统三大港区基础上,增加临海、温岭、黄岩三港区,形成“一港六区”的港口发展新格局,最终形成各港区功能明确、优势互补、民营化特色明显、各港区联动发展的组合式港口,建立港口、公路、铁路为主干的综合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推动海洋运输、仓储、货运及信息服务的发展,努力构建椒江葭沚、大麦屿等现代港口物流园区。

3.海洋渔业。(1)海洋捕捞业。积极稳妥发展远洋渔业,建立集生产、运输、加工、贸易、服务为一体的远洋渔业产业化经营格局,提高海洋捕捞的综合效益。完成玉环灵门、栈台渔港,临海红脚岩渔港,三门健跳渔港等省重点渔港续建工程,争取路桥金清渔港、椒江大陈中咀避风港、玉环坎门中心渔港、温岭中心渔港建成。(2)海水养殖业。朝着“特色、优质、高效”方向发展。选择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大黄鱼、青蟹、对虾、沙蚕、泥蚶、蛏等品种,建立各具特色的海水养殖开发区。推进水产品种苗工程、水产养殖病虫害防治网络和养殖水域监测预报体系的建设,促进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养殖发展。(3)水产品加工业及市场流通。提高养殖产品加工与净化、低值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加快开发海洋药物、保健品和功能食品。依托中心渔港和渔区城镇对渔业产品集聚作用,加快建立海水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和出口基地,积极培育渔业加工龙头企业。

4.滨海旅游业。发挥台州“山、海、城、岛、洞”等五大资源特色优势,大力发展以“游海岛、观海景、吃海鲜、购海货、住海滨”为特色的滨海旅游。加快滨海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以生态文化旅游为主线,使台州成为浙江大旅游网的东部重要节点。打响“神奇山海、活力台州”旅游的品牌,建设浙东休闲旅游胜地。

以桃渚、温岭东部滨海旅游区、大陈岛、大鹿岛森林公园为依托,形成“一带、两岛、六区”的滨海旅游新格局。一带即甬台温通道以东滨海带,实施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逐步建设各具特色的滨海旅游区块;两岛即大陈岛(包括一江山岛)旅游、大鹿岛森林公园。六区:三门蛇蟠岛旅游景区,以自然景观为主的观光休闲旅游区,包括千洞之岛景区和渔家风情旅游;临海桃渚省级风景旅游区,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兼胜的综合型高等级风景旅游区;台州滨海城市旅游区,为台州市滨海旅游中心集散地和服务中心;台州黄琅滨海旅游区,包括黄礁岛旅游度假村、农业高科技观光休闲园和剑门港海滨休闲娱乐区;温岭东南滨海旅游区,包括石塘千年曙光园、松门海滨旅游区、长屿洞天—方山及江厦森林公园;玉环中国休闲渔都旅游区,包括坎门渔村、南排山休闲旅游区,突出海洋风光和海岛风情。

5.海洋高新技术产业。(1)海洋生物医药业。重点培育和扶持若干骨干企业和新兴海洋产品,加快海洋药物、海洋化工、海洋保健食品及深水网箱和海珍品良种育苗等开发研制。选择在椒江区内建立海洋创业服务中心、检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在玉环省级海洋科技园区内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在椒江中心渔港、温岭松门、玉环坎门建成海洋药物和海洋化工制造研究基地。在大陈岛开展深水网箱技术和良种育苗工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程研发。(2)海水淡化。大力推进海水利用产业化发展,开发电水联产热法、核能耦合、膜法低成本淡化、亚海水淡化及海水循环冷却、大生活用水等技术,创建海水淡化产业基地。

(二)区域布局

结合台州市海洋资源分布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从海洋经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细化沿海产业带规划,形成“一港、三湾、六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一港即台州组合港;三湾即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六区即椒江口综合经济区、温岭滨海综合经济区、乐清湾综合经济区、三门湾综合经济区、临海滨海综合经济区和海洋生态经济区。

1.台州组合港建设(一港)。台州组合港包括海门港区、健跳港区、大麦屿港区、临海港区、温岭港区和黄岩港区。海门港区:新建、改建、扩建各类码头,争取建设大陈石油储运码头,成为台州对外贸易、旅游客运、能源运输及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综合性港口。大麦屿港区:重点建设外贸集装箱、煤炭、石化中转运输和物流园区,成为台州市南部综合性枢纽港。健跳港区:重点在口外牛头门建设万吨级以上散货码头,成为以能源运输为主,兼顾大小件杂货运输的台州北部综合港口。临海港区:规划分头门作业区和椒江口内作业区。其中椒江口内作业区以千吨级以下码头泊位为主。头门作业区重点开发深水港,做好头门港区开发前期工作,争取连岛大坝工程建设,在大坝中部建成两座万吨级码头。温岭港区和黄岩港区: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生活物资运输为主,为地方经济服务。

2.海湾资源开发(三湾)。三门湾(包括浦坝港):为半封闭强潮海湾,三门湾内湾和浦坝港沿岸滩涂、港汊发育,深水岸线不多,宜发展海水养殖和休闲旅游。健跳港口门和口外洋市涂、牛山岸段深水岸线,水深7~10米,深槽稳定,可建设5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台州湾:为开敞型强潮河口湾,湾外海域散布着大陈岛、东矶列岛,海域开敞,海洋生态环境良好,宜发展海岛旅游、浅海养殖、休闲渔业。头门岛南岸、上大陈岛西南岸段深水岸线,航道水深条件良好,具有深水港的开发前景。其中大陈岛规划建设30万吨兼靠40万吨石油储运码头。乐清湾(包括漩门湾):为半封闭强潮海湾,湾内环境隐蔽,岸线基本稳定,湾内滩涂和港汊发育,岛屿众多,宜发展海水养殖和休闲旅游。外湾东岸大麦屿岸段水深10~30米,水域开阔,拥有发展深水港口的深水岸线。

