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古诗范例6篇

元旦的古诗

元旦的古诗范文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3、(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元旦的古诗范文2

元旦是新年的伊始,在这一天很多朋友选择和家人一起欢度佳节,也会探讨时不时探讨元旦的风俗等,那么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022元旦来历和传说介绍,欢迎阅读!

元旦来历和传说“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传说故事: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

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了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元旦传说传说在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

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

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

元旦来源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农(夏、阴)历正月初一。“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元旦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

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元旦节故事元旦节的故事一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元旦”一词,是中国古代的“土产”。中国很早就有过“年”的习俗。“年,谷熟也”,也就是人们庆祝丰收的节日。每年的1月1日为元旦,是新年的开始。“元旦”是合成词,按单个字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天亮或早晨。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巅升起,中间云雾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字。

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夏朝的时候产生了“夏历”,就现在的“农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岁首这天就叫“元旦”。

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元旦节的故事二

元旦的古诗范文3

关键词:柳宗元 山水诗 情感内蕴 风格特征

中国古代的诗歌以抒情见长,“诗缘情”是自六朝以来诗人们的共识[1]。而借山水以抒情则是自六朝谢灵运、谢眺以来山水诗的传统,中唐时人柳宗元也继承了这一传统,是山水诗大家,今天我们就浅谈一下柳宗元的山水诗。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又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调蓝天尉,改监察御史。永贞年间,参加王叔文集团改革政治的活动,官礼部员外郎。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调柳州刺史,死于柳州。柳宗元是杰出的思想家、古文家和诗人。诗歌数量比不上古文,但成就很高,不但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也很鲜明。其中山水诗最为后人称道,与韦应物并称“韦柳”,被视为王孟山水诗的后继[2]。

柳宗元的山水文学主要包括他的山水诗和山水游记小品,这些作品绝大部分写在他遭贬谪的永州和柳州期间,其中以永州时之作最为代表[3]。柳宗元被贬谪为永州司马是顺宗永贞元年(805)十一月至宪宗元和十年(815)正月这一段时期。今天笔者想就其中的山水诗进行探讨,以下分别从情感内蕴和风格特征两方面来谈柳宗元在永州的山水诗。

一、情感内蕴

柳宗元在永州时期的山水诗,情感上充满了忧伤悲愤之情,自己被贬到永州,在“投山水地,放情咏《离骚》”的环境里,发泄着自己的愤郁和不满,还有就是自己沉浸于山水自然美景之中,暂时忘却被贬谪的痛苦。这两种状态都存在于吟咏山水自然的诗歌里。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柳宗元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很快就被召回朝廷,实现自己的“利安元元”的理想和抱负。

首先看一下诗人借助山水来排遣自己内心的郁闷和愤慨。在这些山水诗中,诗人首先吟咏山水美景,然后再抒发自己抑郁的情怀。

如:《南涧中题》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从对景物的感受“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写起,到自己的离国怀忧“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秋风萧瑟似乎使诗人忘记了疲劳,但是却无法摆托那种孤寂与愤懑,“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因为秋风萧瑟,羁鸟孤鸣,再加上自己孤身一人,漂泊在外。因此从情感上来说,自然无法跳出悲伤的氛围。到永州后,柳宗元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伟大诗人屈原的感受,他在《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中说:“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他寄情于山水,正是要表达自己不满的心境,虽有忧伤,可悲愤之情亦溢于言表,让我们能够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怀。

再如:《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冷渗硫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乌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诗人迁居愚溪之后,明白了自己的处境,所以就甘心终身为永州民,可是却又害怕自己老死在这蛮荒之瘴土之上,所以很矛盾,这种心情时时在心灵深处激荡,使作者表面上无所事事,可心灵深处很痛苦,所以时时在大脑里思考,因而诗人没有休息好,所以就“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睡不好觉,就起身看月听泉响。“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诗人倚靠着门,寂寞地到了天亮,诗人很孤独,没有什么可以排忧解怀,让我们对之报以同情之感。

接下来诗人虽然很孤寂于南国,可是内心深处还是涌起一丝希望,希望有朝一日,一封诏书能够使自己再度北上,能够报效朝廷和实现自己的理想。诗人于悲伤孤独之外为蕴藉自己的心灵而找到了一剂良方。所以诗人在悲愤之外,还有自己旷达的一面,可谓是小旷达寓于大忧伤中,诗人能够沉浸于自然万化中,这也是我们可以发现的。

