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文学范例6篇

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范文1

古典主义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备实质的体现,部分文学家将古典主义看做是独特的文学创作方法,逐步寻找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对此做以下分析:

1、现代文学中古典主义思潮的构建背景

现代文学中构建古典主义思潮的过程中,周作人和胡适虽然未正视古典主义的存在,但其对古典主义的思想恰好正面、客观的展示了古典主义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背景,其认为古典主义的发展是中国文学自然发展的结果,在中国现代的文学运行中,基本同属于文艺复兴,只是缺乏自觉性和实质的划分点,导致新、旧文学同期出现,而此时古典文学已经在现代文学中存在,仍旧没有被大众普遍接受,例如:胡适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走向》演说中,已经重点表明中国文学的理性变化,表示中国文学正在发生典范性的变化,逐渐代替传统、老旧的思想,而且暗示在新旧文学共存的转折时期,旧文学会逐渐被新文学代替。所以,胡适的思想虽未正面明确中国现代文学中古典文学的发展,也为提倡古典文学的思潮,但是实质上解析了古典文学发展的必然,为古典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实际背景。

2、古典主义在现代文学中的成熟状态

由于京派文学的出现,推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思潮走向成熟。京派文学中,提倡和谐和理性,诠释古典主义的内涵,因为和谐是古典主义精神层面的表现,同样也是京派文学所追求的文学状态,针对京派文学进行研究,可发现其中大部分思想以及文学内涵与古典文学思潮存在关联性,古典主义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成熟发展中,作家孙犁更是推进现代文学的成熟,其创作的《耕堂杂文》偏重性的体现古典主义,文中强调了精神、人性与理念,最深层次的体现古典主义内涵。所以,以作家孙犁为主要标志,表明古典主义思潮逐步确立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多体现古典主义思潮的作品被创造出来。

3、古典主义在现代文学中的基础奠定

古典主义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逐渐深化,后期现代文学的发展更是奠定古典主义的基础。例如:白春超在《古典主义与现代中国文学》中提到古典主义思潮在现代文学发展中的价值,综合观察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对古典主义重新归纳,既体现古典主义的一脉相承,又体现古典主义现代化的特性,为古典主义“现代化的理性”发展提供方向,进而将古典主义中的感情因素与理性因素,放置在平衡发展的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现代文学家对古典主义的正确认知。

二、结束语

现代主义文学范文2

【关键词】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后现代;特征

一、女性写作与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

拉康将语言和整个象征序列追溯到对依赖母亲的基本压制,根据这种分析,语言本身总是男性的。按照拉康的这种说法,语言总是以父亲的名义(In-the-Name-of-the-Father)讲话。西方“女性写作”的思想与朱莉娅·克里斯蒂娃、露西·依利格瑞还有埃莱娜·西克苏三人有关,她们跨越各种文艺类型——从哲学和女性主义理论到文学和社会批评再到诗歌、戏剧和小说,在大量书籍甚至更多的文章中,探索了“女性写作”的可能性。

所谓女性写作,大家普遍接受这样一个简单的界定“以女性视角来表现女性世界的女性作家的作品”。这包含三层涵义:

1、创作主体为女性作家。

2、主体采用女性视角来挖掘生活或者内心世界。

3、创作客体必须展现或主要展现女性世界,并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即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感悟。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

新时期的女性写作,充分吸收本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种种特点,在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将各种矛盾冲突交接融合,致力于展现新时期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心路历程,以一种冷静的叙述者或者旁观者的视角,关注社会以及女性的命运和未来。

总体说来,90年代的女性主义文学主要分为这样三种类型:

第一,社会复合型,以张抗抗、铁凝、王安忆为主要代表。《情爱画廊》、《长恨歌》、《大浴女》在强化女性性别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同时,也在小说中综合了诸多的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这使得她们的作品有了较为厚实的历史内涵和人性内涵,在打动读者的同时也呈现出某个时代特有的特征和气质。

第二,私人密语型,以陈染、林白为主要代表。从小说叙述的内容来看,私人化写作所要表达的是作家个人的私人经验、意识和某种特殊的行为活动。从写作方式来看,私人化写作大多采用传记式的叙述方式,“意识流”式的娓娓道来,不是长篇长篇的宏大叙事,不时穿插琐碎的细节和情感,依据思维的跳跃式流动,用零散的状态和情节指向终点,这个终点往往是精神的解放、心路历程的开阔和理想的实现等等。