3.沿海产业带建设(六区)。从产业发展及空间拓展角度出发,综合考虑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按照陆海联动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要求,台州市沿海将建成资源、产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六个海洋经济区。(1)椒江口综合经济区。包括椒江、路桥两区沿岸乡镇。重点发展汽车整车制造、缝制设备、家用电器、塑料模具及医药化工等主导产业,以及港口海运、港口电力、船舶修造、水产品加工等临港工业。提高海洋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椒江渔港经济区。建设都市休闲旅游区和黄琅滨海旅游风景区。(2)温岭滨海综合经济区。包括温岭市东南的沿海乡镇。重点发展摩托车及汽摩配件等主导产业,提升改造船舶修造业和配套服务业,培育修造船基地,建设现代化船舶和船舶配套产品交易市场。开发海洋医药、海水利用及潮汐能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远洋渔业、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建设温岭(松门、石塘)渔港经济区。以大港湾为基地,建设优势海水养殖品种(虾、蛏)产业带。综合开发滨海旅游业。(3)乐清湾综合经济区。包括玉环县及温岭市管辖的乐清湾沿海乡镇。重点发展汽摩配件等主导产业,发展港口海运、沿海能源、修造船、水产品深加工等临港工业。积极开发海洋化工、海洋药物、海水利用及潮汐能等海洋新兴产业。建设优势海水养殖品种(蛏、大黄鱼、虾、青蟹等)产业带。加快坎门中心渔港和玉环休闲渔都旅游区的建设。(4)三门湾综合经济区。包括三门县的沿海乡镇。重点发展沿海能源工业、船舶修造业和海水养殖业。建设健跳大型船舶修造基地。开发健跳深水港。发展浅海养殖,建设优势海水养殖品种(青蟹、对虾、蛏、大黄鱼及蚶等)产业带。(5)临海滨海综合经济区。包括临海市的沿海乡镇。重点发展汽车整车制造、医药化工等主导产业。提升改造灵江船舶修造业,积极发展特种船舶修造。建设红脚岩渔港和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建设头门岛连岛工程。(6)海洋生态经济区。该区主要涉及离大陆较远、地理位置相对较独立的台州列岛、东矶列岛和鸡山岛(群)及其邻近海域。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修复海洋生物资源的前提下,以调整海洋渔业结构为重点,加快海岛旅游业和港口开发。坚持生态立岛、产业兴岛。发展陆岛、岛间交通,改善基础设施。积极开发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

转贴于

四、台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海洋意识,树立科学海洋发展观

围绕建设浙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大城市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海洋经济发展,实现下列四个思想转变:从陆域国土空间转变为海陆一体的空间思想;从追求陆域经济效益、大陆经济思想转变为多层次、海陆资源综合开发的现代海洋经济思想;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发展经济和生态建设并举思想;从单纯发展海洋经济转变为发展海洋经济和弘扬海洋文化并举思想。通过统筹协调,推动海洋经济强市建设。

(二)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海洋经济发展

海洋经济覆盖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涉及国民经济15个门类中的13个。涉海行政部门多,为了使各涉海产业协调发展,在编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高综合调控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健全沿海县(市、区)海洋行政管理机构,切实履行海洋综合管理职能。继续充实和加强海洋经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完善海洋经济工作综合协调机制,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重大决策的执行、重大工程项目的协调、重大政策和措施落实的督察和领导,以保证海洋经济强市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加大海洋经济投入,构建发展的支撑体系

拓展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产业发展的投资、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国内外投资者依法平等参与海洋经济开发,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新格局。安排专项基金,增加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海洋公益事业、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投入,大力支持、积极鼓励社会和个人特别是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海洋产业,使台州市发展海洋经济的开发主体和开发项目多元化。重点抓好台州组合港建设和港口集疏运网络以及口岸服务系统骨干工程建设,通过各港区疏港道路与之相连形成完善的集疏运网络,拓展港口腹地。加快建设沿海电力能源,积极推进海水淡化工程,促进生产力的优化布局。继续建立海洋信息系统、海洋监测系统、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和防御决策体系、海洋污染应急处理和救助体系,增强海域管理和环境保护能力。继续抓好海岸防护、水利工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实施“科技兴海”,提高海洋经济创新能力

大力实施科技兴海,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带动作用。要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以产业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产学研的相互结合,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研发,创办各类专业孵化器和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构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抓好企业家、高级专业人才、技术工人三支队伍建设,促进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鼓励台州高校围绕支柱行业和主导产业,面向区域经济,开设一批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为建设海上台州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各级政府要做好海洋资源调查评价、监测等基础性、公益性工作,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依据;要加强对海洋科技工作的支持,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等方面加强科技攻关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开发、示范与推广。要完善科技创新激励制度,鼓励科技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加速技术要素市场化进程,培育、扶持、规范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务。加快海洋科技人员的培养,引进台州市急需的高层次海洋科技和管理人才,实行引才、引资和引项三位一体,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海洋开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