如:《溪居》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本首诗中“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写出诗人虽然被贬谪,但是很超脱的感觉,说自己幸亏被谪,免受簪组之累。同样这也写出诗人在怨愤酸楚的情绪下,仍有放达的一面。诗人心里虽然不满于被贬谪,但是自己也可以借以放下“簪组累”,这展示了他乐观的一面。

如:《零陵春望》

平野春草绿,晚莺啼远林。

日晴潇湘渚,云断岣嵝山。

仙驾不可望,世途非所任。

凝情空景慕,万里苍梧阴。

蒋之翘《柳集辑注》(卷四十三)曰:“此处以处末世而思圣君也,即诗人西方美人之意。苍梧是指舜葬于苍梧之野,写诗人羡慕舜的时代,渴望圣君的出现。这样也能够使自己早日实现报国之志。诗人虽处贬谪之地,可内心仍然对国家怀着希望,希望圣明的君主早日出现。这首诗也表达诗人的渴望,于山水风景中寄托自己的情怀。

从上我们可知,柳宗元在永州时虽写了充斥着不满愤懑的诗歌,可是在他内心深处还是对国家对圣君怀有殷切的希望,所以从以上诗歌我们可看出柳宗元永州诗歌的情感内蕴。

二、风格特征

风格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诗风象代表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要求,亦体现了一个诗人与其他诗人的区别和对诗歌审美的追求。柳宗元在永州的诗歌体现了含蓄蕴藉、简古枯淡的特点。

如:《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怜怜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元旦的古诗范文4

1、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2、检举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3、《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4、《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5、丁卯元日——(清)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6、《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7、《丁卯元日》

清·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着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8、《田家元旦》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9、《元日·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10、《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1.20xx鼠年元旦活动晚会的好词好句大全

2.20xx鼠年新年祝福语古诗词大全

3.鼠年跨年20xx元旦节祝福短信句子大全5篇

元旦的古诗范文5

著名学府里的那些人和事儿

“雨茫茫,桥弯弯,啊白帆片片是梦乡,梦乡在江南。不知今宵是何时的云烟,也不知今夕是何夕的睡莲,只愿能化作唐宋诗篇,长眠在你身边。”

――《梦江南》

江南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国度。在这里,有玲珑少年的追忆,烛影摇红的故事。而位于沪宁线上的大学,也因为这里的烟雨红尘,少了城市的喧嚣,多了几分静谧与恬淡。曾几何时,去这里读大学成了众多文科学子心中最美的梦,今天,小编特意为您挑选了沪宁线上几所最具人文气息的重点大学,让我们在似水流年中品味这相传百年的“大学之道”。

第一站:上海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

提起复旦大学,不得不提起中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前身是复旦大学国文部,成立于1917年,是大学草创时期组成复旦大学的三个部之一。1925年,在邵力子、叶楚伧、陈望道等前辈的推动下,国文部正式改名为中国文学科。1929年9月,学校改制,把原来的6科24系调整为4院17系,在文学院下设立中国文学系。从中国文学科的建立到文学院的改制是复旦中文系的初创阶段。从此,中文系成为复旦大学的一个重要教学单位,独立担负起培育人才的重任。

1949年以前,担任系科主任的有刘大白、陈望道、孙工、谢六逸、陈子展诸位先生,在他们的领导下,中文系师生们筚路蓝缕,弦歌不辍,逐步奠定了复旦中文事业的基础。1949年以后,复旦大学中文系经过院系调整,开始了重大发展的历史阶段。来自同济大学的郭绍虞先生、暨南大学的吴文祺先生、刘大杰先生,沪江大学的朱东润先生先生,震旦大学的贾植芳先生,圣约翰大学的王欣夫先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张世禄先生,大同大学的刘季高先生,以及原来在复旦任教的陈望道先生、陈子展先生、蒋天枢先生、赵景深先生以及当时为青年教师和学生骨干的胡裕树、蒋孔阳、王运熙、鲍正鹄、章培恒等先生都汇聚复旦,使中文学科的规模获得有力的拓展和提升,其在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语言学、文艺学、文献学等领域更是逐步成为全国中文学科的重镇之一。

所谓:“日月光华,旦兮复兮。”八十六年来,几代学者薪火相传,安心向学,潜心育人,留下了一部又一部传世之作,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而当年建系的诸位元老们的治学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文学子,他们身上高尚的人文精神也令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感到无比崇敬。

陈望道:革命元勋,学术耆老

陈望道(1891~1977年) 原名参一,笔名佛突、雪帆,浙江义乌人。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获法学学士学位。回国后积极提倡新文化运动,曾任《新青年》编辑,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作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1921年7月,陈先生出席了中共一大并当选为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第一任书记,并于1927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