第三,身体言说型,以卫慧、棉棉等所谓的“美女作家”为主要代表。《上海宝贝》、《啦啦啦》、《糖》等小说的主人公是这样一群女孩子,对生活充满茫然感,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于是便通过自己的一系列行动对生活展开探索,包括酗酒、吸毒、、自虐等。这些行为,既是她们对世界的探索,也是她们探索世界而不得的发泄。

二、独特的叙事模式

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作品采用自叙传直白式的叙事方式,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

首先,90年代的女性主义小说用一个词来形容,可以说是“中性”的。所谓“中性”,就是完整的呈现现实世界和心理世界,毫不避讳毫不掩饰生活、情感与心灵体验中阴暗、复杂甚至可以说是裸的一面。不避重就轻,不遮遮掩掩,做到了完全的真实,不做作,不矫情。

其次,90年代的女性主义小说通常使用一种客观、冷静的语调娓娓道来,在客观的行为描写与心理刻画中掺杂着作者主观的情感态度,这种态度却不是作者自己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主人公的行为活动来呈现的,不是直接抒发出来的,而是要通过读者自己去感悟和体会的。

最后,90年代的女性主义小说的的自叙传手法反映了一种新的叙事立场——理想主义。这里的理想主义不是指处处完美零瑕疵的精神追求,而是与社会无关的个人的小理想,范围可以说是狭隘的,指涉个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这样的理想表达了作者一种美好的愿景,对个人最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假想和努力,是作者最乐在其中的。

90年代的女性小说将一般叙述和诗化抒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带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是一种忧伤而乎和的情感味道和舒放而凝重的气韵格调。一般叙述不是沉闷的讲述,而是一直萦回在揽镜自照与自我拷问的女性自陈之间,作家个人的生活和生命体验成为其写作至为重要的来源和思考对象,因而带有着极为强烈的真实感。由于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在此基础上的诗化抒情便显得更为动人。

“弱故事性”,是说90年代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不像一般的文学作品那样过于强调故事发展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整个故事可能是由叙述者一个个的记忆片段拼凑起来的,也可能是一个个毫无关联的场景和画面组合起来的,贯穿整部作品的不是故事本身发展的线索,而是主人公的意识和心智得到不断锤炼的过程。 “强感性”是说作者不断通过对小说中主人公经历和心智的描述来表达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对人性、生活、社会的独特看法。这些观点无所谓对错,积极还是消极,仅代表作家自己的生活态度,是感性而非理性的。这也是西方女性主义者观点的简单化表述。

三、女性意识特征

个人化是女性意识特征的主干。之所以这样讲,一方面,个人化代表了一种共性。个人化不等于私人化,新时期的女作家们在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小群体中的代表,就像是哪里都能见到的王琦瑶,社会各个角落的尹小跳。另一方面,个人化也代表了一种个性,是不盲目追随主流大众的意识形态,着意表现一种不彰显的特立独行。个性中也包含着与作家本人相关的那一部分,这才涉及“私人”的范畴,这些公开的隐秘(小说的故事情节)或是隐秘的公开(小说的写作手法)正是女性意识特征的表现。以女性的个人经验为叙述中心,毫无遮掩的大胆袒露女性身体或是心灵上的经历与体验,这是之前的女性主义文学所未能做到的。

新时期的女性主义文学显示出来的个人化包括两个角度:自我和他我。

所谓自我,是指作者完全表露了自己的心声和想法,毫无隐藏的让读者去了解女性的各方面,包括身体、情感、心理、生活等。

作家从小群体的视角出发,塑造一名典型人物,以对其经历的描述试图引起广大读者群注意的女性意识,便是他我角度。

80年代后期,随着文学探讨人性的深化以及随着个性解放所产生的“性解放”、“性困惑”浪潮的出现,欲望主题开始出现,大胆表露自己欲望的作品越来越多,“欲望化”也便成为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在意识形态上的重要特征。一直以来,主流文化中的个人欲望是不为人所接受的,这是由文化环境所存在的国家形态决定的。所以,在文学作品中暴露自己的欲望是一件极大胆又极具风险的作为。通过暴露自己的欲望来剖析自己的性格缺陷、人生缺失,从而进一步追求于己最佳的生存状态,就是90年代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最为成功的地方。