陈望道先生毕生从事进步语文运动和语文科学的教学研究,建立了我国修辞学的科学体系,对哲学、伦理学、文艺理论、美学等造诣较深,主编《辞海》,著有《修辞学发凡》、《文法简论》等。

郭绍虞:与古人交友

郭绍虞(1893~1984年)。江苏苏州人,中国语言文学专家。原名希汾,字绍虞。“五四”时期加入新潮社,任北京《晨报》特约撰稿人,发表《马克思年表》等宣传进步思想的译著。上世纪20年代初,与茅盾、叶圣陶等创立文学研究会。建国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语文学会副会长《辞海》副主编,复旦大学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郭绍虞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并在书法上也有极深造诣,为海内外学者所尊崇。先生著有《中国文学批评史》、《宋诗话考》、《汉语语法新探》、《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照隅室语文论集》等二十余部专著。

曾有人问郭老:“像您这样一天到晚钻在书本里,不感到枯燥吗?”郭老答道:“与古人交友,其乐无穷。”是的,郭老对有些事是很少过问的,尤其是家事大都是一问三不知,但对古人的油盐酱醋,却搞得很清楚。若没有一年到头、一天到晚钻在书本里的努力,又何来这般了如指掌。

郭老并非科班出身,却靠自身努力,练就了一身好本领。他的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让人赞叹不已。到了1955年,郭老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笔耕不缀。如他助手所说,先生每天起得很早,梳洗后即进书房工作,午饭后,略作小憩,再工作到傍晚。晚年时尚且如此用功,年轻时更可想而知了。郭老正是凭着“与古人交友”的孜孜不倦,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朱东润:严谨治学

朱东润(1896~1988年),江苏泰兴人,中国古代文学及文体学家。建国后先生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全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等,是复旦大学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之一。他为中文系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陆游研究、梅尧臣研究、中国文学等课程,并培养了数十名硕士、博士生,其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历史,尤擅历史人物传记文字的创作。朱先生善于将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历史结合起来研究,注重史料的收集和史实的分析考辨,并著有《张居正大传》、《杜甫叙论》等传记文字作品,其《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是我国最早的文学批评著作之一。同时,他还是一位书法家,篆、隶、行、草无不精善。

“”时期,有一次中文系召开“跃进大会”,目的是要大家再一次“鼓足干劲”,力求“多快好省”地搞工作。在学生、教师纷纷登台,决心要这个“提前”那个“提前”之后,大家把朱东润先生“催”上了讲台,要他表态。他本坐在那里一言不发,这时却如箭在弦上,不“跃进”一下便下不了台。踌躇再三的他终于在众人的敦促中开了口。他表示,原定5年完成的《陆游传》、《陆游研究》、《陆游诗选》三部著作,已提前为4年,现在决心再提前一年,三年完成。不料,他这痛下决心的姿态依旧引起满堂哄笑。那时指出的指标,大家论月计天,一年尚嫌太长,何况三年!人们催逼着他再“鼓足劲”、再加快一点,他却再也不肯改口,只能无可奈何地叹道:“这已经非常紧张,再也不能提前了!”三年很快就过去了,“跃进”的热潮也已消退。人们早就忘了当年“跃进”的豪情,但朱东润先生却如期完成并出版了他的三部著作。

陈子展:狂狷的老人

陈子展( 1898~1990年),湖南长沙人,原名炳坤,笔名楚狂。上世纪30年代,曾任南国艺术学院、中国公学、沪江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专长中国先秦史学,毕生致力于《诗经》、《楚辞》的研究和教学,并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其所著《诗经直解》、《楚辞直解》,总结旧学,融会新知,是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的新成果。另外,先生还著有《唐宋文学史》、《中国近三十年文学史》、《孔子与戏剧》等。作为一位学者,陈子展老人的个人资历和学术成就,足以让每个人感到敬服。其实,陈先生真正的独特魅力还在于他那古怪的性格、那种可以说是文人的“狂狷”的个性。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后,陈教授一度要调离复旦,他竟把自己多年的藏书拉出来,整本整本地送给一个在校门口摆摊的小商贩,让小商贩拆了当作包花生米的纸,而他自己则准备归隐,回家乡去钓鱼。陈教授住的地方属于上海市中心,在苏州河南,复旦则地处市郊东北,属苏州河北。1957年,陈先生被打成,他一怒之下留起了长长的胡子,并发誓若不给他,他今生不过苏州河半步。如此“狂狷”,令后生晚辈钦佩不已。