四、后现代的审美特征

虚幻的场景和现实的纷乱之间的出入,似乎常常使主人公陷入惶惑与迷惘,却无意放弃对于这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幻觉的猜想和衍生。这种与生命体验紧密相连的精神状态,是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所具备的独特的审美特征。现实与虚幻的场景与体验拼贴了小说的画面,凌乱中显出了创作者对小说情节和情感的准确的驾驭和把握。

90年代的女性主义文学在语言文字、人物塑造、场景描绘等方面都具有一种后现代的模糊美感。之所以说是模糊的美感,是因为其在学术界还有读者群里具有很大的争议性。

在以《上海宝贝》为代表的一些作品中,形容“生活是一个大游乐场”、“想像蚂蝗那样吸干生活的精髓”、“使自己丢掉年轻人特有的愤世嫉俗,让自己真正钻进这城市心腹之地,像蛀虫钻进一只大大的苹果那样”,这些文字传达出了一些“酷”的感觉,带给读者不一样的审美体验。作者成功的做到了引起读者的感官联想,引导读者进行审美体验,让读者产生一种模糊的美感,说不清道不明,却让人记忆深刻。

无论是《私人生活》中的倪拗拗,《一个人的战争》中的多米,或是《上海宝贝》中的倪可,都是充满争议的人物形象。不得不说,创作者们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她们喜欢胡思乱想,喜欢独来独往,经常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无法自拔,是别人眼中的怪人。她们沉溺于自己十分复杂的、非理性的生命体验,不断的放纵、寻找,经受了常人无法理解的心理历程。

作者对于这些常人表面排斥的因素抱着一种中性的态度。“、性、金钱、恐惧、心理医生、功名诱惑、方向迷失,等等组成了1999年城市迎接新世纪曙光的一杯喜庆鸡尾酒”,从这样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作者是想要通过对这些场景的描绘,来凸现小说中女性主人公在后现代主义社会中心路历程的变化和对于适合自己生存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可或缺的感情的不断追求。从这个角度讲,这些主人公的身上体现出的后现代的模糊美感便也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1]冯俊.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J].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毕文君,王士强,杨林.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学出版社,2006.

[3]徐艳蕊.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二十年[J].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樊星.中国当代文学[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谢玉娥.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6]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M].北京:三联书店,1995.

[7]李小江等.女性?主义——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8]盛英.中国女性文学新探[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9]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现代主义文学范文3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02

一、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综述

(一)自由主义文学定义

社会学是这样定义自由主义的: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为主要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第一个给自由主义文学明确定义的是刘川鄂,他认为自由主义文学是“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文学观念影响的独立作家和松散组合的文学派别,他们创作的那些具有较浓厚的超功利色彩,专注人性探索和审美创造的文学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现象”。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则是指发生在20世纪20和30年代以自由主义的人生理想为追求的一股文学思潮。

自由主义作家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创作的独立性。这一时期文学的最大追求是“自由”,作家思想上的自由,文学作品反应文学与人生的密切关联。虽然自由主义文学流派众多,但是他们普遍表现出“远离政治,贴近艺术”的价值追求。

(二)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代表流派和作家

自由主义文学旗下流派众多,可谓各有特性,各流派包含的作家更是多如繁星,著名作家辈出。他们倡导的“自由”、“为人生”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甚至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流派有:“现代评论派”、“新月派”、“语丝派”、“新感觉派”、“九叶诗派”、“京派”、“自由人”等。在众多流派下包含了庞大的作家群,如梁实秋、林语堂、闻一多、徐志摩、朱光潜、沈从文、等知名作家。对自由主义学者的研究也一直不断,如叶向东对梁实秋的考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民族救亡的形势使梁实秋对自由主义文学现代化剪口的努力,成了一种个人的呐喊。他坚持的文学自由和主张抗日救亡的无产阶级文学成为难以避免的矛盾。” 李明清着重探讨“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自由主义文艺思想。他认为:“这两个流派提倡文学的自由品格,主张艺术多样性和艺术真实论。不可否认他们的一些观点存在偏颇地方,但是他的价值不能否定。”

二、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与当代文学

(一)当代文学的兴起和发展。

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新时期文学、80年代文学、90年代文学、新世纪文学。当代文学走过了六十年,其发展和进步是毋庸置疑的。它的繁荣是作家推陈出新的硕果,也包含对众多流派、作家经验的吸收。