王欣夫:一代藏书家的悲哀

王欣夫(1901~1966年),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授,江苏吴县人,原名大隆,字补安。先生早年受业于吴江金松岑,后转从吴县曹元弼学习经学,曾任圣约翰大学教授,专长中国古代目录、版本、校勘学,并著有《文献学讲义》、《补三国兵志》、《藏书纪事诗补正》等,整理出版他人著作有《许学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等。

王先生所专属文献学范畴,而文献学家往往兼做藏书家。王欣夫先生喜欢藏书,藏有许多珍贵版本的古籍,如清济阳张尔歧所撰的四卷本《周易说略》,是康熙己亥徐志定真合斋磁活字本。这种磁活字本,就是用磁土烧成的活字印的书,在印刷史上有很大价值,且存留不多,极其珍贵。先生爱书成癖,有时不惜靠典当来购书。比如,王澍的《积书岩摹古帖》,原来有一半在皇宫南书房,而另一半则归无锡华氏所有。后华氏析产,兄弟各得一半。欣夫先生买了一半,后来再买另一半时,因索值颇奢,手头银钱不够,为了凑足书,王师母便典当了自己的首饰帮他将另一半买了下来。可惜的是,在浩劫中,王先生的不少藏书被不当处理,很多已经无处可寻了,这不仅是王先生的悲哀,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赵景深:既教戏又唱戏

赵景深(1902~1985年),字旭初,生于浙江丽水,原籍为四川宜宾赵家场,中国古代文学专家。1922年,先生毕业于天津棉业专门学校后,入天津《新民意报》编文字副刊,并组织绿波社,提倡新文学。1923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艺术,写有《俄国文学与放奴运动》。1930年起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会会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名誉主席,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上海分会主席等。在元杂剧和宋元南戏的辑佚方面作了开创性工作,对昆剧等剧种的历史和声腔源流及上演剧目、表演艺术均有研究。

提起赵景深教授,学术界和演剧界无不肃然起敬。他在戏曲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并著有《曲论初探》、《中国戏曲实考》、《中国小说丛考》等十多部专著。赵先生在复旦做教授时,年方28岁。他教戏曲,尤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会唱20多种地方戏曲,为深入理解昆剧的艺术生命与魅力,还曾拜名旦张传芸为师,学艺8年。上世纪50年代时,赵先生在中文系开设元明清文学课程。为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有感性的认识,他曾多次亲率“赵家班”(他家里,不独先生会唱,夫人、女儿、儿子也都能登台扮演)来相辉堂表演《长生殿》与《邯郸记》中“小宴”等折子戏,并以社长身份请他主持的“上海昆曲研习社”人马前来助兴。他认为:“作家的剧本仅是工程的一半,只有付之场上通过实践,才能判定创作的成败与水平的高低,才能构成完整的艺术生命。”而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

蒋天枢:独立之精神的践行者

蒋天枢(1903~1988),中国古代文学专家,江苏丰县人。字秉南。1929年北京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研究生毕业。曾任东北大学教授。著有《陈寅格先生编年事辑》、《论学杂著》、《楚无辛论文集》、《楚辞章句校释》等。

元旦的古诗范文6

元旦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每年的一月一日,那么你知道关于元旦小知识有哪些?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元旦的小知识2021”,欢迎阅读与借鉴!

元旦的含义是什么答: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元”,是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

“元”、“旦”二字加在一起,就是新的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早晨的意思了。元旦之称,始于古代计时和农业生产。殷商时期,人们为了把握时间、节令,以利耕作,当时的“天文学家”们,已懂得以月亮的活动来计时,月亮圆缺一次,定为一个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月亮圆、缺十二次,也就是十二个月,为一年。

那时还没有“年”的说法,但已将十二个月的头一月定为正月;正月朔日子时,是一年的开始。当时叫“元日”,也叫“元旦”。据《尔雅》的注解:“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这样解释是否准确,是值得研究的,因为周代之前,在改朝换代之中,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分得那么清楚。

不过,当时为了农业生产而研究节令,则是事实。如《尚书·尧典》中就记载说:尧为了指导人们生产,就选了羲仲、羲叔、和仲、和叔等四个有学问的人,专门去研究天象地物,划定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使人们知道什么时节宜耕种或宜收获。汉代人著的《食货志》,也有“尧命四子,以敬授民时”的记载。

有关元旦由来和传说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的记载。

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西方元旦由来:西元前46年,古罗马凯撒把这一天定为西历新年的开始,为了祝福Janus,这位罗马神话中的门神,Janus后来也演化为英文一月January这个词。原本以为教皇把耶稣诞生年作为西元元年,西元一月一日也和耶稣有关联,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可能依照西方普遍信仰,还应该是12月25日耶诞日为过年,所以西方的新年没有耶诞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