文学是自由的,包容的,只有开放的文学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幻。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正是这种文学,它包罗万象精彩纷呈,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都是如此丰富。当代文学迅速发展在借鉴传统文化的方面,现代自由主义是功不可没的。那种开放的文学思想主张让更多的文学理论得以绽放,“自由”和“为人生”的主题也是当代文学中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二)当代文学对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吸收

1.为人生的写作态度与目的。

在“五四”文学启蒙时期初始,周作人就提出“人的文学”这一经典理论。对于什么是“人的文学”,周作人这样解释,“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便谓之人的文学”。他鲜明地指出新文学改革的本质,必须是实现思想内容的革命。这一文学观点在当时升华了白话文学的精神,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深度,对新文化运动影响深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潮流,是对“人的文学”最直接的复苏和致敬。其中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张洁的《方舟》等等,他们在表达对愚昧时代控诉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唤醒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灵魂的尊重。“人的文学”对当下的作家和文学潮流也有很大影响。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大众需要的文学是百姓的、日常的、实用的文学,相应的要求作家的文学创作也要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群众生活。

2.反映日常生活,突显平凡世界

文学自由主义并不是自由文学,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甚至连文学自由也不能充分做到。那一时期,文学与政治是缠绕一起的死结,任谁也打不开的。很多作家既不愿卷入政治,又不想放弃文学,只有寄居在自己精神的桃花源处。沈从文的著名作品《边城》是典型的描绘自己故乡的作品,文章着重叙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以及一代年轻人的感情纠葛。其他如张爱玲、徐志摩等,他们的创作部关乎天下大事,不去进行任何的批判,有的就是小桥流水的已经和简单朴素的表达。这样的作品不会是那个时代的主流,他们始终在坚持自己的个性化创作,游离于文学边缘地带,但却是对文学审美最真的追求。

八十年代中期,新写实小说异军突起,成为当时文学界一支实力新军。新写实小说继承了现代自由主义“反映日常生活”的主旨,并将琐碎苦恼的人生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中的很多作品看上去渺小甚至卑微,可拥有可以打动大众人心的巨大力量。《一地鸡毛》是新写实小说中的佼佼者,刘震云通过对豆腐、菜篮子、孩子、妻子、保姆之间的恩恩怨怨的描写,反映了小林家庭遭遇和心灵轨迹演变。当然他所要表现的绝不仅仅是夫妻间的争吵,邻里间的猜忌,他要反映的是大多数中国人八、九十年代的生存状态。刘恒的《狗日的粮食》,池莉的《烦恼人生》,都是以琐碎事件表现人生的经典之作。这样的作品是大众化的,赢得读者的喜爱,让作家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变得亲切。

3.自由主义文学与文学自由

现代自由主义文学强调的自由,是突破封建思想文化的文学革命,是“人道主义”、“为人生”等从西方吸收来的新思想。此时自由的范畴是有限制的,在其众多理论中成果不少,但终不能做到彻底自由。

现代主义文学范文4

中国现代作家对西方浪漫主义的接受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先天不足。“浪漫的混乱”是现代浪漫主义文学代表社团新月社的成员梁实秋评价五四新文学的话语,他的这一话语形象地概括出了中国现代文坛浪漫主义的混乱状态。从中国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对西方浪漫主义的认识和评价以及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来看,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出现了异彩纷呈、真伪难辨的形态。人们习惯于从高尔基的“浪漫乃是一种情绪”来理解浪漫主义,造成了现代文学浪漫主义概念的过度宽泛。

从高尔基的思路考察文学问题容易将社会历史转型期的社会文化思潮和文学思潮理解为浪漫主义,因此很多人将五四时期成为“浪漫的一代”,很多人将浪漫主义理解为一种时代的特殊气氛。我们可以从浪漫主义的代表文学社团创造社前后期发展情况来看到这一现象的真实存在。前期的创造社高举浪漫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大旗,随着社会革命的发展,后期的创造社则转向了革命文学的倡导。无论是认识评价上的困惑还是所受到影响的复杂多变,都显示了中国作家对西方浪漫主义接受上的混乱性。在中国现代文坛,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是20年代文学的两大旗帜,但是到20年代后期,现实主义逐渐超过了浪漫主义,占据了现代文坛的主流,而浪漫主义逐渐走向衰落。现实主义超过浪漫主义有着中国现实社会政治革命的原因,也与中国接受提倡现实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现代文坛20年代后半期,曾经高举浪漫主义大旗的郭沫若发表文章《革命与文学》,称欧洲“浪漫主义的文学早已成为反革命的文学”。郭沫若作为一个革命者对浪漫主义文学进行否定,开始转向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瞿秋白也在30年代初发表文章称“浪漫主义是新文学的障碍”。

当时的革命作家对浪漫主义的否定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的。2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大量接受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是提倡现实主义的,文学来源于人民大众,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左翼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在文坛占据重要地位。严酷的现实革命斗争要求人们以更加现实的姿态去面对革命。作家和文艺理论家更加强调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导致了标语口号式的文学出现,作家开始摒弃五四时期的个性主义思想,强调阶级、群体意识。对文学功利性的强调和个性主义的批判,限制了作家的主体意识和文学创作的个性特征的发挥,使文学逐渐走向概念化的模式,损害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也使浪漫主义文学逐渐衰落。

现代主义文学范文5

    新现实主义是上个世纪以来的学术界热点话题之一。新现实主义不只局限于文学领域,而且出现在国际政治、金融、音乐、影视制作等许多领域,是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之后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当代美国文学中,新现实主义视域下的创作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小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它将现实主义的内容和后现代的手法合为一体,形成了所谓的“新现实主义”风格,引起了文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新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

    二战的正式结束,人类历史从此掀开了重要的一页,同时这也标志着20世纪美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时代的终结。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精英们,在二战之后崭露头角且逐渐形成趋势。其创作流派有表现主义、荒诞派和黑色幽默等。后现代小说充分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广大人民心神不宁、精神紧张、空虚的状态。残酷的战争和无情的杀戮,使得二战后的美国社会满目疮痍,历经战争涂炭的人们惊恐地发现他们生活在一个混乱不堪、荒唐可笑的世界里,人的存在、价值及尊严已然消失殆尽,这一切引发了美国小说家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和对历史的反思。

    进入20世纪70年代,在克服了诸多困难之后,当代美国小说迎来了新的转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美国民众逐渐走出二战所带来的悲痛记忆和心理阴影,开始用理智来思考问题,重新看待这段战争,整个美国社会也进入了相对的平稳时期。文化的多样化使得各种思潮异彩纷呈,不断出现分化与融合。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大众传媒的革命性发展,当时的社会生活也一改虚无和沉闷,变得丰富而活跃。这一切反映在文学上,便是人们对虚无的语言游戏的厌倦以及对现实的重新关注。表现现实社会现状和人民生活境况的新现实主义小说应运而生。可以说美国文学向现实主义的回归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时代和历史的选择。

    三、新现实主义文学的概念

    新现实主义文学是指自70年代晚期以来,特别是在80和90年代出现的大量的有别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新的作品。这些作品常常被称为“新现实主义”的作品,主要是因为它们显示出对于诸如寓言性、超现实的黑色幽默、反讽等后现代主义主要特征的背离和扬弃,它们不再对元小说感兴趣,也不再采用大众文化垃圾的扭曲的碎片的表现形式。相反,这些新作品表现出对于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充分肯定和大量使用,以求达到真实的效果。

    四、新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新现实主义既不是传统现实主义的简单重复与回归,也和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不同。新现实主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事实与虚构的结合

    新现实主义小说不再是作家个人想象和虚构的产物,而是事实和虚构的巧妙结合。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重新走进现实主义小说,成了它的一大特色。在作家们看来,文学是主观的,作家按照自己的思想,虚构一个想象的现实世界;而历史和新闻史客观的,历史事件是真实的记录。因此,他们一方面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提出质疑,另一方面又将历史和新闻一起融入他们的小说。如罗伯特·库弗的《公众的怒火》将前总统尼克松作为小说的主要叙述者,在虚构的情节中插入尼克松从青少年时代·到入主白宫的真实经历,隐晦地嘲笑和批判20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对科学家罗森堡夫妇的迫害。

    2、小说与诗歌、戏剧和书信的结合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与传统小说不同,它已经成为一种跨题材的艺术创作。当代美国文坛上颇有声望的黑人女小说家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色》开创性的用书信体记录了茜莉从一个受尽黑人男性欺凌的黑人女性成长为有独立精神和人格的人。小说结构新颖,手法独特。全书由九十二封信组成。信是一对黑人姐妹写的,前半部分是姐姐茜莉写给上帝的信,后半部分大体上是妹妹聂蒂和姐姐茜莉来往的信件,可是她俩从没收到过对方的来信。这种跨体裁的结构强化了小说的艺术魅力,更达到了表达作者思想主题的目的。有百老汇戏剧之王称号的尼尔·西蒙以戏剧幽默的笔触写人们所熟悉的城市生活题材,很受观众欢迎。在他的《迷失在扬克思》一剧中写了劫后余生的犹太人一家在纽约挣扎求生的人生轨迹,舞台艺术风格完全是现实主义的。这不仅仅反映了观众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因为这顺应了美国文学新现实主义时代的潮流。

    3、小说与非小说的结合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不仅消除了小说与诗歌和戏剧的界限,而且大大地超越了小说与非小说的传统标界。杜鲁门·卡波特的《凶杀》就是这类作品中最典型的例子。它写的是一桩真实的凶杀事件,即原原本本地记述了两个四处流浪的精神变态者杀害堪萨斯的一个德高望重的农民全家人的案子。在凶手被处决之前,作者采访了他们,根据搜集和录制的材料,写成了一部轰动美国的新型小说,甚为畅销,作者开创了一种新的写作模式,这种写作体裁至今仍未许多人所效仿。

    4、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结合

    与现代派作家追求高雅的艺术不同,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家一直致力于吸取通俗文学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严肃的社会主题。现在是信息时代,电脑和电视的大普及使大众文化越来越热,经久不衰。采用通俗小说的技巧能使严肃小说获得广阔的生存空间,进一步适应大众的需要,不断丰富和更新。通俗小说包括哥特小说、侦探小说、浪漫小说等,题材繁多,历史悠久,大众喜闻乐见。托妮·莫里森在《宠儿》里运用哥特式小说的技巧来营造神秘气氛,十分成功。小说描写美国南方重建时期女奴赛丝杀害自己女孩的故事。后来,赛丝在女儿丹芙的帮助下直面生活,宠儿终于神秘地消失了。

现代主义文学范文6

后现代主义与网络文学是近年来颇受学界关注的两大学术焦点。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以及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网络文学这一新型文学形态,透过当下网络文学的生存发展状况,反思文学的形态和内核,促使其朝更加有序、良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日常生活审美化;网络文学

一、前言

随着现代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人们开始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和文明,但却失去了归宿感,惊奇地发现自己已无家可归、一无所有,仅沦为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此时,“独立”的人正迫切需要某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后现代主义则致力于打破这样的审美规范,注重用世俗化、大众化的眼光,无所顾忌地从本能角度表现人性及人生的本原面貌。

正如利奥塔所宣称的:“后现代即是那种在表现自身时将见不得人的卑微性也展示出来的东西。……后现代将是这样的一个时代:它在现代将以表现本身来突出那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事物;它本身拒绝相信优雅的形式会带来的慰藉”。[1]在语言方面,他们也不再追求“文学性”,而更是更为注重直白、浅显,有时甚至不避粗言秽语。所以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高雅与通俗、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的界限消失了,作品相应大多呈现出快餐性、大众性、感官消费性等等特征。换言之,现代艺术中所强调的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在后现代主义那里已被消解,日常生活进入了艺术,艺术也进入了日常生活,日常生活逐渐实现了审美化。这些新兴的“泛审美”,诸如广告、流行歌曲、电影电视等等,是用“符号”、“视像”的感官消解了艺术的精神价值,体现了后现代艺术“有容乃大”和多元发展的可能性。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后现代艺术的这种可能性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它自身应有的地位也最终得以确立。

二、网络文学的后现代色彩

1.超文本特质

网络文学有着“超文本”的特质,包涵着“超文本”与“超媒体”双重含义,前者注重对单一文本的封闭性结构的超越,而后者致力于超越语言文字的单一织体。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节点的文字、图表、音频、动画、视频和图像等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被视为“超文本”。传统文学文本的语言材料不管是以横行的方式排列,还是按照竖行的方式排列,基本是在一个平面上进行,无论是作者写作还是读者阅读都需凭借相继的线性顺序进行。相比较而言,网络文学文本的语言材料则是一种立体结构呈现,并且作者写作和读者阅读也大多以非线性的顺序进行。

就“超文本”而言,它不再依赖语言媒介和文本形式, “网络文本的特色和有事在于利用网络技术,把文字与视频、音频结合起来制作超媒体、超链接式作品,这是网络文学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根本标志,也是最贴近网络本性的创作革命,应能成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之一。”[2]所以它堪称网络文学最具本质性的特征,带给了人们文学革命的新希望。然而,多媒体则是利用多种媒介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录像、数码摄影、影视剪辑等集于一体的信息技术手段,这类网络文学没法转换为纸介质作品,离开了电脑网络就无法生存,唯有此种电子文本才能构成独立的网络艺术问题。在欣赏多媒体文学作品时,读者用鼠标点击后,Flash画面就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往往会在背景上配置了水一样流动的线条,一段文字相继缓缓浮现,动听的音乐也会随机响起,给人美不胜收的视听效果。

2.对传统文学的解构

网络就其本质来说,具有虚拟性、非现实性,渴望尝试去否定现实,这必然也赐予了网络文学解构性的特征和浓郁的后现代色彩。“这种后审美艺术‘由于失去了膜拜基础,因而它的自主性也消失了’……观众成了一位主考官,但这是一位消遣性的主考

官”[3],它的创作目的多在于自我展示与娱乐消遣。所以,网络文学致力于打破传统文学的清规戒律,拒绝深刻的沉默或是故作沉默的深刻,结构指向了文章本身,多停留于故事的表面,比如倒叙、插叙、蒙太奇等。

例如《悟空传》就是这方面的典型,除了爱情没有解构外,其他的一切都被解构了,像时空关系、人神关系、师徒关系、生死关系,都被彻底解构了。1967年美国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出版的《白雪公主》中,被社会所广为接受的理想和图腾被后现代主义的齿轮无情碾碎,出现了一个堕落的白雪公主的形象。钢筋水泥丛林代替了神秘森林,七个矮人是精神层面上的“矮子”,然而白雪公主竟沉浸在和七个男人的缠绵不清的瓜葛中。在后现代语境下的网络文学中,调侃圣贤和崇高俨然成为了题中应有之义,传统的精英意识、神圣崇高不得不在诙谐的亵渎前土崩瓦解,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文学平等、人人平等以及与传统的一刀两断。

3.颠覆旧的文学语言系统

我们会发现网络文学中出现了很多新的词汇:大量网络、计算机专业用语,大量体现特殊表达效果的网名以及大量的书写符号。

这些词语都是字典上还没有释义,近期网络生活中出现的,有些是网民们创造的常用语,如微博控、菜鸟、腐女、网恋、MM等等,网络色彩比较浓厚,增加了网络读者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些则是符号语言,凭借键盘输入比较简单,便使得网络文学作品中混杂了很多书面符号,特别是那种具有象形意味的表情符号,是可以直接表达“形”与“声”的词汇。还有一种是通过歪曲词意、偷换个别字来亵玩典故、成语等俚俗之语的语言表达,比如 “波涛汹涌”、“遇人不俗” 、“人比黄花瘦,犹记锅包肉”、“擒贼先擒王,骂人先骂娘”等等。

这些口语化、世俗化、影图化的直观的符号既对现有文学文本的神圣性进行了游戏似的解构,又具有某种朝向语言符号的物质性层面回归的趋势。这一切无不向我们呈现了这样的局面――网络文学似乎与传统文学分道扬镳,给人们带来了某种脱离教化传统的自由和轻松。

三、小结

在后现代视野中的网络文学完全取消权威话语,只解构而不建构, 带来了不确定性的特征。这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表征同样形成了某种应和关系, 反中心、反历史 、反主体, 具有开放、平等、兼容和共享精神,突破和超越了传统模式和精英话语。网络文学凭借互联网的优势,可以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无论是写作的方式还是内容都迎合大众的口味,真正实现大众化的理想。

随着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它的后现代属性也在不断深化,在挑战传统文学的同时也面临了一些自身的危机与挑战。如果从后现代主义视角来分析网络文学,我们会发现这一新兴文学形态的商品化特性,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文化已成为一种内在理路,无疑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反思文学的形态和内核。

[参考文献]

[1]孟庆枢.西方文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37。

[2]张永清.新媒介新机遇新挑战――网络文学刍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9,(2):7-12。